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有關浠水縣的歷史文化

有關浠水縣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8 18:13:39

① 浠水縣實驗高中的歷史文化

浠水實驗高級中學的前身浠水師范正式創辦於1945年,是一所在全省享有盛名的中等師范學校。
1951年秋,為適應小學教育發展需要,在浠水縣立初級中學內附設「短師班」,停辦後又於1956年5月在浠水第二初級中學內附設短期「師資訓練班」。
1956年8月,為解決浠、羅、英3縣小學師資供求問題,省教育廳決定設立「浠水初級師范學校」,此期間學校又於鳳棲山西麓建立新校舍(今實驗高中校址),學校佔地面積約100畝。
1958年秋學校更名為「湖北省浠水縣師范學校」,開設中師班級。1962年8月,在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中,浠水師范被撤銷。
1972年春根據湖北省有關精神確定復辦「湖北省浠水師范學校」,並於鳳棲山原址復校招生,招生採取推薦辦法。
1977年秋,廢除推薦制度,恢復考試制度,入校新生從高中畢業生中擇優錄取,1981年秋改從初中畢業生中擇優錄取,學校定位為中等師范學校(1994年起為副縣級單位),先後招收過13省60多個縣市的學生。
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後,中師調整步伐加快,遵照黃岡市政府的決定,經浠水縣委、縣政府同意,浠水縣教委向黃岡市教委呈遞《關於將浠水師范改辦成浠水縣實驗高級中學的請示》,上級部門於2000年4月正式批復同意浠水師范轉制。
2000年秋,「浠水縣實驗高級中學」開始招生。2002年夏,學校最後一屆中師生畢業,「浠水師范」徹底轉辦為「浠水縣實驗高級中學」。 1、鳳棲山的傳說
浠水實驗高中坐落在鳳棲山上。關於「鳳棲山」的命名,傳說不一。《明統志》載:「山在蘄水縣(浠水曾稱蘄水)城東二里,俗傳常有鳳棲此山,故名。」《浠水縣簡志》載:相傳東漢末年,曾任江州令的張道陵,後棄官修道,世稱「張天師」,曾在玉台山腳洞內煉丹,已成者三,雞食其一,化為鳳,飛棲此山中,因名「鳳棲山」。宋代名人王禹偁游浠水時,曾對境內的八處景點命名為「浠川八景」,鳳棲山名列其中,並被譽為「鳳頂夕陽」。山麓曾有蘇軾手書「鳳棲石」三字石刻。文化大革命中,此石刻被毀。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學校根據魏家珏教師(學校校退休教師)提供的「鳳棲石」真實照片,在學校生物園內恢復了「鳳棲石」石刻原貌。
2、學校文化主旨:鳳凰文化
⑴、根據學校坐落在鳳棲山上的地理位置以及轉制後的高中教育現實,學校文化建設的總主旨與靈魂定格在「鳳凰文化」上。鳳凰文化的主旨: 崇尚以德服人,主張和諧共贏, 倡導平等開放,強調自我完善。鳳凰,其形象集動物美之大成,乃博採眾長之神鳥,鳳凰身上「五色備舉」,美麗之極。寓意見賢思齊、勤修五德;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博採眾長,追求卓越之精神。 與時俱進的浠水實驗高中好比鳳凰,在實高人心中,鳳凰形體優美,毛羽絢爛,鳴聲清麗,奮飛九霄,是青春,是理想,是奮斗,是文明,是美德的象徵。同時學校托瑞鳥鳳凰之吉祥,寄吾實高人之期望:實高學子,鳳雛在巢;立志修德,一朝高舉;篤行求真,一鳴驚人;追求卓越,鳳鳴九天。教學樓、道路命名,校服設計,校徽校歌,學生誓詞,班級文化,校園內的各種標識,等等,無不體現出鮮明的鳳凰文化特色。 人本立校,仁愛樹人
「人本」思想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關注人,重視人,崇尚人,珍視生命,關愛蒼生的優良傳統,主張「天地之間人為貴」,在人性、人格、人的發展即「成人之道」上,強調把人看作人而非神或任何其它非人之物,兼顧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兼顧人的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實現對理想人格與人生完美性的追求。而西方社會「人本」思想,以文藝復新運動所倡導的「人文主義」精神為代表。作為一種以人性、個性關懷為核心價值的理念,它既洋溢著時代精神(我們的治國綱領與價值導向),也是對中外人本思想的繼承與弘揚。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戰略主題,是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時代要求,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堅持德育為先,立德樹人」。
「仁愛」則是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核心和基礎,「仁愛」成為古往今來我們育人的有效法寶。「人本立校,仁愛樹人」是從時代精神的視角進行觀照與審視,並加以承續與發展。
縱觀我校辦學歷史,學校前身是培養教師的湖北省浠水師范學校,現在是培養學生成人成才的黃岡市市級示範高中,「人本立校,仁愛樹人」理念符合國情、校情,既弘揚了中國傳統文化,又富有鮮活的時代氣息,也符合「鳳凰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精髓,同時又與我校「鳳凰文化」主旨中「崇尚和諧」以及「人的自我完善」相對應,體現了我們的辦學思想,是我們的立校之本。 鳳鳴九天,追求卓越
鳳者,神鳥也,怒而飛,鳴於九天,百鳥來朝。「清泉汰筆數人傑,雛鳳棲園擇地靈。」浠水實驗高級中學坐落在鳳棲山上,自2000年秋創辦以來,秉承前身浠水師范之優良傳統,團結和諧,勤苦耕耘,銳意進取,開拓創新,辦學水平穩步提升,連續八屆獲黃岡市教育教學質量特別優秀獎,在全市所有高中辦學歷史上創記錄。當下的高效課堂改革如火如荼,以「鳳鳴九天,追求卓越」概括實高精神,形象生動,准確凝練。實高全體師生員工在這一精神鞭策下,必將用自己的勤奮和智慧,不斷創新,追求卓越,開創實高更加美好的明天! 建設浠水優質高中,打造黃岡一流普高,爭創湖北知名學校
此辦學目標由我校於2009年提出。分為三個層面,三個階段。它體現了我們學校辦學升級的明晰路線,既有空間上影響的逐步擴展,又有時間上隱含著的持續努力和再接再厲,具有很強的目標指引性。
目前,學校作為浠水優質高中,已經得到全縣人民認可;學校自轉制以來,獲國家及省市縣集體榮譽百餘項,2004-2011年連續八年被黃岡市教育局授予「高中教學質量特別優秀獎」,是全市獲此殊榮的唯一一所高中,學校已經成為黃岡一流普高;2012年,學校申報創評「湖北省示範高中」已獲認可,在學校全體師生員工共同努力下,躋身湖北省知名學校指日可待。 培養德行高尚,個性鮮明,富於創造,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高中生
此培養目標是根據我國現行的教育方針中關於「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擬定的,既體現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高中教育階段人才培養方面「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堅持能力為重」等發展戰略,又符合《德育大綱》和新課程背景下的育人要求。
「德行高尚」,體現了「鳳凰文化」中崇尚「以德服人、和諧共贏」的文化主旨和「見賢思齊、勤修五德」的文化內涵;「個性鮮明」,體現了「鳳凰文化」中崇尚「平等開放」的文化主旨;「富於創造」,體現了「鳳凰文化」中崇尚「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積極進取的更生精神」的文化內涵;「全面發展」,體現了「鳳凰文化」中崇尚「自我完善」的文化主旨和「博採眾長,鳳鳴九天,追求卓越」的文化內涵。 教育優質,文化引領,管理科學,科研提升
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大力提高教育質量」是黨和國家賦予學校的要求,作為一所普通高中,我們理當將創辦優質的教育作為首要使命。而文化、管理、科研則是打造學校優質教育的三駕馬車。學校文化是學校的精髓和靈魂,是構成學校辦學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升辦學品位,優化辦學環境,提高辦學質量,培養人才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科學管理是保證組織有效地運行、促進學校優質高效發展所必不可少的條件,而科研提升則是推動學校改革創新、與時俱進,促進學校長效發展的必由之路。 課堂高效,藝術特長,改革創新,優質發展
經過十年的努力,學校已經形成了「課堂高效,藝術特長,改革創新,優質發展」的鮮明辦學特色。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追求課堂高效已成為我校新課改的重大舉措,目前正逐步全面推行的「163三段五環節」高效課堂模式已初見成效。自轉制創辦高中以來,我們就適時成立了「藝術中心」,有效地利用原師范學校時的藝術教育資源來培養學生的藝術特長,已經培養了幾百名優秀藝術特長生。近年來,學校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並沒有固步自封,而是不斷改革創新,不斷挖掘優質發展的潛力,「改革與創新」是學校發展的永恆主題。我們要與時俱進,在改革中發展,在創新中提高,努力通過課堂高效,藝術突起和改革創新,促進學校優質高效發展。 立志修德、求真自強
凡從教者、求學者必先立志,修身;志宏方能行堅,厚德方能載物。以遠大志向指引行動,以高尚品德正己律行。堅持務實求真,求真知,行真事,做真人,以堅韌的意志和毅力自力更生,自強不息,有如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一飛沖天。這既是我校近百年辦學歷史的底蘊沉澱,又是對「鳳凰文化」之「以德服人」、「自我完善」主旨的朴實印證,更是激勵廣大師生員工不斷奮進的動力源泉。 和諧、文明、勤奮、進取
「和諧」是我們學校的共同追求,「文明」則彰顯了學校乃育人場所的特點,「勤奮」是我校師生一貫秉承的優良傳統,「進取」體現了我校開拓創新、與時俱進的堅韌品格。這一校風彰顯著「鳳凰文化」所強調的「以德服人」、「和諧共贏」、「平等開放」、「自我完善」的主旨內涵。
教風
敬業、愛生、奉獻、身范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一個教師首先必須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愛崗敬業,樂於教書育人。
熱愛學生既是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效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證。古人言:「親其師,信其道。」教學活動中,教師不經意對學生的一個微笑,一聲問候,一縷關懷都能起到春風化雨的作用,讓他們感受到溫暖,並充滿樂觀和自信。
蠟炬成灰淚始干,春蠶到死絲方盡。教育事業是奉獻的事業,需要教師默默奉獻,不計較個人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學中去。
「言教、身范」是中國傳統文化對為師者的倡導,也是《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
學風
勤學、善思、篤行、求真
為學者要做到「勤」字當先。很早以前我們的祖先就有許多諸如「懸梁刺股」、「程門立雪」、「鑿壁偷光』』等勤奮好學的故事,「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天道酬勤,大凡學業有成者都有一番鮮為人知的艱辛苦讀。
所謂「善思」,即善於思考,慎重考慮。「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是基礎,是前提;思考是關鍵,是總結,是深入,是完善。一個善於思考的人,在學習上,一定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
「篤行」是為學的最後階段,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履所學,使所學最終有所落實,做到「知行合一」。「篤」有忠貞不渝,踏踏實實,一心一意,堅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確的目標、堅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篤行」。《中庸》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此「篤行」就是這個意思。
所謂「求真」,即追求真理。是在科學理論與方法的指導下不斷地認識事物的本質,把握事物的規律。最終實現求真知,行真事,做真人。 鳳棲山人 ,浴火重生。
以德為首,克儉克勤。
和順為翅,祥瑞安寧。
胸懷誠信,自律自尊。
肩扛仁愛,悌友孝親。
背負大義,濟世圖新。
翱翔九天,不負蒼生! 學校標示
本標識由SG(實高)字母演變成鳳凰圖案。圖案簡潔生動,線條流暢,塊面清晰,符合學校鳳凰文化的主題。標識的五彩顏色,豐富且不失穩重,既是傳統文化中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的象徵,又是學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體現,還寓意著學校「先進的辦學理念、優越的辦學條件、鮮明的辦學特色、優秀的教師團隊、豐碩的辦學業績」,符合學校對鳳凰文化的解讀。標識的整體形象是一隻展翅昂飛的五彩鳳凰,特色鮮明,激情飛揚,栩栩欲生,形象生動地體現了「追求卓越,鳳鳴九天」的實高精神,意為浠水實驗高中師生員工通過自己的勤奮和智慧,不斷創新,追求卓越,定能開創實高更加美好的明天!

