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歷史故事的意義

中國歷史故事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8 20:18:30

Ⅰ 讀中國歷史故事集的好處道理還有啟示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Ⅱ 中國歷史故事的介紹

《中國歷史來故事》是源 2007年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汪小川 。中國歷史太長,講歷史多離不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皇皇盛世,幾乎一樣長久的變亂年代則常被輕描淡寫。但是,可以這樣說,每一個大一統時代的光明,都在前一個變亂年代裡孕育。新一段歷史的起草往往不在盛世之初,而在亂世之末。

Ⅲ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意義是什麼

1、生生不息,抗爭精神

再比如說誇父逐日、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等,大內衛.查普曼教授總容是能從這些我們已經耳熟能詳的神話故事中分析出不一樣的道理,他總能將這一切與中華民族的特質相結合。但無論大衛.查普曼教授分析講述了什麼樣的中國神話故事,他都可以從當中總結出一個相同的點。

2、民族稟賦,一脈相承

例如鑽木取火,中國的故事中是依靠著人的智慧與努力才發明了火種,而在西方神話故事中的人們只是等待著神的饋贈。

(3)中國歷史故事的意義擴展閱讀:

神話產生的原因

中國神話起源於上古時期的傳統神話,反映了早期華夏先民的淳樸思想。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人們不能科學地解釋世界起源、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的矛盾和變化,於是藉助幻想把自然現象及社會生活擬人化,通過超自然的形象和奇幻的形式來表現的故事就成為神話傳說。

神話傳說中的人物包括各種自然神、神化了的上古聖賢和英雄人物,表達出華夏先民征服自然、變革社會的美好願望。

Ⅳ 中國歷史故事

巴比倫的興衰

從埃及渡過蘇伊士運河,就登上了亞洲大陸。在亞洲西南部有兩條河流平行地向東南流去。西邊的一條叫幼發拉底河,東邊的一條叫底格里斯河。它們都發源於土耳其境內的亞美尼亞高原,又一塊兒流入波斯灣。這兩條河和尼羅河一樣,在古代東方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約在公元前19世紀(中國夏朝的時候),世界文明古國——巴比倫王國就誕生在兩河相接的地方。

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間的地方叫「美索不達米亞」,意思就是「兩河之間」。每年春天,高原地區的積雪融化,這兩條河就在美索不達米亞泛濫成災。特別是下游一帶,地勢低凹,幾乎全被淹沒。一個流傳到今天的巴比倫神話,生動地反映了這種情形:一位巴比倫國王的祖先夢見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訴他,洪水就要淹沒大地,來懲罰人類的罪惡。因為他一向對神十分虔誠,所以神要搭救他。這個人聽從神的吩咐,造了一隻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還帶了幾只動物和一些種子。沒過多久,烏雲布滿天空,黑暗籠罩了大地,狂風暴雨襲來,滔滔洪水淹沒了一切生命,只有那隻方舟在茫茫無邊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風住了,河水平靜下來。這時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動物放出方舟,將種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開始了。

許多民族的神話都受到巴比倫這個古老傳說的影響。西方著名的挪亞方舟的故事也是從這個傳說演變來的:一個叫挪亞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隻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過了水災。當洪水退落的時候,挪亞放出一隻鴿子。不久,鴿子銜著一片新擰下的橄欖葉子飛回來,使挪亞知道洪水已經退去,萬物又恢復了生命。後來,西方人就把鴿子和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徵。

當然,無論是神仙還是和平鴿,都不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安寧和幸福。要戰勝洪水,還得靠人們自己。巴比倫人在和洪水斗爭中,學會了修堤築壩,開渠造河。當洪水被制服以後,他們和埃及人一樣,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濫的好處。泛濫的洪水帶來大量淤泥,使兩岸的土壤變得十分肥沃。再加上這里陽光強烈,水量充足,莊稼年年豐收。據說,小麥最早就是生長在巴比倫的。

住在巴比倫北面的亞述人十分強悍。公元前8世紀(中國已經進入春秋時代),亞述成為一個龐大的軍事帝國。巴比倫被它征服了,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埃及,也都先後歸入它的版圖。除了希臘和義大利,地中海沿岸幾乎都被它佔領了。亞述的首都叫尼尼微,那裡修建了許多宏偉的宮殿。

