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江蘇吳江市的簡介
松陵,市政府所在地。下屬有經濟開發區,也是吳江電子的主要集散地。距離蘇州市區15分鍾的車程;到上海虹橋機場1小時。
1:上海方向
同里,有名的旅遊景區,有退思園,明清街等景點。(松陵 乘5路車15分鍾到達)
屯村,一個小鎮,同里隔壁,相距5公里,好象無什麼特色。
金家壩,全國有名的彩鋼板生產基地。
北厙,專業生產銅字,銅招牌等。
莘塔,想去周庄就到莘塔。(想必周庄知道吧?其他的我不說了,這里就在上海的邊緣了)
蘆墟,有臨滬開發區。
黎里,沒什麼特別的,一個小鎮。
2:浙江方向
八坼,現在已經合並到松陵(沒什麼太有名的東西,我家就在松陵,說實話八坼離松陵只有10分鍾的車程,30年了我只是路過,沒有到鎮里看過,哈哈)
平望,我唯一知道的是土特產 平望辣醬。
盛澤,位於江蘇省最南端。以「日出萬綢,衣被天下」而聞名於世。三國吳赤烏三年(240年),吳司馬盛斌在此屯兵結寨,後人稱之為盛寨。因西瀕大水,寨又改為澤,延用至今。盛澤鎮經濟發達。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億元,財政收入超過13億元。全鎮現有各類企業8000餘家,其中工業企業2000餘家,總資產300餘億元,2005年實現工業銷售327億元
壇丘,緊鄰盛澤。無特色。
銅羅,同上
南麻,同上
梅堰,同上
震澤,同上
八都,同上
青雲,同上
桃源,在浙江南潯的隔壁,據說那的紅燒羊肉不錯。
3太湖方向
宛平,橫扇,廟港,七都,太湖大閘蟹你聽過沒有?這個也不用我多說了,去百渡一下就全知道了。
住旅店的話,松陵鎮小旅店一般是100-150。(扁地都是,花5元錢叫個三輪,他們很樂意帶你去的)自己選擇比較新一點的,那樣會干凈點。要稍微好點的話 就去松陵賓館,那裡標准房是300-500,這個價格的基礎上還可能有折扣。(我住過的最便宜一次是280,是晚上12點後去的)設施請你放心,4星應該有。吳江賓館也可以,價格在400左右。
吳江的商家一般還算誠實,住店請放心,治安也很好的。
B. 七都鎮的歷史文化
文物古跡
東廟橋 坐落在橫塘村,建於南宋紹定(1228~1233)年間。梁式三孔,東西走向。全長21.5米,中寬2.1米,堍寬2.75米。中孔跨度4.6米,高4.31米。全橋除民國年間增置花崗岩欄石、望柱之外,其他均由武康石構築,完好無損。該橋底盤石和排柱渾厚穩重,排柱與橫系石平接嚴密,受力勻稱。三孔橋面架設六根石樑,石樑間鋪置石板。每根石樑都是兩端為31厘米,中間增厚至51厘米,外側又鑿成弧形,這不僅可增大壓力,減少受拉力,而且使得整個橋面略成拱形,造型美觀。中孔石樑中間刻有「紹定」兩字,次孔石樑邊端又分別鐫刻四組流雲圖案,形狀各異,飄然生動,刻技精工。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廣福橋 在勤豐村,跨江、浙兩省,始建於元至正十四年(1354),明正統十四年(1449)重修,嘉靖十六年(1537)重建。現橋為天啟元年(1621)由江蘇吳江縣和浙江烏程縣合建,耗銀九十九兩四錢。單孔拱形,由武康石、青石和少許花崗石構築。總長17.4米,頂寬2.34米,堍寬2.64米,矢高3.17米,跨度6.9米。拱券採用分節並列和縱聯分節並列兩種方法砌置,這在吳江250餘座石橋中為僅見,是由明向清過渡時期的特殊作法,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徵。橋共有8處題刻,除了捐銀題記,還有蓮花圖案,尖角嫩葉、含苞待放,雕刻精細,層次豐富,不但富有「引渡」的佛教意義,還較好地體現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本潔之性。1995年被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洪恩橋 位於染店浜村,建於明成化六年(1470)。全橋除橋面石級已改為花崗石之外,其餘均由青石構築。單孔拱形,東西走向,總長13.31米,頂寬2.24米,堍寬2.5米,矢高3.05米,跨度5.6米,矢跨比大於二分之一,屬水鄉常見的陡拱橋,利於船隻通行。拱券採用分節並列砌置法,每道券石之間有榫卯相接,上下錯縫,券石橫向則用鐵匾擔或腰鐵連接,以增強券石之間的整體性。拱券內共有二處募緣建橋名單題刻,計捐銀72兩。長系石(俗稱橋耳朵)端面精刻有「吸水獸」圖案,為寬鼻、突眼、闊嘴。上部陰刻眼圈,兩側刻雙耳。闊嘴以弧線勾劃,弧線下以小三角表示牙齒。額上刻曲線須毛,腮邊則有兩爪。為傳說中龍子之一的「✢嗄」,這不僅顯現了厭勝的意義,而且對橋梁起到了藝術裝飾的作用。1995年被列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
