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船的發展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獨木舟的國家之一,並利用獨木舟和槳渡海。獨木舟就是把原木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簡單的船,是由筏演變而來的。雖然這種進化過程極其緩慢,但在船舶技術發展史上,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獨木舟需要較先進的生產工具,依據一定的工藝過程來製造,製造技術比筏要難的多、其本身的技術也比筏先進得多,它已經具備了船的雛形。
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錨、舵。
唐代,李皋發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槳劃行的車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羅盤針(指南針),並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越的船舶。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18世紀,歐洲出現了蒸汽船。19世紀初,歐洲又出現了鐵船。19世紀中葉,船開始向大型化、現代化發展。
Ⅱ 船舶的發展歷史
船舶從史前刳木為舟起,經歷了獨木舟和木板船時代,1879年世界上第一艘鋼船問世後,又開始了以鋼船為主的時代。船舶的推進也由19世紀的依靠人力、畜力和風力(即撐篙、劃槳、搖櫓、拉纖和風帆)發展到使用機器驅動。
1807年,美國的富爾頓建成第一艘採用明輪推進的蒸汽機船「克萊蒙脫」號,時速約為 8公里/小時;1839年,第一艘裝有螺旋槳推進器的蒸汽機船「阿基米德」號問世,主機功率為58.8千瓦。這種推進器充分顯示出它的優越性,因而被迅速推廣。
1868年,中國第一艘載重600噸、功率為288千瓦的蒸汽機兵船「惠吉」號建造成功。1894年,英國的帕森斯用他發明的反動式汽輪機作為主機,安裝在快艇「透平尼亞」號上,在泰晤士河上試航成功,航速超過了60公里。
早期汽輪機船的汽輪機與螺旋槳是同轉速的。後約在1910年,出現了齒輪減速、電力傳動減速和液力傳動減速裝置。在這以後,船舶汽輪機都開始採用了減速傳動方式。
1902~1903年在法國建造了一艘柴油機海峽小船;1903年,俄國建造的柴油機船「萬達爾」號下水。20世紀中葉,柴油機動力裝置遂成為運輸船舶的主要動力裝置。
英國在1947年,首先將航空用的燃氣輪機改型,然後安裝在海岸快艇「加特利克」號上,以代替原來的汽油機,其主機功率為1837千瓦,轉速為3600轉/分,經齒輪減速箱和軸系驅動螺旋槳。這種裝置的單位重量僅為2.08千克/千瓦,遠比其他裝置輕巧。60年代先後,又出現了用燃氣輪機和蒸汽輪機聯合動力裝置的大、中型水面軍艦。
當代海軍力量較強的國家,在大、中型船艦中,除功率很大的採用汽輪機動力裝置外,幾乎都採用燃氣輪機動力裝置。在民用船舶中,燃氣輪機因效率比柴油機低,用得很少。
原子能的發現和利用又為船舶動力開辟了一個新的途徑。1954年,美國建造的核潛艇「鸚鵡螺」號下水,功率為11025千瓦,航速33公里;1959年,前蘇聯建成了核動力破冰船「列寧」號,功率為32340千瓦;同年,美國核動力商船「薩瓦納」號下水,功率為14700千瓦。
現有的核動力裝置都是採用壓水型核反應堆汽輪機,主要用在潛艇和航空母艦上,而在民用船舶中,由於經濟上的原因沒有得到發展。70~80年代,為了節約能源,有些國家吸收機帆船的優點,研製一種以機為主、以帆助航的船舶。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聯合控制,日本建造的「新愛德丸」號便是這種節能船的代表。
古代中國是當時造船和航海的先驅。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造船工場,能夠製造戰船;漢代已能製造帶舵的樓船;唐、宋時期,河船和海船都有突出的發展,發明了水密隔壁;明朝的鄭和七次下西洋的寶船,在尺度、性能和遠航范圍方面,都居世界領先地位。
近代中國造船業發展遲緩。1865~1866年,清政府相繼創辦江南製造總局和福州船政局,建造了「保民」「建威」「平海」等軍艦和「江新」「江華」等長江客貨船。
新中國成立後,船舶工業有了很大發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貨船、貨船和油船。60年代以後,中國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陸續建成多型海洋運輸船舶、長江運輸船舶、海洋石油開發船舶、海洋調查船舶和軍用艦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噸位已達30萬以上載重噸。除少數特殊船舶外,中國已能設計製造各種軍用艦艇和民用船舶。
