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編織的發展歷史及藝術特點

編織的發展歷史及藝術特點

發布時間:2021-02-28 16:22:39

⑴ 編織的特點

中國結是具有抄東方特色的,寓意吉祥,多巧用諧音。在設計方面比較專屬。

手工毛線編織的特點是勞動力廉價,便宜呀。別無特色,在手工毛線編織方面,完全沒有特色,這種編織方式來源西方,好的設計來源西方,是巨大的代加工廠。

竹編有特色。工藝品與日用品都有。

毛毯線毯編織更談不上特色了,比較粗糙,全球最好的毛、線毯編織是阿拉伯毯。很多女孩的一生,從5歲開始學習編織毯子,一生編織一張足夠一生衣食住行,通常是出嫁前,10幾年的時間,編織一張。

⑵ 編織的歷史

歷史:

編織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據《易經·系辭》記載,舊石器時代,人類即以植物韌皮編織成網罟(網狀兜物),內盛石球,拋出以擊傷動物。

在西安半坡、廟底溝、三里橋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紋、「人」字紋,清楚地顯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還發現陶缽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殘竹片。

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葦席,距今約有7000年歷史。1958年,在浙江湖州錢山漾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的竹編更為驚人,約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條經過刮磨加工。

這一時期的編織工藝也相當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種有簍、籃、籮、筐等。周代,以蒲草編織莞席已很普遍。

漢代以藺草(又名馬藺、馬蘭草、燈心草)編織為席,產於三輔(今陝西中部)、河東(今山西夏縣 )等地 。唐代,草席生產已很普遍,福建、廣東的藤編、河北滄州的柳編、山西蒲州(今永濟、河津等地)的麥稈編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藝品。

其中廣東藤編還有編織花卉、魚蟲、鳥禽圖案的簾幕。

宋代,浙江東陽竹編的品種已有龍燈、花燈、走馬燈、香籃、花籃等,能編織字畫、圖案,工藝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厘米) 的面積內可編織120根篾條,有的還飾以金線。

至明清兩代,浙江、江蘇、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地的草編、藤編、竹編等生產有了發展,並在19世紀末開始出口。

(2)編織的發展歷史及藝術特點擴展閱讀

編織工藝品藝術特點

藝術特色,也稱「表現手法」。然而編織工藝品在原料、色彩、編織工藝等方面形成了天然、樸素、清新、簡練的藝術特色。

在原料上,玉米皮、麥秸、柳條、麻等天然的淺黃、淺棕、乳白等色彩和質地,給人們以自然素質的美和淳樸的藝術享受。如山東柳編的筐、籃、簍、花盆套等,既呈現柳條典雅的淺棕色,工藝品批發市場又體現編織工藝簡練,風格粗獷,富有天然野趣。

在工藝上,通過運用編織、纏扣、釘串等多種技法,編織成豐富多彩的花紋和造型。雖然麥秸、玉米皮、竹篾、柳條等原料色澤單一。

但由於編織工藝的多樣化,採用疏密對比,經緯交叉、穿插掩壓、粗細對比等手法,使之在編織平面上形成凹凸、起伏、隱現、虛實的浮雕般的藝術效果,增添了色彩層次,同時也顯示了精巧的手工技藝。

在裝飾方法上,工藝品加工還運用布貼、刺綉、藍印花布、絨綉等工藝,使之更加多彩。在草編、玉米皮編的提籃上裝飾刺綉、布貼、絨綉或彩色草編圖案,在雅緻中又顯示高貴。

山東萊西的玉米皮纏扣提籃是以藍印花布為面料,在深藍色的襯托下,使得乳白色的玉米皮纏扣編織更顯潔白,而且玲瓏剔透 。在玉米皮編織的壁掛上 ,飾以燈芯絨的布貼圖案,手法新穎。

