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昆劇的歷史發展和基本特點

昆劇的歷史發展和基本特點

發布時間:2021-02-28 20:59:46

『壹』 昆劇的歷史和特色

崑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崑曲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昆劇作為一個曾經在全國范圍內有著巨大影響的劇種,在歷盡了艱辛困苦之後,能奇跡般地再次復活,這和它本身超絕的藝術魅力有緊密關系,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它的音樂上。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
「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細曲」)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並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相對而言,北曲的聲情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曲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崑山腔的長期吸收北曲演唱過程中,原來北曲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曲化」的演唱風格,因此在昆劇演出劇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曲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況是北曲由一個角色應唱,南曲則由幾個不同的角色分唱。這幾種南北曲的配合使用辦法,完全從劇情出發,使音樂盡可能完美地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貳』 誰知道昆劇的歷史發展概況和基本特點

崑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是我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原名「崑山腔」,清朝以來被稱為「崑曲」,現又被稱為「昆劇」。崑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崑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和諧。在語言上,該劇種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蘇州白話為主,北昆以大都韻白和京白為主。該劇種於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命名為「人類口述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稱號。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崑曲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宋、元以來,中國戲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樣。元末,顧堅等人把流行於崑山一帶的南曲原有腔調加以整理和改進,稱之為「崑山腔」,為崑曲之雛形。明朝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魏良輔對崑山腔的聲律和唱法進行了改革創新,吸取了海鹽腔、弋陽腔等南曲的長處,發揮崑山腔自身流麗悠遠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曲結構嚴謹的特點,運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簫、笙、琵琶的伴奏樂器,造就了一種細膩優雅,集南北曲優點於一體的「水磨調」,通稱崑曲。之後,崑山人梁辰魚,繼承魏良輔的成就,對崑腔作進一步的研究和改革。隆慶末年,他編寫了第一部崑腔傳奇《浣紗記》。這部傳奇的上演,擴大了崑腔的影響,文人學士,爭用崑腔創作傳奇,習崑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為主。歷史上有名的陳圓圓就會唱崑曲。於是,崑腔遂與餘姚腔、海鹽腔、弋陽腔並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到萬曆末年,由於昆班的廣泛演出活動,崑曲經揚州傳入北京、湖南,躍居各腔之首,成為傳奇劇本的標准唱腔:「四方歌曲必宗吳門」。明末清初,崑曲又流傳到四川、貴州和廣東等地,發展成為全國性劇種。崑曲的演唱本來是以蘇州的吳語語音為載體的,但在傳入各地之後,便與各地的方言和民間音樂相結合,衍變出眾多的流派,構成了豐富多彩的崑曲腔系,成為了具有全民族代表性的戲曲。至清朝乾隆年間,崑曲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從此崑曲開始獨霸梨園,綿延至今六、七百年,成為現今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傳統的戲曲形態。
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現,終於使崑腔在無大鑼大鼓烘托的氣氛下能夠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同時,魏良輔對伴奏樂器也進行了改革。原來南曲伴奏以簫、管為主要樂器,為了使崑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將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集合於一堂,用來伴奏崑腔的演唱,獲得成功。
