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lcd發展歷史

lcd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8 20:48:42

『壹』 請大家幫忙告訴一下液晶顯示器的發展歷程(急求)十分感謝

顯示器技術發展一覽

誰都知道每台電腦都必須有個「臉面」——那就是顯示器。顯示器是人們與電腦打交道的主要界面。同時,眾所周知,一台顯示器的價格在整套電腦里的比重往往能佔到25%-35%,不僅價格不菲,更是直接關繫到用戶的身體健康和使用感受,因此可謂至關重要。如何為自己的「愛機」選購一台合適的顯示器呢?這當中,顯示器所採用的顯示技術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指標。到目前為止,市場上主流顯示器所採用的顯示技術大體上經歷了球面CRT、純平、液晶(LCD)三個階段,每一時代都有不同的技術特點,下面就為讀者們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昔日輝煌:球面CRT

自從有了PC的那一天起,球面CRT顯示器就一直是主流的顯示器產品,球面CRT顯示器一統天下曾達20年之久,直到近年來才被純平、液晶等「後起之秀」們所迎頭趕上。

實際上,球面CRT顯示技術的原理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電視機差不多。其主要顯示部件就是一個與彩電顯像管類似的CRT顯像管。顯像管的熒光屏上塗有一層薄薄的發光塗層,電子槍發射的電子束轟擊發光塗層就能產生光信號,通過控制電子束就可以在屏幕上顯示出不同的圖像了。因此球面CRT顯示器的顯示品質就主要取決於顯像管的品質。那麼為什麼要叫做「球面CRT」呢?這是因為這種顯示器的顯像管斷面就是一個球面,它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是彎曲的,而且顯示圖像也隨著屏幕的形態而彎曲。

球面CRT顯示器的一大優點就是成本低,易生產(只要有生產彩電用彩管的技術就差不多了),然而這種顯示器也有著很多的弊端,有時甚至到了讓人難以忍受的地步。首先是球面的彎曲造成了圖像的嚴重失真,而且使實際的顯示面積比標稱的面積要小(顯示器的標稱值都是對角線的長度);同時,球面CRT顯示器還有一個頑固的毛病,就是它那彎曲的屏幕還很容易造成反光現象——圖形圖像失真對於當初比較簡單的DOS及Windows 3.2時代的應用軟體來說,影響還不算太大,忍一忍,也就習慣了——當時還沒有什麼3D游戲之類。但反光問題卻讓人頭痛,因此早期的電腦機房一般是封閉的,並且使用深色的窗簾,——當然這不是因為當年的電腦高手都是幽閉症患者,而是為了阻擋太陽光的照射。由此帶來的麻煩則可想而知了。

正因為球面CRT顯示器的這些不足,使其逐漸為後起之秀——純平CRT和液晶等顯示器所取代,逝去了往日的輝煌。為了減小球面屏幕特別是屏幕四角的圖象失真和顯示器的反光等現像,同時也是電腦軟硬體技術不斷發展的需要,各個顯像管廠商紛紛在其顯像管的製造工藝上進行了不少改進。最早出現的是所謂「平面直角」顯示器。其實平面直角顯像管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純平顯示器,只不過其顯像管的曲率相對球面顯像管比較小而已,其屏幕表面接近平面,而且四個角都是直角。因此除了能夠比傳統球面管獲得一個更平坦的畫面外,還可獲得比較低的眩光和反射,再配合屏幕塗層等新技術的採用,顯示器的顯示質量有了明顯的提高。現在人們所使用的大部分顯示器,包括最近幾年生產的14英寸顯示器和大多數的15、17英寸及以上的顯示器,都屬於這種平面直角顯示器。

今日主流——純平顯示技術

純平顯示器也是CRT顯示器,但它的臉面可不像球面CRT那樣「圓鼓鼓」地令使用者煩惱了。純平顯示技術一般又分為柱面和完全平面兩大陣營。柱面顯像管的代表人物是索尼和三菱。柱面顯像管的屏幕在垂直方向已經實現了完全的筆直,在水平方向仍然有一點點弧度。因此採用柱面顯像管的顯示器實現的是「視覺純平」,而不是真正的「物理純平」。由於採用了柵狀設計等多種革新技術,使得顯示器的顯示質量更上一層樓,畫面更細膩、鮮艷,失真也不明顯了,因此亮度高,色彩鮮明,適合對色彩表現要求高的場合,如平面設計等專業領域。

完全平面顯像管的出現,使得顯示水平達到了一個嶄新的境地,其代表作是三星的IFT丹娜(DYNAFLAT)顯像管和LG的「未來窗」。完全平面顯像管的屏幕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是筆直的,就像一面鏡子那樣平,而顯示器的失真和反光,則被減小到了最低限度。這是因為完全平面顯像管平整的表面使光發生定向反射,反射光很難射入人眼中,從而降低了眩目感,長時間工作,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而且視覺效果非常舒展,從任何角度看畫面均無扭曲現象發生,顯示效果極佳。

與上一代的球面CRT顯示器相比,純平顯示器的技術水平和顯示效果有了質的提高。以頗受歡迎的EMC D777為例,通過「曲率補償」技術,使得圖像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都能實現完全的平直,既沒有普通管的視覺外凸,也沒有某些平面管出現的視覺內凹現象;同時D777面板外表面採用了ARAS塗層、智能磷光質等獨特技術,能夠更好的杜絕由外界引起的反光和靜電影響;另外,D777的點距達到了0.25mm,最大解析度為1280*1024Hz,行頻為30-70KHz,場頻為50-150Hz,帶寬高達110MHz,並且通過了TCO99安全認證,是「綠色」顯示器……這些都是以往的顯示技術所無法企及的。

目前的主流顯示器市場上,純平顯示器已經取代了球面CRT顯示器,逐漸占據了主要位置。

明日之花——液晶顯示技術

如果說目前主流顯示器市場上是純平顯示器的天下的話,那麼液晶(LCD)顯示技術就是當之無愧的明日之花了。液晶顯示器的原理是利用液晶的物理特性,通電時導通,排列變得有秩序,使光線容易通過;不通電時排列混亂,阻止光線通過。通過和不通過的組合就可以在屏幕上顯示出圖像來。由於LCD本身的工作原理,也就決定了液晶顯示具有厚度薄、適於大規模集成電路直接驅動、易於實現全彩色顯示的特點,目前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在攜帶型電腦、數碼攝(錄)像機、PDA移動通信工具等眾多領域。與傳統的顯示技術相比,液晶(LCD)顯示器具有很多重要的優越性。首先LCD顯示器不使用電子槍轟擊方式來成像,因此它完全沒有輻射危害,對人體安全;同時LCD顯示器不閃爍、顏色失真近乎與零;而且LCD顯示器工作電壓低、功耗小、重量輕、體積小等等優點,而這些優點都是CRT顯示器所無法實現的。

