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戲劇的發展史
中國戲劇(China Drama)
中國戲劇主要包括戲曲和話劇,戲曲是中國固有的傳統戲劇,話劇則是20世紀引進的西方戲劇形式。
中國古典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她以富於藝術魅力的表演形式,為歷代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而且,在世界劇壇上也佔有獨特的位置,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
【歷史起源】
戲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漢時代。但形成過程相當漫長,到了宋元之際才得成型。成熟的戲曲要從元雜劇算起,經歷、明、清的不斷發展成熟而進入現代,歷八百多年繁盛不敗,如今有360多個劇種。中國古典戲曲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曾先後出現了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代地方戲及近、現代戲曲等四種基本形式。
【古典戲曲基本形式】
宋元南戲
宋元南戲大約產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溫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帶,是戲曲的成型時期。
元代雜劇
元代雜劇也叫北曲雜劇,元雜劇最早產生於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陽一帶。盛行於元代,元雜劇是中國戲曲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它達到了很高的文學水準,以至單從詩體而言,古人早就將唐詩、宋詞、元曲並稱。
明清傳奇
明清傳奇是由宋元南戲發展而成的戲曲形式。它在產生於元末,在明初流傳,到了明嘉靖年間興盛,至萬曆而極盛,並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號稱「詞山曲海」。
清代地方戲
清代地方戲是古典戲曲的第三個階段。它和近、現代戲曲有著共同的藝術形式。清康熙末葉,各地的地方戲蓬勃興起,被稱為花部,進入乾隆年代開始與稱為雅部的昆劇爭勝。至乾隆末葉,花部壓倒雅部,占據了舞台統治地位,直至道光末葉。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戲的時代。1840年1919年的戲曲稱近代戲曲,內容包括同治、光緒年間形成的京劇以及20世紀初出現的一段戲曲改良運動。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傳統戲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後戲曲便進入現代戲曲時代。京劇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戲發達的結果,而京劇成為全國性的代表劇種後一點也沒有壓抑地方戲的發展。從清代地方戲到京劇,是中國戲曲極度繁盛的時代。
http://lxf.lszjy.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51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7052701000.html
⑵ 戲劇的歷史和發展
【世界戲劇歷史】
西方戲劇的誕生
西方戲劇的曙光,普遍認為是古希臘悲劇,而古希臘悲劇則是源於古希臘城邦的 蒂厄尼索斯(Dionysus)的崇拜儀式。在祭典中,人們扮演蒂厄尼索斯,唱「戴神頌」,跳「羊人舞」(羊是代表蒂厄尼索斯的動物)。古希臘悲劇都是詩劇,嚴謹古雅、莊重大氣。表演時有歌隊伴唱,史實表明歌隊先於演員存在。關於這個起源,也可以參考德國哲學家尼採的早期哲學著作《悲劇的誕生》。
中國戲劇的誕生
就西方的定義來說,中國沒有「話劇」的傳統。不過一般在討論中國戲劇時,若不以嚴格的定義劃分,中國古代的戲曲應歸入戲劇的大類。
中國戲曲的根源在可以追溯到先秦到漢代的巫祇儀式,但是宋代南戲的發展才有了完備的戲劇文本創作,現存最早的中國古代戲劇劇本是南宋時的《張協狀元》。元代時以大都、平陽和杭州為中心,元雜劇大放異彩。後世形成了諸多戲曲形式,也就是各劇種。明代的崑曲經過發展,首先得到士族大夫的追捧和喜愛,他們大量創造劇本,不斷修改曲譜,同時修正崑曲的戲劇理論,並使得傳奇劇本成為一種新的主流文學形式。隨後崑曲又得到晚明和清代宮廷皇室的喜愛,成為貴族生活的一部分,成為獲得官方肯定的戲劇藝術,故稱「雅」;而以各地方言為基礎的地方戲,廣受民間喜愛,則稱「花」。於是在清代形成了「花雅之爭」,實際上是戲曲共同繁榮的局面。這豐富了戲曲藝術的門類,也形成了各自的藝術特色。
