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歷史文化中「門」字有什麼特殊含義
1、建築物的出抄入口,又襲指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的裝置:門兒|門口|開門見山;
2、形狀或作用像門的東西:電門;
3、途徑,訣竅:門徑|門道兒;
4、舊時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現亦指一般的家庭:門第|門風|門婿|長門長子,
5、事物的分類:分門別類⑥宗教的教派或學術思想的派別:教門|門徒,
6、量詞:一門大炮,
7、姓氏,
……
http://ke..com/view/13543.htm
網路很全面的吧~~~
B. 老北京四九城門各自城門的作用
北京舊城共有「內九外七」十六座城門,它們各自有不同的名字、用途和特徵。
內九是指內城上的九座城門,按順時針方向,分別是東城牆上的東直門、朝陽門;南城牆上的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西城牆上有阜成門、西直門;北城牆上的德勝門和安定門。
外七是指東城牆上的七座城門,按順時針方向,分別是東便門、廣渠門;南城牆上的左安門、永定門、右安門;西城牆上的廣安門和西便門。
內九門:
東直門,元代稱崇仁門。鎮門之寶外有鐵塔,內有一座石雕的葯王爺像。多走運木料的車。
朝陽門,元代稱齊化門。標志是瓮城門洞上刻有一枝谷穗。它是北京的糧門,多走糧車。朝陽門也叫「杜門」,有休息的意思。通過京杭大運河運來的漕糧,都由此門入城,存放在朝陽門內的幾座大倉庫內,因此它多走糧車。它的瓮城內建有關帝廟,但廟里只有神牌而沒有神像。北京內城的九座城門各有一廟,惟獨正陽門有兩座,因此留下了「九門十座廟,一廟無神道」的說法。
崇文門,元代稱文明門,別稱哈達門。標志是鎮海的崇文鐵龜,多走酒車。崇文門是「景門」,有光明、昌盛之門的含義。同時它大概是北京城各門中人流貨流最繁忙的城門。在每天關門的時候,會敲鍾來提醒要出入城門的人。而其他城門則敲擊一種形狀扁平的打擊樂器,這種樂器發聲如「嘡」。因此老北京有「九門八嘡一口鍾」的說法,同時老北京口語里常說的「鍾點」大概也來於此。當年北京南郊大興縣一帶有很多釀酒的作坊,酒車常從崇文門進城,所以有「崇文門進酒車,宣武門出囚車」的說法。
正陽門,元代稱麗正門,從離卦中「日月麗乎天」得名,又稱前門。標志是瓮城裡的金身關帝廟。北京城的城門都各有一座廟,而唯獨正陽門有兩座,其中金身關老爺最為靈驗。正陽門是內城的正門,明朝稱大明門,清朝稱大清門,除了皇帝之外,任何人也不準從箭樓下邊的正門出入,而只能走東西兩邊的旁門。因此它平時總是緊緊關閉。
宣武門,元代稱順承門。標志是報時的宣武午炮,多走囚車。宣武門是「死門」,當時北京的墓地多在北京的陶然亭一帶,所以送葬的人多出宣武門,清代的刑場在菜市口,押送死囚的車也出宣武門。
阜成門,元代稱平則門。標志是瓮城牆壁上刻著一朵梅花,多走煤車。阜成門也叫「驚門」,有「公正」的意思。西山門頭溝出產的煤是北京城裡必不可少的燃料,此門距西山最近,因此煤車都從此門進城。標志「梅」與「煤」同音,老年間有「阜成梅花報春暖」的說法。
西直門,元代稱和義門。標志是瓮城上有一塊刻著水紋的石頭,多走水車。北京城內的水質不好,皇宮用水都取自玉泉山,每天清晨,水車皆從西直門入城。
