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能介紹一下飲料的歷史
茶
,風靡世界的三大非酒精飲料之一 --- 在崇尚自然與健康的 21 世紀,茶葉飲料將成為世界飲料市場的主流,茶文化將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茶的發現地球上的茶樹植物已有數千萬年的歷史,然而茶被人們發現和利用,還是四五千年以前的事。早在三千多年以前,在巴蜀一帶已用當地所產茶葉為貢品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別的國家有更早對茶的記載和發現,中國是最早採制和飲用茶的國家。在中國西南地帶,自古以來就有許多大茶樹的記載。中國解放以後,通過考察,發現的大茶樹就更多了。據統計,在雲、貴、川等省的大茶樹有二百多處,有的地區甚至是成片分布的,如雲南省思茅地區鎮源縣千家寨的古茶林群落,其面積達數千畝之多。山茶是茶樹種群最接近的植物。全世界山茶科植物23屬,380餘種,除其中的10屬產於南美州外,其餘各屬都攙於亞洲熱帶和溫帶,中國有15個屬260餘種,大部都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雲南省是山茶科山茶屬植物最集中的地方,其中大理山茶、茶梅、怒江山茶、雲南大花茶等都很著名。自第四世紀以來,全世界經歷過幾次冰河期,對所有植物造成極大的災禍。根據中國西南地區冰川堆積物分布情況考察,雲南受到冰河期的災害不大,所以原來生長在雲南的大葉種茶樹沒有受到嚴重影響,保存的也最多。 雲南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經過科學家的考究,雲南茶樹芽葉的新陳代謝類型比其他品種茶樹簡單,從而更有理由斷定,雲南茶樹是現在所有茶樹中最為古老的原始類型。 根據以上事實,我們可以認為茶樹原產中國西南部,雲南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茶作為飲料的歷史茶作為飲料是中國人的一項重大發現。它的利用歷史可與葯用植物一樣古遠。不過,中國飲茶起源卻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於上古,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南北朝、唐代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無「茶」字,而只有「荼」字的記載,直到茶經的作者陸羽,方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茶起源於唐代的說法。其它則尚有起源於神農、起源於秦漢等說法。 神農說 根據陸羽茶經的記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葯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另有說法則是從語音上加以附會,說是神農有個水晶肚子,由外觀可得見食物在胃腸中蠕動的情形,當他嘗茶時,發現茶在肚內到處流動,查來查去,把腸胃洗滌得乾乾凈凈,因此神農稱這種植物為「查」,再轉成「茶」字,而成為茶的起源。 秦漢說 現存最早較可靠的茶學資料是在漢代,以王褒撰的僮約為主要依據。此文撰於漢宣帝三年(公元前五十九年)正月十五日,是在茶經之前,茶學史上最重要的文獻,其文內筆墨間說明了當時茶文化的發展狀況,內容如下:舍中有客。提壺行酤。汲水作哺。滌杯整案。園中拔蒜。斲蘇切脯。築肉臛芋。膾魚炰鰲。烹茶盡具。哺已蓋藏。舍後有樹。當裁作船。上至江州。下到煎主。為府椽求用錢。推紡惡敗。傻索綿亭。買席往來都洛。當為婦女求脂澤。販於小市。歸都擔枲。轉出旁蹉。牽牛販鵝。武陽買茶。楊氏池中擔荷。往來市聚。慎護奸偷。由文中可知,茶已成為當時社會飲食的一環,且為待客以禮的珍稀之物,由此可知茶在當時社會地位的重要。 六朝說 中國飲茶起於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於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提倡茗飲而始 ,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於達摩禪定的說法:傳說菩提達摩自印度東使中國,誓言以九年時間停止睡眠進行禪定,前三年達摩如願成功,但後來漸不支終於熟睡,達摩醒來後羞憤交加,遂割下眼皮,擲於地上。不久後擲眼皮處生出小樹,枝葉扶疏,生意盎然。此後五年,達摩相當清醒,然還差一年又遭睡魔侵入,達摩採食了身旁的樹葉,食後立刻腦清目明,心志清楚,方得以完成九年禪定的誓言,達摩採食的樹葉即為後代的茶,此乃飲茶起於六朝達摩的說法。故事中掌握了茶的特性,並說明了茶素提神的效果,然因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地位。茶的發展及茶文化的形成在最初很長的時期,茶一直被作為葯品服用。直到秦、漢時期,由於人工栽培的茶樹多起來,人們發現了茶生津醒神的功能,制茶和飲茶才漸成風氣。尤其是在漢代,司馬相如等一代文豪,都對茶這一當時的時尚飲品情有獨鍾,並撰文從葯理、文學等方面闡述對茶的看法。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作用。 唐朝是茶和茶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高峰。從洛陽到長安、隨處可見賣茶水的店鋪,茶葉貿易也十分發達。到唐朝中期,煮茶、飲茶已被認為是高雅的藝術行為。