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翻譯軟體發展歷史帶來的啟發

翻譯軟體發展歷史帶來的啟發

發布時間:2021-02-28 19:39:32

Ⅰ 百度翻譯的發展歷程

2011年6月30日,網路正式推出web端網路翻譯。此次上線的網路翻譯版是網路自主研發的翻譯核心技術,權這項服務的基本原理是機器自動從大量語料中學習並自動生成翻譯結果,即翻譯結果是沒有經過任何人工整理與編輯的。
2013年2月28日,網路翻譯發布Android客戶端,成為全球Android平台首款支持離線翻譯的應用。
2013年3月7日,發布iOS客戶端。手機客戶端提供權威結果和例句,支持離線翻譯、語音翻譯、攝像頭翻譯、跨軟體取詞翻譯和實用口語等功能。
2015年4月,網路機器翻譯獲得中國中國電子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項目成果被院士專家鑒定為「在多策略融合翻譯等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在翻譯質量、翻譯語種方向、響應時間三個指標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並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巨大的社會效益」。
2015年11月,網路翻譯正式推出網路翻譯開放平台,為廣大開發者提供網路翻譯API服務。
2016年1月,網路機器翻譯獲得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網路機器翻譯項目成為BAT中首個獲此殊榮的互聯網項目。

Ⅱ 在智能翻譯飛速發展期間,普及英語學習的意義是什麼

且不說智能翻譯距離能夠真正問世還需要好長一段路走,即便是在問世之後,這樣一種高科技高精度的工具又需要多少年去普及,所以,至少是在短期之內,學習英語依然是一個必須的課程,而其所帶來的意義可以概括為:其一是了解西方的文化;其二是為之後的發展奠定基礎。
一、了解西方的文化

學習英語不僅僅是學習這一門語言的語法、單詞、片語,同樣也是對西方文化進行一種了解的過程。從學習英語的第一課開始,就開始了解西方人的見面禮儀;之後許多的單元課文,也與西方的文化相鏈接,讓我們能夠更好地感受到世界各地的獨特魅力。

那麼這種普及,就帶給了每一個孩子學習英語的機會,讓他們可以在十幾年的學習生涯中不落後於他人,到了進入社會的時刻,也能夠趕上國際的步伐,與國際成功接軌而不會落下太多。

Ⅲ 翻譯並說說啟示

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理臆斷歟
這樣看來,對於天下的是是非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可真是太多了,實在不能夠僅憑推理就對事物做出主觀判斷呀!
轉自