C. 蘇州 吳江市 和吳江區有什麼區別
吳江區原為吳江市,屬於蘇州市市轄下的縣級市,後改為吳江區。
現為蘇州市市轄吳江區。
D. 吳江市的歷史由來
《讀史方輿紀要》卷24蘇州府吳江縣:吳江「在縣東門外,即長橋下分太湖之流而東出者,古名笠澤江,亦曰松陵江,亦曰松江」。今稱吳淞江。吳以吳江(即吳淞江)為名。(中國地名語源詞典)[4]
吳江的歷史要從距今6000多年前的馬家浜文化算起,蘇州市吳江區風景 就有先人在桃源鎮的廣福村一帶活動,過著耕種狩獵的生活。隨著開發江南進程的逐步推進,吳江逐漸繁榮起來。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東遷重新並入烏程。一直到唐代,吳縣和烏程都在蘇州的管轄之下。梁開平三年(909年)吳江建縣,縣治設松陵,屬蘇州。元元貞二年(1296年)吳江縣升為州,明洪武元年(1369年)復為縣。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吳江縣偏西地設震澤縣,偏東地為吳江縣。1912年吳江、震澤兩縣復合為吳江縣,隸屬江蘇都督府。[6]
1949年4月29日吳江解放。
1949年解放後,吳江縣先後分設8個區、10個區、9個區、5個區。1957年吳江區撤區並鄉,共設23個鄉,7個縣屬鎮。1958年吳江區農村成立20個人民公社,1962年又增設3個人民公社。 1983年恢復鄉村建制,黎里鎮與黎里鄉合並,實行鎮管村,吳江區共設7個鎮,22個鄉。1985年又有5個鄉鎮合並。自1987年起吳江區各鄉陸續撤鄉建鎮。
1992年2月1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吳江縣,設立縣級吳江市。
2000年,吳江市轄21個鎮。
2004年,吳江區全面完成撤鄉建鎮,共設松陵、盛澤、同里、震澤、黎里、平望、蘆墟、桃源、橫扇、七都10個鎮。總人口77.75萬人。
2006年10月12日,蘆墟與黎里兩鎮合並,成立汾湖鎮,與「江蘇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區鎮合一。
2011年12月22日,江蘇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銷橫扇鎮,將原橫扇鎮行政區域並入松陵鎮,將松陵鎮的奧林清華、水鄉、新園、蘇河4個居委會和長安、蘆盪、捕撈、聯團、高新、吳模、梅里7個村委會區域劃出,設立濱湖街道,辦事處駐鱸鄉南路1407號。行政區劃調整後,吳江市轄1個街道、8個鎮:濱湖街道、松陵鎮、同里鎮、平望鎮、汾湖鎮、盛澤鎮、七都鎮、震澤鎮、桃源鎮。
2012年8月,「江蘇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更名為「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12年9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吳江市,設立蘇州市吳江區 。
2012年10月29日上午,吳江撤市設區大會在該區人民劇院召開。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等蘇州市四套班子主要領導為吳江區委、吳江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揭牌。曾多年位於百強縣「第一方陣」的吳江翻開了其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2013年5月28日,為加快黎里古鎮保護開發的要求,進一步推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申報工作,汾湖鎮正式更名為黎里鎮,黎里鎮與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繼續實行「區鎮合一、以區為主」管理體制。
2013年年底,吳江經濟開發區與同里鎮合並
E. 江蘇吳江區的哪裡是江南六大名鎮之一
江蘇吳江區的同里古鎮是江南六大名鎮之一。同里舊稱「富土」,唐初改為「專銅里」屬,宋時將舊名拆字為「同里」。始建於宋代,截至2015年已有1000多年歷史,是中國水鄉文化古鎮。
