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知道,現在的惠州,是古代的什麼地方
惠州是廣東省的歷史文化名城,是古代「嶺南名郡」.「粵東門戶」。
採納哦
『貳』 廣東省惠州市有著怎樣的歷史
惠州是廣東省歷史名城。1990年出土的一窩近30個恐龍蛋化石,證明7000萬年前,這里已是陸地沼澤地帶。迄今為止,全市考古發現山崗遺址、古窟址等古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其出土文物說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時代,即有先民在這土地上繁衍、生息。
惠州惠州境內上古時期已有人類,已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生產、生活的遺跡和遺物。先秦時期屬百粵(越)范圍。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在今博羅「縛婁」族居地置傅羅縣後,今市境為南海郡傅羅縣(後稱博羅縣)的一部分。西漢前期近百年間,處於趙氏南越國治理之下。公元前111年(漢元鼎六年),漢武帝統一嶺南,結束南越國統治。東晉析南海郡置東官郡,博羅縣先後析置海豐、欣樂、安懷3縣,博羅、欣樂兩縣隸南海郡,而安懷縣隸東官郡。南宋,安懷、欣樂兩縣隸東官郡,博羅縣隸南海郡。至南齊,安懷縣改名懷安縣,博羅縣析置羅陽縣隸南海郡。至503年(梁天監二年),南海郡析置梁化郡,設郡治於梁化屯。懷安縣並入欣樂縣,羅陽縣並入博羅縣。博羅縣與欣樂縣同隸梁化郡。588年(陳禎明二年),欣樂縣改名歸善縣。
惠州589年(隋開皇九年),廢梁化郡,在今市境置循州。607年(隋大業三年),循州改稱龍川郡。622年(唐武德五年)復為循州。唐代曾易名雷鄉郡、海豐郡。917年(南漢乾亨元年)改置禎州。1020年(宋天禧四年)改稱惠州。1279年(元至元16年)改為惠州路,明、清為惠州府。1496年(明弘治九年),設立龍門縣,隸廣州府。
1912年(民國元年)歸善縣改名惠陽縣。1914年6月,惠陽、博羅兩縣屬潮循道,龍門縣屬粵海道。1920年廢道後,先後隸東區善後督辦處或綏靖處(臨時政區)。1925年7月,隸屬廣東省東江行政區。1932年1月,隸屬東綏靖區。1936年,隸屬廣東省第四行政督察區,1947年隸屬第五專署行政督察區。1949年(民國38年)2月後,惠陽、博羅兩縣隸屬第二行政督察區,龍門縣隸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惠州新中國成立後,市境行政區劃及其隸屬多次調整。1975年3月龍門縣劃歸廣州市。
『叄』 惠州的介紹
惠州,位於廣東省中南部東江之濱,珠江三角洲東北端,南臨南海大亞灣,毗鄰深圳、香港,北連河源市,東接汕尾市,西鄰東莞市和廣州市。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等2區3縣,並設有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屬珠三角經濟區。1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內設有博羅縣;隋開皇十一年,嶺南設有廣州、循州(今惠州)兩個總管府統領諸州;唐代時粵東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漢乾亨元年為禎州治所,宋真宗天禧四年為避太子趙禎諱,改「禎」為「惠」。元代置惠州路,明、清為惠州府。1970年稱惠陽地區(簡稱惠陽)。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3,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譽。從唐到清末1000多年間,有430多位中國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留下了96處遺址和2100多件文物。孕育了葉挺、廖仲愷、鄧演達、葉亞來等傑出人士;惠州是中國近代抗爭史的前沿陣地,曾建立華南抗日戰爭的主力部隊—東江縱隊。2013年7月1日,舷號為596號惠州艦入列駐港部隊。惠州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旅居海外華人華僑、港澳台同胞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稱為客家僑都。
『肆』 准備年後去惠州發展,請問惠州是一個怎樣的城市
惠州,位於廣東省中南部東江之濱,珠江三角洲東北端,南臨南海大亞灣,毗鄰深圳、香港,北連河源市,東接汕尾市,西鄰東莞市和廣州市,是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心城市之一[1] 。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等2區3縣,並設有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屬珠三角經濟區。[2]
