❶ 西遊記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小說以整整七回的「大鬧天宮」故事開始,把孫悟空的形象提到全書首要的地位。第八至十二回寫如來說法,觀音訪僧,魏徵斬龍,唐僧出世等故事,交待取經的緣起。從十三回到全書結束,講述了五百年後,觀音向孫悟空道出自救的方法:他須隨唐三藏到西方取經,作其徒弟,修成正果之日便得救。孫悟空遂緊隨唐三藏上路,途中屢遇妖魔鬼怪,二人與豬八戒、沙僧等合力對付,展開一段艱辛的取西經之旅。 作品寫於明朝中期,當時社會經濟雖繁榮,但政治日漸敗壞,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對此不合理的現象,通過故事提出批評。此作品共一百回,六十萬余字。分回標目,每一回目以整齊對偶展現。故事敘述唐三藏與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經過九九八十一次磨難,到西天取經的過程。
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紹孫悟空的神通廣大,大鬧天宮; 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敘三藏取經的緣由; 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書故事的主體,寫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終到達西天取回真經。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生平
吳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省淮安市楚州區)人,漢族,明代小說家。吳承恩大約40歲才補得一個歲貢生,到北京等待分配官職,沒有被選上,由於母老家貧,去做了長興縣丞,終因受人誣告,兩年後「拂袖而歸」,晚年以賣文為生,大約活了82歲。吳承恩自幼喜歡讀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話和民間傳說。科場的失意,生活的困 吳承恩像
頓,使他加深了對封建科舉制度、黑暗社會的認識,促使他運用志怪小說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他自言:「雖然吾書名為志怪,蓋不專明鬼,實記人間變異,亦微有鑒戒寓焉。」
文才出眾
出生於一個由下級官吏淪落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親吳銳性格樂觀曠達,奉行常樂哲學,為兒子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他精於繪畫,擅長書法,愛好填詞度曲,對圍棋也很精通,還喜歡收藏名人的書畫法貼。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受到人們的賞識,認為他科舉及第,「如拾一芥」。 他除勤奮好學外,特別喜歡搜奇獵怪,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野史,這類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潛移默化中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隨著年齡的增大,這種愛好有增無減,這對他創作《西遊記》有著重大的影響。30歲後,他搜求的奇聞已「貯滿胸中」了,並且有了創作的打算。50歲左右,他寫了《西遊記》的前十幾回,後來因故中斷了多年,直到晚年辭官離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後完成《西遊記》的創作,歷時8年。
青年時代
步入青年時代的吳承恩是狂放不羈、輕世傲物的年青人。社會地位低下,貧窮困苦的處境,使這位大才子狂放不羈,招來了紛至沓來的笑聲,被人交口稱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吳承恩約二十歲時,與同鄉一位姓葉的姑娘結婚,婚後感情甚篤。吳承恩雖然狂放不羈,但他品行端正,忠於自己的妻室。嘉靖十年,吳承恩在府學歲考和科考中獲得了優異成績,取得了科舉生員的資格,與朋友結伴去南京應鄉試。然而才華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這位譽滿鄉里的才子竟名落孫山。第二年春天,他的父親懷著遺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敗的教訓,吳承恩在以後三年內,專心致意地在時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試中卻仍然沒有考中。吳承恩羞恨交加,這年冬天,竟病倒了。兩次鄉試的失利,再加上父親的去世,對吳承恩的打擊是沉重的。在他看來,考不取舉人,不僅付資無由,而且愧對父母,有負先人。但他並不以為自己沒考取是沒本事,而只是命運不濟,他認為「功名富貴自有命,必須得之無乃痴?」 吳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剛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屢試不第,很可能與他不願作違心之論以討好上官有關。品嘗了社會人生酸甜苦辣,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用自己的詩文向不合理的社會進行抗爭。
小說集《禹鼎志》
吳承恩還寫過一部短篇小說集《禹鼎志》和許多詩文。前者現已失傳,只能看到一篇自序;後者則嚴重散失,只有一小部分由他的晚輩編為《射陽先生存稿》四卷,包括詩1卷,散文3卷,卷末附小詩38首。現代學者據此整理出版了《吳承恩詩文集》。
編輯本段創作背景
取景歷史
唐僧取經是歷史上一件真實的事。大約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即唐太宗貞觀3年(629年),年僅29歲的青年和尚玄奘帶領一個弟子離開京城長安,到天竺(印度)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過高昌國時,那裡的居民非常推崇佛教,國王見他們是從大唐來的和尚,非常高興,願封他們為護國法師,加上黃金百兩、駿馬千匹。弟子動搖了,最後留在了高昌國,而玄奘偷偷溜了出來向西逃去。不料被高昌國士兵截住。沒想到他們是前來護送玄奘西去取經的。士兵送給玄奘一匹白馬和一些文書,玄奘感激不已。他向王宮方向拜了幾拜,就騎馬西去了。玄奘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他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20年(646年),46歲的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
