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絲綢之路開辟有什麼歷史意義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
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擴展了漢朝的疆土,密切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做出貢獻.
2. 絲綢之路的開辟歷史意義有哪些
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回道,也是促進答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它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人類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古今歷史文化價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3. 開辟絲綢之路有什麼重要歷史意義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路線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義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 路線 絲綢之路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 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漢代開辟) 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漢代開辟) 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唐代開辟) 以下為絲路各段上的重要城市名稱(括弧內為古地名)。 中段 往返於絲綢之路上的商隊。中段主要是西域境內的諸線路,它們隨綠洲、沙漠的變化而時有變遷。三線在中途尤其是安西四鎮(640年設立)多有分岔和支路。 西段 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它的北中南三線分別與中段的三線相接對應。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4. 歷史:新航路開辟的歷史意義
新航路開辟的核心意義莫過於3點。
1:將地球上曾經互不知曉的各個大陸聯系了起來,世界連成了1個整體。
2:引發了歐洲人的殖民狂潮,歐洲資本主義得到了充足的原始積累。
3:為歐洲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原料產地和消費市場。
5. 新航路開辟的歷史作用和歷史意義
一、「新航路的開辟」一目,教材主要寫了以下五個問題:
1.新航路開辟有著深刻的經濟根源和社會根源。14、15世紀,隨著歐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技術的進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逐漸發展起來,西歐國家相繼出現了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和商業活動。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擴大,使得歐洲人狂熱地追求貨幣和黃金。因為15世紀歐洲各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導致了對貨幣需求的增強。當時貨幣日益取代土地而成為社會的主要財富,成為普遍支付手段。由於購買大量商品需要錢,人們越來越重視貨幣。上至國王、教士、大貴族,下至中小貴族、低級教士,人人追求奢侈豪華,尤其是商人和資產階級,更是熱衷於追求金銀和財富,然後把貨幣轉化為資本,剝削雇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正如恩格斯在《論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國家的產生》一文中指出:「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個遠東尋找的是黃金;黃金一詞是驅使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語;黃金是白人剛踏上一個新發現的海岸時所要的第一件東西。」哥倫布曾赤裸裸地說過:「黃金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東西!誰有了它,誰就能支配他所想要的一切。有了黃金,要把靈魂送到天堂,也是可以做到的。」然而,歐洲黃金的開采量有限,而且還要用有限的黃金去換取東方出產的絲綢、香料、珠寶等,因此造成歐洲的黃金奇缺。對黃金貪婪的追求,從本質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於掠奪財富和加速資本原始積累的迫切要求,它成為探索通往東方新航路的主要動力。《馬可·波羅行紀》描述了中國的富庶、繁榮,敘述東方各國富有黃金珠寶,它的流傳,促使很多歐洲人想到東方去實現自己的黃金夢。
2.商路不暢引起的商業危機是促使歐洲人開辟新航路的又一原因。15世紀中期,奧斯曼帝國佔領了巴爾干半島和小亞細亞地區,切斷了歐亞之間的唯一的傳統商路。他們在東地中海進行劫掠,並對過往商品徵收重稅,導致運抵歐洲的商品不僅數量少,而且價格昂貴,各類商品往往比原價高出8~10倍。因此,歐洲各國的商人和貴族迫切希望繞過地中海東部,另闢一條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
3.科學技術成就使新航路的開辟具備了客觀條件。15世紀,造船業已能製造適於大海航行的多桅快速帆船;航船裝備了火炮;中國發明的指南針傳入歐洲,在大海上航行的船隻就不會迷失方向;地圓學說已廣為流傳,人們深信,一直西行可以到達東方。
