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聞傳媒及歷史演變
我國的報紙發行模式,從建國以來到今天,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建國初期到80年代前期,「郵發合一」模式一統天下;第二個階段從1985年洛陽日報退出「郵發」,自辦發行開始,「郵發」和「自發」兩種模式平分秋色,並存競爭;第三個階段大約從90年代中期開始,「郵發」和「自發」相互結合,能夠在一家報社內部同時採用。現今,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的成熟和完善,使得我國的報紙發行模式也在進一步發展,多渠道的發行模式嶄露頭角,代表了報紙發行的方向,標志著報紙發行進入了新階段。
一、 郵發合一的產生和特點 「郵發合一」是解放初期從蘇聯學來的一種發行模式,簡單的說,郵發合一即是把報紙發行工作交給郵局來做,報紙的生產(編印)和流通(發行)是截然分開的,把送信與送報捆在一起,把多家報紙捆在一起,把報紙的征訂、運發和投遞捆在一起,把批發和零售捆在一起,這種「一分開、四捆起」就是「郵發合一」的發行模式。
建國初期,由於我國當時經濟落後,人民文化水平較低,報刊種類少。在計劃經濟的體制下,報社作為黨和政府的宣傳機構,管理體制是按事業單位對待的,辦報經費則是由國家財政撥款,報社極少考慮經營問題,在這種背景下,郵發合一憑借著自身的優勢,在報業發行中一統天下。
「郵發合一」的特點和優勢主要體現在:
1.拓寬了報紙發行的深度和廣度。在「郵發合一」之前,報紙發行的范圍主要局限在鐵路沿線、交通樞紐,而很多偏僻的地區和許多縣市都很少甚至幾乎看不到報紙。通過「郵發合一」,郵電網路遍及全國,點多、線長、面廣,只要是郵局公開發行的報刊,凡是郵路通達的地方都能訂閱到,這樣一來,便大大地拓寬了發行網點和覆蓋范圍。
2.利用現有資源,減少浪費和混亂。「郵發合一」使報社專門編報印報,郵局則負責訂報發報,簡化了國內報刊發行系統,省去了許多人員開支和事務工作的麻煩,既可專心編報,又合乎經濟原則,減少了浪費、糾紛和混亂,有助於解放初期全國報刊的發展,並增加了郵電業務。
然而,隨著歷史的前進,社會條件的不斷變化,「郵發合一」漸漸不能適應新的環境,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國的工作重點轉移,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給報紙的發行模式帶來了極大的沖擊。
首先,改革開放政策為新聞出版事業帶來空前的繁榮,報紙的數量增多,品種由單一的機關報變為多品種、多層次,開張由四塊版變為八版、十六版甚至更多,內容特色更是日星月異,郵電部門不負重荷。
其次,市場經濟條件下,報社必須講求經濟核算,考慮成本、利潤等一系列經濟指標。而「郵發合一」收費高,手續煩,造成報紙資金回籠慢,不利於報社的發展。
時間 最高發行費率 最低發行費率 平均發行費率 1949--1952 35% 14% 28.4% 1952--1980 25% 25% 25% 1980 30% 25% 27.5% 1981--1986 25% 25% 25% 1987-- 25% 28%--35% 29.3%
從上表可見,報紙的發行費率在建國四十年來幾經變更,但最低平均都沒有低於25%以下,最高達到了35%,這對於面臨著要求自負盈虧的報社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因此,自辦發行的新模式應運而生。
二、自辦發行的特點和優勢 自從1985年洛陽日報率先自辦發行起,幾年的時間,「自發」模式如星火燎原之勢,幾乎全部的中等或中等以上的城市黨報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報紙,紛紛加入「自發」的行列。報紙的發行總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長,1993年報紙發行總量約為264億份,比1979年全年發行131億份增加了近一倍。
和「郵發合一」相比,自辦發行有其不能比擬的特點和優勢,更能滿足新時期報紙發行的需求。
1.縮短投遞時間,一般情況下,市區投遞要比郵局早一兩個小時,郊縣要快半天至一天。