我們以EMC新近推出的一款LP-500液晶顯示器為例,其整體尺寸為475mm(L)×290mm(W)×560mm(H),(包括可傾斜、可旋轉的底座)佔用空間僅僅是同類19英寸CRT顯示器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且其凈重僅有9公斤。LP-500的點距達到了0.28毫米,在背光單位達到2CCFL亮點支持下,其顯示亮度達到典型狀況下的每平方米200流明,而工作功耗卻只有35瓦,這要比同樣顯示面積的CRT產品少了近50%。LP-500的行頻為36-60KHz,場頻55Hz-80Hz。在0.28毫米點距支持下,最大解析度達到了75Hz刷新頻率下的1280×768;其顯示色彩的數量達到了262,144種,而且色階過渡自然。這樣的指標不但足以應付所有商業應用的需要,而且可以滿足一些專業人事的專門應用要求。另外,它曾憑借流暢簡潔的外形設計及優秀的內在品質榮獲了德國的「漢諾威電腦展最佳設計獎」和台灣的「金瓶獎」,並得到了廣大用戶的贊許。

盡管目前市場上純平CRT顯示器正方興未艾、百花齊放,盡管液晶顯示器由於價格和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原因一時還難以普及,但人們仍普遍認為,液晶顯示器(LCD)是取代CRT顯示器的未來市場主流,其市場也已經成為各個商家競相爭奪的熱點。預計2001年,全世界的液晶顯示器出廠數量與今年相比將增長98%,有望達到1409萬台。

結束語

目前看來,在主流顯示技術中,球面CRT已經是昨夜星辰,而液晶顯示器等其它顯示器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在一段時間里還無法進入普通消費者的家庭。這就給純平CRT顯示器留下了相當大的發展空間,兩到三年之內,CRT顯示器仍是主流的顯示器產品。而各大顯示器廠商不會坐視這片市場的流失,在開發新型顯示器產品、大力推廣液晶顯示器產品的同時,讓純平CRT顯示器變得更好,更完善。

1968年,美國發明了液晶顯示器件,隨後LCD液晶顯示器件就正式面世了。然而從第一台LCD顯示屏的誕生以來的30多年中,液晶顯示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七十年代初,日本開始生產TN-LCD(Twisted Nematic-LCD,扭曲向列LCD),並推廣應用。八十年代初,TN-LCD產品在計算器得到廣泛應用。1984年,歐美國家提出TFT-LCD(Thin Film Transisto-LCD)和STN-LCD(Super TN-LCD,超扭曲向列LCD)顯示技術之後,從八十年代末起,日本掌握了STN-LCD的大規模生產技術,使LCD產業獲得飛速發展。

1993年,在日本掌握TFT-LCD的生產技術後,液晶顯示器開始朝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是朝價格低、成本低的STN-LCD顯示器方向發展,隨後出現了DSTN-LCD(雙層超扭曲陣列);而另一個卻朝高質量的薄膜式電晶體TFT-LCD發展。日本在1997年開發了一批以550×679mm為代表的大基板尺寸第三代TFT-LCD生產線,並使1998年大尺寸的LCD顯示屏價格下降了一半。1996年以後,韓國和中國台灣都投巨資建第三代的TFT-LCD生產線,准備在1999年以後與日本競爭。

中國內地從八十年代初就開始引進了TN-LCD生產線,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TN-LCD生產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引進和建立LCD生產線40多條,有LCD配套廠30餘家,其中不乏TFT-LCD生產線。

從1971年開始,液晶作為一種顯示媒體使用以來,隨著液晶顯示技術的不斷成熟,使其應用日趨言廣泛,到目前為止,已涉及微型電視、數碼照相機,數碼攝像機以及顯示器等多個領域。在其經歷了一段穩定、漫長的發展歷程後,液晶產品已摒棄了以前那種簡陋的單色設備形象。目前,它已在平面顯示領域占據了一個重要位置,而且幾乎是筆記本和掌上型電腦必備部分。TFT-LCD的研製早在80年代初就開始,但真正大發展大約是1995年之後。製造工藝成熟,成品率提高,顯示器的對比度、視角大為改善,這些都使TFT-LCD迅速形成巨大產業,不僅壟斷了筆記本電腦的顯示器,而且開發了電視機的顯示器,終於踏進了被CRT稱霸的顯示器市場

『貳』 LCD 技術是哪個公司發明的

液晶顯示技術的發明
液晶的發現是由奧地利植物學家F·Reinetzer在一百年前完成的,然而長期以來並未給人類帶來多少好處。直到20世紀60年代,幾個年輕的電子學家才打破了沉寂。

1961年,美國RCA公司普林斯頓試驗室有一個年輕電子學者F·Heimeier正在准備博士論文的答辯,他的專業是微波固體元件。他在這方面很有造詣。這天,他的一個朋友向他講述了正在從事的有機半導體方面的研究,跨學科的課題引起了他的極大的興趣。他徵求了導師的意見,在導師的支持、鼓勵下,他毅然放棄了學有所成的專業領域,進入了一個他還知之甚少的新領域。他把電子學方面的知識應用於有機化學,很快便取得了成績。不久,他對另一個新課題---激光又產生了興趣,從而又與晶體打上了交道。為了研究外部電場對晶體內部電場的作用,他想到了液晶。他將兩片透明導電玻璃之間夾上摻有染料的向列液晶。當在液晶層的兩面施以幾伏電壓時,液晶層就由紅色變成了透明態。出身於電子學的他立刻意識到這不就是彩色平板電視嗎!興奮的小組成員與他立即開始了夜以繼日的研究,他們相繼發現了液晶的動態散射和相變等一系列液晶的電光效應。並研製成功一系列數字、字元的顯示器件,以及液晶顯示的鍾表、駕駛台顯示器等實用產品。RCA公司對他們的研究極為重視,一直將其列為企業的重大機密項目,直到1968年,才在一項最新科技成果的廣播報導中向世界報導。這一報導立刻引起了日本科技界、工業界的重視。日本將當時正在興起的大規模集成電路與液晶相結合,以"個人電子化"市場為導向,很快開發了一系列商品化產品,打開了液晶顯示實用化的局面,掌握了主動,致使這一發展勢頭促成了日本微電子業的驚人發展。而在美國,RCA公司中一些生產間部門的領導人一方面局限於傳統的半導體產品,一方面又過分強調了初出茅廬的液晶顯示器件的缺點,以市場還未開拓為借口,極力抵毀液晶顯示的產業化。為此, 液晶 小組成員開始外流, 液晶顯示 的專利也被賣出。據說,當70年代中期,液晶顯示已經形成一個產業的時候,RCA公司在一次董事會上沉痛地總結,在RCA百年發展歷史上液晶顯示技術的流失是了大的一次失誤。

回顧這一歷史,不能不使我們感到:
(1)一代新技術、新產品的問市,特別是當代高新技術產品的問市,總是由那些跨學科、跨行業的,具有創新開拓精神的年輕人來發現和完成的。

(2)一個新技術的發現、發明雖然重要,但其真正的發展則必須建立在切切實實的應用技術和市場需求的基礎之上的。應用技術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保障,市場需求是高新技術發展的動力。 (3)一個企業的領導,特別是生產部門的領導,應該具有科學發展的頭腦。只局限於原有的產業和產品,被近期、表面的、暫時的利害所困擾,往往會葬送一些非常可貴、極有前途、極有生命力和極高利潤價值的新技術、新產品,造成了事業損失,抱撼終身。

