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銅的發展歷史

銅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05 02:20:19

❶ 青銅器的發展歷程

形成時期:距今4800-4000年,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紀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

鼎盛時期: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樂器也主要用在宗廟祭祀活動中。

轉變時期:轉變時期一般指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這一時期。傳統的禮儀制度已徹底瓦解,鐵製品已廣泛使用。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佔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

(1)銅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青銅器(Bronze Ware)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

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青銅器在2000多年前逐漸由鐵器所取代。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在先秦時期高超的技術與文化。

中國青銅器之鄉是陝西省寶雞市,出土了大盂鼎、毛公鼎、散氏盤等五萬余件青銅器。青銅器的顏色真正做出來的時候是很漂亮的,是黃金般的土黃色,因為埋在土裡生銹才一點一點變成綠色的。由於青銅器完全是由手工製造所以沒有任何兩件是一模一樣的,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

❷ 青銅器的發展歷史

青銅器歷史

形成期

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

在中國,距今5000-4000年,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古文獻上記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

中國的青銅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銅錫合制的青銅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出現並流行於4000年前直到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

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陶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麵,胎體也更為輕薄。

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考古資料來看,中國銅器的出現,晚於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並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青銅器的顏色真正做出來的時候是很漂亮的,是黃金般的土黃色,因為埋在土裡生銹才一點一點變成綠色的。由於青銅器完全是由手工製造所以沒有任何兩件是一模一樣的,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

隨著原始社會的發展,鼎由最初的燒煮食物的炊具逐步演變為一種禮器,成為權利與財富的象徵。鼎的多少,反映了地位的高低;鼎的輕重,標志著權力的大小。在商周時期,中國的青銅器形成了獨特的造型系列:容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等。青銅器上布滿了饕餮紋,夔紋或人形與獸面結合的紋飾,形成神靈的圖紋,反映了人類從原始的愚昧狀態向文明的一種過渡。

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單刃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銅刀。經碳14鑒定距今約5000年。

此刀長12.5厘米,為單范鑄成。沒有槽及環首等成熟的後世刀具才有的部件,在刀具形成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

夏朝時代

夏朝是我國已認定的最早奴隸制王朝,經夏商周斷代工程認定,其開始於約公元前2070年(禹傳啟家天下),滅亡於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鳴條滅夏)。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般被考古學界認定為夏朝都城所在位置。

夏朝青銅器是我國青銅歷史上的快速發展時期,偃師二里頭遺址青銅鑄造作坊面積超過1萬平米。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煉青銅器的出土,一期青銅鑄造遺跡里也有冶煉痕跡。

現已清理出二至四期的鑄造工場遺址,其周圍遺留不少陶范、坩堝、爐壁、銅渣、木炭,及一些小件銅器、少量大件銅器。青銅器是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主要遺物之一,有禮器、工具、兵器等。

商代早期

(公元前16世紀——前15世紀中葉)

相當於商二里岡文化期。鄭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測定碳14年代為公元前1620年,正合於商湯立國的時期,但是二里岡文化的下限還不大清楚。二里岡遺存分上下兩層,上下層青銅器的差別不是屬於風格方面,而是上層比下層的器類有更多的發展。商代早期青銅器在鄭州出土很多,這是由於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

重要的有二里岡、白家莊、張寨南街、楊庄,南關外、銘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體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東南角。在城的東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銅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發現了商代早期青銅器多起。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安徽嘉山泊崗、江西清江吳城等地也有重要的發現。以上遺址和墓葬中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以二里岡上層的居多。

綜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計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壺、瓠形提梁壺、中柱盤、盤等,包括了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門類。較早的器類比較簡單,但是爵、觚、斝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現。二里岡上層青銅器的器形更為發展,商代青銅禮器的體制業已形成。屬於二里岡下層的青銅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岡上層的青銅器,有的器壁巳相當厚重。

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中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狀足成錐狀足和器腹相通,這是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對范芯的澆鑄全封閉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與殷墟時期長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狀承繼二里頭文化式樣,—律為扁體平底。流甚狹而長。

青銅斝除平底型的以外,還出現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當二里岡上層的器,+字形有成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邊沿,留有數道缺口,鄭州和黃陂盤龍城都出土過這種實例。管流斜置於頂上的半封頂袋足盉,後側有一大鋬可執,在本期內頗具特色。罍皆狹唇高頸有肩,形體亦偏高。商代早期壺有提梁的有長頸小口鼓腹形和小口體呈懸瓠形的兩種,也有小口器頸不高不設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銅器紋飾主體已是獸面紋,以粗獷的勾曲迴旋的線條構成,全是變形紋樣,除獸目圓大,以為象徵外,其餘條紋並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紋飾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浮雕,二里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所有的獸面紋或其它動物紋都不以雷紋為地,是這一時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一些粗率的雷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已經出現。

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極少有銘文,以前認為個別上的龜形是文字,實際上仍是紋飾而不是文字。商代早期青銅器的合金成分經測定:含銅量在67.01~91.99%之間,含錫量在3.48~13.64%之間,含鉛量在 0.1~24.76%之間,成分不甚穩定。但含鉛量較高,使銅液保持良好的流動性能,與商代早期青銅器器壁很薄的工藝要求是相適合的。

商代中期

(公元前15世紀中葉—前13世紀)

