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國古代時間軸(從元謀人至北魏孝文帝改革) 要求:時間軸要包括所學歷史重要時間、重要事件、單元特徵。
一 、原始社會(約170萬年前到約公元前21世紀)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70-2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萬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0.5-0.7萬年前 河姆渡、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0.4-0.5萬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炎帝、黃帝、堯、舜、禹時期
二、 奴隸社會(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夏 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2070年 禹傳予啟,夏朝建立
商 公元前1600 年到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商朝建立
公元前1300年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滅商,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
春秋 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
三、 封建社會(公元前475年到公元1840年)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秦始皇確立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改國號新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32年 張衡發明地動儀
166年 大秦王安敦派使臣到中國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避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30年 吳派衛溫等率軍隊到台灣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東晉滅吳
316年 匈奴攻佔長安,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494年年到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
581年 隋朝建立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起義開始,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爆發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唐亡,五代開始
916年 阿保機建立契丹國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1005年 宋、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開始變法
1115年 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南宋開始
1140年 宋、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元朝結束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6世紀中期 戚繼光抗日倭
1553年 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
1616年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28年 明末農民戰爭爆發
清(1636年到1911年)
1636年 後金改國號為清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農民軍攻佔北京,明亡
1662年 鄭成功收復台灣
1673年 三藩叛亂開始
1684年 清朝設置台灣府
1689年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39年 林則徐虎門銷煙
1840年-1842年 鴉片戰爭
1842年 中英《南京條約》簽訂
19世紀四五十年代 中國無產階級產生
1851年 金田起義、太平天國建立
1856年-1860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8年 《愛琿條約》《天津條約》的簽訂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產生
1860年 《北京條約》的簽訂
19世紀60到90年代 洋務運動
1864年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83年-1885年 中法戰爭
1894年-1895年 甲午中日戰爭
1895年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
19世紀90年代 帝國主義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劃分「勢力范圍」
1898年 戊戌變法
1900年 義和團運動高潮,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1年 《辛丑條約》簽訂
1905年 中國同盟會成立
1911年 黃花崗起義、保路運動、武昌起義
❷ 現在征地是多少錢一畝征地補償和安置補助是怎麼計算的怎麼我們村
一、問題的提出 1.按土地平均年產值作為計算土地補償費的標准違背了以市場價值確立補償數額的要求,即不科學,也不合理 根據中國現行《土地管理法》第47條的規定,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安置補助費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 從中國現行土地管理法的規定來看,征地補償金計算的基準是農地的年產值。眾所周知,年產值是農作物產量與價格的函數,其高低受所處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與被征地的區位等地價因素無關。[2]況且,近幾年農產品價格不斷下降,按法定標准計算出來的補償標准根本不能解決失地農民的長遠生計。從理論上講,土地補償費的確定很大程度上與被征地所處的區位、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及區域基礎設施條件等緊密相關,而與土地年產值的關聯性並不明顯。概括的說,現行法定的征地補償標准游離於土地市場價格之外,嚴重損害了農民權益。 2.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費的補償標准由政府規定造成了補償偏低,極大損害了被徵收人的利益 根據中國現行《土地管理法》第47條的規定,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費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依據規定標准進行補償,造成的結果往往是補償不到位,極大地損害了被征地人的利益。從中國現行的實際狀況看,要麼是一些地方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本沒有規定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費的補償標准,而授權市、縣人民政府自己規定;要麼是雖然規定了補償標准,但往往也是長時間不進行修改,該標准與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費實際價值形成較大反差。例如,2005年洛陽市洛龍區政府組織的被征地農民拆遷過程中,仍然依據1997年洛陽市政府(1997)第 71號文件,即《洛陽市建設土地地上附著物補償標准》對磚混結構房屋按280元/平方米對實際價值1000元/平方米的房屋進行補償,使被征地農民遭受了極大的損失。 眾所周知,在中國城市的房屋拆遷補償制度中,起始也是依據政府規定的標准。對於這種其不合理的補償制度,2001年修正的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明確了貨幣補償的金額,應當根據被拆遷房屋的區位、用途、建築面積等因素,以房地產市場評估價格確定。無論實踐中對上述規定貫徹的如何,但該條款最起碼從制度層面實現了補償標准向市場價值的回歸。同樣的道理,農民的房屋也是有價值的,衡量其價值最公平的方式就是市場,任何機關規定的標准也沒有市場決定的價值更具有公平性,更容易讓人接受。 3.法定補償標准偏低,與土地的實際價值形成較大反差,被徵收人應當享受的利益被強行歸公 集體土地是農民集體的財產,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其價格是土地所有權的市場價格。公平合理的征地補償應依照等價交換原則,按市場價值對農民進行全額補償。該市場價格不但包括土地的自身價值,還包括土地的增值。實踐中,政府向農民徵收土地時按農業收益支付土地補償安置費,向社會拍賣時卻按土地市場價格成交,增值達數十倍、甚至百倍,形成價格的巨大差距,農村集體土地所有者並沒有分享土地出讓後的增值。對於這樣做的理由,有學者認為,集體土地的市場價格由兩部分組成:一是農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純收入資本化形成的「影子價格」,是「土地本身所值」;二是「農轉非」之後的「自然增值」,國家應當補償是「土地本身所值」,自然增值部分應當歸公。[3] 土地的「自然增值」是早期經濟學家(約翰.穆勒和亨利.喬治)使用的名詞,馬歇爾《經濟學原理》開創的外部性理論問世後,都認為這是由於經濟活動的外部性造成的外部收益(對土地供給者來說)或外部成本(對土地需求者來說)(有正收益,也可能有負收益)。它是由於土地周邊土地利用活動的輻射作用改善了區位,使它獲得外部經濟收益,從而提高了地價。所以,所謂「自然增值」按外部性理論看來,不過是外部經濟收益。經濟活動中的外部性到處可見。如北京市修了城鐵,城鐵沿線的房子都漲了價;這類收獲外部經濟收益的例子比比皆是,而這些「外力增值」都沒有「歸公」,為什麼農民土地獲得的外部收益就要「漲價歸公」呢?[4]這種「漲價應當歸公」的思路完全處於對農民財產權的漠視。 二、原因分析 1.計劃經濟時期長期不合理的城鄉政策,未把農民作為市場經濟的參與者、利益的分享者和受益者,形成了對農村地權歧視的觀念,不把土地作為商品對待,決定了補償計算標準的單一化 歷史上長期以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形成了一種忽視城鄉差別的「城市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國家的公共政策優先滿足甚至只反映和體現城市人的利益。在計劃經濟背景下,農民不是市場的參與者,也不是社會發展的受益者。