2.發行費用減少,如上文所述,郵發的發行費率最低也要25%,加上郵局種種相關要求的開支,實際發行費用相當昂貴,而自辦發行,報社實際支付的費用和郵發相比,僅為18%。同時訂報費用,報社可以立即拿到(郵發則是每月按訂數返還),大大增加了報社的流動資金,有助於實現報社經濟自主,積累資金,擴大再生產。
3.投遞質量提高,服務周到,上門征訂,提高報紙的質量和發行量。 然而,盡管自辦發行這一新生事物有其強大的生命力,但它也有自身體制上的弱點和不足。目前我國大部分報社的發行部門都很小,體系也不完整。《參考消息》,發行量300多萬份,發行部只有7個人;北京日報三報兩刊,發行部只有4個人;光明日報發行部16個人,與采編人員的比例是1:25。發行隊伍如此弱小簡陋,每到發行季節,記者、編輯都要帶著發行任務,組織發行。這種親力親為的手工操作,實在不能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代化報業發展。因此,勢必將有新的發行模式出現。
三、 多渠道發行的出現和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新聞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報業發行模式變革也隨之進入了新時期。未來,多種靈活的發行模式將會不斷出現,多渠道發行勢在必行。在這里,筆者僅談談自己的設想,供大家參考。
1.「郵發」和「自發」相互結合,揚長補短。郵局可以和報社共同商討,在雙方互惠互利的基礎上,簽定合約,根據市場經濟下價值規律的原則,協調好雙方的經濟利益。報社和郵局因地制宜、因報制宜地制訂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發行費率,這是「報郵聯合發行」的關鍵,如果在這一點上雙方能達成共識,「聯合發行」就有了成功的基礎和前提。這種發行模式,在某些地方已經實施,並取得了成功。1998年,《深圳商報》與當地郵局簽訂了「聯合發行合作協議」,並且共同成立了「聯合發行指揮部」,以郵局為主,報社協助,開辦了預約征訂、跨區訂閱、上門收訂、現場收訂、分期訂閱等多種新的服務項目,報紙的發行量因此獲得全面增長,市內訂戶比上年增長了71.2%,外阜訂戶比上年增長了5 . 8倍。 在和郵局重新合作的同時,報社也可以拓寬自辦發行的路子,靈活地採取多種手段,因地制宜地發展發行模式。尤其是一些有經濟實力的報業集團,可以組建發行網路,由報業集團建立一個直接下屬的發行總公司,再在各地建立起發行分公司,統一部署和管理此報業集團下的各家報紙發行;另外,報社還可以和銀行合作,選中一家或幾家全國聯網的銀行,委託它們在各地的營業網點設點收訂報刊;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報社還可以利用網路,在網上征訂報紙,然後委託電子商務站點進行送遞。
2.建立專業化的報刊發行公司。這種發行公司可以是同一地區的多家報社聯合起來組建的,每家報社根據投入的多少,佔有一定的股份,發行公司是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它承擔多家報社的發行任務,各個城市興起和發展了自己的地方發行公司,再逐步將全國各城市的發行網聯成一片,成立全國性的報刊發行中心;專業化的發行公司也可以由社會力量、甚至私人創建,它不屬於任何報社,獨立組建自己的發行網路,與各家報社簽定合同,既可承擔征訂、投送業務,又可承擔零售發行業務,使發行商業化、專業化和社會化,成為市場經濟下的又一個新興的服務行業。
3.零售代理商的出現和發展。除了以訂閱來擴大發行,今後,零售渠道也將在報紙發行中變得重要起來。市場經濟加劇了人口的流動性,尤其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流動人口便成為了報紙零售的潛在對象。報社可以自行創建自身的零售隊伍,在城市各點建立發行站,聘用人員上街零售報紙;也可以在社會上招聘零售代理商,與其簽定合同,由他專門負責某一地區的報紙零售,零售商能和不同的報社簽約,並自己組建零售點。
當然,隨著歷史的前進,報紙的發行模式也將不斷地變化、更新,相信在不久的明天,會涌現出更多、更靈活、更合理的發行方式,進一步促進報業的繁榮和發展。
㈡ 中國歷史幻燈片
㈢ 大眾傳播學的發展歷程
