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學習基督教歷史的意義

學習基督教歷史的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8 17:22:41

A. 基督教的發展歷程及意義

回答:
「基督教的發展歷程」,就是一個「撒謊」「行騙」的歷程,就是一個不擇手段消滅所謂「異端」的歷程!

B. 對於基督徒來說為什麼學習歷史很重要

In my opinion,因為只有通過學習歷史,基督徒才能更好地了解他們的教義的發展過程,更好地了解基督教文化的相關背景,以致尊重基督教的相關習俗,虔誠地做一個基督徒。

C. 普通人認識基督教的意義

多了解一樣總歸是知識吧。
另外信基督和信基督教不是一回而事兒,
所以了解耶穌基督跟了解基督教的歷史也不是一回事兒。

D. 基督教對歷史概念的影響有哪些

人類的歷史觀念在中世紀有很大的飛躍。西方學者柯林伍德認為人類關於歷史的觀念在公元後第四和第五世紀,由於基督教思想的革命性的影響得到了重新的塑造。他詳細地分析了基督教是怎樣揚棄古希臘—羅馬時期在歷史學中兩個主導的觀念,即對人性的樂觀主義觀念和作為歷史變化過程基礎的實質主義的觀念。在古希臘,人們習慣把人看成是有理性的動物,由於理性的指導,人們會走向至善。歷史變化過程的基礎是人的理念或心靈。對柏拉圖來說,事物的實質是非物質的,是理念。對亞里士多德來說,最終的真實的實質是心靈。人們的歷史觀念被這種實質主義弄得黯淡無光。歷史事件只不過是這種實質的偶然表現,事件的重要性主要是它們對永恆的和實質的整體投射了一道光芒。人們至多隻是記錄事件,歷史學的范圍被限制在描述人們和事物都在做什麼,而這些人和事物的性質始終被停留在歷史的視野之外。對柏拉圖主義而言,歷史學是不能有什麼實用的價值的。對亞里士多德而言,歷史學也只是像詩一樣的東西。而基督教思想的影響卻為改變這種狀況提供了可能。

根據基督教的創世說,除了上帝之外,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恆的,並且其他的一切都是上帝創造的。人的靈魂不再被看作一種在永恆中的存在,每個靈魂都被看作是一種新的創造物。靈魂不滅的觀念在這個意義上被否定了。歷史不再是人類自己智慧和才能的創造,而是由於上帝的智慧,由於上帝的恩惠,人的慾望才被導向有價值的目的。因此,歷史的過程並不是人類的目的,而是上帝目的的實踐。正如克羅齊所說的:「從基督教看來,歷史既然變成了真理史,它同時也就放棄了意外和機遇,而古人則常使歷史沉溺於這些東西,它認識了它自己所固有的法則,這不再是一種自然的法則,甚至不再是星宿的影響(奧古斯丁反對異教徒的這種學說),而是理性、智慧、天意了」。基督教對歷史帶來的新問題和新答案,克羅齊認為是對人類精神的構成的一份永遠有效的可靠財富。

基督教思想為歷史觀念帶來的第二個革命性的變化,就是打破了古希臘關於歷史的循環論觀點,在天意的指引下為歷史帶來了秩序的觀念。正如阿奎那所說的,天意要為一切事物貫徹一種秩序。在他看來,人的所作所為,所取得的某些成就,並不是由於他自己的智慧,而是由於上帝的智慧,這是一種關於歷史的新的觀念。按照這種新的歷史觀念,歷史過程並不是人類的目的,而是上帝的目的的實踐。因為上帝的目的就是一種對人類的目的,是一種一定會貫徹下去並且通過人類的意志活動而體現出來的目的。

基督教思想對歷史觀念的第三個革命性的影響,是對於歷史的一種普遍主義和世界主義的態度。在上帝的眼中人人平等,沒有什麼選民,沒有什麼特權的階級,沒有哪個集體比其他的集體更重要。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民族都包括在上帝目的的規劃之中。基督教不會滿足於一些民族的局部和特殊的歷史,要求一部普遍的歷史,一部世界史。

這種新的歷史觀把歷史看作是一個過程,歷史的歷程不過是客觀的天意的計劃的實施,有它的客觀必然性,甚至連最明智和擁有權力的人也都捲入其中。上帝是有遠見和富有建設性的,決不允許什麼人來干擾他的計劃。歷史事件的總歷程就是一種准則,它是用來判斷參與其中的每個人的。歷史是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必然性所塑造的歷史過程。這種歷史觀念的變化是空前的,也是深刻的。

E. 基督教的發源及其歷史意義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新教、東正教、基督教馬龍派統稱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稱「耶穌教」),三大教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和基督教馬龍派的統稱一般用「基督宗教」這個詞。但在本詞條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總稱,而不是新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約為21.4億信徒,為擁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亞洲、非洲的信徒的發展最快。

一、歷史 (參考基督教歷史)

1. 起源

基督教發源於公元1世紀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社會,並繼承了猶太教耶和華上帝和救主彌塞亞(根據希臘文翻譯為「基督」)等概念,以及希伯萊聖經為基督教聖經舊約全書。

按照基督教經典的說法,基督教的創始人是耶穌,他30歲左右(公元一世紀30年代)開始在巴勒斯坦地區傳教。 耶穌聲稱,他的來臨不是要取代猶太人過去記載在舊約聖經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穌思想的中心,在於「盡心盡意盡力愛上帝」及「愛人如己」兩點。 耶穌出來傳道,宣講天國的福音,勸人悔改,轉離惡行。他的教訓和所行的神跡,在民眾中得到極大的回應。這使得羅馬帝政下的猶太教的祭司團大受影響,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後快。後來由於門徒猶大告密,羅馬帝國駐猶太的總督彼拉多將耶穌逮捕。耶穌受盡打罵侮辱,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穌的心意卻是為了要贖世人的罪,甘願地流出自己的血。

