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天津著名歷史遺跡有哪些
生態城在建設之初就堅持「城市建設兼顧歷史文脈延續」的原則,將歷史作為一種資源進行詳細的梳理,通過重現、整合和擴充珍貴的歷史遺跡和文化要素,打造自然環境與歷史文脈相融合的生態城特有的地域文化。目前,生態城每一處景觀公園,都能看到自然歷史遺跡。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生態城薊運河故道濕地景觀公園看到,雖然已經進入冬季,但來這里遊玩的市民絡繹不絕。「在這里游覽,並不只是看綠色景觀,這里的歷史遺跡同樣值得欣賞。」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
記者注意到,在公園中心地帶,有一座用石片圍起來的圓形灰白顏色的高大土台,不遠處還有兩座地下碉堡。「這片區域原是清軍騎兵駐漢沽營城北炮台的選將營,也就是練兵操場,而這座土台就是當時的騎兵點將台,距今已有150多年歷史了。」昨天,天津市口述史研究會會員、新區民俗文化研究者李瑞林告訴記者。
據李瑞林介紹,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進犯大沽口,於1859年5月受到守軍的頑強抵抗,最後敗退南逃。為加強海防,預防敵人再次來犯,率軍防守的欽差大臣僧格林沁向朝廷奏請,把防務重點從北塘移到漢沽營城,並在薊運河兩岸另建選將營壘,修築炮台。1859年5月12日,清政府選定營城邵家蘆葦圈、崔家蘆葦圈建炮台兩座,並於當日動工,1859年5月下旬修成。
「就一些史料記載的情況看,營城炮台3000多名馬步官兵參加了抵抗英法聯軍入侵的殘酷戰斗,付出了很大的犧牲,在大沽之戰中作出了一定貢獻。」李瑞林說,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種種原因,漢沽營城炮台被拆除,而選將營的點將台得以保存。1958年,從朝鮮凱旋的志願軍來此駐防。當時此地為荒蕪凄蠻、雜草叢生的鹽鹼地,戰士們脫坯蓋房、墾荒坨,用血汗建成了佔地5平方公里的鹽田,定名為「八一鹽場」。2008年,中新天津生態城開工建設,漢沽八一鹽場整體搬遷。
「生態城管委會堅持『城市建設兼顧歷史文脈延續』的原則,在種植花木的同時,對遺跡進行修復保護,並通過文字、圖片等介紹,教育遊人了解歷史、尊重歷史,打造自然環境與歷史文脈相融合的生態城特有的地域文化。」生態城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說。目前,生態城內有多處文物遺址,另外還有薊運河文化、鹽業文化、河口濕地等地域自然景觀特色文化資源。生態城將這些歷史文化作為一種資源進行詳細的梳理,有針對性地進行保護、挖掘、提升、利用。
② 天津市歷史詳情
古代時期
天津始於隋朝(公元581-618年)大運河的開通。在南運河和北運河的交匯處、現在的金鋼橋三岔河口地方,史稱「三會海口」,是天津最早的發祥地。
唐朝(公元618-907年)中葉以後,天津成為南方糧、綢北運的水陸碼頭。金代(公元1115-1234年)在直沽設「直沽寨」,元朝(公元1206-1368年)設「海津鎮」,是軍事重鎮和漕糧轉運中心。
明建文二年(1400年),朱棣率兵經直沽渡河南下奪取政權,1403年改元永樂。天津作為軍事重地,於永樂二年(1404年)正式設衛,翌年設天津左衛,轉年又增設天津右衛。
雍正九年(1731年)升天津州為天津府,轄六縣一州。從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正式建衛到公元2014年,天津建城已有610周年。
近代時期
1860年天津被辟為通商口岸後,西方列強紛紛在天津設立租界,天津成為中國北方開放的前沿和近代中國「洋務」運動的基地。
軍事近代化,以及鐵路、電報、電話、郵政、采礦、近代教育、司法等方面建設,均開全國之先河,天津成為當時中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和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貿中心。
新中國時期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天津作為直轄市,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進一步鞏固了中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商貿中心的地位。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天津作為沿海港口城市的優勢不斷增強,對外交流日益廣泛,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十一五」期間是天津歷史上經濟發展和綜合實力提升最快的時期,全市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16.1%。經濟建設跨越式發展帶來了城市地位的顯著提升。隨著濱海新區被列入國家總體發展戰略布局,天津又迎來了重大的歷史性發展機遇,這顆渤海明珠必將更加璀璨。