崑山腔開始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於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曆末年還流入北京,到了清代,由於康熙喜愛崑曲,更使之流行。這樣崑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據學者研究稱,「崑曲所代表的美學趣味雖然明顯是南方的,尤其是江南地區的,但是其文化身份卻並不屬於一時一地,它凝聚了中國廣大地區文人的美學追求以及藝術創 造。正是由於它是文人雅趣的典範,才具有極強的覆蓋能力,有得到廣泛傳播的可能,並且在傳播過程中,基本保持著它在美學上的內在的一致性。」
[編輯本段]【歷史地位】
崑曲(崑山腔)的得名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餘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崑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明朝中葉至清代中葉戲曲中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很多劇種都是在昆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 「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昆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體系的劇種,它的基礎深厚,遺產豐富,是我國民族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的成果,在我國文學史、戲曲史、音樂史、舞蹈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編輯本段]【崑曲曲牌】
崑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
曲牌是崑曲中最基本的演唱單位。全國共有300多種戲曲曲種,在音樂體繫上分為兩種:板腔體和曲牌體。絕大多數劇種是板腔體,少數是曲牌體。而崑曲的曲牌體是最嚴謹的。據民國年間的曲學大師吳梅統計南曲曲牌有4000多個,北曲曲牌有1000多。常用的也僅200多個。最流傳的南曲曲牌如《游園》中的【步步嬌】,【皂羅袍】,【好姐姐】、《琴挑》中的【懶畫眉】,【朝元歌】。這兩出戲也是用來為男女演員打基礎的。故崑曲中有女學《游園》,男學《琴挑》的說法。
北曲,"端正好","新水令","醉花蔭","點絳唇","粉蝶兒","斗鵪鶉","一枝花","集賢賓",等八套。崑曲中在應用曲牌時構成聯套,(又稱套數)通過聯套的選用、調劑、對比組成一個整本大戲的音樂和文學結構,基本上一出戲是一個套數。
曲牌的音樂結構和文學結構是統一的。由於曲牌是由詞發展而來,又稱詞余,在文字上是長短句式,寫作就是填詞。一個曲牌有多少字,幾句,每個字的平仄聲,都有規定。而且重要的詞位嚴格到仄聲中應有上(∨),去(\ )之別。如不根據平仄聲就要形成倒字,很難譜曲和演唱。這也是寫作和演唱昆劇難度很高的一個原因。
崑曲演唱的特點是"以字行腔",腔跟字走、在演唱上也有一定的腔格,不同於其它戲曲可以根據演員個人條件隨意發揮,而是有嚴格的四定:定調、定腔、定板、定譜。
[編輯本段]【藝術特點】
昆劇作為一個曾經在全國范圍內有著巨大影響的劇種,在歷盡了艱辛困苦之後,能奇跡般地再次復活,這和它本身超絕的藝術魅力有緊密關系,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它的音樂上。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
「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細曲」)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並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相對而言,北曲的聲情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曲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崑山腔的長期吸收北曲演唱過程中,原來北曲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曲化」的演唱風格,因此在昆劇演出劇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曲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況是北曲由一個角色應唱,南曲則由幾個不同的角色分唱。這幾種南北曲的配合使用辦法,完全從劇情出發,使音樂盡可能完美地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從南北曲本身的變化說,尚有「借宮」、「犯調」、集曲「等多種手法。原來聯成一套的曲子,無論南北曲,都有屬於那一宮調的曲子問題,當唱曲要求情緒顯著變化時,同一宮調內的曲子不能勝任,就可借用其它宮調的合適曲子。如《牡丹亭·驚夢》,先後所用的曲牌是[山坡羊](商調)、[山桃紅](越調)、[鮑老催](黃鍾宮)、[綿搭絮](越調)。
在演唱技巧上,昆劇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發音,並有「豁」、「疊」、「擻」、「嚯」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音樂的板式節拍,除了南曲「贈板」將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無論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它們在實際演唱時自有許多變化,一切服從於戲情和角色應有的情緒。