近年來台灣的戲劇研究學者曾永義提出一套說法,認為在討論中國戲劇起源時,應該要區分「大戲」與「小戲」,大戲是成熟的戲曲,而小戲則是戲劇的雛型。大戲是在到了金元雜劇之後才發展完成,而之前的宋雜劇、唐代的代面、踏搖娘、缽頭、參軍戲、樊噲排君難等,都可列入小戲的行列,而中國在非常早之前,就有小戲。
中國在與近代西方有文化接觸前,沒有西方意義上的「戲劇」(主要指話劇)傳統。中國傳統的戲劇為一種有劇情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綜合音樂、歌唱、舞蹈、武術和雜技等的綜合藝術形式,也就是戲曲曲藝。
⑶ 中國古代戲曲的演變歷史
中國戲劇的起源:
戲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漢時代。但形成過程相當漫長,到了專宋元之屬際才得成型。成熟的戲曲要從元雜劇算起,經歷明、清的不斷發展成熟而進入現代,歷八百多年繁盛不敗。
如今有360多個劇種。中國古典戲曲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曾先後出現了宋元南戲、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代地方戲及近、現代戲曲等四種基本形式。
中國戲劇的發展:
宋元南戲大約產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溫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帶,是戲曲的成型時期。南戲是中國較早成熟的戲曲形式。
它熔歌唱、舞蹈、念白、科範於一爐,表演一個完整的故事。由於故事情節比較曲折,劇本一般都是長篇,數倍於北曲雜劇。
元代雜劇也叫北曲雜劇,元雜劇最早產生於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陽一帶。盛行於元代,元雜劇是中國戲曲的第一個黃金時代。
它達到了很高的文學水準,以至單從詩體而言,古人早就將唐詩、宋詞、元曲並稱。元雜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深刻,具有強烈
⑷ 中國戲曲的發展歷程
杭州戲劇的概況:
自南宋以來,中國戲曲兩大體系——以北曲為主的雜劇和以南曲為主的南戲,先後在杭州得到發展。杭州成為全國戲曲活動中心之一。南宋臨安盛行雜劇,上演的宮本雜劇有280多本,並有當時最有名的雜劇組織——緋綠社。元代許多雜劇藝人從大都來到南方,杭州的戲曲也日益昌盛。元曲大家關漢卿曾到過杭州,與杭州劇作家和演員有廣泛接觸,寫下了散曲《杭州景》。到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前後,杭州出現了羅貫中、鄭光祖、喬吉、楊梓、秦蕳夫、蕭縝強等一批著名的雜劇作家,並成為與大都齊名的南北兩大雜劇出版中心之一。
從12世紀30年代至14世紀60年代,一種新的戲曲形式——宋元南戲(又稱溫州雜劇)在杭州開始流行。杭城內外眾多的固定演出場所(瓦舍勾欄),為南戲的演出提供有利條件。入城後的南戲,大量吸收說唱、話本的故事題材和北方伎藝的成就。錢塘人沈和苗首創南北詞調合腔,進一步發展南戲。其時杭州還出現以蕭天瑞為代表的南戲劇作家群,和以龍樓景、丹墀秀為代表的南戲演員群,鞏固了南戲在杭州的地位。南戲在杭州流傳盛行達200餘年。
明代,雜劇日漸衰落。南戲因城市經濟繁榮,在民間得到廣泛發展,形成了傳奇劇,並有多種聲腔。據魏良輔《南詞引正》記載,當時已是「腔有數種,紛紜不類。各方風氣所限,有崑山、海鹽、餘姚、杭州、弋陽。」均以唱傳奇劇為主。「杭州腔」的形成,表明杭州戲曲活動的繁盛。明中期以後,杭州出現了一批名噪一時的劇作家和作品,如陳所聞的《獅吼記》、《種玉記》、《彩舟記》,高濂的《玉簪記》、《節孝記》,王錂的《綵樓記》、《尋親記》等。
清初,杭州傑出的劇作家洪升撰著的傳奇劇《長生殿》,在全國廣為流傳。它與孔尚任的《桃花扇》,合稱「南洪北孔」。其時,蘭溪人李漁兩度移居杭州,所著《閑情偶記》為中國一部較為概全的戲曲理論著作。清代杭州的廟宇戲台頗多,以吳山的東岳廟宇戲台最盛,為藝人的演出提供了場所。光緒二十年(1894年),建於拱宸橋的天仙茶園,為杭州早期的戲館,譚鑫培、周信芳、蓋叫天等均曾在此演出。