學校校徽式樣
本校徽式樣正中央是學校的標識,標識上方是學校校名的規范用字,標識下方是英文字母「浠水縣實驗高級中學」的全稱大寫。

② 浠水縣的文化

陳沆殿試試卷
陳沆在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參加殿試時第一甲第一名(狀元)的策論試卷,氣勢雄渾,筆力奇健。現藏於縣博物館。
記者之縣
浠水縣在20世紀就有了」記者縣」的稱謂。據浠水縣委宣傳部的不完全統計,散布在全國各地的浠水籍記者達千餘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就有上百人。而在當代,因為從這里走出的記者人數眾多,散布在全國各地,使得浠水」記者縣」的稱謂不脛而走。從事新聞工作的浠水籍記者究竟有多少,尚無准確的數字。何格非說,浠水」盛產」記者,除了歷史文化的淵源外,也是聞一多新聞理想和精神風骨對一代又一代的浠水人產生了巨大影響。
巴河天獅
傳統舞獅子,是由兩人穿著獅衣,或搶綉球、或上高桌、或爬天梯,而巴河的天獅是金鉑彩紙紮成,兩根竹竿支起,由一個人舉起來玩耍。傳說巴河這種獨特的天獅舞與他們的祖庭武落鍾離山和始祖廩君極有淵源。武落鍾離山位於長陽龍舟坪西南30公里處(相傳是巴人祖先廩君誕生地及擲劍稱王處),湘鄂川黔土家人被視為尋根祭祖的聖山,朝拜者絡繹不絕。天獅洞洞口,雄踞一頭由水漿石凝成的巨獅,清泉從獅胯下飛瀉而出,蒸騰著縷縷白氣,好似天獅一般,傳說這頭天獅就是巴族首領廩君的座騎。東漢時期巴人」五溪蠻」暴動被鎮壓後,流放七千餘口到鄂東巴水等五水地區。為了紀念先祖,巴人就把這種祭祀大禮的活動保留下來,一直流傳至今。