天津,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大的開放城市和工商業城市。天津簡稱「津」,意為天子經過的渡口,也稱「津沽」、「津門」。
天津地區在商周時期即有人類居住,但作為城市則形成較晚。隋朝大運河的開通,使位於運河北部、兼有河海運輸之便的天津地位日漸重要,運河與「五河尾閭」(今海河)在市區三岔河口交匯,天津便以「三會海口」名於史冊。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③ 天津的十大名勝古跡有哪些
天津的十大名勝古跡有:海河、張學良故居、大悲禪院、鼓樓、古文化街、五大道小洋樓、海河意式風情區、薊縣風光、七裏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靜園。
海河:
座落在河北區南端,曾是天津近代史上義大利租借地的中心區,已有近百年歷史,原有街區及建築基本保持原貌,是至今中國乃至東北亞地區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義大利文化集中地。在這個區域的周圍有諸多著名的近代和現代歷史名人故居,有梁啟超飲冰室、李叔同故居、曹禺故居和袁世凱、馮國璋宅邸等。
薊縣風光:
薊縣居津京唐承四市的腹心,古稱漁陽,是天津的歷史文化古城,境內山青水秀、峰巒疊翠、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聞名遐邇的盤山、黃崖關長城、翠屏湖、石趣園、遼代白塔、唐代獨樂寺;還有以「八仙」在此野餐小憩的神話故事命名的八仙山、號稱「天津第一高峰」的九山頂、有觀賞與科研價值的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水伴石生的大峽谷。
七裏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七裏海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位於寧河縣西北部,是海退後形成的古瀉湖潮窪地。潮白河南北貫穿,將濕地分為東、西七裏海,總面積約為9500公頃。七裏海生物物種多樣,是許多珍稀和瀕危野生動物遷徙、棲息、繁殖的基地。水生植物涉及12群落,植物200多種,國家保護三類植物3種,主要植物為蘆葦;動物有100多種,其中國家保護一類動物11種,二類動物14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達10多種。
④ 天津市有什麼出名的古文化歷史嗎
天津有一條古文化街,真的是歷史文化悠久,裡面有很多歷史遺留下來的景點,很多可以遊玩的地方,有空的時候可以去體驗看看
⑤ 天津人文地理歷史介紹
天津位於華北平原的東北部,東臨渤海,北依燕山,西倚京城,處在海河流域的下游,海河上吞九水,中連七十二沽,下游入海,大運河流經此地南下,居航運樞紐,為京畿門戶,總面積約11305平方公里,有152公里長的海岸線,是中國第三大城市。
天津雖然地處渤海之濱,但氣候仍帶有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的明顯特點,四季分明,春日短且多風,夏日多雨、炎熱、秋季短促,冬季寒冷。清人張燾在其所作的《津門雜記》一書中,對天津的氣候及其對城市生態的影響,有一段極為生動的描述:「天津氣候,非冬即夏,所求春秋佳日絕少。二三月間猶寒氣不減,一如隆冬。每至首夏清和,今日體著重綿,明日手則揮扇,其立見炎涼如此。且有干風吹揚塵土,其勢甚狂,幾幾乎無日無之,人目盡眯,禾苗枯萎,所以常苦旱荒。夏秋之交,雨勢稍大,又防沖決,濕蒸炎熱異常。中秋節後,人猶袒背以行,無幾日,又行冬令,朔風驟起,木葉盡脫,便覺寒威徹骨,溪水結冰矣。居人非卧暖炕,擁煤爐,不足以過冬。」
天津平原的早期開發,大約開始於距今6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此前天津的絕大部分地區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其發展經歷了一個由北向南逐步推進的歷程。
1974年,天津考古工作者在天津北郊劉家碼頭發掘出的石斧、石磨棒以及後來陸續在武清、寧河、寶坻縣發現的石斧、石磨棒、石耜、石鏃等新石器時代的遺物,說明了在新石器時代已有群居的先民在該地區進行農耕和漁獵活動。
在天津平原的成陸過程中,黃河的三次北遷天津附近入海,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點已從考古發現的在張貴庄、巨葛庄、沙井子一線和白沙嶺、泥沽一線以及漢沽區雙橋子和塘沽區高沙嶺一線由於古黃河改道的淤泥作用和海生貝類動物在海潮推動下逐漸堆積而成的與今海岸線平行的三道貝殼堤中得到了證實。
戰國時期,天津平原得到了大規模的開發。1956年,在天津東部張貴庄一帶考古發現的33座戰國墓葬中,陶制的鼎、豆、壺,夾雲母屑紅陶三足器,魚、鳥紋飾的陶壺,燕國的貨幣「明刀」等以及後來陸續發現的戰國遺址中鐵制的鑊、鋤、鏟、鐮、斧、鑿及陶制的魚網墜等,都足以證明在戰國時期,天津地區的農業、漁業及商業已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特別是從居住遺址中發現的大量牆磚、筒瓦、板瓦和印有猛虎怒吼紋樣的瓦當等,說明了當時已有了華貴精美的房屋建築。