(4)一個突破傳統束縛的發明,大都出現在那些規模不大,極有創新能力的,能夠從事多學科的獨立工作小組。這些小組應該能夠經學得起失敗,經受得起不被承認,不被支持不被理解的一切壓力。

液晶的發現

液晶的發現可回溯到1888年,當時奧地利植物學者Reinitzer在加熱安息香酸膽石醇時,意外發現異常的融解現象。因為此物質雖在145℃ 融解,卻呈現混濁的糊狀,達179℃ 時突然成為透明的潺潺液體;若從高溫往下降溫的過程觀察,在179℃ 突然成為糊狀液體,超過145℃ 時成為固體的結晶。其後由德國物理學者Lehmann[1]利用偏光顯微鏡觀察此安息香酸膽石醇的混濁狀態 ,證實是一種「具有組織方位性的液體」(crystalline liquid),至此才正式確認液晶的存在, 並開始了液晶的研究。

LCD發展過程
1、1888年發現液晶材料;1968年美國首先做出LCD產品;
1973年夏普做出TN-LCD;1984年發明了STN-LCD和TFT-LCD。

2、發展過程:
-- 1888~1968年為液晶材料性能和應用研究時期。
--1973~1985年為TN-LCD獲得廣泛應用時期。
--1985~1993年為STN-LCD推廣應用時期。
--1993~2000年是TFT-LCD大發展時期,這個時期TFT-LCD的性能已可以與CRT媲美。
--LCD發展大大擴展了顯示器的應用范圍,使個人使用移動型手持顯示器成為可能,因此,2000年以後將進入LCD與CRT爭奪顯示器主流市場的時代。

3、LCD主要技術發展過程
--彩色低功耗反射型LCD技術。
--低溫多晶硅(P-Si)LCD大生產技術。
--大尺寸、寬視角、高分辨彩色TFT-LCD的發展。1993年以前主要生產的是10.4英寸以下,640×480像素的產品;1993~1997年主要生產的是10英寸~13英寸,1024×768像素的產品;1997~1999年主要生產15英寸~18英寸,1024×768和以上像素的產品;1999年以後開始生產20英寸~30英寸的產品。
--1998年以後開始大力開發高解析度、大屏幕液晶投影電視。

LCD產品特性
1、快速的產品周期
1993年之後日本LCD大廠紛紛擴大產能,使1995年下半年生產量大於市場需求,價格大幅滑落50%,但由於縮小了LCD與CRT(傳統顯像管)價格差距,促進LCD產品推廣,1996年便引發了新一波需求高峰,在日本廠商持續擴廠,加上韓國大企業急起直追之下,1997年底後進入另一波供大於求,直到1998年第四季開始復甦,由於LCD朝大尺寸發展,生產線由6片12.1英寸面板改為4片13.3英寸,產量趕不上需求,價格向上攀升長達一年之久,然而由於以來日韓擴廠,台灣新廠商加入,LCD價格已自高峰急速滑落。

2、高技術資本密集型產品
LCD產品製造涉及光學、半導體、電機、化工、材料等各項領域,上下游所需技術層面極廣,技術障礙頗高,而由於成本競爭考慮,大型化面板產能規劃已不可避免,因此設廠成本愈來愈高,投資規模快與晶元廠無分軒輊,例如台灣廣達轉投資生產TFT-LCD的廣輝,林口一廠投資金額約550億台幣,可謂極度高資本密集產業,資金取得已成為重要課題。

3、材料種類繁多復雜、占產品成本比重大
LCD材料橫跨光電、半導體、印刷製造等技術,不但種類多且領域不同,在產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占整個成本約六成左右,因此若要確保原料來源及控製成本,必須深入經營,或採取策略聯盟,或以轉投資方式涉略,台灣因1998年後LCD面板廠商大舉進入,創造了上游材料龐大商機,有志廠商逐漸進入。

『叄』 中國液晶網的發展簡史

中國液晶網(中晶網)是由一群在IT界從業近10年之久的精英,網羅了網路、軟體、系統版、硬權件、營銷等人才而組建成立。我們賦予了中國液晶網「創新、探索、分享」的理念,堅持以先進科技結合卓越服務,根據每一位用戶的切身需求定製個性化服務程式,務求協助用戶准確快速達成目標。
經過4個月的准備及1個多月的試驗性運營,中晶網現已開發了供求信息發布系統,產品展示系統,資訊信息發布系統等。其中的資訊信息智能收集、智能過濾、智能發布功能為中晶網所有高品質信息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並且集成了貼切的模糊搜索功能,更是給用戶開了便捷之門。
目前網站空間容量達到25G,其中行業新聞40000多篇,技術知識3000多篇,面版參數10000多篇,用戶評論10000多條,相關PDF文檔8000多部,供求信息60000多條,產品信息10000多條,相關行業軟體200多個及其它內容1000多個。

『肆』 顯示器發展史

模擬信號顯示器——數字信號顯示器——鏡面顯示器——光點陣列顯示器(液晶顯示器)

『伍』 液晶發展歷史

液晶最早是奧地利植物學家萊尼茨爾(F.Reinitzer)於1888年發現的,他在測定有機物的熔點時,發現某些有機物(膽甾醇的苯甲酸脂和醋酸脂)熔化後會經歷一個不透明的呈白色渾濁液體狀態,並發出多彩而美麗的珍珠光澤,只有繼續加熱到某一溫度才會變成透明清亮的液體。第二年,德國物理學家萊曼(O.Lehmann)使用他親自設計,在當時作為最新式的附有加熱裝置的偏光顯微鏡對這些脂類化合物進行了觀察。他發現,這類白而渾濁的液體外觀上雖然屬於液體,但卻顯示出各向異性晶體特有的雙折射性。於是萊曼將其命名為「液態晶體」,這就是「液晶」名稱的由來。
液晶是一種介於固體與液體之間,具有規則性分子排列的有機化合物,一般最常用的液晶型式為向列液晶,分子形狀為細長棒形,長寬約1nm~10nm,在不同電流電場作用下,液晶分子會做規則旋轉90度排列,產生透光度的差別,如此在電源ON/OFF下產生明暗的區別,依此原理控制每個像素,便可構成所需圖像。
1963年,RCA公司的威利阿姆斯發現了用電刺激液晶時,其透光方式會改變。5年後,同一公司的哈伊盧馬以亞小組,發明了應用此性質的顯示裝置。這就是液晶顯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的開端。而當初,液晶作為顯示屏的材料來說,是很不穩定的。因此作為商業利用,尚存在著問題。然而,1973年,格雷教授(英國哈爾大學)發現了穩定的液晶材料(聯苯系)。1976年,由SHARP公司在世界上首次,將其應用於計算器(EL-8025)的顯示屏中,此材料目前已成為LCD材料的基礎。