德勝門,軍隊凱旋時從此門入城,多走兵車。德勝門也叫「修門」,有品德高尚之意,仁義之師要從此門出入,因此此門多出入兵車。
安定門,軍隊出發從此門出城,鎮門之寶是真武大帝,多走糞車。安定門也叫「生門」,有「豐裕」之意,所以皇帝要從此門出去到地壇祈禱豐年。其他八座城門的瓮城內都建有關帝廟,惟獨安定門瓮城內修建的是真武大帝廟,真武大帝於是成為鎮門的寶物。安定門外的糞場比較多,所以糞車多從安定門出入。
「外七」,包括廣渠門、廣安門、左安門、右安門、東便門、西便門和永定門,這些門是為老百姓入城做小買賣、打短工、走親戚用的。
「皇城四」,是指大明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這四個門是為城裡的文武百官進出宮廷用的。外七門
廣渠門,又稱沙窩門。
廣安門,明代叫廣寧門,又叫彰儀門。
城門的組成----城樓、箭樓和瓮城
城樓 北京內城的各個城門上方都建有城樓,這些城樓坐落在一個墩台之上,與左右的城牆緊密相連,墩台的下邊正中間開有一個拱形的券洞,就是城門洞,門洞處安有兩扇對開的大門,外包鐵釘,正面有鍍銅大泡釘。門後有大門栓。
明代北京內城的城樓修建於明正統年間,各城樓都是重檐歇山頂,上鋪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城樓一般都是面闊7間,進深5間,但也有進深3間的,像朝陽門。阜成門就是三間進深。內城各城樓的具體規格都不太一致,大體上說,以正陽門的規格最高,在各城樓中最為壯觀,崇文門、宣武門稍差一些,東直門、西直門又差一些,德勝門、安定門、朝陽門、阜成門的規格最低,各城樓都有上下兩層,守城將士可以登樓遠眺。
外城的城樓都比內城矮小。最高大的是位於中軸線最南端的永定門,城樓約高20米,為重檐歇山頂,面闊7間,進深3間,於正陽門遙相呼應。其次是廣寧門,現名廣安門,只是比永定門矮了一點。廣渠門和左安門、右安門都是單檐歇山頂一層的城樓,高度只有15米左右,東便門和西便門形制更小。
箭樓 北京各城門的外邊正前方還有一座城樓,叫做箭樓。各座箭樓的形制也各不相同,正陽門的箭樓最雄偉壯觀。城台高約12米,為重檐歇山頂,上鋪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南側面闊9間,北出抱廈7間,東南西三面設有四層箭窗,南面共有52孔,東西兩面各有21孔,前門箭樓高38米,寬52米,進深32米,是北京城內各箭樓中最高大的。在內城9門中,只有前門箭樓下面開有門洞,而且僅供皇帝出入。
北京內城各門的箭樓的造型與前門箭樓基本相同,正面是重檐歇山頂,後面出抱廈五間。正面重檐下面有三排箭孔,重檐上邊有一排箭孔。
外城箭樓的形制更小。永定門箭樓正面有兩排箭孔,每排7孔,左右兩側兩排箭孔,每排3孔,共有26個箭孔。箭樓的後面沒有抱廈,只有一道門。廣安、廣渠、左安、右安四門次之,只有22個箭孔,東便門和西便門最小,只有8個箭孔。
瓮城 箭樓的左右兩側也有城牆,並且與內或外城的城牆相接,於是在各城門處形成了一個個向外鼓出的小城,這就是瓮城。瓮城的平面形狀有正方形的,像東直門、西直門的瓮城;也有長方形的,像正陽門、德勝門的瓮城;還有半圓形的,像東便門、西便門的瓮城。其他瓮城基本是正方形,但在相鄰兩面牆的相接處採取了弧形而不是直角。
正陽門的瓮城佔地面積最大,呈現為東西窄的長方形,其他瓮城只設一個門,正陽門瓮城除了箭樓下邊的一個門外,還在左右兩側各開了一個門。