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倫的迦勒底人聯合東邊的米堤亞人進攻亞達。他們手執帶血的長矛和盾牌沖進了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屠殺,甚至連兒童也不能倖免。亞述最後一代國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宮殿一起被燒成灰燼。從此,這個龐大帝國連同它的首都就從地面上消失了。

底格里斯河邊有兩堆很大的荒丘,據說是尼尼微的遺址。1845年,英國人拉雅得在這里發掘出兩座亞述王宮,發現了著名的帶有雙翼的人頭牛身巨大雕像和許多精美的石版雕刻。後來他繼續挖掘,三年中又挖出28座王宮大廳。但是,這里並不是尼尼微,而是亞述的另一個城市,叫卡拉。真正的尼尼微在卡拉以北六七十公里的地方。1849年,拉雅得在這里找到了西努基立王(公元前700多年)的大宮殿遺址。這座宮殿曾經遭到米堤亞人的焚毀。許多刻有圖畫和楔形文字的泥版還有大火燒過的痕跡。王宮的兩間藏書室堆滿刻有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塊長3米,寬2米多,最小的還不到1寸長,只刻著一兩行文字。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亞述的圖書,內容很豐富,包括歷史、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過了幾年,考古學家拉薩姆又發現了亞述巴尼拔王的王宮大殿和另一處王宮藏書室。藏書室內收藏的泥版文書上,刻有許多關於亞述和巴比倫的神話。亞述的宮殿是由成千上萬的奴隸修建的,他們多半是亞述人在戰爭中掠奪來的俘虜。奴隸勞動的時候,有的帶著鎖鏈和腳鐐,有的被鐵索相互牢牢地系在一起。旁邊還有手執武器的兵士監視著。反映這些場面的圖畫也被發掘出來了。

在尼尼微發掘出來的大量文物,使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亞述帝國興衰的歷史。

戰勝了亞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倫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為了和那個被亞述滅掉的古巴比倫王國區別開,人們把它叫做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把首都巴比倫城建成一座堡壘般的城市。它的規模就是用今天的標准來看,也是非常壯觀的。城市是方形的,每邊長22.2公里。圍繞城市的城牆大約有8.5米高,是用磚砌和油漆澆灌而成的。四匹馬拉的戰車可以在寬闊的城牆上賓士。全城有100扇用銅做成的城門。城牆周圍還有很深的護城河。幼發拉底河從城牆下流進來,穿城而過。巴比倫城裡還有一座很大的皇宮,皇宮內修建了一個「空中花園」,被後世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國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期間(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巴比倫的國力最為強大。他率兵攻打敘利亞,出兵巴勒斯坦,奪占耶路撒冷,滅掉猶太王國,強迫猶太人遷居巴比倫當奴隸,成為「巴比倫之囚」。在晚年,他還侵入埃及。在這幾十年裡,巴比倫城人口達到10多萬,還有來自亞洲各地的商人,奴隸制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但是,在強盛的背後,已經埋伏了危機,被征服的外族人對巴比倫奴隸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斷發生,本族的貧民和農民因破產淪為奴隸,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奴隸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尼布甲尼撒死後,國內政局立即動盪起來,6年中8個國王被廢,其中兩個被殺。在東面,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巴比倫的盟邦米堤亞,對巴比倫形成了大軍壓境的局面。

巴比倫的奴隸主們忙於爭權奪利,縱情享樂,他們以為他們的城牆是那樣高大而堅固,誰也攻不破。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敵人會利用穿過城牆的幼發拉底河打進來。一天晚上,巴比倫的一個年輕王子正在舉行狂歡宴會。波斯王居魯士下令在幼發拉底河中修築了一座水壩,把河水放到壩的一邊去。他的軍隊從另一邊放干水的河床中偷偷進到城裡,未經交戰就佔領了巴比倫。據說,有一些巴比倫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內應。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538年(中國春秋末年)。

存在僅88年的新巴比倫王國滅亡了。巴比倫的繁華,巴比倫的奇跡,巴比倫的高牆銅門和它的「空中花園」,都變成了一堆一堆的荒丘廢土。巴比倫遺址從1899年開始逐漸發掘出來,使人們能夠更准確地研究它的過去。但是,挖掘工作碰到了難題,地下水的沖擊使古巴比倫城有完全被毀的危險。如何降低河水水位,成為許多國家的專家們研究的課題。
巴比倫的興衰