大眾傳播研究的歷史可追溯至十九世紀末,四名美國社會學家最早開始關注和研討傳播問題。他們是米德(Goerge Herbert Mead)、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杜威(John Dewey)和帕克(Robert Eara Park)。他們發現大眾媒介的功能極其重要,於是開創了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美國傳播研究。杜威深為關注「大眾」社會的現象,特別大眾對媒介的一窩蜂反應。杜威希望媒介能「重組大眾社會中的群體」。如果工業革命已經引起個人社會關系的轉變 ——將他們由比較親近的村莊關系推向工業化大都市裡契約式的關系——那麼,媒介也許可以通過增進相互了解來彌補這樣的缺損。
庫利在密歇根大學時,曾在杜威的指導下研究社會問題背景下的政治哲學與倫理學。為揭示媒介如何改變人們的行為與文化,他進行了第一次嘗試。
帕克是最先將報業當成社會與文化機構來研究的。在著名的芝加哥學派中,他被認為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最具影響力的美國社會學家。
米德深受杜威的影響,他是社會心理學象徵互動論的創始人,社會心理學對大眾傳播研究的確立與發展有許多貢獻。
這些卓越的思想家開創了一條與歐洲傳統學派迥然不同的路線;接下來的幾代學者繼續拓展他們的工作,並將其發展為經驗主義的傳播學體系。
當然,美國的傳播學研究並非完全獨創的,其部分傳統與歐洲學派的思想有密切聯系。美國從事媒介研究的許多學者曾在歐洲的大學里受過教育,並且深受塔爾德(Gabriel Tarde)與齊美爾(Georg Simmel)等歐洲思想家的影響。塔爾德是法國人,也是一位法官,他的許多社會學理論是通過觀察法庭行為形成的。1903年他提出了「模仿理論」,現在看來這一理論對美國的社會學習論、創新擴散論以及意見領袖理論有重大影響。齊美爾是德國人,被稱為社會心理學之父,其著作對大眾媒介研究有重要的意義。他於1922年著的《群體關系網》(The Web of Group Affiliation)將有關「個人之間以模式化的信息流動相互聯系」的傳播網路理論引入美國。 當歐洲人保持其哲學思辨性、批判性以及定性方法的時候,美國的傳播研究逐漸地走向量化與行政化。美國的研究方法可以追溯至美國人對企業經營的強烈興趣,而與歐洲批判研究的思辨風格相去甚遠。發展階段的傳播學研究在傳播效果研究方面涌現了許多有深度有價值的理論,更重要的是這一時期出現了傳播學的批判學派。至此,傳播研究大體上分為兩大學派::一是經驗學派,一是批判學派。一派以美國為中心,另一派則是以西歐為核心的批判學派(criticalschool),他們多站在批判的立場上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審視,其重點是文化研究。
㈣ PPt軟體的發展史(求完整)
(轉帖)
在電腦發展史上最輝煌、最具影響力、也引來最多抱怨的軟體之一PowerPoint今年20歲了。很難說PowerPoint還將有多少個生日慶典;挖苦這款軟體的人幾乎同願意使用的人一樣多。
PowerPoint曾使數不勝數的精彩演示文稿錦上添花,也曾讓無窮無盡的愚蠢想法穿上了圖形化的華麗外衣。它不僅出現在會議室中,也出現在諸如六年級的讀書報告中。
隨著這一切的發生,或許可以被稱為PowerPoint文化缺陷的內容給它的兩位創造者帶來的困惑、憂慮甚至是震驚絲毫不亞於其他任何人。
羅伯特·加斯金斯(RobertGaskins)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早在80年代中期,他就意識到商業幻燈片這一巨大但尚未被人發掘的市場同正在出現的圖形化電腦時代形成了完美的結合。許多風險投資家不同意這點,他們堅持認為文字格式的DOS電腦永遠不會消失。
1984年,Gaskins加入一家衰退中的矽谷軟體公司叫做Forethought並且僱用了軟體開發師 Dennis Austin。Bob和Dennis完善化他的夢想,並設計了"Presenter"實行了該計劃。Dennis與Tom Rudkin設計了原始版本的程式。Bob後來建議了新的產品名"PowerPoint",該名稱最後變成產品正式名稱(加斯金斯當年的PPT產品企劃)。