⑶ 手工編織歷史的文化講解

手工編織工藝的基本概念:
將植物的枝條、葉、莖、皮等加工後,用手工進行編織的工藝。
沿革:
編織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據《易經·系辭》記載,舊石器時代,人類即以植物韌皮編織成網罟(網狀兜物),內盛石球,拋出以擊傷動物。在西安半坡、廟底溝、三里橋等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上,印有「十」字紋、「人」字紋,清楚地顯示出是由篾席印模上去的,有的還發現陶缽的底部粘附有篾席的殘竹片。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葦席,距今約有7000年歷史。1958年,在浙江湖州錢山漾村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的竹編更為驚人,約有200 多件,其中大部分篾條經過刮磨加工。這一時期的編織工藝也相當精巧,有「人」字形、「十」字形和菱形、梅花形等形式。器物的品種有簍、籃、籮、筐等。周代,以蒲草編織莞席已很普遍。漢代以藺草(又名馬藺、馬蘭草、燈心草)編織為席,產於三輔(今陝西中部)、河東(今山西夏縣)等地 。唐代,草席生產已很普遍,福建、廣東的藤編、河北滄州的柳編、山西蒲州(今永濟、河津等地)的麥稈編等都是著名的手工藝品。其中廣東藤編還有編織花卉、魚蟲、鳥禽圖案的簾幕。宋代,浙江東陽竹編的品種已有龍燈、花燈、走馬燈、香籃、花籃等,能編織字畫、圖案,工藝精巧,在每平方寸(11平方厘米) 的面積內可編織120根篾條,有的還飾以金線。至明清兩代,浙江、江蘇、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地的草編、藤編、竹編等生產有了發展,並在19世紀末開始出口。