從埃及渡過蘇伊士運河,就登上了亞洲大陸。在亞洲西南部有兩條河流平行地向東南流去。西邊的一條叫幼發拉底河,東邊的一條叫底格里斯河。它們都發源於土耳其境內的亞美尼亞高原,又一塊兒流入波斯灣。這兩條河和尼羅河一樣,在古代東方歷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大約在公元前19世紀(中國夏朝的時候),世界文明古國——巴比倫王國就誕生在兩河相接的地方。

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中間的地方叫「美索不達米亞」,意思就是「兩河之間」。每年春天,高原地區的積雪融化,這兩條河就在美索不達米亞泛濫成災。特別是下游一帶,地勢低凹,幾乎全被淹沒。一個流傳到今天的巴比倫神話,生動地反映了這種情形:一位巴比倫國王的祖先夢見他遇到了神仙。神告訴他,洪水就要淹沒大地,來懲罰人類的罪惡。因為他一向對神十分虔誠,所以神要搭救他。這個人聽從神的吩咐,造了一隻方舟,把全家人都搬到舟上,還帶了幾只動物和一些種子。沒過多久,烏雲布滿天空,黑暗籠罩了大地,狂風暴雨襲來,滔滔洪水淹沒了一切生命,只有那隻方舟在茫茫無邊的水面上漂行。到了第七天,風住了,河水平靜下來。這時候,方舟漂到一座山旁。舟上的人把動物放出方舟,將種子撒在山上,大地的生命重新開始了。

許多民族的神話都受到巴比倫這個古老傳說的影響。西方著名的挪亞方舟的故事也是從這個傳說演變來的:一個叫挪亞的人按照上帝的命令造了一隻方舟,全家人坐上去,躲過了水災。當洪水退落的時候,挪亞放出一隻鴿子。不久,鴿子銜著一片新擰下的橄欖葉子飛回來,使挪亞知道洪水已經退去,萬物又恢復了生命。後來,西方人就把鴿子和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徵。

當然,無論是神仙還是和平鴿,都不能給人們帶來真正的安寧和幸福。要戰勝洪水,還得靠人們自己。巴比倫人在和洪水斗爭中,學會了修堤築壩,開渠造河。當洪水被制服以後,他們和埃及人一樣,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濫的好處。泛濫的洪水帶來大量淤泥,使兩岸的土壤變得十分肥沃。再加上這里陽光強烈,水量充足,莊稼年年豐收。據說,小麥最早就是生長在巴比倫的。

住在巴比倫北面的亞述人十分強悍。公元前8世紀(中國已經進入春秋時代),亞述成為一個龐大的軍事帝國。巴比倫被它征服了,敘利亞、腓尼基、巴勒斯坦、小亞細亞、埃及,也都先後歸入它的版圖。除了希臘和義大利,地中海沿岸幾乎都被它佔領了。亞述的首都叫尼尼微,那裡修建了許多宏偉的宮殿。

公元前612年,居住在巴比倫的迦勒底人聯合東邊的米堤亞人進攻亞達。他們手執帶血的長矛和盾牌沖進了尼尼微。全城居民遭到屠殺,甚至連兒童也不能倖免。亞述最後一代國王辛沙立希孔和他的宮殿一起被燒成灰燼。從此,這個龐大帝國連同它的首都就從地面上消失了。