Ⅲ 輪船的發展歷史
人力踩踏木輪驅動的明輪船。公元782~785年,杭州知府李皋在船的舷側或艉部裝上帶有槳葉的槳輪,靠人力踩動槳輪軸,使輪軸上的槳葉撥水推動船體前進。因為這種船的槳輪下半部浸入水中,上半部露出水面,所以稱為「明輪船」或「輪船」。在19世紀以前,船舶主要靠人工搖櫓和風帆推進。
1769年,法國發明家喬弗萊·達邦在船上安裝蒸汽機用以驅動—組木槳,但航速很慢,未能顯示出優越性。1802年,英國人西明頓建造了蒸汽動力的「夏洛蒂·鄧達斯」號明輪船。因遭到拖船業主們的強烈反對,不得不在一個月後停止航行。
1807年,美國機械工程師富爾頓(R.Fulton,1765-1815)設計出蒸汽機帶動車輪撥水的「克萊蒙特」輪船。該船性能可靠,執行了世界上最早的輪船定期航班,奠定了輪船不容搖撼的地位,因此富爾頓被稱為「輪船之父」。
1829年,奧地利人約瑟夫·萊塞爾發明了可實用的船舶螺旋槳,克服了明輪推進效率低、易受風浪損壞的缺點。此後螺旋槳推進器逐漸取代了明輪。
1884年,英國發明家帕森斯(C.Parsons,1854-1931)設計出了以燃油為燃料的汽輪機。此後,汽輪機成為輪船的主要動力裝置。
輪船的發明和不斷改進,使水上運輸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海運量年平均每10年翻一番。據統計,2004年世界海上貨運量達到了654200萬噸。
Ⅳ 新中國船舶發展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船舶工業有了很大發展,50年代建成一批沿海客貨船、貨船和油船。60年代以後,中國的造船能力提高得很快,陸續建成多型海洋運輸船舶、長江運輸船舶、海洋石油開發船舶、海洋調查船舶和軍用艦艇,大型海洋船舶的噸位已達30萬以上載重噸。除少數特殊船舶外,中國已能設計製造各種軍用艦艇和民用船舶。
解放初期——51年成立重工業部船舶工業局,52年劃歸一級部,任務是搶修改裝軍船支援解放戰爭(45-50年)和朝鮮戰爭;打撈沉船、修造民船、建造小炮艇;接管和改造舊中國的修造船廠;集中力量建造蘇聯轉讓的艦艇;組建船舶科技機構;著手研製萬噸輪等。
1961至1978年,是新中國船舶工業曲折前進的18年。63年正是成立六機部。主要任務調整方針任務,組建國產化協作機制,立足國內配套,調整生產方向以軍品為主,造船從仿製改進到自行研製(研製出核潛艇、遠洋探測船、萬噸輪等),貫徹戰略部署重點建設三線。文革中遭到創傷。
1979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保軍轉民再次調整生產方針,實行軍民結合、軍品優先,民用船舶迅猛發展。以五種軍船(導彈驅逐艦、核潛艇、常規潛艇、導彈快艇、護衛艦)為重點,研製完成兩項重大工程(彈道導彈核潛艇和遠洋測量船隊),造船業穩步全面發展。1982年改為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以後又分為中國船舶北方重工集團和中國船舶南方重工集團。
Ⅳ 船的發展史
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內錨、舵。
唐代,李容皋發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槳劃行的車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羅盤針(指南針),並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越的船舶。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船,指的是: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風帆、發動機(如蒸氣機、燃氣渦輪、柴油引擎、核子動力機組)等動力,牽、拉、推、劃、或推動螺旋槳、高壓噴嘴,使能在水上移動的交通運輸工具。
另外,民用船一般稱為船(古稱舳艫)、輪(船)、舫,軍用船稱為艦(古稱艨艟)、艇,小型船稱為舢舨、艇、筏或舟,其總稱為艦船、船舶或船艇。
船的起源國尚無定論,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類已在水上活動。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就是一根木頭,人們試著騎到水中漂浮的較大的木頭上,從而想到了造船。
Ⅵ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輪船出現在什麼時候