依據他門徒們的見證,耶穌死後第三天從石窟墳墓中復活了。他的墳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滿心疑惑的門徒們顯現。他們漸漸確信耶穌真的復活了,是勝過死亡的救主。在耶穌升天超離這世界的時空後,他的門徒們起來熱心宣揚耶穌的教訓,並且宣告他是復活得勝死亡的主。信徒們組成彼此相愛、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團體,就是基督教會。 耶穌復活的這一天成為後世的復活節(每年春分以後、又逢月圓的第一個星期日)。教會又定了12月25日為耶穌的生日而則成了聖誕節(耶穌出生的確實日子已不可考)。耶穌出生的那一年被後世定為公元紀年的元年(但因計算錯誤,耶穌實際出生的年份應為公元前六年或四年)。

部分非基督教信徒的史學家認為,耶穌傳達的教義更加接近猶太教,而保祿(又譯保羅,Paul)對基督教教義做了較大貢獻,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於猶太人范圍。

2. 發展

在起初的一二百年間,基督教是作為異教被政府(羅馬帝國)禁止的,基督教信徒受到迫害,甚至被處死。直到313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大帝頒布米蘭詔書,從而使基督教成為政府所允許的宗教。325年,尼吉亞信經在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上通過,並成為基督教的最基礎的原則,現在幾乎所有的基督教教派都接受這一原則。391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從此,基督教開始迅速發展起來。

476年,羅馬帝國在內部矛盾和外族入侵下分裂為東羅馬和西羅馬,基督教也開始分裂為東正教(自稱正教)和羅馬天主教(自稱公教),兩個教派都自稱是基督教的正統。羅馬教皇(教宗)是天主教最高領導者,而君士坦丁堡牧首則是東正教的首領。到1054年,東部教會和西部教會互相宣布把對方主教驅逐出教,標志著天主教和東正教正式分道揚鑣,稱為基督教大分裂。

公元7世紀伊斯蘭教興起,耶路撒冷落入穆斯林的控制之下。西羅馬地區的教會和國家為解放聖地耶路撒冷在1095年-1291年間先後八次十字軍東征。

16世紀,德國、瑞士、荷蘭、北歐和英國等地發生了宗教改革運動,它產生出脫離天主教會的基督教新教教會。領導人物是馬丁·路德、加爾文等人,他們建立了新教和聖公會,脫離了羅馬天主教。中國所稱的「基督教」,基本上都是這個時候產生的新教。

3. 基督教在中國的歷史 (參考中國基督教)

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基督教開始傳入中國,但當時傳入中國的是一般被認為是異端的聶思脫里派(中國稱景教),後來在唐朝會昌五年(845年)被禁止傳播。元朝時基督教(景教和天主教)又再次傳入中國,元朝滅亡後又中斷了。明朝萬曆十年(1582年),天主教耶穌會派來利瑪竇,他被允許在廣東肇慶定居並傳教,成功的使天主教在中國得以立足。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東正教開始在中國傳播。1807年,新教派遣馬禮遜來華傳教,新教也開始在中國傳播。鴉片戰爭以後,基督教以沿海通商口岸為基地迅速發展。1843年,洪秀全藉助基督教的教義,自稱是耶穌的弟弟,建立「拜上帝會」,後來建立太平天國(1851年-1864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天主教徒解放初約有270多萬人,到2006年約有500萬人;基督教徒解放初約有70多萬人,截至2006年,基督教信徒已超過1600萬人。

二、教義 (參看尼西亞信經)

1. 共同教義

基督是「基利斯督」的簡稱,意思是上帝差遣來的受膏者,為基督宗教對耶穌的專稱。所謂基督宗教,是信奉耶穌基督為救主的各教派的統稱。該教與佛教、伊斯蘭教並稱世界三大宗教。於公元1世紀由巴勒斯坦拿撒勒人耶穌創立。相傳他是上帝的獨生子,為聖靈感孕童貞女瑪麗婭而降生;傳說他掌握了很多神術,讓瞎子復明,跛子行走,死人復活,但是因為猶太公會不滿耶穌基督自稱為上帝的獨生子、唯一的救贖主,把他交給羅馬統治者釘死在十字架上;據傳死後第三天復活,顯現於諸位門徒,復活第40天後升天;據稱還會於世界末日再度降臨人間,拯救人類,審判世界。他的受難是12使徒中猶大的出賣造成的,受難日為星期五,最後的晚餐連耶穌有13人,所以在西方,13是人們忌諱的數字,並且與星期五一起視為凶日。

盡管有三大教派,但是基本教義都是相同的。即上帝創世說,原罪救贖說,天堂地獄說。《聖經》,由《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兩部分組成,是基督教的經典。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標志。他們信奉的「上帝」或「天主」本體上是獨一的,但是包括聖父、聖子、聖靈(聖神)三個位格。

上帝:基督教信仰聖父、聖子、聖靈三而一的上帝。上帝是三位一體:聖父是萬有之源造物之主,聖子是太初之道而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聖靈受聖父之差遣運行於萬有之中、更受聖父及聖子之差遣而運行於教會之中。但這三者仍是同一位上帝,而非三個上帝(三位一體)。

創造: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了宇宙(時間和空間)萬物,包括人類的始祖。

罪:亞當與夏娃在伊甸園中違逆上帝出於愛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脫離造物主而獲得自己的智慧,從此與上帝的生命源頭隔絕,致使罪惡與魔鬼纒身,而病痛與死亡則為必然的結局。後世人皆為兩人後裔,生而難免犯同樣的罪,走上滅亡之路。