⑷ 手工針織的文化、歷史、特點、弊端是什麼

連接成針織物的工藝過程。針織物質地松軟,有良好的抗皺性與透氣性,並有較大的延伸性與彈性,穿著舒適。針織產品除供服用和裝飾用外,還可用於工農業以及醫療衛生和國防等領域。針織分手工針織和機器針織兩類。手工針織使用棒針,歷史悠久,技藝精巧,花形靈活多變,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和發展。1982年在中國江陵馬山戰國墓出土絲織品中有帶狀單面緯編兩色提花絲針織物,是至今已發現的最早手工針織品,距今約2200多年。根據這一文物可以推斷中國手工針織的起源還要更早一些。機器針織始於1589年,英國人W.李從手工編織得到啟示而創制了第一台手搖針織機。它有3500多個零件,鉤針排列成行,一次可以編織16隻線圈。中國第一家汗衫針織廠在1896年創建於上海。中國第一家織襪廠於1907年建立在廣州。 根據不同的工藝特點 ,針織生產分緯編和經編兩大類。在緯編生產中原料經過絡紗以後便可把筒子紗直接上機生產。每根紗線沿緯向順序地墊放在緯編針織機的各只織針上,以形成緯編織物。在經編生產中原料經過絡紗、整經,紗線平行排列卷繞成經軸,然後上機生產。紗線從經軸上退解下來,各根紗線沿縱向各自墊放在經編針織機的一隻或至多兩只織針上,以形成經編織物。在某些針織機上也有把緯編和經編結合在一起的方法。這時在針織機上配置有兩組紗線,一組按經編方法墊紗,而另一組按緯編方法墊紗,織針把兩組紗線一起構成線圈,形成針織物。由同一根紗線形成的線圈在緯編針織物中沿著緯向配置,而在經編針織物中則沿著經向配置。
[編輯本段]編輯本段手工針織產生過程
紗線構成線圈,經過縱向串套和橫向連接便成為針織物。所以成圈是針織的基本工藝。成圈過程可按順序分解成下列幾個階段:退圈——把剛形成的線圈(稱舊線圈)從針鉤移至針桿;墊紗——把紗線喂到織針上;彎紗——把紗線彎曲成線圈的形狀;帶紗——把新墊上的紗線或剛彎成的線圈移至針鉤內; 閉口——封閉織針針口;套圈——把舊線圈套到針口閉合的針鉤上;連圈——新紗線或新線圈與舊線圈在針鉤內外相遇;脫圈——舊線圈從針鉤上脫下套在新線圈上;成圈——使紗線形成一隻封閉的和規定大小的新線圈;牽拉——把新線圈拉離成圈區域。這只新線圈在下一成圈周期中即成為舊線圈。成圈過程有針織法和編結法兩類。在針織法成圈過程中,成圈各階段按上述順序進行。在編結法成圈過程中,彎紗始於脫圈,並與成圈階段同時進行。在有的針織機上各只織針依次順序完成成圈過程;也有一些針織機的成圈過程各只織針整列地同時進行。
[編輯本段]編輯本段手工針織生產
除可織製成各種坯布,經裁剪、縫制而成各種針織品外,還可在機上直接編織成形產品,以製成全成形或部分成形產品。採用成形工藝可以節約原料,簡化或取消裁剪和縫紉工序,並能改善產品的服用性能。針織生產因工藝過程短,原料適應性強,翻改品種快,產品使用范圍廣,雜訊小,能源消耗少,而得到迅速發展。20世紀70年代以來,針織機的生產率大為提高,如圓型緯編針織機(舌針)每分鍾約可編織3000個線圈橫列,經編機的織幅大多為427厘米,每分鍾最高可編織2000個線圈橫列,單針筒圓襪機的轉速最高可達每分鍾1000轉。利用電子技術控制針織機的工作,更提高了機器效率。在機器上安裝各種積極式給紗裝置,可以改善產品質量。在機器上附加一些機構可以編織各種組織結構和不同用途的針織物:如應用選針機構使織針按預先安排的程序投入工作,以編織提花針織物;應用梳毛機構把散纖維喂入織針,以編織長毛絨針織物;應用襯經襯緯裝置,以編織襯經襯緯針織物 。針織機的品種繁多,已超過350種。隨著化學纖維新品種和後整理工藝的發展,提高了針織物挺刮、免燙和耐磨等特性。拉絨、磨絨、剪毛、軋花和褶襇等整理技術的應用,使針織品的品種更為擴大。 針織技術已經擴展到其他紡織生產方面,如將針織成圈方法應用在織布機中進行分段引緯,並把各段緯紗用線圈加以串針織品套連接,以代替傳統的投梭運動,使織造速度提高,這就是織、編結合的織編機。

⑸ 編織藝術的歷史

手工編織分類比較多,有古老的,比如織布,織毯。
毛線編織的歷史不到回一百年,屬於工業文明的答產物,來源於上個世紀一戰的時期,短短不到百年的歷史。
手工毛編的編織方式的兩種持針方式,分為美式和法式,其中法式持針法效率比較高,現在懂得毛線編織的人群中,用法式持針法的人不到百分之十。法式持針法在理論上,效率比較高。兩個方向編織,而非一個方向。
鉤針編織,不清楚多久歷史。應該也是比較晚的。
手工編織的東西,日用品比較多,也是女藝術家常用的藝術作品素材和表現方式。

⑹ 中國古代織綉發展史是怎樣的

據考古發掘的資料證明,始於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此後,經過殷商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織綉工藝,已具有較高的水平。

春秋戰國
1982年,曾在湖北江陵馬山發掘了一座楚墓,出土了大批絲織品、編結和刺綉等。絲織品的品種有絹、羅、紗、錦等。花紋有幾何紋、菱形紋、S形紋等,幾何紋中還飾有龍鳳、麒麟和人物。在大批的刺綉中,有綉衣、綉褲、綉袍等,綉地多用絹,用辮針綉出龍、鳳、虎、三頭鳥,以及草葉、枝蔓和花朵,線條流暢,技術高超。

