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歷史文化陶瓷ppt十張

中國歷史文化陶瓷ppt十張

發布時間:2021-02-28 15:48:35

A. 各個朝代的代表性瓷器

1、唐朝越窯抄。

南方越窯之名,最早見於唐代,越窯瓷青瓷與唐代的飲茶風尚關系十分密切,其瓷質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飲茶者的喜愛。

2、宋朝鈞窯。

宋代五大名窯分別為:鈞窯、汝窯、官窯、 定窯、 哥窯。中國五大名窯是正式開創了燒制的實用器皿與觀賞器皿的「瓷器」時代。鈞窯以獨特的窯變藝術而著稱於世,素有「黃金有價鈞無價」,「家有萬貫,不如鈞瓷一件」的美譽。

3、元朝青花瓷。

青花瓷造型獨具特色。從製作工藝上看,此時出現了胎體厚重的巨大形體,如大罐、大瓶、大盤、大碗等。

4、明代五彩瓷器。

明代五彩瓷器經過數朝的發展,到嘉靖、萬曆時已是相當成熟,質量和數量蔚然可觀,開創了五彩瓷製作的新局面,在陶瓷史上做出了傑出貢獻。

5、清代琺琅彩瓷

清代琺琅彩瓷的特點是瓷質細潤,彩料凝重,色澤鮮艷靚麗,畫工精緻。製作琺琅彩瓷極度費工,乾隆以後就銷聲匿跡了。

B. 陶瓷工藝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演變及其成就

中國,是陶瓷的故鄉,有悠久而輝煌的陶藝史。中國陶瓷,曾長期影響世界陶瓷藝術的發展。但是,由於歷史原因,中國的陶藝卻落伍了。

中國的陶瓷落後於西方,其原因與陶瓷美術設計者的綜合素質有密切的關系。中國陶瓷要再度創造輝煌,我認為每一個設計者,都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掌握多學科的知識,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

有一名學者曾經說過,設計要以人為本,她不是為了產品,也不是為了金錢,她只為了滿足人們的種種需要。

從本質上看,陶瓷設計是為了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陶瓷美術設計不同於純粹的藝術創作,可以從創作者的主觀感受出發,不受任何約束地體現創作者的藝術觀點和藝術思想感情。多數情況下,陶瓷設計的過程和結果,都必須受到市場需求、生產者決策、技術工藝條件、生產成本、消費者喜好、大眾審美標准等設計的先決條件所限制。在此基礎上,才能體現設計者的設計觀念、風格等個人因素。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商品生產的規律深刻地影響著設計藝術的發展。一個有所造就的陶瓷設計師,必須重視市場需求,掌握經濟學、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基本知識,才能具備適應現代科技、現代文化、現代生活辦法、現代審美觀念的能力。設計出精美而能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

二、對陶瓷裝飾美學特徵的充分認識

陶瓷無論從材料美感、圖紋裝飾或裝飾題材上,都與其它的欣賞性美術和工藝美術不同。

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對陶瓷材質帶給人們美的感受的一種審美闡釋。陶瓷裝飾藝術中,色釉裝飾就是運用各種材料,通過預置的燒成氣氛和燒成溫度,達到預置目標的色彩效果與肌理效果,形成陶瓷裝飾藝術中妙不可言的風貌。不同的色釉特性各不相同。陶瓷通過火作用於材料,通過材料呈現出質感和視覺效果來體現材料的裝飾屬性,物化成各種形態和美學品格。完全不同於器物表面的人為的圖形美。

陶瓷的圖紋裝飾是再來的一種裝飾形式,大致可分為釉上彩和釉下彩兩大類。釉上彩包括粉彩、新彩、古彩、琺琅彩等。釉下裝飾包括青花、釉里紅、釉下五彩、青花玲瓏、影青雕刻等,各自的繪制技法、燒成都很復雜,特性各不相同。如古彩,是一種比較傳統的裝飾方法,在用色和圖紋組織上都有強烈的裝飾性,色彩濃艷明快,富有濃郁的圖案味和民間味;粉彩色彩淡雅柔麗,用色較程式化;新彩直接用顏料作畫,製作自由;影青雕刻,是在坯胎上用刀具刻劃圖紋,施影青釉,高溫一次燒成……陶瓷設計者只有熟練地掌握各種不同的裝飾技法,才能把這些裝飾形式自如地綜合地加以運用。從而使工藝陶瓷美術設計者有更寬廣的表現空間,更自由地表達語言,更有內涵的審美情愫。陶瓷藝術由於受到功用目的和消費市場的制約,在題材上需充分考慮,不能隨心所欲。應表現積極向上,健康美好,吉祥如意、寓意深刻的內容。只有這樣,作品才能讓人感到愉悅,得以修心養性。

從某種意義上講,陶瓷設計者只有對陶瓷裝飾的美學特徵有充分的認識,同時通過復雜的陶瓷藝術設計的實踐,賦予陶瓷以生命。才能使陶瓷藝術家與陶瓷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三、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積累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歷經了許多階段,具有獨特的視覺魅力,中國書法自秦漢以來,流派紛呈,風格多樣,有篆、隸、草、行、楷等種類。同時,表現題材廣泛,自成體系,地位不同凡響。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在千百年的歷史長河中獨樹一幟。它的精神導向源於藝術家對大自然的生命感悟,是構成人類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原始社會的甲骨文開始,到行書的出現,書法藝術的內在表現形式也逐漸繁榮昌盛。在書法家的筆下,流露著藝術家對人生的思想感悟及對江河宇宙變化的獨特審美觀點。它的表現形式以墨色的枯、濕、濃、淡及千變萬化的抽象筆墨組合,表現幽深的美學意境,以蒼茫濃郁的文化審美積淀展現波瀾壯闊的東方美學情趣。在載體的表現形式上。則以千變萬化的筆墨線性元素組合為主體。在忘我的筆墨解構中,以充滿張力的筆墨表現手法,著重筆墨情趣化的美感表現。展現了空間的筆墨審美情趣,傳達給人們空靈、恬淡的聯想空間。原始的筆墨線條,經過書法家高度的藝術概括性處理,是藝術家對生命本體的感悟並傳達著蘊涵深遠的境界。書法這種獨特的魅力使現代人在共享古人的智慧的同時,感受到傳統漢字中蘊藏的無限靈感。從而為現代工藝陶瓷提供源源不斷的設計源泉。