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3-4] ,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譽。
惠州是客家人的重要聚居地和集散地之一,旅居海外華人華僑、港澳台同胞居客家四州之首,被稱為客家僑都。
從唐到清末1000多年間,有430多位中國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留下了96處遺址和2100多件文物。孕育了葉挺、廖仲愷、鄧演達、葉亞來等傑出人士;惠州是中國近代抗爭史的前沿陣地,曾建立華南抗日戰爭的主力部隊—東江縱隊。
2013年7月1日,舷號為596號惠州艦入列駐港部隊。2015年12月10日,在由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舉辦的第五屆香港論壇上,惠州連續第6次榮獲「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第4次榮獲「中國十佳宜居城市」、第3次榮獲「中國最美麗城市」等稱號。2016年4月25日,《第一財經周刊》發布了新的中國城市分級排名榜單,惠州被定義為二線城市。
2016年5月,惠州市被國家知識產權局評為第四批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城市。同年,惠州市被列為第一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伍』 惠州的文化
惠州是廣東省的歷史文化名城,在古代即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之稱。從唐到近代的一千多年間,有480多位中國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其中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曾寓居惠州三年,孫中山、周恩來曾在此進行過革命活動,廖仲愷、鄧演達、葉挺、曾生等一批民主志士和革命家皆出自惠州。
語言
惠州市境內主要通行漢語方言,也有少數人講瑤語或畲語。龍門縣北部的藍田瑤族鄉有講瑤語的,但已逐漸漢化;惠東和博羅有少數人講畲語。
客家話是惠州市第一大漢語方言,這與市境固有的人文歷史背景和長期與其北邊的客家地區梅州、韶關、河源等地密切往來有關。東邊的汕尾市主要講閩語,故市境的東部地區有講閩語(福佬話)的。西邊的廣州市、東莞市主要講粵語,故西部地區有講粵語(白話)的。另外,博羅、龍門還有一部分人講「本地話」。
在現今惠州市轄境范圍內,除了常見的興梅,惠陽口音的大宗客家話之外,還分布著一種其系屬尚有爭議的「土話」群。經過研究發現,粵中地區的「本地話」多數地點與近代遷自梅州地區的晚近客家話在方言本質屬性上是同中有異的,分布在東江流域的惠州、河源及韶關三市11縣。根據劉叔新,侯小英收集,這種方言的分布於:
1, 惠州市區及郊區瀝林、水口、馬安、平潭、橫瀝、蘆洲。
2, 博羅縣:主要分布於南部東江北岸,如羅陽(縣城)、龍溪、龍華、湖鎮、橫河、楊村、公庄、觀音閣等鎮;
3, 惠陽區:與惠城區相鄰的平潭、鎮隆等鎮有少數村落使用本地話;
4, 惠東縣:分布於多祝鎮的三勝、明溪,大嶺鎮的大埔、蕉田等少數村落。
5, 龍門縣:本地話主要分布於東南部的平陵、路溪等鄉鎮;
6, 源城區、東源縣:以本地話為主流,主要分布在市區及燈塔、船塘,康禾等地。
7, 龍川縣:南部的老隆(縣城)、佗城、附城、義都、四都、鶴市、通衢等處於東江兩岸的鄉鎮。
8, 紫金縣:西部靠近河源市區的臨江、古竹、柏埔、義容、黃塘等鄉鎮有不少村落的居民使用。
9, 連平縣:南部與東源縣、新豐縣毗鄰的忠信、油溪、三角、大湖、綉緞、高莞、隆街、田源、溪山等鄉鎮。
10, 和平縣:東南部的林寨、東水鎮大部分及彭寨、古寨等鎮的部分村落。
11, 韶關市新豐縣:本地話(「水源話」)主要分布於東部的馬頭、石角和大席三個鄉鎮,豐城及梅坑鎮也有部分居民使用。
隨著社會的前進和新事物的不斷涌現,惠州市境內的漢語方言也在逐漸發生變化,主要表現為新詞的引進和一些舊詞的退出。同時,客家話、福佬話和白話詞語也在交流中相互吸納應用。這樣就使得幾個方言的一般詞彙都有一定的變動。
由於普通話的推廣和較多外來人(特別是外省人)的進入,惠州市境內使用漢語方言和普通話的情況也在發生變化,尤其是在惠城區內,變化相當大,在公共場合,方言的使用率已大大低於普通話的使用率。各縣城內方言的使用率也有降低趨勢。 四東文化是惠州獨具特色的文化亮點,指:東江、東坡、東征、東縱。
東江文化,是指綜合以惠州為中心的東江地區主要文化資源。其主體是客家文化,包涵東江流域自然地理的、古代的、民俗的、宗教的、革命歷史的文化。
東坡文化,是指蘇東坡寓惠文化。即蘇東坡在惠期間的社會文化活動、思想文化內涵及其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東徵文化,是指孫中山領導的國民政府為實現全國統一所發動的兩次東征及工農運動。
