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闡述歷史建築保護的意義(不少於100字)
1、歷史建築保護就是保護歷史文化的載體
古建築是一種文化精神的載體,通過古建築,可理解豐富的文化內涵。在一定意義上,它們是某個城市「歷史記憶的符號」和「城市文化發展的鏈條」,因為,它們見證了這個城市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滄桑變化。一旦破壞,就再難以恢復和接續。
一座古代的建築無論如何破舊,其內在的文化內涵與千年的歷史痕跡是無法被替代的。反之,一座當代的仿古建築無論在外形上做的多麼神似,但如果其內在的歷史遺跡幾乎為零,其文化內涵肯定無法達到與古跡相同的高度。
2、歷史建築是啟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實物
中國有著光輝燦爛的文化,而中國的古建築藝術更是東方藝術的奇葩。它不但完全獨立於西方建築體系,更影響著周邊國家的建築特色,形成了東方古典建築體系。
參觀中國古代建築不僅可以感悟到其獨特的魅力,更是讓國人感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的偉大,為我們曾創造出如此精湛的建築品而自豪。
河南登封縣的嵩岳寺塔,是一座用青磚和黃泥壘砌的高40m 的佛塔,在地震山搖和狂風暴雨等安然無恙地經歷了將近15 個世紀,這本身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
位於首都北京城的故宮,建築設計極為精湛,金碧輝煌的琉璃屋頂,瑩白無暇的玉石雕欄,殷紅肅穆的宮牆殿柱蔚為壯觀,使人感慨不已.浮想聯翩。然而,故宮歷經滄桑,飽經劫難,又因不能盡情飽覽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典藏而遺憾不已!
3、歷史建築是研究歷史的實物例證
古代建築和其他物質文化遺存一樣,是社會不同發展階段遺留下來的實物,我們從對古建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時期其他科學的發展情況和當時所達到的水平。
例如,河北趙縣的趙州橋,距今已有1400 年,是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橋。趙州橋是一座弧形單孔石拱橋,單孔跨度為37.4m,在橋兩端採用敞肩拱的形式各闢兩個券洞。
這種設計,既減輕了流水對橋身的沖擊力,使橋不容易被大水沖毀,又減輕了橋身的重量,節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橋梁史上是一個創舉。
4、歷史建築是發展旅遊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隨著生產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人民對文化的需要將更為迫切。古建築在新的時期又擔當起文化休閑娛樂場所這樣一個新的歷史使命。
如果一個旅遊目的地擁有獨特的古建築,那麼該古建築會在目的地形象中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築資源本身擁有的巨大品牌效應,可提高遠距離遊客的到訪率。
中國著名的歷史建築主要包括軍事建築、宮殿、宗教或祭祀和園林建築等。
長城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
故宮
故宮,又名紫禁城。它坐落於北京市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宮殿為藍本,從大江南北征調能工巧匠和役使百萬夫役,歷經14年(公元1407—1420年)時間建成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佔地面積72萬多。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位於拉薩市西北的布達拉山上,始建於公元7世紀,是藏王松贊干布為遠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後經歷次擴建,是西藏最大的宮堡式建築。建築分白宮和紅宮,白宮的東大殿和日光殿分別是歷世喇嘛舉行重大宗教活動場所和寢宮。
Ⅱ 歷史古城如何保護與發展
文化遺產是不可復制的稀缺資源。對於歷史文化名城來說,文化遺產是基本標志和價值構成。當前,歷史文化名城存在不同程度的文化遺產流失和破壞現象。作為國務院首批命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山西省大同市近年來積極探索既保護文化遺產又實現城市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古城保護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大同市的做法概括起來就是「五個基本走向」。