在土地徵收過程中,政府往往以較低的補償費獲得土地,再以很高的出讓金轉入市場。但是,國家對征地補償中的這部分巨額增值不予確認,也沒有讓失地的農民從中獲利。[5]計劃經濟時期的這種以城市為中心的價值理念至今仍然還影響甚至支配著我國現行的土地徵收補償制度。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農民集體土地轉為建設用地的過程,應是農民分享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過程,應當有利於縮小城鄉差距而不是擴大城鄉差距。 2.目前法律規定的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是一種不完全的權能,農民手中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是一種被虛置的土地使用權,農村土地的價格並不服從於市場規則 中國1988年憲法修正案將現行憲法第十條第四款修改為:「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規定能夠轉讓」。從憲政層面承認了集體土地使用權的有限流轉。隨後,《民法通則》第80條,《土地管理法》第43條、44條,《土地承包法》第32條都對集體土地使用權、經營權的流轉作了進一步的規定。2004年10月18日出台的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規定》規定:在符合規劃的前提下,村莊、集鎮、建制鎮市中農民集體土地所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可以依法流轉。憲法雖然規定,我國的土地分為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但事實上集體土地所有權是一種不具備完全權能的權利,農村集體土地的最終處置權屬於國家,集體所有者並沒有土地出讓權,因此使本屬於集體的土地收益注入了國庫。[6] 農民手中的土地雖然是稀缺性資源,但它本身並不服從於市場規則,也沒有一個均衡的價格。政府本應當定位於土地資源的捍衛者和監督者,但實踐中其卻成了游戲的參與者。農民已經開始意識到他們所擁有的這塊土地蘊藏著任何商品不可比擬的價值,要求分享這部分收益的願望已不可阻擋。政府要做的是成為集體土地進入一級市場流轉的游戲規則制定者,為其提供規則,通過徵收土地流轉稅、土地增值稅等實現利益分享,進而達至實現公共利益的目標。[7] 3.傳統的土地徵收制度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的,其補償標準是與相應的就業安置相聯系的,但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傳統的土地徵收補償標准已經不能滿足農民生存的需要,而就業安置在現實中又遭遇了很大的挑戰。 在計劃經濟時期,農民可以通過征地行為成為「城市人」,農轉非的安置方式大部分農民還是樂意接受的。伴隨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此種安置方式已經不再具有任何吸引力。當前,大部分地方都選擇了貨幣安置為主的方式,即一次性發放安置補助費,讓農民自謀職業。但是,貨幣安置過程中政府出錢進行一次性買斷的「強制購買」把農民「一腳踢開」造成農民極大的不滿。[8]失地農民因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就業技能,在就業方面處於明顯的劣勢,很容易陷入失地又失業的困境。另外,貨幣安置著重考慮了被征地農民眼前的生活安排,並沒有與社會保障制度同步銜接。由於安置補助費偏低並不能有效解決問題。在重新就業困難,社會保障又沒有足夠資金支持的情況下,失地農民極易對未來的生活產生憂慮,從而導致社會的不穩定。[9] 三、它山之石 1.在西方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關於土地用途有著嚴格的規劃管制,土地徵收屬於規劃的變更,依據信賴保護原則的要求,變更規劃需以公正補償為前提 西方市場經濟發達國家基本上都實行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美國是世界上較早實施土地用途管制的國家。20世紀50年代後伴隨美國城市化的進程,美國各州通過法律要求地方政府根據本地的經濟發展狀況和土地利用現狀,劃定城市增長線,分期分批發展,建築許可的總量控制等措施來控制城市發展規模,保護優質農地。英國土地利用嚴格遵照其城市農村計劃法,農田保護納入計劃法的約束中,謀求土地利用的整體效益。法國於1960年制定農業指導法,隨後建立土地整理與農村安置公司,負責土地整理和維護耕地農用。法國將農田納入農業區域環境保護范疇。規劃用地以決定哪些土地可為非農建設使用,哪些土地為未來城市發展預留地。對劃入農業區域的土地,保證至少在土地規劃公布10年內,不受非農建設威脅,鼓勵對農田上的投入。[10] 變更土地規劃實質上違反了行政信賴保護原則,破壞了行政相對人對行政行為的合理期待,因此行政機關應當履行補償義務,填補利害關系人的信賴損失。 2.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的土地以私有為主,土地市場發育比較成熟,徵收補償標准市場化的特徵比較明顯 土地私有是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私有財產制度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個人對其擁有的土地享有完全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當然,國家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強制購買私人土地,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土地徵收。該種強制買賣和一般商品買賣的不同在於國家的強制購買權,但就購買價格而言仍然是正常的市場交易價格。在美國,最高法院對補償標準的確定,通常依據公平的市場價值對財產所有者的損失進行評估。公平的市場價值[11]是美國最重要和被普遍接受的估價方式。按照日本憲法第29條第3款規定,土地徵收需要補償全部損失,即補償被收用財產的一般市場交易價格。[12]德國基本法第14條第3款規定:補償應當「經公眾利益和關系人權益的適當斟酌予以確定」。也就是說,補償應當與財產損失平衡,計算根據是考慮被徵收財產的價值,這里的關鍵是流通價值(市場價)。通常應予完全補償的根據至少包括:財產保障本身;負擔平等原則;以市場原則和競爭原則為根據的現有市場秩序。[13] 3.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私人財產權保障制度發達,被征地人員的參與權、知情權能得到真正落實,從補償范圍看,直接損失補償和間接損失補償、物質補償和精神補償都很全面 在多數國家和地區,土地徵用方都給土地所有者以較為滿意的補償,徵用補償通常由兩部分組成:土地徵用費和土地賠償額。其中土地徵用費相當於土地價值,一般按照徵用時的市場價格給足補償;土地賠償額是對土地權利人因徵用而造成的經濟及其他損失的補償。因此,征與不征、如何征、如何補、如何安置都不取決於政府一方,由此引發的社會矛盾也少,救濟制度也很完善。 在美國,「合理補償」是指補償所有者財產的公平市場價格,包括財產的現有價值和財產未來贏利的折扣價格。美國土地徵收補償根據徵用前的市場價格為計算標准,它充分考慮到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不僅補償被征土地現有的價值,而且考慮補償土地可預期、可預見的未來價值。英國對土地徵收的補償包括土地補償,其標准為公開市場土地價格,此外還包括遷移費、經營損失等補償。德國的土地徵用補償包括:土地或其他標的物損失的補償,其標准為以土地或其他標的物在徵用機關裁定徵用申請當日的移轉價值或市場價值;營業損失補償,其標准為在其他土地投資可獲得的同等收益;徵用標的物上的一切附帶損失補償。[14] 四、幾點建議 1.改革現行不合理的土地產權制度,還權於農民 對於如何改革中國集體土地的產權制度,有學者指出,承認農戶承包經營土地的完全轉讓權,包括農業用途和非農業用途的轉讓承包土地的權利;農戶在非農用地市場轉讓土地經營權,在符合土地利用規劃和土地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自願選擇各種合約方式和開發方式。[15]與上述觀點不謀而合,有學者認為在現有制度框架內,進一步弱化集體所有權,強化農戶承包權。這種承包權把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權都給農戶,農戶成為實在的而不是名義上的土地主人。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保護農民在土地上的權益問題,也使耕地保護有了真正的主體。[16] 筆者認為,農地產權改革的關鍵是要進一步調整農民同土地之間的關系,重塑農民作為土地主人的地位。首先,應當強化農民的土地使用權,明確土地使用權不僅僅限於承包經營權,還包括完整的轉讓權和收益權,使農民直接支配土地。其次,消除各種觀念上的和人為的對農民土地使用權期限的限制。 2.盡快制定土地利用規劃法,明確土地用途規劃的產生和變更程序 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國家為保證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通過編制土地利用規劃,劃定土地用途區,確定土地使用限制條件,並要求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土地用途利用土地的制度。雖然中國土地管理法也確立了相應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但是對於土地用途規劃的制定、變更程序以及用途規劃變更的附隨補償義務等都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規定。因此,中國應盡快制定土地利用規劃法,完善土地用途的產生和變更程序,明確用途規劃變更的補償義務。 3.盡快制定土地徵收法,確立土地的市場價格為補償計算標準的制度,實現安置方式的多樣化 如前所述,世界各國的土地徵收補償均以土地的市場價值為補償的計算標准,並且同時也建立了完善的市場價格評估機制。例如,在美國的土地徵收中,確立市場價值的方法包括市場數據或比較銷售方法、收入方法、替代物品原理法、開發成本方法等。[17]中國承認農民對土地的完整轉讓權後,必然應當建立與之對應的以土地市場價值為補償基準的補償標准。 此外,還應當實現土地徵收補償方式的多樣化。根據日本、德國等國家的法律規定,土地徵收的補償方式既可以採用貨幣補償,也可以採取留地補償和替代地補償相結合的方式。從中國目前各地的實際做法來看,留地補償是一種非常受歡迎的補償安置方式。因此,中國應當確立多元化的征地補償安置方式。 4.扭轉觀念,把失地補償制度與社會保障制度相分離 針對農民失地後生活沒有保障,工作很難落實的現狀,不少學者提出建立失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並逐步與城鎮社會保障並軌是失地農民問題的最終解決之道,並提出從征地出讓收益金中提取部分資金作為征地調節資金,用於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18]從形式上看,這種思路似乎是在解決農民的國民待遇問題,把農民也納入社會保障體系。