Mac操作系統版的PowerPoint1.0就這樣在1987年上市了。當年晚些時候,微軟(Microsoft)以1,400萬美元收購了該公司(這也是微軟歷史上的第一次收購)。三年後,Windows版的PowerPoint也問世了。現年已是63歲的加斯金斯和60歲的奧斯丁上周接受采訪時談到了PowerPoint的誕生以及它現在廣泛的應用。他們對技術和策略上的成功深感自豪。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對有關PowerPoint的種種批評根本沒有進行辯解。實際上,獲得對PowerPoint評論(無論是贊美還是批評)的最佳單一來源就是加斯金斯的個人主頁(上面還有大量的呆伯特(Dilbert)漫畫)。
最嚴厲的批評也許要算來自於耶魯大學圖像大師愛德華·塔夫特(EdwardTufte)。他說這款軟體將形式提升到內容之上,暴露了商人將所有事情轉化為銷售宣傳的態度。他甚至表示PowerPoint對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也負有一定的責任,因為一些至關重要的技術問題被掩蓋在了樂觀的幻燈片之下。
加斯金斯沒有為此爭辯,他說,塔夫特所說的所有這些絕對正確。人們常常非常錯誤地使用PowerPoint。
加斯金斯提醒那些質問他的人,PowerPoint演示文稿從來都不應該是一個提議或方案的全部內容,它只是思考成熟的長篇內容的一個簡單總結。他以這款軟體的原始商業計劃書為例:這個經過反復討論的計劃書共有53頁,而與之相配的幻燈片只列出重點內容,一共才十幾張。
他抱怨說,自從有了PowerPoint以後,許多商界人士不再撰寫文件了。他們只是在編寫演示文稿,這些文稿只是些沒有細節、缺乏支持的概要。許多人不喜歡撰寫詳盡文件所付出的腦力勞動。
加斯金斯和奧斯丁表示,問題之一在於現在PowerPoint已同Office捆綁到一起,這使得接觸到該軟體的人大大超過了原來的目標人群──銷售人員。當投影儀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便宜時,幾乎各個房間都為播放PowerPoint做好了准備。
現在,學校的孩子們也開始用PowerPoint撰寫讀書報告了。加斯金斯和奧斯丁對此深惡痛絕。他們堅持認為,孩子們需要按照完整的段落思考和寫作。
不過,加斯金斯和奧斯丁並不贊成給PowerPoint強加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加斯金斯在設計這款軟體前研究了搜集來的大量演示文稿。他說,在PowerPoint問世前很久,就有這種要點格式了。
盡管這兩人肯定知道如何使用PowerPoint,但他們卻都認為自己算不上高手。他們甚至不清楚許多新增的高級功能。他們也對有些人在從事實際工作的偽裝下花上幾個小時調整字型大小和字體的做法感到反感。他們常願意談起這樣一個笑話:麻痹反對陣營的最佳方式就是讓PowerPoint上場,來干擾他們的決策,一些分析師說五角大樓曾發生過這種情況。
兩人均在90年代離開了微軟,目前都在從事自己的項目。上周蘋果(Apple)舉辦的開發人員會議,奧斯丁一天也沒有拉下,他希望能跟上年輕人的思路。盡管他們兩人一致認為,或許可以開發一款類似於PowerPoint的軟體用於建設高端網站,但他們不想把這個想法付諸實施。
加斯金斯和奧斯丁都屬於不願自我表現的類型,因此對PowerPoint的知名度遠高於他們本人也沒有什麼怨言。每當他們告訴陌生人他們做了些什麼時,往往聽到的都是如果沒有這款軟體,人們簡直無法生活諸如此類的話。
如果要說有什麼讓他們感到難過,那就是對PowerPoint的抱怨通常不是關於這款軟體本身的,而是關於那些糟糕的演示文稿。奧斯丁說,這就如同平面媒體一樣,各種各樣的垃圾都可能被印刷在上面。
正如加斯金斯所說:如果用PowerPoint沒有做好工作,那麼他們用其他工具也會犯同樣的錯誤。
㈤ PPT軟體的發展史是什麼
(轉帖)
在電腦發展史上最輝煌、最具影響力、也引來最多抱怨的軟體之一PowerPoint今年歲了。很難說PowerPoint還將有多少個生日慶典;挖苦這款軟體的人幾乎同願意使用的人一樣多。
PowerPoint曾使數不勝數的精彩演示文稿錦上添花,也曾讓無窮無盡的愚蠢想法穿上了圖形化的華麗外衣。它不僅出現在會議室中,也出現在諸如六年級的讀書報告中。
隨著這一切的發生,或許可以被稱為PowerPoint文化缺陷的內容給它的兩位創造者帶來的困惑、憂慮甚至是震驚絲毫不亞於其他任何人。