在商二里岡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間,有幾批青銅器出土。這些器物有某種商代早期的特點,然而已有較多的演變;也有某些殷墟時期青銅器特點的肇始。比較典型的是河北地區藁城台西下層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銅器,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在豫西的靈寶東橋,也有出土。

殷墟文化一期有這類器物發現,如小屯232號墓所出土的一組青銅器,和小屯331、333號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銅器。但這一類器物在殷墟發現並不多,而在其它地區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為典型而精好,如今還找不出像二里岡或殷墟那樣生產這類青銅器的商代大都邑。盤庚遷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岡期之後,殷墟期之前這批青銅器是客觀存在。

由於這類青銅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過渡特點,所以有的將之斷在二里岡期,有的斷為殷墟文化早期。這類青銅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廣泛性,而其時生產它們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岡文化期之後,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劃出一個稱之為商代中期的階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確定,下限約在武丁之前。

這一時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雖然與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寬,出現的圓體爵是放所未見的。斝在空椎狀足之外,出現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較少見。早期雖已出現了寬肩的大口尊,這類器形在此時有較大的發展,像阜南的龍虎尊和獸面紋尊這樣厚重雄偉的造型,在商代早期是從未出現的。

瓿這類器形,也是這個時期發展 起來的,藁城的獸面紋瓿是其典型。

早期體型較高的罍,在這時發展為體型比例較低而肩部寬闊的式樣,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巨型獸面紋罍是其典型。這時的圈足器上的+形和方形的孔,與早期相比,有所縮小。鼎、鬲類器比較突出的變化是一耳不再與—足對立,形成不平衡狀,而是三足與兩耳對稱,成為以後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這時澆鑄時芯范懸封的方法還沒有完全解決,因而中空的鼎足還有與器腹相通的情形。

紋飾分為兩類,一類是二里岡期變形動物紋的改進,原來粗獷的線條變得較細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獸面紋鼎和肥西的斝與爵,而阜南龍虎尊和嘉山泊崗的主紋獸面紋已較精細,圈足上的獸面紋仍保持早期的結構和風格。第二類是出現了用繁密的雷紋和排列整齊的羽狀紋構成的獸面紋。

這類獸面紋雙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則無論是頭像還是體軀都沒有明顯的區分。這方面的實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採用較多的高浮雕附飾,但線條輪廓有渾圓感,與晚期浮雕輪廓線峻直銳利的風格不同。

商代中期青銅器一般仍保持著不鑄銘文的習慣,但個別器上發現鑄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記,但是沒有發現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稱。

商代晚期

(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

起自武丁至於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採用鄒衡的四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後的發現,大體上都沒有越過這個界限。而殷墟的青銅器分期則有張長壽的三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還有—些其它的說法。

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後期起計,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這樣長的時期內,按照具體情形, 又可區別為前後兩個階段。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現的器類有方彝、觶、觥等。方形器大為發展,幾乎所有的酒器都為方形。紋飾方面,動物形象比較具體,有的甚至有寫實感,主體花紋和地紋明顯區分,地紋常為細雷紋,與主體花紋構成強烈對比。主體花紋多採用浮雕手法,風格有渾圓、峻銳兩種。銘文多為一二字,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

器形方面,鼎的變化較大,除通常樣式外還出現了分檔鼎。方鼎都是槽形長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為無耳,腹變淺,最大腹徑上移。觚的造型向細長發展,喇叭口擴展,大十字架鏤孔退化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體爵大減,圓體爵盛行。斝的變化是斝板上始見獸頭裝飾。三足明顯增高。戈出現了帶胡帶穿。

2、商代晚期後段:器類方面,無肩尊和扁體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見馬銜等車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類。這一期紋飾最為發達,藝術裝飾水平達到高峰,以動物和神怪為主體的獸面紋空前發展。紋飾不僅僅施在器身,有些視線不及的底部也裝飾花紋。

花紋總體風格森嚴莊重。這一期出現了記事形式的較長銘文。但最多不過三四十字。銘文鑄工精細,內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賞賜、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現了蹄形足;圓鼎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變化是雙耳簋急劇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為細長身喇叭口。爵的變化不大,仍為圓體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後移。斝仍見獸頭裝飾,繼續流行袋足斝,但體較低而寬,柱飾粗壯。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西周青銅器

在西周早期仍然延續商代的青銅器,部分西周青銅器還帶有銘文。

春秋戰國青銅器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冶煉技術仍然在繼續發展,但已經不像前朝那樣繁瑣,而是講究實用和樸素風格。商朝和西周時期盛行酒器,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大為減少。帶鉤和銅鏡是當時冶煉水平的代表物。在楚國的長沙出土了最多數量的銅鏡。

而在曾國(今湖北隨州)出土的大型曾侯乙編鍾以及其他一系列青銅器則是春秋時期高超的冶煉技術的反映。進入秦漢時期,雖然青銅器依然在前期鑄造,但是也開始逐漸被早期鐵器所取代。銅鏡的冶煉工藝沿襲下來,但在材料上也開始出現改變。

到了東漢末年,陶瓷器得到較大發展,把日用青銅器皿進一步從生活中排擠出去。至於兵器,工具等方面,這時鐵器早已佔了主導地位。隋唐時期的銅器主要是各類精美的銅鏡,一般均有各種銘文。自此以後,青銅器除了銅鏡外,可以說不再有什麼發展了。