事實上,農民和城市人一樣,都應當享受同等的待遇和保護,無論是失地農民,還是其他的農民,其都應當享受社會建立的保障制度,而不能拿農民的土地補償金建立所謂的社會保障制度。因此,必須扭轉觀念,逐步建立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實現征地補償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分離。 依據《土地法》第47條第2款可知:土地補償費=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補償倍數。根據地方是否制定了統一年產值標准,土地補償費的計算公式有以下兩種情形: 1.在制定統一年產值標準的情況下,土地補償費的計算方式 依據國務院 《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以及國土資源部 《關於開展制訂征地統一年產值標准和征地區片綜合地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的規定,所謂征地統一年產值標準是在一定區域范圍內 (以市、縣行政區域為主),綜合考慮被徵收農用地類型、質量、等級、農民對土地的投入以及農產品價格等因素,以前三年主要農產品平均產量、價格為主要依據測算的綜合收益值。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制訂並公布各市縣征地的統一年產值標准,征地補償做到同地同價,統一年產值標准應設定基準時點,一般3~5年調整一次。因此,如果被征地所在市、縣已有徵地統一年產值,那麼結合《土地法》第47條第2款可知:土地補償費=被征耕地面積×該耕地每單位面積統一年產值標准×補償倍數 2.在沒有制定統一年產值標準的情況下,土地補償費的計算 地方實踐中通常根據統計年報表計算出征地前三年該耕地的平均年產量(也可以採取由地方政府根據統計年產量,分區域定出年產量)乘以平均農作物價格得出該耕地被征前三年平均年產值。其中農作物價格在調查市場價格和國家牌價(包括征購價和超購價)的基礎上,選擇兩者中較高價格確定。而且耕地的年產量也應當包括各類作物的主、副產品的產量。即在沒有制定統一年產值標準的情況下,結合《土地法》第47條第2款可知:土地補償費=該耕地前三年平均年產量(包括副產品)×平均農作物價格×補償倍數。
❸ 泰山歷史文化軸線是哪兩軸
再現「厚土大來德—人間源鬧市—天堂仙境」三重空間
本報泰安3月9日訊(記者閆秀玲)為了挖掘和展示泰山文化內
涵及城市文脈,保護泰安這一歷史文化名城,泰安決定恢復泰山歷史
文化軸線,並已向國內外公開招標。
恢復泰山歷史文化軸線就是要再現厚土大德—人間鬧市—天堂仙
境「三重空間」的歷史風貌,充分展示泰山獨有的帝王封禪文化和民
間優秀文化。所謂「三重空間」中的「厚土大德」指的是以蒿里山為
中心,包括社首山,規劃范圍有:北、東至鐵路,南至靈山大街兩側,
西至泰山大街東首;「人間鬧市」(指古泰城),規劃控制范圍包括
靈應宮、靈山大街、古泰城南門、通天街、岱廟、紅門路、紅門及通
天街南部的南關大街及其以南;「天堂仙境」指的是自一天門到岱頂
及相關的景點(線)。具體建設項目初步計劃有:恢復社首壇、開發
蒿里山;復建泰安古城南門;通天街及其兩側按明清民居的風格建設;
實施大岱廟工程;再現古帝王封禪氛圍及登山路線等等。
泰山是世界上首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是馳名中外的旅遊
勝地,泰安市是山東省首批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恢復泰山歷史文化軸
線,將延長登泰山遊客在泰安的駐留時間,提高泰山旅遊的水平和檔
次。
❹ 求中國抗日戰爭的歷史重大事件簡介,把你的結果畫成時間軸,作為手抄報素材! 財富值獎勵:30,最高50
1840~1859年
鴉片戰爭 19世紀40年代,英國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法、美等國也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的發展要求更多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此時的中國處於農耕文明的晚期,政治腐敗,自然經濟占據統治地位,思想閉塞,已呈現出衰敗的跡象,於是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目標。腐敗的社會制度最終無法抵禦新興的資本主義,1840~1842年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中國「閉關鎖國」的大門被打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的失敗驚醒了先進的中國人,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
第二次鴉片戰爭 19世紀50年代是世界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時代,擴大國外市場和掠奪殖民地,成為當時資本主義國家的共同願望。由於中國自然經濟的抵制,資本主義的商品傾銷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英法聯合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更加深入,中國逐步淪為外國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太平天國運動 中國國內階級矛盾的激化,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最終引發了太平天國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它擔負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制度的衰落與崩潰。由於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和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走向失敗。太平天國運動給清政府以沉重的打擊,同時也阻止了中國的殖民地化。
1860~1879年
洋務運動 19世紀60年代,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繼續發展,為掠取更多的侵略利益,在經濟上加緊侵略中國,使中國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國內人民起義不斷,邊疆危機四起。面對內憂外患,地主階級洋務派掀起了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是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新式人才。洋務運動開始了中國的工業化,並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1880~1899年
中法戰爭 19世紀末期,世界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過渡。為了適應壟斷資產階級的要求,資本主義列強加緊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資本輸出場所和殖民地。地域遼闊的中國成為它們爭奪的主要目標,中國邊疆危機四起,法國發動了中法戰爭。清政府以勝求和,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新約》,法國奪取了越南,打開了中國西南的門戶。中法戰爭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刺激了列強進一步侵略中國的野心。
甲午中日戰爭 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資本主義得到發展。由於國內市場狹小,國內階級矛盾尖銳,日本急需從侵略擴張中尋找出路,為此制定了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並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都帶有現代意義的對外戰爭,主要標志就是海軍的出場和角逐。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的慘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馬關條約》的簽訂,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戊戌變法 甲午中日戰爭後,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已從商品輸出為主轉為資本輸出為主。它們不僅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而且加強了對中國的政治侵略,企圖瓜分中國的領土,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有了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救亡圖存的維新變法運動。這是資產階級維新派進行的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也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雖然變法最後失敗了,但是它宣傳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形成了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義和團運動 19世紀末,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浪潮,中國民族危機嚴重,外國傳教勢力活動猖獗,農民階級發動了義和團運動。義和團同帝國主義進行頑強的斗爭,體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斗爭的精神,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計劃。但是,由於農民階級的時代局限性和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義和團運動歸於失敗。這是一次旗幟鮮明的反帝愛國運動,是甲午中日戰爭以後中國人民反侵略、反瓜分的最高峰。