秦漢
秦漢的織綉工藝,尤其是漢代,在繼承戰國傳統的基礎上,有著飛躍的發展。絲織品種更為豐富,有錦、綾、綺、羅、紗、絹、縞、紈等。
漢代絲織的花紋,常見的有以下幾種:雲氣紋、動物紋、花卉紋、吉祥文字、各種幾何紋。漢代絲織的製作工藝已非常精美,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曾出土一件素紗禪衣,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0厘米,只重49克,不到一兩重,可見極為精巧。漢代刺綉的針法,主要是辮綉,也稱鎖子綉,其特點是針路整齊,綉線牢固。馬王堆漢墓曾出土了大量刺綉實物,品種豐富,製作優美。

三國兩晉南北朝
六朝時期的織錦,以四川生產的蜀錦為著名, 《丹陽記》 :"歷代尚未有錦,而成都獨稱妙,故三國時魏則市於蜀,吳亦資西蜀,至是始乃有之。"可見蜀錦是三國時魏國、吳國所爭求的一種高級絲織品。六朝時期的織綉紋樣,在繼承漢代傳統的基礎上,有所發展變化,它改變了漢代雲氣紋高低起伏的不規則變化的格式,構成了有規則的波狀骨架,形成幾何分割線,而更加樣式化。

隋唐
唐代的織綉工藝十分發達。封建中央設有織染署專門管理生產,分工很細。民間的織綉生產幾乎遍及全國,而且產量很大。
唐代織綉工藝努力追求華麗的色彩效果。絲織的品種很多,而以織錦最著名,一般稱為"唐錦"。它是用緯線起花 ,用二層或三層經線夾緯的織法,形成一種經畦紋組織。因此,區別於唐代以前漢魏六朝運用經線起花的傳統織法,稱漢錦為"經錦",稱唐錦為"緯錦"。緯錦的優點是能織出復雜的裝飾花紋和華麗的色彩效果。加以唐錦在傳統的圖案花紋基礎上又吸收了外來的裝飾紋樣,所以它具有清新、華美、富麗的藝術風格,唐錦的裝飾花紋有:聯珠紋、團窠紋、對稱紋、散花等。
唐代刺綉向著更精緻的主向發展,因為它的基礎太普遍、太深厚了:在男耕女織的社會制度下,千千萬萬的女孩子都要學習"女紅",都要掌握刺綉。如此,那些住在深宅大院的有錢人家的小姐們,刺綉便成為她們消遣、養性和從事精神創造的唯一活動,漸漸形成了"閨綉"。


宋代的絲織,在唐代的傳統生產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宋代的織錦具有時代特色,稱為宋錦。其特點是採用小朵花,規矩紋,有變化多樣的八達暈、龜背紋、鎖子紋、萬字流水等,組織規則嚴整,色調沉靜典雅。宋錦除作為服飾、賞賜及經濟貿易外,還作為裝裱書畫的特用材料,為書畫家所樂用。
在絲織物中,緙絲是一種新興的絲織品。緙絲有多種名稱,如刻絲、克絲、兢絲等。緙絲主要是織作繪畫或書法,反映絲織工藝由實用向欣賞方面分化。宋代緙絲的主要產地,北宋時在河北定州,南宋時以雲間(松江)為中心,名家輩出。宋代的刺綉針法精細,用色典雅;它也和緙絲一樣,向欣賞品發展,成為後來的畫綉。宋代刺綉由綉院組織生產管理,民間刺綉亦較發達,並可作為商品出售。


元代的織綉工藝,絲織、毛織、棉織都得到一定的發展。絲織中以織金為有特色。織金在元代稱為"納石失"或"納失失"等。元代統治者喜歡用金,"無不以金彩相尚",所以織金成為生活所需的一種時尚。金錦的花紋有團龍、團鳳、寶相花、龜背紋、回紋等。毛織在元代得到特殊發展,這是由於適應蒙古游牧民族的生活需要,多作為地毯、床褥、馬鞍、鞋帽等。毛織以寧夏與和林為主要產地,棉織是在元代發展起來的一種新興工藝。我國古代無棉,稱為"吉貝",最早只種植在西北和西南一帶。元代在我國廣大地區得到推廣,棉紡織工藝家黃道婆作出了卓越的貢獻。當時松江一帶的"烏泥涇被",成為大江南北的著名產品。


