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重慶南岸區歷史文化

重慶南岸區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28 14:25:50

㈠ 重慶南岸區發展得怎麼樣

如今,只要說起南岸,重慶人難免都有些可惜,因為在目前重慶整體向上快速發展的時候,南岸區好像被按下了暫停鍵,好像與時代脫節了。

曾經火爆的南坪商圈,早已經被江北的觀音橋商圈、渝中區的解放碑商圈和大坪商圈甩在了後面,甚至連南坪商都也關門了。

說起南山一棵樹,其實在南山,還有老君洞、黃葛古道、大金鷹這些著名的景點,還有像杜月笙公館這樣的歷史建築,大大小小的公園更是遍布在南山的角落裡。

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希望大家看了這篇文章,能夠更加了解南山,多去南山看看,說不定還會發現新的玩法哦!

㈡ 重慶南岸區的標志是什麼

代表也許有很多,但是其中有一個,重慶游品認為不得不提,那便是南濱路。

這些所有的一切,都是南濱路文化產業園能夠成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的先決條件。

㈢ 重慶市南岸區的特點

主城區,以輕工業,飲食行業以及旅遊行業帶動區域發展的地區。

㈣ 介紹重慶的歷史

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民族。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四川東部湖北西部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一個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

秦滅巴國,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為益州刺史部所管轄。魏晉南北朝時期,巴郡先後是荊州、益州、巴州、楚州的一個下屬單位。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唐代延續渝州之稱,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

元、明、清三代,重慶府之稱延續,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政府西遷重慶,於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

此間,重慶為中華民國戰時陪都,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攻佔重慶,隨後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一年半以後撤銷)。

(4)重慶南岸區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重慶地處中國中部的西緣、西部的東緣,是中、東部經濟發達區和西部資源富集區結合部,對長江經濟帶和西部經濟區有雙重聚散功能。

其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使重慶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首選和經濟龍頭地位,成為實踐「兩個大局」的重要戰略支點。

通過重慶帶動整個西部開發,縮短沿海與內陸的貧富差距。國家已經在重視貧富問題、東西部發展平衡問題,這也是為什麼重慶頻繁受到中央「恩寵」的原因。

㈤ 重慶未來看南岸,南岸未來的彈子石,你了解多少

重慶兩江四岸的改造最近高歌猛進,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是廣陽島的煥新開放,這簡直是這座煌煌大城向未來進軍的一聲號角,把城市的“野心”暴露無遺。

彈子石

彈子石本身就是重慶三大CBD板塊之一,代表著重慶向南的唯一擴展方向。

一條百年南濱路,串起了南濱景區、彈子石CBD和彈子石半島,也串起了重慶的過去和現在,如今,它要堅決地通達未來。

南濱路見證了重慶百年的風雨興衰。

呼歸石、慈雲寺等460處文化遺址,彈子石、慈雲寺、龍門浩等歷史文化街區也讓南濱路成為了重慶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地方。

而幾年前洋人街的搬遷,可以說是未雨綢繆、高屋建瓴,在彈子石半島最好的位置留下了近3000畝的建設用地。這也讓彈子石半島成為CBD周邊的濱江帶上,唯一擁有大面積待開發土地的區域。

CBD拓展區、極致的江景、百年的南濱路、近3000畝的凈地這些優越條件讓彈子石半島成為重慶世界級文化區的不二之選,沒有之一。

彈子石的開發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重慶世界級文化區的打造正在有條不紊地開展。

在筆者前一篇關於兩江四岸改造的文章中,曾有朋友讓我談談彈子石,如其所願,就為他寫了這篇關於彈子石未來,關於重慶未來的文章。

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都將看到一個藝術天地在彈子石半島強勢崛起;重慶的世界級文化區正在向我們大步走來!