內城各門的瓮城有各特點,就是同一邊的城牆上的各瓮城城門都正對而開,像東城牆上北邊的東直門的瓮城門朝南,南邊的朝陽門的瓮城門朝北,這對於軍隊從某一城門經城外調往另一城門提供了方便。西城牆上的西直門、阜成門、南城牆上的崇文門、宣武門都是如此。正陽門瓮城則是在東、南、西三面開有城門,惟獨北城牆上的德勝門、安定門是個例外,兩座瓮城的城門都朝東。
外城的瓮城比內城小,而且有兩座採用半圓形布局,外城瓮城的城門也與內城不同,都開在箭樓下邊正中。
廢棄的城門
元大都共有城門11座,其中東、南、西三面各三座,只有北面是兩座,東面三門由北象南依次是:光熙門、崇仁門,齊化門;南面三門順承門在西,文明門在東,麗正門居中;西面三門由北向南依次是:肅清門、和義門、平則門;北面兩門安貞門在東,健德門在西。
明初,徐達主持重建新城,將元大都的北城牆廢棄,在南面5里處建起新城牆,原來北城牆上的安貞門和健德門被廢棄,東、西城牆上最北邊的光熙門、肅清門也因此廢棄。
新建的城門
和平門、建國門和復興門都是民國時期,為了方便交通,在城牆上加建的,但是它們和原來的城門有很大的區別。它們沒有城樓、箭樓和瓮城,實際上只是在原來的城牆上開了兩個拱形的券洞,使來往車輛、行人得以通行。
瑞典學者喜仁龍曾對北京的城牆和城門做過形象的比喻:「如果我們把它(北京城)比作一個巨人的身軀,城門好像巨人的嘴,其呼吸和說話皆經由此道,全城的生活脈搏都集中的城門處。由此出入的,不僅有大批車輛、行人和牲畜,還有人們的思想和願望,希望和失望,以及象徵死亡或嶄新生活的喪禮和婚禮行列。在城門處你可以感受到全城的脈搏,以至全城的生命和意志通過這條狹道流動著----這種搏動,賦予北京這一極其復雜的有機體以生命和運動的節奏。」(《北京的城牆和城門》)
北京城門的消失一方面促進了經濟和交通的發展,另一方面不得不讓人痛心歷史古跡和建築精品的湮沒。如今只能坐在疾行於二環路的車上想像,當年守城的大將軍在城牆上巡視;只能站在德勝門前想像,登高俯覽北京城的酣暢了!
C. 北京城九座城門的名字和意義
北京城九座城門的名字和意義分別是:
1、正陽門:
明朝在北京建都後,歷代皇帝前往天壇祭天以求風調雨順或到先農壇侍弄那一畝三分地以示尊崇。農耕時,都打此門出進,因此民間稱正陽門為專走龍車之門。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式就是在正陽門箭樓。
2、宣武門:
早年間,北京處決死刑犯的刑場就在宣武門外的菜市口一帶,每逢處決犯人之時都要經過宣武門押往菜市口刑場行刑。相傳在宣武門城門洞上端刻有後悔遲三字以警示世人。
3、阜成門:
京西門頭溝是產煤之地,京城使用的煤炭由此進入京城最為便利,成為煤炭車輛進出京城的主要通道。相傳當年曾借梅與煤諧音。
在阜成門城樓北側鑲有一塊刻有梅花的漢白玉石,以此暗喻梅花盛開之季,也是煤炭業主們的財運興旺之時。
4、西直門:
京城西郊歷來是山清水秀、土肥地豐之地,特別是玉泉山的泉水更是以清澈甘甜、口味純正而著稱,為皇宮內院的帝王嬪妃所青睞。
西直門不僅是帝王陸路前往圓明園、頤和園的必經之處,更成為皇宮內院運送玉泉之水的重要通道,因此,西直門亦稱水車之門。
5、德勝門:
德勝門是京都通往塞北的重要門戶,北方按星宿屬玄武。玄武主刀兵,所以出兵打仗,一般從北門出城。之所以叫德勝門,除含有以德取勝之意外,更有出師得勝、馬到成功的寓意。
6、安定門:
相傳歷代皇朝出兵平叛或抵禦外侵得勝凱旋,大多都進安定門班師回朝,故此門取其天下太平、社稷安定之意。