中國直到近代被迫打開大門,實行洋務運動之後,才出現了輪船。
黃鵠號長十七米,重二十五噸。因為當時還沒有發明內燃機,所以世界上的所有輪船都是蒸汽船。所以黃鵠號也不例外,只是相比於外國的鐵甲艦而言,黃鵠號除了內核用了蒸汽機,船體基本上還是木製的。但是航速已經能夠趕上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
黃鵠號整個鑄造過程中,只向歐洲購買過蒸汽內核和中軸,其餘部分全由中國人自己設計製造和安裝完成,並沒有外國人參與,雖然比歐洲國家的火輪船晚了很多。但是他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艘輪船,是中國近代化過程中的代表性作品,具有非凡的意義。
Ⅶ 中國船的發展史是什麼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獨木舟的國家之一,並利用獨木舟和槳渡回海。獨木舟就是把原答木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簡單的船,是由筏演變而來的。雖然這種進化過程極其緩慢,但在船舶技術發展史上,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獨木舟需要較先進的生產工具,依據一定的工藝過程來製造,製造技術比筏要難的多、其本身的技術也比筏先進得多,它已經具備了船的雛形。
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錨、舵。
唐代,李皋發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槳劃行的車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羅盤針(指南針),並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越的船舶。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18世紀,歐洲出現了蒸汽船。19世紀初,歐洲又出現了鐵船。19世紀中葉,船開始向大型化、現代化發展。
Ⅷ 船發展的歷史。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獨木舟的國家之一,並利用獨木舟和槳渡海。獨木舟就是把原木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簡單的船,是由筏演變而來的。雖然這種進化過程極其緩慢,但在船舶技術發展史上,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獨木舟需要較先進的生產工具,依據一定的工藝過程來製造,製造技術比筏要難的多、其本身的技術也比筏先進得多,它已經具備了船的雛形。 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錨、舵。
唐代,李皋發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槳劃行的車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羅盤針(指南針),並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
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越的船舶。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18世紀,歐洲出現了蒸汽船。
19世紀初,歐洲又出現了鐵船。
19世紀中葉,船開始向大型化、現代化發展。
小艇商船 :以商業行為為目的的船隻。
客輪 : 旅客輸送用船。
貨船 : 貨物輸送用船(載客15人以下者)。如運輸原油的原油船、貨櫃船、散裝貨船等。 渡輪 : 主要運載貨物,乘客,汽車。
鐵道車兩渡輪 : 能運送大型鐵道車兩的渡輪。
貨客船 : 兼貨物輸送與旅客輸送用船。
救助作業船:用於海上救護工作。
工作船:處理打撈等工作打撈船,從事科研考察工作的科考船,事對航行中的船隻的維護修理工作的工程船。都屬於這一范疇。
漁船 : 用於捕魚業的用船。
非商船 : 非商業行為目的使用船隻。
快艇 : 主要用於水上娛樂,或賽艇比賽的船隻。種類有很多摩托艇,氣墊船都屬於這一類型。
拖船 : 推拉大船進出港的專用船。
引水船 : 帶引水人上下商船的專用船。
指航船:指明航道的船隻。
軍艦 :軍事用途船舶,如巡洋艦,驅逐艦等,船隻本身不用於軍事用途的軍屬船舶也歸為此類。潛水艇也是一種特殊的船舶。軍事用途的潛水艇歸於軍艦類。此外也有用於海底科研考察等工作的工作.