1900~1919年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以後,對外侵略的要求變為資本輸出和分割世界。中國人民為反對外國侵略,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清政府企圖利用義和團抵制外國侵略。為了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和迫使清政府屈服,英、俄、日、法、德、美、奧、意聯合發動了侵華戰爭。這次戰爭鎮壓了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迫使清政府徹底屈服並與西方十一國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淵。從此,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辛丑條約》 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資本輸出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外侵略的共同要求。在侵略中國的過程中,遇到了中國人民強烈的反抗。因此,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到,要想保證在中國的侵略利益,必需加強對清政府的控制。所以,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8個侵略國和西、比、荷共11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這個條約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統治,並表明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也標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20世紀初,清政府完全變為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工具,中國的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隊伍進一步擴大。這一切促使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和革命團體的廣泛建立。為了統一革命力量和進一步明確目標,在孫中山的倡導下,以興中會、華興會為基礎,聯合光復會等,於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民主革命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從此革命風潮一日千丈,其進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清末「新政」 1900年後,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加劇,全國各地反壓迫、反侵略武裝起義風起雲涌,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迅猛發展,清政府統治危在旦夕。為了維護自身統治,清政府從1901年起陸續推行「新政」。「新政」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面對著日益高漲的革命形式,「新政」並不能幫助統治者度過危機。
黃花崗起義 同盟會成立以後,陸續發動了一系列武裝起義,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清政府的「新政」和預備立憲的破產,進一步暴露了其腐朽的本質。在孫中山、黃興等人的策劃下,1910年4月27日,由黃興直接領導的大規模反清起義——黃花崗起義,在廣州爆發。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但它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式的發展,加速了清政府的滅亡。
武昌起義 見前
辛亥革命 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民族危機日益嚴重,「新政」的破產進一步暴露了清政府腐朽的本質。這一時期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擺脫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風起雲涌。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掀起了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史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採取一系列革命措施,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成立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性質的《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洪憲帝制 袁世凱在鎮壓二次革命後,加緊復辟帝制。為取得帝國主義的支持,他大肆出賣國家主權,接受「二十一條」。帝國主義為擴大侵略利益,也積極支持袁世凱。1916年,袁世凱做上「中華帝國」的皇帝,改元「洪憲」。袁世凱稱帝不得人心,遭到舉國上下的一致反對。革命黨人掀起了護國運動,袁世凱調兵鎮壓無效,被迫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凱憂郁而死。
新文化運動 辛亥革命失敗後,帝國主義通過扶植北洋軍閥,加深對中國的侵略,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繼續深化。一戰期間,中國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在中國實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發展資本主義。西方啟蒙思想在中國進一步傳播,辛亥革命又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但袁世凱又在文化領域推行尊孔復古逆流。以陳獨秀等人為代表,深受西方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影響的進步知識分子,1915年在上海創辦《新青年》,提出了民主和科學的口號,開始了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反封建斗爭——新文化運動。它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人們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對五四運動的爆發起了宣傳動員作用。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為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所接受,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
1920~1929年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十月革命以後,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一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出現了短暫春天,工人階級隊伍壯大;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登上了政治舞台,工人運動有了較大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了廣泛傳播;共產國際對中國給予大力的幫助;1920年秋開始,共產主義小組在中國各地紛紛建立,這一切都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准備了條件。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秘密舉行,後轉到浙江嘉興。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黨綱,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新型的無產階級政黨,它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還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利益。從此,它開始領導中國人民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並為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而奮斗。它的誕生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光明和希望,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
中共「二大」的召開 一戰結束後,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分割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特別是在中國的侵略利益,1921~1922年,美、英、日等國在華盛頓開會。華盛頓會議上,帝國主義國家達成了共同宰割中國的《九國公約》,這樣,中國仍然處於帝國主義列強共同統治的局面。在列強操縱下,中國各派軍閥展開更為激烈的爭奪,軍閥混戰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為了更好地領導人民進行民主革命,在共產國際的指導下,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制定了民主革命綱領,第一次在中國人民面前明確地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華盛頓會議以後,帝國主義既各自扶植依附於自己的封建軍閥,爭權奪利,又聯合干涉和鎮壓中國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帝國主義國家卷土重來,加緊對中國進行掠奪,使一戰期間有所發展的中國民族工業,重新受到列強的壓迫。國內軍閥混戰不斷,戰火彌漫大半個中國。這一切導致國內經濟蕭條,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國共產黨在二七罷工失敗後意識到,要戰勝強大的敵人,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於是,積極倡導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孫中山在第二次護法運動失敗後,也意識到以前單靠國民黨一黨領導,依靠一派軍閥打另一派軍閥的方法,不可能取得民主革命的勝利,「國民黨需要新鮮的血液」。在中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的幫助下,1924年初,中國國民黨在廣州召開了旨在改組國民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在會上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並同意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這就使得國共兩黨實現了在政治上和組織上的合作。這次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實現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正式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為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礎,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在全國迅速開展起來。