(2)銅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分類

一、分類

青銅器主要有工具、兵器、構件、禮器和裝飾品等類別。製作精美的大型青銅器都是禮器。

1、青銅食器

食器主要分為蒸飪器、盛食器兩種。蒸飪器包括鼎、鬲(lì歷)、甗(yǎn眼)等;盛食器包括簋(guǐ軌)、簠(fǔ府)、盨(xǔ許)、敦(ì對)、豆等。其中鼎是最重要的青銅器。

2、青銅酒器

酒器主要分為飲酒器和盛酒器兩種。飲酒器包括爵、角、斝(jiǎ甲)、觚(gū姑)、觶(zhì志)和觥(gōng公)等;盛酒器包括尊、卣(yǒu友)、壺、罍(léi雷)、鍾和方彝等。


3、青銅水器

青銅水器主要是在行禮時凈手所用,以表示恭敬和虔誠。水器包括盤、盉(hé禾)、匜(yí移)、鑒等。

4、青銅樂器

主要的樂器有鐃、鍾、鼓、鎛、𬭚及鉦等。 根據鍾紐的形制差別,不同的鍾有「鐃」、「鐸」、「鎛鍾」、「甬鍾」、「鈕鍾」等不同稱呼。而編鍾是將各種不同的鍾按照大小、音階依次排列而懸掛在鍾架上。現存最大的曾侯乙編鍾是最好的代表。


5、兵器

青銅兵器有戈、矛、戟、鉞、劍、鈹、箭鏃、盾鍚等。

6、車馬器

當盧、馬冠、節約、鑾鈴、軎轄、轂等。

地理分布

以黃河流域的河南、陝西為主地帶的青銅器出土較早較多,以前被認為是青銅器造詣最高的地方。近年來不斷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等商文化的邊緣或者不屬於商文化的地區,也發現了大量精美的青銅器,部分青銅的造詣甚至超過中原地區。長江流域的青銅器是如何發展的,還需要進一步的考古調查和研究才能證實。

主要出土地:

河南安陽殷墟,商代後期;

陝西扶風、岐山周原遺址,西周時期;

湖南長沙寧鄉炭河裡遺址,商代後期至西周;

湖北隨州擂鼓墩墓葬群,春秋時期;

江西新干商代大墓,商代後期;

四川廣漢三星堆,商代後期;

四川成都青白江船棺墓群,春秋至戰國時期。

❸ 銅版的歷史發展

宋代是我國古代印刷技術發展的重要時段,此時雕版印刷發展到了它的鼎盛期。兩宋刻書之多,內容之廣,規模之大,印刷之精,都是前所未有的。從保留下來的宋版書籍看,許多刻本都十分精良,刀法純熟,紙墨精瑩,其字體也成為後世仿照的書法藝術。當時出版界的工作也十分認真負責,不管監刻、坊刻、還是家刻,都進行過縝密的校勘,故宋刻本倍受後人珍視。
少學者認為,我國銅版印刷約發明於五代時。宋岳珂在自刊《九經三傳沿革例》中言:「家塾所藏有﹝後﹞晉天福銅版本。」可惜這些記載較為簡單,詳情不明,學術界尚有不同看法。但從現有資料看,宋代已有了銅版印刷則是確鑿無疑的。
南宋曾用銅版印製過紙幣「會子」,上海市博物館今尚收藏有會子銅版。版式長方形,上部右邊為金額﹙大壹貫文省﹚,左邊為料號,當中是賞格文:「敕偽造會子犯人處斬。賞錢一千貫」等58字,賞格文下是「行在會子庫」5字,再下為花紋圖案。另外,宋代曾用銅版印刷過商品廣告。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有「濟南劉家功夫針鋪」8字,上半部正中刻玉兔搗葯圖像,左右兩邊分刻「認門前白兔兒為記」8字,銅版下半部刻「收買上等鋼條」等28字。據有關專家鑒定其為北宋遺物。由上述情況看來,宋人曾用銅版印刷過部分書籍應是可信的。

