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歷史意義

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2-28 14:22:14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對後世有什麼啟發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對後世的啟發:

1、要認清目前的形勢,要對時局進行正確的把控

2、千萬不要小看各種星星點點的小勢力或小力量,假以時日,在一定的條件下,都會發展壯大起來,成為不可忽視或具有決定意義的力量。

出處:《尚書·盤庚上》:「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

釋義:一點兒小火星可以把整個原野燒起來。比喻小事可以釀成大變。也比喻新生事物開始雖然弱小,但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這篇文章是針對當時部分同志對時局的估量存在消極思想、
信心不足而寫的。

雖然此文是以書信形式針對當時黨內部分同志存在的思想觀念問題而寫,但此文展現了毛澤東高超的寫作藝術和分析問題看待問題的科學方法.其所採用的寫作方法、
辯證分析問題、 批評教導他人的工作方法具有濃厚的現實意義,在今天仍然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1)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歷史意義

毛澤東在信中運用唯物辯證法,科學地分析了國內政治形勢和敵我力量對比,批判了誇大革命主觀力量的盲動主義和看不到革命力量發展的悲觀思想,認為這是「於中國革命的實情不適合的」。

信中充分估計了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在中國革命中的意義和作用,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明確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澤東在給林彪的這封信中,實際上已經開始形成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然後奪取城市的思想,這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里進行革命斗爭所作出的新結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重大發展。

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它的含義表達著什麼

它表達的意思是一個小的亂子可以可以發展成大的禍害。

C.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意義

1930年1月5日,毛澤東為了批判黨內存在的悲觀思想,給林彪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就是後來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一卷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澤東在信中批評了林彪的錯誤思想,指出:一、現在中國革命的主觀力量雖然弱,但是立足於中國落後的脆弱的社會經濟組織之上的反動統治階級的一切組織(政權、武裝、黨派等)也是弱的。二、1927年革命失敗以後,革命的主觀力量確實大為削弱了,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雖只有一點小小的力量,它的發展會是很快的。三,對反革命力量的估量,決不可只看它的現象,要去看它的實質。1928年底到1929年初,敵人對井岡山根據地進行三次「會剿」,好象很有力量,其實英、美、日在中國的斗爭已十分露骨,軍閥混戰業已形成,實質上這是反革命潮流開始下降,革命潮流開始復興。四、現實的客觀情況是,各種矛盾都向前發展了,全國布滿了乾柴,很快就會燃成烈火。
毛澤東在信中運用唯物辯證法,科學地分析了國內政治形勢和敵我力量對比,批判了誇大革命主觀力量的盲動主義和看不到革命力量發展的悲觀思想,認為這是「於中國革命的實情不適合的」。信中充分估計了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在中國革命中的意義和作用,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明確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毛澤東在給林彪的這封信中,實際上已經開始形成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然後奪取城市的思想,這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里進行革命斗爭所作出的新結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重大發展。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意思

意思是:一點兒小火星可以把整個原野燒起來。比喻小事可以釀成大變。也比喻新生事物開始雖然弱小,但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出自:《尚書·盤庚上》:「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

譯文:如同大火在原野中燃燒起來,火勢猛烈而不能接近,可是仍能予以撲滅。

後來這是毛澤東在1930年給林彪的一封信中講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進一步闡述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理論。

毛澤東在給林彪的這封信中,實際上已經開始形成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然後奪取城市的思想,這是在中國這樣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里進行革命斗爭所作出的新結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武裝奪取政權理論的重大發展。

(4)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入農村,國民革命暫時進入低潮,毛澤東同志領導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

但是,當時黨內有「左」傾思想的人,仍幻想以大城市為中心舉行武裝起義;而以林彪為代表的有悲觀思想的「右」傾機會主義者,在強敵進攻面前,懷疑革命根據地發展的前途,提出了「紅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問。