修築大雁塔
為防止經文被盜,玄奘在唐朝皇帝的幫助下修築了大雁塔,保存經文。他這次西天取經,前後十九年,行程幾萬里,是一次傳奇式的萬里長征,轟動一時。後來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沒有什麼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會》等,元雜劇有吳昌齡的《唐三藏西天取經》、無名氏的《二郎神鎖齊大聖》等,這些都為《西遊記》的創作奠定了基礎。吳承恩也正是在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的基礎上,經過艱苦的改造,完成了這部令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偉大文學巨著。
編輯本段人物簡介
唐僧
小說里的唐僧是虛構的人物,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玄奘法師是有區別的。小說里的唐僧,俗姓 徐少華扮演的唐僧
陳,名禕(音譯)小名江流,法號玄奘,號三藏,原為佛祖第二弟子金蟬子投胎。他是遺腹子,由於父母凄慘、離奇的經歷,自幼在寺廟中出家、長大,在化生寺出家,最終遷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戶、修行。唐僧勤敏好學,悟性極高,在寺廟僧人中脫穎而出。最終被唐朝皇上選定,前往西天取經。在取經的路上,唐僧先後收服了三個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金蟬子投胎——旃檀功德佛 】誠實善良,一心向佛,膽小怕事,迂腐,鑒別能力差。
孫悟空
又名孫行者、悟空、外號美猴王、號稱齊天大聖。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靈石孕育,因迸裂,見風而成之靈明石猴。在花果山中,有一群猴子指著花果山的瀑布說了一聲,有誰敢進去,為我們尋個安家之地,不傷身體者,我等拜它為王,石猴發現水簾洞,並藉此機會將「石」字隱去了,稱作"美猴王"。後歷經八九載,跋山涉水,在西牛賀洲靈台方寸山拜須菩提為師,習得七十二變化之本領。兵器為從東海龍王那搶來的「定海神針」並取名金箍棒。此後,孫悟空自封為齊天大聖,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制於五行山(五指山)下,無法行動。五百年後唐僧西天取經,路過 孫悟空
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孫悟空。孫悟空感激涕零,經觀世音菩薩點撥,拜唐僧為師,同往西天取經。取經路上,孫悟空降妖除怪,屢建奇功,然而三番兩次被師傅唐僧誤解、驅逐。終於師徒四人到達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經。孫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戰勝佛。孫悟空生性聰明、活潑,勇敢、忠誠,嫉惡如仇、敢於反抗,熱愛自由,除惡務盡,充滿斗爭精神,在中國文化中已經成為機智與勇敢的化身。所以孫悟空很容易就會成為中國小男孩崇拜的偶像【如意金箍棒】封建社會的叛逆者和反抗者,好動,調皮,武藝高強,勇敢機智,疾惡如仇。
豬八戒
. 豬悟能,孫悟空常稱他「獃子」。原為天宮中的天蓬元帥,因調戲嫦娥, 漫畫豬八戒
被罰下人間。但錯投了豬胎,長成了豬臉人身的模樣。在高老莊搶占民女,後被孫悟空降伏。修得正果,封號為凈壇使者。豬八戒的兵器是九齒釘鈀。豬八戒只會三十六種變化。豬八戒這個形象是吳承恩塑造很成功的形象,它雖好吃懶做,卻是孫悟空的左膀右臂。雖然自私,卻討人喜歡,雖然喜歡撥弄是非,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但對師傅卻很忠誠。【天蓬元帥(戲嫦娥)——凈壇使者】(36變)【九齒釘鈀】憨厚淳樸,貪吃好睡,滑稽荒唐,作戰勇敢,不畏妖魔,有小生產者、小市民的意識特點
❷ 《西遊記》故事的來歷和發展演化
關於唐僧取經的故事,在歷史上是實有其事的。唐太宗時,僧人玄奘曾去天竺諸國取經,前後歷時十七年之久。備歷艱險,歸國後又譯成佛經七十三部,對中國佛教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其後沙門慧立為作《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其旅途中的諸般經歷、頗多神異色彩,為這一故事在日後被逐漸幻化提供了基礎。另外,唐代的寺院里盛行俗講(一種通過一定的故事情節來演述佛教經義的通俗講唱形式),玄奘取經的故事由於帶有一定的傳奇性,所以理所當然地也就成了俗講的素材。從今存的約成於唐末五代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來看,取經故事在當時就已經遠離了史實,而且間架結構已初具規模了,特別是道教的神仙西王母,已被納入故事中。到了金、元時代,由於佛、道兩教並興,取經故事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在元人楊景賢的《西遊記》雜劇中,取經故事的內容已相當完備了。並且大批的道教神仙都已進入了其中。元人對於取經故事的豐富和發展,為《西遊記》小說的最後寫定奠定了最直接的基礎。總之,從這個故事的流傳和發展過程來看,《西遊記》的成書體現出一種滾雪球式的累積的特點。也就是說,它是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被不斷地增入新的東西而逐漸豐富起來的,故事在傳播的過程中一直處於增值的狀態中。可是我們又應看到,《西遊記》雖然是以取經為主線鋪展開的,但它與先生的《詩話》、雜劇完全不同,明顯地把孫悟空當成了小說的第一主角。取經行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唐僧則退到了次要地位。
❸ 西遊記的時代背景是什麼
吳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後期,歷經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內隆慶、神宗萬曆五個朝代容。明朝中後期的社會情況與開國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不斷激化,並日趨尖銳 ;思想文化上啟蒙思想興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漲,市民文學日益蓬勃發展,小說和戲曲創作進入一個全面繁榮興盛的時期。
❹ 西遊記問世於什麼時期
明代