❹ 銅器的演變歷程

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紀——前15世紀中葉,相當於商二里岡文化期。鄭州商城夯土中木炭測定碳14年代為公元前1620年,正合於商湯立國的時期,但是二里岡文化的下限還不大清楚。二里岡遺存分上下兩層,上下層青銅器的差別不是屬於風格方面,而是上層比下層的器類有更多的發展。商代早期青銅器在鄭州出土很多,這是由於鄭州商城是商代早期的都邑之故。重要的有二里岡、白家莊、張寨南街、楊庄,南關外、銘功路、二七路等地的墓葬或窖藏。大體分布在商城的南面和東南角。在城的東北和西面,也有埋青銅器的墓地。在河南北部發現了商代早期青銅器多起。在湖北黃陂盤龍城、安徽嘉山泊崗、江西清江吳城等地也有重要的發現。以上遺址和墓葬中發現的商代早期青銅器,以二里岡上層的居多。綜合各地出土的器物,計有:鼎、大鼎、大方鼎、鬲、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壺、瓠形提梁壺、中柱盤、盤等,包括了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門類。較早的器類比較簡單,但是爵、觚、斝組合的一套酒器,已普遍出現。二里岡上層青銅器的器形更為發展,商代青銅禮器的體制業已形成。屬於二里岡下層的青銅器,器壁普遍很薄,二里岡上層的青銅器,有的器壁巳相當厚重。商代早期青銅器具有獨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與一耳成垂直線,在視覺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狀足成錐狀足和器腹相通,這是由於當時還沒有掌握對范芯的澆鑄全封閉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與殷墟時期長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狀承繼二里頭文化式樣,—律為扁體平底。流甚狹而長。青銅斝除平底型的以外,還出現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 形大孔,相當二里岡上層的器, 字形有成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邊沿,留有數道缺口,鄭州和黃陂盤龍城都出土過這種實例。管流斜置於頂上的半封頂袋足盉,後側有一大鋬可執,在本期內頗具特色。罍皆狹唇高頸有肩,形體亦偏高。商代早期壺有提梁的有長頸小口鼓腹形和小口體呈懸瓠形的兩種,也有小口器頸不高不設提梁的。商代早期青銅器紋飾主體已是獸面紋,以粗獷的勾曲迴旋的線條構成,全是變形紋樣,除獸目圓大,以為象徵外,其餘條紋並不具體表現物象的各個部位,紋飾多平雕,個別主紋出現了浮雕,二里岡上層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犧首裝飾。所有的獸面紋或其它動物紋都不以雷紋為地,是這一時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幾何紋極其簡單,有一些粗率的雷紋,也有單列或多列的連珠紋,乳釘紋也已經出現。商代早期的青銅器,極少有銘文,以前認為個別上的龜形是文字,實際上仍是紋飾而不是文字。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紀中葉—前13世紀在商二里岡文化期和殷墟文化期之間,有幾批青銅器出土。這些器物有某種商代早期的特點,然而已有較多的演變;也有某些殷墟時期青銅器特點的肇始。比較典型的是河北地區藁城台西下層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銅器,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安徽阜南和肥西地區出土的青銅器。在豫西的靈寶東橋,也有出土。殷墟文化一期有這類器物發現,如小屯232號墓所出土的一組青銅器,和小屯331、333號墓等所出土的部分青銅器。但這一類器物在殷墟發現並不多,而在其它地區有的反而比殷墟的更為典型而精好,現在還找不出像二里岡或殷墟那樣生產這類青銅器的商代大都邑。盤庚遷殷之前的商都在奄,更早在庇和相,但是在二里岡期之後,殷墟期之前這批青銅器是客觀存在。由於這類青銅器具有早期至晚期的過渡特點,所以有的將之斷在二里岡期,有的斷為殷墟文化早期。這類青銅器的分布具有一定的廣泛性,而其時生產它們的中心又不在殷,因而完全有必要在二里岡文化期之後,和成熟的殷墟文化期之前,劃出一個稱之為商代中期的階段。商代中期的上限不易確定,下限約在武丁之前。這一時期接近早期的器形有爵、觚、斝等。爵尾雖然與早期相似,但流已放寬,出現的圓體爵是放所未見的。斝在空椎狀足之外,出現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較少見。早期雖已出現了寬肩的大口尊,這類器形在此時有較大的發展,像阜南的龍虎尊和獸面紋尊這樣厚重雄偉的造型,在商代早期是從未出現的。瓿這類器形,也是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藁城的獸面紋瓿是其典型。早期體型較高的罍,在這時發展為體型比例較低而肩部寬闊的式樣,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巨型獸面紋罍是其典型。這時的圈足器上的 形和方形的孔,與早期相比,有所縮小。鼎、鬲類器比較突出的變化是一耳不再與—足對立,形成不平衡狀,而是三足與兩耳對稱,成為以後所有鼎的固定格式,但這時澆鑄時芯范懸封的方法還沒有完全解決,因而中空的鼎足還有與器腹相通的情形。
紋飾分為兩類,一類是二里岡期變形動物紋的改進,原來粗獷的線條變得較細而密集,一股如平谷的獸面紋鼎和 肥西的斝與爵,而阜南龍虎尊和嘉山泊崗的主紋獸面紋已較精細,圈足上的獸面紋仍保持早期的結構和風格。第二類是出現了用繁密的雷紋和排列整齊的羽狀紋構成的獸面紋。這類獸面紋雙目往往突出。如果不是浮雕,則無論是頭像還是體軀都沒有明顯的區分。這方面的實例如藁城的瓿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罍,已採用較多的高浮雕附飾,但線條輪廓有渾圓感,與晚期浮雕輪廓線峻直銳利的風格不同。商代中期青銅器一般仍保持著不鑄銘文的習慣,但個別器上發現鑄有作器者本人的族氏徽記,但是沒有發現被祭祖考的日干之稱。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自武丁至於帝辛。段墟文化的考古分期一般採用鄒衡的四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小乙,第二期武丁至祖甲,第三期辛至文丁,第四期帝乙帝辛。以後的發現,大體上都沒有越過這個界限。而殷墟的青銅器分期則有張長壽的三期說,即第一期盤庚至武丁,第二期祖庚至康丁,第三期武乙至帝辛。此外,還有—些其它的說法。商代晚期如以武丁後期起計,至帝辛可能接近二百年或不足二百年,在這樣長的時期內,按照具體情形,又可區別為前後兩個階段。中國青銅器不但數量多,而且造型豐富、品種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樂器、兵器、農具與工具、車馬器、 生活用具、貨幣、璽印,等等。單在酒器類中又有爵。角、觶、斝、尊、壺、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個器種,而每一器種在每個時代都呈現不同的風采,同一時代的同一器種的式樣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區的青銅器也有所差異,猶如百花齊放,五彩繽紛,因而使青銅器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而從文物鑒定的角度來說,無疑增加了鑒定的難度,鑒定難度大,反過來又使研究賞析更富有情趣,青銅器也更具有吸引力。