edcc53
|採納率56%

Ⅳ 為什麼現在的英語翻譯軟體比幾年前有很大進步,翻譯的准確性大大提高了。

  1. 關鍵是投錢了唄。以前不重視,現在看看網路之類的巨頭進入。

  2. 需求增長了,要求網上翻譯的多了。

  3. 技術發展吧。

Ⅳ 中國翻譯發展史

我國的翻譯有著數千年的歷史。打開這一翻譯史冊,我們可以看到翻譯高潮迭起,翻譯家難以計數,翻譯理論博大精深。了解這一歷史不僅有助於我們繼承我們的先人的優秀文化遺產,而且也有助於我們今天更加深入認識和發展我們的翻譯事業。簡單說來,中國的翻譯史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一、漢代-秦符時期; 二、隋-唐-宋時期; 三、明清時期; 四、五四時期; 五、新中過成立至今。一、漢代-秦符時期中國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當時的諸侯國家相互之間交往就出現了翻譯,如楚國王子去越國時就求助過翻譯。當然這種翻譯還談不上是語際翻譯。中國真正稱得上語際翻譯的活動應該說是始於西漢的哀帝時期的佛經翻譯。那時有個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國來口傳一些簡單的佛經經句。到了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經翻譯就正式開始了。譯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譯了《安般守意經》等三十多部佛經。後來月支人支婁迦讖(又叫婁迦讖)來到了中國,他翻譯了十多部佛經。支婁迦讖譯筆生硬,基本上是字對字、句對句地翻譯,中國讀者不易看懂。中國翻譯界現在的直譯和意譯之爭大概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支婁迦讖有個學生叫支亮,之亮有個弟子叫支謙。他們三人號稱"三支",是當時翻譯佛經非常有名的譯者。與"三支"同時從事佛經翻譯的還有竺法護。他也是月支人,是當時的佛經翻譯名家,總共譯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經,對佛經在中國的流傳貢獻不小。竺法護和"三支"一道被人稱作月之派。不過,這一時期的佛經翻譯活動還只是民間私人事業。到了符秦時代,佛經翻譯活動就組織有序了。當時主要的組織者是釋道安。在他的主持下設置了譯場,開始了大規模的佛經翻譯。由於釋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譯文失真,因此他主張嚴格的詞對詞、句對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譯。當時的佛經《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從梵文譯成漢語的。為了把握好譯文的質量,釋道安在此期間請來了著名的翻譯家天竺(即印度)人鳩摩羅什。鳩氏考證了以前的佛經翻譯,批評了翻譯的風格,檢討了翻譯的方法。他主張意譯,糾正了過去音譯的弱點,提倡譯者署名,以示負責。他翻譯了三百多卷佛經文獻,如《金剛經》、《法華經》、《十二門論》、《中觀論》、《維摩經》等。其譯文神情並茂、妙趣盎然,堪稱當時的上乘之譯作,至今仍被視為我國文學翻譯的奠基石。到了南北朝時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學者真諦(Paramartha,499-569)到中國來翻譯佛經。真諦在華期間共翻譯了四十九部經書,其中尤以《攝大乘論》的翻譯響譽華夏,對中國佛教思想影響較大。二、隋-唐-宋時代從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這段時間是我國翻譯事業高度發達時期。隋代歷史較短,譯者和譯作都很少。比較有名的翻譯家有釋彥琮(俗姓李,趙郡柏人)。他是譯經史上第一位中國僧人。一生翻譯了佛經 23部100餘卷。彥琮在他撰寫的《辨證論》中總結翻譯經驗,提出了作好佛經翻譯的八項條件:1)誠心受法,志願益人,不憚久時(誠心熱愛佛法,立志幫助別人,不怕費時長久);2)將踐覺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品行端正,忠實可信,不惹旁人譏疑);3)荃曉三藏,義貫兩乘,不苦闇滯(博覽經典,通達義旨。不存在暗昧疑難的問題);4)旁涉墳史,工綴典詞,不過魯拙(涉獵中國經史,兼擅文學,不要過於疏拙);5)襟抱平恕。器量虛融,不好專執(度量寬和,虛心求益,不可武斷固執);6)耽於道術,淡於名利,不欲高炫(深愛道術,淡於名利,不想出風頭);7)要識梵言,乃閑正譯,不墜彼學(精通梵文,熟悉正確的翻譯方法,不失梵文所載的義理);8)薄閱蒼雅,粗諳篆隸。不昧此文(兼通中訓詁之學,不使譯本文字欠准確)。彥琮還說,"八者備矣,方是得人"。這八條說的是譯者的修養問題,至今仍有參考價值。在彥琮以後,出現了我國古代翻譯界的巨星玄奘(俗稱三藏法師)。他和上述鳩摩羅什、真諦一起號稱華夏三大翻譯家。玄奘在唐太宗貞觀二年(公元六二八年)從長安出發去印度取經,十七年後才回國。他帶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組織最為健全的譯場,在十九年間譯出了七十五部佛經,共一三三五卷。玄奘不僅將梵文譯成漢語,而且還將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譯成梵文,是第一個將漢語著作向外國人介紹的中國人。