具結晶性的液體 ——液晶早在1850年,普魯士醫生魯道夫‧菲爾紹(Rudolf Virchow)等人就發現神經纖維的萃取物中含有一種不尋常的物質。1877年,德國物理學家奧托‧雷曼(Otto Lehmann)運用偏光顯微鏡首次觀察到了液晶化的現象,但他對此一現象的成因並不了解。 奧地利布拉格德國大學的植物生理學家斐德烈‧萊尼澤(Friedrich Reinitzer)在加熱安息香酸膽固醇脂(Cholesteryl Benzoate)研究膽固醇在植物內之角色,於1883年3月14日觀察到膽固醇苯甲酸酯在熱熔時的異常表現。它在145.5℃時熔化,產生了帶有光彩的混濁物,溫度升到178.5℃後,光彩消失,液體透明。此澄清液體稍微冷卻,混濁又復出現,瞬間呈現藍色,又在結晶開始的前一刻,顏色是藍紫的。 萊尼澤反復確定他的發現後,向德國物理學家雷曼請教。當時雷曼建造了一座具有加熱功能的顯微鏡去探討液晶降溫結晶之過程,後來更加上了偏光鏡,正是深入研究萊涅澤的化合物之最儀器。而從那時開始,雷曼的精力完全集中在該物類物質。他初時之為軟晶體,然後改稱晶態流體,最後深信偏振光性質是結晶特有,流動晶體(Fliessende kristalle)的名字才算正確。此名與液晶(Flussige kristalle)的差別就只有一步之遙了。萊尼澤和雷曼後來被譽為液晶之父。 由嘉德曼(L. gattermann)、利區克(A Ristschke)合成的氧偶氮醚,也是被雷曼鑒定為液晶的。但在20世紀,有名的科學家如坦曼(G. tammann)都以為雷曼等的觀察,只是極微細晶體懸浮在液體形成膠體之現象。涅斯特(W. Nernst)則認為液晶只是化合物的互變異構物之混合物。不過,化學家伏蘭德(D. Vorlander)的努力由聚集經驗使他能預測哪一類的化合物最可能呈現液晶特性,然後合成取得該等化合物質,理論於是被證明。

液晶(Liquid Crystal,簡稱LC)是一種高分子材料,因為其特殊的物理、化學、光學特性,20世紀中葉開始被廣泛應用在輕薄型的顯示技術上。 人們熟悉的物質狀態(又稱相)為氣、液、固,較為生疏的是電漿和液晶(Liquid Crystal,簡稱LC)。液晶相要具有特殊形狀分子組合始會產生,它們可以流動,又擁有結晶的光學性質。液晶的定義,現在已放寬而囊括了在某一溫度范圍可以是現液晶相,在較低溫度為正常結晶之物質。而液晶的組成物質是一種有機化合物,也就是以碳為中心所構成的化合物。 同時具有兩種物質的液晶,是以分子間力量組合的,它們的特殊光學性質,又對電磁場敏感,極有實用價值。 1888年,奧地利叫萊尼茨爾的科學家,合成了一種奇怪的有機化合物,它有兩個熔點。把它的固態晶體加熱到145℃時,便熔成液體,只不過是渾濁的,而一切純凈物質熔化時卻是透明的。如果繼續加熱到175℃時,它似乎再次熔化,變成清澈透明的液體。後來,德國物理學家列曼把處於「中間地帶」的渾濁液體叫做晶體。它好比是既不象馬,又不象驢的騾子,所以有人稱它為有機界的騾子.液晶自被發現後,人們並不知道它有何用途,直到1968年,人們才把它作為電子工業上的的材料. 液晶顯示材料最常見的用途是電子表和計算器的顯示板,為什麼會顯示數字呢?原來這種液態光電顯示材料,利用液晶的電光效應[1]把電信號轉換成字元、圖像等可見信號。液晶在正常情況下,其分子排列很有秩序,顯得清澈透明,一旦加上直流電場後,分子的排列被打亂,一部分液晶變得不透明,顏色加深,因而能顯示數字和圖象。

『陸』 液晶電視的歷史發展

1888年奧地利植物學家發現了一種白濁有粘性的液體,後來,德國物理學家發現了這種白濁物質具有多種彎曲性質,認為這種物質是流動性結晶的一種,由此而取名為Liquid Crystal即液晶
1888年發現液晶材料;
1888~1968年為液晶材料性能和應用研究時期。
1968年美國首先做出LCD產品;
1973年夏普做出TN-LCD;
1973~1985年為TN-LCD獲得廣泛應用時期。
1984年發明了STN-LCD和TFT-LCD。
1985~1993年為STN-LCD推廣應用時期。
1993~2000年是TFT-LCD大發展時期,這個時期TFT-LCD的性能已可以與CRT媲美。
LCD發展大大擴展了顯示器的應用范圍,使個人使用移動型手持顯示器成為可能,因此,2000年以後將進入LCD與CRT爭奪顯示器主流市場的時代。
彩色低功耗反射型LCD技術。
低溫多晶硅(P-Si)LCD大生產技術。
大尺寸、寬視角、高分辨彩色TFT-LCD的發展。1993年以前主要生產的是10.4英寸以下,640×480像素的產品;1993~1997年主要生產的是10英寸~13英寸,1024×768像素的產品;1997~1999年主要生產15英寸~18英寸,1024×768和以上像素的產品;1999年以後開始生產20英寸~30英寸的產品。
1998年以後開始大力開發高解析度、大屏幕液晶投影電視。
2008年 人們更重視液晶電視的美觀和厚度,電視現在26寸以下的最薄可以做到22毫米了。

『柒』 液晶材料的液晶材料的發展歷史

1854~1889年代,德國生理學家R.C.Virchow發現自然界的Myelin物質,此是一種溶致型液晶,在適當的水份混合後,會呈現光學異方向性之有機分子集合體。1920後時期,為液晶合成的開始及分類的確定,Friedel博士將液晶分類成層列型或距列型、向列型、膽固醇型..1960到1968年代,為液晶應用研究的蓬勃時期,G.H.Heilmeir博士發現動態散射模式(DSM),而使應用朝向液晶平面顯示器電控復折射(ECB)的動作模式於1971年提出,後來發明扭曲向列型液晶平面顯示器,應用在汽車儀表和電子表上1973年後為液晶實用化和應用研究多樣化時期,日本的sharp和Seiko-EpsON改朝向向列型液晶平面顯示器,1972年P.Brody提出主動性矩陣型模式,1980到1983年則有鐵電性液晶平面顯示器,1983到1985年發明超向列型液晶平面顯示器(STN-LCD)。1980年日立試作低溫多晶矽薄膜電晶體液晶平面顯示器(LTPS TFT-LCD)1990年代彩色超向列型液晶平面顯示器之筆記型電腦1991年彩色非晶矽薄膜電晶體液晶平面顯示器之筆記型電腦1996年低溫多晶矽薄膜電晶體液晶平面顯示器的數位相機2000年低溫多晶矽薄膜電晶體液晶平面顯示器結合有機電激光顯示器成為新一代省電及高解析度的顯示器