明代的織綉工藝,絲織得到了較大發展。全國有江南、山西、四川、閩廣等四個絲織產區,而以江南為主要產地。
織錦具有時代特色,被稱為明錦。明錦有三類主要品種,即庫緞、織金銀、妝花。庫緞系本色花,具有光柔的特點;織金銀則是在織錦中織進金線或銀線,高雅華貴;而最精巧的則是妝花,它用過管的織法,即每一花朵均用不同的色線,邊織邊繞,色彩多,花朵大,具有富麗輝煌的藝術效果。明錦的圖案組織有團花、折枝、纏枝、幾何紋等。纏枝是明錦的主要組織,具有時代特點。明錦花紋豐富多彩,有雲龍鳳鶴、花草鳥蝶、吉祥錦紋等,其造型敦樸大方,富於程式化的裝飾美。刺綉工藝中以「顧綉」為有名。顧綉是一種畫綉,所綉花卉、人物、翎毛、山水,「劈絲細過於發,針如毫。」因而名噪一時,為人所重。此種刺綉以製作欣賞品為主,加以文人雅士的評賞和贊美,故當時影響很大,幾成刺綉工藝的代表。


清代織綉品主要產自清宮內務府管轄的江寧(南京)、蘇州、杭州三大織造(統稱江南三織造),它利用江南盛產的上等好絲及熟練的技工,在內務府織造局精心的設計和監督下,織造成各種供皇帝和後妃享用的織綉品。此外,全國各地各種具有地方特色的織綉珍品也源源不斷地貢進宮廷。這些織綉品代表了當時綉品工藝的最高水平。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織綉文物無論在數量、品種、花色、藝術上都是無以倫比的,為研究我國的織綉歷史、工藝和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⑺ 淺析編織藝術 特性

實用性與審美性 民族性與時代性 抽象性與獨一性

⑻ 我國傳統民間編繩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始於上古先民的結繩記事。據《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目契。」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道:「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它作為一種裝飾藝術始於唐宋時期。到了明清時期,人們開始給結命名,為它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如:如意結代表吉祥如意;雙魚結代表吉慶有餘等,結藝在那時達到鼎盛。 中國結的特點是,每一個結從頭到尾用一根線編結而成,每個基本結又根據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結飾結合在一起,或用其它有吉祥圖案的飾物搭配組合,就形成了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內涵豐富的傳統吉祥飾物。 ■中國結的歷史淵源 中華兒女很久以前就學會了打結,而且『結』也一直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佔了舉足輕重的地位,結之所以具有這樣的重要性,原因之一是因為它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技術,同時,他也是一門可供欣賞的藝術。在這里我小述一下中國結的歷史發展,假如網友中哪位是歷史學家,那千萬別見笑小弟的才疏學淺了。閑話少說,書歸正傳。 早在舊石器時代末期,也就是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文化的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有『骨針』的存在。既然有針,那時就也一定有了繩線,我們由此推斷,當時簡單的結繩和縫紉技術應已具雛形。文字的最早的記錄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記事,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而鄭玄周易又注稱;『大事大結其繩,小事小結其繩』而在戰國銅器上所見的數字元號上都還留有結繩的形狀,由這些歷史資料來看,繩結確實曾被用作輔助記憶的工具,也可說是文字的前身。 穿著的習慣:最早的衣服沒有今天的鈕扣,拉練等配件,所以若想把衣服系牢,就只能藉助將衣帶打結這個方法。