北伐戰爭 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以後,全國的革命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工農運動迅速發展;以五卅運動為核心的反帝愛國運動日益高漲;經過兩次東征,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而這一時期,在帝國主義的指使下,各派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對。為了推翻軍閥統治,打倒帝國主義,1926年7月,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北伐軍在不到半年時間里,就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直指黃河流域。北伐戰爭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動搖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有力地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南昌起義 見前
八七會議 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給中國革命造成了巨大損失。為了糾正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並為中國革命的發展指明方向,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會議給正處於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
1930~1939年
土地革命 1927年三大武裝起義失敗後,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向農村。為了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解除農民身上沉重的封建壓迫,充分調動農民的革命積極性,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的土地革命。在中國共產黨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線的指導下,各根據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農在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它鞏固了工農聯盟,為中國革命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階級上和經濟上的保證。
九一八事變 日本對中國領土垂涎已久,早就確立了侵略中國的方針。1929~1933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波及日本,日本陷入極端困難的境地。日本政府急於發動一場侵略中國東北的戰爭,藉以轉移國內人民的視線,緩和階級矛盾,並依靠掠奪中國的財富,來醫治經濟危機造成的創傷。當時中國國民黨政府正竭力「圍剿」紅軍,給日本以可乘之機。1931年9月8日,日本關東軍製造了九一八事變。事變發生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採取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時間東北三省全部淪陷。第二年,日本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建立偽滿洲國,中國東三省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
紅軍的長征 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影響,導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國工農紅軍中南方革命根據地無法立足,1934年10月,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經過兩年的長途跋涉,歷經千辛萬苦,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宣告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結束。長征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圍剿」紅軍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長征保留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基幹力量,構成了以後領導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主幹;在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宣傳了自己的政治主張,廣泛播下革命的種子。總之,長征一結束,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就開始了。
遵義會議 見教材108頁
一二九運動 華北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嚴重威脅到中華民族的生死存亡,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派,繼續進行反共反人民的內戰。中國共產黨主張「停止內戰,一致對外」,號召中國人民起來反對內戰,共同抗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北平學生率先開展抗日救亡斗爭,掀起了一二九運動。學生的愛國行為,打擊了國民黨的賣國政策,揭露了日本企圖滅亡中國的陰謀,宣傳了中國共產黨抗日救亡的正確主張,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它使學生開始走上了同工農相結合的道路,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
西安事變 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感召下,在全國人民「止內戰,一致抗日」要求的壓力下,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於1936年12月12日,扣押了到西安督促「剿共」的蔣介石,實行「兵諫」,逼蔣抗日,這就是「西安事變」。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從有利於抗日的大局出發,經過多方努力促使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西安事變顯示出中國各個階層要求實現團結抗日的強烈願望。中國共產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主張,在全國人民面前表明團結抗日的誠意。它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
七七事變 1936年,德、日、意法西斯在共同反共產國際的幌子下,勾結起來,同英法美帝國主義爭奪世界霸權。英法美對此採取縱容侵略的「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氣焰。日本帝國主義為實現它蓄謀已久的吞並中國、獨霸亞洲、稱雄世界的既定方針,1937年7月7日,悍然發動了七七事變,實施全面侵華的計劃。中國軍隊奮起抵抗,抗日戰爭由此開始。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為侵佔中國華北而蓄意製造了一系列事件,總稱「華北事變」,中華民族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在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中國共產黨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並接受了共產國際的建議,在瓦窯堡會議上,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蔣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主張。1937年,七七事變的爆發,暴露了日本帝國主義要變中國為殖民地的野心,同時也威脅到國民黨的統治和英美帝國主義的在華利益。1937年9月,國民黨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成為中國人民最終獲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
1940~1949年
中共七大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已發生根本變化,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也開始了局部反攻。為了迎接抗戰的勝利和為中國革命的最終勝利指明方向,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為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作了重要准備。
延安整風運動 為了肅清王明「左」傾錯誤在黨內的影響,加強黨的作風建設,1942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進行了整風運動。通過整風,黨從思想上清算了「左」的和「右」的錯誤,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
重慶談判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集團在美國的支持下,早已決定了內戰的方針,但為欺騙國內輿論,並為發動內戰做准備,採取了「假和平、真內戰」的反革命策略。1945年8月,先後三次電邀毛澤東去重慶,「共同商討」國內和平問題。為了盡力爭取和平,揭露美蔣反動派假和平的陰謀,以利於團結和教育廣大人民,中共中央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到重慶同國民黨當局舉行和平談判。10月10日,國共雙方代表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重慶談判的舉行,在全國人民面前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的誠意,它雖然不能制止美蔣反動派發動內戰,但為國內贏得了短暫的和平局面。