羅伯特·加斯金斯(RobertGaskins)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的企業家。早在80年代中期,他就意識到商業幻燈片這一巨大但尚未被人發掘的市場同正在出現的圖形化電腦時代形成了完美的結合。許多風險投資家不同意這點,他們堅持認為文字格式的DOS電腦永遠不會消失。
1984年,Gaskins加入一家衰退中的矽谷軟體公司叫做Forethought並且僱用了軟體開發師 Dennis Austin。Bob和Dennis完善化他的夢想,並設計了"Presenter"實行了該計劃。Dennis與Tom Rudkin設計了原始版本的程式。Bob後來建議了新的產品名"PowerPoint",該名稱最後變成產品正式名稱(加斯金斯當年的PPT產品企劃)。
Mac操作系統版的PowerPoint1.0就這樣在1987年上市了。當年晚些時候,微軟(Microsoft)以1,400萬美元收購了該公司(這也是微軟歷史上的第一次收購)。三年後,Windows版的PowerPoint也問世了。現年已是63歲的加斯金斯和60歲的奧斯丁上周接受采訪時談到了PowerPoint的誕生以及它現在廣泛的應用。他們對技術和策略上的成功深感自豪。但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們對有關PowerPoint的種種批評根本沒有進行辯解。實際上,獲得對PowerPoint評論(無論是贊美還是批評)的最佳單一來源就是加斯金斯的個人主頁(上面還有大量的呆伯特(Dilbert)漫畫)。
最嚴厲的批評也許要算來自於耶魯大學圖像大師愛德華·塔夫特(EdwardTufte)。他說這款軟體將形式提升到內容之上,暴露了商人將所有事情轉化為銷售宣傳的態度。他甚至表示PowerPoint對2003年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失事也負有一定的責任,因為一些至關重要的技術問題被掩蓋在了樂觀的幻燈片之下。
加斯金斯沒有為此爭辯,他說,塔夫特所說的所有這些絕對正確。人們常常非常錯誤地使用PowerPoint。
加斯金斯提醒那些質問他的人,PowerPoint演示文稿從來都不應該是一個提議或方案的全部內容,它只是思考成熟的長篇內容的一個簡單總結。他以這款軟體的原始商業計劃書為例:這個經過反復討論的計劃書共有53頁,而與之相配的幻燈片只列出重點內容,一共才十幾張。
他抱怨說,自從有了PowerPoint以後,許多商界人士不再撰寫文件了。他們只是在編寫演示文稿,這些文稿只是些沒有細節、缺乏支持的概要。許多人不喜歡撰寫詳盡文件所付出的腦力勞動。
加斯金斯和奧斯丁表示,問題之一在於現在PowerPoint已同Office捆綁到一起,這使得接觸到該軟體的人大大超過了原來的目標人群──銷售人員。當投影儀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便宜時,幾乎各個房間都為播放PowerPoint做好了准備。
現在,學校的孩子們也開始用PowerPoint撰寫讀書報告了。加斯金斯和奧斯丁對此深惡痛絕。他們堅持認為,孩子們需要按照完整的段落思考和寫作。
不過,加斯金斯和奧斯丁並不贊成給PowerPoint強加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加斯金斯在設計這款軟體前研究了搜集來的大量演示文稿。他說,在PowerPoint問世前很久,就有這種要點格式了。
盡管這兩人肯定知道如何使用PowerPoint,但他們卻都認為自己算不上高手。他們甚至不清楚許多新增的高級功能。他們也對有些人在從事實際工作的偽裝下花上幾個小時調整字型大小和字體的做法感到反感。他們常願意談起這樣一個笑話:麻痹反對陣營的最佳方式就是讓PowerPoint上場,來干擾他們的決策,一些分析師說五角大樓曾發生過這種情況。
兩人均在90年代離開了微軟,目前都在從事自己的項目。上周蘋果(Apple)舉辦的開發人員會議,奧斯丁一天也沒有拉下,他希望能跟上年輕人的思路。盡管他們兩人一致認為,或許可以開發一款類似於PowerPoint的軟體用於建設高端網站,但他們不想把這個想法付諸實施。
加斯金斯和奧斯丁都屬於不願自我表現的類型,因此對PowerPoint的知名度遠高於他們本人也沒有什麼怨言。每當他們告訴陌生人他們做了些什麼時,往往聽到的都是如果沒有這款軟體,人們簡直無法生活諸如此類的話。