從舊城改造走向遺跡保護,以先進理念指導古城保護。城市發展中的舊城改造對歷史文化名城的破壞相當嚴重。舊城改造需要大拆大建,而舊城區往往是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區域。為了保護大同古城,大同市政府發布通告,勒令古城保護范圍內的舊城改造項目全部停工,同時全面啟動古城保護工程,力求最大限度地留存文化遺產原貌。對淹沒在廢墟中的珍貴遺址華嚴寺、善化寺、清真寺、法華寺、文廟、關帝廟、純陽宮、帝君廟、城牆等進行整體性保護,全部拆除了這些遺址群保護范圍內的破壞性建築。
從單體保護走向整體保護,努力保持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價值。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個有機整體,如果只保護單個文化遺產,就會使一處處文化遺產成為「文化孤島」,削弱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價值。大同市致力於從整體上保護文化名城,把北至操場城街、南至北都街、東至御河西路、西至魏都大道,面積約4.8平方公里的區域全部劃定為保護區域,把該區域內對古城風貌造成嚴重破壞的多層建築全部列入拆除范圍。同時,把該區域內的所有歷史文化遺產全部劃定為保護對象,盡最大可能恢復古城的基本格局。
從兩相對立走向兩全其美,妥善處理古城保護與城市發展的矛盾。應該說,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城市發展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從實踐經驗看,把保護與發展放在同一個城市空間是很難實現的。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大同市於2008年初提出了「一軸雙城,分開發展;古今兼顧,新舊兩利;傳承文脈,創造特色」的古城保護基本思路,立足古城搞保護,跳出古城求發展,把保護與發展分開。具體來說就是,以御河為軸線,在御西保護完整的古城,在御東建設現代新區,把傳統文化保護放在古城,使兩個不同的空間相得益彰、互利共贏。事實證明,這一做法克服了古城保護與城市發展的矛盾,較好地實現了當時的設想。
從隨意修復走向修舊如舊,自覺按照傳統方法延續古城生命。在大規模的古城保護和修復中,大同市始終遵循修舊如舊的基本原則,堅持四個基本方法。一是充分考證。在大量考古發掘、信息收集、調查研究、專家論證的基礎上,選擇合理的保護方法。二是保持原貌。文化遺產屬於哪個朝代,就按哪個朝代的營造方式進行修繕、重修、復建,不是按現代人的理解隨意修復。三是「四原」保存。在修繕、重修、復建中,保存原來的建築形制、原來的建築結構、原來的建築材料、原來的工藝技術。四是修舊如舊。基於我國傳統建築的獨特價值和審美要求,堅持修舊如舊、原汁原味。
從甩掉包袱走向產業創新,深刻認識古城保護的價值。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問題上,一些人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就是認為低矮破舊、功能缺失的遺跡是城市文明進步與發展的包袱,保護的成本昂貴,得不償失。在這種認識影響下,有的城市將文化遺產當作包袱甩掉。這實際上是把珍珠當垃圾。大同市在實踐中認識到,文化遺產不僅具有歷史價值、美學價值、教育價值、科學價值,而且具有巨大商業價值;一座擁有完整歷史風貌的古城不僅是昨天的輝煌,而且是今天的財富;在名城古都的保護中,只有堅持把保護與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才能實現文化資源的永續利用。
Ⅲ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歷史建築
馬向明日前,廣州越秀區的兩棟極具歷史價值的民國建築金陵台和妙高台被開發商夜半拆除,這個令人震驚的事件帶出了一個沉重的話題:歷史建築的保護。
歷史建築不是文物,但屬於廣義的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的定義,它是指「經城市、縣人民政府確定公布的具有一定保護價值,能夠反映歷史風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也未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建築物、構築物」。