從茶、水、茶具等幾個方面研究飲茶方法的專家也多了起來,這些專家多是佛教中人,從中還出現了一位聖者,他就是被譽為「茶聖」的陸羽。 陸羽是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的作者。《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志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陸羽因嗜茶而雲游各地,採茶覓泉,躬身實踐,多方搜尋和茶有關的資料,然後用簡潔流暢的文字寫成了《茶經》。《茶經》共三卷,從茶的起源,特性、種植環境、栽培方法到茶具,制茶方法、煮茶方法、茶的分類等等做了系統的論述。《茶經》不僅使人們更為了解茶葉,完善了茶文化的內容,也引起了後人對茶文化的重視。《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干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唐朝人喝茶如同煮菜喝湯一樣,把茶煮了喝。這種煮茶方法一直維持到宋朝才被沖泡法所替代。茶興於唐而盛於宋,宋朝的茶葉生產和茶學研究都很發達。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喜歡舉行泡茶比賽「鬥茶」,他們把茶放進茶盞後,用開水沖泡,充分攪拌與水溶和,待細密的白色泡沫(既所謂的「湯花」)出現後,看誰的湯花多,散得慢,誰就是「鬥茶」的贏家。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宋朝人喜歡「鬥茶」,還喜歡在茶餅的製作上追求完美。宋朝茶餅比較名貴的有「龍鳳團茶」,茶餅上有造型精美的龍鳳圖案。它是專門為皇家製作的,價同黃金。這種茶餅在宋朝很流行,但隨著制茶工藝的提高,散茶的製作方法開始逐漸流行起來。 散茶真正流行是在明初,因朱元璋下令不讓進貢團茶,製作散茶的炒青制茶工藝得到迅速發展。 炒青法制出的茶就是今天常見的綠茶。明朝茶藝家認為:把茶緊壓成餅,需要碾壓成沫,損傷了茶的真香。不像炒青法製作的茶葉,色如翡翠,氣味清香,較好保留了茶葉的自然特性和營養的價值。 清代在炒青的基礎上又發展出了紅茶的製作。烏龍茶的製作方法也產生在清代。到了清代,茶葉已經是採摘精細,炒製得當。隨著飲用和制茶技藝的發展,茶及茶學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至此,綠茶、烏龍茶、花茶、紅茶、黑茶、黃茶的茶葉品種格局基本形成。 明、清時候茶文化得到了普及 ,由於此時已出現各種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裡,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朴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說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現代茶文化的發展及茶的傳播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茶自發現以後,由他的起源中心地帶呈扇形向我國的東南、華南地區擴 展,並通過各種渠道引向國外。目前世界上五十多產茶國的茶種,飲茶風尚,都 來自中國。中國茶葉最早轉入日本,約在漢代就開始了。唐代,日本大批僧人來華。唐順宗永貞和唐憲宗元和年間,日本高僧最澄(805年〕、海空(806年〕禪 師到中國天台山國清寺學佛,回國帶去茶種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間,日本宋西禪師兩次(1168年、1187年〕來中國學佛,回國時帶去茶子種於日本佐賀縣。中國茶葉傳入歐州是在東印度公司成立的第二年(1607年〕荷蘭船首次將茶由澳門轉運 到爪哇。1664年、1666年,茶葉作為"貢品"輸入澳州。1669年,英國印度公司把 14萬磅茶葉運到英國。當時只在倫敦咖啡館中供應少量的中國茶。17世紀初,明 神宗萬曆年間(1618年〕,中國大使將少量茶葉運入俄國。中國茶葉大量輸入俄國是在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以後。俄國19世紀中葉(1893年〕聘請中國茶工發展茶葉生產。以後中國茶葉又從歐洲和中國傳入東南亞各國。1684年,德國克萊爾將中國茶種引入爪哇。1780年英國人將廣東和福建的茶種再不丹和加爾格 答植物園中試種。1825年荷蘭人大量收購中國茶種在爪哇大規模種植。1834年印度哥爾頓從中國販運多批茶種到印度,聘請中國茶工進行技術指導和種植。1824 年斯里蘭卡曾從中國引進茶種,1841年以後沃姆斯聘請中國茶工,引進制茶技術。進入20世紀以來,全世界茶葉發展訊速。產茶國家已達五十多個,茶園面積二白五十多萬公頃,茶葉產量二白六十多萬噸,茶葉以成為一個世界性的產業。
類別:My Mood | 瀏覽(53) 網友評論:1 yu39698274 - 2006-12-07 14:00 oooO.............
(....)... Oooo...非常喜歡這里
.\..(.....(.....)...有空到我那兒小坐一下
..\_)..... )../....我會沏茶等候的
.......... (_/.....
*☆∵ ▁▂▄▂▁.★∵∴☆.★∵∴
∴★◢█████◣* ☆.∴★∵★ * ☆
☆◢████☆██◣.∴天氣冷了,☆
◢■◤█████◥█◣.送你一件毛衣,* ★
◥◤∴█████.◥◤∵小心別著涼了!
呵呵,偶會常來光顧的!!!
別忘了回踩哦!!! 發表評論:姓 名: 海綿哥哥 *姓名最長為50位元組
內 容:
驗證碼: 請輸入下圖中的四位驗證碼,字母不區分大小寫。
看不清?