玄奘所主持的譯場在組織方面更為健全。據《宋高僧傳》記載,唐代的翻譯職司多至11種:1)譯主,為全場主腦,精通梵文,深廣佛理。遇有疑難,能判斷解決;2)證義,為譯主的助手,凡已譯的意義與梵文有和差殊,均由他和譯主商討;3)證文,或稱證梵本,譯主誦梵文時,由他注意原文有無訛誤;4)度語,根據梵文文字音改記成漢字,又稱書字;5)筆受,把錄下來的梵文字音譯成漢文;6)綴文,整理譯文,使之符合漢語習慣;7)參譯,既校勘原文是否有誤,又用譯文回證原文有無歧異;8)刊定,因中外文體不同,故每行每節須去其蕪冗重復;9)潤文,從修辭上對譯文加以潤飾;10)梵唄,譯文完成後,用梵文讀音的法子來念唱,看音調是否協調,便於僧侶誦讀;11)監護大使,欽命大臣監閱譯經。玄奘在翻譯理論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他根據自己的理解和翻譯實踐提出了"既須求真,又須喻俗"的翻譯標准,意即"忠實""通順",直到今天仍有指導意義。他還在翻譯實踐中創造性地運用了多種翻譯技巧。據印度學者柏樂天和我國學者張建木的研究結果顯示,玄奘運用了下列翻譯技巧: 1)補充法(就是現在我們常說的增詞法);2)省略法(即我們現在常說的減詞法);3)變位法(即根據需要調整句序或詞序);4)分合法(大致與現在所說分譯法和合譯法相同);5)譯名假借法(即用另一種譯名來改譯常用的專門術語);6)代詞還原法(即把原來的代名詞譯成代名詞所代的名詞)。這些技巧對今天的翻譯實踐同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與玄奘同時的還有失義難陀、義凈、一行、不空等譯者,也都譯了許多佛經。唐末無人赴印度求經,佛經翻譯事業逐漸衰微。到了宋代,佛經翻譯已遠不如唐初的極盛時期。在北宋的乾德開寶年間,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經,印度也派名僧東來華夏傳法。宋太祖也曾在開封的太平興國寺內興修了譯經院,專事佛經翻譯。雖譯場組織極其完備,譯經種數幾乎接近唐代,但質量卻不如唐代。當時有名的僧侶譯者主要有天息、法護等人。在翻譯理論方面頗有貢獻的要數贊寧(俗姓高,今浙江德清人)。他曾歸納了以往譯經的各種情況,提出了解決翻譯過程中各類矛盾的六種辦法。這是對我國唐代翻譯理論的繼續和發展,是我國翻譯論庫中的寶貴財富。到了南宋,由於社會動盪等原因,佛經翻譯已是寥寥無幾,史書的記載中無一例翻譯。在其後的元代,統治者曾下昭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翻譯佛經,但譯作只有十幾部,翻譯理論方面的探討更是無從談起。翻譯事業基本處於停滯狀態。三、明清時代在明代的二百多年歷史中,佛經翻譯呈現一片衰落的局面。佛經譯者只有智光等一、二人,譯了幾部經書。但到了明代萬曆年間直至清朝"新學"時期,我國出現了以徐光啟、林紓(琴南)、嚴復(又陵)等為代表的介紹西歐各國科學、文學、哲學的翻譯家。明代徐光啟和義大利人利馬竇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理》、《測量法義》等書。清代的林紓(1852.11.8-1924.10.9)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筆記的方式翻譯了一百八十四種西方文學作品,達一千萬字以上。所譯小說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遺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呼天錄》(Uncle Tom's Cabin)、《塊肉餘生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復仇記》(Hamlet)等。林紓本人不懂外文,因而他的譯作刪減、遺漏、隨意添加之處甚多。但是林紓的翻譯對於中國讀者了解西方文學作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嚴復(1954.1.18-1921.10.27)是我國清末新興資產階級的啟蒙思想家。他從光緒二十四年到宣統三年(公元1898-1911)這三十年間翻譯了不少西方政治經濟學說,如赫胥黎(T。H。 Huxley)的《天演論》(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亞當﹒斯密(A。Smith)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鳩(C.L.S. Montesquieu)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賓塞爾(H。Spencer)的《群學肆言》(On Liberty)、甄克思(E。Jenks)的《社會通詮》(A History ofPolitics)等。嚴復每譯一書,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義,常借西方著名資產階級思想家的著作表達自己的思想。他譯書往往加上許多按語,發揮自己的見解。嚴復"曾經查過漢晉六朝翻譯佛經的方法"(魯迅《二心集》),在參照古代佛經翻譯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翻譯實踐,在《天演論》(公元一八九八年出版)卷首的《譯例言》中提出著名的"信、達、雅"翻譯標准。