『捌』 LCD是個什麼概念發展歷史應用領域

LCD液晶投影機是液晶顯示技術和投影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它利用了液晶的電光效應,通過電路控制液晶單元的透射率及反射率,從而產生不同灰度層次及多達1670萬種色彩的靚麗圖像。LCD投影機的主要成像器件是液晶板。LCD投影機的體積取決於液晶板的大小,液晶板越小,投影機的體積也就越小。
根據電光效應,液晶材料可分為活性液晶和非活性液晶兩類,其中活性液晶具有較高的透光性和可控制性。液晶板使用的是活性液晶,人們可通過相關控制系統來控制液晶板的亮度和顏色。與液晶顯示器相同,LCD投影機採用的是扭曲向列型液晶。LCD投影機的光源是專用大功率燈泡,發光能量遠遠高於利用熒光發光的CRT投影機,所以LCD投影機的亮度和色彩飽和度都高於CRT投影機。LCD投影機的像元是液晶板上的液晶單元,液晶板一旦選定,解析度就基本確定了,所以LCD投影機調節解析度的功能要比CRT投影機差。
LCD投影機按內部液晶板的片數可分為單片式和三片式兩種,現代液晶投影機大都採用3片式LCD板。三片式LCD投影機是用紅、綠、藍三塊液晶板分別作為紅、綠、藍三色光的控制層。光源發射出來的白色光經過鏡頭組後會聚到分色鏡組,紅色光首先被分離出來,投射到紅色液晶板上,液晶板「記錄」下的以透明度表示的圖像信息被投射生成了圖像中的紅色光信息。綠色光被投射到綠色液晶板上,形成圖像中的綠色光信息,同樣藍色光經藍色液晶板後生成圖像中的藍色光信息,三種顏色的光在棱鏡中會聚,由投影鏡頭投射到投影幕上形成一幅全彩色圖像。三片式LCD投影機比單片式LCD投影機具有更高的圖像質量和更高的亮度。LCD投影機體積較小、重量較輕,製造工藝較簡單,亮度和對比度較高,解析度適中,現在LCD投影機佔有的市場份額約占總體市場份額的70%以上,是目前市場上佔有率最高、應用最廣泛的投影機。