&;2006 Bai
『貳』 茶飲料的成長歷史
全球軟飲料銷售額已超過1920億美元,每年以7%的速度增長。軟飲料市場以北美和西歐最大,分別佔到世界銷售總額的38%和24%。從軟飲料的品種來看,碳酸飲料仍佔主導地位,佔世界總銷售額的54%,其次是果汁飲料和礦泉水,分別佔18.5%和13.6%。
中國軟飲料業近年也取得了飛速發展:2005年,中國軟飲料製造行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109,049,238千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26%;全年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113,949,684千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24.97%;全年實現累計利潤總額7,906,742千元,比2004年同期增長31.80%。2006年全年中國軟飲料製造行業實現累計工業總產值136,035,326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64%;全年實現累計產品銷售收入144,952,044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8.26%;全年實現累計利潤總額10,235,889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35%。
但近年來,軟飲料市場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原來備受推崇的碳酸飲料逐漸「退燒」,而以茶飲料為代表的無糖飲品迅速崛起,成為新的飲料市場主力軍。在國外,茶飲料是20世紀90年代歐美國家發展最快的飲料。在國際上被稱為「新生代飲料」,被認為符合現代人崇尚天然、綠色的消費追求。
中國茶飲料市場自1993年起步,2001年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2002年,全國茶飲料的總產量接近300萬噸,2003年,這一數字已超過400萬噸。在中國台灣,在日本,茶飲料已超過碳酸飲料成為市場第一大飲料品種。
截止2005年,中國約有茶飲料生產企業近40家,其中大中型企業有15家,上市品牌多達100多個,有近50個產品種類。而與此同時,中國茶飲料消費市場的發展速度更是驚人,幾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佔中國飲料消費市場份額的20%,超過了果汁飲料而名列飲料市場的「探花」,大有趕超碳酸飲料之勢。
隨著茶飲料的出現及市場的繁榮,中國茶產業將迎來更加美好的前景。21世紀飲料市場將是茶的世紀,茶飲料將成為「飲料之王」。
『叄』 我國茶葉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呢
茶,
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它發乎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在宋代,如今已成了風靡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茶葉、咖啡和可可)之一,並將成為21世紀的
飲料大王,飲茶嗜好遍及全球,全世界已有50餘個國家種茶,尋根溯源,世界各國最初所飲的茶葉,引種的茶種,以及飲茶方法、栽培技術、加工工藝、茶事禮俗
等,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中國是茶的發祥地,被譽為「茶的祖國」。茶,乃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茶樹原產我國西南地區,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
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我國茶史的發展經歷了五個階段:
一、
野生葯用階段。茶的利用始作葯料,在《神農本草經》一書中曾經指出:「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註:茶原名荼),說是遠在公元前
2737-2697年茶被神農所發現,並用為葯料,自此後,茶逐漸推廣為葯用。但何時開始作為飲料,史料極缺,只有公元前59年的王褒《僮約》一文,曾提
到「武陽買茶」「烹茶盡具」等工作內容,這是茶用來飲用的最早記載。
二、少量種植供寺僧、貴族飲用階段。飲茶的習慣,最早應當起源於川蜀之地,後逐漸向各地傳播,至西漢未年,茶已成為寺僧、皇室和貴族的高級飲料,到三國之時,宮廷飲茶更為經常。
三、
大量發展階段。從晉到隋,飲茶逐漸普及開來,成為民間飲品。不過,一直到南北朝前期,飲茶風氣在地域上仍存在著一定的差距,南方飲茶較北方為盛,但隨著南
北文化的逐漸融合,飲茶風氣也漸漸由南向北推廣開來,但茶風的大盛卻是在大唐帝國建立以後。唐代飲茶興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1、唐朝建立以後,社會安定,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使茶的生產、貿易和消費大大發展;
2、
飲茶的興盛還與唐朝政府頒布的禁酒令有關。由於人口的增長以及戰亂所造成的農民大量的流亡、土地的喪失,使得唐中期以後的糧食十分匱乏,而造酒卻需要消耗
大量糧食,為了緩解這一矛盾,唐肅宗於乾元元年頒布禁酒令,開始在長安禁酒,這便使許多嗜酒而不得飲的人轉向飲茶,以茶代酒,促進了飲茶風氣的傳播。
3、唐代飲茶的興盛與貢茶的興起、詩風的大盛以及科舉制度、佛教的傳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唐以前的飲茶是粗放式的。唐代隨著飲茶的蔚然成風,飲茶方式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出現了細煎慢品式的飲茶方式,這一變化在飲茶史上是一件大事,其功勞應歸於茶聖陸羽。
宋
人飲茶繼承了唐人飲茶方式,但比唐人更為講究,製作也更為精細,而尤為精細的是宮廷團茶(餅茶)的製作。宋代飲茶雖以餅茶為主,但同時也有一些有名的散
茶,如日鑄茶、雙井茶和徑山茶,散茶尤為文人所喜愛。在飲用上,改唐代的煮茶法為點茶法,即不再把茶末投入水中煎煮,而是放在茶盞 用開水沖注,再充分攪
拌,使茶與水充分溶和,待到呈現乳狀,滿碗出現細密的白色泡沫時,便可慢慢品飲了。
明
清時代的飲茶,無論在茶葉類型上,還是在飲用方法上,都與前代差異顯著。明代在唐宋散茶的基礎上加以發展擴大,使之成為盛行明、清兩代並且流傳至今的主要
茶類。明代炒青法所制的散茶大都是綠茶,兼有部分花茶。清代除了名目繁多的綠茶、花茶之外,又出現了烏龍茶、紅茶、黑茶和白茶等類茶,從而奠定了我國茶葉
結構的基本種類。
四、衰落階段。盡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茶葉有不少的寶貴經驗,並為世界各國發展茶葉生產作出貢獻,但由於解放前腐敗政治的統治,茶葉科學技術和經驗得不到總結、發揚和利用,茶葉生產在帝國主義排擠和操縱下,日趨衰敗
五、
解放後我國茶葉生產大發展階段。解放後,我國茶葉生產獲得了恢復和發展,開辟了集中成片的高標准新茶園,使茶園面積不斷擴大;因地制宜綜合治理了大批低產
茶園;同是注重建設茶場和茶廠,實行科學種茶,培訓茶葉科技人員,推動了茶葉生產的大發展。這一階段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950-1970年,這20年基本上以墾復、發展、努力擴大種植面積為主,這期間茶園面積平均年增加7.3%,而茶葉產量平均年增加5.9%.