文物受法律的保護不能拆,這已是人所皆知。今天已不會有哪個開發商傻到去拆文物。但為什麼要對不是文物的歷史建築進行保護?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近年來,隨著城市舊城改造的推進,許多地方老城的大規模拆建,導致城市的歷史隨著拆遷而喪失,新建築越建越多,城市卻越來越單獨雷同。於是,人們呼籲要對反映城市歷史的街區和建築進行保護。第二,從文物的保護方面來看,要達到文物保護工程「全面地保存、延續文物的真實歷史信息和價值」的目的,必須要「保護文物本體以及與之相關的歷史人文和自然環境。」通俗地來說,就是保護文物,必須連同其周邊的環境一起保護,否則,僅僅保護文物本身,脫離了其存在的環境,文物單位的價值和意義便大打折扣。近幾年出現的一些案例,遠的不說,如省內的城市南雄市的三影塔廣場的改造就是這種典型,雖然作為國家級的文物三影塔並沒有任何破壞,但其周邊原來的民居被拆除建了廣場和多層樓宇後,三影塔像一個盆景似地立在中間,意境和意義頓失。正是針對這種狀況,國家於2008年公布實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要求地方政府對歷史建築進行認定和保護。並規定歷史建築集中成片的才能申報名城名鎮名村,而歷史文化街區內歷史建築加上文物建築的用地宜達到建築總用地面積的60%以上。
歷史建築不是文物,因此它的保護要求沒有文物那麼全面。文物建築的保護以「不改變文物原狀」為原則,要保存文物建築的現存實物原狀及它所攜帶的歷史信息,因此文物建築的利用不能改變原狀,也不得損毀和改建。而歷史建築的保護首先是不得拆除其有意義的部分,對其所作的維修改善都應保持原有外形和風貌特徵不改變,但是可以在使用功能上更加靈活。如允許在歷史建築內部進行設施改造甚至改變內部結構。
歷史建築需要通過一定的程序來認定,這個程序通常是由市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普查情況,提出歷史建築的初步名錄;市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組織規劃、文化(文物)、房產、建築、歷史、檔案等方面的專家,根據歷史建築的認定標准,提出評估意見;市城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專家評估意見,擬定歷史建築建議名錄;歷史建築建議名錄經市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審查同意後報市政府批准並公布。
廣州的這兩棟建築建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其中妙高台曾是粵劇泰斗薛覺先故居。據報市政府去年五月份組織了專家考察,專家建議將妙高台一號和三號、金陵台二號和四號、詩書路六十九號之一作為歷史建築,應予以保留,於是拆遷被叫停,相關政府部門並發出緩拆令。但廣州的歷史建築名錄確還未公布,在這個空隙期間,便發生了這樣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件。
(作者為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
Ⅳ 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經歷了哪三個階段的發展歷程
1949年以後,新中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的建立經歷了形成,發展與完善三個階段,即單一體系,雙層次保護體系,多層次保護體系。
Ⅳ 關於歷史建築保護工程
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脫胎於同濟的建築學專業,擁有同一套教學體系和師資力量、教學資源,同時又從歷史保護的專業內容出發,參照國外名校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同類專業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保持與之同步。
專業介紹:
在我們所處的城市中,老建築往往遠遠超過新建築的數量,其中有相當多的部分具有特殊的價值與意義,我們稱之為「歷史建築」,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北京紫禁城、上海「十里洋場」外灘等。是誰將這些建築施加了魔法,化「老朽」為「神奇」?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培養的就正是這樣的魔法師!