底格里斯河邊有兩堆很大的荒丘,據說是尼尼微的遺址。1845年,英國人拉雅得在這里發掘出兩座亞述王宮,發現了著名的帶有雙翼的人頭牛身巨大雕像和許多精美的石版雕刻。後來他繼續挖掘,三年中又挖出28座王宮大廳。但是,這里並不是尼尼微,而是亞述的另一個城市,叫卡拉。真正的尼尼微在卡拉以北六七十公里的地方。1849年,拉雅得在這里找到了西努基立王(公元前700多年)的大宮殿遺址。這座宮殿曾經遭到米堤亞人的焚毀。許多刻有圖畫和楔形文字的泥版還有大火燒過的痕跡。王宮的兩間藏書室堆滿刻有楔形文字的大大小小的泥版。最大的一塊長3米,寬2米多,最小的還不到1寸長,只刻著一兩行文字。這些泥版就是2500多年前亞述的圖書,內容很豐富,包括歷史、法律、宗教和自然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過了幾年,考古學家拉薩姆又發現了亞述巴尼拔王的王宮大殿和另一處王宮藏書室。藏書室內收藏的泥版文書上,刻有許多關於亞述和巴比倫的神話。亞述的宮殿是由成千上萬的奴隸修建的,他們多半是亞述人在戰爭中掠奪來的俘虜。奴隸勞動的時候,有的帶著鎖鏈和腳鐐,有的被鐵索相互牢牢地系在一起。旁邊還有手執武器的兵士監視著。反映這些場面的圖畫也被發掘出來了。

在尼尼微發掘出來的大量文物,使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亞述帝國興衰的歷史。

戰勝了亞述的迦勒底人在巴比倫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為了和那個被亞述滅掉的古巴比倫王國區別開,人們把它叫做新巴比倫王國。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把首都巴比倫城建成一座堡壘般的城市。它的規模就是用今天的標准來看,也是非常壯觀的。城市是方形的,每邊長22.2公里。圍繞城市的城牆大約有8.5米高,是用磚砌和油漆澆灌而成的。四匹馬拉的戰車可以在寬闊的城牆上賓士。全城有100扇用銅做成的城門。城牆周圍還有很深的護城河。幼發拉底河從城牆下流進來,穿城而過。巴比倫城裡還有一座很大的皇宮,皇宮內修建了一個「空中花園」,被後世稱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國王尼布甲尼撒在位期間(公元前605-公元前562年),巴比倫的國力最為強大。他率兵攻打敘利亞,出兵巴勒斯坦,奪占耶路撒冷,滅掉猶太王國,強迫猶太人遷居巴比倫當奴隸,成為「巴比倫之囚」。在晚年,他還侵入埃及。在這幾十年裡,巴比倫城人口達到10多萬,還有來自亞洲各地的商人,奴隸制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但是,在強盛的背後,已經埋伏了危機,被征服的外族人對巴比倫奴隸主的仇恨和反抗不斷發生,本族的貧民和農民因破產淪為奴隸,加劇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奴隸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也越來越激烈。尼布甲尼撒死後,國內政局立即動盪起來,6年中8個國王被廢,其中兩個被殺。在東面,力量越來越強大的波斯帝國征服了巴比倫的盟邦米堤亞,對巴比倫形成了大軍壓境的局面。

巴比倫的奴隸主們忙於爭權奪利,縱情享樂,他們以為他們的城牆是那樣高大而堅固,誰也攻不破。他們萬萬沒有想到,敵人會利用穿過城牆的幼發拉底河打進來。一天晚上,巴比倫的一個年輕王子正在舉行狂歡宴會。波斯王居魯士下令在幼發拉底河中修築了一座水壩,把河水放到壩的一邊去。他的軍隊從另一邊放干水的河床中偷偷進到城裡,未經交戰就佔領了巴比倫。據說,有一些巴比倫商人做了波斯人的內應。這件事發生在公元前538年(中國春秋末年)。

存在僅88年的新巴比倫王國滅亡了。巴比倫的繁華,巴比倫的奇跡,巴比倫的高牆銅門和它的「空中花園」,都變成了一堆一堆的荒丘廢土。巴比倫遺址從1899年開始逐漸發掘出來,使人們能夠更准確地研究它的過去。但是,挖掘工作碰到了難題,地下水的沖擊使古巴比倫城有完全被毀的危險。如何降低河水水位,成為許多國家的專家們研究的課題。

Ⅳ 求歷史上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故事,急!!!!!