第二階段是1970後,這一階段的重點轉向改善茶園結構,提高茶園單產,完善制茶工藝。進入90年代後,名優茶生產異軍突起,種類繁多,不但恢復生產了許多歷史上的名茶,還創制了種類繁多新名茶。
茶,二十一世紀的飲料大王,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將得到更大的發展。
『肆』 我想了解我國啤酒行業的發展歷史及現狀
經過 30 年的發展,中國的啤酒行業已經形成了以青島,雪花,燕京,英特百威為第一內陣營;
重慶啤酒容,金威啤酒,蘭州黃河,惠泉啤酒,珠江啤酒為第二陣營的割據時代。靠犧牲利潤
來換市場的做法使我國啤酒企業的利潤率在酒精飲料行業中偏低,毛利率普遍低於40%以
下,最低只有30%左右,凈利潤只有大約4%,已明顯處於微利時代。
更多內容可以參考http://www.runfengda.com/show.php?id=96839
『伍』 我國歷史上兩個最著名的飲料是什麼
中國式飲料首選涼茶飲料,中國式涼茶中國人自己的飲料。涼茶文化的悠久歷史和廣泛的民間性、公認的有效性、嚴格的傳承性及巨大的後發效應,使其成為世界飲料的一匹「黑馬」。涼茶產量已達200萬噸(含港、澳地區),2006年,涼茶銷量已超過可口可樂在中國大陸的銷量。2007年產銷量達600萬噸,銷售范圍已覆蓋全國及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義大利、德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近二十個國家。在產業高速發展的今天,作為中華葯茶文化的組成部分,保護和發揚涼茶文化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005年底,涼茶已入選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5月28日,廣東涼茶成功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名錄。因涼茶是中醫葯文化中的一個分支,是嶺南飲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環,國家的涼茶強制性標准正在研究中,將有利於規范全國涼茶市場,但涼茶文化之所以生存至今正是因為街頭巷尾的上萬家涼茶。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強制性標准值得商榷。
『陸』 碳酸飲料的發展史
世界上第一瓶可口可樂於1886年誕生於美國,這種神奇的飲料本來是一個葯劑師漫不經心的發明,他試圖用它來治療感冒,沒想到卻以它不可抗拒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無獨有偶,百事可樂也是作為葯水發明的,1898年同樣是葯劑師出身的布拉德配製了一種治療消化不良的葯水,成為百事可樂的前身。兩種可樂的命名方式也相似。「Coca-Cola」的命名是取可樂倒進杯中,喀啦喀啦的聲音,「Pepsi-cola」的命名則是取打開瓶蓋可樂冒氣「拍噓」的聲音。在很長的時間之內,百事可樂都跟隨在可口可樂後面奮力追趕,甚至曾經一度希望對方收購自己,遭到了可口可樂的拒絕。60年代之後百事可樂則採取進攻策略,一方面進行降價競爭,另一方面藉助於「新一代的選擇」的口號重點開發年輕一代的市場,成功縮短了兩者的距離。百事還通過一系列並購在休閑食品方面大獲成功,但在傳統碳酸飲料市場以及品牌價值上,藍色百事始終在紅色可口可樂的陰影之下。
進入21世紀這種局面似乎開始轉變,在2004年4月《福布斯》雜志評選的「全美最有價值公司品牌」中,百事公司以561億美元位列前十名,首次超越一直以品牌價值為傲的可口可樂。對百事這家曾經一度請求可口可樂收購自己的公司來說,無疑是「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事實上,除了品牌認知度和美譽度之外,品牌價值從某種意義上也反映了一個公司未來發展的潛力,以及公眾和市場對該公司的信心。對應過去3年的凈營運收入,擁有更多產品的百事也一直領先於可口可樂公司,而且5%左右的平均增長率也遠高於後者;從2001年至今,百事公司股價增長20%,而對手股價卻沒有明顯變化。除了是廣為人知可樂的生產商外,擁有菲多利(Frito-Lay)公司的百事也是全球最大的薯片等休閑食品生產商,2003財政年度,百事公司銷售收入增長8%,達270億美元,營運利潤增長10%,達到58億美元,已成功躋身全球四大食品和飲料公司之列。目前公司在碳酸飲料、非碳酸飲料、休閑食品等各部門發展均衡,呈現出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潛力,而可口可樂卻只是在碳酸飲料市場上比較成功。