人類藝術的起源與原始裝飾有著某種不可割捨的關系。中國古代傳統造型藝術在意境上追求大看稀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的境界,注重事物質的表現,往往是意到為止,恰到好處。簡潔而充滿活力的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圖案;凝重、神秘的商周青銅裝飾圖案;深厚、宏大的漢代畫像石畫像磚、四神瓦當圖案,氣勢流動的織綉圖案;具有宗教色彩的南北朝石刻裝飾、飛天圖案;豐滿、富麗、華貴的唐代寶相花、勃勃生機的卷草圖案;內容豐富、裝飾性強的團花圖案;具有文人風格的宋瓷圖案;寓意深刻的民間剪紙、刺綉,樸素的藍印花布;造型生動、概括、質朴的貴州蠟染;童趣十足的泥玩具;以吉祥內容和戲劇故事構成畫面的風格各異的木版畫、年畫等。這些有著強烈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特點的傳統設計元素,完全可以在工藝陶瓷美術設計中,通過把客觀形象和色彩以創意主觀意識和市場需求用陶瓷的裝飾手法進行必要的歸納、取捨、誇張,從而獲得新的形象和意境。

音樂,是以聲音作為表現手段的藝術。它不象美術設計那樣通過視覺作用於感官,而是通過聽覺直接作用於心靈,通過表達情感來引起人們對一定生活情景的聯想,以聲表情。作為視覺藝術的美術設計與聽覺藝術的音樂,表面上似乎沒有聯系。然而由於美術與音樂在節奏韻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處。如通過節秦和韻律,《二泉映月》體現出一種哀怨的意境,《黃河大合唱》體現出一種雄偉的氣魄,《雨打芭蕉》體現出一種熱烈,跳躍的氣氛等。陶瓷美術設計者,是可以從音樂中得到啟發的。文學與陶瓷美術也有密切的聯系。許多陶瓷美術作品,如希臘瓶飾,往往是根據文學原著提供的題材和情節創作出來的。而詩歌與陶瓷藝術,是一種更內在的聯系辦法。二者的一起點在於都追求通過意境的創造而抒發作者的情感,激發觀眾的想像和聯想……

四、創新意識

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等多元化基礎知識結構,專業技術,文化藝術修養,市場意識等,都是現代陶瓷藝術設計不可缺少的因素。而創新思維,更是設計的關鍵。中國幾千年輝煌的陶瓷史,曾經是陶瓷美術設計者的包袱。藝術設計是創造力發揮的廣闊天地,但是如果沒有新鮮血液注入,一味沉迷於傳統的襁褓里,陶瓷設計產品就會停滯不前,從而喪失生命力。今天,世界陶瓷精品的貨架上,難以發現中國的陶瓷。最大的原因是我們的陶瓷設計者的創新意識遠遠落後於西方,而不是我們的技術不夠

C. 中國陶瓷發展史

中國陶瓷發展史如下:

從傳說中的黃帝堯舜及至夏朝(約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是以彩陶來標志其發展的。其中有較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肅發現的稍晚的馬家窯與齊家文化等等,解放後在西安半坡史前遺址出土了大量製作精美的彩陶器。

從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間的漢朝,藝術家和工匠們的創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屬為主,陶器受到了更為確切的重視。

六朝時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興起的佛教藝術對陶瓷也產生了相應的影響,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顯痕跡。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70年)被分認為是中國藝術史上的一個偉大時期。陶瓷的工藝技術改進巨大,許多精細瓷器品種大量出現,即使用當今的技術鑒測標准來衡量,它們也算得上是真正的優質瓷器。

陶瓷業至宋代(公元960——1279年)得到了蓬勃發展,並開始對歐洲及南洋諸國大量輸出。以鈞、汝、官、哥、定為代表的眾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窯在全國各地興起,產品在色品種日趨豐富。

明朝統治從1368年開始,直到1644年。這一時期,景德鎮的陶瓷製造業在世界上是絕對最好的,在工藝技術和藝術水平上獨占突出地位,尤其是青花瓷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民國成立以後,各地相繼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機構,但產品除沿襲前代以外,就是簡單照搬一些外國的設計,毫無發展可言。

(3)中國歷史文化陶瓷ppt十張擴展閱讀:

陶瓷生產特點:

陶瓷產品的生產過程是指從原料投入到陶瓷產品生產的整個過程。它是勞動者利用一定的勞動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驟,直接或間接地對勞動對象進行作用,使之成為有價值的陶瓷產品的過程。

在陶瓷生產過程中,如陶瓷坯料的平庸性、坯料的自然乾燥等。你也需要大自然的力量。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與自然過程的結合。

一般來說,陶瓷生產過程包括三個基本階段:毛坯製造、成型和燒結。同時,根據陶瓷生產各個階段的不同功能,陶瓷生產過程的組成可分為生產工藝准備過程、基本生產過程、輔助生產過程和生產服務過程。

作為一種大規模的社會化陶瓷生產工藝,與其他一些行業的生產工藝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陶瓷生產工藝是一種低連續性的流水式生產工藝。陶瓷原料從工廠的一端投入生產,經過不斷的加工,最終成為成品。整個過程是復雜的,過程之間的連續性程度較低。