西漢時期,隸屬漁陽郡的泉州城(今武清縣東北城上村)建立,成為當時天津平原的政治、經濟和邊防中心,這也是早期城市在天津平原上的第一次城址選擇。
唐代,天津地區的河海沖要地位更顯突出。作為海河運輸中轉必由之路,「三會海口」之名出現,進一步說明天津作為港口城市的歷史特定職能。
五代之後,天津地區又成為宋遼南北對峙的前沿陣地。「寨」、「鋪」行政管理系統、軍事屯墾的出現及南北經濟交流的加強,推動了城市形成的歷程。
金元時期北京的定都,為天津城市的勃興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金王朝在此設「直沽寨」,奠定了天津城市發展的基礎。至今,「直沽」二字仍被廣泛地用為天津的代名詞。元朝時,大都的軍需民食,繁榮富庶,「無不仰給於江南」,因而漕運發達。直沽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成為漕船轉運樞紐和漕糧儲備基地,城市的載體功能亦隨之不斷加強。
為保障漕運暢通,元政府曾先後在天津建起兩座天妃宮,其中以海河三岔口處的天妃宮最為繁盛,促使了三岔河口一帶,特別是宮南、宮北大街的空前繁榮。元朝國子監祭酒張翥在《代祀天妃廟次直沽作》詩文中記載了當時糧船集中在三岔河口的盛況和祭祀活動的情景:「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入廟靈風肅,焚香瑞氣高。使臣三奠畢,喜氣滿宮袍。」由於天妃宮(後稱天後宮)建立的時間早於天津建城設衛,故又為後人留下了「先有天後宮,後有天津衛」的歷史佳話。
明清時期,天津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逐步成為中國北方最為繁榮的商業大都會。
⑥ 天津古文化街的歷史文化
古文化街是由仿中國清代民間小式店鋪組成的街道 。 以元代古跡天後宮為中心,古文化街位於天津南開區東北隅東門外,海河西岸,北至東北角,位於鬧市區,起老鐵橋大街(宮北大街),東臨海河、南至水閣大街(宮南大街)。
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書「津門故里」和「沽上藝苑」,天後宮俗稱「娘娘宮」,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參觀旅遊項目。
這條街上有一座享譽幾百年的古廟,它原名「天妃宮」,後改稱「天後宮」。天津東臨渤海,背倚京城,自古就是舟車匯集的水陸交通樞紐。天後宮就是在漕運大發展的情況下,為庇佑漕運建立起的祭祀海神天後的廟宇。
自古以來,這一帶就是天津最大的集市貿易和年貨市場,每年春季,天津規模盛大的皇會——娘娘誕辰吉日就在這里舉行,屆時表演高蹺、龍燈、旱船、獅子舞等。
作為津門十景之一,天津古文化街一直堅持「中國味,天津味,文化味,古味」經營特色,以經營文化用品為主。古文化街內有近百家店堂。
1989年,以經營景泰藍、蘇綉、內畫水晶為主的喬香閣落戶古文化街。20年來,喬香閣適時擴大經營范圍,並將銷售渠道擴展到了德國(布萊梅、柏林、呂貝克) 日本(大阪) 馬來西亞(巴生、吉隆坡等地。
⑦ 天津市區有哪些歷史古跡
鼓樓、盤山、古文化街、黃崖關長城等等。
天津,簡稱津,中華人民共和國直轄市、回國家答中心城市、超大城市、 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全國先進製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
天津自古因漕運而興起,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1404年12月23日)正式築城,是中國古代唯一有確切建城時間記錄的城市。歷經600多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兼容的獨特城市風貌。
天津位於華北平原海河五大支流匯流處,東臨渤海,北依燕山,海河在城中蜿蜒而過,海河是天津的母親河。天津濱海新區被譽為「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天津是夏季達沃斯論壇常駐舉辦城市。
⑧ 天津市的自然資源是怎樣的
天津地跨海河兩岸,而海河是華北最大的河流,上游長度在1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300多條,在中游附近匯合於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運河,五河又在天津金鋼橋附近的三岔口匯合成海河幹流,由大沽口入海。幹流全長72公里,平均河寬100米,水深3-5米,歷史上河通航3000噸海輪。
截止2006年9月,天津市野生動物共有497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73種。全市的野生動物中,有黃鼠狼、大灰狼、獾豬等獸類41種,家燕、麻雀、海鷗等鳥類389種,癩蛤蟆等兩棲類7種,家蛇、烏龜等爬行類19種,青鱔等魚類41種。