7、東直門:
明清年間,北京城內無論是皇家修建宮殿樓宇,還是民間所需木材,大多都由東直門運進京城,且多數木材加工作坊都集中在東直門一帶,因此民間提起東直門素有木門之稱。
8、朝陽門:
朝陽門為京城東至通州大運河的主要通道。明初,糧食、木材等貨物再不能直接漕運進京,只得由通州大運河碼頭經陸路轉運至京城,而朝陽門則是溝通京城與通州漕運碼頭的必經之路。
9、崇文門:
北京在早年間,燒鍋釀酒的作坊大多集中在京城南郊和通州一帶,民間早有南路燒酒和東路燒酒的區分,而多數販酒商客的酒車都要經崇文門進京,因此民間留下崇文門走酒車的說法。
D. 北平和平解放意義
北平的和平解放是震動中外的偉大歷史事件。它勝利結束了平津戰役,達到了殲滅和改編華北國民黨軍52萬多人的預期目的,解放了華北地區;它創造的解放國民黨軍隊的「北平方式」成為後來解放湖南、四川、新疆、雲南的範例;它使馳名世界的文化古都北平免於戰火完整地保存下來,為新中國的定都北平奠定了基礎。[2]
北平入城式安排
毛澤東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北平入城式是兩年半戰爭的總結;北平解放是全國打出來的,入城式是全部解放軍的入城式。」「是毛主席要求隊伍一定要從北平東交民巷經過的。」馬句說,「舊中國這里是帝國主義的天地,中國的軍警都不得進入。而今,北平解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從這里昂首闊步通過,宣告那段恥辱的歷史結束了。」
入城式是由當時的平津前線司令部籌劃的,但入城路線則是由東北野戰軍來擬定。根據《炮兵史料》記載,當時野戰軍的幾位團長先在圖上研究選擇入城式的行進路線,並確定先由炮四團團長徐昭、裝甲團團長丁鐵石帶兩台車進城勘察。
按照計劃,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1個師和特種兵的6個團參加入城式。接到命令後,部隊立即開赴北平南苑機場集中訓練。而在北平城內,馬句在入北平城的第二天,即被任命為北平前門大街入城式維持秩序的負責人。「我兩天沒睡好覺」,時過60多年,馬句回憶北平入城式前和北平入城式當天的情況時,對當時的壓力和緊張仍記憶猶新。「北平剛解放兩天就舉行這么盛大的軍民聯歡活動,我心裡真的沒底。」當時為了防止特務搞破壞,北平入城式的具體時間和地點並沒有在北平城內廣泛宣傳。
「當時學校和工廠里的共產黨特務員們,組織的學生和工人隊伍被安排站在歡迎隊伍的最前面。」馬句擔心北平入城式過程中出現問題。「其實那天我是帶著槍的,就是防止過程中出現情況。」「整個入城式秩序井然,熱鬧非凡,沒有發生任何事。」馬句說。
入城盛況
1949年2月3日,是農歷正月初六,那一天北風呼嘯,天氣很冷。人民解放軍解放北平入城儀式盛大舉行。
入城部隊分兩路,一路從北平南苑出發,從北平永定門入城,經北平永定門大街、北平市前門大街,過北平前門,進入北平東交民巷,再經北平崇文門內大街、北平東單、北平東四、北平北新橋、北平太平倉,與另一路從北平西直門入城的部隊會合,再折向南行,經北平西四、北平西單、北平西長安街、北平和平門、北平騾馬市大街,由北平廣安門出城。另一路則由西北面的北平西直門入城,會合之後向南走,由北平西長安街轉北平和平門,向西出北平廣安門。
E. 北京城座城樓的名字和意義
「四九城」,即指皇城的四個城門、內城的九個城門的總代稱。所以,有的北京人就把「北京城」叫「四九城」.