救贖:人生的希望在於信奉耶穌基督為主,因他在十字架上的贖罪,並他在三日後從死里復活,使悔改相信他的人一切的罪皆得赦免,並得到能勝過魔鬼與死亡的永遠生命。

靈魂與永生:人有靈魂,依生前行為,死後受審判,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進入永生。怙惡不悛者,將受公義的刑罰與滅亡。世界終有毀滅的末日,但在上帝所造的新天新地中,卻是永生常存。

2. 不同教派的教義(參見基督教派)

天主教:天主教的信仰生活的核心是七項聖事,即聖洗聖事、堅振聖事、修和聖事、聖體聖事(彌撒)、婚配聖事、聖秩聖事、病人傅油聖事。在這其中,彌撒是最重要的。日常生活中,誦經也是天主教信徒經常進行的活動,這些經文大都是一些經過編排好的重要經文的連禱,例如天主經,宗徒信經和《玫瑰經》。

東正教:東正教派的神學和對於經卷的解釋都是遵循基督教興起初期所傳下來的典範。他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要繼續和延續基督傳給他最初使徒,以及使徒傳給早期教會僧侶的神學和信仰。從某種意義上說,東正教是最保守的基督教派。

新教:新教具有與天主教和東正教不同的教義,比如:強調「因信稱義」,即得以稱義是不需要任何善行,只在乎信;人人皆可為祭司,因為彼得前書2:9「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只有聖經為最高的權威,並只承認洗禮和聖餐禮兩者為聖禮,這與天主教和東正教注重聖事(即聖禮)的傳統截然不同。

三、主要節日

基督教主要節日有聖誕節、受難節、復活節、升天節、諸聖日(萬聖節)等,天主教和東正教還有聖神降臨節、聖母升天節,命名日等節日。

聖誕節:12月25日。原為羅馬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的生日;羅馬帝國以基督宗教為國教後將此日改為紀念耶穌基督誕辰,但耶穌基督降生的真實日期無人知道。

受難日:復活節前的禮拜五,紀念耶穌基督被釘死於十字架上。

復活節:3月21日到4月25日之間,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禮拜日,紀念耶穌基督復活。

感恩節:(北美洲基督教傳統節日,而非普世基督教節日)11月的第四個禮拜四(美國),或10月的第三個禮拜六(加拿大)。

四、教堂和遺跡

1. 中國基督教文物

中國著名的天主教教堂和遺跡: 北京南堂和北堂;利馬竇墓;天津老西開教堂;上海徐家匯天主堂;上海佘山聖母大教堂;廣州聖心大教堂

中國著名東正教教堂: 哈爾濱聖索非亞教堂;上海聖母大教堂

中國著名新教教堂: 上海國際禮拜堂;上海沐恩堂;上海聖三一堂;上海景靈堂

2. 世界其他地方著名教堂

巴黎聖母院(法國巴黎),科隆大聖馬丁教堂(德國科隆),救世主大教堂(俄羅斯莫斯科),聖索非亞大教堂(土耳其伊斯坦布爾),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

聖經是亞伯拉罕諸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東正教、猶太教等各宗教)的宗教經典,由舊約與新約組成,舊約是猶太教的經書,新約是耶穌基督以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紀錄。

舊約聖經

天主教和東正教的舊約聖經共46卷,當中包含了其他宗派劃為次經的數個書卷;基督新教的舊約聖經有39卷;而猶太教的聖經由於把多個章節較少的書卷合成一卷,總數只有24卷。

新約聖經

新約聖經的數量比較一致,都有27卷。猶太教和伊斯蘭教並不承認新約聖經為正典。

聖經分舊約和新約兩大部分。舊約內有書三十九卷,新約有二十七卷,共是六十六卷。考古學證明,舊約完成於耶穌誕生前數百年至千年,例如摩西五經(《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完成於公元前1400年左右,新約則完成於公元一世紀末,所以新、舊約的寫作歷時1500年左右。

聖經中的各卷書均是獨立寫成,寫成後即在各猶太會堂及基督教堂傳讀。到了公元前250年左右,猶太大祭司以利沙從猶太十二支派中各選出六位譯經長老,聚集在亞歷山大城,將希伯來文舊約譯成當時流行的希臘文,這就是著名的七十士譯本。到公元70年,當聖城耶路撒冷將被摧毀之際,猶太人召開了高級會議,正式確立舊約正典三十九卷書。而在公元382年及公元397年的兩次著名會議上,則確立了新約正典二十七卷書的地位。

聖經的執筆者有四十幾位之多。他們所處的時代不同,職業、身分也不同。有的是政治、軍事領袖,有的是君王、宰相,有的是猶太律法家,有的是醫生,還有漁夫、牧羊人和稅吏。有的寫於戰爭危難之中,有的寫於太平盛世之時;有的完成於皇宮內,有的則在牢獄或流放的島上……這些在時間上跨越了千年的作者們,並不知道這些書卷日後會被匯編成冊,成為新、舊約正典。然而,當人們把這六十六卷書匯在一處時,這些跨越六十代人寫成的作品,卻呈現出前後呼應、和諧一致、渾然一體的風貌來,彷佛有一隻無形的手,穿過千年的時光,操控著每位作者手中的筆,使這些作品,超越了作者身為「人」的有限性,成為宏篇巨著聖經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

目前,基督新教所使用聖經為1919年面世的和合本聖經。和合本聖經分為文理、淺文理、官話。前兩種使用文言文,官話本使用當時的白話。聯合聖經公會在1983年決定對官話和合本作出修訂,並組織一隊聖經學者、翻譯顧問及編輯人員,開始了修訂的工作。在修訂委員會的努力下在2006年完成了新約部份的修訂。《新約全書—和合本修訂版》奉獻禮於4月24日傍晚在播道會港福堂舉行,由和合本修訂版總編輯周聯華博士證道、聖公會鄺廣傑大主教主禮。聯合聖經公會和香港聖經公會的同工以及眾多教牧同工出席。