昆劇的樂器配置較為齊全,大體由管樂器、弦樂器、打擊樂器三部分組成,主樂器是笛,還有笙、簫、三弦、琵琶等。由於以聲若游絲的笛為主要伴奏樂器,加上贈板的廣泛使用,字分頭、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吳中民歌的影響而具有的「流麗悠遠」的特色,使昆劇音樂以「婉麗嫵媚、一唱三嘆」幾百年冠絕梨園。伴奏有很多吹奏曲牌,適應不同場合,後來也被許多劇種所搬用。
昆劇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麴、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此外,還有不少宗教歌曲。
昆劇的表演擁有一整套「載歌載舞」的嚴謹表演形式
昆劇表演的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昆劇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長期的演劇歷史中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演特色,尤其體現在各門角色的表演身段上,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既是精湛的舞蹈動作,又是表達人物性格心靈和曲辭意義的有效手段。
昆劇的戲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繼承了古代民間舞蹈、宮廷舞蹈的傳統,通過長期舞台演出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說唱與舞蹈緊密結合的經驗,適應敘事寫景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偏重於描寫的舞蹈表演,與「戲」配合,成為故事性較強的摺子戲。適應了抒情性和動作性都很強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抒情舞蹈表演,成為許多單折抒情歌舞劇的主要表演手段。代表性劇目如《西川圖·蘆花盪》《精忠記·掃秦》《拜月亭·踏傘》《寶劍記·夜奔》《連環記·問探》《虎囊彈·山亭》等。
昆劇的念白也很有特點,由於昆劇是從吳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它的語音帶有吳儂軟語的特點。其中,丑角還有一種基於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揚州白等,這種吳中一帶的市井語言,生活氣息濃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韻白,極有特色。另外,昆劇的演唱對於字聲、行腔、節奏等有極其嚴格的規范,形成了完整的演唱理論。
昆劇的舞台美術包括豐富的服裝式樣,講究的色彩和裝飾的以及臉譜使用三個方面
除了繼承元明以來戲曲角色服裝樣式外,昆劇的有些服裝和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穿著很為相似。反映在戲上,武將自有各式戎裝,文官亦有各樣依照封建社會階級等級不同的穿戴。臉譜用於凈、丑兩行。屬於生、旦的極個別人物也偶然採用,如孫悟空(生)、鍾無鹽(旦),顏色基本用紅、白、黑三色。
昆劇藝術經過多年的磨合加工,已經形成相當完善的體系,而這一體系又長期在中國戲曲中占據獨尊地位,所以昆劇藝術被尊為「百戲之祖」,對整個戲曲的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許多地方戲都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它的藝術養分,其中還留有部分的崑腔戲。
[編輯本段]【角色行當】
因為早期昆劇屬於南戲系統,所以它繼承了南戲的角色行當體制,同時兼收北雜劇之長,以生、旦、凈、末、丑、外、貼七行為基礎角色,早期作品《浣紗記》反映了昆劇初創時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戲的七行之外,還借鑒了元雜劇的小末、小旦等設置法,更增設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凈五行,共十二行。
明末昆劇興盛期,明刊本《墨憨齋定本傳奇》中,將原以「貼」扮老年婦女改為「老旦」,亦系吸收了元雜劇之分行法。其他角色行當基本同於昆劇初創時期。清康熙時,昆劇角色行當還基本保持了「江湖十二角色」的體制。
乾隆年間,昆劇摺子戲最盛,表演藝術有了進一步提高,為刻畫人物而設的角色行當體制,也有了新的突破。《揚州畫舫錄》中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說,它們是: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謂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貼旦,謂之「女角色」;又有打諢一人,叫做「雜」。後來在南方昆劇中演變為以小生和旦角為主要角色,因之這兩門分得更為細致。小生行下分:大官生、小官生、巾生、鞋皮生(窮生)和雉尾生五類。旦行則下分:老旦、正旦、作旦(能扮演男孩子)、四旦(刺殺旦)五旦(閨門旦)和六旦(貼旦)六類。但各個昆劇支派有各自的門類。
昆劇的角色分工隨著表演藝術的發展,也越來越細致。嘉、道間,昆劇角色行當,將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與後來出現更細的分工相結合,在「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之下,又細分二十小行,稱作「二十個家門」。