歷史上具有教育意義的經典故事《斷箭》:
春秋戰國時代,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出征打戰。父親已做了將軍,兒子還只是馬前卒。又一陣號角吹響,戰鼓雷鳴了,父親庄嚴地托起一個箭囊,其中插著一隻箭。父親鄭重對兒子說:「這是家襲寶箭,配帶身邊,力量無窮,但千萬不可抽出來。」那是一個極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鑲著幽幽泛光的銅邊兒,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認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製作。兒子喜上眉梢,貪婪地推想箭桿、箭頭的模樣,耳旁彷彿嗖嗖地箭聲掠過,敵方的主帥應聲折馬而斃.果然,配帶寶箭的兒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當鳴金收兵的號角吹響時,兒子再也禁不住得勝的豪氣,完全背棄了父親的叮囑,強烈的慾望驅趕著他呼一聲就拔出寶箭,試圖看個究竟。驟然間他驚呆了。一隻斷箭,箭囊里裝著一隻折斷的箭。 我一直刳著只斷箭打仗呢!兒子嚇出了一身冷汗,彷彿頃刻間失去支柱的房子,轟然意志坍塌了。
結果不言自明,兒子慘死於亂軍之中。
拂開蒙蒙的硝煙,父親揀起那柄斷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遠也做不成將軍。」
把勝敗寄託在一隻寶箭上,多麼愚蠢,而當一個人把生命的核心與把柄交給別人,又多麼危險!比如把希望寄託在兒女身上;把幸福寄託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託在單位身上…… 溫馨提示:自己才是一隻箭,若要它堅韌,若要它鋒利,若要它百步穿楊,百發百中,磨礪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Ⅵ 中國歷史故事有哪些

翻開中國古代史,你會發現有許多因為抉擇的失誤,或者說是錯誤,而造成的嚴重後果。如果給他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可能歷史會有不一樣的精彩。兩個歷史故事和您分享一下。

01.齊桓公重用管仲

管仲生於齊庄公五十六年(約公元前723年),因自幼家境貧困,曾做商人但生意失敗,當過兵卻臨陣脫逃,幾次想當官,卻沒有成功,可以說前半生是徹頭徹尾的一個失敗者,而人生的轉折點便在齊桓公和鮑叔牙。齊襄公時,作為好友的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之後管仲預感到齊國將會發生大亂,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國君的女兒,因此他和召忽就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去躲避。鮑叔牙也保護著公子小白出國避難。

魏惠王果然不出商鞅所料,不但沒有殺商鞅,還對身邊的人說:「公叔痤是病糊塗了吧,讓寡人用他的家臣為相,這不是笑話嗎?」後來的事情就是商鞅輾轉前往秦國,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拜為相國,推行變法。二十年後,商鞅帶領兵強馬壯秦國部隊大敗魏軍。魏惠王只好割地求和,並遷都大梁。此時的魏惠王終於明白,糊塗的不是公叔痤,而是自己。明白過來的魏惠王長嘆一聲:「寡人只恨當初沒有聽公叔痤的!」如果當初魏惠王聽了公叔痤的話,任用公孫鞅為相國,可能統一六國的就會是魏國,沒有秦國什麼事了。

03.結語

適逢春秋戰國之亂世,也是英雄豪傑輩出的年代,正確的抉擇和錯誤的抉擇,對兩個大國來說可謂至關重要。而兩個國君對待大臣的建議和有經天緯地之能的人才,一個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一個置之不理,帶來了不同的結局。這兩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領導者眼光和決策的重要性。

Ⅶ 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最具有神話意義的故事

林漢達中國歷抄史故事集

1、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一部歷史故事集,從周朝東遷一直講到晉朝統一全國為止,前後一千零五十年。目錄以成語形式呈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這也是本成語故事集。
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2、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連續的歷史故事集,從周朝東遷一直講到晉朝統一全國為止,前後一千零五十年。目錄以成語形式呈現,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講,這也是本成語故事集。

林先生編寫歷史故事有兩個很大的特點。

一是注意史實的准確。他寫的歷史故事跟演義小說不一樣。演義小說雖然寫得很生動,可其中有許多虛構的情節。他寫歷史故事著重說明歷史發展進程,又比較尊重歷史事實,主要取材於《春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正史」。像《三國演義》中的「桃園結義」、「草船借箭」之類的故事,他都沒有採用。

二是文字的口語化。林先生是一位語言學家,對普通話有深入的研究。他是浙江寧波人,雖然只能說家鄉的方言,可寫起文章來,用的卻是地道的普通話。這部書念起來很順口,讀著跟聽故事一個樣,所以不但是一部優秀的歷史讀物,還是一部優秀的語文讀物。