它流傳在五大洲,分布於160個國家和地區。基督教分為三大派: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其中天主教最為重要,在基督教徒中,天主教教徒的數目佔了半數以上。基督教的核心是信仰上帝。教義的主要內容包括:上帝創造天地萬物;按上帝旨意,耶穌降身人世,被釘死在十字架後,又復活升天,成為救世主(即基督);聖父、聖子、聖靈三位結成一體;人類由於亞當犯罪(原罪)和本人犯罪(本罪)而不能自救,耶穌之死擔當了罪過,信徒和靈魂得到拯救;人都要接受神的審判,善者升天堂,惡者下地獄。天主教除了上述基督教各派共有的信仰外,特別崇敬聖母瑪利亞,認為耶穌的生母瑪利亞無染原罪,信徒尊之為天主之母,歌功頌德。天主教要求信徒嚴守十誡。

天主教教徒須堅持一生中舉行以下七種儀式:洗禮、堅振、悔罪、聖餐、婚配、終博和聖職。他們對於聖誕節、復活節、聖靈降臨節等宗教節日十分重視,每逢星期日和重大宗教節日,教徒們是一定要去教堂作彌撒的。

基督教的歷史:

自耶穌出生至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為止的大約500年,是早期基督教時期。
其後,自500—1500年,基督教逐漸傳播給羅曼、凱爾特、日爾曼和斯拉夫等民族,在歐洲建立起中世紀基督教文明。但是,也是在這個時期,基督教受到嚴酷的考驗。它早期的勢力范圍巴勒斯坦、敘利亞、小亞細亞、北非乃至西班牙部分地區已經伊斯蘭化,西西里和義大利南部也受到威脅。俄羅斯淪於蒙古可汗及突厥金帳汗的統治之下,隨之安瓦爾人、匈奴人、蒙古人、土耳其人也先後侵入西方。
1054年,基督教分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兩大派。
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使基督教又產生了新教、安立甘宗、信義宗、歸正宗和其他各派。 19世紀是基督教傳播史上的「偉大世紀」,在這個世紀里,基督教被傳到世界各地。

基督教教義的形成

基督教與猶太教的關系,從一開始就是既有繼承又有分離。在1、2世紀,羅馬統治者認為基督教無非是猶太人的教派,對基督教和猶太教一律迫害。自君士坦丁大帝定基督教為國教後,特別是從6世紀起,基督教迫害猶太教,歷次十字軍東征把猶太人與穆斯林同樣視為敵人。然而,歷代基督教神學家向猶太教聖經學家尋求指引,猶太教神秘主義也不斷對基督的神秘主義派別發揮影響。2世紀以後,基督教又從希臘文化吸取營養。一些神學家認為希臘哲學中的邏各斯就是彌賽亞,他成為肉身就是耶穌基督。柏拉圖對現實世界的唯心主義解釋,亞里士多德關於存在和知識的論述,都滲入基督教義。基督教的一部分崇拜儀式和贊美詩也可溯源於希臘密教和神秘哲學。在基督教作為羅馬帝國國教時代,特別是4世紀未,皇帝狄奧多西登位之後,信奉異端成為應受國家制裁的犯罪行為,反對教會就是反對帝國。4—8世紀參加帝國宗教會議的主教們往往將少數持不同宗教觀點的人宣布為異端,當作國賊加以剪除。中世紀教會為了維護正統教義,根據教會法成立異端裁判所並頒發《教廷禁書目錄》。

基督教的教義

基督教教義中關於上帝的概念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上帝是有位格的神;
2、上帝是天地萬物的創造者;
3、上帝是歷史的主;
4、上帝要審判世人。
關於魔鬼,基督教教義認為,魔鬼撒旦本來是上帝所造,他是上帝的對手和敵手,對抗上帝的救世計劃。從基督教會創立伊始,教會內部對於耶穌的解釋就一直莫衷一是。例如《馬可福音》說耶穌是人,他在約旦河裡受洗時,聖靈降在他身上,當時有聲音透過雲層傳來,宣布他是上帝之子。安提阿派神學家在研究基督論時,都遵循這樣一種解釋。《約翰福音》提出另外一種看法,它認為耶穌是道成肉身。按照這個說法,耶穌具有神性,並不是說他是具有天賜神力的人,他的神性乃是自先於世界存在的道一脈相承而來。亞歷山大派神學家堅持這種看法。耶穌基督宣布天國將要來臨,並開始建立天國的事業,相信耶穌斯督就必然要相信天國。基督教的末世論與《舊約》中上帝所發出的有關彌賽亞來臨的諾言有關。在耶穌出世以前,以彌賽亞為標榜的起義此起彼伏。耶穌拒絕成為政治上的彌賽亞,使盼望這種天國的民眾失望。除了這種政治性的願望以外,另一種形式的末世論不期望地上的彌賽亞,而指望上天命立的彌賽亞,這位彌賽亞將要建立的是天國而不是地上的國家。