帶領百事公司在市場征戰中連連告捷的人,就是百事集團主席兼CEO,55歲的史蒂夫•雷蒙德(Steve Reinemund)。這位2001年5月上任的CEO,1970年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後曾在美國海軍服兵役5年,之後獲得維吉尼亞大學MBA學位。1984年雷蒙德加盟百事旗下的必勝客,兩年後成為該分公司的CEO。1992年雷蒙德被調任百事最重要的食品生產部門菲多利(Frito-Lay)公司,通過一系列促銷和管理措施使百事佔領了美國60%的薯片市場,他的任期間也是百事休閑食品發展最快的階段,在超市銷量最好的10個休閑食品品牌中有9個為菲多利國際公司所擁有,為公司貢獻高達40%的利潤。1999年,雷蒙德升任百事公司總裁兼COO。
因勢利導,轉型健康
事實上反觀百事這幾年的發展,其外在市場環境並非是順風順水。除了全球經濟疲軟外,政府衛生和保健部門的官員以及大眾對不科學膳食的擔憂與日俱增,反肥胖鬥士對麥當勞、百事可樂等純熱能食物和高糖分飲料生產商的指責不絕於耳,作為一個絕大部分產品都是碳酸飲料以及薯片等高熱量食品的巨無霸,百事面臨巨大挑戰。
多年來,可口可樂訴求「可口如一」,而百事可樂則宣導「渴望無限」,前者強調「經典的永恆」,後者則突出「激情與夢想」。百事一直憑借其充滿個性和激情的品牌定位牢牢獲得追求獨立的年輕人們的鍾愛,但是如今除了個性和口味,人們還希望擁有健康。對於這樣的市場變化,雷蒙德非常清醒,他沒有逃避市場對百事食品健康問題的指責,而是以積極的態度推動百事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他說:「這是令我們業務得到增長的一個契機,許多行業的例子都證明追求健康的產品和生活方式反而具有更好的商業效益。消費者希望購買更健康、口感更好的方便食品,那麼百事以及整個食品行業就應該為適應消費者的需求而進行改變。」
從2001年起,雷蒙德致力於將公司50%以上的食品和飲料定位於「為了你的健康」而重新推出。他倡導菲多利食品公司的研發部門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健康小食品,他們將餅乾和薯片中對人體有害的轉脂肪去掉,在生產過程中將脂肪油改為植物油,並添加椰菜、胡蘿卜和西紅柿等健康的營養原料。今年5月份百事還推出立體脆(Doritos)和Tostitos品牌的新產品系列,該產品將採用大豆蛋白生產,並且在口味上也更加爽口。
在飲料方面,百事大力推廣可樂的改良產品——低糖的百事輕怡(Diet Pepsi),為改良這種可樂低糖的口感,研究人員還加入了香草和檸檬的味道。最近,百事又即將推出新產品Pepsi Edge,其卡路里含量為普通百事可樂的一半,但口味和普通百事可樂一樣。百事公司負責北美地區飲料營銷的副總裁凱蒂•萊西(Katie Lacey)說:「有些消費者不喜歡健怡可樂的口感,因而准備放棄所有可樂產品,Pepsi Edge就是專為這些消費者定做的。有了它,這些消費者就可以在暢飲低卡可樂的同時仍然享受普通可樂的口感。」
百事可樂早在1998年就收購的純品康納(Tropicana)果汁公司更利於雷蒙德推廣健康理念,純品康納旗下的都樂(Dole)品牌採用全天然的鮮橙、蘋果、葡萄等原料,深受追捧健康生活的人士歡迎,該品牌在中國也廣為人知。在雷蒙德成為CEO不到一年後,他又主導收購了桂格燕麥(Quaker Qats)公司,桂格最主要的運動飲料產品系列佳得樂(Gatorade)的礦物質含量與健康飲料概念相當契合。
除了在產品及研發上下功夫外,雷蒙德還藉助於其他方式向社會證明百事對健康理念的倡導,例如製作電視節目推廣「讓美國動起來」的百事運動生活方式,並請來了一些號稱增氧健身運動之父的肯尼思•庫珀醫生和倡導食用低脂食品的迪恩•奧尼什等知名專家為公司研究人員作指導。
經過種種的努力,雷蒙德和百事公司成功地將危機和挑戰轉化成了新的機遇,使得百事的形象更加清新、健康。市場也對百事的調整作出了積極的回應:菲多利系列食品在2003年第三季度銷售上升了30%,全年增長近10%,其天然食品系列產品的銷售額也已經超過了1億美元。美國《財富》雜志和英國《金融時報》分別將其評為「全美飲料行業最受推崇的公司」和「全球最令人尊敬的食品和飲料公司」之首。
邊買邊賣,聚焦核心
百事可樂在發展過程當中,一直十分注重發揮多品牌的聯動效應,並為追求這種效應的最大化,而大量使用並購戰略。
百事在歷史上曾於1965年購買菲多利公司,該公司旗下擁有樂事(Lays)、立體脆(Doritos)和奇多(Cheetos)等品牌,產品包括天然薯片、蝦條、玉米圈、威化和小米餅。從1977年開始,百事集團接連收購了必勝客(Pizza Hut)、塔可鍾(Taco Bell)、肯德基(KFC)三家快餐店,從而一度超過麥當勞成為全球的第一快餐商。1998年百事購買了擁有都樂100%果汁系列的純品康納飲料有限公司,如今憑借百事強大的銷售網路,純品康納已成為世界上品牌果汁最大的經營者和生產者,其產品遍及63個國家。這些品牌在百事集團旗下起到了很好的協同效應。
『柒』 健力寶運動飲料的發展歷程
盡管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時間不長,但能夠與改革開放一同順利成長的企業卻不是很多。而能夠生存到今天的企業,大都已經成為中國各行業中的佼佼者。
健力寶集團與聯想、海爾、美的、科龍等優秀企業一樣,都是屬於上世紀80年中期誕生,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而發展起來的企業之一。