他說:"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有人因此認為嚴復偏重於"達",把"信"、"達"相互對立起來。事實上,嚴復曾緊接著解釋道:"至原文詞理本深,難於共喻,則當前後引襯,以顯其意,凡此經營,皆所以為達,為達即所以為信也。"這說明嚴復並沒有把"信"、"達"割裂開來,他主張的"信"是"意義不倍(背)本文","達"是不拘泥於原文形式,盡譯文語言的能事以求原意明顯,為"達"也是為"信",兩者是統一的。但嚴復對"雅"的解釋今天看來是不足取的。他的"雅"是指脫離原文而片面追求譯文本身的古雅。他認為只有譯文本身採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實際上即所謂上等的文言文,才算登大雅之堂。嚴復自己在翻譯實踐中所遵循的也是"與其傷雅,毋寧失真",因而譯文不但艱深難懂,又不忠實於原文,類似改編。有人說嚴復用一個"雅"字打消了"信"和"達",這個批評不是沒有根據的。不過從積極的一面來看,嚴復重視譯文文字潤飾這一點卻是值得我們注意的。盡管嚴復對"信、達、雅"翻譯標準的解釋因時代的限制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許多年來,該標准始終沒有被我國翻譯界所廢棄,原因在於:這三個字的提法簡明扼要,又有層次主次突出;三者之中,信和達二者之中,信猶為重要。因此有些翻譯工作者仍然沿用著三個字作為當今的翻譯標准,但舊瓶裝新瓶,已賦予新的內容和要求。例如,他們認為"雅"已不在是嚴復所指的"爾雅"和"用漢以前字法句法",而是指" 保存原作的風格"問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嚴復出版《天演論》前數年,《馬氏文通》的作者馬建忠於公元一八九四年在他寫的《擬投翻譯書院議》中已發揮了他所認為的"善譯"的見解。馬建忠的"善譯"標准包括三大要求:第一、譯者先要對兩種語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異同;第二、弄清原文的意義、精神和語氣,把它傳達出來;第三、譯文和原文毫無出入,"譯成之文,適如其所譯"。這些要求是很高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於他本人專研究語法而沒有搞翻譯的工作,因此他對"善譯"的見解,被後人忽略了。四、五四時期"五四"是我國近代翻譯史的分水嶺。"五四"以前的最顯著的表現是以嚴復、林紓等為代表翻譯了一系列西方資產階級學術名著和文學作品。"五四"以後,我國翻譯事業開創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開始介紹馬列主義經典著作和無產階級文學作品。《共產黨宣言》的譯文就發表在"五四"時期。這一時期的翻譯工作在內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很大變化。白話文代替了文言文。東西方各國優秀文學作品,特別是俄國和蘇聯的作品,開始由我國近代翻譯史上卓越的先驅者魯迅、瞿秋白等前輩介紹進來。魯迅是翻譯工作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典型。他和瞿秋白兩人關於翻譯問題的通訊,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應遵循的基本翻譯原則。他譯過許多俄國和蘇聯的優秀文學作品,如《毀滅》、《死魂靈》等。他和瞿秋白通過翻譯實踐,總結了許多寶貴的經驗。魯迅對翻譯標準的主要觀點是:"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持著原文的風資。"魯迅竭力反對當時那種"牛頭不對馬嘴"、"削鼻剜眼"的胡譯,亂譯,他針對有人所謂"與其順而不信"而提出了"寧信而不順"這一原則。當然,魯迅這條原則有"矯枉必須過正" 的意味,但與藉此作擋箭牌的"硬譯"、"死譯"實無共同之處。魯迅主張直譯,是為了照顧輸入新表現法和保持原作的風貌,這於借直譯作擋箭牌的"死譯"也是絲毫無共同之處的。他們二人對待翻譯工作的態度都十分嚴肅,至今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五、新中國成立至今一九四九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翻譯事業也得到了解放。從那時起,翻譯工作在黨的領導下,一直是社會主義新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不斷迅速發展,取得巨大成績,在翻譯理論方面也日益充實完善。這一時期的翻譯工作有以下幾個特點:(一) 翻譯工作者在黨的領導下,有組織、有計劃、有系統的進行工作,逐步取代了搶譯、亂譯和重復浪費的現象;(二) 翻譯作品質量大大提高,逐漸克服了粗枝大葉、不負責的風氣;(三) 翻譯工作者為了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開展了批評於自我批評,逐漸消除了過去各種不良現象和無人過問的狀況;(四) 翻譯工作者不僅肩負者外譯漢的任務;(五) 對翻譯標準的認識日趨統一,有效的推動了我國的翻譯工作。特別是在過去的二十年中,我國廣大翻譯工作者也積極響應黨的號召,通過認真的辛勤的翻譯勞動,介紹和交流先進科技知識、優秀文藝作品以及民族文化,為我國四個現代化和世界和平不斷做出新的貢獻。