如果要說有什麼讓他們感到難過,那就是對PowerPoint的抱怨通常不是關於這款軟體本身的,而是關於那些糟糕的演示文稿。奧斯丁說,這就如同平面媒體一樣,各種各樣的垃圾都可能被印刷在上面。
正如加斯金斯所說:如果用PowerPoint沒有做好工作,那麼他們用其他工具也會犯同樣的錯誤。
㈥ 中國大眾文化發展的主要歷程。
1 大眾文化載體——中國早期現代化城市的出現
2 大眾文化創造群體——新精英文化階層的產生
3 大眾文化消費群體——市民大眾的產生
4 大眾傳媒——報紙及廣播的繁榮
5大眾文化的重要傳播渠道——電影工業的興盛
中國的大眾文化崛起於20世紀後半葉。它伴隨著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而覺醒,植根於市場經濟的沃土而成長,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時間里,便迅速壯大為與來自官方的主流文化、來自學界的精英文化並駕齊驅、三足鼎立的社會主幹性文化形態。它的發展壯大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文化的傳統格局,積極影響了國民人格塑造和社會發展面貌,但也引發了多重社會效應和多種不同的評價和議論,這促使人們不得不去思考它的價值、效應及其發展控制問題。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眾文化是一個特定范疇,它主要是指興起於當代都市的,與當代大工業密切相關的,以全球化的現代傳媒(特別是電子傳媒)為介質大批量生產的當代文化形態,是處於消費時代或准消費時代的,由消費意識形態來籌劃、引導大眾的,採取時尚化運作方式的當代文化消費形態。它是現代工業和市場經濟充分發展後的產物。是當代大眾大規模地共同參與的當代社會文化公共空間或公共領域,是有史以來人類廣泛參與的,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化事件。
㈦ 媒體廣告發展史是什麼
最早的廣告以戶外廣告形式出現眾所周知,最早的廣告是以行人注意的戶外廣告形式出現的。在5000年前的埃及,商人習慣在石板上刻錄售賣信息來吸引行人興 趣。當特殊的商品到貨時,一個被稱為「公眾號丁」的人會沿街奔走大聲地把這個消息告訴每個人。當時那裡甚至出現了最早的、以草紙製成的海報。而其他文明古國,也曾有繁榮的戶外廣告文化在街間巷裡出現。2000年前,造紙術在中國誕生,紙制海報的出現成為必然。1400年前,中國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結束了印刷中重復再生相同數據的麻煩。當需要告訴人們新店開張或新產品上市的時候,現在商人可以同樣地製造許多海報。
布告板是最常見的戶外廣告形式之一。這里舉個例子。日本有一種古老的日記叫做「Tosa日記」,著於1100年前,它出自一位地方官之手——在返回當時的首都京都後5年,這位官員開始記錄自己的經歷。
例如他寫道:「今天傍晚,我將會乘船抵達京都。途中經過的商店的布告板還是5年前的老樣子,但那店老闆的心情可能已經不同了。不知道我的猜測對不對?」
這很像一個現代的商人,在做完一項很長的任務之後由外地還家,當他開車到達城市的時候,看到5年前看到的那塊廣告牌,想道:回家真好!
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是想說明戶外廣告有很長時間的歷史。 現代大眾傳媒如何發展而來 大約550年前,Gutenberg引領活字印刷的使用而發展了印刷技術,據說Gutenberg當時曾翻印了180本聖經,因此直到現在在歐洲都非常有名。實際上,中國和韓國早在此(550年)400年前就已經有了活字印刷,他們用陶土、錫、木頭或其他的材料製成活字字模。
但無論如何,東、西方印刷術的發展都使信息成為可大量再生的數據。就Gutenberg,他可以印刷更多的聖經給更多的聽眾,使它在更多聖職者以外的人們中傳播,甚至被認為引發了之後16世紀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媒體的發展有改變人們思考和刺激他們行為的能力。中世紀歐洲,聖經的能量是如此巨大,以致於在修道院和其他地方必須被鐵鏈鎖在桌子上。Gutenberg的發明將聖經變成一種可移動的媒體,成為一種印刷圖書。一定程度上,這次宗教改革稱得上一次運動十它給了基督信徒們以激勵。