『玖』 求在LCD發展史上一些科學家們研究中發生的有意思的事,供上課調節氛圍使用,謝謝

十九世紀最後的三十年到二十世紀最初的幾年裡,不知是什麼誘發了許
多母親的基因變化,在這個世界突然之間生下了許多的天才,令人目不暇給。
就像雨後草地里的小蘑菇,蹭蹭往外竄,借用《秋菊打官司》里村長罵老婆
總生閨女時的粗話講就是:一撇腿一個,一撇腿又一個,再一撇腿——還倆!
那後來在科學史上被稱作激動人心的年代。在那個年代裡,我們對自然
的認識,我們的世界觀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段時期,第二流的科學家做
著第一流的工作,無數新的發現和新的研究課題讓許多年輕的天才們嶄露頭
角,如天空中的繁星。
在這燦爛的星光里,奧地利偉大的物理學家沃爾夫崗。泡利無疑是其中
最亮的一顆。(注意:不是後來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量子化學家泡令(Pa
uling))
泡利(WolfgangPauli)1900年4月25生於維也納
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從小就表現了出色的數學才能,高中階段即接觸了當
時剛剛發表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學畢業以後,泡利進入慕尼黑大學,師
從著名的大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索末菲教授(A。Sommerfield),
當時的同學還有後來以「測不準原理」聞名於世的海森堡(W。Heise
nburg)。上學期間,課堂上索末菲給他講授統計物理,課下泡利給老
師講相對論原理。當時有個出版社想出版一套網路全書,其中相對論一條委
托索末菲來撰寫。索末菲把這個任務下達給了泡利,泡利很快寫成了二百頁
的文章交了上去。當時他才十九歲,而廣義相對論也才發表僅僅三年時間。
廣義相對論是以理論晦澀難懂且對數學程度要求高著稱,當時有個著名
的玩笑,說世界上只有三個半人懂得廣義相對論。而泡利的這篇文章不僅總
結了當時已有的成果,並且出了自己的解釋和看法,是關於相對論的經典著
作。這個條目後來出了單行本《相對論原理》,並有中譯本,在國內各個圖
書館都可以借閱到。即使從現在的觀點來看也毫不過時,泡利當時對相對論
的各種結論及預測在八十年後也基本是正確的,而他所提出的問題也至今依
然沒有解決。人們認為他這么年輕卻有如此獨到的見解,所以震驚了整個物
理學界,從此他一舉成名。
得到博士學位以後,1921年,泡利和海森堡兩人來到了哥廷根,在
著名的哥廷根學派領袖人物玻恩(M。Born)手下工作的一年,玻恩在
後來的自傳中對這兩個年輕人評價極高。在這里插一句嘴,在玻恩的自傳《
我的一生和我的觀點》中談到他的學生們時說,他認為來自於中國的黃昆是
最聰明的。黃昆解放初回國,是國內固體物理學權威,他編寫的教材《固體
物理學》是理科物理最好的教科書,後來當了中科院好像是半導體所的所長。
但我們也知道,他後來在物理學上的成就應該是哥廷根學派里比較低的。實
在令人深思。
接下來的一年,泡利又來到了作為當時物理學中心的哥本哈根的波爾研
究所做短期訪問,與偉大的波爾(N。Bohr)一起工作,獲易非淺。於
是在1924年,提出了作為量子力學基本假設之一的「泡利不相容原理」,
並以此項工作獲得194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35年,泡利前往美國,在聚集了當時最出色的科學家的著名的普
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工作了一年。接著去了密執安大學任教十年,二戰結束後,
回到蘇黎世大學任教一直到1958年去世。
泡利是那種標準的天才式的物理學家,其研究范圍涉及了物理學的幾乎
所有方面。他為人傲慢,言辭犀利刻薄,問題刁鑽,且對任何權威都能直言
不諱不留情面。這一點從他的兩個綽號「上帝的鞭子」和「科學家的良知」
中也可以看出。泡利還在上學期間,一次國際會議上見到了愛因斯坦,愛因
斯坦演講演完後,泡利站起來說:「我覺得愛因斯坦不完全是愚蠢的。」此
話被傳為名言。在哥本哈根做訪問學者期間,他是唯一敢於打斷波爾講話的
人,並且對波爾的錯誤毫不隱瞞地指出來。泡利對他的學生很不客氣,有一
次一位學生寫了論文請泡利看,過兩天學生問泡利的意見,泡利把論文還給
他說:「連錯誤都夠不上。」
但這並不意味著泡利對別人不夠尊重,他只是更尊重崇高的物理規律和
自然法則。忘記是誰說過,愛因斯坦是唯一可以讓泡利臉上流露恭敬之色的
人。
這里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通過高中化學的學習,很多人都了解了泡利不
相容原理。而在本科階段學習時,泡利不相容原理是在量子力學課程中出現
的,此時對這個原理的理解往往變的很簡單,也很容易被接受,不過是一個
矩陣方程的解,甚至會認為是可以推導的。而實際上,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提
出發生在量子力學的產生之前。是他從浩如煙海的原子光譜數據中總結出來
的假說,不能通過推導的形式得到,其工作量和洞察力難以想像。
生前一直擔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的物理學家吳大猷在他的自傳《回憶》
中曾希望,在學校的教學中,最好按照科學發展的本來順序進行講解。因為
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真正理解科學概念的本質,掌握科學研究的方法,以
及其中巨大的困難。
泡利酷愛跳舞,愛泡夜總會。他寧願放棄了幾乎聚集了全世界所有第一
流物理學家的第二屆索爾末會議,而去參加一個跳舞比賽,僅僅把那篇論文
寄去了事。
泡利對物理學幾乎所有的領域都有著很深的研究,因此有著極出色的洞
察力和直感。最奇怪的是他還幾乎從不出錯,他的威望之高以至於當時物理
學所有新的成果如果沒有得到泡利的首肯,大家心裡就沒底兒。在原子物理
中反常塞曼效應剛剛被發現時,對其的理論解釋遇到很大的困難。那陣兒有
人常常看見泡利獨自憂心忡忡地徘徊於巴黎的街頭,就上前奇怪地問泡利為
什麼這樣的愁眉苦臉?泡利很不客氣地回答說:當一個人考慮著反常塞曼效
應的時候,你怎麼還能指望他面露喜色?於是大家就知道,反常塞曼效應是
個大難題,把「偉大的泡利」也難住了。
1925年,當時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荷蘭物理學家烏倫貝克(G。U
hlenbeck)和他的老師高德思密斯(W。Goudsmit)發現
並提出了電子存在內稟自旋,這是個極大膽和革命性的假設。他們在把由此
寫成的論文寄給雜志社的同時,還專門寄給泡利一份。泡利回信說他們的結
論是錯誤的,當時這兩個荷蘭人如心澆涼水。烏倫貝克提出趕緊把論文從雜
志社要回來,以免丟人,高德思密斯強作歡顏地說:「反正已經寄出了,再
要回來多不好。好在你還年輕,沒什麼名氣,犯點兒錯誤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但緊跟著,泡利又來信說他們是正確的,是自己說錯了。這也許是泡利唯
一犯的一次錯誤,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天,而且自己糾正了。說起來啊,當時
泡利才二十五歲,僅僅比烏倫貝克大八個月,卻已經在物理學界有了這樣的
威望。
近代物理學上唯一一個美國本土的可以讓美國自豪的理論物理學家費因
曼(R。Feynman)被稱作最聰明的美國人,他在自傳《愛開玩笑的
物理學家》中曾經以泡利為例談到聰明人和天才的區別。費因曼剛開始工作
時,師從後來擔任過美國哲學學會會長的惠勒教授(J。Wheeler),
兩人從事一個關於量子電動力學里的推遲勢問題。做了幾個月以後,覺得差
不多可以交賬。恰好這時有個國際會議,兩人就商定把這個工作拿上去宣讀,
並且分配費因曼講上半部分,惠勒講下半部分。等到會議進行中間大家休息
吃茶點時,泡利走過來和費因曼打了個招呼,費因曼那麼大咧咧的人也緊張
夠嗆。泡利就問費因曼最近在做什麼工作,會議准備講什麼報告。費因曼據
實回答了他和惠勒要講的課題以及怎麼分配要宣講的內容。泡利思索了片刻,
神秘一笑,沖費因曼耳朵小聲說了句:「你放心,惠勒教授不會做他那部分
報告的。」果然,惠勒最終也沒有做那個部分報告,因為那是錯的。
當然,我們也不說泡利沒什麼弱點。在物理學界有個名詞叫作「泡利效
應」。這不是什麼物理現象,是指那種對理論精深,對實驗一竅不通傢伙的
所做所為。泡利的手腳笨拙很有名,有一次他在一個車站停半小時,就想順
便參觀下附近的一個物理實驗室。實驗室領導迫於他的聲望,阻止不及,只
好任他在實驗室里搗鼓。果然,等他半小時後回到車廂,那實驗室已經是硝
煙滾滾了。
另外,泡利講課也不是一位好老師。他給學生上課時,常常講著講著就
忘了自己是在上課,自顧自地在課堂上推導起公式來,把學生扔在一邊。而
且他的板書也很糟,從一個角斜到另一個角,字越寫越小,底下學生糊里糊
塗的。但他講課時這種投入的精神也恰恰能培養出特別出色的學生。
泡利由於過去曾翻譯過一本德文談《易經》的書,並因此和吳健雄認識。
他對吳健雄評價很高,並且後來也一直和吳健雄有著很親近的情誼,在我所
見到過的泡利的照片中,他和吳健雄合影的那張最精神,吳健雄也神采奕奕。
有機會可以掃上網看看。
現代物理學中有一個很神秘的無量綱常數,叫作精細結構常數,大小等
於1/137。很多年來,物理學家們想對這個常數進行解釋,至今未果。
泡利為此也曾花了大量的精力,可惜天妒其才,58歲就早早去世了。而他
在蘇黎世紅十字醫院去世時房間的號碼正是137號。
冥冥之中,不知道有什麼在主宰著我們的喜怒哀樂……
蘇聯天才的物理學家朗道(L。Landau)曾經把科學家們的智力
用二分制來表示,他認為愛因斯坦的智力是2,其他人都是1,而他自己則
是1。5。沒有人嘲笑過朗道的自信,因為他配這個1。5。然而,總感到
他忘了泡利,其實泡利又怎麼會被忘記呢?
不大的一個奧地利,因為有了孟德爾、泡利、薛定諤和弗羅依德等人,
應該無愧於人類科學的進步了吧,我想。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註:「上帝的鞭子」這個詞本來是有貶義的。他是中世紀嗜殺成性的
匈奴人阿提拉死後約五百年得到的一個流傳最廣的綽號(忘了在哪節「讀史
小記」里說過這個人)。最早出現在10世紀摩德那主教用拉丁文寫的匈奴
侵歐史中。但後來用在泡利身上,更多的是指他在科學上那種嚴謹尖銳、不
留情面的科學批判態度。
我喜歡這種態度;)