Ⅵ 求漢英翻譯軟體的一些現狀和歷史

Lingoes 靈格斯詞霸
靈格斯是一款簡明易用的詞典和文本翻譯軟體,支持全球超過60多個國家語言的詞典查詢和全文翻譯、支持屏幕取詞、索引提示和語音朗讀功能,並提供海量詞庫免費下載,是新一代的詞典與文本翻譯專家。
靈格斯提供了最直觀的使用方法,幫助你快速查詢包括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俄語、中文、日語、韓語在內的60多種語言的翻譯結果。使用靈格斯創新的屏幕取詞功能,您只需將滑鼠移動到屏幕中的任何有單詞的位置,按下取詞鍵,靈格斯就能智能地識別出該單詞的內容及其所屬的語言,即時顯示出相應的翻譯結果。並且這一切都不會干擾你當前正在進行的工作。
靈格斯擁有當前主流商業詞典軟體的全部功能,並創新地引入了跨語言內核設計及開放式的詞典管理方案,同時還提供了大量語言詞典和詞彙表下載,是學習各國語言,了解世界的最佳工具。
體驗靈格斯的創新功能
超過60 種語言互查互譯
Lingoes 提供了全球超過60多個國家語言的詞典翻譯功能,支持任意語種之間的互查互譯。 這些語言包括英語、法語、德語、俄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中文、日語、韓語、越南語、世界語以及更多...

超過15 種語言全文翻譯
Lingoes 提供的文本翻譯服務,集成了全球最先進的全文翻譯引擎,包括 Systran, Promt, Cross, Yahoo, Google 以及Altavista等,令文本翻譯從未如此簡單,你可以自由選擇它們來翻譯你的文本, 並對不同引擎的翻譯結果進行比較,以幫助您理解那些您所不熟悉語言編寫的文本。這些語種包括有: 英、法、德、意、俄、西、萄、荷、希臘、瑞典、中(簡)、中(繁)、日、韓、阿拉伯...