三大戰役 1948年秋,敵我力量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共中央經過分析,認為解放軍與國民黨軍隊進行主力決戰的時機已經到來,於是連續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賴以發動內戰的主力,為解放全中國奠定了基礎。
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春,在民主革命即將取得全國勝利的前夕,中國共產黨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這次會議解決了革命勝利以後,中國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轉變的重大問題,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❺ 中國歷史發展進程圖,要像函數一樣的圖像,x軸為年份
夏 商 周 春秋 戰國 秦 漢 新 三國
┗━━━━┻━━━━┻━━━━┻━━━━┻━━━━┻━━━━┻━━━━┻━━━━┻━
晉 五胡十六國 南北朝 隋 唐 五代十國 宋 遼 金
┻━━━━┻━━━━┻━━━━┻━━━━┻━━━━┻━━━━┻━━━━┻━━━━┻━
元 明 清 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國歷史朝代簡表
朝代 起止年代 創建人 都 城
黃帝堯舜禹 約170萬-4000年前 黃帝堯|舜 /
夏朝 前2100-1600 啟 陽城
商朝 前1600-1100 湯 亳→殷
西周 前1100-771 武王 鎬
東周 前770-256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前770-476 / 洛邑
戰國 前475-221 / /
秦朝 前221-206 秦始皇 咸陽
西漢 前202-公元8年 漢高祖 長安
新朝 8-23 王莽 長安
東漢 25-220 光武帝 洛陽
三國
魏 220-265 曹操 洛陽
蜀 221-263 劉備 成都
吳 229-280 孫權 建業
西晉 265-316 司馬炎 洛陽
東晉 317-420 司馬睿 建康
五胡十六國 304-439 /
(前趙 304~329
前蜀 304~347
後趙 319~350
前涼 324~376
前燕 337~370
前秦 351~394
後秦 384~417
後燕 384~409
西秦 385~431
後涼 386~403
南涼 397~414
南燕 398~410
西涼 400~420
北涼 401~439
夏 407~431
北燕 409~436 )
南北朝 420-581
(宋 420~479
齊 479~502
梁 502~557
陳 557~589
北魏 386~534
東魏 534~550
西魏 535~556
北周 557~581
北齊 550~577 )
隋朝 581-618 楊堅 大興
唐朝 618-907 唐高祖 長安
五代十國 907-960
(五代:後梁 907~923
後唐 923~936
後晉 936~946
後漢 947~950
後周 951~960 )
(十國: 吳 902~937
前蜀 907~925
吳越 907~978
楚 907~951
南漢 907~971
閩 909~945
南平/荊南 924~960
後蜀 934~965
南唐 937~975
北漢 951~979 )
宋朝 北宋 960-1127 趙匡胤 開封
南宋 1127-1279 高宗 臨安
遼朝 916-1125 耶律阿寶機 上京
西夏 1038-1227 李元昊 興慶
金朝 1115-1234 阿骨打 中都
元朝 1271-1368 忽必烈 大都
明朝 1368-1644 朱元璋 南京→北京
清朝 1644-1911 努爾哈赤 北京
中華民國 1912—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成立
歷史大事記
原始社會
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生活在雲南元謀一帶
約80萬年前 藍田人生活在陝西藍田一帶
約20——70萬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帶
約18000年前 山頂洞人開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約5000——7000年前 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約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約4000多年前 傳說中的黃帝 堯 舜 禹時期
奴隸社會
夏(約公元前21世紀到約公元前16世紀)
約公元前21世紀 禹傳子啟 夏朝建立
商(約公元前16世紀到約公元前11世紀)
約公元前16世紀 商湯滅夏 商朝建立
約公元前14世紀 商王盤庚遷都殷
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771年)
約公元前11世紀 周武王滅商 西周開始
公元前841年 國人暴動 共和元年 我國歷史開始有明確紀年
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入鎬京 西周結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遷都洛邑 東周開始
封建社會
戰國(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 商鞅開始變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統一 秦始皇確立郡縣制 統一貨幣 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 陳勝 吳廣起義爆發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206年 劉邦攻入咸陽 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漢之爭
西漢(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漢建立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 王莽奪取西漢政權 改國號新
17 18年 綠林赤眉起義爆發
東漢(25年到220年)
25年 東漢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
184年 張角領導黃巾起義
200年 官渡之戰
208年 赤壁之戰
三國(220年到280年)
220年 魏國建立
221年 蜀國建立
222年 吳國建立
263年 魏滅蜀
265年 西晉建立 魏亡
西晉(265年到316年)
280年 西晉滅吳
316年 匈奴兵攻佔長安 西晉結束
東晉(317年到420年)
317年 東晉建立
383年 淝水之戰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 南朝宋建立 南朝的開始
485年 北魏實行均田制
494年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 北朝結束
589年 隋統一南北方 南朝結束
605年 開始開通大運河
611年 隋末農民戰爭開始 山東長白山農民起義
唐(618年到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 隋朝滅亡
627年——649年 貞觀之治
7世紀前期 松贊干布統一吐蕃
8世紀前期 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權 以渤海為號
同一時期 南詔首領皮羅閣合並六詔為南詔
8世紀中期 骨力裴羅統一回紇
713年——741年 開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亂
780年 實行兩稅法
875年——884年 唐末農民戰爭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 後梁建立 唐亡 五代開始
916年 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政權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
1005年 宋 遼澶淵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紀中期 畢晟發明活字印刷術
1069年 王安石變法
1115年 完顏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 金滅遼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 金滅北宋 南宋開始
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戰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
1227年 蒙古滅西夏
1234年 蒙古滅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國號元
1276年 元滅南宋
1351年 劉福通等領導紅巾軍大起義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軍攻佔大都 元亡
明初 開始修建明長城
1403年燕王朱棣進應天,建文帝下落不明。
1405年——1433年 鄭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
1449年土木堡之變:於謙率軍民保衛北京。
1457年奪門之變;於謙被殺害。
1510年劉六、劉七起義。
1565年戚繼光、俞大猷基本肅清倭寇。
1572年張居正輔改開始。
1581年 實行一條鞭法
1593年李時珍去世。
1601年葛賢領導蘇州織工反稅監斗爭。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1619年薩爾滸之戰。
1625年楊漣、左光斗被閹黨殺害。
1626年蘇州市民暴動,顏佩韋等五人就義。寧遠之戰,努爾哈赤受重傷死。
1628年陝北農民起義。
1633年徐光啟去世。
1636年李自成稱闖王。後金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
1641年李自成破洛陽,張獻忠破襄陽。徐霞客去世。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 農民軍攻佔北京 明滅亡。吳三桂降清,清兵入關。。
清(鴉片戰爭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 清軍入關
1645年清兵南下,史可法守揚州。
1647年夏完淳被害。
1652年李定國在桂林擊敗清軍。
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
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