2、陶瓷生產過程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低。

3、陶瓷生產周期長。陶瓷產品的生產周期是指從原料生產開始到加工結束直至成品生產的全部日歷時間。

4、在陶瓷生產過程中,石膏模型、沉降器、硼板等輔助材料的消耗較大。

5、陶瓷生產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如煤、天然氣、電。

6、運輸是陶瓷企業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陶瓷生產工藝使用的原料種類繁多,生產的半成品、成品及生產的剩餘材料、廢料等,具有大量的運輸能力。

7、陶瓷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煙氣、粉塵、固體廢物和工業廢水嚴重污染環境。目前,我國陶瓷行業使用的窯爐大多以煤和重油為能源,排放大量煙塵。

因此,企業應嚴格控制煙塵濃度和二氧化硫濃度,使其達到國家排放標准。盡量採用電阻式隧道窯或氣窯,減少對大氣的污染。

8、陶瓷生產過程中的低專業化和協作水平。長期以來,陶瓷行業企業要求相互合作的水平不高,大、小、綜合性的「全能」工廠比專業、輔助服務專業化、社會化程度低。

D. 講中國陶瓷的工藝及發展史用什麼ppt背景

給你發個支持lz,上面的字自己用美圖p掉吧,如果,有懸賞的畫我可以給你找很多哦

E. 陶瓷文化的歷史傳統

中國傳統陶瓷藝術,尤見裝飾匠心。中國傳統陶瓷裝飾形式,大體上有刻鏤、堆貼、模印、釉色、化妝土、彩繪六大類型。圖案紋樣裝飾於陶器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已出現。先民們感受生活的自然現象創造出波折紋、圓形紋、編織紋等圖案,以二方連裝飾形式呈現在陶瓷器物上,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一件繪有精美的人面和魚紋的彩陶盆是新石器時代彩陶中的精品。陶器上的紋飾體現了先輩們對於自然和人自身觀察的結果,陶工們對於點、線、面的熟練融合,對花紋繁密的組合,以及對於旋紋與弧線的審美感,不但表明他們對於自然和人類自身有了一定的認識,而且還表明自然界已經脫離了它的原貌,增加了人的思想和人的想像力,以及人對自然的美化和崇拜。
商、周時代是以青銅器為時代標志的歷史階段,這一時期的陶瓷紋飾和青銅器飾相似,刻紋白陶的燒製成功是制陶工藝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它用高嶺土製坯,燒成溫度達1000多度,素潔可愛的造型與優美的紋飾相結合,逗人喜愛。
春秋戰國時期,陶器主要朝建築用陶和冥用陶兩個方向發展。當時各侯國大興土木,亟須大量陶制材料,這樣就促進了建築用陶的工藝水平。秦漢時期,「秦磚漢瓦」更成為制陶藝術的佳話,陝西省西安市郊的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兵馬俑,形體巨大,數量眾多,生動地反映出秦兵剽悍雄偉的真實面貌。隋唐時期的三彩也是陶器中的瑰寶。
從商周到漢唐時期的陶器造型來看,它更多的是反映人和社會,人已成為陶器造型的主體,陶瓷藝術裝飾反映了人間生活的千姿百態,陶器反映出人們對於自然和人類自身認識的深入,體現出漢唐文化的人文精神。魏晉南北朝的中國,進入了瓷器時代。隋代,中國窯工燒成了白瓷,隋代這項偉大的成就,改變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以邢窯白瓷最為有名,有「類雪」之譽,開創了「南青北白」新格局。有「諸窯之冠」美稱的越窯,在唐代創造了中國青瓷藝術的高峰境界,唐代詩人陸龜蒙曾經寫出這樣的詩贊:「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他把越窯的青瓷形容的「千峰翠色」,正是對越窯瓷青翠瑩潤之釉色特點的詩意寫照。
宋、元時期的瓷器在工藝技術上達到更高的水平。宋代是中國傳統瓷藝達到最高美學境界的時代,也是「玉的精神」和類玉的品質體現的最為深刻的時代。鈞、汝、官、哥、定五大窯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中國在人類制瓷中上登峰造極。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靜品格,成為後世瓷業執著追求的審美風范。
明清時期的瓷器在宋、元制瓷技術的基礎上,達到了制瓷業的頂峰。永樂年間的白瓷潔凈如玉、薄如紙,給人以甜美的感覺;永樂年間的青花瓷也很有特色。宣德年間的青花瓷達到了完美無缺的地步。明朝在高溫單色釉方面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祭紅見於成化,鮮紅奪目,祭藍以氧化鈷為色料,藍色純正。宣德年間的祭藍瓷尤為精緻。清代的瓷器在康熙中後期有所發展。康熙時期的青花紋飾採用西洋畫技。雍正、乾隆時期彩釉瓷發展最快,雍正時期以清麗媚見長,乾隆時期以富麗堂皇為特點。這期間燒制的仿古窯精品,無論紋飾、造型、款識都達到足以亂真的地步。
追溯中國歷史各個時期的陶瓷產品,陶瓷裝飾有兩大特點:一類是以適合陶瓷器皿的圖案紋樣裝飾形式;另一類是以中國繪畫形式在陶瓷器皿上進行的工藝轉換表現形式。 陶瓷藝術裝飾形式從唐、宋、元、明、清到現代可分二類:一類是寫意繪畫,另一類是工筆繪畫。這兩種繪畫裝飾形式都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時期特徵在陶瓷產品上的呈現。唐代長沙窯出現釉下彩繪花鳥,正值唐代花鳥畫藝術已有相當高水平時期,技法成熟、筆法流暢,一氣呵成,自然生動,是唐代民間花鳥畫的藝術風格。而宋代的陶瓷刻劃花的精細都是反映了花鳥繪畫風正轉化為工細的工筆畫的鼎盛時期。也為元青花、明清的陶瓷工筆古、粉彩的出現奠定了基礎。陶瓷藝術裝飾形式無論是寫意還是工筆畫都是中國特有的繪畫藝術裝飾形式在陶瓷上的表現。陶瓷藝術裝飾都反映了中國人文畫歷史性影響,形成了中國陶瓷裝飾特有的藝術風格。
陶器和瓷器是人為製作的物品,它們在反映客觀世界的同時,必然反映人的主觀意識,陶瓷藝術裝飾表達了人的自然觀念,人的想像、情緒和理想。陶瓷藝術裝飾精緻地表現了中國自古以來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人文思想,歷代陶器和瓷器裝飾紋飾既有自然界的山山水水、花鳥魚龍,又有人類自身,而且在這一紋飾中,總是執著地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一。陶瓷藝術裝飾表現了人物內心純真的感情和瀟灑的風度,使人成為真正優美的形象。中國瓷器還體現了中國人民對歷史的尊重。瓷器所表現出的人文精神,所映著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和美好事物的藝術化的追求,它不愧為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
陶瓷藝術裝飾對中國文化發展的貢獻
陶瓷藝術裝飾的傳承和發展都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如何在傳統文化中提取精華,汲取養料,如何在傳統和創新中尋找平衡點,不放棄任何新的發展途經正是我們這一代乃至幾代陶瓷藝術工作者共同追求的目標,為陶瓷文化的更廣泛地傳播與發展是我們陶瓷藝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讓我們廣大陶瓷藝術工作者們共同努力,給陶瓷藝術裝飾賦予新的審美理念、新的表達方式,相信陶瓷藝術裝飾的明天將更加輝煌。