⑼ 民間編織工藝特點 產生特點

民間手工藝品民間手工藝品是指民間的勞動人民為適應生活需要和審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產為主的一種工藝美術品。手工藝品的品種非常繁多,如宋錦、竹編、草編、手工刺綉、藍印花布、蠟染、手工木雕、泥塑、剪紙、民間玩具等。由於各地區、各民族的社會歷史、風俗習尚、地理環境、審美觀點的不同,各地的手工藝品具有不同的風格特色,充分的展示了中國手工藝術的風采。
手工製作工藝在我國民間有著悠久的製作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她以其悠久的歷史、精湛的技藝、豐富的門類、傳世佳作蜚聲海內外,幾千年來,傳統手工藝產品始終是代表中華民族的一大特色產業。傳統的工藝品既是文化藝術品,又是日常生活用品,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時尚手工在現代都市如此紅火並流行,確實是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有人說這是因為懷舊,是一種對往昔手工歲月的追憶;
在追求個性化的今天,手工製作工藝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裝飾和實用的性能、手工隨心所欲的樂趣,已經不可抗拒的在我們身邊流行起來,她像風一樣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帶來巨大的市場前景。
當今科技不斷發展,機器作為生產工具,已日益減少了人們的手工勞動;日益發展的電子計算機,不但准確無誤地進行數學運算,還能把一種語言文字譯成另一種語言文字,代替著人們的腦力勞動。現代機器人的出現,不僅可以代替人類雙手去操作危險的工作或試驗,且還在利用它從事藝術創作。如用它寫字、繪畫、綉花……推想不久的將來,人類手工創造的一切藝術品,漸漸就會被電子計算機之類的科技產品所代替。那麼,過去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陶藝、編織、紙扎、玩具……手工製作之技藝,慢慢就無人詳知了。現代化的沖擊,使傳統的手藝正從我們身邊悄然逝去。隨之消逝的,還有人與物的溝通,生命與自然的和諧。當今,日用品、工藝品琳琅滿目,但卻沒有了製作人留下的體溫和感情……」
手工製作工藝美術是生產者的藝術,它出自民間,服務於民眾始終把實用和審美融合於一體,帶有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性,非為純藝術現象。民間工藝美術植根社會最基層,在不同的民族,不同地域生生不息,構築了基礎雄厚的大眾文化底蘊,並對其他文化藝術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民間手工藝品介紹
蕪湖鐵畫
鐵畫,也稱鐵花,安徽蕪湖特產,為中國獨具風格的民間手工藝品之一。鐵畫是以低炭鋼為原料,將鐵片和鐵線鍛打焊接成的各種裝飾畫。它將民間剪紙、雕刻、鑲嵌等各種藝術的技法溶為一體,採用中國畫章法,黑白對比,虛實結合,另有一番情趣。
鐵畫的製作起源於宋代,盛行於北宋。清代康熙年間,安徽蕪湖鐵畫才自成一體,並逐漸享譽四海。
鐵畫是以鐵為墨,以砧為硯,以錘代筆鍛制而成。鐵畫的品種分為三類:一類為尺幅小景,多以松、梅、蘭、竹、菊、鷹等為題材,這類鐵畫襯板鑲框,掛於粉牆之上,更顯端莊醒目。第二類為燈彩,一般由4至6幅鐵畫組成,內糊以紙或素絹,中燃銀燭,光彩奪目,動人神魄。第三類為屏風,多為山水風景,古樸典雅,蔚為壯觀。
蕪湖瀕臨長江,交通便利,曾為中國四大米市之一,自古以來鐵冶業就十分發達。發達的冶鐵業和高超的鍛技,為蕪湖鐵畫的創造提供了先天的基礎和條件。
蕪湖鐵畫以錘為筆,以鐵為墨,以砧為紙,鍛鐵為畫,鬼斧神工,氣韻天成。蕪湖鐵畫以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工藝精湛、技藝高超著稱於世。鐵畫始於明末清初的康熙年間,由蕪湖鐵工湯天池與蕪湖畫家蕭尺木相互砥礪而成,至今已有340多年歷史。蕪湖鐵畫源於國畫,具有新安畫派落筆瘦勁簡潔、風格冷峭奇倔的基本藝術特徵,是純手工鍛技藝術。它以鐵為原料,經紅爐冶煉後,再經鍛、鑽、抬壓焊、銼、鑿等技巧製成。既具有國畫的神韻又具雕塑的立體美,還表現了鋼鐵的柔韌性和延展性,是一種獨具風格的藝術。