截至2016年,天津耕地面積48.56萬公頃,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40.7%;園地面積37324公頃,佔3.13%;林地34227公頃,佔2.87%;牧草地594公頃,佔0.05%;居民點及工礦用地218345公頃,佔18.33%;交通用地32937公頃,佔2.76%;水域315089公頃,佔26.43%;未利用土地67845公頃,佔5.69%。在全部土地面積中,國有土地501.68萬畝,佔28.06%;集體土地1286.28萬畝,佔71.94%。全市的土地,除北部薊縣山區、丘陵外,其餘地區都是在深厚積沉物上發育的土壤。在海河下游的濱海地區,有待開發的荒地、灘塗1214平方公里,是發展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的理想場地。
⑨ 天津傳統文化有哪些
1、天津時調
天津時調是天津曲藝中最有代表性的曲種之一,主要流傳於天津市。
天津時調源於明清小曲,清末民初形成並流傳於天津城區,以天津方言語音演唱。天津時調的表演形式為一人或兩人執節子板站唱,另有人操大三弦和四胡等伴奏。天津時調曲調非常豐富,包含許多天津地方民歌小調和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調。
2、天津快板
天津快板是一種傳統說唱藝術。上世紀50年代形成,是天津業余演員改革、發展天津時調「大數子」的結果:去掉了「大數子」的前兩句「靠山調」慢板,豐富了伴奏音樂。演出時,演員手持節子板數敘,唱調幾言皆可,上、下句子要求對仗,對尾字的要求押韻即可,全篇既可一轍到底,也可用花轍。自由活潑,頗富韻律。伴奏樂器為大三弦和揚琴等。
3、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是一種採用京東方音說唱表演的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主要流行於河北廊坊、承德、保定、唐山、北京懷柔和天津寶坻一帶。
京東大鼓約形成於清代中葉,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地方有過不同的稱謂,如京東怯大鼓、樂亭調、平谷調大鼓、平谷調等。表演時一人站唱,左手敲板,右手擊鼓為節,旁有樂師伴奏。京東大鼓經典劇目主要有《王婆罵雞》《耗子告貓》《大八義》《小八義》等。
(9)天津市歷史文化資源分布圖擴展閱讀
天津的建築:
1、古代建築
天津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截至2016年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5處,包括獨樂寺、大沽口炮台、望海樓教堂、義和團呂祖堂壇口遺址等。
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黃崖關古長城,有各種造型的烽火台20多座,盤旋於群山峻嶺之中,四周風景優美如畫。
全市現有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13處,區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0多處。著名的有天後宮、玉皇閣、文廟、天主教堂、清真大寺、大悲禪院、廣東會館,以及周恩來青年時代在津革命活動舊址等。
2、近代建築
天津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稱,城市建築獨具特色,既有雕梁畫棟、典雅朴實的古建築,又有眾多新穎別致的西洋建築。有英國的中古式、德國的哥特式、法國的羅曼式、俄國的古典式、希臘的雅典式、日本的帝冠式等,通常把這些外國建築稱為「小洋樓」。
⑩ 天津市區有哪些歷史古跡
1、『海 河』
(1)海河起自天津市西部的金鋼橋,東至大沽口入海,全長70多公里,橫貫天津市區。流域面積26.5萬平方公里,是子牙河、大清河、南運河、北運河、永定河5大水系的入海通道,兼有排澇、蓄水、供水、航運、旅遊和環境保護等綜合功能。
7、『薊縣風光』
薊縣居津京唐承四市的腹心,古稱漁陽,是天津的歷史文化古城,境內山青水秀、峰巒疊翠、名勝古跡遍布全縣。有聞名遐邇的盤山、黃崖關長城、翠屏湖、石趣園、遼代白塔、唐代獨樂寺;還有以「八仙」在此野餐小憩的神話故事命名的八仙山、號稱「天津第一高峰」的九山頂、有觀賞與科研價值的中上元古界地層剖面、水伴石生的大峽谷。
8、『七裏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1)七裏海是1992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位於寧河縣西北部,是海退後形成的古瀉湖潮窪地。潮白河南北貫穿,將濕地分為東、西七裏海,總面積約為9500公頃。七裏海生物物種多樣,是許多珍稀和瀕危野生動物遷徙、棲息、繁殖的基地。
(2)水生植物涉及12群落,植物200多種,國家保護三類植物3種,主要植物為蘆葦;動物有100多種,其中國家保護一類動物11種,二類動物14種,國家重點保護鳥類達10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