陶瓷藝術裝飾是中國優秀文化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我國民族的寶貴財富。中國瓷器,從隋唐時期便開始向外域流傳,宋、元、明、清各代,瓷器都作為重要商品行銷全國,走向世界,陶瓷藝術裝飾品作為商品在流通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傳播中國的陶瓷文化,促進了中國文化發展,所以中國素有「瓷國」之稱,譽滿全球。制瓷工藝代代都有傳承和創新,中國生產的各具特色的陶瓷,對滿足人民的生活和審美需要,及對外經濟、文化交流都起著重要作用。
瓷器是我國重要的文物,是中國人民的獨特創造。中國聞名於世界,瓷器在其中起了其重要的作用。中國一詞的英文china原意是瓷器。瓷器以其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代表著中國悠久的文明。從瓷器的造型和裝飾來看,它比較完美地體現中國文化的面貌。
陶瓷藝術裝飾對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發展的交流起到了一種互通往來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為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陶藝作為一種純藝術表現形式{這里我指的是作為表現的陶藝,而非日用陶瓷,在當今現代社會的發展與全球化進程中,在當今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發現東方」是當代中國的精神自覺下,無論是觀念上,還是形式上,中國現代的陶藝都得到了較大發展。但是,就陶藝的現代意識方面來說,並沒有得到很好的注視,尤其是在這個有著悠久的陶瓷藝術發展史的中國,如何來重新考察它所具有的傳統文化優勢,整合陶瓷語匯資源,提出它的現代意識,無疑有助於中國現代陶藝的發展。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陶藝創作始於20世紀80年代中葉,是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即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階段,這樣一個歷史環境背景下產生的。由於長期的文化專制統治被解錮,以及大量西方藝術思潮和西方現代陶藝的影響,當時的中國陶藝創作難免不受其表面形式所吸引。因此,要列舉這一時期如美國現代陶藝之父彼得·沃克斯這樣一位幾乎被世界公認的劃時代意義的人,幾乎是很難的。這也說明這一時期的陶藝家洽談室是為未來中國陶藝繁榮做鋪路的人。這除了當時的客觀條件外,恐怕就是作為「未竟的事業」現代意識精神原則不明確。這或許也是造成認識中國現代陶藝發展的尷尬局面,以致於20世紀90年代一些感時髦的藝術家介入陶藝創作並在全國舉行了一些所謂青年陶藝家作品展,盡管這對陶藝在中國的造勢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是並未在真正意義上確定陶藝的現代性,未來的現代陶藝還在腳下。 強調陶藝的現代意識,其實質目的就是要陶藝家們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創新意識。按胡塞爾說法,意識具有多義性,他最關心的「意識是作為間向性的體驗,體驗具有對對象的指向性」。很顯然,意識除了抽象的理論思維外,還同實踐相關聯。所以意識的意向性是同經驗主體的實踐經驗不可分離。陶藝創作的意識體驗實際上是創作者心理上對陶藝作品的綜合反應,它包含著經驗主體所具備的文化積淀、教育背景,人生經歷、藝術技能等等。而這些恰恰也是創新所具備的基本條件。中國傳統陶瓷歷來注重分工明確,一件陶瓷至少要經歷數十位工匠之手,有的甚至「共計一坯功,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在突出個人特點方面很受限制。我們呼喚陶藝的現代意識,其目的就是要喚起、調動個人的積極性與創造性,培養個人的獨立創作精神,甚至包括燒碭方式上。為此,真正陶藝家必須親自從陶藝媒介(泥、釉、火)中,採用試錯法(trial and error)去發掘他們所需要表達的元素,找出適合自己的語匯,來表達他自己的體驗,這樣自然百然地就會形成自己特色的陶藝語言。至少從目前來看,能踏踏實實地把窯爐工程,配釉及藝術相結合的陶藝家不多。
因此我認為,從這個意義上來談陶藝的體驗意識,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意識由於其意向性(internationality),總是呈現為「對……意識」,所以,現代意識實際上應該是「對現代的意識」,現代由於更多地被理解為一個時間要領一個相對傳統而言的歷史學范疇術語,而這里所涉及的則更不定期有哲學和文化意義上的傾向。而這方面也正是我們現代陶藝所忽略的。我們知道,宋瓷何以能夠代表華夏文化審美品質,正是因為同宋代思想中的儒、釋、道三者的滲透合流分不開,與宋代的先進科學技術水平密節相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宋人對自然,對宇宙的認識有所深入,對人本身的認識也較前代深刻許多,因此,宋瓷的出現決不是偶然的。
強調陶藝的現代意識,實際上關注的是現代性的意識。然而,現代性並不意味著與傳統對立或分割。與此相反,我們必須站在「現代性」的立場上,對傳統社會的價值體系做出批判性的考察和創造性的轉化。一方面消解傳統,另一方面又在不斷地依靠傳統。中國古人說過「天下大同」,在當今全球化的氛圍中,發生著全球化與本土化的文化沖突,因此,現代性應在文化建設中,確立自主的主體意識與進取精神。「只有世界性,才有更深刻的民族性。倘若一個民族的東西,不具備普遍性特質,那就根本難以為其他民族所理解」,這說得太深刻了。比如:明代青花瓷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國的喜愛,這與鄭和下西洋與世界交流分不開。海上貿易即是文化的輸出,同時又是一種文化的引入。我想這應該是形成明代青花瓷世界性的一個主要因素。當今更是一個綜合創新的時代,綜合是可以出現新意的。
陶藝的自律理想也是現代性的一個重要方面。陶藝自律的原則並不意味著要把陶藝與現實生活相分開,也不意味著陶藝與大眾參與都是消極的現象。比如一些陶吧的興起,豐富了人民的日常生活,在人的主體性與高技術的發展之間力求找到新的平衡,通過娛樂性藝術排遺工業化時代緊張生活的心理壓力,在這里關鍵是要區分文化價值領域的有效性。在現代社會,藝術價值領域的分化以及它們按照自己的有效性要求處理自己的問題是現代性不可逆轉的趨勢,因此,陶藝自律是藝術價值范圍內合理化的要求。盡管中國現代陶藝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起來的,但是,隨著現代意識的進一步發展,傳統的陶瓷藝術必然要受到挑戰,尤其全球化浪潮更使很多傳統社會變得「現代化」。在這種現代化的時代,「傳統的不同的形式到處繼續繁榮發展,但是以傳統方式存在的傳統越來越少。總之,一個有創造意識陶藝家,只有善於借取將來的眼光來審視傳統與當下的陶藝創作現象,這個陶藝家才是富有創造性的,才不會重復別人已經走過的路,這或許是強調陶藝的現代意識的意義之所在。