③ 湖北浠水歷史名人

名人名家龐安時(1042-1099),字安常,本縣麻橋人,出生於中醫世家,為北宋名醫。安時幼時,其父授以脈訣,他不以為足,後讀黃帝扁鵲的脈書,漸通曉醫理,悟出新意。年近弱冠病聾,刻苦鑽研《靈樞》、《素問》等秘籍,融會貫通"經傳百家"所涉及的醫術。他曾說:"世傳所謂醫書,予皆見之。惟扁鵲之方深矣。蓋所謂《難經》者,扁鵲寓術於其書,而方之不詳,意者後人自求之歟?予之求蓋出於此。"
安時為人治病,愈者十有八九。登門求治者,則設坊(醫療室)留診,親視湯葯,悉心護理,治癒後始允其回家,據《宋史·龐安時傳》記載:"有民家孕婦將產,七日而子不下,百求無所救,安時之弟子李百全適在傍舍,邀安時往視之,才見,即連呼不死(不會死),令其家人以湯溫其腰腹,自為上下撫摩,孕者覺腸胃微痛,呻吟間生一男子。其家驚喜而不知所以然"。
宋人黃庭堅,多稱道安時醫術,蘇軾的《東坡雜記》、《仇池雜記》,袁文之的《瓮牖閑評》,均記有安時的醫跡。蘇軾評安時"精於傷寒,妙得長沙(指漢代名醫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遺旨,"張耒《柯山集》中記載:"淮南人謂龐安常能與傷寒說話。"後世醫家論龐安時"醫能啟扁鵲之所秘,元化(即華佗)之可法,使天假其年,其所就不在古人下"。
安時58歲時發病,門人請他視自脈,他笑著說:"今予胃氣已絕,死矣。"拒飲湯葯,數日後,與客坐語而卒。後人為了紀念他,於浠水縣城內建有葯王廟(亦名洞天福地)、妙華庵(廟內設龐安時泥塑像),均毀。龐著有《難經辨》萬言、《主對集》(一卷)、《本草補遺》、《傷寒病總論》(九卷),在葯理、醫理、醫療諸方面,為祖國中醫學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傷寒總病論》)(九卷)於1957年由商務印書館特予印行,推為中醫學經典著作。
楊思義(生卒不詳),本縣人。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啟用楊思義,命掌起居注,後調任司農卿。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即皇帝位,設六部,司農為戶部,楊思義任戶部尚書。在任期間,他對土地丈量、戶口清查、財糧收支等辦理得井井有條。明初經歷戰亂,百姓流亡,土地荒蕪,他奏請朝廷下詔,招撫流亡,開墾荒地,廣種麻桑,免稅四年,以利民生。當時朝野上下,無不稱贊其理政才能。後調任陝西參政,不久病逝。歸葬於本縣黃草湖。
王聰(1362-1409),巴河鎮人,明代將軍。王聰出身農民,臂力過人。他習武投軍,隸屬燕王棣部下,智勇兼備,能謀善戰。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他隨燕王巡視邊境,以軍功升任都指揮使,"靖難"之役,燕王奪取帝位,聰被封為武城侯。永樂七年(1409年),隨征虜大將軍邱福出征。福與本雅失里(韃靼人)交戰,本雅失里佯敗,福追擊,聰知其計,勸諫福止,福不聽從,終中埋伏。聰戰死,時年58歲。其屍毀於戰場,未能收骨,後追封為漳國公,立碑敕葬。衣冠冢在縣西司家畈。
文質 (生卒不詳),本縣人,字東進。善騎射,有異材,明嘉靖年間會試第一。清光緒十年版《黃州府志》及其墓誌均記載為武狀元,任錦衣衛都督。其子應詔,由進士任錦衣衛都指揮僉事。父子二人,一封為昭義將軍,一封為昭勇將軍。其墓在縣北。
姚明恭(1583-1644),字昆斗,人稱"姚閣老",本縣巴河人。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授庶吉士,初任詹事,禮部右待郎。崇禎十二年(1639年)入閣,加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任戶部尚書參與機要。相位一年,回歸故里。光緒《黃州府志》載:"黃之九屬,數百年來,居相位者,惟明恭一人而已"。明恭宅心仁厚,曾致信告誡其弟居恭(任劍州牧)"潔已愛民,虛心聽獄,嚴胥役,禁家奴。"
明恭回居鄉里時,蘄水漕米在蘄州"兌軍"(作為年糧繳納,由軍隊驗收)。路遠,又無押運者,軍旅任意科旅。他為此向有關方面建議,改"兌軍"為"兌會城"(漕米直接交專收糧的機構),百姓得免其苦。
陳沆(1785-1826),亦名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本縣巴河人。10歲隨父讀書,以詩賦見長。15歲應試科舉,縣試,鄉試、會試,皆名列第一名。學使鮑星讀其試卷,擊節嘆賞。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保和殿對策,陳中第一甲第一名(狀元)。其策論文章,氣勢雄渾,論述精闢,筆力奇健(原卷手抄本藏於縣博物館)。授翰林院修撰。出任四川道監察御史。清道光二年(1822年),任廣東省主考(學政)。次年,任清禮部會試同考官。道光六年,病逝於北京,歸葬於本縣調軍山南麓。
在文學史上,陳沆被列為清代古賦七大家之一。其組詩《河南道上·樂府四章》中的《賣兒女》、《狗食人》、《吃草根》、《逃飢荒》等詩,用極其辛酸的筆調,活靈活現地寫出了當時河南道上的悲慘景象。陳的友人魏源,稱其詩是"香山樂府之遺。"陳的賦文,鋪敘多用白描,代表作有《簡學齋賦存》。陳著作《簡學齋詩存》、《課館試律存》、《詩比興箋》、《白石山房詩鈔》、《簡學齋賦續存》為後人整理出版。學術著作《近思錄補注》14卷,補宋代朱熹、呂祖謙及清代江永之缺,受到學術界的重視。
瞿瀛(1857-1949),亦名炅,號干琴。本縣人。幼就讀私塾,勤敏篤實,縣試名列前茅,府試名列第二,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鄉試中亞元。回縣創辦學堂。廣西提學使李翰芬慕其人品,於1907年函召赴桂襄辦學務。辛亥武昌首義時返鄂,被推為浠水縣議會議長。年底應黎元洪之約入軍政府任機要主任。因辦事干練,深得信任,幾次提名擔任國稅廳長、民政司長,瞿堅辭不就,僅任副秘書長。1912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1周年之際,北京及各省代表來鄂集會,追悼先烈。瞿奉命撰寫演講詞,言武漢所居的地位,謀人民之福祉,以慰先烈於九泉。洋洋7萬余言,時傳誦甚廣。
1913年12月,袁世凱將副總統黎元洪幽處瀛台,瞿隨侍,持正不移。 1914年袁要黎為參政院長,並結為兒女親家,瞿憤而歸隱。1914年勸黎辭去參政院長。1916年袁世凱密稱帝,封黎為"武義親王",瞿勸黎拒絕受封。同年8月,黎元洪擔任大總統,擬選瞿為秘書長,瞿辭之,乃改任副職仍掌機要。1917年張勛復辟,黎授命段祺瑞戡平叛逆,瞿多方參贊。事定,隨黎隱居天津。1922年黎元洪復任總統,瞿復原職。1928年黎元洪逝世,國府明令國葬於武昌卓刀泉,瞿赴武漢,主持喪事。後又將黎從政軼事,編輯成書,躬任校勘,數載始成。
瞿返鄉後,杜門謝客,家居20年,足不入公門。1930年川軍駐浠水,紀律極壞,邑人吳劍安激於義憤,投訴當局。川軍旅長竟捕吳擬置之死地。瞿聞訊,星夜賓士十里,趕至師部,請以身代吳。吳獲釋至瞿府長揖拜謝。瞿一一還拜曰:"足下為民請命,是仆應懷慚以叩謝者。"1947年11月,瞿光照、王細伢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活動於浠(水)、黃(岡)、羅(田)邊境,被國民黨縣政府逮捕,瞿力保釋放。
瞿一生儉朴,在京作官,不穿皮襖,不坐車轎,熱心公益事業,為本村人修水井、建祠堂、辦學校。1935年大旱,四處募捐,買麵粉救活700餘人。博覽群書,尤對考古、音韻訓詁之學造詣較深。著有《瞿典》、《文字考證》、《歷代政治家言行考》、《清末明初政史紀實》(其中有辛亥革命始末)、《文物考古》、《從政篆文日記》、《浠水縣志》(均未刊印)。1949年病逝。
孔庚(1873-1950),又名照煥,字文軒,號雯掀。本縣王祠人。清末秀才。1898年,因帶頭毆打學官和劣紳之子,被捕下武昌府獄,後釋放。1903年與吳祿貞等暗組革命機關。後赴日本,入陸軍士官學校第六期騎兵科。1905年加入同盟會及"鐵血丈夫團"。1907年畢業回國,任廣西新軍督練公所參事官兼經理科、教育科科長,辦陸軍小學堂,訓練新軍後,任職於軍咨府。留學生考試賜兵科舉人。