印刷技術的發展不但使印刷大量圖書成為可能,而且使報紙和雜志能夠定期出版,廣告也將隨之出現在上面。
1652年,一份英文周報刊登了一個咖啡廣告,這是印刷媒體中最早刊登廣告的例子。19世紀,報紙和雜志中的廣告在世界各處已經變得平凡。
20世紀給大眾傳播帶來了進一步的發展,媒介用來傳送信息的重點從報紙轉移到了無線電波上。
首先是收音機。5000年前傳統的沿街叫賣聲現在通過無線電波使更多的聽眾產生共鳴。這是廣告史上劃時代的發展。
20世紀中期,電視誕生。未來25世紀的人類會說,回顧過去,電視是-20世紀的最大的發明。廣告主,那些使用電視信號裝置的商家,現在能把他們的售貨員送到人們的客廳里。但是攻擊性的、強求的售貨員不總是被喜歡。由於廣告專家的努力,一些電視商業的今天幾乎可以使人們得到像娛樂節目一樣的享受。
戶外廣告有5000年的歷史,到了20世紀,電視的創造給了基於家庭的廣告活動以一個巨大市場,:我們甚至可以稱它為「家庭廣告」。 媒介的重點從街道轉到人們家中有趣的是,跟收音機、電視或是和其他電波媒體正在廣泛傳播一樣,家庭的結構也正在變更,「大家族」正在收縮為「小家庭」,相似的家庭格式收看著相同的電視節目和相同的電視廣告。父親、母親、孩子,一字排在電視前面,這就是20世紀催生的快樂的家庭圖像。你摸不到電視中兜售的那些食物、清潔劑、汽車和其他商品,但只要坐在家中瀏覽:人們就可以決定購買哪些。在現實世界中,這種在電視和家庭之間產生的互惠影響改良了我們的生活。
20世紀是大眾傳媒在家庭受眾目標上取得驚人發展的世紀。對廣告公司而言,他們把更多的信任放在了報紙、雜志、廣播和電視這「四大媒體」上。到了20紀末,一種新的媒體越來越多地被使用,它被稱做英特網。
個人計算機在普通家庭中已經像在辦公室中一樣被廣泛使用,連接起人們溝通的電纜。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英特網也在全世界范圍內進入了尋常百姓家,隨著英特網發展,「在線廣告」也迅速發展起來。
與家用個人電腦的廣泛使用一樣,移動信息的終端也得到了發展。它的便利之處就在於,即使是在戶外,英特網也可以為人們提供溝通服務。然後,一些人通過將小型膝上電腦連接到行動電話而能在街上訪問網際網路,而其他人使用行動電話終端。
通過僅僅使用行動電話進入網際網路,網路模式技術在日本得到發展。能夠上網的行動電話受到消費者歡迎,特別受到了年輕消費者狂熱追捧。便於攜帶的信息終端和今天的行動電話已經沿著不同的道路發展。像PDA那樣便於攜帶的信息終端實際上是一個有通訊功能的小型計算機。今天的行動電話,一方面是一個有溝通功能的電話,它能夠傳送並收到非聲音的數據。盡管從技術上來講它們仍然是一部電話,但看起來卻比其他攜帶型終端更容易操作,因為它們保留了計算機的概念。那些以前對計算機並不熟悉的女性相比之下更加青睞行動電話。同樣是那些曾在東京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一邊走一邊講電話的女性,現在正在用手指撥弄著電話上的按鍵發送短消息。讓我們看一些新近的數字。2003年行動電話在全世界銷售總額為5.2億左右。但是到2007年,全世界行動電話的用戶將會達到20億。有人預測,2007年世界人口將在65億左右,其中一半人居住在城市。這表明城市人口中多數成年人將有行動電話,並且隨時隨地使用,並且他們中大多數將使用英特網收發電子郵件。
20世紀,電視是工業社會中與這樣的家庭影像有關的媒介——父親外出工作賺取收人,母親在家照顧孩子和做家務。但在21世紀,這種家庭影響在全世界范圍內都發生改變。所有的人都在忙自己的事情——父親和母親都外出工作,孩子們則專心於學習和課外活動。家庭成員們在一起的時間很少很少,他們通過行動電話來保持聯絡。
行動電話是一個能把今天城市中繁忙的人們聯系起來的媒介,21世紀廣告必須把信息送到這些「流動的個體」中的每一個上面。廣告載體再次回到街上
2008年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行,在全世界的每個街道角落中,無疑有很多人將能通過行動電話屏幕觀看比賽實況轉播。行動電話可以看作一個便於攜帶、微型的個人計算機或是電視機。當按觀看次數計費內容被下載到行動電話上時,他們甚至成為微型商店。