㈥ 重慶歷史

重慶市是一座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乃巴渝文化的發祥地,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已達3000多年。早在公元前11世紀,這就是古代巴國的首都江州。因在此入長江的嘉陵江古稱渝水,隋文帝楊堅遂於開皇三年(583年)在這里設置了渝州,是為重慶簡稱「渝」的由來。南宋淳熙使十六年(1189年),因這里曾是當朝天子宋光宗趙敦的潛藩之地,便循例於此置府,號曰「重慶府」,以志雙重喜慶。其地遂以「重慶」為名,於今已有800餘年了。
重慶曾經是古代巴國首都、農民革命政權大夏國國都,抗日戰爭期間是國民政府的陪都,素有「三都之地」之稱。在這片富饒而美麗的土地上,勤勞、聰慧、熱情的人民,創造了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偉大的中華文明增添了光彩。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和發展,重慶已成為我國的特大城市之一,成為西南地區和長江上游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內河口岸,擁有較為雄厚的經濟和科教實力,在我國中西經濟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
重慶市不僅已經有了雄厚的經濟、文化基礎,而且具有十分突出的區位優勢。正是因為它具有這種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自古以來都為中央政府所重視。1996年,根據黨中央的決策,9月,重慶市代管了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12月20日,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了關於提請審議設立重慶直轄市的議案。1997年2月,第八界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了這一議案,決定提請第八界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同年3月14日,第八界全國人大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設立重慶直轄市議案,作出了《關於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的決定》。這個《決定》,主要內容是:「一、批准設立重慶直轄市,撤消原重慶市。二、重慶直轄市管轄原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區所轄行政區域。三、重慶直轄市設立後,有國務院依據憲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對其管轄的行政區域的建置和劃分作相應的調整。」

重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名城。遠在兩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這片土地上就出現了人類的生息繁衍活動,到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稠密的原始村落,分別居住著夷、濮、苴等八個民族。正是這些最早的重慶居民,創造了重慶最古老的歷史文明。

約在三四千年前的夏商周時期,以重慶為中心地帶的大片地區,已形成強大的奴隸制部族聯盟,統稱巴。在甲骨文中,也有關於巴方的記載。

從巴到重慶,名稱屢經歷史的變遷。

周慎靚王五年(前316年),秦滅巴國,置巴郡。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巴郡為其一。漢朝時候巴郡稱江州。魏晉南北朝時期,先後更名荊州、益州、巴州、楚州。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以渝水(嘉陵江古稱)繞城,改楚州為渝州。這就是重慶簡稱渝的來歷。

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皇子趙淳接踵於正月封恭王,二月受內禪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遂將恭州升格命名為重慶府。重慶得名迄今已八百餘年。

重慶自秦以來,歷代王朝都在此設置郡、州、路、道、府等行政機構。辛亥革命後,1921年設重慶商埠督辦;1929年設市;1935年5月5日,國民黨政府頒令,將重慶升格為直轄市。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西遷重慶,於1937年11月定重慶為戰時首都,1940年再定重慶為陪都。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成為西南軍政委員會駐地,中央直轄市。1954年7月,重慶市並入四川省,改為省轄市。1983年,重慶成為中國第一個享有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計劃單列市。1997年3月14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審議通過了設立重慶為中央直轄市的議案;同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正式掛牌。重慶市現已成為中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有人口3097萬人。人口以漢族為主體,同時聚居著土家族、苗族等40多個少數民族。