清末,京劇開始在杭州流行。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越劇首次在於潛外伍村和餘杭陳家村登上舞台。30年代,眾多越劇名角從農村來到杭州,又從杭州進入上海。光緒年間,淳安出現「三腳戲」,由江西、安徽傳入的採茶戲與當地流行的民間歌舞「竹馬班」相結合,逐漸形成了睦劇。民國初年,宣卷首次在杭州搬上舞台,當時稱「化妝宣卷」,後稱武林班,解放後定名為杭劇。民國16年(1927年),杭州滑稽戲演員首次進上海演出,杭州成為滑稽戲的發源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成立杭州市戲曲改進協會和中華全國戲劇工作者協會杭州分會。1956年成立杭州市劇目整理小組,發掘傳統劇目,紀錄、整理、改編了許多京劇、杭劇、越劇的傳統劇目。杭州瀕臨絕境的11個劇種、23個專業劇團獲得了新生。「文化大革命」中,戲曲團體被迫停止演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市、縣劇團相繼恢復和重建,創作演出了一批新劇目。一批新劇作和年輕演員在全國和省市會演連連得獎,浙江小百花越劇團享譽全國,桐廬越劇團的《綉花女傳奇》、《桐花淚》先後被搬上銀幕,杭州雜技團、杭州歌舞團、杭州越劇團多次赴20多個國家訪問演出。同時,新建了杭州劇院、杭歌劇院、東坡大劇院等一批現代化的劇場,進一步推動了杭州的戲劇繁榮。
(徽班進京之後就有了京劇)
⑸ 簡述中國戲曲的形成和發展歷史
中國戲曲發展過程
中國古代戲劇因以「戲」和「曲」為主要因素,所以稱做「戲曲」。中國戲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戲、元明雜劇、傳奇和明清傳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戲和其他地方戲的傳統劇目在內,它是中國民族戲劇文化的通稱。
○現代戲劇主要指的是20世紀以來從西方傳入的話劇、歌劇、舞劇等,話劇是主體,外國戲劇一般專指話劇。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五)明清——戲曲的繁榮期。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祥地)。
⑹ 中國戲曲的發展史(速回,急用)
中國戲曲發展史
中國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漢代,在民間出現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戲」,尤以《東海黃公》為著。到了南北朝時期,民間出現了歌舞與表演相結合的「歌舞戲」,具有了更為濃郁的表演成份,如《拔頭》、《代面》、《踏搖娘》等。唐代,出現了由先秦時期的優伶表演發展來的以滑稽表演為特點的「參軍戲」;民間的歌舞戲進入宮廷,得到了更大的發展;民間又出現了「俗講」和「變文」等通俗說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經濟得到長足發展,出現很多市民娛樂場所——「瓦舍」和「勾欄」;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有了綜合的趨勢,出現了「宋雜劇」。金代,在宋雜劇基礎上,北方出現了「金院本」,南方出現了「南戲」。元代,北方形成「北雜劇」,南方南戲進一步發展成熟,戲曲形成。
2、中國戲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戲
南戲,是中國戲曲最早的表現形式,它形成於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溫州(古稱永嘉)一帶的民間,時稱捻蘭卧泳鐢。它是在宋雜劇的基礎上,融和南方民間小曲、說唱等藝術因素形成的。以體制龐大、曲詞通俗質朴為其特點,已粗具戲曲的基本藝術特徵。劇目多表現民間故事。
3、中國戲曲的第一個繁盛期——元雜劇
元代,是中國戲曲史的一種重要時期,它以其元曲聞名於世,而元曲中影響最著者,唯北雜劇(亦稱元雜劇)。北雜劇之文學,以質朴自然勝,後世戲曲文學無有出其右者;關(漢卿)、王(實甫)、白(朴)、馬(致遠)等雜劇作家,使北雜劇成為一代之文學。北雜劇之表演則顯示出戲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實和濃郁的民間氣息。
4、中國戲曲的第二個繁盛期——明清傳奇
傳奇,源於宋元南戲,是它成熟化與規范化的結果。明中葉以後,傳奇代替雜劇成為戲曲舞台上的主角。摯
⑺ 戲曲的發展史是什麼
中國戲曲發展史
中國的戲曲起源於原始社會的歌舞,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
萌芽
在原始社會,氏族聚居的村落產生原始歌舞,並隨著氏族的逐漸壯大,歌舞也逐漸發展與提高。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著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 如「儺戲」;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著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
繁榮
12世紀中葉到13世紀初,逐漸產生了職業藝術和商業性的演出團體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觀點的宋雜劇和金院本,如關漢卿創作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以及《趙氏孤兒大報仇》等作品。這個時期是戲曲舞台的繁榮時期。