北京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時候,那時的燕國就在這里建起了城牆,從此開創了北京城牆文化的歷史。隨著歷史的演變和發展,北京城牆所承載的文化內涵也不斷被延展著、變化著、豐富著。
城牆是人類開始走向文明的標志。說到文明就總是離不了城牆、青銅器、文字、階級這幾個標志,而對於古代中國文明的發掘無不以城牆遺址為要,可見城牆對文明來說是多麼的重要。
城牆的建設不僅僅反映了人們挖壕築牆的水平,而且還反映了古代青銅礦冶和鑄造的科技進步水平。只有相對高級和相對發達的城牆建築,才能夠保證城市生活的穩定和發展,這才是城牆「文化」最貼切的核心內涵。
城之形制
在我國古代的漢字中的「城」,一方面是指「城牆」,另一方面又指「城市」。對於中國古代的城市的建設來說,大多是先修築城牆,後形成市區的。城牆的主要作用是用於軍事防禦。而國都的城牆不僅僅是一種防禦工事,而且還是統治中心象徵,這就是北京城牆所具有的文化內涵,也是北京城牆和其他城市的城牆的最大不同之處。我國歷史上的城牆主要以矩形為主,北京城的形狀為近似矩形。
說到北京城,原來有4道城牆,在城市的中心,皇宮外面是紫禁城,紫禁城的城牆不是一般老百姓的,所以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城牆,雖然它也代表著一定的文化,只是那文化離我們老百姓太遠了。它的外面圍著一圈更大的城牆,叫皇城,皇城的外面還有周長24里的內城城牆,此外北京的南邊還有外城城牆。
紫禁城宮城高牆環繞,城高10米,厚6米多,城外有護城河,又名筒子河。城四方都有高大的城門樓,南面叫午門,北面叫神武門,東邊的叫東華門,西邊的叫西華門。有城就一定有門,否則就只能叫牆而不能叫城牆了。中國對於門的理解和西方人不同,我們常見到的西式建築,差不多就一大門,其餘多是小門,西方文化是開放的,可是建築卻是相對封閉的獨立的。中國古代,從院落建築到城市建築,總是不厭其煩的大建其門,中國傳統文化是相對封閉,可是建築卻相對開放。
現存的北京皇城始建於明永樂年間(1406—1420年),它是用磚砌成的城牆,城牆的外面還塗了朱紅色,牆的頂上覆蓋著黃色琉璃瓦。皇城南的大門叫做大明門(清代改為大清門,民國時又改叫中華門),東側的叫「東安門」,西側的叫「西安門」,北邊的名「北安門」,清代改叫地安門。
北京從前的內城是在明太祖1370-1419年建造,內城周長約24里,一共有9個城門,老北京話說的「四九城」,就是內城東西南北的四面城牆和它的九個城門。
外城,明代時,正陽門外人口增多,為了防止外部的侵擾,1542年劉伯溫等人建議明政府修築北京外城。嘉靖32年又有給事中朱伯辰上書也建議說應該修。另外我國古代城市本來就有「內城外郭」的重城制模式。於是嘉靖帝下令大興土木修築城牆。幹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財政吃緊,嚴嵩下來到工地巡視了一番之後,提議先修築南面城牆,等到以後有錢了再續修其他幾面。最後把已經修好的北京南面的城牆,「東折轉北,接城東南角;西折轉北,接城西南角」,外城工程花費了十個月的時間,北京城就成了」凸「字形。
城之歷史
北京古城牆,目前可見到的城牆遺跡,只有金、元、明、清四個朝代的,遠古的城牆已沒有了蹤影。明代城牆最宏偉、最完整、最堅固。
北京的城牆歷史大約起源於商代後期。當時在北京地區有燕和薊等自然生長的方國。
公元前1045年周滅商後,分封諸侯。武王封帝堯之後於薊,封召公於燕。後來燕的實力強大了就把薊吞並了,並遷都於薊城。據已發現的燕國文化遺址。其分為居住區、墓葬區和古城區3部分。從古城的基址可以看出其呈長方形,東西長850米,南北長約600米,城牆厚約4米,以土夯築而成。城牆分主城牆、內附牆和護城坡3部分。城垣外有溝池環繞。還應當是我們北京最早的城牆了。燕都薊城成為戰國時的名城。
戰國時期,燕為七雄之一。相傳燕昭王即位後築了黃金台,招聘天下英才。天下的許多人才都跑到燕國來打工,燕國也因此而強盛起來。後來燕昭王派其中的一個叫樂毅的人為上將軍,率領大軍討伐齊國,把齊軍打的大敗。戰國末年,秦國派大將王翦領兵攻破燕國,薊城也跟著被佔領。從秦、漢到西晉,薊城一直都被視為北方的重鎮。西漢時漢武帝封其子劉旦為燕王。他在薊城建有萬載宮、明光殿。
金中都時候的城牆是在遼南京城的基礎上擴建的,擴建的方式是在原城址的基礎上,在東、西、南三面全部加以擴大,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金中都是遼南京城的升級版,從此北京的城郭形式就基本上接近於正方形了。