㈦ 重慶市南岸區茶園新區的由來

長生鎮茶園村茶園合作社,曾經是一個在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小地方。上個世紀90年代,渝黔高速公路真武山隧道的開鑿把這個小地方推上了歷史舞台。1998年,我市規劃修編首次提出了「茶園新城區」的概念。 (該信息出自 http://www.visitcq.net/ent/info/2128-1.htm ) (以下內容摘自茶園新城區管理委員會主頁 http://www.cyxc.cn/ ) 茶園新城區位於重慶市主城東部,隸屬於重慶南岸區,規劃面積120平方公里,可建設面積74平方公里,人口50萬,是重慶市新世紀重點發展的城市副中心。新城區建設的總體構想是:按照「統一規劃、統一管理」的原則,以「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城市化帶動工業化」的理念,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質量招商、高素質服務,把新城區建設成為重慶市的現代化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最具活力的現代化生態城市。 茶園新城區重點發展新型工業,現代物流、國際會展、都市旅遊四大產業,茶園新城區規劃了茶園工業園、長江工業園、東港工業園等佔地25個平方公里的三大工業園區,以引進投資規模大、技術水平高、經濟效益好以及環保型的投資項目為主要目標,重點發展電子電器(IT)製造業、機械裝備製造業,並大力扶持包裝印刷業、生物醫葯業、紡織服裝業。以TCL移動通信、廣東美的集團、寧波雅戈爾集團、重慶機電控股集團、重慶長江電工廠、重慶市迪馬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和勁佳印務為龍頭的企業集群正逐步形成。預計2010年聚集了百餘家企業的工業園產值將超過400億元,工業正成為城市發展的強勁引擎。 作為重慶市最新確定的城市副中心,城市化進程在產業拉動下快速推進,高檔住宅、學校、醫院、公園正如火如荼地建設,南岸區行政中心的搬遷也正式啟動,城市的建設注重現代化特徵和重慶地方特色,注重將自然的生態、經濟的生態、社會的生態協調統一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於山水環抱中建立現代化生態城市。 西部大開發,重慶大發展,重慶茶園新城區作為重慶直轄市21世紀最重要的戰略發展區域,得到了各級領導和一切有膽識的企業家的高度重視,經過幾年的創造性建設,為新城區的騰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重慶直轄市是年輕的,茶園新城區也是年輕的,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面對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提速,茶園新城區正迎來更多的發展機會,茶園新城區建設者們將一如既往的遵循「親商、安商、富商」的指導原則,竭力完善茶園新城區的投資環境,搭建發展創業的平台,敞開胸懷,笑迎海內外客商的到來。 茶園新城區處於重慶市的一環高速與二環高速之間,其西臨西南出海大通道——渝湛高速公路,由此通往雲貴兩廣,高速公路全線通車後到達廣東湛江海港僅11小時;北依長江黃金水道,萬噸級船隊可直抵重慶,是重慶通江達海的門戶。 新城區通過已建和待建的真武山、南山、慈母山隧道與主城中心區相連,內部「三縱三橫」的道路骨架通過重慶一環、二環高速公路與成渝、滬渝、蘭渝、渝湛、渝遂(寧)、渝湘等多條高速公路干線聯接,距重慶火車站12公里、朝天門碼頭13公里、集裝箱碼頭15公里、江北國際機場32公里,其車程均在25分鍾之內。區位優勢顯著。 茶園新城區東靠明月山,西傍重慶市肺葉——南山,南倚樵坪山,北臨長江,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恰似一個天然的聚寶盆;新城區植被茂盛,周圍有10萬余畝的天然森林覆蓋,內部擁有大、小7條河流及十餘處湖泊和水庫構成,生態環境優美。茶園新城區充分利用原生態的自然環境,並苦溪河生態修復、大型綠地建設、道路景觀化建設等,將人為之美入天然,進行新城區生態景觀化建設。 而通過提高工業企業入駐門檻,加大環保審查力度,大力發展無污染的物流、會展、旅遊等產業,鼓勵循環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生態的建設;通過勞動就業培訓,親情小區建設,道德行為規范,營造新城區的社會文化,促進新城區社會生態建設。進而將自然的生態、經濟的生態、社會的生態協調統一發展,構建和諧社會。