同里鎮位於蘇州市吳江區,距蘇州市市區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同裡面積33公頃,為五個湖泊環抱,由49座橋連接,網狀河流將鎮區分割成七個島。古鎮鎮內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宋元明清橋保存完好。
1982年成為江蘇省最早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1995年被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1998年水鄉古鎮和退思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5)江蘇吳江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鎮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退思園、麗則女校、耕樂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同里鎮、陳去病故居);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6處;市級文控單位13處;第三次文物普查發現不可移動文物點82處,消失8處。
先後已有「中英文化遺產保護論壇」、「世界文化遺產教育基地研討會」和「古鎮保護與發展」等3個國際性論壇在同里召開,古鎮保護與利用的「同里模式」引起國內外專家的關注,成為他們學術研討的案例。
F. 速求江蘇省吳江市歷史沿革資料
吳江,太湖之濱、古運河畔的一顆璀璨明珠,一個與國際大都市上海緊鄰、有著深厚文化、歷史底蘊的新型工業城市。她擁有1176平方公里區域和78萬人民,下轄18個鎮,是有著"魚米之鄉"、"絲綢之府"、"光纜之都"和"電子資訊之城"美譽的國家級衛生城市
欣欣向榮的開放型經濟使其迅速崛起成為現代化工業的製造加工基地,成為海內外投資者大展鴻圖、收益頗豐的投資熱土,再創輝煌的福地。
改革開放以來,吳江面貌巨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2002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234億元比上年增長15%。自1993年以來,年均遞增32.1%。2002年財政收入22.39億元,比上年增長46.43%,自93年以來,年均遞增26.4%。吳江市連續十多年位居中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之前列。
吳江是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之一。出口供貨額連續十多年在江蘇名縣(市)位居前列,全市鄉鎮工業的出口創匯名列全國鄉鎮工業出口創匯百強縣(市)的前列。吳江是中國真絲綢出口的重要基地,產品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吳江利用外資規模和水平不斷提高,歷年累計吸收外資40多億美元,1000萬美元以上的大項目累計有168個。
吳江堅持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和經濟、社會、環境可持續發展,這始終是吳江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思路。農業生產穩步提高,全年糧食總產量穩定在45萬噸的水平;工業經濟健康發展。全市擁有絲綢、電纜、機械電子、精細化工、新型建材等五大支柱產業。其中真絲綢口量佔全國的六分之一,電纜生產量佔全國的五分之一,電子資訊產業在華東地區已享有較高知名度。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G. 蘇州的歷史以及風俗習慣