《西遊記復》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制之一,明代小說家吳承恩所著中國古代第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主要描寫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遇到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
❺ 《西遊記》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如果可以請寫下每個階段的讀後感
《西遊記》大致上可以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一至第七回,寫孫悟空的出版身和大鬧三界的故事;權
第二部分是第八至第十二回,寫唐太宗入冥,交代取經故事的緣由;
第三部分是第十三至第一百回,寫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三人護送唐僧到西天取經,一路上師徒四眾斗妖斬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實際上只有七十七難,前四難是在取經以前),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到了西方天竺國靈山,見到了佛祖如來,取得了真經,護送回東土,四人也修成了正果,變成了佛。
❻ 西遊記作者介紹及歷史背景
1、作者簡介:吳承恩中國明代傑出的小說家。他生於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淮安府志》載他「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文下筆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補上「歲貢生」,後流寓南京,長期靠賣文補貼家用。晚年因家貧出任長興縣丞,由於看不慣官場的黑暗,不久憤而辭官,貧老以終。
2、歷史背景:唐太宗貞觀元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徒步游學。他從長安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
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轟動一時;
後玄奘口述西行見聞,由弟子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但這部書主要講述了路上所見各國的歷史、地理及交通;
及到他的弟子慧立、彥琮撰寫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則為玄奘的經歷增添了許多神話色彩,從此唐僧取經的故事便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西遊記》的出現,開辟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所以說《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魔幻現實主義的先驅開創者。
《西遊記》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傑出的充滿奇思異想的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翱翔著無比豐富的想像的翅膀,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聖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表現了鮮活的人間智慧,具有豐滿的現實血肉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西遊記》以它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把讀者帶進了美麗的藝術殿堂,感受其藝術魅力。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說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創造出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
《西遊記》的藝術想像奇特,豐富、大膽,在古今小說作品中罕有其匹的。孫悟空活動的世界近於童話的幻境,十分有趣,而且在這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稀奇有趣的妖怪,真是千奇百怪,豐富多彩。浪漫的幻想,源於現實生活,在奇幻的描寫中折射出世態人情。
《西遊記》的人物,情節,場面,乃至所用的法寶,武器,都極盡幻化之能事,但卻都是凝聚著現實生活的體驗而來,都能在奇幻中透出生活氣息,折射出世態人情,讓讀者能夠理解,樂於接受。
❼ 西遊記故事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五個,石猴出世——拜師學藝——大鬧天宮——西行取經——立地成佛
❽ 西遊記歷史背景
西遊記的歷史背景:唐太宗貞觀元年,25歲的和尚玄奘天竺徒步游學。他從長安內出發後,途經中亞、阿富汗、巴容基斯坦,歷盡艱難險阻,最後到達了印度。玄奘在那裡學習了兩年多,並在一次大型佛教經學辯論會任主講,受到了贊譽。貞觀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了長安,帶回佛經657部,在唐朝轟動一時。
西遊記作者簡介:吳承恩是明代傑出的小說家。他生於一個由學官淪落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貧。吳承恩自幼聰明過人,喜歡讀書寫作。
《西遊記》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傑出的充滿奇思異想的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翱翔著無比豐富的想像的翅膀,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聖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在奇幻世界中曲折地反映出世態人情和世俗情懷,表現了鮮活的人間智慧,具有豐滿的現實血肉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西遊記》以它獨特的思想和藝術魅力,把讀者帶進了美麗的藝術殿堂,感受其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