在公元前2900年前後,埃及人最先使用帆船。從那以後,一直到18世紀以前,帆船一直在海洋交通工具中占據統治地位。當時,許多帆船都是依靠一根桅桿張著一面帆前進。大約在距今500年前,開始出現有3~4根桅桿的多帆船,這種帆船船身堅固,不怕風浪。今天裝上引擎的大輪船被廣泛應用,小的帆船仍用於運動比賽、捕魚和本地貿易中。
Ⅸ 船的發展史是什麼
舟船發展史綿延數千年,最早還得從遠古說起。
1.在原始社會初期,先民們尚以漁獵和採集為生,他們的活動范圍被局限於靠水很近的地域。但由於沒有一定的工具,他們無法捕撈深水中的魚群,無法狩獵河對岸的野獸,不僅如此,如遇洪水泛濫,他們甚至連生命都不能保全。惡劣的環境與求生的本能迫使人類去思考,人們開始尋求一種可以浮於水上的工具,以期獵取更多的食物和戰勝洪水的危害。
然而究竟什麼東西能夠浮於水面而不沉?長期與自然界的抗爭不斷增添著人們的智慧,自然現象的反復出現也給人以一定的啟迪。
「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世本》)「古人見窾木浮而知為舟」(《淮南子·說山訓》),古人終於認識到某些物體具有浮性,自然漂浮物成為人們創造舟船工具的最早誘因。
2.經過長期實踐,古人創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這是一種用樹干或竹子並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狀物體。原始人在實踐中認識到單根竹木雖具浮力,但因其為圓形,浮在水中易滾動且面積窄小,運載力有限,如將數根並扎,則在水中可平穩漂浮且運載量增加,既可載物又可載人。
繼編木為筏之後,又有「刳木為舟」(《周易·系辭》)。「刳」是割開、挖空的意思,「舟」是指古代船舶的直系祖先——獨木舟。
它是一種用獨根樹干挖成的小舟,其製做過程是:先選用一棵粗大挺直的樹干,將不準備挖掉的部位塗上濕泥,然後用火燒烤未塗濕泥的部位,待其呈焦炭狀後,再用石斧等工具砍鑿,這樣疏鬆的焦炭層很快就被「刳」盡,如此反復多次,獨木終被「刳」成帶槽的舟。
有了舟,人們尚不能在水中隨意行駛,還必須有推動獨木舟行進的工具。「剡木為楫」(《周易·系辭》),即是指古人制槳的方法,「剡」的意思是削。「楫,捷也,撥水使舟捷疾也」(《釋名·釋船》)。削木頭做成槳,以推進舟的行駛。
在舵未出現以前,槳還有控制方向的作用。獨木舟與槳相配合,人們才可較隨意地在水面上活動。「舟楫之利以濟不通,致遠以利天下。」(《周易註疏》卷4)獨木舟具體出現的時代尚不能斷定。
3.但1977年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一柄用整木「剡」成的木槳,這表明至遲在大約七千年前,我國已開始使用獨木舟,同時也說明,我國發明和使用舟船的歷史較之車馬出現的時代要早數千年之久。
Ⅹ 船的發展歷史
船是水路主要運輸工具。船的起源國尚無定論。早在公元前6000年,人類已在水上活動。世界上最早的船可能就是一根木頭,人們試著騎到水中漂浮的較大的木頭上,從而想到了造船。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獨木舟的國家之一,並利用獨木舟和槳渡海。獨木舟就是把原木鑿空,人坐在上面的最簡單的船,是由筏演變而來的。雖然這種進化過程極其緩慢,但在船舶技術發展史上,卻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獨木舟需要較先進的生產工具,依據一定的工藝過程來製造,製造技術比筏要難的多、其本身的技術也比筏先進得多,它已經具備了船的雛形。
在中國,商代已造出有艙的木板船,漢代的造船技術更為進步,船上除槳外,還有錨、舵。
唐代,李皋發明了利用車輪代替櫓、槳劃行的車船、槳劃行的車船。
宋代,船普遍使用羅盤針(指南針),並有了避免觸礁沉沒的隔水艙。同時,還出現了10桅10帆的大型船舶。15世紀,中國的帆船已成為世界上最大、最牢固、適航性最優越的船舶。中國古代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在國際上處於領先地位。
18世紀,歐洲出現了蒸汽船。19世紀初,歐洲又出現了鐵船。19世紀中葉,船開始向大型化、現代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