湯化龍(1874-1918),字濟武,本縣南涼人。縣稟膳生,肄業於黃州經古書院。清光緒壬寅(1902年)中舉於鄉,甲辰(1904年)試禮部,中進士,授刑部主事。旋應山西學政寶熙之聘,任山西大學國文教習。後二年自請赴日留學,攻讀法政。在此與鄂籍同學自辦留學生教育會及《教育雜志》。歷時二年回國。時鄂督陳夔龍奏請地方自治,湯化龍返鄂籌草自治事宜,旋任咨議局籌備處參事。次年當選為副議長,不久任議長。後赴京參加全國咨議聯合會議,被推舉為會議主席。
1918年,湯懷著失意的心情出國考察,由日本及美國,歷時半年,同年9月初,在加拿大維多利亞市候船回國,被中華革命黨人--華僑理發師王昌刺死,時年45歲。
聞一多(1899-1946),又名亦多,輩名家驊,字友三,本縣巴河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民主革命戰士和傑出的詩人、學者,中國民盟早期領導人之一。清光緒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二日(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省蘄水縣(今浠水縣)下巴河鎮的一個書香門第。
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喜讀中國古代詩集、詩話、史書、筆記等。1916年開始在《清華周刊》上發表系列讀書筆記,總稱《二月廬漫記》。同時創作舊體詩。1919年五四運動時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曾代表學校出席全國學聯會議(上海)。
1920年4月,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同年9月,發表第一首新詩《西岸》。
1921年11月與梁實秋等人發起成立清華文學社,次年3月,寫成《律詩底研究》,開始系統地研究新詩格律化理論。
1922年7月赴美國芝加哥美術學院學習。年底出版與梁實秋合著的《冬夜草兒評論》,代表了聞一多早期對新詩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詩集《紅燭》,把反帝愛國的主題和唯美主義的形式典範地結合在一起。
1925年5月回國後,歷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更名為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任文學院首任院長並設計校徽)、青島大學、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教授,曾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教務長、南京第四中山大學外文系主任、武漢大學文學院長、青島大學文學院長。
1928年出版第二部詩集《死水》,在頹廢中表現出深沉的愛國主義激情。此後致力於古典文學的研究。對《周易》、《詩經》、《莊子》、《楚辭》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後匯集成為《古典新義》,被郭沫若稱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37年抗戰開始,他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抗戰八年中,他留了一把鬍子,發誓不取得抗戰的勝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戰到底的決心。
在西南聯大時期,特別是1943年以後,聞一多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和領導下,積極投身於反對國民黨政權的獨裁統治、爭取人民民主的斗爭的洪流。 1944年,參加西南文化研究會,隨後加入中國民主同盟。從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雲南省支部領導人的身份,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成為廣大革命青年衷心 愛戴和無比尊敬的良師益友。
在「一二.一」學生愛國運動中,聞一多始終站在廣大愛國學生一邊,指導和鼓舞他們敢於斗爭、善於斗爭,為「一二.一」運動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聞一多1945年為中國民主同盟會委員兼雲南省負責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長。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會上,發表了著名的《最後一次的講演》,當天下午即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徐復觀(1903-1982),亦名秉常、佛觀,其師熊十力為之改"佛"為復。晚年居香港時,用名"天行"。浠水縣團陂人。是"現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生中就儒家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問題,中國知識分子的性格及歷史、命運問題發表大量論著。如他與唐家毅、牟宗三、張君勵聯名發表的《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系統闡述他們的中西文化觀,《中國人的恥辱,東方人的恥辱》駁斥胡適等人的"全盤西化"論。又出版《中國人性論史》、《中國藝術精神》、《公孫龍子講疏》等書,探討中國古代思想、文化,撰《西漢思想史》(上、中、下)對西漢思想史進行縝密研究。他對研究、傳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作出重要貢獻,成為名揚海內外的"現代大儒"。
湯佩松(1903-2001),本縣南涼人。小時在父親湯化龍身邊就讀。1917年入清華留學預備學校。1925年秋,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習。1928年夏,考入當時以植物生理研究而頗負盛名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兩年後畢業。1930年9月,受聘於哈佛大學普通生理學研究室。
1933年秋回國,在武漢大學任教。1938年9月,應聘西南聯合大學植物生理研究室主任。抗戰勝利後,任清華大學農學院院長。1948年,被當時的國立中央研究院選聘為首批院士。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北京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主要從事植物生理學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提出完整的植物呼吸代謝的控制理論。1955年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部委員(院士)。1998年6月,又被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首批資深院士。
聞允志(1904-1940),字永之,浠水縣巴河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家鄉領導工農運動,曾任國民黨蘄水縣黨部執行委員、青年部長。1928年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系,與中共黨員溫健公等組織留日學生會及社會科學研究會。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回國。由中共黨組織派往河南偃師中學任教,從事地下工作。1935年春調北平,任《世界日報》社編輯,秘密進行抗日活動。同年到天津法商學院任輔導課主任,利用合法身份開展黨的工作。