耶穌自命為實現天國的人。對於聖母馬利亞的崇拜,在君士坦丁大帝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國教,大批民眾改信基督教時開始盛行。居住在地中海和近東地區的各民族難以理解聖父的絕對權威;猶太教對上帝的概念中含有狹窄的族權觀念,基督教的早期宣傳中繼承這種觀念,它是上述各民族難以接受的。這些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在崇拜一位聖母女神,一位神聖的童貞女,這種崇拜從巴比倫和亞述的古代民間宗教一直傳到希臘文化的末期。盡管基督教的福音書的教導反對崇拜這位女神,但是,這種崇敬卻得以借崇拜馬利亞的形式表達出來;據說正是在馬利亞腹中,具有神性的道才與人性實現奇妙的結合而成為耶穌。根據基督教義,聖靈這個概念的實質是象風吹那樣自由自在,預言之靈與知識之靈不是先知或智者可以隨意左右的。聖靈的啟示,表現為先知的預言或智慧的語言,寫出來就是《聖經》。聖靈又是不斷推進教會歷史的、有創造力的革新動力。基督教關於三位一體的教義來源於早期基督教徒所經歷的特殊教義形成過程。500年通過的《亞大納西信經》對三位一體教義提出最終的明確定義。關於人,基督教教義首先認為,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造出來的,因此在上帝彰顯自己的作為時,人必然起決定性的作用。既然人反映上帝的形象,上帝在實踐自己的計劃時就必然要求人的合作。上帝和人互相緊密依附,可以說上帝和人是互相為了對方的緣故而存在的。根據基督教教義,教會是由蒙上帝選的人組成的末世團體,聖靈澆灌於教會的生命過程中;教會由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們組成,其中既有猶太人也有非猶太人,教會成員都是「新以色列人」,都是上帝的選民;教會是耶穌基督的身體,教會的成員都是建造教會大廈所用的「活石」。基督教教義記述在獲得各派基督教會普遍承認的《使徒信經》、《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又名《尼西亞信經》)以及《亞大納西信經》上。屬抗羅宗的多地區性教會分別制訂各自的信綱。1960年,世界基督教協進會中央委員會在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城一致通過表達基督教各派共同信仰基礎的較詳細的草案:「世界基督教協進會是教會的聯誼組織,這些教會根據《聖經》相信主耶穌基督是上帝和教主,它們因而謀求實現為此共同應召的目標,以歸榮耀於上帝聖父、聖子和聖靈。
基督教會的組織形式

關於教會的組織,東正教和天主教都一貫實行主教制。在英格蘭,盡管經過教改運動和革命,清教徒和獨立派的反對雖然十分激烈,但是,從使徒時代一脈相承的主教制的理論和實踐都原封不動地由聖公會保存下來。瑞典國教信義會保留主教制。在德國福音會(在信仰上屬信義宗和歸正宗)主教制已在宗教改革運動時廢除。蘇格蘭長老會以及北美洲的各長老會還有許多清教派別都採用長老制,形式上類似民主共和政體。公理制強調由各個教會獨立自主地進行傳教、禮拜、管理和行政等方面的事務。

基督教的禮儀

基督教的崇拜形式不一而足,個人祈禱和家庭崇拜受到重視。家庭是基督教社會的基本。集體崇拜形式和多寡因教派而異。關於聖禮,天主教規定七件聖事,即聖洗、堅振、告解、聖體、聖品、終傅和婚配。東正教聖禮也是七件。抗羅宗的古典派信義會、聖公會和歸正會只採用兩種聖禮,即洗禮和聖餐。

基督教在世界的傳播

基督教傳遍全球,其傳布范圍超過任何其他宗教,在伊斯蘭教向西方沖擊之前,東方教會已大力從事傳教活動。東方教會,特別是聶斯托利派教會在3、4世紀傳入中國(稱為景教)、亞洲中部和蒙古等地。東方教會也向西擴展,遷移中的日耳曼部族在小亞細亞和拜占廷接受基督教。在北方、東北方和西北方,斯拉夫系統的不同民族也通過拜占廷教會接受基督教。傳教、開化和殖民這三種活動往往配合進行,因此,代表較先進文化的傳教士往往給許多較後進地區帶來重要變化。抗羅宗的傳教活動從一開始就受到虔敬派的一種理論的影響,這種理論認為,必須用基督福音之光去照亮「黑暗」的異教世界。在20世紀,由歐美傳教機構產生的所謂子教會,強烈要求獨立,要求基督教各派聯合。

發現LS的仁兄對天主教不是很了解,好多都出現錯誤,估計信的新教吧!

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區別在於:

最主要的是概念問題:

廣義的:在世界范圍內,基督教包括羅馬公教(中國稱為「天主教」)、新教(中國稱為「基督教」)、東正教。他們都信仰耶穌基督,都以「聖經」為經典。本來最開始耶穌只創立了一個教會,顧名思義,那就是基督教。後來有了分裂,11世紀有了東正教,16世紀馬丁路德改教有了新教。羅馬公教以自己的「普世性」,自稱公教,又因為以羅馬梵蒂岡為中心,稱為羅馬公教。這個才是耶穌基督創立的教會(基督教)的根基--羅馬公教(這個是有了後面的分裂,才出現的名字)。至於具體情況請查看世界歷史

狹義的:在中國范圍內,基督教指的就是新教。既然新教在中國叫了「基督教」這個名字,羅馬公教在中國就不能再叫「基督教」了。那總得有個名字吧,因此利瑪竇根據中國文化傳統「至尊莫過天、至大莫過主」、俗話即「天最高、主最大」這一思想,就把我們所信仰的神叫做了「天主」,顧名思義,也就有了「天主教」這一名字。

至於其他的分別,也有很多,在這就不多說了。

我想LZ想問的是在中國范圍內,天公元7世紀就有外國傳教士來中國傳教,後來隨著元朝的滅亡而中斷。

天主教和基督教於公元16世紀中葉和18世紀初又先後傳入中國,在公元19世紀40年代初中英鴉片戰爭以後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解放後,天主教、基督教開展了「三自」(自傳、自治、自養)運動,使天主教、基督教由帝國主義的侵略工具變成為中國教徒獨立自主自辦的宗教事業。