❺ 銅器的歷史

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銅製品主要是在西亞,如伊拉克的札威·徹米地區,發現有銅裝飾品,年代大約在公元前一萬年至公元前九千年;伊朗西部的阿里·喀什地區也發現過銅裝飾品,年代為公元前九千年至公元前七千年;土耳其南部的恰約尼遺址出土過銅針、銅錐,年代約為公元前八千年。這些銅製品都是天然紅銅的打製品,不是通過冶煉礦石得到的銅。
從利用純銅,到冶煉銅礦石獲得純銅,再到冶煉出青銅合金,人類經歷了相當漫長的一段摸索時光,就好比是魔法世界裡用銅一點一點地打造一個閃閃發光的時空隧道。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冶煉銅發現於中國的陝西。 1973年,在陝西臨潼姜寨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塊半圓形黃銅片和一塊黃銅管狀物,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700年左右。值得指出的是,最近在上海光源,採用X射線熒光面掃描分析,發現姜寨黃銅片不同區域的鋅含量差異顯著,而鉛元素呈零星點狀分布,其特徵與固態還原法制備的黃銅完全相同,從而證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屬與發明金屬鑄造之間,都曾採用熱煅法或固體還原法冶煉金屬。 甘肅馬家窯文化遺址出土的單刃青銅刀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古老冶煉青銅器,同時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青
銅刀。經碳14鑒定距今約5000年。
此刀長12.5厘米,為單范鑄成。沒有血檔及繯首等成熟的後世刀具才有的部件,在刀具形成史上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 夏朝是我國已認定的最早奴隸制王朝,經夏商周斷代工程認定,其開始於約公元前2070年(禹傳啟家天下),滅亡於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鳴條滅夏)。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般被考古學界認定為夏朝都城所在位置。
夏朝青銅器是我國青銅歷史上的快速發展時期,偃師二里頭遺址青銅鑄造作坊面積超過1萬平米。二期至四期都有冶煉青銅器的出土,一期青銅鑄造遺跡里也有冶煉痕跡。現已清理出二至四期的鑄造工場遺址,其周圍遺留不少陶范、坩堝、爐壁、銅渣、木炭,及一些小件銅器、少量大件銅器。青銅器是二里頭遺址出土的主要遺物之一,有禮器、工具、兵器等。 海獸葡萄紋鏡
海獸葡萄紋鏡,唐,面徑11.9cm。 銅鏡圓形,厚重,質地泛白,以高浮雕葡萄紋為主題紋飾,間飾海獸、鳥雀、蜂蝶、花草等圖案,華麗而繁縟。其構圖方式分作內外兩圈,由於葡萄及長瓣花之枝蔓由內圈連亘於外圈,甚至延及外緣,故世人亦稱此種銅鏡為過梁葡萄紋鏡。此唐鏡獸形鈕,鏡外緣為高直的窄線棱邊。
西盟型蛙飾銅鼓
西盟型蛙飾銅鼓,通高48.1cm,面徑64.3cm,足徑52.4cm。 此鼓形體高瘦,鼓面寬大,邊沿向外伸出,鼓身輕薄,為上大下小的筒形,胸、腰、足無分界標志。有扁耳二對,耳格成叉形,自然形成三角形孔耳。此鼓當屬西盟型銅鼓。 鼓身遍飾花紋。鼓面,以三弦或雙弦分暈,共22暈,1暈飾太陽紋12芒,間心形加線紋,以同心圓紋為主紋,2-5、17-20暈飾櫛紋夾同心圓紋帶,6、10、16暈飾填線雷紋,7、8、13、14暈以翔鳥、定勝紋為主紋,9、15暈飾小鳥紋,11暈飾方格紋,12暈飾櫛紋,21暈飾穀粒形紋,22暈飾雷紋,暈外四方各飾3朵團花,面邊緣飾一周蓮瓣紋,三累蹲蛙和一單蛙逆時針環列。鼓身,胸飾花紋6道,1、6暈飾雷紋,2-5暈紋帶與鼓面同;腰中部、下部紋帶基本與鼓面同,僅中部上端和腰部下端各多一道填線雷紋;足部花紋3道,1暈飾編織紋加同心圓紋,2暈飾雷紋加線,3暈飾櫛紋,足邊緣飾羽紋。鼓身兩側各有一道篾紋,壓於各弦紋下面。鼓耳飾弦紋。 此鼓的鑄造全部用失臘法成形,工藝已有重要革新,花紋用捺板拍印。依據廣西龍州唐代墓葬出土的該類型鼓推斷,這件鼓的鑄造年代可早至唐代。
真子飛霜鏡
真子飛霜鏡,唐,面徑21.5cm。 鏡八出葵花形,圓鈕。鈕上方飾祥雲托月紋,下方飾池水山石,自池中生出一枝蓮葉,即為鈕座。左側一人峨冠博帶,坐而撫琴,前設香案,後依竹林。右側一鳳,棲於石上,鳳上方飾6瓣花兩枝。外區為銘文帶一周:鳳凰雙鏡南金裝,陰陽各為配,日月恆相會,白玉芙蓉匣,翠羽瓊瑤帶,同心人,心相親,照心照膽保千春。鏡銘之意為誇贊銅鏡鑄制精美,同時表白了真摯的愛情。首句鳳凰雙鏡傳達了這樣的信息:這種銅鏡在當時應該是兩兩成對的。 此種圖像的銅鏡均稱真子飛霜鏡,多出土於江蘇省。除上述類型外,還有鈕上飾真子飛霜銘文者,有龜鈕者及鏡作方形而飾侯謹之銘文者。