『拾』 中國液晶顯示器的發展史

從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原電子部七七四廠(即現京東方的前身)七七0廠、上海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作坊式TN-LCD實驗線開始到現在,中國的LCD產業已經走過了近三十年的歷程,經歷幾次大的投資浪潮之後,中國大陸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TN-LCD生產基地和主要的STN-LCD生產基地,從2003年又開始大手筆涉足TFT-LCD,以京東方電子科技集團收購韓國現代三條TFT-LCD生產線和所有LCD業務以及京東方和上廣電又分別投資在大陸建設二條第五代TFT-LCD生產線為標志,中國成為世界LCD產業第四極力量乃至更強的預言正在逐步變成現實。
一 產業發展歷史回顧
在全球液晶顯示產業發展年表上,中國的起步時間並不算太晚,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以清華大學、長春物理所為代表的科研院所和以原電子部七七四廠、七七0廠、上海電子管廠為代表的企業都開始涉足LCD技術及產品的研發和樣品製做,但一直到84年,無論是自主拼裝設備還是從美國引入的設備,都是作坊式小規模的實驗線,沒有形成批量的生產規模,但這些實驗室和實驗線卻奠定了中國液晶產業的基礎,在這些實驗線上曾經工作過的一批人,在後來中國LCD產業發展的各個階段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1.TN-LCD
1984年,深圳中航天馬公司建成第一條4″規格的TN-LCD生產線,七七0廠建成第一條7″規格設備較先進的LCD規模生產線(主要設備通過香港從日本引入)。繼這之後,深圳的先科集團和新加坡輝開集團合資成立了深圳深輝公司,他們也是一條7″規格的LCD生產線,深圳晶華公司也差不多同時建成一條TN-LCD生產線,在香港LCD產量占據第一位的康力公司生產線也轉移到了廣東惠州。隨後天馬二期、晶蕾、華泰等又相繼建成12″以上規格更大規模的TN-LCD生產線。除上述內資建設的生產線外,以信利為代表的香港很多企業在那個時期也紛紛在大陸興建TN-LCD生產線。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初這段時期被認為是中國LCD產業的第一個黃金期,這個時期形成了相當的TN-LCD產業規模,深圳天馬公司從4″線開始,很快又建了1條7″線,在90年代初又建成1條12″線,在當時規模較大,產品質量較好,聚集了一批高水平的技術人員而奠定了其在業界的影響。
2.STN-LCD
中國大陸涉足STN-LCD是從九十年初開始,國家八五開發項目「640×200超扭曲液晶顯示項目」由七七0廠和清華大學、南京五十五所共同完成。93年以後,天馬三期一天駿項目、河北冀雅、無錫夏普、汕尾信利二期、上海廣電液晶、邁爾科特等都先後建成12″×14″或14″×14″規格的STN-LCD生產線,生產大中尺寸的STN-LCD產品,而鞍山三特電子(現鞍山亞世光電)、汕頭超聲等公司建成的STN-LCD生產線,則以生產中小尺寸STN-LCD產品為主,其他技術水平較高的TN-LCD線也在這個時期順應市場發展需要局部改造兼容生產STN-LCD產品,如深圳晶華、上海海晶等,但以上建成的STN-LCD生產線除無錫夏普能生產彩色STN-LCD外,其他生產線均只能批量生產有色模式和黑白STN-LCD產品。從九十年代末開始,進入彩色STN-LCD生產線建設熱點時期,飛利浦在上海建成二條14″×16″彩色STN-LCD線,與前期已在上海建成的STN模塊生產線一起,力圖打造上海飛利浦LCD城,而信利在將單色STN-LCD生產線改造成CSTN-LCD生產線後,又投資建成了一條專門的彩色CSTN-LCD生產線,日資企業日本新電器則在廣東東莞建成一條CSTN-LCD生產線。愛普生和optrix則分別在蘇州和張家港成立蘇州愛普生和張家港光王電子並建生產線,專門生產中小尺寸的STN和彩色STN-LCD,深圳天馬在03年完成四期天龍工程,以一條14″×16″的CSTN生產線生產以手機屏、PDA為主的彩色STN-LCD。韓國三星繼STN模塊生產線之後又在東莞建成一條彩色STN-LCD生產線,長春的聯信在長春建成的彩色STN-LCD生產線已進入大批量生產階段,深圳比亞迪公司、汕頭超聲也在進入2004年以後相繼建成彩色STN-LCD生產線,目前已開始試生產和批量生產彩色STN-LCD。
3.TFT-LCD
2000年以前,中國在TFT方面的工作僅限於部分高校和研究所在一些小范圍的研究上。2000年,吉林電子集團從日本購進了一條第一代的TFT—LCD二手線,目前在生產一些中小尺寸的TFT產品.2003年2月,京東方電子科技集團用3.8億美元成功收購韓國現代3條TFT生產線和業務,並在當年全球大尺寸TFT銷售額上排名第九,該現並購進入03年中國十大成功並購案之列.2003年6月,京東方又宣布在北京亦庄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1 2億美元建設第五代TFT—LCD生產線,目前這個項目進展順利,正在調試試產,並將在04年12月底產出這條線上的第一塊TFT-LCD屏,比原計劃提前了近1個月,2003年1 0月,京東方TFT模塊生產線落戶北京,這個生產線也是京東方TFT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2003年4月,上海廣電集團與日本NEC公司達成協議,共同投資1146億日元在上海莘庄建設第五代TFT—LCD生產線,這條生產線玻璃尺寸與京東方一樣也是1100*1300,目標產品是筆記本電腦、監視器以及電視用顯示屏,這條線在今年6月12日工藝設備進入安裝調試, 10月份完成調試生產,產出了中國第一塊本土生產的大尺寸TFT-LCD,目前這條線正在向大量產階段推進.在南京,新華日購進了NEC的第一代TFT二手線,投資約在5400萬美元,總投資比彩晶小,目標產品也是定位在中小尺寸上,現正在調試、試運行,已做出2.5″的樣品。
4.LCD模塊
TN-LCD和STN-LCD的模塊生產線由於投資小,技術門檻相對較低,在中國大陸的數量比屏的生產線數量要大很高,其布局也比較分散,早期的模塊廠以個人或小企業投資為主,規模較小。但近幾年,隨著中國大陸手機生產數量的大幅增長,對配套器件本地化的要求,以及模塊產值較大和直接面對終端客戶的吸引力,使很多擁有屏生產線的廠家和下游整機廠家也都開始興建自己規模較大的模塊廠,其中規模較大的有上海飛利浦、北京三五電子、東莞三星電子、張家港光王電子、深圳天馬、廣州精工、上海廣電液晶、京東方等一批有屏生產線的廠家,也有如深圳TCL、大連大顯等有整機背景的廠家。
在TFT模塊上,台灣、韓國、日本企業紛紛將生產線轉移到中國大陸,LG-Philips在南京、翰宇彩晶在南京、友達在蘇州、中華映管在吳江、奇美在上海、東莞,三星在鎮江、日立在蘇州,夏普在無錫都有自己的TFT模塊生產線.造成這種轉移的原因被認為來自二個方面,一是對中國未來市場的看好,第二是勞動力成本優勢。
5.LCD配套材料