Ctrl 鍵屏幕取詞,多國語言即指即譯
使用Lingoes的屏幕取詞功能,可以翻譯屏幕上任何位置的單詞。你只需按下Ctrl鍵,系統就會自動識別游標所指向的單詞,即時給出翻譯結果。 創新的剪貼板取詞功能,更可以在PDF文檔中實現精確取詞。現在,屏幕取詞已經支持英語、法語、德語、俄語、西班牙語、中文、日語和韓語...

單詞及文本朗讀
基於最新的TTS語音朗讀引擎,Lingoes 提供了單詞和文本朗讀功能,使得您可以快速獲得單詞的發音,便於學習和記憶。

開放式的詞庫管理
開放式的詞庫管理方式,讓您可以根據自已的需要下載安裝詞庫,並自由設定它們的使用和排列方式。

免費下載海量詞庫
我們計劃提供了數千部各語種和學科的詞典供用戶免費下載使用,現在每天都在不斷增加中…
我們當前已提供了一些常用的詞典,包括英漢/漢英詞典、法漢/漢法詞典、德漢/漢德詞典、日漢/漢日詞典、俄漢詞典、韓英詞典等,你可以從詞典庫中搜索更多的詞典。

聯機詞典及維基網路 (開發中)
無需在本地安裝大量詞庫,你可以通過網路使用Lingoes的聯機詞典服務,一樣可以獲得快速詳盡的翻譯結果。我們還為使用者提供了Wikipedia 網路全書聯機查詢,它共有9種語言,3,500,000 多篇文章

這個軟體最起碼我覺得比金山詞霸強不少,字典自己選擇。
http://www.lingoes.cn/zh/index.html
樓主到這里自己看一下吧!
唯一不好的我認為是全文翻譯,必須連接網路。沒有網路的人用起來不太方便!

Ⅶ 現在英語翻譯軟體發展的很快,以後會英語用處不太大了吧

想法不對。

很簡單的道理:英語只是一門語言工具,和中文漢語一樣。現在說的人少,你內不需要過多用到它容,還不會覺得不便;按照你的想法,以後會英語的人更多了,大家都說英語,而你一個人不會,你能在大家交流的時候,去查詞典嗎? 豈不是很容易被外界給隔離拋棄了。

O(∩_∩)O哈哈~

Just give you some force to drive you study English harder !
Would you adopt my answer as the best, please?!

Ⅷ 谷歌成長史帶給我的啟發

2015年,負責賺錢養家的Google為其重組後的母公司Alphabet貢獻了99.56%的營收。與此同時,它那些仰望星空的兄弟姐妹們(包括人類壽命延長公司Calico、高速光纖網路公司Fiber、智能家居產品公司Nest、生命科學公司Verily,以及發明了無人駕駛汽車和Google Glass等產品的神秘研發部門Google X等)的營收只有4.48億美元,卻虧掉了35.67億美元,大約相當於Google營收的4.79%。

如何經營協調這樣一家兼具仰望星空和賺錢養家雙重職能的巨頭企業,並持續不斷地維持創新能力?一起來看看從2001年開始執掌谷歌10年之久、帶領公司完成了IPO並經歷了財務危機的Eric Schmidt的這份『How Google Works』,也許能窺到一些巨頭成長之路。前Google CEO Eric Schmidt出過一本書叫 《How Google Works》。看書時間有限的話,筆者為大家整理了這份書中的PPT也行,也許更簡單直觀。裡面特別提到 OKR,筆者簡單解讀一下。

OKR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

首先目標是要有野心的,需要讓你覺得並不那麼舒服的;而關鍵結果是可以衡量的,可以很容易去做評分。OKR是應該公開的,公司裡面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其他人工作的目標,提到OKR的精華 "Set unattainable goals, and then fail well." -- 就是把目標定高些,每次爭取完成大概60-70% 的目標「sweet spot」 ,如果完成高了,比如100%,說明你目標定得不夠;完成少了,說明定得目標不切實際。但不是說需要懲罰,而需要下個季度更好去定義OKR。