在「生」這個家門中,又分為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用以表演不同的角色人物。官生一行,扮演做了官的成年男子,其中由於年齡大小、身份高低不同又分大、小官生。例如《長生殿》的唐明皇、《太白醉寫》中的李白都由大官生扮演;《荊釵記》中的王十朋、《金雀記》中的潘岳都由小官生扮演。官生與巾生的表演有所不同:巾生飾演風流儒雅的年輕書生,清灑飄逸,歌唱要求真假嗓結合,假嗓成份較大,清脆悅耳;官生在表演上要灑脫大方,大官生更要富於氣派,在唱法上也是真假嗓結合,但真嗓落在比巾生用真嗓時更高的音域,以洪亮為美。
旦行也細分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但實踐中還有一個貼旦,共為七個家門。
正旦一般扮演身份比較貧寒的已婚女子,如《琵琶記》中的趙五娘,《金鎖記》中的竇娥,《貨郎擔》中的張三姑等。正旦在表演上側重朴實大方,在唱法上,咬字噴口都要有較大的力度,音色明亮、寬厚,音量也要求較大。正旦劇目頗豐富,所扮演各類人物性格均具鮮明特點,為演員提供了寬廣的表演空間。
此外,凈行分大面與白面,大面臉譜以紅、黑二色為主,故有「七紅、八黑、三和尚」之說;白面大多扮演反面人物,除眼紋外,全臉皆塗以白粉,通常又分成相貂白面、褶子白面、短衫白面等,白面有時也扮正面人物,或無所謂好壞的角色,有時也扮女角等。還有由白面行中析出的邋遢白面,除面塗白粉以外,在眼角、鼻窩等處,加上一些黑紋,故名。所扮者大多是下三流角色,又近於插科打諢式的人物。
末行又細分為老生、末、老外。昆劇老生不分文武,如《寶劍記》的林沖,《麒麟閣》的秦瓊等。末腳所戴胡須也是從黑三到白滿,與老生同。
醜行又分為副(又稱「二面」)和丑兩個家門。其區別是副的面部白塊畫過兩邊眼梢,而丑只畫到眼的中部,副常穿褶子、宮衣、袍,而丑多穿短衣。
昆劇以前的南戲和元雜劇都沒有這樣的行當,由於「副」行的出現,昆劇把醜行的表演范圍,擴大到上層社會的衣冠縉紳之中。所扮演者大多是不正派的文人、奸臣、刁吏、惡訟師、幫閑篾片之類人物,這些角色的共同特點是奸刁刻毒,表裡不一,表演上多強調其冷的一面,稱之為「冷水二面」。
醜行因其面部白塊較副為小,也稱「小花臉」,因其排列於二面之後,也稱「三花臉」,所扮大多是社會地位較低或滑稽可愛的角色,如《尋親記》的茶博士,《漁家樂》的萬家春。昆劇丑腳不分文武,有時扮演武功繁重的身段戲。
醜行和二面一樣,也可扮演婦女,如《風箏誤》年輕的千金詹愛娟,《荊釵記》中的張姑母。丑腳也扮演反面人物,如《十五貫》的婁阿鼠。
另有一個應各種群眾角色的「雜」行,是指各種劇中沒有名姓的群眾角色,如車夫、船夫、傘夫、衙役、太監、宮女、龍套等,通常不計為家門。
傳統昆劇職業班社,一般只需十八個演員,俗稱「十八頂網巾」,只有極少數大班社有二十七名演員。一般班社只要十個家門齊全,就可演出,其他角色可以由家門接近的演員來替代,這十個基本家門被稱為「十大庭柱」,他們是:凈、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丑。其中最能決定演出質量的是:凈、老生、官生、正旦四個家門。
昆劇的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崑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
[編輯本段]【職業昆劇團體】
在中國大陸現有江蘇省蘇昆劇團(成立於1956年,原名蘇州蘇昆劇團,2001年改名江蘇省蘇州昆劇院)、江蘇省昆劇院、上海昆劇團、杭州浙江昆劇團、北京北方崑曲劇院、郴州湖南省昆劇團6家昆劇專業藝術團體,以及浙江永嘉崑曲傳習所,被稱為「六團(院)一所」。
[編輯本段]【崑曲劇目】
崑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目。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目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摺子戲,如《游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巴黎中國戲曲節於11月16日至22日在法國巴黎塞納河畔的蒙浮劇場舉行,共有來自福建京劇院的《四郎探母》、河南豫劇團的《清風亭》、江西南昌大學贛劇研究中心的《竇娥冤》、山東呂劇團的《牆頭記》、蘇州昆劇團的《浮生三夢》、香港京劇團的《牡丹亭》和浙江昆劇團的《公孫子都》等多劇種、多題材的演出劇目參與角逐。最終,浙江昆劇團的《公孫子都》捧得最高獎項「塞納大獎」。《公孫子都》是繼《十五貫》以後,浙江昆劇團又一大手筆之作。此劇因榮獲2006—2007年度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第一名和文化部第十二屆「文華大獎」,而拿到了150萬元高額獎金,這是迄今為止浙江對優秀劇目的最高獎勵。 《公孫子都》是根據明代馮夢龍小說《東周列國志》改編而成的歷史故事劇。該劇故事獨特,引人入勝,通過對公孫子都不擇手段、陰謀殺人直至走向毀滅的心理描繪,揭示了一念之差可成英雄,一念之差將成罪人的人生感悟,並對公孫子都這一人物所具有的人類共有的劣根性——嫉妒進行了展示和批評,具有較強的哲理性、警世性。
崑曲的舞台上一向以《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老劇為主。古老藝術要推陳出新,除了復排傳統劇目外,創作昆劇新戲已成為重點。作為中國崑曲藝術保護工程重點扶持的首個新創劇目,浙江昆劇團用十年時間創作了新編歷史劇《公孫子都》。其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主題思想深刻,開拓了崑曲在正劇上的表現力。崑曲傳統劇目中為觀眾所熟知的多為愛情劇,《公孫子都》則是一部心理戲,講述了春秋時期鄭國討伐許國一戰中,副帥公孫子都爭功心切,用暗箭射死主帥穎考叔後終日驚惶、最後身亡的故事。其以傳統劇目《伐子都》為底本,跳出古人"善惡相報"的狹義是非觀,著意寫子都暗箭射人後的惶恐不安--"避過法誅卻難避心誅",以此鞭撻人類共有的心毒--嫉妒。主創人員表示:"雖然故事發生在東周列國時期,但嫉妒是人類的'原罪',這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以引起現代觀眾的共鳴。"