同年,天津爆發"一二·八"學生救亡運動,文化界以法商學院為中心組織文化勞動者協會天津分會(後改稱文化職業者協會),聞任執委,幫助成立天津學生聯合會。1936年秋,參與領導天津各學校和各機關反對強迫填寫"反共自願書"的斗爭。1937年春,受中共組織委派,到河北省地方實力派張蔭梧部做統戰工作。同年赴豫北林縣、安陽、湯陰一帶開展抗日活動,組織抗日力量,又爭取團結河北民軍副總指揮王長江和國民黨駐軍黃宇宙及其他地方武裝。1938年10 月,民軍第十一團團長朱程在山西陵川成立河北民軍晉察豫邊區辦事處,聞任該部十一團部政治部主任,聞積極爭取朱程,並在部隊建立中共黨組織。
1938年春調晉東南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任訓練教育科科長。同年,朱程因張蔭梧公開反共反人民,遂率部反張。八路軍總部改編朱部為華北抗日民軍,聞任黨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並以抗大一分校帶去的部分軍政骨幹,在部隊重建黨組織。1940年任冀魯豫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委員兼華北抗日民軍政委,並任冀魯豫軍區黨委委員,領導軍民粉碎日寇多次掃盪,建立沙區抗日根據地。同年8月調八路軍總部,由冀中南下。8月21日拂曉搶渡衛河時,遭日軍汽艇襲擊,不幸犧牲。
徐楚光(1909-1948),又名建豫、祖芳、楚狂、席正,浠水縣華桂人。1926年入黃埔軍校第五期步科班,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任鄂豫皖邊區直屬團連長;秋,受邊區黨組織派遣潛入國民黨軍內部,任蘄水縣自衛隊中隊長。1930年,任羅田縣自衛隊大隊副。1932年打入武漢第四集團軍十八軍和江漢師管區任連長、營長等職。1934年隨李濟深、宣俠父赴廣西南寧爭取桂系反蔣,後任豫西師管區兵役局局長。1937年兼任河南伊川縣第三科科長。 1938年春,打入冀察游擊司令孫殿英部任教育大隊中校教育主任。秋,冀察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黨第五軍,孫殿英軍長委其為該軍後方司令部作戰參謀兼官佐子弟學校校長。1940年初,調至中共北方局黨校學習。不久,通過同鄉九十七軍參謀主任楊自繩的關系潛入該軍,順利完成對朱懷冰部的偵察和反正任務。後調任抗大總校任教官。1942年受八路軍總部秘書處(情報處)派遣,入汪偽首都南京。他通過舊時的朋友、汪偽自衛軍總司令金龍章介紹,拜南京"洪門大亞山"首領朱亞雄為大哥。復以黃埔軍校學生身份廣交軍政朋友,在汪偽中央軍官學校任上校戰術教官。1943年,任偽陸軍部第六科上校科長,掛名為偽軍參贊,兼偽中央政治感化院上校教官。秘密發展偽中將參贊武官洪俠和朱亞雄參加地下情報工作。得以會見軍統南京站少將站長、偽軍委會少將科長周鎬。遂秘密建立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地下交通運輸線。12月潛入汪偽軍委會政治部情報局,任上校秘書。為取得京滬(今寧滬)鐵路線的行動方便,徐任秘書主任兼督察長,不斷獲得蔣汪內情,並截取蔣汪聯合"剿匪"軍事計劃及江浙日偽聯合"清剿"行動計劃等重要情報。
1944年1月,汪偽創建警衛第三師,他利用偽中央政治訓練班總隊副趙鴻學潛入該師任政訓主任,爭取師長鍾健魂起義。旋在人民地方武裝六合支隊政委魏然策應下,鍾、徐、趙親率三師官兵3000餘人至淮南解放區鍾家集宣布起義,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一軍。鍾任軍長,徐任副政委兼參謀長和第二師政委。
1946年,徐楚光調華中局聯絡部籌組第三工作委員會任主任。後由於三工委遭保密局偵破,徐於1947年4月在長沙組建湘鄂民主聯軍,任政委。9月,他從長沙抵武漢,不久即被捕,交保密局審訊。 1948年3月,敵人以"保密局特種政治問題研究組"第二組少將副組長的頭銜,誘他投降,遭拒絕。1948年10月9日,被保密局秘密殺害於南京,時年 39歲。
蘇哲文(1915-2006),原名蘇有威,1915年8月出生,浠水縣人。1935年考入清華大學電機系。積極參加"一二·九"、"、一二·一六"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由中共重慶辦事處派往東北解放區工作。自1950年起,歷任中央燃料工業部計劃司副處長、處長、副司長。 1955年任中央電力工業部計劃司副司長。1958年任水利電力部計劃司副司長、司長。1975年先後任水利電力部規劃設計院副院長、院長。1979年先後任電力工業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水利電力部總工程師。1985年離休後,擔任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顧問,國務院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領導成員,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成員、三峽工程綜合經濟評價專題論證主持人,長江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專家組副組長。
饒興禮(1925-2000),浠水縣清泉鎮十月村人。1949年6月投身革命,195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被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九、十、十一、十二屆中共中央委員。1966年被華中農業學院聘為客座教授。1993年被評為高級農藝師。
徐復觀(1903-1982)原名秉常,字佛觀,後由熊十力更名為復觀。湖北浠水人。徐復觀在抗戰時期曾師事熊十力,接受熊十力「欲救中國,必須先救學術」的思想,從此下決心去政從學。其為學不喜形而上學的哲學,以為探討中國文化不能離開具體平實的現實世界,著重於歷史時空中展現的具體世界。徐復觀在先秦兩漢思想史研究方面頗有建樹。主張要在中國文化中找出可以和民主銜接的內容,力圖揭示歷史上個人主義與專制政體、道德與政治的對立和沖突。強調對中國封建專制主義與傳統思想文化應加以區分,認為儒家思想在長期專制壓迫下必然會歪曲和變形,說明專制政體壓歪和阻隔了儒家思想的正常發展,卻不能說儒學就是專制的「護符」。認為中國傳統思想始於殷周之際,以人性論為其主幹,而孔、孟、老、庄及宋明理學家的人性論就是中國人性思想的主流。提出一種不同於宗教恐怖絕望意識的「憂患意識」概念,認為正是在這種憂患意識的激發下產生了中國的道德使命感和文化精神,它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徐復觀對中國傳統作了深入分析,他有一個基本認識,即中國歷朝歷代一直貫穿著體現人文精神的聖人之道,或曰理,與表現為無限制的君主專制的勢的矛盾和沖突,這是「中國歷史的死結」。雖然士大夫始終堅持道尊於勢,但是中國數千年政治社會的嚴酷事實卻是勢遠遠強於道,知識分子在這種道與勢的緊張沖突中,形成了精神上的重負和奴才性格,變成君主專制的工具。他的剖析的最終目的是要論證只有引進民主與科學,才能解開中國歷史的死結。此外,他還特別重視從傳統深處發掘其內在的精神生命力,把中國固有的人文精神轉化為民主和科學。
主要著作有:《中國人性論史》、《兩漢思想史》、《中國思想史論集》、《公孫龍子講疏》、《儒家政治思想與民主自由人權》、《周官成立之時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國經學史基礎》、《中國藝術精神》、《石濤研究》、《中國文學論集》等。