1950年7月,基督教愛國人士吳耀宗牧師發表了題為《中國基督教在新中國建設中努力的途徑》的宣言,號召基督教界肅清帝國主義的影響,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國基督教自治、自養、自傳而努力。1950年,中國四川省廣元縣天主教徒在王良佐神甫的倡導下,於11月30日發表了以自治、自養、自傳為中心內容的《天主教自立革新宣言》,提出割斷同帝國主義的聯系,建立「三自」的新教會。

天主教徒解放初約有270多萬人,到2006年約有500萬人;基督教徒解放初約有70多萬人,截至2006年,基督教信徒已超過1600萬人,並仍在繼續增長。

2002年7月28日,英木蘭等6位天主教若瑟修女院的修女,在北京最大的天主教教堂——西什庫教堂的大禮彌撒上發出了永願——把自己永遠獻給基督,終身服務教會。她們不但是有著130年歷史的天主教北京教區若瑟修女會的第三批終身修女,更是新中國成立後北京教會培養出的第一批發終身願修女。修女們發願後,領受了終身聖願的標志——戒指,並將進堂時頭上的花冠換成茨冠——基督耶穌受難時戴的冠項。天主教北京教區若瑟修女會是1872年由一名法國神甫和3名中國修女在北京創立的。文革期間,中國正常的宗教活動受到破壞。改革開放後,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了保障,該會也在1986年得以恢復,至2002年有修女50多位。

2002年8月5日新華社報道,據中國天主教愛國會主席、北京教區主教傅鐵山介紹,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落實,特別是培養出新一代天主教神職人員,使中國天主教的發展呈現一派生機。目前中國天主教會有100個教區,教徒近500萬,開放教堂、會所5000處,開辦神哲學院12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天主教會培養、祝聖的年輕神甫有1500餘位,其中已有100餘名青年神甫被教會派往海外深造。另外,中國天主教會已有發初願的青年修女3000位,有200餘位修女發了終身願。中國天主教每年約有5萬餘人領洗,共印刷《聖經》300多萬冊。

2002年8月5日,旨在重點研究天主教與中國文化之間關系的北京天主教與文化研究所在北京正式成立,標志著中國天主教學術研究活動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北京天主教與文化研究所是經北京市宗教局批准、隸屬於天主教北京教區、北京市天主教愛國會和北京市天主教教務委員會的一個研究機構,所長為趙建敏神甫,研究人員都是新中國自己培養的神職人員。研究所的宗旨是要多層次、全方位地發掘天主教中的積極因素,為天主教服務社會、促進教會本地化、陶冶人類精神,貢獻天主教的力量。研究所未來的研究方向是要發掘天主教所倡導的價值觀中的積極因素,具體課題包括天主教與倫理道德,天主教與文化,天主教與藝術等。同時,研究所將積極開展海內外基督宗教文化交流活動,通過文化的交流達到相知相識,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F. 基督教的歷史作用

公元四世紀,古羅馬誕生了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在他的庇護下,基督教由屢受迫害的異教變成了正統國教。當徒手的耶穌戰勝了持劍的愷撒之後,基督教逐漸征服了西方人的精神,對西方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諸多貢獻。

一、馴化野蠻人的基督教

從人性進化的角度講,特別是在精神及其倫理層面上,基督教在古希臘的理性精神之外,提供了統一的持久的超驗信仰,對天堂的期待安撫著地上的苦難,信徒的良知反抗著世俗權力的蠻橫,並通過聖徒的殉道和懺悔為人們提供道德典範(比如,耶穌殉難之後,又有聖彼得和聖保羅的殉教,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這信仰,這典範,提升著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也作為在道德上凝聚社會的紐帶連接起世世代代的倫理傳承。由基督教和古希臘形而上學的結合而形成的超驗倫理,在西方文明中具有超越世俗功利的絕對價值,並逐漸演變為普遍有效的公德標准。來自上天的超自然的恩惠和制裁,許給為善者入天堂的萬世至福,降給作惡者下地獄的永生懲罰,又通過懺悔的途徑給人以贖罪和自新的機會。上帝之子耶穌用甘願上十字架的代價,背負起人的「原罪」,以絕對的非暴力對抗暴力,以絕對的愛與寬恕降恩於所有罪人。生而有罪的人類,唯有終生向上帝祈禱和懺悔,在行為上不斷行善積德,才能在無限的贖罪之路上接近天國。正是這種恩罰並重、懺悔贖罪和良知反抗的超驗倫理,逐漸把兇悍的野蠻人和貪婪的惟利是圖之徒,馴化為平和、節制和反省的文明人,也就是把本能人提升為具有信仰的理性人。

從歷史進程的角度講,基督教興盛於大一統的羅馬帝國開始走向衰敗之時。北方蠻族的入侵、內部的暴虐統治、腐敗奢侈、權爭陰謀和底層反抗,已經失去道德方向的羅馬帝國,強大的武力只能帶來更大的災難。幸運的在於,羅馬帝國在武力上敗給了蠻族,基督教卻在精神上馴服了野蠻人,使之逐漸變成文明人。古羅馬帝國的統一傳統與北方蠻族的分離勢力發生武力沖突,在世俗意義上,促成了羅馬帝國的衰亡和民族國家的紛紛獨立,但在屬靈意義上,教權之下的信仰及教會的統一,等於在另類意義上延續著昔日的羅馬帝國統一。正如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領袖溫斯頓·邱吉爾所言:「羅馬帝國滅亡以後,獲勝的野蠻人也同樣被基督的福音迷住了。雖然他們並不比今天的善男信女更能剋制自己的邪欲,但是他們有共同的教義和神靈的啟示。一條聯接著歐洲各個民族。一個世界性機構遍布所有國家,它無比強大,而且是羅馬時代倖存下來的惟一成為系統的機構。這一機構的首腦是羅馬的主教,他在精神上或者至少以教職的形式,恢復了羅馬皇帝已經喪失的權威。」(《英語民族史》第一卷《不列顛的誕生》,溫斯頓·邱吉爾著,薛力敏林林譯,南方出版社2003年版P83)