東縱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創建東江根據地的光輝歷史,包括東縱發展歷程和英雄人物事跡等。
「東江文化」的提出有人拍手有人反對,而後,雖然「新四東文化」的概念已正式推出,但在學界和官方仍存在不少爭議。「新四東文化」是指「東江惠州民俗文化」、「東坡寓惠文化」、「東江革命歷史文化」和「東樵宗教文化」。 客家人從粵東、閩西、贛南遷到惠州不過四百多年歷史,但惠州客家人立足傳統,博採眾長,創造出了富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惠州客家文化,既有其來源地梅州、贛南、閩西客家的傳統,又善於吸取廣府、閩南文化的精華,形成獨特的風采。如惠州山歌雖然源於梅州,但受當地土著歌謠的影響,曲調沒有梅州山歌那麼圓潤柔和,卻顯得高亢豪放。東江美食也獨具一格,與梅州美食有所不同。
廣東漢劇
漢劇與粵劇、潮劇並列為廣東三大劇種。漢劇別稱外江劇,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素有「南國牡丹」的美稱。惠陽漢劇團是在1963年以龍川的東江漢劇團為基礎,吸納了來自汕頭、韶關和梅州等地的漢劇漢樂人才組成的文化團體,曾經成功地演出了《秦香蓮》、《海瑞罷官》等漢劇。該團1976年在惠州人民會場(今花都影劇院)連續上演了《秦香蓮》47場,場場滿座,盛況空前。1984年該團撤銷。但許多藝人仍滿懷對客家傳統地方劇的執著追求,自願組建了惠州市漢劇樂研究會,力爭讓這朵客家藝術奇葩重放異彩。
客家山歌
惠州客家山歌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其歌詞基本上七字一句,四句一首。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情真意切,反映了當地風土人情,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惠陽客家山歌「日頭一出半天高,看牛阿姐好轉朝,若然轉去無朝食,番薯芋仔拿兩條」。(含曲調)就被星海音樂學院溫萍教授收入所著《客家山歌攬勝》一書中。良井鎮樓角村客家人王俊文44年共自編自唱山歌7200多首,他堅持用山歌幫助農民少盲,表揚好人好事,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被群眾譽為「山歌王」。永湖鎮客家女歌手黃紅英更是馳名海內外的「山歌明星」,她以一首《客家妹子愛唱歌》唱紅大江南北。
客家歇後語
惠州本地客家口頭的熟語客家歇後語多是惠州人在工作勞動中經過日積月累創造出來的。這種口語的引注語,一般由兩部分組成,前一句是類似謎語的謎面,後一句是謎底,也有省去後一句的。如:「木匠戴枷――自作自受;床底下破柴――撞板」;「黃牛過水――各顧各;駝背睡覺――兩頭不搭席;狗咬烏龜――無從下口;臘蔗打狗――少一轆;單眼仔看老婆――一眼看清;老公背老婆看戲――辛苦搭出醜······」這種客家歇後語,善用比擬、雙關、誇張等藝術手法,把客家方言形象化了,既豐富又生動。
飲食文化
惠州美食有三件寶:東江鹽焗雞(客家鹽焗雞)、客家釀豆腐、梅菜扣肉。尤其是梅菜扣肉在海內外頗具盛名,是東江客家人在飲食文化方面的傑作。
惠州地域名優特產還有龍門西溪竹筍、蜂蜜;博羅酥糖、麻陂肉丸,羅浮山酥醪菜、百草油,石壩三黃雞;惠東鐵涌獻蚝,高潭明姜;惠陽淡水沙梨,鎮隆荔枝,等等。 1990年在區內出土的一窩近30個恐龍蛋化石,證明7000萬年前,這里已是陸地沼澤地帶。迄2014年為止,惠州市考古發現山崗遺址、古窟址等古遺址28處,年代最久遠的是三棟瓦窯嶺春秋遺址,其出土文物說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銅器時代,即有先民在這土地上繁衍、生息。
『陸』 惠州在古代被稱作什麼
惠州古稱「鵝城」。
『柒』 惠州在中國的地位
惠州市抄是廣東省省轄襲市,珠三角九個地級市之一。位於廣東省中南部東江之濱,珠江三角洲東北端,南臨南海大亞灣,毗鄰深圳、香港,北連河源市,東接汕尾市,西鄰東莞市和廣州市。陸地面積1.13萬平方公里,轄惠城區、惠陽區、惠東縣、博羅縣、龍門縣等2區3縣。並設有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仲愷高新技術開發區等兩個國家級開發區。惠州淡水資源豐富,水質優良,東江、西枝江縱貫全市。全市現有自來水廠50多個。其中市區有水廠4個,還將斥巨資把西枝江水引調一部分到大亞灣地區,以適應大亞灣區的發展。惠州是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自古是東江流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素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譽。
『捌』 惠州是不是全國文明城市
是的,惠州市和東莞市去年同時被國家精神文明辦評為全國文明城市,這是惠州市的榮耀.