Ⅷ 想要一些有趣的鮮為人知的中國歷史故事,有一點寓意的最好 要是史實的 越多越好

秦國雖然在邯鄲打了一次敗仗,但是它的實力還很強。第二年(公元前256年)又進攻韓、趙兩國,打了勝仗。後來,索性把掛名的東周王朝也滅掉了。秦昭襄王死去後,他的孫子秦莊襄王即位不到三年也死去,年才十三歲的太子嬴政即位。當時,秦國的朝政大權掌握在相國呂不韋手裡。呂不韋原是陽翟(今河南禹縣)地方的一個富商,因為幫助庄襄王取得王位,當上了相國。呂不韋當相國以後,也學孟嘗君的樣子,收留了大批門客,其中有不少是列國來的。戰國時期有許多學派,紛紛著書立說,歷史上把這種情況稱做「百家爭鳴」。呂不韋自己不會寫書,他組織他的門客一起編寫一部書,叫《呂氏春秋》。書寫成後,呂不韋還派人把它掛在咸陽城門上,還發布告示,說誰能對這部書提出意見,不論添個字或者刪掉個字,就賞金千兩。這一來,他的名氣就更響了。秦王政年紀漸漸大起來,在他二十二歲那年,宮里發生一起叛亂,牽連到呂不韋。秦王政覺得留著呂不韋礙事,把呂不韋免了職。後來又發現呂不韋勢力不小,就逼他自殺。呂不韋一倒台,秦國一些貴族、大臣就議論起來,說列國的人跑到秦國來,都是為他們本國打算,有的說不定是來當間諜的。他們請秦王政把客卿統統攆出秦國。秦王政接受這個意見,就下了一道逐客令。大小官員,凡不是秦國人,都得離開秦國。

有個楚國來的客卿李斯,原是著名儒家學派代表荀況的學生。他來到秦國,被呂不韋留下來當了客卿。這一回,李斯也挨到被驅逐的份兒,心裡挺不服氣。離開咸陽的時候,他上了一道奏章給秦王。李斯在奏章上說:「從前秦穆公用了百里奚、蹇叔,當了霸主;秦孝公用了商鞅,變法圖強;惠文王用了張儀,拆散了六國聯盟;昭襄王有了范雎,提高了朝廷的威望,這四位君主,都是依靠客卿建立了功業。現在到大王手裡,卻把外來的人才都攆走,這不是幫助敵國增加實力嗎?」秦王政覺得李斯說得有道理,連忙打發人把李斯從半路上找回來,恢復他的官職,還取消了逐客令。秦王政用李斯當謀士後,一面加強對各國的攻勢,一面派人到列國游說諸侯,還用反間、收賣等手段,配合武力進攻。韓王安看到這形勢,害怕起來,派公子韓非到秦國來求和,表示願意做秦國的屬國。韓非也是荀況的學生,跟李斯同學。他在韓國看到國家一天天削弱,幾次三番向韓王進諫,韓王就是不理他。韓非滿肚子學問,沒被重用,就關起門來寫了一部書,叫《韓非子》。他在書中主張君主要集中權力,加強法治。這部書傳到秦國,秦王政看到了十分贊賞,說:「如果我能和這個人見見面,該多好啊。」這一回,韓非受韓王委派來到秦國,看到秦國的強大,上書給秦王,表示願為秦國統一天下出力。這份奏章一送上去,秦王還沒考慮重用韓非,李斯倒先著急起來,怕韓非奪了他的地位。他在秦王面前說:「韓非是韓國的公子,大王兼並諸侯,韓非肯定要為韓國打算;如果讓他回國,也是個後患,不如找個罪名把他殺了。」秦王政聽了這話,有點猶豫,下令先把韓非扣押起來,准備審問。韓非進了監獄,想辯白也沒機會。李斯卻給他送來了毒葯,韓非只好服葯自殺了。秦王政扣押了韓非,也有點後悔,打發人把韓非放出來,可是已經晚了。秦王政十分懊惱。正在這時候,有個魏國人繚到秦國來,秦王政找他一談,覺得他是個難得的人才,就任用繚為秦國尉,後來人們稱他尉繚。 (來源:常青樹)
</TR></TBODY></TABLE>李斯諫逐客