正是憑借著聖徒的榜樣激勵、教會的超然權威、教義的普世正義、教士之佈道安慰、儀式之庄嚴魅力、信徒之堅定虔誠……才培育出互助、慈善、剋制、苦行等社會公德。僧侶們的開荒拓土,教堂和修道院對弱勢者的庇護、對窮人的賑濟、收養鯀寡孤獨、安頓迷途旅客,教會醫院救死扶傷,特別是救助那些被遺棄的罪犯和傳染病人……等等,宗教場所不僅成為施善育德和救死扶傷之地,也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源泉,交戰雙方不得進入宗教場所,已經成為世界通則。

二、改變社會結構的基督教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講,基督教對西方社會的發展具有三大功能。

1,教會成為凝聚社會大家庭的組織紐帶和自治權威,也成為秩序與和平之源。不僅是羅馬教廷提供了西方屬靈世界的統一權威,而且各地方教會也成為社區自治的組織核心。這種以教會為組織核心而形成的秩序,對結束無政府的混亂狀態來說,具有著遠比世俗政府更強大的功能。怪不得有人戲稱:「梵蒂岡的世界性權威就是宗教領域的『聯合國總部』。」但與現在的聯合國相比,梵蒂岡的統一權威具有悠久的傳統,而聯合國的權威僅僅是二戰後的產物,所以,梵蒂岡對世界各地的天主教會的權威之有效,遠非紐約聯合國總部對各成員國的權威所能比擬。梵蒂岡訓令對全世界的教徒具有強大的約束力,而聯合國決議卻難以真正約束各主權國家的行為。

2,基督教信仰,逐漸凝聚起整個西方教徒的信仰共識,從而形成了相對於世俗權力及其利益的超驗良知,隨著教會的普及和日漸擴張,這種獨立於世俗王權之外的道德的或精神的普遍共識,逐漸變成了高度組織化的宗教權威,在世俗政權本身無法形成對最高權力的內部制度化制約的情況下,基督教作為社會性的精神權威,發揮著從外部制約世俗王權的作用。由此,基督教改變了西方社會的整體結構,即在世俗政府的權威之外,造就了另一個獨立的屬靈權威,構成了兩種權威、兩套法律、兩種責任的並存。神權的確立及其教會財產的合法化,在使西方人的宗教信仰由多神教變成一神教的同時,也使古希臘遺留下來的一元社會隨之退出歷史舞台,西方社會的權力結構逐漸由一元變成二元,神權與王權、教會與政府、僧侶與俗人、宗教法與世俗法……的並存,構成了古羅馬社會結構的二元化:一是僧俗並存並日趨走向政教分離,二是自上而下的封建和自下而上的自治並存。正是在兩種不相上下的社會力量及其制度的相互對抗中,西方社會才能逐漸形成兩種統治力量相互制約的權威均衡,為西方制度向自由憲政的演變提供了成熟的社會條件。

3,為西方法治秩序的形成提供超驗基礎。在基督教成為古羅馬的國教之後,不僅教會法在技術上為世俗法提供了可資效仿的對象,而且對來自超驗正義的教會法為法治秩序的超驗基礎,於是,西方人逐漸形成了這樣的法治思想:法律如若要形成穩定的普遍的規則,首先,法律來上帝的意志,乃善法而非惡法,《摩西五經》是法律的原型;而法律如果僅僅來自愷撒,就很容易變成主要服務於統治者意志的惡法。其次,法律只有被信仰,才會被尊重、被自願服從,整個社會才能具有以遵紀守法為榮的公共意願。否則的話,法律要麼變成「惡法」,只服務於統治者的意志;要麼形同虛設、被法律之外的潛規則代替。

三、培育西方人文精神的基督教從人文精神的特質和文化發展的角度講,基督教為西方文化提供了精神、制度和物質的偉大貢獻。

1,基督教的教義及其神學思想,對西方的人文學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響。教義提供普世道義,拉丁文提供統一文字,自耶穌殉難以來的西方,沒有基督教背景的一流精神產品,幾乎是不可想像的。無論是神學、哲學、文學,還是繪畫、音樂、建築,只要是人文和藝術的創造,無一不打上鮮明的基督教印跡。不要說神權時代的人文精神被基督教信仰所左右,即便是在理性化世俗化的近、現代西方,基督精神也為人文創造提供深層的滋養,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和非理性主義運動之中誕生的文化巨人們,盡管以復興古希臘的理性精神來對抗神權主宰的中世紀,但是從但丁的《神曲》到義大利三傑的繪畫,從莎士比亞的戲劇到歌德的《浮士德》再到貝多芬等人的交響曲,從康德的絕對律令到尼採的超人,人們都能看到基督受難的形象和聽到天國的鍾聲。可以說,基督教已經滲入了西方文化的血肉之中。特別是那種指向絕對價值的超越精神,已經成為西方文化的最醒目的標志。

2,基督教教會和神職人員在保存古代文化遺產方面貢獻卓著,不僅是與基督教傳承直接相關的古典遺產,還有大量異教和異端的文獻資料。經院神學家對古典哲學做出的獨特性解釋,對古典精神的傳承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教會開辦的神學院為西方高等教育體制奠基,是西方的近、現代的大學及其研究制度的母體。教會、修道院和神學院訓練出大量的教師、學者、法官、外交官和內閣大臣。教會的慈善事業也包括資助藝術創作,西方的音樂、繪畫和建築所達到的藝術高度,沒有教會所提供的精神資源和物質
支持,也是難以想像的。