F. 中國的陶瓷歷史淵源

從現有的考古資料來看,斷定中國原始陶器開始於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問題的。最早的彩陶發源地在黃河流域,龍其以陝西的涇河、渭河以及甘肅東部比較集中。甘肅東部大地灣一期文化,不僅在器形上比較規整,而且繪有簡單的紋飾,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彩陶文化之一。這一時期已出現陶輪技術,制陶術已成為一種專門技術。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於大地灣一期文化,其紋飾也略為復雜,以幾何紋樣為主。在陝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區為中心的廟底溝文化,彩陶花紋則更加富於變化,以弧線和動感強烈的斜線體現變形的動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魚、鳥、豬以及人類自身都被作為裝飾紋樣。這些紋飾的描繪手法都很生動,布局合理,是原始繪畫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國繪畫史的可靠形象資料。
距今約四千年左右的馬家窯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發展的古羌集團的一個分支。與之相關的另外兩個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馬廠文化,是龍山文化之後的又一個輝煌時期。馬家窯文化類型的陶瓷,表面都經過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勻稱,以黑色單彩加以裝飾。裝飾圖案以滿見長,在缽、盤、碗一類的敞口器物內側,也都繪有圖案。0 D+ H$ c' o, Y: B; J( v

上古之民,穴居野處,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圍繞著漁獵飲食,所以最初迫切的發明需要都釜瓮之類。陶瓷上出現裝飾,說明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大有進步,解決果腹問題以外,尚有餘力,於是人們開始在滿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現。 @9 a6 Q9 Z* h( q8 D/ b! J

河西走廊一帶的馬廠類型彩陶,器形一般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於攜帶反映出這一地區半農半牧的經濟狀況。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則出現了播撒種子的人形圖案,說明農業的發展和人們創造力的進步。6 y) Y# W9 s( g3 [6 L- D# s

在原始社會,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圖案形象直觀性強,在當時具有標志性、裝飾性等性能,所以對彩陶圖案的研究也會給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證。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國家,在原始時期,氏族部落更為繁雜,在特定的生產條件下形成了獨特的審美需求的文化特徵,它們各自有著代表氏族文化的標志性形象,也產生著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隨著氏族文化盛衰變化,陶器裝飾也出現了不同的內容的形式。
縱觀中國彩陶的技術與藝術,歷時四千八年。其實它的上限年代還是個難以考據的迷,隨考古發掘工八的不斷進行,可能還會出現不同的新認識。就目前現有的資料而言,可以說原始陶器不僅是我國古代藝術的瑰寶,它在世界文化藝術史上也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史上無比輝煌的一章
大約在距今四千多年之前,農業生產的發展不斷進步,私有制開始出現萌芽,原始氏族部落的社會形式已不能適應新的要求。當時長期定居在中原一帶的夏部族,通過聯合其他部族形成了由夏王朝統治的奴隸制國家。這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地下考古發堀實物可以印證,在商代之前而存在的夏代是一個歷史史實而非傳說。加之後來的商代、西周和東周(包括春秋、戰國),被統治為「夏、商、周時代」,其間約二千年左右。這一時期的社會形態由原始氏族部落發展為奴隸社會,也成為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變革的轉型時期。其時,各種手工業漸進漸繁,開始有分工制度,制陶業已成為獨立的手工業部門,而且是諸工種中最重要的一種。
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種,大致可分為灰陶、白陶、印紋陶、紅陶、原始陶等。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麵,也人施以簡單的繩紋或籃紋,或者彩繪各種復雜圖案的;還有在製作胎體過程中用拍、印、刻、堆、劃等手法留取肌理效果。這一時期的器體造型功能依然以飲食器皿為主,有豆、鼎、釜、鬲、觚、斝等等。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現,這一時期又有了進一步發展。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為瓷土,質地較細密,燒成溫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種要高。其造型與裝飾直接受到同時期青銅禮器的影響,藝術價值不在青銅器之下。