❻ 黃銅的發展歷史

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銅製品主要是在西亞,如伊拉克的札威·徹米地區,發現有銅裝飾品,年代大約在公元前一萬年至公元前九千年;伊朗西部的阿里·喀什地區也發現過銅裝飾品,年代為公元前九千年至公元前七千年;土耳其南部的恰約尼遺址出土過銅針、銅錐,年代約為公元前八千年。這些銅製品都是天然紅銅的打製品,不是通過冶煉礦石得到的銅。
從利用純銅,到冶煉銅礦石獲得純銅,再到冶煉出青銅合金,人類經歷了相當漫長的一段摸索時光,就好比是魔法世界裡用銅一點一點地打造一個閃閃發光的時空隧道。
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冶煉銅發現於中國的陝西。 1973年,在陝西臨潼姜寨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塊半圓形黃銅片和一塊黃銅管狀物,年代測定為公元前4700年左右。值得指出的是,最近在上海光源,採用X射線熒光面掃描分析,發現姜寨黃銅片不同區域的鋅含量差異顯著,而鉛元素呈零星點狀分布,其特徵與固態還原法制備的黃銅完全相同,從而證明先民在使用天然金屬與發明金屬鑄造之間,都曾採用熱煅法或固體還原法冶煉金屬。
我國最早用黃銅鑄錢開始於明嘉靖年間。
「黃銅」一詞最早見於西漢東方朔所撰的《申異經·中荒經》:「西北有宮,黃銅為牆,題日地皇之宮。」
這種「黃銅」指的是何種銅合金,待考。《新唐書·食貨志》又有『青銅」、「黃銅」的稱謂,分別指礦石顏色和冶煉產品,坑有殊名,山多眾朴」,指的是火法煉制的純銅。
黃銅一詞專指銅鋅合金,則始於明代,其記載見於《明會典》:「嘉靖中則例,通寶錢六百萬文,合用二火黃銅四萬七千二百七十二斤……。」通過對明代銅錢成分的分析,發現《明會典》中所說的鑄錢種真正意義上的黃銅的出現較其它幾種銅合金晚很多,這是因為黃銅中金屬鋅的獲得比較困難。
氧化鋅在950℃一1000℃的高溫下才能較快地被還原成金屬鋅,而液態鋅在906℃時已經沸騰,所以還原得到的金屬鋅以蒸氣狀存在。在冷卻時反應逆轉,蒸氣鋅為爐中的二氧化碳再氧化成氧化鋅,因此要得到金屬鋅必須有特殊的冷凝裝置。這是金屬鋅的使用比銅、鉛、錫、鐵的使用晚得多的原因,也是黃銅鑄幣出現較晚的原因之一。
商周時期銅器的含鋅量都很低,一般在10-z數量級。西漢、新莽的錢中有板個別的銅鋅甘金錢,其中有的錢幣中鋅的含量達到7%,但是這並不能說明黃銅鑄錢產生於西漢新莽之際。因為這些銅鋅合金是極個別現象,其含鋅量又普遍較真正意義上的黃銅含鋅量15%一40%要小得多。所以我們認為這些含鋅的銅錢是漢代在「即山鑄錢」中使用銅鋅共生礦時產生的。據對有關礦山進行調查後發現,山東的昌濰、煙台、臨沂及湖北等地都有資源豐富的銅鋅共生礦,這就使冶煉後的銅含有一小部分鋅。到了唐代,由於鑄錢材料的規范化,使所鑄行的錢幣中鋅的含量均為恆量。
從約公元 1230 年起,黃銅製品在歐洲流行了約 300 年之久,因為它們比大型的雕塑品便宜得多。始於 1231 年的威爾普大主教的銅像,是人們所知的用黃銅製作的最早的銅像。鑄造黃銅製品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把粉碎的鋅礦和木炭跟銅塊混合起來加熱,使鋅和銅結合在一起,再加熱使合金熔融,然後將銅液灌入鑄模。英國最早的黃銅器是進口的,主要是從圖爾內進口。委託人可以從圖爾內訂購已經裝在漂亮的底板或大理石底座里的完整的墓碑。製作銅制墓碑的辦法,是先鑄好銅像,通常還要鑄好周圍挑棚的剪影,再把它放在預制的石板里,用刀子在銅像上面刻出人的細部。有時銅像的手和面部要使用雪花石膏或其他鑲嵌材料。銅像安全做好後,用裝在鉛栓里的暗銷固定在石頭底座上。銅像本身放在一層瀝青上。很大的銅像就分段鑄造,然後接合起來。