2004年,是聯想的20歲周年,也是健力寶的20周年。然而,與聯想、海爾、美的等企業相比,健力寶在20周歲生日時,卻正經歷著一場自創建以來最大的浩劫,且前途茫茫不知歸向何處。
健力寶,這個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民族品牌,自1984年誕生始,在經過了15年的長期輝煌後,開始走下坡路,並在2001年底被當地政府出售給私人投資者,由素有資本高手之稱的張海等人收購。健力寶也演繹了一出國企變民營的典型案例,而將健力寶一手帶大的健力寶創業元老——李經緯在健力寶被張海等人收購時則黯然退場,離開了自己為之奮鬥了十幾個春秋,灑下無數汗水的健力寶。
然而,變為民企的民族品牌——健力寶,在私人投資者手中並沒有走上新的輝煌,而是在兩年半後的時間裡面臨著一個巨大的生存危機。資本高手在治理實業兩年多後,下課了。第一家香港創業板上市的國內企業——裕興集團老闆匆匆走到了健力寶的管理前台,又很快悄悄離去。隨後傳出向來是以民族飲料品牌的形象樹立在國人心目中的健力寶要被台灣的統一收購的消息。又由於遭到包括員工在內的各方面力量的反應,統一收購被中止。
健力寶,20年。這裡面的故事太多,這裡面的感慨太多,這裡面給人們的啟示也太多!
一、健力寶案例的歷史背景
中國企業的20年也是中國市場經濟不斷走向深入和成熟的20年。
對企業來說,是運營環境不斷變幻的20年。一方面,內部競爭環境越來越規范,企業不斷尋求突破;另一方面,改革開放和全球化也使先進的競爭者不斷湧入中國,得以占據先天的技術和管理優勢。這兩個方面的因素不斷綜合起來的過程,就是本土企業所要面對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生存環境越來越嚴峻的局勢變化過程。
這樣的環境變化對本土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企業必須有戰略的眼光,要有更高的管理水平,要能夠建立起良好的運營機制,要能夠積極地培養人才,這樣才能持續地取得競爭的勝利。現在經過了20年的風雨仍然健康地往前走的企業,例如聯想、美的、萬科等一大批國內優秀企業,無一不是這么走過來的,這是中國本土企業發展的一個定理。反觀在過去20年裡紛紛倒下的企業,根本原因無一不是違反了這個定理。
健力寶就是一個典型的案例。但相對於已經倒下起不來的其他企業來說,它又似乎是一個比較尷尬的角色,為什麼這么說?
第一,跟很多走不到20年的企業相比,包括他的同行曾經紅極一時的天府可樂等相比,健力寶無疑是非常成功的。李經緯創出了健力寶這么好的品牌,雖然經歷了這么多的風雨,但健力寶還活著。
第二,健力寶正處於一個艱難的命運轉折期,未來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必性。在過去的5年多時間里,因為沒有很好地適應急劇變化的競爭環境,沒能確立自己正確的戰略,沒能建立有效的運營機制,提高管理水平,培養人才,在飲料市場快速增長的時候,健力寶不升反降,最後陷入經營的困頓之中。
健力寶為什麼會走到今天這樣的地步?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也正是《健力寶沉浮》這本書所要帶給大家的。
可以說,中國企業過去20年發展歷史中所出現的問題,健力寶都經歷過了。
二、治理結構問題
早期的健力寶在治理結構上具有優勢,但最終還是陷入治理結構的嚴重缺失危機中,無論是李經緯時代還是張海時期,健力寶的治理結構都是存在根本性的缺陷的。或許,我們可以根據以下圖一、圖二的公司治理邏輯來梳理健力寶過去20年的治理問題。
1、股東共識問題
張海時期,健力寶的幾大股東是嚴重缺乏共識的,對健力寶的未來走向缺乏統一的認識,最後變成了互相傾扎。張海在接受丁秀洪采訪時,從他的角度談到了股東之間缺乏共識的問題。一個公司,特別是像健力寶這么大的企業,如果在股東層面都缺乏對未來發展的共識,可想而知,企業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健力寶:20年發展歷程中經驗與教訓的集中展現
作者:佚名 來源:網路 日期:2006-4-29 21:39:12
2、制衡機制
張海在擔任健力寶董事長兼總裁期間,獨攬健力寶的大權,從董事會到公司管理層中的各個重要崗位均安排自己的親信,公司缺乏一個有效的制衡機制。因為缺乏共識,又沒有一個有效的制衡機制,張海包攬了健力寶的大權,最後導致股東之間缺乏信任,也影響了企業的正常決策。
3、領導者自律
無論是李經緯時代還是張海時期,作為主要公司絕對領導者的李經緯和張海,似乎都缺乏企業領導者的自律意識,在潛意識里這個企業就是他個人的王國,想怎麼干就怎麼干,到最後常常是不能用理性的思維來開展企業經營。例如張海安插了大量的未必是適合企業需要的人員到各重要崗位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二、戰略的問題
盲目的多元化與國際化,是李經緯時代所犯下的致命性戰略錯誤。李經緯的不相關多元化投資幾乎讓人眼花繚亂,李經緯的不相關投資甚至包括投資創辦《新香港》這樣的雜志。在多元化的投資方面,張海的毛病與李經緯幾乎是一樣的。資本運作的經歷讓張海在內心深處總跳動著資本並購的躁動因子,動用大量的經營資金去收購、收購再收購,幾乎成了張海在掌管健力寶一年後的工作主旋律。