蘇州(漢語拼音:Sūzhōu,方言:蘇州話),中國城市,古稱吳,現簡稱蘇,擁有姑蘇、吳都、吳中、東吳、吳門和平江等多個古稱和別稱。隋文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定名為蘇州,以城西南的姑蘇山得名,沿稱至今。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特大城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江蘇省省轄市,行政級別為地級市,實際享受副省級城市待遇,是江蘇省的經濟、對外貿易、工商業和物流中心,也是重要的文化、藝術、教育和交通中心。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州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這里素來以山水秀麗、園林典雅而聞名天下,有「江南園林甲天下,蘇州園林甲江南」的美稱。蘇州古典園林的歷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紀春秋時吳王的園囿。私家園林最早見於記載的是東晉(4世紀)顧辟疆所建的辟疆園。歷代造園興盛,名園日多。明清時期,蘇州成為中國最繁華的地區,私家園林遍布古城內外。16——18世紀全盛時期,蘇州有園林200餘處,現在保存尚好的有數十處,蘇州因此素有「人間天堂」的美譽。
蘇州遠在五、六千年前,就有人類聚居。據傳說夏禹治水分天下為九州,蘇州境屬古楊州。商末周初這里是吳國所在地、蘇州市滄稱吳, 即由此而來。春秋時蘇州是吳國的都城。當時吳國大將吳子胥得到吳王同意後在蘇州建城牆,還挖了運河作為護城河,來堅守蘇州城。吳國於周元王三年(前473),並歸越國,後又並於楚。秦和西漢置會稽郡,吳縣為會稽郡首邑。東漢時置吳郡。三國孫吳曾一度建都於此。東晉、南朝宋、齊置午郡,梁、陳置吳州。
隋廢吳郡,並改吳州為蘇州(以姑蘇山得名),這是蘇州得名的開始。在唐代,蘇州、吳郡兩名相同。唐天通元年(696),析吳縣另置長洲縣,兩縣同治於蘇州。五代時,一度叫吳洲,後為吳越國錢寥據地,宋升蘇州為平江府,轄吳縣、長洲、常熟、吳江、崑山五縣,府治設在 蘇州。從此,蘇州又稱為平江城。元朝改平江府為平江路。明初改平江路為平江府,領太倉州和吳縣、長洲、常熟、吳江、崑山、嘉定、崇明七縣。應天巡撫也駐在蘇州。清代沿稱蘇州府。雍正年間,分割長洲地置元和縣、崑山地置新陽縣、長熟地置昭文縣、吳江地置震澤縣、吳江 東山等地置太湖
同廳。時,蘇州是江蘇巡撫、江蘇布政使駐所。太平天國進駐蘇州,建立蘇福省,蘇州為蘇福省的首府,以後恢復甦州府。民國成立,廢蘇州府,長洲、元和兩縣並入吳縣,蘇州則為吳縣縣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城鄉分治,建立蘇州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實行市帶縣的行政體制,蘇州市和蘇州地區合並。天堂蘇州,東方水城——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蘇州是中國著名古都,曾為春秋之吳國、戰國之越國、三國之孫吳、元末之張吳等多個政權的首都,也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城市,經著名史學家顧頡剛先生考證為中國第一古城。她是吳文化的發祥地和集大成者,亦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傳統文化發達、歷史底蘊深厚、風景秀美如畫的城市,擁有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的蘇州園林和其他大量的自然景觀和歷史古跡。蘇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逾4200年,是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典型的園林城市。一般認為,蘇州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已歷經2500多年的滄桑。蘇州也是中國最精緻的城市,古城基本保持著古代「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的雙棋盤格局、「三縱三橫一環」的河道水系和「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古跡名園」的獨特風貌。
蘇州風俗除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外,還有軋神仙,冬至,石湖串月.正月初一.歲朝,男子開門放爆竹三聲,叫開門炮仗,象徵"高升三級".家家懸掛神軸,點香燭,供粉團茶食糖果於祖先神位,長幼依此而拜,叫"拜喜神"之後,依此向尊長叩頭拜年,尊長帶幼輩向鄰居賀年,早餐吃年糕,春餅,湯團,圓子,"高興團圓"之意
初三叫"小年朝"女婿和寄兒女上岳家或寄父母家拜年
初五,財神生日,初四晚上家家接財神,初五起,多數商店開門營業.