㈧ 南岸區簡介

南岸區位於重慶市主城區,位於重慶長江南岸,依山傍水,仰擁「山城花冠」南山,俯臨長江、嘉陵兩江,山水園林特色顯著,風景秀麗優美宜人。地處東經106°03′14″-106°47′02″,北緯29°27′02″-29°37′02″之間,轄區西部、北部瀕臨長江,與九龍坡區、渝中區、江北區、渝北區隔江相望,東部、南部與巴南區接壤。全區幅員面積265平方公里,其中,常用耕地面積4640公頃,森林面積7000餘公頃,森林覆蓋率28.2%。
南岸區是重慶主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重慶市的長江南岸,依山傍水,全區幅員面積265平方公里,轄7個街道、7個鎮,總人口近60萬。南岸區北部為峽谷沖積平原南部為山脈,在附近的塗山,黃山,真武山均為旅遊景區。南岸交通已有石板坡長江大橋、石板坡長江大橋復線橋、鵝公岩長江大橋、菜園壩長江大橋與渝中區相連,大佛寺大橋、朝天門大橋與江北區相連,渝黔高速公路橫穿境內,給市民出行帶來極大的方便。
南岸區是重慶發展較早的一個區,在二戰時期聚集了大量軍政、文化界人士如何應欽、宋美齡、林森、馬歇爾、戴笠、陳立夫,文化界人士包括茅盾,巴金,郭沫若,胡適,陶行知等均在重慶南岸居住。但南岸工業自抗戰以來一直並不發達,主要支柱產業為商業。除工業外,排收入第三,第四的為為旅遊和教育。在南岸區有南濱路(即長江南岸濱江路觀光美食流行街),彈子石法租界歷史文化街等旅遊名勝。南岸區內擁有重慶眾多高等院校和研究單位,有重慶交通大學、重慶郵電大學、重慶工商大學、重慶第二師范學院重慶教育管理學校等五所本科院校。
南岸區旅遊資源豐富,境內山巒起伏,植被茂密,素有"山城綠色屏障"之稱的著名南山風景區,眾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景觀160多處。始建於唐宋時期的慈雲寺、塗山寺、老君洞等著名宗教寺廟、古剎,抗戰時期的"陪都遺址"保存完好;"一棵樹"觀景台成為欣賞山城夜色最佳處;南山街道(黃桷埡)的"泉水雞文化節"蜚聲海內外;位於南山上的南山植物園和加勒比海水世界更是吸引大量遊客;新建的濱江路和藝術群雕已成為重慶又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行政區劃】
南岸區轄銅元局街道、花園路街道、南坪街道、海棠溪街道、龍門浩街道、彈子石街道、南山街道和南坪鎮、塗山鎮、峽口鎮、雞冠石鎮、長生橋鎮、迎龍鎮、廣陽鎮。全區7街7鎮73個社區67個村。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人口信息】
一、全區常住人口:全區常住人口為759570人。
二、性別構成:全區常住人口中,男性為385107人,占總人口的50.7%;女性為374463人,占總人口的49.3%。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2.84。
三、年齡構成:全區常住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76044人,占總人口的10.01%;15-64歲的人口為621905人,占總人口的81.88%;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61621人,占總人口的8.11%。
【歷史沿革】
南岸區古屬巴國,秦滅巴國置巴郡,轄江州縣,今南岸區為江州縣屬地,江州縣後改名墊江縣,公元561年改名巴縣。
1929年重慶建市,拓展市區范圍,在玄壇廟設南岸市政管理處,管理由巴縣劃入的南城坪、海棠溪、龍門浩、彈子石四坊。
1929年6月,改第六區為重慶市第十一區、二十區。
1935年2月,正式設立重慶第四區,下半年改為第六區。
1941年從巴縣劃入崇文、大興兩鄉,設重慶市第十一區。
1944年7月,第十一區分建為重慶市第十一區、十八區。其時,重慶市長江南岸並設4個區。
1950年6月,南岸4個區合並建立重慶市第五區、第六區。次年,郭家沱由江北縣劃入第六區,增建為鄉。
1952年10月,兩區合並為重慶市第五區,並由巴縣劃入文峰鄉。
1955年10月,第五區更名為重慶市南岸區。
1995年3月,重慶市進行行政區劃調整,郭家沱街道和峽口鎮的郭家沱村劃歸江北區,巴縣的長生橋、迎龍、廣陽三鎮及九龍坡區花溪鎮的二塘村劃入南岸區。調整後,南岸區轄南坪、龍門浩、海棠溪、玄壇廟、彈子石、大佛段、銅元局、花園路8個街道辦事處和南坪、南山、峽口、塗山、雞冠石、黃桷埡6個鎮,以及從巴縣劃入的長生橋、迎龍、廣陽3個鎮。區政府駐南坪萬壽橋。
1996年,全區面積247.1平方千米,人口約41.7萬人。轄8個街道、9個鎮。區政府駐南坪南城大道。
1999年底,撤銷玄壇廟街道,並入塗山鎮,2000年按照新建制運行。全區轄南坪、龍門浩、海棠溪、彈子石、大佛段、銅元局、花園路7個街道和南坪、南山、峽口、塗山、雞冠石、黃桷椏、長生橋、迎龍、廣陽9個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區總人口592566人,其中:銅元局街道30907人、花園路街道68130人、南坪街道100692人、海棠溪街道67068人、龍門浩街道34112人、彈子石街道27675人、大佛段街道27574人、黃桷埡鎮40184人、南坪鎮36015人、塗山鎮40517人、雞冠石鎮1381E人、南山鎮5957人、峽口鎮17706人、長生橋鎮39882人、迎龍鎮20178人、廣陽鎮22153人。
2001年,將原大佛段街道並入塗山鎮。2001年底,南岸區轄6個街道、9個鎮:南坪、龍門浩、海棠溪、彈子石、銅元局、花園路7個街道辦事處;南坪、南山、峽口、塗山、雞冠石、黃桷椏、長生橋、迎龍、廣陽9個鎮。
2002年末,南岸區戶籍總人口48.97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35.99萬人。轄6個街道(銅元局、南坪、花園路、海棠溪、龍門浩、彈子石)、9個鎮(南坪、黃桷埡、南山、塗山、雞冠石、峽口、長生橋、迎龍、廣陽),69個居委會、69個村委會。
2006年7月27日,《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南岸區行政區劃調整方案的批復》(渝府[2006]152號)同意南岸區將現有的6個街道、9個鎮調整為7個街道、7個鎮。具體調整如下:(一)撤銷南山鎮、黃桷埡鎮。(二)設立南山街道。管轄原南山鎮、黃桷埡鎮的行政區域,轄6個社區、9個村委會,幅員面積33平方公里。街道辦事處駐崇文路138號(原黃桷埡鎮政府駐地)。(三)保留銅元局街道、花園路街道、南坪街道、海棠溪街道、龍門浩街道、彈子石街道等6個街道;南坪鎮、塗山鎮、峽口鎮、雞冠石鎮、長生橋鎮、迎龍鎮、廣陽鎮等7個鎮。其行政區域和駐地不變。
2013年3月15日,《重慶市人民政府關於南岸區人民政府駐地遷移的批復》(渝府[2013]24號):經國務院批准(民政部批復),同意南岸區人民政府駐地由南坪街道南城大道199號遷至長生橋鎮廣福大道1號。