1682年顧炎武去世。
1685、1686年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1689年中俄訂《尼布楚條約》。
1690、1696、1697年康熙帝三征噶爾丹。
1764年曹雪芹去世。
1782年《四庫全書》修成。
1796-1805年白蓮教大起義。
1696年 昭莫多戰役
1727年 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18世紀中期 維吾爾貴族大和卓 小和卓發動叛亂
1771年 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
1840年鴉片戰爭
1912—1949年 中華民國成立
1919年5.4運動
1936—1945年 抗日戰爭
1938年 南京大屠殺
1945—1949年 解放戰爭
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國大典
❻ 泰安歷史文化軸二期三期什麼時候開始干
中文名稱
泰安市
外文名稱
Taian City
別 名
國泰民安 天下泰山
行政區類別內
地級市容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山東省
下轄地區
泰山區、岱嶽區、新泰市、肥城市、寧陽縣、東平縣
政府駐地
泰山區
電話區號
0538
郵政區碼
271000
地理位置
山東省中部,泰山南麓
❼ 失地農民最新補償政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04修正)》 第四十七條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
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 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依照本條第二款的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增加安置補助費。但是,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國務院根據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在特殊情況下,可以提高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 第六十五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報經原批准用地的人民政府批准,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權:
(一)為鄉(鎮)村公共設施和公益事業建設,需要使用土地的;
(二)不按照批準的用途使用土地的;
(三)因撤銷、遷移等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的。 依照前款第(一)項規定收回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對土地使用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征地補償費是指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時, 按照被徵用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被征地單位的補償各項費用。是指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的總和。
徵用土地的各項費用應當在自征地補償、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個月內全額支付。土地補償費是因國家徵用土地對土地所有者在土地上的投入和收益造成損失的補償。
補償的對象是土地所有權人。安置補助費是國家建設徵用農民集體土地後,為了解決以土地為主要生產資料並取得生活來源的農業人口因失去土地造成生活困難所給予的補助費用。青苗補償費是指徵用土地時,對被徵用土地上生長的農作物,如水稻、小麥、玉米、土豆、蔬菜等造成損失所給予的一次性經濟補償費用。地上附著物補償費是對被徵用土地上的各種地上建築物、構築物,如房屋、水井、道路、管線、水渠等的拆遷和恢復費以及被徵用土地上林木的補償或者砍伐費等。
其他補償費是指除土地補償費、地上附著物補償費、青苗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外的其他補償費用,即因徵用土地給被徵用土地單位和農民造成的其他方面損失而支付的費用,如水利設施恢復費、誤工費、搬遷費、基礎設施恢復費等。
網路_征地補償費
❽ 安置補助費和搬遷補助費是一回事嗎
拆建單位依照規定標准向被拆遷房屋的所有權人或使用人支付的各種補償金。一般有:
(1)房屋補償費(房屋重置費),用於補償被拆遷房屋所有權人的損失,以被拆遷房屋的結構和折舊程度劃檔,按平方米單價計算。
(2)周轉補償費,用於補償被拆遷房屋住戶臨時居住房或自找臨時住處的不便,以臨時居住條件劃檔,按被拆遷房屋住戶的人口每月予以補貼。
(3)獎勵性補償費,用於鼓勵被拆遷房屋住戶積極協助房屋拆遷或主動放棄一些權利如自願遷往郊區或不要求拆遷單位安置住房,房屋拆遷補償費的各項標准由當地人民政府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和國家有關法律政策加以確定。
由宅基地區位補償價、被拆遷房屋重置成新價構計算公式為:房屋拆遷補償價=宅基地區位補償價×宅基地面積+被拆遷房屋重置成新價。
(一)房屋拆遷補償計算標准
(1)房屋拆遷貨幣補償=合法擁有房產評估價格+房屋裝修裝飾商定補償金額(或經評估確定的房屋裝修裝飾補償金額)
(2)房屋拆遷補償差價=合法擁有房產評估價格+房屋裝修裝飾商定補償金額或經評估確定的房屋裝修裝飾補償金額)-被拆遷人獲得調換產權的房屋的評估價格
(二)房屋拆遷安置費計算標准
(被拆遷人或承租人)房屋拆遷安置費=搬遷補助費+沒有提供周轉房情況下的臨時安置補助費+超過過渡期限的臨時安置補助費+非住宅房屋因停產、停業造成的損失賠償費
註:
1、如果拆遷人提供周轉房且拆遷房屋使用人居住,則公式第二項補助費為0;
2、如果拆遷房屋屬住宅房屋,則公式第四項賠償費為0;
3、被拆遷人獲得補償,表明該房屋由其自用。
(三)農村房屋拆遷補償標准
(1) 被征地的村或者村民小組建制撤銷的,以及建制雖然不撤銷,但不具備易地建房條件的,被拆遷人可以選擇貨幣補償,也可以選擇與貨幣補償金額問等價值的產權房屋調換。它的具體計算是(被拆+6拆除房屋建安重置單價結合成新+同區域新建多層商品住房每平方米建築面積的土地使用權基價+價格補貼)×被拆除房屋的建築面積;
(2)被征地的村或者村民小組建制不撤銷的,具備易地建房條件的,被拆遷人可以在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中心村或居民點范圍內申請宅基地新建住房,並獲得相應的貨幣補償,計算公式為(被拆除房屋建安重置單價結合成新十價格補貼)×被拆除房屋的建築面積;被拆遷人使用新宅基地所需的費用。
❾ 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建築對後世的影響 麻煩具體些,500字左右,我要具體的影響
中國古建築的影響范圍遍及半個亞洲和眾多少數民族地區,在世界建築歷史中佔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
一、穴居
《易·系辭》曰:「上古穴居而野處」。隨著原始人營建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技術提高,穴居從豎穴逐步發展到半穴居,最後又被地面建築所代替。
二、巢居
《韓非子·五蠹》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聖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孟子·滕文公》曰:「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從此建築不僅具有了它的物質功能而且具有了精神意義,促進了建築技術和藝術向更高層次發展。
三、真正建築誕生
農耕社會的到來,引導人們走出洞穴,走出叢林。
中國建築,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光輝的成就。從陝西半坡遺址發掘的方形或圓形淺穴式房屋發展到現在,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修建在崇山峻嶺之上、蜿蜒萬里的長城,是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的安濟橋,在科學技術同藝術的完美結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橋梁科學的前列;現存的高達67.1米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結構建築;北京明、清兩代的故宮,則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規模建築群。至於我國的古典園林,它的獨特的藝術風格,使它成為中國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這一系列現存的技術高超、藝術精湛、風格獨特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自成系統,獨樹一幟,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象一部部石刻的史書,讓我們重溫著祖國的歷史文化,激發起我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同時它也是一種可供人觀賞的藝術,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我國古代的建築藝術也是美術鑒賞的重要對象。而要鑒賞建築藝術,除了需要理解建築藝術的主要特徵外,還要了解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些重要特點,然後再通過比較典型的實例,進行具體的分析研究。
一、巧妙而科學的框架式結構
這是中國古代建築在建築結構上最重要的一個特徵。因為中國古代建築主要是木構架結構,即採用木柱、木樑構成房屋的框架,屋頂與房檐的重量通過梁架傳遞到立柱上,牆壁只起隔斷的作用,而不是承擔房屋重量的結構部分。「牆倒屋不塌」這句古老的諺語,概括地指出了中國建築這種框架結構最重要的特點。這種結構,可以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於房屋的牆壁不負荷重量,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此外,由這種框架式木結構形成了過去宮殿、寺廟及其它高級建築才有的一種獨特構件,即屋檐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塊和弓形的橫木組成,縱橫交錯,逐層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這種構件既有支承荷載梁架的作用,又有裝飾作用。只是到了明清以後,由於結構簡化,將梁直接放在柱上,致使斗拱的結構作用幾乎完全消失,變成了幾乎是純粹的裝飾品.