『玖』 惠州市中心在哪裡
惠州市中心顧名思義也j就是位於惠城區主要的地方,惠州市中心最繁華的地方是西湖、河南岸的世貿人人樂數碼街一帶以及江北市民樂園、義烏小商品城。這些也都是惠州的旅遊點,並且離惠州汽車站不遠,你如果選擇坐公交車到西湖的話,車費要1.5元 ,到世貿的話要1.5元(2元的也有), 到江北的市民樂園也是1.5(2元)元。
從深圳到那裡去惠州的話,最遠的地方是惠州的羅孚地區,大概的路程時間要2.5個小時左右。在惠州玩肯定也是要消費的,你要是在惠州玩2天的話一般中等的消費情況也就在800-1000元左右。
你們遊玩的地方要是在西湖可以省去你們找賓館的時間,因為西湖的附近有很多賓館,如西湖賓館 、西湖大酒店、 豐湖大酒店 、康帝國際大酒店!想要價格親民一點的話,自己可以多對比幾家看看,價格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
惠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隋唐已是「粵東重鎮」,一直是東江流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素有「嶺南名郡」、「粵東門戶」、「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譽。
惠州景區有惠州西湖、巽寮灣、雙月灣、羅浮山、南崑山國家森林公園、大亞灣、南崑山溫泉大觀園、哈斯塔特小鎮、十里銀灘、南崑山雲頂溫泉、天後宮、龍門鐵泉溫泉、三角洲島、海濱溫泉度假區 、紅花湖、泗洲塔。
『拾』 廣東省惠州市的歷史介紹。
惠州,歷史悠久,人文底蘊深厚。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縛婁古國在羅浮山下的東江之畔開創嶺南文化之風氣。
市境內上古時期已有人類,已發現多處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生產、生活的遺跡和遺物。博羅葫蘆嶺、蘇屋崗、何屋崗等貝丘遺址,出土石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飾有繩紋、方格紋、雲雷紋、夔紋等紋飾的夾砂、泥質陶片。
根據考古發現,在新石器時代中晚期,先民們就已經在惠州境內的東江流域繁衍生息,創造了惠州的遠古文明。
先秦時期屬南越范圍。春秋戰國時期,惠州一帶的文化已有一定的發展水平,並與中原文化息息相關。在博羅散屋村出土過一組大小相近、形制、紋飾相似的7件青銅甬鍾。
博羅的蘇屋崗遺址曾採集和出土了青銅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紋為特徵的印紋陶器,在其附近還出土過兩件戰國青銅編鍾。
據史料記載,在今惠州市區及博羅北部一帶,戰國時期曾出現過一個名叫「縛婁國」的小國,但不久即在諸侯兼並戰爭中消失。21世紀曾挖掘出規模較大的「縛婁遺址」。
兩千年來,先後有400 多位歷史名人客寓或履臨惠州,這其中包括中國山水詩鼻祖謝靈運,中國古代醫學家、化學家、將道家學派宗教化的重要人物葛洪,一代文豪蘇軾等等。
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在此領導過革命活動;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周恩來在此指揮過國民革命軍東征戰役。
近代史上惠州更是涌現了廖仲愷、鄧演達、葉挺等革命先驅,以及中國現代音樂奠基人之一的廖尚果、廖輔叔等文化名人。
(10)惠州市是歷史文化名城擴展閱讀:
惠州歷史名人:
1、葉夢熊
葉夢熊(1531--1597),字男兆,號龍塘,改龍潭,又號華雲。明代廣東惠州府城萬石坊(今屬惠城區)人。
嘉靖四十四年中進士,歷任贛州知府,安慶知府,浙江副使,永平道兵備,山東布政使,巡撫貴州、陝西、甘肅。
因戰功擢左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贈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升任兵部尚書,轉南京工部尚書,是惠州明代著名的三尚書之一。
2、廖仲愷
廖仲愷(1877年4月23日—1925年8月20日),男,漢族,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愷。1877年4月23日出生於美國舊金山。
廣東省歸善縣陳江鎮鴨仔埗鄉窯前村人(現廣東省惠州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幸福村),祖居廣東梅縣程江鎮,中國國民黨左派領袖、中國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動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驅,國民黨左派的光輝旗幟,中國共產黨的摯友。
擅長詩詞、書法,著作編為《廖仲愷集》、《雙清文集》上卷。
3、葉挺
葉挺(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日),原名葉為詢,字希夷,號西平,廣東惠州客家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始人之一、新四軍重要領導者之一,著名軍事家。
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在北伐中被譽為「鐵軍」參與指揮南昌起義並出任前敵總指揮,參加廣州起義時任起義軍工農紅軍總司令,抗日戰爭中又出任新四軍軍長,皖南事變中被國民黨扣押,他拒絕蔣介石的威逼利誘,寫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
抗戰勝利後,獲救出獄後被中國共產黨重新接納為黨員,1946年4月8日與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憲、鄧發、王若飛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空難;1988年,被中央軍委確定為36位開國軍事家之一。
1989年11月,經中央軍委確定,被冠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的稱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