伴隨著液晶顯示器件生產線數量和規模的增大,為LCD配套的材料和設備也得到了一個好的發展空間,在LCD的三大材料中,最早實現產業化的是液晶材料和ITO玻璃。我國液晶材料的研究工作始於1969年,以清華大學化學系和北化為代表的科研院所是主要力量,1987年清華大學化學系液晶的研究成果在石家莊開始批量生產,並供應給LCD廠,這個現名石家莊永生華清的公司目前仍是國內品種最高,產量最大的液晶材料廠,由清華大學與其他公司合作將清華化學系液晶材料研究技術產業化的還有另外一家公司:清華亞王液晶材料公司,他們也可以批量生產TN液晶和中低檔的STN液晶,石家莊永生華清與清華亞王一起的中低檔液晶市場份額在中國大陸已佔到70%以上,低檔TN佔到了80%以上,並有單體提供給日、德的其他液晶材料公司。除這二家之外,西安近代研究所和西安瑞聯公司也在從事液晶材料的研發和生產,但以液晶單體為主配有部分混合液晶生產,另外還有如江蘇高恆化工、煙台等多家企業在從事液晶材料的單體和中間體的開發和生產。在ITO玻璃方面,中國第一條用於LCD的ITO玻璃生產線是深圳南亞在87年建成的。這條線的規模不是很大,但後來在其他ITO玻璃生產線上的很多技術管理骨幹都曾經在這條線上工作過,繼南亞之後,深圳萊寶、深圳南玻、深圳豪威、安徽華益等又相繼建成規模更大的ITO玻璃生產線,他們不但在為ITO玻璃的本地化配套上做出了貢獻,也在出口供應日本的一些LCD企業,在TN液晶和ITO玻璃上,目前我們已能完全實現本地配套,LCD的另一主要材料偏光片,目前主要有深圳深紡樂凱和溫卅僑業二大家,批量供應TN用偏光片和部分STN用偏光片。東莞福地在前幾年從日本日合引入日合一條舊的偏光片生產線,但調試後運行狀況一直不是太理想,目前正在進行改組。
洛陽浮法玻璃集團已建成日熔量250噸的超薄基片玻璃線並已開始向ITO玻璃廠供貨,這是國內很多企業曾經努力但一直沒突破的領域。在掩膜版上,深圳清溢、深圳美精微等公司已供應從TN、STN到CF用的菲林、鉻版型掩膜版及其他配套材料,美精微是第一家專業LCD掩膜公司,而清溢公司目前在掩膜產品的產量和規模上居於領先,其公司文化和質量管理得到業界的好評,在04年獲得全國質量獎,並被做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克勞斯比學院的教學案例。
在彩色LCD用的關鍵材料彩色濾光片上,深圳萊寶和深圳南玻已開始批量生產,深圳比亞迪引入一條線用於自己配套。
在LCD其他的配套材料上,如背光源、PI、清洗劑、光刻膠等,國內廠家也都能部分供應。
6.LCD配套設備
在配套設備方面,經過多年來各方努力,我國大陸已能生產部分LCD製造設備及測試儀器。測試儀器以高校和研究所為主,如清華大學、長春物理系都開發生產定型了如液晶盒厚測量儀、予傾角測量儀、液晶光電參數測試儀等測試設備,而製造設備從最初的玻璃切割機、偏光片切割機、灌晶機等單台設備發展到可以生產成套的TN用清洗等前段設備和摩擦線、對版線等要求更高的設備,專業生產液晶設備的廠家有北京京城清達、太原二所、深圳虎神、深圳潤正、深圳航通、深圳保全等公司,京城清達是由北京量具刃具集團與清華大學、日本飯沼製做所共同合資的公司,太原二所是一家從事半導體相關工藝研究的專業所,他們都有較強的技術實力。但中國大陸液晶設備就其規模和水平來看,與LCD器件和相關材料比,仍顯得滯後一些,與日本韓國相比,仍有相當的距離。需要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關注。
7 開發和研究
中國大陸在液晶顯示技術的基礎和應用性研究從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已經開始,包括清華大學物理系、化學系、長春物理所、北京化學所等單位在七十年代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之後北京大學微電子所,南開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南京五十五所等單位也相繼介入這方面的研究,這些基礎和應用性的研究和開發工作,雖然由於資金投入較小,沒有世界級大的創新性成果,但在產業發展中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大學和研究所背景下成立的清華液晶中心、北方液晶中心也是專門從事液晶顯示技術研發的單位,一些大的集團如京東方、上廣電、TCL等也有企業自己的研究院或研究所從事這方面的工作。北方液晶中心側重STN-LCD、a-si TFT、p-si TFT-LCD、液晶器件參數測試儀方面的研究和開發工作,曾獲中國科學院進步一等獎、二等獎、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等項獎勵,清華液晶中心側重STN工程化技術研究以及相變液晶、賓主液晶、寬視角等一些個性化的器件開發和導波技術在液晶中的應用、模式設計等一些偏基礎性的研究,曾獲得國家科學進步二等獎和北京市科學進步一等獎等獎勵,近二年又在人才培養上展開工作,面向平板行業舉行各類技術培訓班。五十五所則在STN、TFT及BTN液晶顯示器件及整機軍用液晶加固技術上開展工作,在加固方面擁有幾項專利,曾獲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等獎勵。
二 中國液晶產業的現狀與發展
歷經二十幾年的發展,中國LCD產業從無到有,從無源跨入有源,已成為全球最大的TN/STN生產大國和產值排名世界第四的LCD產業區域,目前在中國大陸與LCD產業相關的生產廠、科研院所大約有180家,約110條的TN/ STN-LCD生產線,7條TFT-LCD生產線(含京東方在韓國的三條生產線)和眾多的TN/STN/TFT模塊生產線。液晶協會在2003年對65家會員單位的統計數據顯示:這65家單位2003年銷售值總和在132.46億,比02年增長123%,其中顯示器件107.79億,佔81.38%,相關材料12.04億,佔9.09%,製造設備1.29億,佔0.97%,其他佔8.56%,從業人員大約在5萬3千人,LCD年產量424萬平米,ITO玻璃年產量646萬平米,液晶材料年產量79.5噸,偏光片年產量96萬平米。
從地域分布來看,中國液晶產業主要分布在三個區域:以深圳為中心的華南地區,上海為中心的華東地區以及以北京為中心的華北、東北地區,這與中國信息產業強勢分布區域相對應。
華南是中國最早形成LCD、LCM區域性的地區,到目前仍是企業數量最多,投資成份最多元化的地區,其生產線數量佔到合國的70%以上,其中又以深圳東莞二市為主,在投資類別上以台灣華泰、香港信利、香港精電、台灣勁佳光電為代表的香港、台灣投資和以深圳天馬、邁爾科特、東莞SDI、東莞新電器等為代表的日美資和大陸內資為主。
華東地區是近幾年剛興起的新區.這個地區顯著的特點是企業的投資和規模都較大,日資和台資企業較多,無錫夏普、張家港光王電子、蘇州EPSON、上海飛利浦、上海廣電液晶都有規模較大的CSTN和STN生產線,更有眾多的TFT模塊廠在這個區域內。產值較大,銷售規模上億、上十億的廠多,隨著上海廣電集團與日本NEC合作TFT—LCD五代線的建成,還將帶動TFT-LCD產業鏈上的其他項目,這個地區顯示出很強的發展後勁。
東北華北地區目前企業的數量和總體規模都小於其他二個地區。但隨著京東方在2003年成功收購韓國現代TFT三條生產線、並在北京建TFT模塊生產線和五代TFT屏生產線、整合上下流產業鏈一系列大的動作以及其TFT—LCD銷售額在2003年全球大尺寸LCD排名第9的地位和五代線建成後的帶動和輻射影響,將帶動這個地區成為對中國液晶產業有重要影響的區域,另外這個區域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從事液晶研發的單位和力量比較集中。還有美國三伍電子以及河北冀雅、長春聯信、鞍山亞視一批有實力和後勁的企業。

閱讀全文

與lcd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