OKR不是員工評價的代名詞。得跟公司目標直接相關,以及讓每個員工對這些目標有貢獻。績效評估是另一碼事 --那是在一定時期內對雇員進行評估,獨立於OKR的一套系統。

人才招聘模式

想用OKR是有前提的,就是從公司第一天開始,要招最優秀的人,喬布斯也曾說過,「如果你僱用了B類的人,那麼他就開始把其他B類和C類人都帶進來。」 看看谷歌HR官方是怎麼招聘人才的。下面是一些招聘原則

招聘比你更聰明,更有見識的人;別招你無法從他們身上學習或不會挑戰你的人。

招聘會對我們的產品和文化提高價值的人;別招無法在這兩方面做出好貢獻的人。

招聘能夠把事情搞定的人;別招只想著問題的人。

招聘熱心、會自我激勵、有熱忱的人;別招只想要一份工作的人。

招聘能夠鼓舞其他人,和其他人良好共事的人;別招偏好獨自工作的人。

招聘能隨著團隊和公司一起成長的人;別招只有狹隘技能或興趣的人。

招聘多才多藝、有特殊興趣和才能的人;別招只為工作而活的人。

招聘有道德、能坦誠溝通的人;別招愛玩弄政治權術的人。

只錄用優異的應徵者;不優異的人絕不錄用。

下面PPT來自Slideshare,中文翻譯摘自網路當喬納森和施密特剛加入 Google 的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已經知道了關於成功經營的所有訣竅。但我們很快就發現自己對經營的見解全都錯得離譜。我們需要制定出一套新的商業規則,讓公司在互聯網時代也能站穩腳跟。以下是我們總結的經驗。我們首先拋出一個施密特最愛問的問題:現在和之前有什麼區別?有什麼區別?有什麼變得不一樣了?有哪些人們的假設已經不再正確?為什麼事物似乎發展得越來越快?以下是我們給出的答案:科技正在改變商業的方方面面。全世界的信息和媒體都是在線的。移動設備讓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聯系任何人。雲計算將一個超級計算機收入你的口袋中。因此,多年以來的准入門檻也不復存在。現存的企業極易受到競爭和干擾的影響。這種改變速度空前,而且仍在加速。摩爾定律已經應驗,科技正在失控。占據主導的不再是企業,而是消費者,人們抱著前所未有的期待。企業不再可能借一款低劣的產品就僥幸成功,即使成功了也不可能持續太久。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低劣的產品會收到很低的評分,這使得市場靈活而真實。在今天,優質的產品才能獲勝。同時,企業的力量也發生了巨變。個體或小團隊可以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他們可以創造出嶄新的想法,再歷經測試、失敗,再重新開始,最後成功獲得全球市場。這些擁有最大影響力的人,我們稱之為「聰明的創意人員」。他們是結合了知識、商業專長和創造力的產品人。如果你把當今的科技工具放到他們手中,並給予他們發揮的自由,他們可以以一種出奇的速度,創造出奇的產品。問題是,今天的大多數企業,他們的目的是讓風險最小化,而不是讓自由和速度最大化。信息和數據被嚴格保密,卻沒有用作共享。在過去的年代,犯錯成本高昂,人們贊賞三思而後行,而他們的設計就是那個年代遺留的產物。決策權被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換言之,絕大部分公司在設計方面都行動太緩慢!這在互聯網時代根本行不通。那麼,什麼才行得通?創建一項成功的互聯網時代冒險事業。我們發現,只有吸引聰明的創意人員作員工,並為他們創造出開放式成長的環境,事業才能長久地保持成功。你應該怎麼做呢?首先,你需要吸引那些聰明的創意人員,他們可不容易糊弄。