二是表演上恢復崑曲的"武戲"傳統,是現代崑曲"陽剛戲"的代表作。昆劇的武戲啟蒙了京劇的武戲,但近代後,昆劇格局逐漸縮小變為"小生、小旦、小花臉"的"三小戲"。"《公孫子都》的突出亮點是創編了一部多年來昆劇極為少見的整本武戲。"戲曲評論家劉厚生說。扮演公孫子都的是浙江昆劇團團長、"梅花獎"得主林為林,以長靠、短打武生戲見長,有"江南一條腿"之稱。該劇結尾處,穿著厚底靴的公孫子都從高處反躍前撲而下,常引得滿堂喝彩。
【門派差異】
崑曲門派主要分為南曲與北曲。南曲以蘇州昆劇院與江蘇昆劇院為代表,北曲以北方昆劇院為代表。
南曲與北曲雖同為崑曲但在其分離之初與後來的發展中,它們既受南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也受藝術家們人為的作用,而形成兩種風格各異又可以互補的類型。它們最主要的差異在於:
1.音階。在記載崑曲的工尺譜里,北曲是按七聲音階記錄的,南曲則按五聲音階(不記乙、凡二字),但實際演唱中,乙、凡作為經過音、裝飾音也常常出現。
2.讀字。北曲遵循《中原音韻》,四聲分陰(陰平)陽(陽平)上去,念字多從普通話;南曲遵循《洪武正韻》,念字多從蘇州話。
3.調和韻。北曲一出戲一韻一調到底;南曲一出戲不限一調,也可以換韻。
4.詞曲關系。北曲一般為「辭情多」(詞位較密),「聲情少」(拖腔較少);南曲則「聲情多」「辭情少」,吐出一個字來,常常要在一段腔(音樂)里上下游曳好一陣,才進入下一個字。
5.旋法特點。北曲常用四、五度及八度以上的跳進,造成旋律激越、舒朗的陽剛之氣;南曲則多用五聲級進,因此其旋律纏綿委婉。
6.唱法特點。北曲發聲較「硬挺直截」,「以遒勁為主」;南曲講究吞吐收放,追求聲音的起伏多變。且因南曲常用入聲字,其「短促即收藏」的特點,與音樂結合時就需「逢入必斷」,而樂句的內在關系又是相連的,在演唱時便造成極有特色的「斷中有連」。
7.演唱形式。北曲一般只用獨唱這一種形式,且在一出戲里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說白,不能唱;南曲則用獨唱、接唱、同唱(二人)、合唱(即齊唱)、獨唱接齊唱等多種形式演唱。
8.劇目。北曲里武打劇目較多;南曲則側重文戲。
[編輯本段]【著名演員】
崑曲鼻祖魏良輔生於南昌魏良輔,字尚泉,江西南昌人,流寓於江蘇太倉。為嘉靖年間傑出的戲曲音樂家、戲曲革新家,崑曲(南曲)始祖。對崑山腔的藝術發展有突出貢獻,被後人奉為「崑曲之祖」、在曲藝界更有「曲聖」之稱。
俞振飛是卓越的崑曲藝術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學修養,又精通詩詞、書、畫,他不但精研崑曲,同時又是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家。因此他能將京、昆表演藝術融於一體,形成儒雅、飄逸、雄厚遵勁的風格,特別是以富有「書卷氣」馳譽劇壇。他深受海內外推崇的代表節日有《太白醉寫》中的李白;《游園·驚夢》中的柳夢梅;《驚變·埋玉》中的唐明皇;《琴挑》中的潘必正;《八陽》中的建文君;《斷橋》中的許仙等,演來無不栩栩如生。
田瑞亭(1897-1961)北方昆弋班著名笛師。
河北省安新縣端村大田莊人。
師從陶顯亭,習文武老生戲,又曾向王亦友學習武生戲,未幾嗓敗,遂放棄演出以姨夫為師(其姨夫是北方昆弋著名鼓師朱可錚,為各昆弋班任管事兼「外寫」)專攻吹奏曲笛和嗩吶熟諳工尺譜,會戲極多,皆能背記。1918年收高景池唯弟子(後高景池為北昆著名笛師)傳授曲笛和嗩吶後同入北京榮慶昆弋社,專門為韓世昌吹笛。1928年韓世昌赴日本演出,田瑞亭隨行全程,能以單笛灌滿全場,遂獲「笛王」之美譽。回國後收田柏林,白鴻林為徒。1935年受山東省立劇院院長王泊生之邀請攜徒白鴻林、女兒田菊林,赴濟南任教。1935-1937年間,學員趙榮琛、任桂林、張寶彝、徐志良(徐榮奎)等得其指導。其教戲時,某出各行角色,上下手帶文武場,皆能由他一人包教到底。1938年被傅惜華主持的北京國劇學會崑曲研究會聘為教師,擔任拍曲吹笛並在電台播音。1939-1949年田瑞亭攜女田菊林及幼子田福林,先後在天津、北京、上海、煙台、青島、石家莊等地演出,合作過的演員有,侯永奎、馬祥麟、韓世昌、童芷苓、周又宸、梁慧超、李洪春等。1949年應邀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後因身體不適,回津養病。次年任教於天津市越劇、評劇等團體,筱少卿、裘愛花、邢香靈、小花玉蘭、小鮮靈霞等都等到過他的指教。1958年因受聘於天津戲曲學校崑曲班教師,故而推掉了北方崑曲劇院的邀請,留在戲校培養出新中國的第一批崑曲演員,渠天凰、仝秀蘭、鄧沐偉、何永泉、陳霽等。1961年8月2日因患舌癌病逝於天津,享年65歲。
王瑾
北方崑曲劇院當家花旦王瑾
個人檔案
王瑾1971年生於北京,大學學歷,北方崑曲劇院國家二級演員。1982年考入北方崑曲劇院學員班,1988年畢業於北京戲曲學校。至今從事崑曲。主演劇目:大戲《釵釧記》、《西廂記》、《牡丹亭》、《風箏誤》等。折戲《胖姑學舌》、《思凡、下山》、《春香鬧學》、《相約、相罵》、《昭君出塞》、《刺梁》、《梳妝、擲戟》、《痴夢》、《小放牛》等。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於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是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牡丹亭》中最美麗的詞句。隨著近年來大家對崑曲的廣泛關注,那些雋永的戲詞和經典的人物形象一次次深深地觸動了人們的心靈。崑曲是我國最古老的戲曲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展現出它千古不衰的絕代芳華。2001年5月18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叄』 昆劇的發展歷史,唱腔特點,代表曲目及反映的地理人文特點