❼ 銅活字的歷史發展

公元1403年﹐朝鮮已開始大量鑄造銅活字印書。製法先用黃楊木刻字﹐翻成砂模﹐注入銅液成字。中國明代弘治正德年間(1488-1521年)﹐在無錫﹑常州﹑蘇州﹑南京一帶曾廣泛應用銅活字印書。清雍正四年(1726年)﹐武英殿曾用銅活字印行《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亦省稱銅字。
15世紀末16世紀初,銅活字印刷在中國南方一帶開始流行。
宋代畢升首創的泥活字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享譽世界。以後,又出現用木、錫製成的活字版印刷書籍。明代,銅活字印刷比較普遍地得到應用。無錫華氏、安氏兩家的銅活字印書最有名。明弘治三年(1490),華燧(1439~1513)首次用銅活字印成《會通館印正宋諸臣文集》50冊,後又印行《錦綉萬花谷》,《百川學海》等書,保存了不少古籍。
清代康熙末年內府已有銅字,印了幾種天文、數學書籍。雍正六年(1728)用大、小兩號銅字,印成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1萬卷、64部,每部 5020冊。這部保存完整的最大的類書,一直是中外學者重要的參考書。民間銅版有江蘇吹藜閣印本,比內府銅字更早。嘉慶十二年(1807)台灣總兵武隆阿刻銅字,印《聖諭廣訓》。造銅字最多的要算福州林春祺。他化銀20多萬兩,用21年時間,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僱工刻成大小銅字40多萬個,楷法精美,印有清代顧炎武《音論》、《詩本音》,稱「福田書海」本。杭州也有聚珍銅版印的詩文集與兵書,字體和福田書海本幾乎相同。常州有咸豐八年(1858)《毗陵徐氏宗譜》,是家譜中惟一的銅活字本。

❽ 銅的歷史有多少年了

人們對銅有系統的認知,不會超過五千年。
但是銅自身在這個世界的存在,迄今恐怕不下幾億年吧。

❾ 中國銅鑄的發展歷史

中國青銅器的發生,大概要比西方要晚1000到2000年, 關於中國青銅器的起源,現在目前還是一個謎,還是一個有待探索的課題。為什麼中國青銅器能在青銅時代達到這么的高峰呢?我想和它的功能是分不開的。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功能,用《左傳》的話來說,就是八個字「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國之大事」,當時國家的大事情就是祀、祭祀,戎是征戰。祭祀和征戰都和青銅器結了不解之緣。首先是祭祀,中國的祭祀這樣的上古這種宗教,在青銅出現之前,就已經有陶器和玉器來祭祀祖先。
在青銅出現之前,武器主要是石和木的工具,這樣的征戰效果大家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銅這種材料被人們發現和掌握以後,它用來作為兵器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因為這樣的功能,所以青銅器被賦予了非常高度的藝術形式。這樣的藝術我們很難去做一個評價,所以我給它四個字,就是「別具一格」。因為在世界上其他的任何文明裡邊,找不到中國青銅器這樣的造型和裝飾,中國青銅器的特點是一目瞭然的。這樣的造型當然它一部分是和過去的以前的陶器、制陶技術和玉器的攻玉技術,它上面的裝飾,造型和裝飾是有關的。但是到了青銅工藝,因為青銅的加工技術可以到了,後來被匠師們達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所以它的成就遠遠高於這些陶器和玉器。在裝飾上就體現了一個非常神秘,一種非寫實的一種動物紋樣,這種動物紋樣非常抽象,我們目前還沒法解讀這些動物紋樣它的來源是什麼樣子的。但是,這種神秘,這樣的裝飾,是有助於當時的巫師是通過它來溝通天地,去溝通過去、現在和未來,天和地的。
從技術上也是自成一體的,自成一體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面:在歐洲,在其他文明裡邊,青銅的加工主要是鍛造,以鍛造為主,或者是鍛造和鑄造並行;而在中國,在早期,在青銅時代到來之前,也有一些鍛造加工。但是青銅時代,基本上鑄造,它的地位是絕對的。從材質方面講,我們的青銅合金里邊的錫的含量要比歐洲高一些,甚至高得多。特別是鉛,鉛在歐洲的青銅里邊並不是很普遍的,在中國的青銅合金里邊鉛的含量是非常之普遍的。所以從材質方面也是獨特的。從裝飾方面來看,西方因為是鍛造這樣的傳統,所以它很多裝飾是敲打和刻出來的。而在中國青銅時代,基本上全部是鑄造出來的。當然,金和銀這在中國出現得比較晚,也用於來裝飾,而西方在早期,金和銀的裝飾是大量的,這和中國也是有所不同的。

中國青銅器的發展,實際上我們說從公元前四千紀這樣的萌生到公元前三千紀 它的青銅時代的到來,實際上一直沿用到20世紀,到我們最後一個帝王被趕出故宮。那個時候,在這之前,故宮還在不斷地製造傳統的中國青銅器。當然現在的青銅技術工藝,也是工藝美術的一個很重要的門類。在這樣一個發展過程中,我把它分成三個時期、五個階段。第一個時期是古典,古典傳統時期,它的沿用時間比較長。從青銅時代的到來到公元前5世紀就是春秋的末期;第二個時期我們把它叫做新興期,就是從春秋的末期,公元前5世紀到公元前後;第三個是實用和復古期,大概就從公元時候一直到了20世紀。