十五元宵節,鬧花燈.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穀雨三朝看牡丹",清明"山塘看會",四月十四"軋神仙",
五月端午"龍舟競渡",六月廿四"賞荷觀蓮",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廟會",八月"山塘燈船";石湖串月""虎丘聽歌",九月"陽山關日出",十月"看元祀會"等等
H. 吳江區的歷史
《讀史方輿紀要》卷24蘇州府吳江縣:吳江「在縣東門外,即長橋下分太湖之流而東出者,古名笠澤江,亦曰松陵江,亦曰松江」。今稱吳淞江。吳以吳江(即吳淞江)為名。(中國地名語源詞典)
吳江的歷史要從距今6000多年前的馬家浜文化算起,吳江就有先人在桃源鎮的廣福村一帶活動,過著耕種狩獵的生活。隨著開發江南進程的逐步推進,吳江逐漸繁榮起來。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年),東遷重新並入烏程。一直到唐代,吳縣和烏程都在蘇州的管轄之下。梁開平三年(909年)吳江建縣,縣治設松陵,屬蘇州。元元貞二年(1296年)吳江縣升為州,明洪武元年(1369年)復為縣。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吳江縣偏西地設震澤縣,偏東地為吳江縣。1912年吳江、震澤兩縣復合為吳江縣,隸屬江蘇都督府。
1949年4月29日吳江解放。
1949年解放後,吳江縣先後分設8個區、10個區、9個區、5個區。1957年吳江區撤區並鄉,共設23個鄉,7個縣屬鎮。1958年吳江區農村成立20個人民公社,1962年又增設3個人民公社。 1983年恢復鄉村建制,黎里鎮與黎里鄉合並,實行鎮管村,吳江區共設7個鎮,22個鄉。1985年又有5個鄉鎮合並。自1987年起吳江區各鄉陸續撤鄉建鎮。
1992年2月1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吳江縣,設立縣級吳江市。
2000年,吳江市轄21個鎮。
2004年,吳江區全面完成撤鄉建鎮,共設松陵、盛澤、同里、震澤、黎里、平望、蘆墟、桃源、橫扇、七都10個鎮。總人口77.75萬人。
2006年10月12日,蘆墟與黎里兩鎮合並,成立汾湖鎮,與「江蘇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區鎮合一。
2011年12月22日,江蘇省政府批准同意撤銷橫扇鎮,將原橫扇鎮行政區域並入松陵鎮,將松陵鎮的奧林清華、水鄉、新園、蘇河4個居委會和長安、蘆盪、捕撈、聯團、高新、吳模、梅里7個村委會區域劃出,設立濱湖街道,辦事處駐鱸鄉南路1407號。行政區劃調整後,吳江市轄1個街道、8個鎮:濱湖街道、松陵鎮、同里鎮、平望鎮、汾湖鎮、盛澤鎮、七都鎮、震澤鎮、桃源鎮。
2012年8月,「江蘇吳江汾湖經濟開發區」更名為「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2012年9月1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吳江市,設立蘇州市吳江區 。
2012年10月29日上午,吳江撤市設區大會在該區人民劇院召開。江蘇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等蘇州市四套班子主要領導為吳江區委、吳江區人大、區政府、區政協揭牌。曾多年位於百強縣「第一方陣」的吳江翻開了其發展史上嶄新的一頁。
2013年5月28日,為加快黎里古鎮保護開發的要求,進一步推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申報工作,汾湖鎮正式更名為黎里鎮,黎里鎮與江蘇省汾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繼續實行「區鎮合一、以區為主」管理體制。
2013年年底,吳江經濟開發區與同里鎮合並 。
I. 吳江市名勝古跡到底是怎樣的呢
吳江市中的一個古鎮叫做同里古鎮景區,而且在這個古鎮中,也是有著很多明代清代時候的花園和寺廟,對此吳江名勝古跡到底是怎樣的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吳江名勝古跡盤點,同里古鎮屬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位於太湖之畔,緊靠市府所在地,自宋代建鎮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鎮區內始建於明清兩代的花園、寺觀、宅第和名人故居有數百處,「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其連成一體,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同里古鎮1980年被列為國家太湖風景區景點之一,1982年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鎮,著名景點「退思園」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2010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明清街是古鎮重要商業街之一。