戰略的迷失讓健力寶模糊了自己的真正方向,最後也幾乎斷送了自己的主業。
三、管理的問題
無論是李經緯時代還是張海時期,管理的粗放是顯而易見的。業務流程、績效、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無一不是粗放型的。
缺乏系統的管理思維,業務流程不是以客戶的需求為核心出發點,缺乏真正的績效管理,在人力資源管理上不是以提升企業的素質為基本提前。
四、品牌與營銷的問題
在不需要明確的品牌定位年代,健力寶通過獨創性的產品與體育、公關營銷獲得了極高的品牌聲譽。但在競爭者林立且強勢品牌越來越多的新競爭環境下,業已樹立廣泛知名度的健力寶品牌缺乏清晰的市場定位,仍然沿用老套路進行品牌的耕作,即使是張海這個新生代的領導者對健力寶品牌同樣缺乏應有的清晰思維,最後的結局是迷失在品牌叢林中。
而營銷模式的落後與缺乏實際求是的思考是健力寶在李經緯時代、張海時期都陷入不同的市場困境的相同原因。
李經緯缺乏對健力寶戰略性營銷模式的思考並採取有效措施,而張海則是對健力寶的戰略性營銷模式進行了誤判,採取了錯誤的合作夥伴制營銷模式,從而讓企業的渠道體系極度不穩定,不順暢,缺乏效率。
五、資本問題
健力寶其實從來就不乏資本的青睞,只是在後來的資本光顧時,它已經越來越成為資本魚肉的對象,而不是藉助資本的力量實現品牌的更大提升和企業的騰飛。
李經緯時代完全有條件像其他國有企業一樣通過國內包括香港股市去圈錢,從而為自己套到發展資金,但李經緯因為個人的喜好等諸多原因而將機會拱手讓出,一而再,再而三地失去上市圖錢的機會。
不過,即使健力寶即使實現了上市圈錢的目的,以它的經營水平,最終也仍然會如其他國有企業一樣,陷入經營困境而張海本身是一個資本炒家,通過資本的手段獲得健力寶的控制權,最後又因為資本的原因而被迫下台。張海在健力寶的資本運作不是一個實業家的資本運作,而是一個資本玩家的運作。
『捌』 飲品的產生歷史是怎樣的
最早的飲品生產是穀物造酒。中國古代的釀酒技術已有相當高的水平。公元前350年的中國東周辭書《爾雅》中已有茶和茶樹栽培的記載。
茶作為一種家庭飲品,其產銷和飲茶之風在唐代已盛行。世界各國的茶都是從中國引進的。13世紀茶在日本已成為流行的飲料,茶道流傳不息。咖啡起源於衣索比亞,最早被人工栽培的品種是阿拉伯小果咖啡。後傳入多個國家 。1878年J.桑伯恩和C.蔡斯首先採用馬口鐵罐裝咖啡,逐漸成為一種流行飲料。
可可原產南美洲熱帶地區。3000年前已有人工栽培可可樹。印第安人用可可製作巧克力飲料。1502年哥倫布將可可豆帶回歐洲,18世紀初可可飲料開始風靡歐洲。1869年英國開始葡萄汁的工業生產,第一次應用巴氏殺菌原理保藏果汁。後果蔬汁的生產逐漸形成工業化規模。汽水生產起源於歐洲。1772年英國已出版了指導汽水生產的書籍,以汽水為主的碳酸飲料生產已初具規模。後又出現了多種可樂型飲料,至20世紀80年代已風靡全球。19世紀中葉,L.巴斯德發展了殺滅牛奶中有害微生物的加工方法(巴氏殺菌),從此開始了鮮奶的工業加工。
世界飲料工業從20世紀初起已達到相當大的生產規模。60年代以後,飲料工業開始大規模集中生產和高速度發展。礦泉水、碳酸飲料、果汁、蔬菜汁、奶、啤酒和葡萄酒等都已形成大規模和自動化生產體系。飲料品種繁多,按生產工藝分為酒精飲料和非酒精飲料兩大類。酒精飲料是以高粱、大麥、稻米或水果等為原料,經發酵釀成或再經蒸餾而成,包括各種酒和調配酒。非酒精飲料是以水果、蔬菜、植物的根、莖、葉、花或動物的乳汁等為原料,經壓榨或浸漬抽提等方法取汁後加工而成,包括軟飲料、熱飲料和乳。
『玖』 茶飲料的歷史起源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在茶業上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於最早發現並利用茶這種植物,並把它發展形成為中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中國茶業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後被西方引進。茶的傳播史,分為國內及國外兩條線路。茶樹是中國南方的一種嘉木,中國的茶業,最初孕育、發生和發展於南方。 顧炎武曾經指出,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即認為中國的飲茶,是秦統一巴蜀之後才慢慢傳播開來,也就是說,中國和世界的茶葉文化,最初是在巴蜀發展為業的。這一說法,雖不完全可靠。但巴蜀產茶,據文字記載和考證,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此時巴蜀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茶區,並以茶為貢品之一。
關於巴蜀茶業在中國早期茶業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漢成帝時王褒的《童約》才始見諸記載,內有烹荼盡具及武陽買茶 兩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帶,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從後一句可以看出,茶葉已經商品化,出現了如武陽一類的茶葉市場。