Ⅸ 讀中國歷史故事有感

《中國歷史故事》是我的啟蒙書,是我「不說話的老師」,是它幫助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是它讓我知道了中國的悠久歷史.
這本書的內容很吸引人,裡面有許多歷史故事,比如說:晏子相齊、風流才子司馬相如、周武王伐紂等故事.這些故事有的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謀,有的表現了友誼的珍貴,還有的是講一些爾虞我詐的故事.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要數《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了.
黃道婆善良、好學、誠實的品格,讓我欽佩.她家境貧窮,父母養不活她,就把她賣給別人當童養媳.黃道婆整天都要幹活,還要被公婆打罵,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因為她的勇敢,她終於逃出了公婆家,到處去流浪.有一天,黃道婆偷偷地上了一條船,跟著船一起來到了海口市.她和當地居民一起學紡織.但她時刻不忘自己的家鄉,過了三十多年,黃道婆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烏泥涇鎮.她把自己學到的紡織技術傳給了鎮上的婦女,從而生產出了大批的「烏泥涇被」.當時,「烏泥涇被」聞名全國.
這個故事讓我有很大的感觸.從書中,我知道了黃道婆,了解了黃道婆為了家鄉的發展,她無私奉獻、自強不息.她真是我學習的好榜樣.
李老師點評:
小作者圍繞《中國歷史故事》中的一篇《女紡織家黃道婆》這個故事發表感想,對黃道婆這位歷史人物進行了歌頌.感情真摯,行文流暢.對於小學五年級學生來說,實在不容易.有一點不足之處在於,小作者就故事談故事,視角不夠開放.建議在寫作之前,要靜下心來,列好提綱.
國歷史故事讀後感
[ 2006-12-19 14:19:00 | By:Hmily ]
歷史,套用宋神宗的一句名言:「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歷史的意義便是在此了.然而,歷史又是一個極不易說破的詞.就算歷史學家,觸及歷史的本源時也是相當謹慎的.那麼現在我來說歷史的意義,是不是屬於尋找海市蜃樓的根基那種的無知行徑呢?我想,歷史都列為過往的陳跡餘音了,當下的我們循跡辯音追索漸漸被流光掩蓋的遺蹤,從歷史廢墟的蛛絲馬跡里探求當代的意義,可以說是不能被偏廢.歷史的車輪從來不為任何一個君王、一個黨派,一個民族而停留過,一個君王有多麼大的功績,多麼的文成武德;一個黨派有何等優越的制度;一個民族有何等優良的血統,多麼的文明燦爛,歷史都是如公證的無私的,並沒有給予他們更多的寬容和庇護.因而不斷思索歷史的意義作為一個永久的命題和課題值得所有有知的人去探求與解決.
大唐盛世時魏徵直諫太宗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不說話,她的沉默正是她的價值.善於反思的人或民族在歷史的興亡更替當中領悟中興的規則,使國家與民族以後的歷史朝良性發展,避免使之步入危亡的境地,而納入自我的掌握之中.大唐的開元盛世離不開對大隋煬帝的借鑒與批判的深入.歷史的重演的特性似乎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夢魘,持久地困擾並困惑著後來人.無數的史書歷數當朝或前朝得失,一為記載一個國度的發生史,第二恐怕就是要為後來的執政者和人民留存一個參照的完整線索.有時歷史正當被人所淡忘,聰明而執著的人跳出來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的確橫向比照中外歷史以及對當國的縱線考察,發現歷史居然有驚人的相似.
羅慣中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君不見,一個朝代的興衰總是相互更替,盛世之後必是亂世,亂世久之必有大治.冥冥之中,切合著中國的陰陽學說.歷史可以作為當政者的參考,然而也只能是參考而已.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停下的,我們所能做的也就是盡量吧!盡量延緩那天的到來……
當然歷史的意義並不僅僅在於避免和借鑒,而我今天便是老生常談地重復這樣的論調,目的在於樹立歷史的這層意義在我們心中的標桿.從歷史中找尋相關的意義,不論我們何種角度去看待歷史,得出怎麼樣的結論,哪怕是膚淺甚至的錯漏屢現的結論亦不能阻擋我們初衷.廣視角多維度地去把握歷史,應該也是我們作為一個社會人責任所在吧?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故事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