④ 浠水縣的文物有哪些呢

浠水可能不少朋友並不是很熟悉,這個縣今天隸屬於湖北省黃岡市,在歷史上,浠水曾經被命名為蘄水縣,並且一度隸屬於蘄春,後來又被劃分開,所以今天我們了解浠水的歷史,往往需要參考整個蘄春的歷史。

除了這些不可移動文物,浠水縣在歷次考古發掘中,也發現過一定數量的古墓葬、古遺址,並出土過不少文物。比方說,1992年,為了配合京九鐵路建設,文物部門在浠水縣開展過一次調查,隨便一找,就找到了六處遺址,時代為新石器至商周,下圖所展示是浠水縣竹瓦街寨山遺址出土的石器與陶器殘片。

⑤ 浠水的歷史名人有

陳沆來
近代詩人。原名自學濂,字太初,號秋舫。湖北蘄水(今浠水)人。出身於下層官僚家庭。嘉慶十八年(1813)中舉,二十四年(1819)中進士一甲一名,授翰林院修撰。道光初年曾充廣東鄉試正考官、禮部會試同考官,官終四川道監察御史。陳沆卒年,《清史列傳》記為道光六年(1826)。周錫恩撰《陳修撰沆傳》,則言年四十一,當為道光五年(1825)。陳曾壽(1878-1949),湖北蘄水縣人。字仁先,自稱蒼虯居士。是狀元陳沆的曾孫。早年去日本留學。回國後歷任學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廣東道監察御史。辛亥革命後,袁世凱請他出任提學使,曾壽拂袖而去,寓居杭州西湖,吟詩作畫,談經論道,參禪拜佛。後宦囊告罄,不得不出賣家藏的名人字畫以求糊口。1930年,末代皇帝溥儀寓居天津,聘曾壽為皇後婉容的師傅。後遷居北京,又遷居上海。曾壽一生,尤愛吟詩填詞,平生所見所聞所感,均記之於詩,著有《蒼虯閣詩集》十卷 及續集兩卷,《舊月簃詞》一卷。

⑥ 湖北浠水縣有啥特色

提起浠水,人們很自然地就會想起著名愛國詩人、學者、民主鬥士聞一多。在新聞圈內,浠水卻有個「記者縣」的雅號。據統計,今天,散布在全國各地的浠水籍記者達千餘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就有上百人。

⑦ 浠水縣的文物有哪些

斗方山禪寺
在浠水縣白蓮河,有一座千年古剎——斗方山禪寺。寺廟坐落在白蓮河風景區內,位於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浠水、英山、羅田三縣交界處。斗方禪林,最初由後唐同光元年(923)無著禪師建造,北宋時佛印禪師駐錫傳經,元遭兵毀。明洪武重建,規模宏大,僧弟子數百人雲集山上,盛極一時。建國初,寺廟僅存上斗方三重殿堂,上殿梁、柱皆石結構,石柱八根,高4.6米,柱圍2.2米,建築牢固,造型壯觀,工程巨大。