1996年始闢建「明清一條街」,街長160餘米,為明清建築風格,較完整保留了江南特有的上街、下街,兩街道平行的格局。入口「清明遺風」匾額由費孝通副會長題書。耕樂堂,位於西柳圩,陸家埭中段,朝東面河,系明代處士朱祥所建,由時任南京國子監學正里人莫旦撰文作記。朱祥,字廷瑞,號耕樂。堂名取其號。吳江同里濕地公園,位於吳江區同里鎮東北部。東南與著名的江南水鄉古鎮周庄為鄰,西與千年文明古鎮同里相連,北面和南面傍依澄湖和白蜆湖,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是同里與周庄旅遊線路的必經之地。園內已初步建成水杉林、池杉林、枇杷園、香樟園、銀杏園、桃園、葯草園、翠梨園、竹林園、苗圃、魚塘等旅遊觀光區。吳江名勝古跡大全。退思園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同里鎮,它建築別具一格,充滿詩情畫意。使它成為漢族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退思園始建於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公元1885-1887年)。園主任蘭生,字畹香,號南雲。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內閣學士周德潤彈劾任蘭生盤踞利津、營私肥已。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正月,解任候處分,旋因查所勛都不實,部議革職位。任蘭生落職回鄉,花十萬兩銀子建造宅園,取名退思。其弟任艾生哭兄詩有「題取退思期補過,平泉草木漫同看」之句,可見園名取《左傳》「進思盡忠,退思補過」之意。退思園的設計者袁龍巧妙利用不到十畝面積,設計了坐春望月書樓、琴房、退思草堂、鬧紅一舸、眠雲亭等建築,它凝聚了漢族知識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勞和智慧,蘊涵了儒釋道等哲學、宗教思想及山水詩、畫等漢族傳統藝術,步移景異,令人流連。退思園的設計者袁龍,字東籬,詩文書畫皆通。他根據江南水鄉特點,因地制宜,精巧構思,歷時兩年建成此園。園佔地僅九畝八分,既簡朴無華,又素靜淡雅,具晚清江南園林建築風格。退思園布局獨特,亭、台、樓、閣、廊、坊、橋、榭、廳、堂、房、軒,一應俱全,並以池為中心,諸建築如浮水上。格局緊湊自然,結合植物配置,點綴四時景色,給人以清澈、幽靜、明朗之感。退思園因地形所限,更因園主不願露富,建築格局突破常規,改縱向為橫向,自西向東,西為宅,中為庭,東為園。宅分外宅、內宅,外宅有轎廳、花廳、正廳三進。轎廳、花廳為一般作接客停轎所用,遇婚嫁喜事、祭祖典禮或貴賓來臨之時,則開正廳,以示隆重。正廳兩側原有「欽賜內閣學士」、「鳳潁六泗兵備道」、「肅靜」、「迴避」四塊執事牌,重門洞開,莊重肅穆,令人望而卻步。吳江名勝古跡有哪些。慈雲塔建在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震澤鎮鎮中心偏東,古鎮一瑰寶,其歷史追溯久遠:赤烏三年(238-251年),在震澤鎮東建五級浮屠——慈雲塔。該塔為六面五級,磚木結構,高38.44米,由塔壁、迴廊、塔心組成。自第二層起每施平座腰檐,並辟有三面壺門,開口方位上下相錯。第四層有楠木剎柱直透頂端。塔剎由鐵質覆缽、仰蓮、相輪、寶蓋、寶珠、受花和銅質寶瓶組成。鐵鏈分系六角,角端掛有銅鈴。鈴稱檐馬,俗呼驚鳥。風過鈴響,回盪空中。塔內有木梯可迂迴拾級而上。每逢夕陽西沉,登臨第五級,北望洞庭,南瞰麻溪,《震澤八景》謂之「慈雲夕照」。一說三國時,當年孫權實施「美人計」,誘劉備至南徐,欲軟禁威逼。可他「賠了夫人又折兵」。但孫權還不甘心,將妹妹騙回東吳,孫夫人日夜掛記丈夫,就在太湖之濱震澤鎮擇地造塔,每日登高遠眺,盼望丈夫早日歸來。所以稱「望夫塔」。後來,相傳北宋末年,北方金兵乘虛而入,徽宗女兒慈雲公主避難來到震澤後,念念不忘被擄的父親,這建了這座「慈雲禪寺」。解放後,「慈雲寺塔」被列為省級重點保護單位。1954年與1982年前後兩次進行全面整修,使之面目一新,雄姿長在。「慈雲塔」造型美觀,別具風采。古代有不少詩人墨客,曾為此留下無數贊美的詩篇。「四面湖光繞,中流塔影懸,由唐西去路,蠶事勝耕田」便是其中的一幅美景。巍峨古塔,既為江南水增添色彩,也讓人們見識到了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