你得從企業文化著手。創意人員在意他們工作的環境。所以,盡早開始規劃企業文化。作為團隊你在乎什麼,工作和決策的方式是怎樣的,這些都要考慮並梳理成文檔。然後按照企業文化中的標語說的那樣那樣生存下去。最好是以小團隊的形式工作,讓大家保持關系緊密,並抓住偶然發現的聯系好好培養。圍繞著那個影響力最大的人組建企業團隊。接下來要考慮的便是策略。大多數人開創一份冒險事業前都會做商業計劃。但是事物變化得太快,任何完全 MBA 式的商業計劃都必定在某些至關重要的方面是錯的。聰明的創意人員知道這一點,他們會擔心,一份規規矩矩的商業計劃會妨礙他們的自由。(喬納森剛進入 Google 的時候,他的第一個產品中就有這樣一份計劃。拉里·佩奇(Google 現任 CEO)說那份計劃看起來很蠢。)你的事業不應該建立在一份商業計劃上,而應該以策略為基礎。你可以有計劃,但要心裡有數,這份計劃可能會有很大變動。計劃是可變的,策略卻很穩定。好的策略基礎有三根支柱:1、創造基於獨特科技洞察的優秀產品;2、為增長而不是利潤做調整;3、知道競爭對手的情況,但不隨同。好了,現在要把那些創意人員招進公司。切記,你要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招聘。很多人都這么說,但他們還是把事情委託給人事相關人員。每個人,每!一!個!人!都要在招聘環節上肯花費精力。現在你已經吸引並組建了一個充滿創意人員的團隊,你需要給他們一個放養的環境,讓他們可以自由成長。這從你制定決策的方式開始。正確的方式可以讓他們知道,自己原來可以產生很大影響。如果決策方式不對,就會扼殺了他們的志氣。大部分考慮長遠的企業都標榜自己制定的決策能夠達成共識,但他們不理解什麼是「共識」。

並不是每個人都同意就能稱之為「共識」,「共識」意味著每個人都能發聲,每個人的意見都能被聽到,最終大家團結地站在最好的決策那一邊。交流和制定決策同樣重要。和決策一樣,大多數領導者都認為自己很擅長交流,當然,他們大多數都錯了。盡量讓交流保持開放。讓信息流動得更快一些,信息的聲量更大一些,讓更多人能參與進去。正確做好這些事,然後你的事業就有機會涅盤,獲得巨大變革。但是請記住,作為 CEO,你還必須是個 CIO(首席創新官)。創新不能被擁有或任命,它需要被允許。命令創意人員讓他們進行創新,這不一定有效,正確的方式是放任他們去做。設定一個實現起來很困難的目標,然後漂亮地失敗。聽那些在一線實踐的人的話,不要聽那些空談。讓他們做產品的原型,而不是空泛的PPT。任何地方都能誕生想法。以上步驟並不僅適用於企業家,也不僅對高科技事業有效。機會到處都是,創意人員到處都是。心懷抱負,想要建立創意團隊來爭取機會的人也到處都是。你所需要的只是一個大膽的想法。捫心自問,哪些想法本應該在五年內實現?試著去想像那些不可思議的事物,因為它們其實很有可能發生。然後,在你想像的那個未來上做賭注。大賭注有時候比小賭注更容易實現。因為它們可以吸引到最優秀的人。你准備好了嗎?

Ⅸ 翻譯軟體越來越強大,大學生還有必要學習外語嗎

這問題問的……你一定是沒有學過考研英語!


作為考研黨!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一樣的話,在不同的語境中,意思可以達到完全相反的境界……(作為考研黨最苦的就是這個了,一摸一樣的詞語不一樣的題就會有不一樣的選項,想死記硬背都沒有辦法)



你瞬間蒙逼了……

然後用把手機拿出來,想進行語音識別,對著老闆的嘴說,「老闆,麻煩您再說一次」(前提還是會說這一句,不會說還得再次重復第一步!)


你想想這個過程……不說浪費時間了,就怕老闆以為你在逗他玩……


所以你說學習英語重要不重要!

閱讀全文

與翻譯軟體發展歷史帶來的啟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