近現代以來,藉助於強大的經濟、先進的技術和優越的制度,基督教的信仰征服已經從西方向非西方國家擴展,而且一直持續到當代世界。基督教及資本主義文明具有強烈的擴張性,先後造就了羅馬帝國、大英帝國和二戰後的美利堅新帝國,並由武力的征服和佔領的殖民擴張演變為資本的擴張和福音的擴張(道義擴張),基督教為西方文明的擴張意識注入了「傳播上帝福音」的道義動力,其世俗化進程表現為經濟上的自由市場的全球化和政治上的自由民主的全球化。在「資本」為了利潤而進行的無遠弗界的擴張中,虔誠而富於獻身精神的傳教士,也不惜歷盡千難萬險地傳播福音,甚至於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西方傳教士的足跡。

進入20世紀之後,人類歷史富於戲劇性的發展證明:自發形成於特定地區的基督教、市場經濟和自由憲政,之所以具有難以抗拒的擴張性,就在於它們具有其他文明所缺乏的與人性的內在契合性——善待人性、確立人的尊嚴、鼓勵自由競爭、確保和平秩序和激發人的首創精神。所以,西方文明逐漸顯露出其普世性品質,被越來越多的其他地區和其他文明所接受,甚至演變成難以抗拒的歷史大勢,順治者昌而逆之者亡。

G. 基督教的歷史認識和救贖的認識是什麼

  1. 基督教抄救贖論是有關基督教對救贖的哲學理論,指基督教信仰中有關耶穌基督的救贖的哲學意義,是基督教哲學中的崇高表現,亦是《聖經》中最重要的主題。根據基督教的教義,耶穌基督的救贖所涵蓋的范圍是與全人類都有關的,從過去直至未來。根據教義,有一定救贖基礎的人,是會受到耶穌的救贖的。

  2. 從人的角度看贖罪:有與上帝「和好」的意思,也有「被救贖」的觀念。「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約八34)」,人因為罪而與上帝隔離,生命被罪惡困綁,罪使人成為被奴役者,而救贖者則是要廢除奴役,使人得釋放。從宗教的角度看贖罪:上帝是救贖者,在舊約出埃及記中,上帝將他的子民從為奴之地領出來,新約則預表耶穌基督要將人為從罪惡釋放出來。

  3. 上帝的愛是救贖的源頭,上帝的公義是救贖的手續,二者是相輔相成的;盡管神學家對救贖論的看法不一,但對於救贖本身的行動卻是相同一致。基督的救贖是實際發生過的:過去是、現今是、將來也是;救贖行動是「不斷進行」的,是上帝對世人一種愛的表現。雖然目前對於救贖論仍未有一個合宜的學說,但重要的不是探究理論,而是真實體會到基督救贖所帶來的永恆。

H. 基督教的意義

基督教的意義基督教乃是因耶穌基督之誕生、行為、死和復活所創立的宗教。基督教乃是耶穌基督之宗教,則它與其他宗教,必然有種種極大的不同。基督教之思想體系,乃是一門科學,這門科學的真實含義又是什麼呢?要從聖經中認識,從信經中認識,從神學文獻中認識,認識耶穌基督及上帝之話語,並在心中闡述和解釋。

基督教所提到之「上帝」,不是某一抽象超越之概念,也並非人類自身形象在某一抽象虛幻的空間中的映射,而是有確定的意願、可以實施確定行動的,可被認識、亦可被描述的上帝。然而,基督教認為上帝之可以被認識,並非否定上帝有一定的超驗性;事實上,如果上帝不具備超驗性,那麼它就不成其為上帝;但如果上帝具有絕對的超驗性,即毫無妥協餘地的獨立於人之認識體系之外,則上帝這個概念對人即沒有絲毫意義。當自然神論者談及「上帝」時,他們僅僅是將人類自身所具有的某些性質予以「絕對化」,並斷絕它與一切實際存在的聯系,從而建立起他們自己的自然神學體系。然而基督教的上帝不是這樣的。他乃是其名與其道通過耶穌基督而被認識、被描述的那一位上帝,其話語由聖經與人類之實際存在聯系在一起。因此他雖然是超在的,卻不是完全超驗的。

基督教的上帝,不是作為一抽象概念而存在,而是作為一實體存在。這一實體比較起人類來說,具有一定程度之先在優越性,以及更大程度的後天優越性。他通過特殊來創造一般,因為特殊的人而創造一般的世界,也因為其自身的特殊性來達到主宰一般世界的效果。當聖經中記載上帝「我即是我是」的話語時,它的意思是「上帝乃是存在」,並非自然神論者所謂的「上帝乃是概念」。上帝的統治固然有神聖的觀念作為底本,但如果這一神聖觀念不與實際發生流暢的聯系,那麼觀念本身就沒有意義。這一觀念規范著實際存在之間的關系問題,並作為世界的終極目的,影響世界向他自身發展。

I. 基督教有什麼意義

基督教信耶穌的意義是: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願意向上帝悔改,相信耶穌基督回在十字答架上受死的救贖,耶穌的寶血可以洗凈世人的罪,與上帝和好,相信聖靈住在世人裡面,世人可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今生因信為耶穌而活,使榮耀歸與父神。

J. 基督教現在的意義

基督宗教歷史悠久,羅馬天主教、希臘東正教、新教都屬於基督宗教。我們回都信仰耶穌基答督是救世主,上帝的兒子。上帝是何等的愛我們,賜下他的獨生子為了罪惡的人類死在十字架上,用寶血洗刷了我們的罪。然後第三天復活,升天。將來還要第二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正因為耶穌基督是這樣的愛我們,所以我們信仰耶穌基督的人也願意把這份愛傳出去。
基督宗教很大的一個意義就是教導人何謂真正的愛。然後如何去克服自私實踐這份愛。弟兄相信我,愛無論在什麼時代都是有意義的。阿們。

閱讀全文

與學習基督教歷史的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