詳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BQ2aCpSLDYpGPhod3P0E4F-a_gIgE-WRj0_nCwrytSmUFlCOwTFgqG-

地理位置:

㈨ 重慶南岸在古代叫什麼

南岸先秦時期屬巴國。
秦漢時期屬巴郡江州縣。
南北朝時期,隸墊江縣和專巴縣。
南岸屬區位於長江南岸,是西部第一大城市重慶市主城區組成部分,是以城市為主的都市工業區、中央商務區、國際會展區、風景旅遊區。
南岸區東部、南部接巴南區,西瀕九龍坡區、渝中區,北臨江北區、渝北區。至2010年,南岸區常住人口為759570人;至2013年,轄8個街道、7個鎮,幅員面積274平方公里。
南岸區旅遊資源以自然風景和抗戰資源為主,主要有南山森林公園、南山植物園、洋人街、重慶抗戰遺址博物館等。

㈩ 重慶有哪些歷史文化遺跡

朝天門位於重慶城東北長江、嘉陵江交匯處,襟帶兩江,壁壘三面,地勢中高,兩側漸次向下傾斜。明初戴鼎擴建重慶舊城 ,按九宮八卦之數造城門17座,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城門即朝天門。門上原書四個大字:「古渝雄關」。因此門隨東逝長江,面朝天子帝都南京,於此迎御差,接聖旨,故名「朝天門」。1891年重慶辟為商埠,朝天門始設海關。1927年因修建朝天門碼頭,將舊城門撤除。1949年「九·二」火災使朝天門附近2千米的區域化為一片廢墟,從此,朝天門僅余城基牆垣。 今天的朝天門客運碼頭,新建宏偉的朝天門廣場是俯看兩江匯流,縱覽沿江風光的絕佳去處。朝天門左側嘉陵江納細流匯小川,縱流1119千米,於此注入長江。每當初夏仲秋,碧綠的嘉陵江水與褐黃色的長江水激流撞擊,漩渦滾滾,清濁分明,形成「夾馬水」風景,其勢如野馬分鬃,十分壯觀。右側長江容嘉陵江水後,聲勢益發浩盪,穿三峽,通江漢,一瀉千里,成為長江上的「黃金水段」。
山城夜景是重慶的一張城市名片,重慶市區三面臨江,一面靠山,倚山築城,建築層疊聳起,道路盤旋而上,城市風貌十分獨特,由此形成綺麗夜景。「不覽夜景,未到重慶」,雄偉的山城重慶,以輝煌的夜景聞名海內。山城夜景自古雅號「字水宵燈」,為清乾隆年間「巴渝十二景」之一。因長江、嘉陵江蜿蜒交匯於此,形似古篆書「巴」字,故有「字水」之稱。「宵燈」更映「字水」,風流占盡天下。 清人王爾鑒詩雲:「高下渝州屋,參差傍石城。誰將萬家炬,倒射一江明。浪卷光難掩,雲流影自清。領看無盡意,天水共晶瑩。」 山城夜景的特色之一得益於起伏的地勢和依山而上的重重樓房。每當夜色降臨,萬家燈火高低輝映,如漫天星漢,極為瑰麗;二得益於兩江環抱,雙橋相鄰。江中百舸爭流,流光溢彩。橋面千紅萬紫,宛如游龍,動靜有別,有似不夜之天。 觀賞山城夜景有三大去處:南岸區南山上的一棵樹觀景台和大金鷹,可謂「隔岸觀火」;鵝嶺公園上的瞰勝樓,身臨其境縱覽兩江;朝天門「兩江游」遊船,環繞揚子嘉陵,360°全方位立體飽覽山水之城。
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石刻是唐末、宋初時期的宗教摩崖石刻,以佛教題材為主,有北山石刻,南山石刻,和寶頂石刻三個區域。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寶頂山摩崖造像最為著名,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北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城北1.5公里的北山。北山摩崖造像長約三百多米,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重要組成部分。造像最初開鑿於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歷經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歷時250多年。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龕窟,陰刻圖1幅,經幢8座,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中的優秀代表。著名的「養雞女」、「千手觀音」等石刻藝術珍品就位於大足石刻。

閱讀全文

與重慶南岸區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