4.開辟新航路的經過。15世紀末,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完成了政治統一和中央集權化的過程,國家有力量支持和供應遠航所需的必要裝備;兩國都處在大西洋沿岸,便於進行海上探險;兩國曾是義大利和尼德蘭之間的商業貿易轉運站,不僅掌握了豐富的航海知識,而且集中了許多富有航海經驗的水手。1487年,葡王若奧二世派遣迪亞士率領3隻船自里斯本出發沿西非海岸向南航行,到達非洲的西南端。若奧二世認識到發現非洲西南端的重要性,稱它為「好望角」。1497年,葡王曼努爾派遣達·伽馬率領3隻船自里斯本出發,沿迪亞士的航線繞過好望角,1498年5月達印度。這樣,從歐洲繞過非洲到達亞洲的航路被開辟出來了。1499年達·伽馬回到里斯本,帶回的奢侈品出售後獲利達到航行費用的60倍,初步反映了開辟新航路的目的。1492年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女王伊薩貝拉和她丈夫斐迪南大公支持下,率領3隻船由巴羅斯港出發,橫渡茫茫的大西洋,到達了歐洲人過去不知道的一塊「新大陸」。哥倫布誤認為他所到的地方就是印度,因此稱當地居民為「印第安人」。後來另一個義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證實哥倫布到達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新大陸」,於是「新大陸」就以他的名字而被稱為「亞美利加洲」。但是哥倫布最初到達的南北美洲大陸間的島嶼,一直被叫做西印度群島。哥倫布不僅發現了「新大陸」,而且開辟了歐洲到美洲的航線。1519年,住在西班牙的葡萄牙海員麥哲倫受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之命,率領船隊作環球試航。他橫渡大西洋,沿巴西海岸南下,繞過美洲南端的海峽(後來叫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直到菲律賓群島。麥哲倫在同菲律賓人的沖突中戰死,他的同伴經印度洋,繞好望角,於1522年回到西班牙。這樣,從歐洲繞過南美洲到達亞洲的航路也被開辟出來了。這次航行,從實踐上證明了地圓學說。
5.新航路開辟的影響。第一,引起所謂的「商業革命」。由於新航路的開辟,歐洲貿易范圍空前擴大,西歐與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加強了,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歐洲貿易中心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義大利的商業地位逐漸被西班牙、葡萄牙、英國和尼德蘭所代替。第二,引起了所謂的「價格革命」。新航路開辟後,西班牙等國從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銀,西歐貴金屬增加了三倍多,引起金銀價值下跌,物價高漲,貨幣購買力降低。自16世紀30年代至16世紀末,西班牙的物價上漲四倍多,英法等國上漲2~2.5倍。資產階級一面付出貶值的貨幣工資,一面以高價出售商品,牟取暴利。封建地主收取的定額貨幣地租,也受到價格革命的影響。價格革命是原始積累的因素之一,它幫助了西歐資本主義的成長。
14、15世紀歐洲商品經濟的發展、歐洲人對黃金的追求、奧斯曼帝國控制東西方之間的商路,成為新航路開辟的原因。地圓學說深入人心、指南針的運用、航海造船技術的進步是新航路開辟的客觀條件。葡萄牙、西班牙地處大西洋沿岸,又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擁有傳播天主教的狂熱,首先開辟了從歐洲繞過非洲或繞過南美洲的新航路。新航路的開辟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打破了各國相對隔絕的狀態,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創造了重要條件,促進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成長。歐洲殖民者對亞洲、非洲和美洲進行殖民掠奪活動,將大量財富運回歐洲並轉化為資本,造成殖民地人民的極端貧困和落後。
6. 絲綢之路的開辟歷史意義有哪些
絲綢之路
中國古代經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通道。因大量中國絲和絲織品多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簡稱絲路。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是由德國地理學家F.P.W.von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國》一書中首先提出的。原指兩漢時期中國與中亞河中地區以及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其後,德國歷史學家A.赫爾曼把絲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路的基本內涵。
沿革 絲綢之路很早就已存在。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 。考古資料已充分證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那時中國絲綢經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輾轉販運到中亞、印度。公元前60年漢置西域都護,屯田於烏壘城(今新疆輪台東),以保西域通道。早自張騫西使烏孫結盟後,漢使者、商人便接踵西行。至此絲綢之路益加暢通,大量絲帛錦綉沿此路不斷西運,同時西域各國的珍奇異物也輸入中國。魏晉時,東西商業往來不斷,位於絲路咽喉重地的敦煌,就是胡商的聚集地之一。5~6世紀時,南北朝分立,但沿絲路的東西交往卻進一步繁榮 。北魏建國後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以後中亞各國的貢使、商人常集於平城(北魏前期都城,今山西大同東北)。遷都洛陽後,洛陽更成為各國商人薈萃之地,北齊的都城中也聚集著不少商胡。隋煬帝曾派黃門侍郎裴矩到張掖招徠西域商人,說明當時絲路的興旺。唐朝西部的疆域超過漢代,在伊州、西州、庭州設立了同於內地的州縣。在龜茲、於闐、疏勒、碎葉設立安西四鎮(後以焉耆代碎葉)駐兵防守,由安西都護府管轄。以後又置北庭都護府,統轄天山北路的羈縻州府,這為絲路的暢通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證。因此唐代長安、洛陽以及其他重要都市都有大量商胡,呈現出國際都會的風貌。從9世紀末到11世紀,由於中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向東南沿海轉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興起,東西海上往來逐漸頻繁起來;同時,中國西北地區各民族政權的分裂、對立,使絲路上的安全難以保障,這就降低了這條陸上通道的重要性。在蒙元時期,由於蒙古的西征和對中亞、西亞廣大地區的直接統治,使東西驛路通暢,許多歐洲使者、教士和商人,都沿此路東來中國,絲路又繁榮一時。明朝建立後,採取閉關政策,雖然出嘉峪關經哈密去中亞的道路未斷,但陸上絲路作為中西交通路線已遠不如海路重要了。