昆劇,是中國古老的戲曲聲腔、劇種。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昆劇曾經有"崑山腔"(簡稱"崑腔")、"昆調"、"崑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種不同的名稱。一般而言,著重表達戲曲聲腔時用崑山腔,表達樂曲、尤其是脫離舞台的清唱時用崑曲,而將指表演藝術的戲曲劇種,則稱做昆劇。
昆劇的興盛和它稱霸劇壇的時間約長達二百三十年久,即從明代隆慶、萬曆之交開始,到清代嘉慶初年(1570-1800)。這是昆劇藝術最有光輝和成就最為顯著的階段,出現"家家收拾起、戶戶不提防"的繁榮景象。劇作家的新作品不斷出現,表演藝術日趨成熟,行當分工越來越細致。從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傳奇,變為演出摺子戲。摺子戲的演出既刪除了軟散的場子,又選出劇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實、豐富,使之成為可以獨立演出的短劇。摺子戲以其生動的內容,細致的表演,多樣的藝術風格彌補了當時劇本的冗長、拖沓、雷同的缺陷,給崑曲演出帶來生動活潑的局面。出現了一批生、旦、凈、丑本行為主的應工戲,是觀眾百看不厭的精品。
崑曲劇目豐富,劇本文詞典雅華美,文學性很高。單單看劇本,就是一種美的享受。許多唱詞其實就是婉約凄美的詩詞。崑曲成為明清兩代擁有最多作家和作品的第一聲腔劇種。 崑曲擁有獨特的聲腔系統。它的發音吐字比較講究四聲,嚴守格律、板眼,唱腔圓潤柔美、悠揚徐緩;它的曲調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曲牌體,我們崑曲都講究曲牌體,每出戲曲都由成套曲牌構成。 一套完整的表演體系。崑曲的表演更是舞蹈性很強,並與歌唱緊密結合,是一門集歌唱、舞蹈、道白、動作為一體的綜合性很高的藝術形式。 中國戲曲的文學、音樂、舞蹈、美術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式、伴奏樂隊的編制等等,都是在崑曲的發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崑曲劇目共計保留了來源於南戲、傳奇作品和少量元雜劇的400多出摺子戲。現存輯錄摺子戲的曲譜有《納書楹曲譜》、《遏雲閣曲譜》、《六也曲譜》、《崑曲大全》、《集成曲譜》、《粟廬曲譜》等。《審音鑒古錄》是較早的身段譜。演出較多的有100多出,如《浣紗記—寄子》、《寶劍記—夜奔》、《鳴鳳記—吃茶、寫本》、《牡丹亭—鬧學、游園、驚夢、尋夢、拾畫、叫畫》《玉簪記—琴挑、秋江》、《漁家樂—藏舟、刺梁》、《長生殿—定情、酒樓、絮閣、驚變、哭像、聞鈴、彈詞》。 崑曲的表演,是一種歌、舞、介、白各種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綜合藝術。通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形成了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其舞蹈身段大體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說話時的輔助姿態和由手勢發展起來的著重寫意的舞蹈;一種是配合唱詞的抒情舞蹈。在念白上,主要以中州韻白為主,丑角還有一種基於吳方言的地方白,如蘇白、
揚州白等。崑曲的角色行當也劃分得十分細致:老生分外、末、副末;小生分官生、巾生、雉尾生、鞋皮生等;旦角分正旦、刺殺旦、五旦、六旦、老旦等;凈丑分大面、白面、二面、小面等。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崑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
崑曲的音樂、表演技巧對現代全國大部分聲腔劇種都有深刻的影響。如:京劇、越劇的表演就受到崑曲的很大影響。京劇的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崑曲奠定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此外,京劇、川劇、婺劇、桂劇、湘劇、祁劇、贛劇等劇種中仍然保留著崑曲的部分劇目、聲腔和曲牌。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7年6月8日,蘇州昆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肆』 崑曲的發展史