二、庭院式的組群布局
從古代文獻記載,繪畫中的古建築形象一直到現存的古建築來看,中國古代建築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種簡明的組織規律,這就是每一處住宅、宮殿、官衙、寺廟等建築,都是由若干單座建築和一些圍廊、圍牆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而組成的。一般地說,多數庭院都是前後串連起來,通過前院到達後院,這是中國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內外有別」的思想意識的產物。家中主要人物,或者應和外界隔絕的人物(如貴族家庭的少女),就往往生活在離外門很遠的庭院里,這就形成一院又一院層層深入的空間組織。宋朝歐陽修《蝶戀花》詞中有「庭院深深深幾許?」的字句,古人曾以「侯門深似海」形容大官僚的居處,就都形象地說明了中國建築在布局上的重要特徵。
同時,這種庭院式的組群與布局,一般都是採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著縱軸線(也稱前後軸線)與橫軸線進行設計。比較重要的建築都安置在縱軸線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兩側的橫軸線上,北京故宮的組群布局和北方的四合院是最能體現這一組群布局原則的典型實例。這種布局是和中國封建社會的宗法和禮教制度密切相關的。它最便於根據封建的宗法和等級觀念,使尊卑、長幼、男女、主僕之間在住房上也體現出明顯的差別。中國的這種庭院式的組群布局所造成的藝術效果,與歐洲建築相比,有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是比較一目瞭然的。而中國的古建築,卻象一幅中國畫長卷,必須一段段地逐漸展看,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走進一所中國古建築也只能從一個庭院走進另一個庭院,必須全部走完才能看完。北京的故宮就是最傑出的一個範例,人們從天安門進去,每通過一道門,進入另一庭院;由庭院的這一頭走到那一頭,一院院、一步步景色都在變換,給人以深切的感受。故宮的藝術形象也就深深地留在人們的腦海中了。
三、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
如前所述,建築不僅僅是技術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中國古代建築經過長時期的努力,同時吸收了中國其他傳統藝術,特別是繪畫、雕刻、工藝美術等造型藝術的特點,創造了豐富多採的藝術形象,並在這方面形成了不少特點。其中比較突出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富有裝飾性的屋頂
中國古代的匠師很早就發現了利用屋頂以取得藝術效果的可能性。《詩經》里就有「作廟翼翼」之句,說明三千年前的詩人就已經在詩中歌頌祖廟舒展如翼的屋頂。到了漢朝,後世的五種基本屋頂式樣——四面坡的「廡殿頂」,四面、六面、八面坡或圓形的「攢尖頂」,兩面坡但兩山牆與屋面齊的「硬山頂」,兩面坡而屋面挑出到山牆之外的「懸山頂」,以及上半是懸山而下半是四面坡的「歇山頂」就已經具備了。我國古代匠師充分運用木結構的特點,創造了屋頂舉折和屋面起翹、出翹,形成如鳥翼伸展的檐角和屋頂各部分柔和優美的曲線。同時,屋脊的脊端都加上適當的雕飾,檐口的瓦也加以裝飾性的處理。宋代以後,又大量採用琉璃瓦,為屋頂加上顏色和光澤,再加上後來又陸續出現其它許多屋頂式樣,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而成的各種具有藝術效果的復雜形體,使中國古代建築在運用屋頂形式創造建築的藝術形象方面取得了豐富的經驗,成為中國古代建築重要的特徵之一。
2、襯托性建築的應用
襯托性建築的應用,是中國古代宮殿、寺廟等高級建築常用的藝術處理手法。它的作用是襯托主體建築。最早應用的並且很有藝術特色的襯托性建築便是從春秋時代就已開始的建於宮殿正門前的「闕」。到了漢代,除宮殿與陵墓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也都使用。現存的四川雅安高頤墓闕,形制和雕刻十分精美,是漢代墓闕的典型作品。漢代以後的雕刻、壁畫中常可以看到各種形式的闕,到了明清兩代,闕就演變成現在故宮的午門。其它常見的富有藝術性的襯托性建築還有宮殿正門前的華表、牌坊、照壁、石獅等。
3、色彩的運用 中國古代的匠師在建築裝飾中最敢於使用色彩也最善於使用色彩。這個特點是和中國建築的木結構體系分不開的。因為木料不能經久,所以,中國建築很早就採用在木材上塗漆和桐油的辦法,以保護木質和加固木構件用榫卯結合的關接,同時增加美觀,達到實用、堅固與美觀相結合。以後又用丹紅裝飾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處繪制彩畫。經過長期的實踐,中國建築在運用色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例如在北方的宮殿、官衙建築中,很善於運用鮮明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房屋的主體部分、也即經常可以照到陽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別是用朱紅色;房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藍綠相配的冷色。這樣就更強調了陽光的溫暖和陰影的陰涼,形成一種悅目的對比。朱紅色門窗部分和藍、綠色的檐下部分往往還加上金線和金點,藍、綠之間也間以少數紅點,使得建築上的彩畫圖案顯得更加活潑,增強了裝飾效果。一些重要的紀念性建築,如北京的故宮、天壇等再加上黃色、綠色或藍色的琉璃瓦,下面並襯以一層乃至好幾層雪白的漢白玉台基和欄桿,在華北平原秋高氣爽、萬里無雲的蔚藍天空下,它的色彩效果是無比動人的。當然這種色彩風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與北方的自然環境有關。因為在平坦廣闊的華北平原地區,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單調嚴酷的。在那樣的自然環境中,這種鮮明的色彩就為建築物帶來活潑和生趣。基於相同原因,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築的色彩一方面為封建社會的建築等級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南方終年青綠、四季花開,為了使建築的色彩與南方的自然環境相調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較淡雅,多用白牆、灰瓦和栗、黑、墨綠等色的樑柱,形成秀麗淡雅的格調。這種色調在比較炎熱的南方的夏天裡使人產生一種清涼感,不像強烈的顏色容易令人煩躁。從這里也可知道,我國古建築的色彩的運用,除了上面提到的兩種主要格調外,隨著民族和地區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別。中國古代建築的類型很多,主要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築等。其中宮殿與園林建築的成就最為突出。所以,這里著重欣賞宮殿建築和園林藝術。
❿ 安置補助標准有哪些
(1)採取集中安置方式的,建房人均補助 2.5 萬元、舊宅基 地騰退復墾人均獎勵性內補助 1 萬元、基礎設施和容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人 均補助 2 萬元。 (2)採取分散安置方式的,建房人均補助 1.5 萬元、舊房宅基 地騰退復墾人均獎勵性補助 1 萬元。 建房和舊宅基地騰退復墾資金兌現到戶。舊宅基地騰退復墾獎補 資金待貧困戶騰退復墾完成後兌付。基礎和公共服務設施補助按人計 算補助資金規模,由縣級按安置社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需求統籌安 排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