萬年台戲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萬年台戲台位於浠水縣散花鎮福主村,北距縣城約25千米。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道光九年(1829年)重建,磚木石混合結構。整個場地由戲台和觀眾區兩大部分組成,總佔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戲台坐東朝西,平面呈「凸」字形,由前台、後台和化妝室三部分組成。前台為三面敞開式,築於高1.8米的石砌台基上,面闊6.1米,進深4.95米,通高9米,重檐歇山灰瓦頂,下掛鐵質風鈴。檐下施如意斗栱。額嵌「雲管陽春」木匾額

浠水舍利寶塔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浠水舍利寶塔位於浠水縣白蓮鎮大嶺溝村。建於北宋元豐五年(1082)。六角七層仿木結構樓閣式實心石塔,通高5米,底邊長0.57米,寶珠塔剎。底層西面設拱門,兩側設龕,龕內浮雕武士像。第二層西壁嵌「舍利寶塔」石匾,西南壁陰刻楷書「團陂市朱天覺舍錢造劉良獻勾當元年壬戍三月十二日癸己題」。該塔輪廓秀美,是湖北省現存宋塔中的佳作。(第五批)

望風尖摩崖石刻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望風尖摩崖石刻位於浠水縣綠楊鄉綠楊橋村,元代石刻。刻於一高2.8、寬2.6、厚1.6米的不規則山石的東直立面,文字周圍有陰刻線條,形成帶碑座的圓額石碑樣式。幅面高1.38、寬0.8米。陰刻,楷書,圓額處刻有「阿彌陀佛/普庵石佛」,碑身處刻有「建橋塔徒弟僧惠俱立/間山創寺龍岩大師書/延祐戊午匠人姚文卿刊」。該石刻為浠水縣首次發現的元代紀年石刻,對研究元代當地的佛教傳播具有一定價值。

盛真人墓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盛真人墓位於浠水縣綠楊鄉百丈沖村。盛真人(1985-1932),法名圓成,卒於1932年。墓石砌,佔地面積約80平方米,封土高1.3米。墓地中央為三間四柱牌樓式墓碑,柱間鑲碑3通,記墓主生平。墓前另立石碑5通,碑文分記民國時期浠水、蘄春、英山三縣道教活動情況。該墓葬對研究道教歷史及風俗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第五批)

程氏祠堂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程氏祠堂位於浠水縣綠楊鄉查兒山村。建於民國十五年(1926)。坐東朝西,由正屋和偏房兩部分組成,佔地面積約200平方米。正屋後殿正面供奉祖先牌位,上部懸掛有康熙御題的「學達性天」匾。(第五批)

登瀛室及登瀛墓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登瀛室及登瀛墓位於浠水縣綠楊鄉牛頭沖村。登瀛室建於民國七年(1918),佔地面積282.4平方米,磚木結構,仿歐式兩層住宅樓,面闊19.6米,進深9米,底層高3.9米,二層高3.18米。登瀛墓建於民國三十三年(1944),墓主生前所建,為其與兩個夫人的合葬墓,佔地面積約30平方米。登瀛室是研究民國初年中外建築文化交流的重要參考資料。(第五批)……[詳細]

斗方寺祖師殿
斗方寺祖師殿位於浠水縣白蓮鎮斗方山村。斗方寺,後唐同光元年(923)無著禪師始建,北宋更名崇果禪院,因蘇軾友佛印曾在此講經而稱「佛印斗方」,元末毀,明洪武年間僧心節重建,隆慶元年(1567)復建。現僅存祖師殿,為仿木構石殿。面闊三間9.14米,進深三間9.7米,單檐硬山小青瓦頂,明間抬梁式構架,兩山採用硬山擱檁承重。明間前部內收成檐廊,正中設門,門兩側立石柱。該殿是湖北省現存最大的明代石構建築之一

古井庵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井庵位於浠水縣綠楊鄉范家沖林場。建於明崇禎六年(1633)。坐北朝南,四合院布局,有前殿、正殿及左、右廂房,現存正殿及西廂房。正殿面闊三間7米,進深三間10米。單檐硬山布瓦頂,抬梁式構架。石柱石樑磚牆,石柱浮雕盤龍。明間辟門,額嵌「古井庵」石匾。該庵對研究明代鄂東佛教建築布局和工藝具有重要價值。(第五批)

陶谷墓
陶谷墓位於浠水縣團陂鎮大屋咀村。宋代名人墓葬。面積約2000平方米,現存墓碑與封土。陶谷(1228-1275),北宋開國功臣,歷任戶部、禮部、刑部尚書,通文學、經學。該墓群對於研究宋代歷史和當地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第五批)

王羅山墓群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王羅山墓群位於浠水縣丁司當鎮丁司當村。漢代墓群。面積約1萬平方米。曾出土漢代墓磚和陶器。該墓群對於研究這一地區的歷史文化具有重要價值。(第五批)

寨山遺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寨山遺址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浠水縣竹瓦鎮周埠村,面積約2000平方米,文化層厚2~3米左右,內涵豐富,地面採集有石器、陶器(片)等。該遺址對於研究長江中游和下游的文化交流以及這一地區的歷史文化具有很高價值。(第五批)

浠水文廟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浠水文廟位於浠水縣清泉鎮沿河街。又名儒學宮、孔廟。始建於北宋,元末毀,明洪武七年(1374)重修,崇禎十六年(1643)大部分遭兵燹,清順治七年(1650)復建。坐北朝南,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中軸對稱布局,有欞星門、大成殿、崇聖祠及左右廡、尊經閣。存石碑多通。(第三批)

⑧ 湖北浠水縣和黃石那個歷史更悠久

相比而言,浠水更悠久,浠水起源於夏商時代;黃石起源於西周時期

⑨ 浠水三角山有哪些著名的歷史傳說

咸寧九宮山
隱水洞
宜昌三峽大壩、九婉溪漂流(漂流一般是夏天呃)
宜昌快樂谷、竹海
武漢黃鶴樓、龜山、東湖磨山
湖北省旅遊景點:

編鍾 九宮山 大洪山 西塞山 古銅礦
黃鶴樓
歸元禪寺
武漢東湖
武漢植物園
湖北省博物館
神龍架
長江三峽
荊州博物館 荊州古城
武當山風景區
[襄樊]古隆中風景區
[鄂州]蓮花山
湖北省博物館(國家4A級旅遊區)
黃鶴樓(國家4A級旅遊區)
武漢市東湖風景區(國家4A級旅遊區)
歸元禪寺(國家4A級旅遊區)
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紅樓)(國家4A級旅遊區)
武漢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國家4A級旅遊區)
武漢晴川閣(國家3A級旅遊區)
武漢東湖鳥語林(國家2A級旅遊區)
武漢華泰湯孫湖旅遊度假區(國家2A級旅遊區)
長江三峽工程壇子嶺旅遊區(國家4A級旅遊區)
孝感市董永公園(國家2A級旅遊區)
孝感大悟鄂豫邊區烈士陵園(國家2A級旅遊區)
孝感應城市湯池旅遊風景區(國家2A級旅遊區)
咸寧市太乙洞風景區(國家2A級旅遊區)
咸寧市澄水洞旅遊區(國家2A級旅遊區)
咸寧市星星竹海風景區(國家2A級旅遊區)
咸寧市玄素洞風景區(國家2A級旅遊區)
通山縣闖王陵景區(國家2A級旅遊區)
神農架天燕原始生態旅遊區(國家4A級旅遊區)
神農架神農頂風景區(國家4A級旅遊區)
神農架紅坪景區(國家4A級旅遊區)
巴東神農溪旅遊區(國家4A級旅遊區)
宜昌中華鱘園(國家3A級旅遊區)
荊州博物館(國家4A級旅遊區)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國家4A級旅遊區)
荊州市萬壽園(國家2A級旅遊區)
荊州市荊州盆景園(國家2A級旅遊區)
荊州市荊州碑苑(國家2A級旅遊區)
荊州市荊州關公館(國家2A級旅遊區)
洪湖藍田生態旅遊風景區(國家4A級旅遊區)
隆中風景區(國家4A級旅遊區)
襄樊襄王府綠影壁(國家1A級旅遊區)
襄樊宜城張自忠將軍紀念館(國家1A級旅遊區)
襄樊南漳香水河風景區(國家1A級旅遊區)
襄樊市米芾紀念館(國家2A級旅遊區)
襄樊錦綉園高新農業觀光園(國家2A級旅遊區)
襄樊棗陽青龍山熊河風景區(國家2A級旅遊區)
谷城縣薤山旅遊度假區(國家2A級旅遊區)
谷城縣南河風景區(國家2A級旅遊區)
南漳縣水鏡庄風景區(國家2A級旅遊區)
保康縣湯池峽溫泉度假區(國家2A級旅遊區)
保康縣五道峽自然風景區(國家2A級旅遊區)
當陽玉泉風景區(國家3A級旅遊區)
興山縣昭君村旅遊區(國家3A級旅遊區)
棗陽市白水寺旅遊風景區(國家2A級旅遊區)
武當山風景區(國家4A級旅遊區)
十堰市四方山植物園(國家2A級旅遊區)
十堰市伏龍山自然風景區(國家2A級旅遊區)
十堰市房縣神農峽景區(國家2A級旅遊區)
十堰市人民公園(國家2A級旅遊區)
十堰市牛頭山森林公園(國家2A級旅遊區)
隨州炎帝神農烈山風景名勝區(國家2A級旅遊區)
隨州曾侯乙墓景區(國家2A級旅遊區)
隨州高貴三潭風景區(國家2A級旅遊區)
荊門京山大洪山鴛鴦溪(國家2A級旅遊區)
仙桃市沔城風景名勝區(國家2A級旅遊區)
鄂州蓮花山旅遊區(國家4A級旅遊區)
鄂州梁子島生態旅遊度假區(國家2A級旅遊區)
鄂州市博物館(國家2A級旅遊區)
黃石東方山風景區(國家2A級旅遊區)
黃石大冶雷山風景區(國家2A級旅遊區)
黃岡市薊春李時珍紀念館(國家2A級旅遊區)
黃岡市浠水聞一多紀念館(國家2A級旅遊區)
黃岡市浠水三角山風景區(國家2A級旅遊區)
湖北旅遊景點名錄
黃鶴樓
歸元禪寺
武漢東湖
武漢植物園
湖北省博物館
神龍架
長江三峽
荊州博物館 荊州古城
武當山風景區
[襄樊]古隆中風景區
[鄂州]蓮花山

湖北省博物館(國家4A級旅遊區)
黃鶴樓(國家4A級旅遊區)
武漢市東湖風景區(國家4A級旅遊區)
歸元禪寺(國家4A級旅遊區)
武漢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紅樓)(國家4A級旅遊區)
武漢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國家4A級旅遊區)
武漢晴川閣(國家3A級旅遊區)
武漢東湖鳥語林(國家2A級旅遊區)
武漢華泰湯孫湖旅遊度假區(國家2A級旅遊區)
長江三峽工程壇子嶺旅遊區(國家4A級旅遊區)

關於什麼歷史傳說,我真的不知道,只知道這些,對不起

⑩ 黃岡有什麼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黃岡有2000多年的建置歷史,孕育了中國佛教禪宗四祖道信[黃梅縣]、五祖弘忍[黃梅縣]、六祖慧能[河北涿州],宋代活字印刷術發明人畢升[英山縣],明代醫聖李時珍[蘄春縣],現代地質科學巨人李四光[團風縣],愛國詩人學者聞一多[浠水縣],國學大師黃侃[蘄春縣]、湯用彤[黃梅縣],哲學家熊十力[團風縣],文學評論家胡風[蘄春縣],著名作家廢名[黃梅縣]、《資本論》第一個中文全譯本譯者王亞南[團風縣],翻譯家、兒童文學家葉君健[紅安縣]等等一大批科學文化巨人,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歷史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革命傳統光輝燦爛。黃岡是中共早期建黨活動的重要駐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中心,組建了紅十五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革命武裝力量,發生了「黃麻起義」、新四軍中原突圍、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等重大革命史事件。為締造共和國先後有44萬黃岡兒女英勇捐軀,其中5.3萬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在這片英雄的土地上,誕生了董必武、陳潭秋、包惠僧三名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主席,林彪、王樹聲、韓先楚、陳再道、陳錫聯、秦基偉、周希漢等200多名開國將帥,鑄就了「緊跟黨走、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老區精神。

閱讀全文

與有關浠水縣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