崑曲發源於600多年前,由崑山人顧堅草創。到明代嘉靖年間,傑出的崑曲音樂家、改革家魏良輔對崑山腔進行大膽改革,吸收了當時流行的餘姚腔、弋陽腔、海鹽腔的特點,形成了新的聲腔,廣受歡迎。因為這種腔調軟糯、細膩,好像江南人吃的用水磨粉做的糯米湯團,因此起了個有趣的名字,叫「水磨調」,這就是今天的崑曲。

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單,共有19個申報項目入選,其中包括中國的崑曲藝術,中國成為首次獲此殊榮的19個國家之一。

(4)昆劇的歷史發展和基本特點擴展閱讀:

藝術特色

昆劇作為一個曾經在全國范圍內有著巨大影響的劇種,在歷盡了艱辛困苦之後,能奇跡般地再次復活,這和它本身超絕的藝術魅力有緊密關系,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它的音樂上。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

崑曲藝術節

中國昆劇藝術節創辦於2000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江蘇省人民政府、蘇州市人民政府主辦,文化部振興昆劇指導委員會、江蘇省文化廳、蘇州市文化局、崑山市人民政府承辦,中國昆劇研究會以及有關資助單位協辦。中國昆劇藝術節以保存和發展昆劇藝術,增進世界各國昆劇愛好者的溝通為宗旨。

『伍』 崑曲的特點是什麼

1、特點
(1)昆劇表演的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
(2)昆劇的戲曲舞蹈多方吸收和繼承了古代民間舞蹈、宮廷舞蹈的傳統,通過長期舞台演出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說唱與舞蹈緊密結合的經驗,適應敘事寫景的演出場子的需要,創造出許多偏重於描寫的舞蹈表演,與「戲」配合,成為故事性較強的摺子戲。
(3)昆劇的念白也很有特點,由於昆劇是從吳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它的語音帶有吳儂軟語的特點。
2、簡介
崑曲,又稱昆劇、崑腔、崑山腔,是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崑曲發源於14世紀中國的蘇州太倉南碼頭,後經魏良輔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國,自明代中葉獨領中國劇壇近300年。崑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術等,以曲詞典雅、行腔婉轉、表演細膩著稱,被譽為「百戲之祖」。崑曲以鼓、板控制演唱節奏,以曲笛、三弦等為主要伴奏樂器,其唱念語音為「中州韻」。崑曲在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陸』 崑曲有哪些特點