隨著社會歷史保護意識的迅速發展,歷史建築的保護與利用在我國正呈現出快速的發展趨勢。據統計,歐美建築設計市場中,超過7成業務為舊建築保護與利用的項目,大多數設計機構和建設主管部門都配備有大量歷史保護的人才。而在國內,保護人才的培養卻和保護項目的上升速度不成比例,保護人才有較大需求。
國際互動「活」起來:
促進教學環節的國際化是新專業教學的重要方法。我們充分利用地處上海的有利條件,努力加強國際交流,以聯合設計教學、柔性引進或短期引進國外教師、舉辦講座等多種形式,不斷促進各個教學環節的國際化進程,不僅學到了許多國際建築教育的先進經驗,也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同濟「兼容博採」的傳統得到進一步升華。
該專業學生經常參加與其專業相關的國際會議、校際交流等學術活動,首屆學生還受到法國文化部資助前往法國參觀學習,不僅游歷了巴黎、馬賽等歷史城市,還參觀了保護名校夏約學院以及眾多歷史建築保護的典範案例。
理論與實踐同樣趣味:
根據專業自身特點,延承建築學的專業傳統,學校將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分為歷史保護和建築學類的專業能力兩大部分。
在建築學的專業能力方面,保持建築學教育的整體架構,並從能力培養的目標出發,結合新專業的特點和需求,整體規劃了各個學習階段的教學內容,著重體現出各學習階段的特點和階段之間的整體性關系,使置身於專業教學活動的每個教師和學生均有明確的位置感。與建築學的設計課程一樣,歷史建築保護工程專業的設計課採取了「言傳身授」的方式,學生們有自己的專業教室,每人有自己的一片空間繪圖、交流、做模型,老師採取給每人改圖、定期集體評圖的教學方式,充分發掘每個學生的特長和潛力。
在歷史保護專業課程體系方面,通過中外建築史、建築歷史與理論和新專業特有的保護概論、保護技術、歷史建築形制與工藝、文博、速寫等課程設置建立教學的整體性架構,同時強調增強課程體系的靈活性。我們按培養計劃的教學要求,將整個專業課程分為必修內容和限選內容兩大部分,設置文博、傢具與陳設等限選課程,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為發揮他們的志趣潛力和特長創造條件的作用。大多數專業課程在國內也是首次開出,這些課程既有課堂傳授的理論課,也有需要出外考察、保護現場研究的實踐類、技術類課程。如2007年度的保護技術課程,學生以上海外灘的具有近150年歷史的原英國領事館建築為研究對象,在對老建築進行測繪的基礎上,對建築的歷史沿革、風格定位進行了深入研究,並對其結構、材質進行了深入分析。教師和學生共同面對建設新課程,探索新領域的任務,盡管責任重大,但也是極具趣味性的。
主要課程:
建築初步、美術、歷史建築形制與工藝、建築設計、建築歷史、建築技術、保護技術、藝術史、文博專題等。
就業方向:
可從事教學、科研、設計和城市管理。
Ⅵ 中國古建築的保護與開發
中國古建築的創保護
一 揭示出我國古建築在歷史、藝術、科學等方面的巨大回價值,同時進答行廣泛宣傳,喚起社會各界對古建築的重視。
二 歷史文化名城的確定和公布,是我國古建築保護的第二次重大發展,也可稱為第二個里程碑。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實施,是文物保護工作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發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三 倡導「歷史文化名城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學術討論會」的召開,,我們開始從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角度綜合研究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問題,這是對歷史文化名城(包括文物古建築)保護、規劃、建設一次重大意義
中國古建築的創新
我們不可能在前代人的思想上停留,只有取他們的精華,然後再進一步發展自己的東西,中國的建築業才會日新月異。這是我所認為的,也希望得到大家的共識
Ⅶ 請闡述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應如何保護歷史建築(不少於200字)
應做到以下四點:
(一)維護城市街道的格局和空間形式,積極創造城市歸屬感 城市一帶住宅一般都是圍合式的布局,沿著碎石巷走過去,一個個的門洞排布在巷子兩側,隨著年代的不同門樓樣式變化很大,從明清建築的古典樣式到近代的西洋形式,顯示著建築近代化的過程。這些小巷曲曲折折,窄的只有米半,僅能供一人通行,號稱「一人巷」,寬的也不超過兩米。弄堂的精彩更在於其轉角處理。斜角處在一人高的位置被斜削下來,極富雕塑感,顯示了「讓人三分」的思想。這細小之處都充滿了人性的溫暖。弄堂系統的延續保持城市的特徵。能使人想起老城的傳統形象,弄堂系統己經貫穿於整個老城的社會中性的鄰里空間的形象和實際特徵。作為社會和諧的象徵,它在許多城市居民懷舊的眼光中己經超越了其歷史的存在。它不僅具有不同背景的人都能認同的難忘的形象,而且保持一種使用的連續性,其本身就是一種集體記憶的形式。
(二)保護城市建築物和綠化,營造良好的周邊空間關系
城市由於用地面積有限,開敞空間有限,而建築物一個很重要的特徵體現了作為近代第一城的進化過程,是建築的化石博物館。所以在保護城市的古風貌特徵時,保護各個時期建築的特徵是必須要做的。而做這項工作要充分調查每座建築歷史風貌,不可採取一刀切的形式。古樹是歷史的活的見證,是無法仿造假造的文物,城市在保護改造的過程中對古樹名木都登記造冊的保護,為進一步的保護創造了條件。在改造城市的過程中要增加適當的開闊空間,進一步豐富街道景觀。結合現有樹木和原居民經常使用而現在廢棄的井台,來組織景觀廣場,提高旅遊景觀的質量,提升民居建築的商業價值。在組織綠化和廣場的同時要注意保護原有的視線走廊,天寧寺塔就是這些視線走廊的主要制高點(如圖4)。要保證視線的通透,視線走廊地帶可利用地形道路、綠化空地和利用低矮建築等空間來實現。
(三)創造具標志性建築及其空間,形成城市建築文化識別系統 我們所熟知的任何一個知名的國際性大都市都存在其標志性的建築.這些建築就構成了城市的信急識別系統。人們一見到天安門及其廣場就知道是北京。提起埃菲爾鐵塔就會想起巴黎。看到金字塔馬上就聯想到了開羅。愈來愈多的事實證明,一個有特色的城市建築及其空間帶給這個城市的文化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它們是城市的靈魂、象徵、名片。這些輝煌的標志性建築不僅成為所在城市的標志,而且承載了精神的、象徵的、審美的內容是構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使得上述城市的形象在從未走過這些城市的人的心中變得生動具體起來。更是給那些到過這些城市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標志性建築是城市文化的沉澱反映出城市固有的個性風貌。是外界標志城市獨特存在價值的商標和載體。是構成城市信息識別系統的主要元素。因此,我們在城市規劃城市改造中要認真考慮城市標志性建築及其環境的問題。城市地段周圍的建築因年代不同而不同,但有共同的性格:古代淮地的豪放、粗獷和吳地的靈動、精明相融合的文化特質。對於改造區內的建築保留有價值的建築,對價值小的予以拆除,除部分按需要留做廣場外,可以考慮將市區其他地方無法進行保護的建築遷建到此地,形成特色鮮明的民居組團。對周圍建築應限製造型,和民居建築的豪放的外形相適應,精細的構造相呼應。創造特色鮮明、商機無限的城市。
(四)創造互補協調的城市空間特色
在城市一帶民居的處理,應該綜合考慮該地區的建築空間。可以採取互補協調的方法整合新舊建築空間,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空間環境。所謂互補協調就是指不同性質、特徵、風格、情調的東西以一定的形式、方法和諧組合融會成互相補充、協調統一的東西,避免千篇一律的毛病,從而顯示出別具一格的特色。以互補協調作為准繩衡量城市建築景觀.就是城市建設中的互相協調審美准則。這一準則囊括了城市景觀中許多具體的內容。如實體(建築物)與虛空(周邊空地)、開敞與閉合、含蓄與暴露、收與放、曲與直、動與靜、明與暗、濃與淡、主與次、輕與重等等。城市建築景觀如何將這些相互對立的東西協調組織在一個統一體中無不顯示了城市決策者、設計者、建設者的觀念和思維方法。進而顯示了城市建設的文化品位。在改造城市民居建築時考慮人民路的新建建築。將范圍內的個別環境因素與環境整體保持時間與空間上的連續性,即和諧的對話關系。在人與自然的關繫上提倡人文與自然的協調平衡。在人文環境中力求通過對傳統的揚棄不斷推陳出新。 城市,千年的一個縮影,在不久的將來的改造過後,必將擺脫臟亂差的局面,重新煥發活力。為提升形象再創輝煌。為創造的價值商標和載體再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