西漢時,成都不但已形成為中國茶葉的一個消費中心,由後來的文獻記載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葉集散中心。不僅僅是在秦之前,秦漢乃至西晉,巴蜀仍是中國茶葉生產和技術的重要中心。
長江中游成茶業中心 秦漢統一中國後,茶業隨巴蜀與各地經濟文化交流而增強。尤其是茶的加工、種植,首先向東部南部傳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很能說明問題。茶陵是西漢時設的一個縣,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鄰近江西、廣東邊界,表明西漢時期茶的生產已經傳到了湘、粵、贛毗鄰地區。
三國、西晉階段,隨荊楚茶業和茶葉文化在全國傳播的日益發展,也由於地理上的有利條件,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在中國茶文化傳播上的地位,逐漸取代巴蜀而明顯重要起來。三國時,孫吳據有的蘇、皖、贛、鄂、湘、桂一部分和廣東、福建、浙江全部陸的東南半壁江山,這一地區,也是這時中國茶業傳播和發展的主要區域。此時,南方栽種茶樹的規模和范圍有很大的發展,而已茶的飲用,也流傳到了北方高門豪族。
西晉時長江中游茶業的發展,還可從西晉時期《荊州土記》得到佐證。其載曰武陵七縣通出茶,最好,說明荊漢地區茶業的明顯發展,巴蜀獨冠全國的優勢,似已不復存在。 西晉南渡之後,北方豪門過江僑居,建康(南京)成為中國南方的政治中心。這一時期,由於上層社會崇茶之風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東飲茶和茶葉文化有了較大的發展,也進一步促進了中國茶業向東南推進。這一時期,中國東南植茶,由浙西進而擴展到了現今溫州、寧波沿海一線。不僅如此,如《桐君錄》所載,西陽、武昌、晉陵皆出好茗,晉陵即常州,其茶出宜興。表明東晉和南朝時,長江下游宜興一帶的茶業,也著名起來。三國兩晉
茶飲料
之後,茶業重心東移的趨勢,更加明顯化了。
長江中下成生產中心 如前所言,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產和飲用,已有一定發展,但北方飲者還不多。及至唐朝中期後,如《膳夫經手錄》所載 今關西、山東,閭閻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猶得,不得一日無茶。中原和西北少數民族地區,都嗜茶成俗,於是南方茶的生產,隨之空前蓬勃發展了起來。尤其是與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區,茶的生產更是得到了格外發展。
唐代中葉後,長江中下游茶區,不僅茶產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術,也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這種高水準的結果,就是湖州紫筍和常州陽羨茶成為了貢茶。茶葉生產和技術的中心,正式轉移到了長江中游和下游。
江南茶葉生產,集一時之盛。當時史料記載,安徽祁門周圍,千里之內,各地種茶,山無遺土,業於茶者七八。贛東北、浙西和皖南一帶,在唐代時,其茶業確實有一個特大的發展。同時由於貢茶設置在江南,大大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的生產和發展。
由《茶經》和唐代其它文獻記載來看,這時期茶葉產區已遍及今之四川、陝西、湖北、雲南、廣西、貴州、湖南、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河南等十四個省區,幾乎達到了與中國近代茶區約略相當的局面。
茶業重心由東向南移 從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國氣候由暖轉寒,致使中國南方南部的茶業,較北部更加迅速發展了起來,並逐漸取代長江中下游茶區,成為宋朝茶業的重心。主要表現在貢茶從顧渚紫筍改為福建建安茶,唐時還不曾形成氣候的閔南和嶺南一帶的茶業,明顯地活躍和發展起來。
宋朝茶業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的變化,江南早春茶樹因氣溫降低,發芽推遲,不能保證茶葉在清明前貢到京都。福建氣候較暖,如歐陽修所說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作為貢茶,建安茶的採制,必然精益求精,名聲也愈來愈大,成為中國團茶、餅茶製作的主要技術中心,帶動了閔南和嶺南茶區的崛起和發展。由此可見,到了宋代,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宋朝的茶區,基本上已與現代茶區范圍相符。明清以後,只是茶葉製法和各茶類興衰的演變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