崑曲應該脫胎於南戲,對於近代戲曲而言崑曲是「百戲始祖」它是與海鹽腔、餘姚腔、弋陽腔並列的四大聲腔之一,都說「京昆不分家」嘛,所以從視覺上來講無論是形體動作,台步身段都於京劇有很多異曲同工之處,戲曲表演本身就是融會貫通的嘛。從聲腔和伴奏上多用絲竹管弦樂器為主,聲腔華美婉轉悠長。崑曲的許多劇目也都是歌頌純美浪漫,經典奇幻的古代愛情故事。所以表演手法上有唯美含蓄,儒雅而又風流的特徵,比京劇多了幾分婉約,比越劇多幾分古樸,悠揚婉轉的唱腔和行雲流水的身段是對崑曲總體特徵的歸結(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回答不好,還請見諒)!
http://www.rock-publishing.com.tw/indexd.asp
這個網站上有比較詳細的崑曲發展歷史和基本理論知識的介紹,還不錯~~~~~
http://..com/question/74239563.html?si=1這里有對崑曲藝術特點的較為詳細的介紹!!

『柒』 昆劇的歷史和特色

崑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崑曲形成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它起源於元朝末年的崑山地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昆劇作為一個曾經在全國范圍內有著巨大影響的劇種,在歷盡了艱辛困苦之後,能奇跡般地再次復活,這和它本身超絕的藝術魅力有緊密關系,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它的音樂上。
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
「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細曲」)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並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相對而言,北曲的聲情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曲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崑山腔的長期吸收北曲演唱過程中,原來北曲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曲化」的演唱風格,因此在昆劇演出劇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曲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況是北曲由一個角色應唱,南曲則由幾個不同的角色分唱。這幾種南北曲的配合使用辦法,完全從劇情出發,使音樂盡可能完美地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捌』 簡述崑曲、錫劇的歷史沿革以及藝術特點

錫劇 http://ke..com/view/35226.html?wtp=tt崑曲: http://ke..com/view/7915.html?wtp=tt

『玖』 崑曲的特點

昆劇表演的最大的特點:

1、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

(9)昆劇的歷史發展和基本特點擴展閱讀

崑曲藝術特點:

1、昆劇行腔優美,以纏綿婉轉、柔漫悠遠見長。在演唱技巧上注重聲音的控制,節奏速度的頓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講究,場面伴奏樂曲齊全。

2、「水磨腔」。這種新腔奠定了昆劇演唱的特色,充分體現在南曲的慢曲子(即「細曲」)中,具體表現為放慢拍子,延緩節奏,以便在旋律進行中運用較多的裝飾性花腔。

除了通常的一板三眼、一板一眼外,又出現了「贈板曲」,即將4/4拍的曲調放慢成8/4,聲調清柔委婉,並對字音嚴格要求,平、上、去、入逐一考究,每唱一個字,注意咬字的頭、腹、尾,即吐字、過腔和收音,使音樂布局的空間增大,變化增多,其纏綿婉轉、柔曼悠遠的特點也愈加突出。

3、相對而言,北曲的聲情偏於跌宕豪爽,跳躍性強。它使用七聲音階和南曲用五聲音階(基本上不用半音)不同,但在崑山腔的長期吸收北曲演唱過程中,原來北曲的特性也漸漸被溶化成為「南曲化」的演唱風格,因此在昆劇演出劇目中,北曲既有成套的使用,也有單支曲牌的摘用,還有「南北合套」。

4、「南北合套」的使用很有特色:一般情況是北曲由一個角色應唱,南曲則由幾個不同的角色分唱。這幾種南北曲的配合使用辦法,完全從劇情出發,使音樂盡可能完美地服從戲劇內容的需要。

5、從南北曲本身的變化說,尚有「借宮」、「犯調」、集曲「等多種手法。原來聯成一套的曲子,無論南北曲,都有屬於那一宮調的曲子問題,當唱曲要求情緒顯著變化時,同一宮調內的曲子不能勝任,就可借用其它宮調的合適曲子。

閱讀全文

與昆劇的歷史發展和基本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