行動電話在很多城市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年輕人用他們的行動電話玩游戲,有人通過它聽廣播和音樂,你甚至能看見老年婦女用行動電話將孫子的照片傳送友們。有 人通過行動電話閱讀發送到上面的郵件雜志,還有入通過行動電話訪問商業網站。
行動電話認真地履行著移動媒介的角色。因為他們簡單的輕便性,行動電話可說是將來的移動媒介中的主力軍團。
正如我前面講到的,廣告的歷史始於5000年的戶外廣告。然後,隨著大眾傳媒發展到20。世紀,廣告信息集中到室內,即通過家庭媒介傳播。但在21世紀的現在,我們發現了承載戶外廣告的全新途徑。
當然,這不意味著大眾傳媒的重要性減少了。電視、收音機、報紙和雜志已經在消費者心中建立起了標志形象。全球化發展使全世界的品牌都在為圖像競爭,所以大眾傳媒的角色分量仍然是舉足輕重的。
同時,戶外廣告已逐漸形成全新的方式。移動媒介,比如行動電話之類,可以讓我們在街道上向消費者推銷。
今天的消費者是善變的,如果我們利用大眾傳媒做廣告,很難使他們對商品產生的興趣維持到購買的那一刻。在這種情況下,移動媒介廣告能夠起到最後的說服作用。
從出現在20世紀的電視廣告開始,媒介的注意力從街道轉換到人們的客廳。現在,21世紀,媒介再次將他們注意力由客廳返回街道。
使用行動電話,我們可以隨時隨地跟別人溝通,從報紙上閱讀新聞,甚至很愜意地收看電視。換句話說,行動電話已經成為一個「移動的客廳」,大眾傳媒可以藉此延伸到任何它想去的地方。
21世紀的關鍵詞是「機動」。人們 去做環球旅行,移動媒介可以隨時為這些全球的移動消費者提供聲音、影響和文字信息服務。
大規模的廣告發展才剛剛開始。
廣告從戶外開始,然後在20世紀將注意力轉到室內。到了21世紀,當我們繼續努力迎合消費者心意的時候,又處在了一個室內戶外結合的廣告時代。
㈧ 大眾傳播的產生和發展
大眾傳播的起點,應該以19世紀30年代的大眾報刊的出現為標志。在19世紀30年代以前,報刊並不能稱之為大眾傳播,因為,當時報刊的內容主要以政論為主,發行對象主要是政治組織的成員,及受其影響的部分群眾,且發行量大都在千份已下,因此,還不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傳媒。報刊成為大眾傳媒是19世紀30年代的事情,其代表性事件時「便士報」運動。這是的報刊,除了價格低廉之外,還有以下的特點:1、內容以新聞、信息和社會事件報道和娛樂新聞為主,貼近普通大眾的生活;2、發行量大;3、讀者不限於特定的階層或群體,而是面向「分散的、異質的、不定量多數的一般大眾。」4、廣告收入成了報紙經營的主要來源。其中,在這個過程中,報紙完成了兩個轉變:一是由「觀點紙」向「新聞紙」的轉變,二是有政黨經費運營向市場化運營和企業化經營的轉變。只有到了這個時期,報紙才成了「以報道新聞、傳播知識、提供娛樂」為宗旨的信息產業,才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大眾媒介。
之所以把大眾傳媒視點起點確定在19世紀30年代以後,好友一個重要理由,就是電子媒介的出現。1838年,塞繆爾 莫爾斯芳名了第一台實用電報機;1844年,美國開設了第一條電報線路。此後,這種「閃電式的傳播線路」迅速發展,形成了巨大的通訊網路。電報本身不是大眾傳媒,但它為大眾傳播提供了快速有效的通訊手段,而作為現代重要傳播媒介的通訊社,也是在電報技術發明之後才出現和發展起來的。
後面還有好多哦
也是從電影 廣播 電視等方面講的。
剛好我們剛上這部分內容
教材《傳播學教程》郭慶光主編
㈨ 高一歷史 《大眾傳媒的變遷》 維新派 革命派 激進派創辦的主要報刊分別是什麼及其作用
維新派:創辦了《通實務》 《知新政》以及一些海外報刊等 其實維專新派創辦的報屬刊 還有一定的迷信思想 但是也為中國資產階級新聞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為後來的中國革命派人士們所借見
革命派:《警鍾日報》《中國女報》等報紙 其最重要的還是宣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等思想 宣傳革命思想,清除保皇派的消極影響
激進派:著名的《新青年》 宣傳科學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