走向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奠定於兩漢時期。大致東起漢長安,西行上隴坂,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先到樓蘭。樓蘭在古鹽澤(蒲昌海,今羅布泊西北部今羅布泊已近乾涸,古樓蘭遺址幾全為荒沙所湮沒)。漢代西域有南北兩道,樓蘭是兩道的分岔點。北道自此向西,沿孔雀河至渠犁(今新疆庫爾勒 、烏壘 、輪台,再西經龜茲(今新疆庫車)、姑墨(今新疆阿克蘇)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南道自鄯善的扜泥城,西南沿今車爾臣河,經且末、扜彌、於闐(今新疆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由於千餘年戈壁沙漠向南移徙,致使南道東段逐漸沙漠化,伊循、扜泥諸古城均為沙漠所湮,所以今日的南道東段已遠在古南道之南。永平十六年(公元73)漢明帝北攻匈奴取得伊吾廬(今新疆哈密)地,置宜禾都尉屯田,以阻截北匈奴之南侵西域。此後「新北道」,改由敦煌向北到伊吾,然後西經柳中、高昌壁、車師前部交河城(均在今吐魯番盆地)、越天山經焉耆至龜茲,再循漢北道西行抵疏勒。南北朝時期,南朝與西域的往來,主要是從益州(今四川成都)北上龍涸(今四川松潘),經青海湖旁吐谷渾都城,向西經柴達木盆地,北上敦煌,或更向西越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隋唐時期,又開辟了從瓜州北玉門關經伊州、北庭、輪台,越伊犁河至碎葉進入中亞的道路,即北新道。在上述絲路干線外,還有許多支路,而且隨著時代變遷,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各條路線在不同時期的重要性不同,而且不斷有新的道路開辟。一些學者更擴大了絲綢之路的概念,認為上述道路只是通過沙漠綠洲的道路,因稱之為綠洲道。又將通過中國北方游牧民族地區的道路稱為草原道,經中國南方海上西行的道路稱為「海上絲綢之路」或「南海道」等等。這些提法雖然對研究東西交通有意義,但已非原來意義上的絲路了。
絲綢之路上的古驛站遺址.唐代
7.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什麼歷史意義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的經濟文化交流,對促成漢朝的興盛產生回了積極的作用答。擴展了漢朝的疆土,密切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做出貢獻.
這條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條重要通道,在我國當今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仍然發揮著重大的作用,我們應該很好地加以利用。
8. 絲綢之路的開辟有何歷史意義
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也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它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人類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古今歷史文化價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是指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製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而且有很多絲綢都是中國運的)。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絲綢之路是:指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狹義的絲綢之路一般指陸上絲綢之路。廣義上講又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幹道。它以西漢首都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到達西域。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因此,當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後,即被廣泛接受。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中國與外國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該路主要以南海為中心,所以又稱南海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秦漢時期,發展於三國至隋朝時期,繁榮於唐宋時期,轉變於明清時期,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海上航線。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陸上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而成功申遺的項目。
9. 古老的絲綢之路何時開辟的,開辟的歷史意義
絲綢之路起源: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首都專長安(今西屬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接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
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10. 簡要論述新航路開辟的歷史意義。
新航路開通後,美洲生產的白銀迅速巨量流進西班牙等西歐國家,接專著流向熱那亞地屬區,最後有不少流進了奧斯曼帝國。白銀東流,所過的地區物價跟隨快速上漲,當地貨幣大幅貶值。主股漲價潮十分迅猛,對整個歐洲社會都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在漲價潮中,歐洲各國階級關系發生了變化。當時歐洲內部那些以收取法定固定額度貨幣的地租型地主,其收入在貨幣大幅貶值的影響下快速減少,紛紛陷入貧困甚至破產的狀態里。
而手工工場主及新興的資本主義農場主及新貴族們,都能從漲價潮中獲利,且力度很大,從而快速崛起成為新的社會中堅階層。這場價格的猛烈漲價潮,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沒落並側重資本主義的發展。
(10)開辟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新航路的開辟引發的兩場革命
1、商業革命。歐洲的商業中心從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且由於市場的擴大,刺激了手工業的發展。
2、價格革命。由於金銀數量的增多,貨幣貶值,物價上漲,這沉重的打擊了封建土地所有者,而資產階級卻從物價上漲中獲得了好處,地位得到了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