延展
16世紀明朝中葉,江南興起了崑腔,湧出了《十五貫》、《占花魁》等戲曲劇目。這一時期受農民歡迎的戲是產生於安徽、江西的弋陽腔,崑腔受封建上層人士的歡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寫人民群眾心中的英雄, 如穆桂英、陶三春、趙匡胤等。這時的地方戲,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黃。京劇是在清代地方戲高度繁榮的基礎上產生的。在同治、光緒年間,出現了名列「同 光十三絕」的第一代京劇表演藝術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師,標志著京劇藝術的成熟與興盛。不久京劇向全國發展,特別是在上海、天津,京劇成為具有廣泛影響的劇種,將中國的戲曲藝術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革新
辛亥革命前後,一批有造詣的戲曲藝術家從事戲曲藝術改良活動,著名的有汪笑儂、潘月樵、夏月珊等,他們為以後的戲曲改良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現代戲曲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在這段時期,一些有志之士對戲曲進行了改革。梅蘭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鄧霞姑》、《一縷麻》等宣傳民主思想的時裝新戲,周信芳、程硯秋等也都創作了不少的作品。
星宿
五四運動到抗日戰爭爆發前夕,各個劇種都出現了一批高水平的優秀演員。京劇有餘叔岩、言菊朋、梅蘭芳等,川劇有周慕蓮,漢劇有董瑤階,湘劇有吳紹芝,秦腔有劉毓中,蒲劇有王存才,等等。
爭輝
新中國成立後,涌現了一批優秀劇目,如京劇《將相和》、《白蛇傳》,評劇《秦香蓮》,越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昆劇《十五貫》等,著名歷史學家吳 還撰寫了歷史京劇《海瑞罷官》。以後,又陸續推出一系列優秀作品,如京劇《白毛女》、《紅燈記》、《奇襲白虎團》,評劇《劉巧兒》,滬劇《蘆盪火種》, 豫劇《朝陽溝》等。粉碎「四人幫」後,重建了戲曲藝術隊伍,為群眾喜愛但被停演或遭到批判的大量傳統劇目,如京劇《謝瑤環》、蒲仙劇《春草闖堂》、呂劇《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
戲曲藝術發展到今天,經過不同的時代,戲曲藝術不斷適應新時代、新觀眾的需要,保持和發揚民族傳統的藝術特色,戲曲界提出的「現代化」與「戲曲化」的問題,已成為新的歷史時期積極探討和積極實踐的問題。
⑻ 戲曲音樂的發展歷史
(一)先秦——戲曲的萌芽期。《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內祭神時歌舞容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抵」(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二)唐代(中後期)——戲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後,我國戲劇飛躍發展,戲劇藝術逐漸形成。
(三)宋金——戲曲的發展期。宋代的「雜劇」,金代的「院本」和講唱形式的「諸宮調」,從樂曲、結構到內容,都為元代雜劇打下了基礎。
(四)元代——戲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雜劇」就在原有基礎上大大發展,成為一種新型的戲劇。它具備了戲劇的基本特點,標志著我國戲劇進入成熟的階段。
(五)明清——戲曲的繁榮期。戲曲到了明代,傳奇發展起來了。明代傳奇的前身是宋元時代的南戲(南戲是南曲戲文的簡稱,它是在宋代雜劇的基礎上,與南方地區曲調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的戲劇形式。溫州是它的發祥地)。
⑼ 戲曲未來的發展
在大多數的人面前,戲曲應該是爺爺,奶奶輩喜歡的東西,在他們哪個年代也被稱內之為流行,不過時容代是在改變。年輕人喜歡新的東西,比如王力宏(花田錯)陳升(one
night
in
beijin)tank(獨唱情歌)後弦(西廂)等都有戲曲元素在裡面。同樣年輕人接受新的東西很快,關注的一些新東西就會去研究他的成分。戲曲也可以成為一種目前的時尚,只是有待人去開發。總之目前戲曲要從輔助起步。戲曲想要等上舞台占據年青人的眼球,我覺得應該是綜合元素,效果別太單一
戲曲是民族的精華,被青年人接受的話,只能從學生時代開始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