G. 求助!!!有誰可以幫我做一個ppt課件,關於陶瓷文化的,要求有圖有文字。還要有一篇寫一千字的論文,急求

我們前往上海博物館的活動中心進行名叫「軟陶制玉」的活動。
我以為這項已經有模具及柔軟可塑的陶土的活動對我來說是屬簡單易行的差事,因為之前已在少年宮有過做簡單陶藝的經驗了。還沒開始製作,我就有些小得意。
入座後,工作人員講解了玉的歷史及文化,大家都聽得很認真。我本有些心不在焉,急切地期盼著開始製作。可當我聽到「玉」有如此多的意象和那樣悠久的歷史時,不免驚嘆不已—— 漢字曾造出從玉的字近500個,而用玉組詞更是無計其數:以玉喻人的詞有玉容、玉面、玉女、亭亭玉立等;以玉喻物的詞有玉膳、玉食、玉泉等;以玉組成的成語有金玉良緣、金科玉律、珠圓玉潤、拋磚引玉等……玉的文化就是中國七千多年文化的結晶,不容小覷。
聽到這些,我開始沉靜下來了。原來這小小的玉里還有那麼深刻的內涵。我決心要好好製作軟陶工藝,做出漂亮的玉石留作紀念。
拿到軟陶後,我使勁把軟陶搓軟(軟陶比我想像中的要硬些),並摻了些綠色的軟陶相結合,顏色變得煞是好看。接著用手沾些水將模具內弄濕,小心地把軟陶壓進模具里成型再取出,我便看見了一個精緻的小人,可愛極了。我很高興,接著又做了一個環(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用牙簽雕刻出我的名字。最後挑去邊緣部分,兩肩有模有樣的玉器就大功告成了。
還有些多餘的軟陶,我早工作人員的指導下揉了幾個小玉珠。為了烘烤後可以穿戴在脖子上,我用牙簽穿了孔。「玉乃石之美者」,佩戴玉對凈化心靈也有利。「玉之潤可消除浮躁之心,玉之色可愉悅煩悶之心,玉之純可凈化污濁之心。所以君子愛玉,希望在玉身上尋到天然之靈氣。 」
不久,大家都製作完畢了,互相欣賞著各自還未經烘烤的「半成品」,頗有成就感。將作品交給工作人員後便需要20分鍾的等待,軟陶工藝中烘烤是一個極易重要的環節。
第一次覺得20分鍾是如此的漫長,我們焦急地等待著,有好幾次我都有想要跑去看看我可愛的小玉人的念頭呢。
當成品被工作人員端來時,我們湊上前去尋找自己的作品。我看到自己製作的玉器時,有一種極大的滿足感,這種感受已經很久沒有體會到了。
由於是首次參加,我沒有采訪的經驗,連采訪的問題也沒有準備好,我擔心起文章的素材來。忽然想起博物館中一定收藏著許多珍貴的玉器,也許可以從那裡得到有用的信息。
博物館中300餘件精美的玉器,從紅山、良渚的朴質神秘,到清明的銘心精品,無不讓我為之動心。從包里取出方才自己製作的幾件軟陶玉器與展館中的任何一件相比,都顯得相形見絀。要知道,有許多玉器都是幾百年前的啊。
我在博物館里參觀了很久。在各式各樣的精美展品中,我體會到中華悠久的歷史、五千年的燦爛與光輝,忽地感覺自己在文化修養方面真的應該好好補補課了。身為一名新初二的學生,我竟從未在上海博物館駐足,我竟從未領略過青銅文明的莊重,陶瓷的氣質,書畫的底蘊,古典樂器的優雅……想到這里,我在大熱天里出乎意料地在心裡打了個寒顫。
走出博物館,我再次回眸凝望這座似一座銅鼎般的雄偉建築,有一種令人崇尚、令人膜拜的力量。我在這樣的力量面前是何等渺小呵!中學生們有文化缺失的現象,使他們漠視文化、漠視藝術修養。隨著現代化的生活環境及緊張的學習生活,使這種現象日益加重了。我們理應重視起來——重視學生藝術與文化素質的培養。
我想繼續我曾半途而廢的書法考級,好好地反省反省了。

H. 傳統文化知識了解,陶瓷的歷史。

陶瓷復是陶器和瓷器的總稱制。中國人早在約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時代)就發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見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鋁、高嶺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較高,但可塑性較差。除了在食器、裝飾的使用上,在科學、技術的發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資源黏土經過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質具韌性,常溫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乾可磨;燒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裝水;燒至1230度則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溫耐腐蝕。其用法之彈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種創意的應用。

I. 中國的傳統文化陶瓷

天下器物,多有裝飾。中國陶瓷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裝飾和器物緊密聯系,專形成了獨特屬的陶瓷文化風格。在人們審美多元化的今天,作為具有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陶瓷藝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現代陶瓷藝術裝飾在傳統陶瓷藝術裝飾的基礎上的更新與發展,不僅促進了現代陶瓷藝術裝飾在創作方向與表現形式、表現手法向更高的藝術境界拓展,而且出現了「百花競艷,萬象並存」的態勢,其全新的觀念、奇特的創意、豐富的材料以及精湛的製作技藝形成了獨特的工藝繪畫形式。現代陶瓷藝術裝飾更加強調作品對人的精神和心理產生的作用,且藝術家用自己的設計理念,將更多新的內涵融入到陶瓷藝術裝飾作品之中。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J. 中國陶瓷的發展史ppt