蕪湖鐵畫曾參加法國巴黎世界博覽會、匈牙利布達佩斯造型藝術展,並赴日本、科威特、義大利、奈及利亞、沙特、香港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展出。 1959年~1960年老藝人儲炎慶和幾位弟子製作的大型鐵畫《迎客松》、《梅山水庫》和鐵書法《沁園春·雪》等作品布置在人民大會堂。蕪湖鐵畫歷經了340多年的承傳和發展,在傳統形式的尺幅小景、畫燈、屏風基礎上,又創有立體鐵畫、盆景鐵畫、瓷板鐵畫和鍍金鐵畫,形成了座屏、壁畫、書法、裝飾陳設和文化禮品等五大系列二百多個品種,以其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和魅力,在藝壇獨樹一幟。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蕪湖鐵畫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安徽省蕪湖市的楊光輝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民間工藝品的特點
民間工藝品是勞動人民為適應生活需要和審美要求,就地取材,以手工生產方式(現代也有半機械生產手段)製做的工藝美術品。由於各地區、各民族的社會歷史、風俗習尚、地理環境、審美觀點的不同,各有其獨特風格。不過概括地來看,民間工藝美術品了有它的共同特點。
(1)盡物之美、得物之趣。民間藝人善於利用不同材料的固有特性,如質地、色彩所具有的某些特點,形態上的特徵,巧妙地加工成精美的工藝品。
近來流行的根雕小品就是「得物之趣」的典型工藝品。人們利用樹根天然的姿態,略加修飾、刻琢、著色,便會以生動的人物、動物形象呈現在人們面前。根雕的形象正符合「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手法,恰到藝術的妙處。近年來從事業余或專業根雕藝術的藝術家越來越多,他們手下的《漁翁》、《大鵬》、《小鹿》、《奔馬》等等作品,無不以形象生動自然,手法新穎別致而引人入勝。
「盡物之美」的工藝品多表現在小件石雕、木雕、核雕等藝術品。從其材料的特殊利用,不能看出這一規律在民間工藝中具有普遍性。
(2)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凡藝術品都有其個性,民間工藝品就是以其強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引人注目。拿剪紙來說,各地都有很好的作品,細加觀察就會覺得北方的作品顯得天真渾厚;南方的作品玲瓏剔透。南方的臘染藝術強烈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為人們所共認。人某種意義上說,藝術的個性特徵便是藝術的生命,而民間藝術品在這一點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3)造型、色彩、紋飾樸素、單純、鮮明。民間工藝品多為家庭手工製作。選用適當的原料,利用簡易的工具和設備,生產手段雖然簡單,生產出來的工藝品具有簡練、樸素、端莊、明快等特點,特別裝飾紋樣和色彩的處理,沒有繁縟、灰暗的弊病。
形成民間工藝品這種特點的主要原因,是為人民群眾樸素的美的構趣和欣賞習慣所制約。現在許多民間工藝品改為工廠生產,往往失於繁瑣、板滯。
(4)多數民間工藝品都有實用意義。尤其是編織工藝,大都是生活中的應用器物。這些工藝品是在實用中,不斷為人們所裝飾美化而形成的。編織工藝中的小件產品和大件器物,多數是具有實用意義的。四川的藤編有成套的傢具,不僅有民族傳統式樣,也有現代傢具如沙發之類的產品。

閱讀全文

與編織的發展歷史及藝術特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