他們不相信革命高潮很快就要到來,不願經過艱苦奮斗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主張用輕便的流動游擊方式去擴大政治影響,等到全國各地爭取群眾的工作做好了,再來一全國武裝起義。

E.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歷史意義及讀後感

年代背景:
1930年1月5日,毛澤東寫給林彪一封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這封信中批評了當時林彪以及黨內一些同志對時局估量的一種悲觀思想。
那時在對於時局的估量和伴隨而來的行動問題上,黨內有一部分同志還缺少正確的認識。他們雖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來,卻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來的可能。他們似乎認為在距離革命高潮尚遠的時期做這種建立政權的艱苦工作為徒勞,而希望用比較輕便的流動游擊方式去擴大政治影響,等到全國各地爭取群眾的工作做好了,然後再來一個全國武裝起義,那時把紅軍的力量加上去,就成為全國范圍的大革命。他們這種全國范圍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爭取群眾後建立政權的理論,是於中國革命的實情不適合的。他們的這種理論的來源,主要是沒有把中國是一個許多帝國主義國家互相爭奪的半殖民地這件事認清楚。
有些黨員從主觀主義出發不恰當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觀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結果,走上盲動主義的道路。

歷史意義和感受:
那時中國革命的主觀力量雖然弱,但是立足於中國落後的脆弱的社會經濟組織之上的反動統治階級的一切組織也是弱的。這樣中國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會比西歐快。在1927年革命失敗以後,革命的主觀力量確實大為削弱。若僅依據某些現象來看,黨內同志們發生悲觀的念頭也是很自然的。但若從實質上看,那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雖只有一點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發展會是很快的。它在中國的環境里不僅是具備了發展的可能性,簡直是具備了發展的必然性,這在五卅運動及其以後的大革命運動已經得了充分的證明。

馬克思主義者對未來的發展和變化,只能說出個大的方向,不可能機械地規定時日。所謂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正如毛澤東所說的,「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毛澤東的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時安定了不知多少黨內的同志,使他們看到了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這星星之火,使勝利的紅色旌旗飄遍中國,點亮了中國革命的燈塔,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我們黨憑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堅定信念和「艱難奮戰而不潰散」的艱苦奮斗作風,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

內容:
毛澤東在信中批評了林彪的錯誤思想,指出:一、現在中國革命的主觀力量雖然弱,但是立足於中國落後的脆弱的社會經濟組織之上的反動統治階級的一切組織(政權、武裝、黨派等)也是弱的。二、1927年革命失敗以後,革命的主觀力量確實大為削弱了,但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雖只有一點小小的力量,它的發展會是很快的。三,對反革命力量的估量,決不可只看它的現象,要去看它的實質。1928年底到1929年初,敵人對井岡山根據地進行三次「會剿」,好象很有力量,其實英、美、日在中國的斗爭已十分露骨,軍閥混戰業已形成,實質上這是反革命潮流開始下降,革命潮流開始復興。四、現實的客觀情況是,各種矛盾都向前發展了,全國布滿了乾柴,很快就會燃成烈火。
毛澤東在信中運用唯物辯證法,科學地分析了國內政治形勢和敵我力量對比,批判了誇大革命主觀力量的盲動主義和看不到革命力量發展的悲觀思想,認為這是「於中國革命的實情不適合的」。信中充分估計了建立和發展紅色政權在中國革命中的意義和作用,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明確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F.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三個歷史事件各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1、南昌起義。
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專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屬的堅定立場和堅強決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前仆後繼的革命精神,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了一面革命武裝斗爭的旗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人民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偉大開端。
2、秋收起義
意義:為後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道路,是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思想的起點。
3、井岡山會師
意義:1:壯大了革命武裝力量
2:保存、培養和鍛煉了紅軍事幹部:
3:開創了革命根據地的嶄新局面