中國陶瓷發展史 相當詳盡:
陶瓷的產生和發展,實際上是同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實踐緊密相連的。大約在70萬年以前的原始時代,人們就發現,將泥巴晾乾後加火一燒就變得堅硬起來,而且可以做成各種形狀用來盛水,放食物等等,這便是陶器產生的初始。陶器的發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它揭開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與自然做斗爭的新的一頁,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是人類生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我國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來看,在中國陶器的產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歷史。1977年在河南省新鄭縣裴李崗村發現的陶器經碳十四測定距今約8千年,同時在河北武安縣磁山也發現同時期的文化遺址。距今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彩陶,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它是在陶器未燒以前就畫在陶坯上,燒成後彩紋固定在器物表面不易脫落。有的在彩繪之前,先塗上一層白色陶衣,使彩繪花紋更為鮮明。彩陶花紋主要是花卉圖案和幾何形圖案,也有少數動物紋。幾何形圖案主要有:弦紋、網紋、鋸齒紋、三角紋、方格紋、垂幛紋、旋渦紋、圓圈紋、波折紋、寬頻紋,並有月亮、太陽、北斗星等紋樣。動物紋樣,常見的有魚紋、鳥紋、蛙紋等。獸紋較多的是豬紋、狗紋和鹿紋,有的賓士,有的站立。這些動物形象的出現,反映出當時的漁獵在原始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人物紋樣較少見,1973年在青海大通縣出一件陶缽,其口沿內壁上畫有三組跳舞的人群,五人一組,舞人動作整齊,姿態優美,精美異常。植物紋樣,在距今6800年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陶器上,發現有稻麥粒、枝葉、花瓣,甚至有些已概括成為幾何形體,並和幾何形紋混和在一起構成紋樣,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別有一番情趣。距今6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紅陶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黑陶與白陶。其中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尤以細泥薄壁黑陶製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這種黑陶的陶土經過淘洗 ,輪制,胎壁厚僅0.5-1毫米,再經打磨,燒成後漆黑光亮,有「蛋殼陶」之稱,表現出驚人的技巧,飲譽中外。這時期的黑陶以素麵磨光的最多,帶紋飾的較少,有弦紋、劃紋、鏤孔等幾種。白陶是指表裡和胎質都呈白色的一種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嶺土燒製成的,燒成溫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以後也逐步採用泥條盤制和輪制。白陶器出現於龍山文化晚期,商代,青銅器的製作成就輝煌,但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仍以灰陶為主。當時已有專門燒制泥質灰陶和專門燒制泥質夾砂灰陶的不同作坊。但到後期,白陶和印紋硬陶有很大發展,尤以白陶最為精美。紋飾採用青銅器的藝術特點,裝飾華麗,彌足珍貴。灰陶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斐李崗文化遺址中已經出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都有一定數量的灰陶,特別是用於蒸煮的器皿,多為夾砂灰陶。到夏代(二里頭文化早期)灰陶和夾砂陶則占據主要位置。同時,商代還出現了用高嶺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西周以後,陶器種類繁多,除生活器皿之外,還有磚瓦、陶俑及建築明器等。這個時期是印紋硬陶發展的興盛時期,其胎質原料根據化學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紋硬陶所用原料含鐵量較高,胎色較深,多呈紫褐、紅褐、黃褐和灰褐色。印紋硬陶堅固耐用,絕大多數是貯盛器。商代印紋硬陶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都有發現。西周至戰國時期印紋硬陶主要盛行於長江中下游地區及南方的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等地。到戰國、秦漢時期,用陶俑、陶獸、陶明器隨葬已成習俗。因此,制陶業更加繁榮。近年在西安發現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在陝西咸陽,江蘇徐州發現的西漢時期兵馬俑,其造型之精,陣容之宏偉,為世界所罕有。漢代,由於社會穩定,農業、手工業發展較快,厚葬風氣在民間普遍盛行,制陶業大量燒造陶明器用以隨葬。這時,戰國時期出現的彩繪陶器得到發展,釉陶也普遍應用, 漢代出現了一種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劑——鉛的釉陶,又稱「鉛釉陶」。鉛釉陶的製作成功,是漢代制陶工藝的傑出成就。釉料中加入鉛,可以降低釉的熔點,還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鐵、銅著色劑呈現美麗的綠、黃、褐等色,綠釉為最多,綠如翡翠,光彩照人。墓葬中出土的鉛釉陶器表面,有時會出現一層銀白色光澤,有人誤稱為「銀釉」。根據考古工作者的科學研究發現,「銀釉」形成的原因是由於釉面長期受潮,釉層表面析出多層次的沉積物,在光線的折射下,產生的銀白光澤。唐代的唐三彩即屬鉛釉陶器,採用高嶺土胎,施彩釉燒制而成。到了宋代,瓷器的生產迅猛發展,制陶業趨於沒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種仍然具有獨特的魅力。如宋、遼時代的三彩器、明、清至今的紫砂壺和廣東石灣的陶塑等,都別具一格且倍受人們所贊賞。然而陶器終究是文明初級階段的低級產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註定了它逐漸被歷史淘汰的命運。隨著歷史的發展,時間的推移,人們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再次發現,原來某種特定的泥巴經過高溫燒造以後,就會變得更加堅硬、細膩、漂亮和實用,於是瓷器也就應運而生了。瓷器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發明。