中國青銅器的起源確實目前在學術界正在探索,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撲朔迷離。從它的發生背景來看,在公元前五千紀這個時候,在黃河流域成長起來的仰韶文化和黃河下游成長起來的大汶口文化。在長江地區有大溪文化,而在(遼河流域)有紅山文化。在這些文化里邊,我們先後都發現了和冶銅有關的這樣的遺物。當時的社會背景,我們沒有像安那托里亞,像兩河流域那樣的大型的城市和聚落。但是中國的聚落,從目前的考古調查來說,也是非常龐大的。再有就是中國在這個時候有非常發達的農業。就是以黍種植為主的農業,盡管這個時候在中國南方稻作農業已經發展起來了,但是南方的文化面貌目前我們還是很不清楚的。
商代末期青銅的繁榮,一直持續到西周的初期。當然周族是一種(家族)封建,他派他的子孫們,分封到不同的地方去統治、控制那些地域。所以周代風格的青銅器,在長城內外、大江南北都有發現。並且它們的風格,它們的工藝和技術是驚人的一致。周代的青銅器,總的來說大型器物我們目前發現得不多,但是它的工藝也是非常精緻的。有一點變化就是商代的器物,它們分鑄鑄接比較多,而西周時候可能更強調一次性鑄造,就是說盡量減少這樣的分鑄。
春秋早期基本上是西周時期的延續,青銅從藝術和技術的方面,可說的並不是很多。但是在春秋的末期,隨著社會環境發生著變化,青銅器和工藝技術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這個時期是周王室還依然存在,周王室那時很衰弱,它已經不能控制那些各地的方國。一些新興的地主階級,他們已經,力量已經逐步強大起來了,可以抗衡,已經破壞了西周當時建立起的那種禮制,所以這個時期史學家稱為禮崩樂壞時期。因為各個國家之間的相互競爭,這個時候文學、藝術、文化都繁榮起來了,我們把它稱為百家爭鳴時期。在青銅的藝術上,它的表現就是,從造型上開始拋開了過去形成的禮器這套傳統,變得寫實,變得活潑。從功能上趨於實用。比如說這個時候大量的車馬器、兵器、銅鏡,一些裝飾器和日用器具越來越多,建築構件這個時候也開始出現。從紋飾上來說,過去這樣的獸面紋已經越來越少,代之而替的是蟠螭紋、幾何紋、一些寫實的動物紋,還有一些社會生活場景這樣的一些紋路。

戰國時期另一項很重要的工藝出現了,就是用失蠟鑄造。所謂失蠟鑄造它是跟泥范鑄造,它的不同是泥范鑄造的模是用泥塑造的,而失蠟鑄造它的模是用蠟做的。蠟做了以後把泥糊在蠟的模型上,然後一烘烤,這樣蠟就流出來以後可以直接用來澆鑄,不需要泥范法那樣做成一小塊一小塊范,最後再組合起來,這樣就可以造成這樣一些鏤空的這樣效果的裝飾。右邊、右上角這一件是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尊盤。李學勤對它的評價說,它的裝飾就跟絲瓜落子一樣,它有四五重這樣的鏤空的這樣的單元聯系在一塊的。下邊是一件鼎和一件壺,它的上邊這個外側這一部分,都是容器,這個容器可以盛東西的,但是外側這些裝飾是完全鏤空的,和里邊的主體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我們很少用這種技術去鑄造器物,目前發現的失蠟鑄件不到20件。
到了戰國結束,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中國進入了帝制時代,進入了專制王權時代。因為皇帝可以支配更多的資源,所以他可以造更精美、更宏大的器物。可是這個時候手工業發生了很大的變革,就是第一個是風尚開始了變化,盡管制禮仍然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活動之一,但是禮器它的地位已經降低了。所以青銅、青銅工藝從此看起來是開始走向衰落。另一個就是其他的手工業發展起來了。
一般來說,在我過去講中國青銅器的時候,到漢代就為止了。漢代以後,雖然我現在正在研究,但是它和文化,從技術上來說,不再有什麼突破。從藝術上來說,也不具有經典地位,所以不太研究。如果我們要概括起來的話,這漢代以後是一個叫實用和復古這么一個時期。所謂實用,就是器物大多都是實用的,日常用具,除過佛教傳入中國,造了大量的佛像而外。貨幣鑄造是歷朝歷代最重要的青銅工業。然後銅鏡基本上是每個百姓必用的日用品。所以這兩種產品,在封建時代一直是青銅工業的重點。從技術上來說,這一時期,長達2000年,基本上泥范法和失蠟法都並行使用,泥范法用來鑄造錢幣、銅鏡,失蠟法主要用來鑄造那些造像 。從合金上來說,銅錫、銅錫鉛、銅鉛這種合金都有。到了宋代以後,和青銅工業相關系的,有兩項很重要的創新:一項是斑銅的出現,就是銅鎳合金;另一個是在明代的末期,煉鋅技術發生了突破。這樣,青銅時代基本上轉移到了黃銅時代了。

閱讀全文

與銅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