G. 星星之火的歷史意義

那時中國革命的主觀力量雖然弱,但是立足於中國落後的脆弱的社會經濟組織之上的反動統治階級的一切組織也是弱的。這樣中國革命的走向高潮,一定會比西歐快。在1927年革命失敗以後,革命的主觀力量確實大為削弱。若僅依據某些現象來看,黨內同志們發生悲觀的念頭也是很自然的。但若從實質上看,那便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現在雖只有一點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發展會是很快的。它在中國的環境里不僅是具備了發展的可能性,簡直是具備了發展的必然性,這在五卅運動及其以後的大革命運動已經得了充分的證明。
馬克思主義者對未來的發展和變化,只能說出個大的方向,不可能機械地規定時日。所謂的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正如毛澤東所說的,「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桿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毛澤東的這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那時安定了不知多少黨內的同志,使他們看到了希望。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這星星之火,使勝利的紅色旌旗飄遍中國,點亮了中國革命的燈塔,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我們黨憑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堅定信念和「艱難奮戰而不潰散」的艱苦奮斗作風,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個接一個的勝利。

H. 毛澤東發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其中他充滿詩意的語言反映了

毛澤東發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歷史背景:
1,在土地革命戰爭初期,革命力量相當版弱小和斗爭環境異常權艱苦的條件下,共產黨內一些人對革命和紅軍的發展前途產生了悲觀思想。為批評這種錯誤思想,毛澤東寫了這篇通信。在信中著重指出,馬克思主義者必須全面地觀察和科學地分析形勢,正確地估計敵我力量。
2,他深刻地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特點和各種基本矛盾,指出中國革命高潮快要到來;中國革命和工農紅軍的發展壯大,必須在廣大農村建立鞏固的紅色政權,發展革命根據地,這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最重要的因素;發展革命形勢和壯大紅軍,鞏固和擴大革命根據地,必須執行正確的人民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即分兵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應付敵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等原則。這篇著作,標志著毛澤東關於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理論已基本形成。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意思:一點點小火星可以燒掉大片原野。比喻開始時微小,但有遠大發展前途的新事物。

I.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對後世有什麼啟發

背景:
1930年1月5日,毛澤東寫給林彪一封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這封信中批評了當時林彪以及黨內一些同志對時局估量的一種悲觀思想。
那時在對於時局的估量和伴隨而來的行動問題上,黨內有一部分同志還缺少正確的認識。他們雖然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到來,卻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來的可能。他們似乎認為在距離革命高潮尚遠的時期做這種建立政權的艱苦工作為徒勞,而希望用比較輕便的流動游擊方式去擴大政治影響,等到全國各地爭取群眾的工作做好了,然後再來一個全國武裝起義,那時把紅軍的力量加上去,就成為全國范圍的大革命。他們這種全國范圍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爭取群眾後建立政權的理論,是於中國革命的實情不適合的。他們的這種理論的來源,主要是沒有把中國是一個許多帝國主義國家互相爭奪的半殖民地這件事認清楚。
有些黨員從主觀主義出發不恰當地看大了革命的主觀力量,而看小了反革命力量。結果,走上盲動主義的道路。

對後世的啟發:
一是要認清目前的形勢,要對時局進行正確的把控
二是千萬不要小看各種星星點點的小勢力或小力量,假以時日,在一定的條件下,都會發展壯大起來,成為不可忽視或具有決定意義的力量。

J.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三個歷史事件各有怎樣的歷史意義

1、南昌起義。
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宣告了中國共產黨把中國革命進行到底的堅定立場和堅強決心,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前仆後繼的革命精神,在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樹立了一面革命武裝斗爭的旗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人民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偉大開端。
2、秋收起義
意義:為後來各地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大規模發展奠定了基礎。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道路,是毛澤東的農村包圍城市思想的起點。
3、井岡山會師
意義:1:壯大了革命武裝力量
2:保存、培養和鍛煉了紅軍事幹部:
3:開創了革命根據地的嶄新局面

閱讀全文

與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