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勤勞智慧的中國先民們不斷總結,不斷創新,不斷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和創造,寫下了前所未有的光輝燦爛的篇章,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歷史文獻看,西漢馬王堆出土的木簡中,已經有了「瓷」字;而晉代的許慎在《說文》中對瓷字還做了具體解釋,說瓷是「瓦之堅者也」。但對瓷的起源,隨著研究工作的深入,和現代科學手段之用於瓷器研究,目前商周起源論已佔壓倒的優勢。由於瓷器的堅固耐用,潔凈美觀,不易腐蝕,又遠比金、銀、銅、玉、漆器造價低廉,且原料分布極廣,蘊藏豐富,因而發展迅速,很容易便成為了人們物質生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國就已經出現了原始青瓷。因此可以說,瓷器的產生是陶瓷製作工藝發展的必然結果。當如下三個條件具備時,從陶器工藝中就發展創造出瓷器來。一是有富含絹雲母的瓷石為胎坯原料,二是窯爐的砌築技術能夠把窯床溫度提高到1300度,也就是龍窯的發明與運用,三是草木灰釉的發展。這三個條件在距今1800年前的東漢時期,便已經基本達到成熟期,在浙江上虞、寧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後發現了漢代瓷窯遺址;在河南洛陽的中州路、燒溝、河北安平逯家莊、安徽亳縣、湖南益陽、湖北當陽劉家家子等東漢晚期墓葬和江蘇高郵邵家溝漢代遺址中,都曾發現過瓷製品,而尤以江西、浙江發現的更多。其中有東漢延熹七年(164年)紀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紋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年)墓內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聯罐、水井、熏爐和鬼灶,熹平五年(176年)墓中發現的青瓷罐,還有與朱書「初平元年」(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紋四系青瓷罐。這些有確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發現,使我們確信,我國瓷器的發明不會遲於漢末,把它定為東漢晚期,不僅有大量的考古資料作為依據,也是比較確切的。因為浙江地區有著十分豐富的瓷土礦藏,而且瓷石礦的埋藏一般距地表不深,易於開采。浙江的瓷土,主要是一種含絹雲母類型的偉晶花崗岩風化後的岩石礦物。風化程度低的含有部分長石,風化程度高的則含有較多的高嶺石礦物。這就形成了天然有利的條件,只要用這種瓷石作為主要原料就可以製成瓷胎,這類礦物的含鐵量較高,適宜用還原燒成。在還原氣氛影響下,高價鐵被還原為低價鐵,低價鐵的助熔作用很強,有助於瓷胎在較低的溫度下燒結。 瓷窯工在長期的制瓷實踐中,對原料的選擇,胚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燒成等技術,在東漢晚期都有了較大的改進和提高,為瓷器的出現創造了必要的技術條件。從瓷窯遺址周圍的自然環境觀察,一般都具備著較為充足的水力資源,加上當時已普遍採用腳踏碓和水碓的情況,所以這時很有可能已用水碓粉碎瓷土,以提高坯土的細度和生產效率。在上虞帳子山東漢窯址的發掘中,發現了陶車上的構件——瓷質軸頂碗。這種軸頂碗內作臼狀,壁面施以均勻的青釉,十分光滑;它的外壁成八角形,上小而下大,鑲嵌在輪盤的正中部位,加於軸頂上,一經外力推動,即可使輪盤作快速而持續的旋轉。這種相當進步的陶車設備與熟練的拉坯技術的緊密配合,使瓷器的器型規整而功效大大提高。這說明,浙江成為我國的青瓷發源地不是偶然的。上虞縣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青瓷,質地細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溫燒成;器表通體施釉,胎釉結合得相當牢固;釉層透明,螢潤光澤,清澈淡雅,秀麗美觀。 此外,在上虞、寧波的東漢窯址中還發現有燒制黑釉瓷器。在湖北、江蘇、安徽等地的漢代墓葬中也曾出土過黑釉瓷器,特別是安徽省毫縣建寧三年(170年)等紀年墓中黑釉瓷的出土,證明它的燒造時間應在東漢的中晚期。很顯然,這種創新產品,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劑都是鐵元素,經高溫燒制後,呈青綠色或青黃色,所以稱為青瓷。在工藝技術上設法排除鐵的呈色干擾,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鐵釉著色,便成為漆黑閃亮的黑瓷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江南瓷業迅速發展壯大的時期。東起東南沿海的江、浙、閩、贛,西達長江中上游的兩湖、四川都相繼設立瓷窯,分別燒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其中以越窯發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質量最高。 從西晉八王之亂到十六國混戰的一百多年間,北方一帶兵連禍結,經濟凋敝,手工業極端衰落。因此,這一段時間,制瓷工藝一直獨讓南方專美。公元 439年北魏太武帝統一了中國北部,公元 450~451年侵宋失敗,從此確立了南北分立的局面。公元458年北魏孝文帝實行均田制,扶助依附農民立戶分田,限制普通地主使用奴隸,使得農業得以恢復發展,從而也使手工業的復興有了可能。 從河北、河南出土的青瓷來看,河北、河南一帶,很有可能成為北朝青瓷的中心產區。白瓷最早出現於北朝的北齊。早期的白瓷,胎料細白,顯然經過淘練,但未上護胎釉;釉色乳白,釉層薄而滋潤;釉厚處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現,為制瓷業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青、青花、釉里紅,才有鬥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滿目、色彩繽紛的彩瓷。所以白瓷的發明,是我國陶瓷史上的又一個新的里程碑。黑瓷的原產地在南方,東晉之後,北方開始了黑瓷的燒造。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標志著北齊時期北方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黑瓷。 1975年在河北贊皇縣東魏李希宗墓里,曾發現了一塊黑釉瓷片,器型雖無法了解,但釉色漆黑光亮,瓷胎也堅硬細薄,製作也規整。這塊黑瓷片,比崔昂墓出土的黑瓷缸要早十二年,可以推知東魏時期北朝已有黑瓷了。 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現,標志著北方制瓷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從而為唐宋北方名窯的普遍出現,奠定了基礎。隋以北朝為基礎統一全國,隋初的文化面貌也帶有較濃重的北朝色彩。隨著南北的政治統一,也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合流和交融,開始了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新時期體現在制瓷工藝上有二個方面:
……

更多詳見:

閱讀全文

與中國歷史文化陶瓷ppt十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