據說為了擴建金中都,建城牆,當時動用了數十萬勞動力,對於當時建城情景有這樣的描述,「人置一筐,左右手排立定,自原州至燕傳遞,空筐出,實筐入,人止土一畚,不日成之。」公元1215年,蒙古軍隊攻入中都,一把大火燒了整整一個月,金中都城從此全毀。到元代至明初其遺址還有殘留,等到嘉靖時修築外城以後,這些遺跡幾乎全部消失。如今只有鳳凰嘴村一帶,還能夠看到一些斷斷續續的土崗,那就是金中都城牆的遺痕。
元大都城沒有在金中都基礎上擴建,金中都毀成那樣也沒法再擴建了。於是元朝人只好在舊金中都城的東北處另起爐灶修建全新版的新城。新城的形狀也是矩形,南北略長,東西略短。元大都的城垣都是由夯土板築而成,其中有豎柱和橫木用來加固城牆。這樣的城牆,遇上雨天很容易被雨水沖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就在城牆頂部用葦衣和管道防水。全新版的城,用的卻是簡易版的城牆,難怪明朝的時候非要拆它不可。元大都城一共有十一個門。現在建國門南側的觀象台,就是元大都城東南角樓的舊址。
明朝皇帝決定把現成的元大都拆了,要修建全新正式版的北京城。其面積為62平方公里。它把元大都城的北城牆往裡縮了2.5公里,又把南城向南推進到前門一帶。城門起名叫: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和阜成門等,這些名字到現在還在用,只是見不著城門樓了。明1564年,又修築了包圍在南郊外面的外羅城,也就是從前人們所說的北京外城。明朝時全城的中心南移。外城的正南門———永定門,為中軸線的起點。整個城牆圍繞著中軸線呈現一種平衡對稱的審美格局。
清朝定都北京之後,沒有做新版,只是沿襲明代格局。和明代不同的,只在旗、民分城居住的制度方面。內城以皇城為中心,由八旗分立四隅八方。兩黃旗居北:鑲黃旗駐安定門內,正黃旗駐德勝門內;兩白旗居東:鑲白旗駐朝陽門內,正白旗駐東直門內;兩紅旗居西:鑲紅旗駐阜成門內,正紅旗駐西直門內;兩藍旗居南:鑲藍旗駐宣武門內,正藍旗駐崇文門內。順治八年(1651),重修承天門,改稱天安門。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被推翻,北京作為封建王朝帝都的歷史從此結束。寫於上個世紀初的《中國文明記》中對於當時的城牆有這樣的描述,書中說當時的北京城分為內外城,它們「均有堅固之城牆環繞」,那時游北京者「定先登上城牆」,書的作者被「城牆之壯大所驚倒」並贊美說:北京的城牆「真正之金城鐵壁」,站在城牆上「最能將北京之大觀收入雙眼,最引人注目者,乃城內中央與正陽門相接之皇宮。」
城之變遷
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關於北京的城牆存留發生過一場論戰,結果是廢城派占據了上風,北京的城牆從此灰飛煙滅。
當時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城牆作為古代防禦的工事,已完全失去了它現實應有的存在意義和價值。相反它的存在還阻礙了城市的發展。另一種意見城牆是古代文化的遺存,應該保留。保留的方法,梁思成建議,把寬闊的城牆頂部開辟為登高游覽之處,再把牆外的護城河加以修整,護城河兩岸加以綠化。可以說這是一個「環城立體公園」的建議,可惜沒有被採納。否則我們今天就不會見不到北京的城牆了。
西直門、東直門、宣武門、安定門、永定門等47座城門城樓、箭樓和角樓被一一拆除,而今就剩下三座可供人觀賞了。
如今北京城牆的遺跡:有廣安門外的鳳凰嘴村一帶殘存的金代中都城牆的遺址,和「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等幾處。
自元至清,幾朝的都城都建在北京,其格局既體現了中國的都城建設所特有的審美原則,又體現了北京作為帝都的審美特色。如今北京城的格局基本是由明代奠定的。「中軸對稱,平緩開闊,輪廓豐富,節律有序。」和考古情況相反,對於北京來說,是城市保留了下來,而最能夠體現城市格局特點的城牆卻沒有留下來。
城牆是農業時代系統的防禦工事,對於穩定城市生活,促進城市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作為都城,它又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象徵符號,是威嚴與神聖的象徵,是當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象徵。北京城牆的氣勢是其他地方城牆無法與之比美的。
但雖經巨大的變遷,以皇城為中心的地區,還是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皇城居中,體現了中國古代所特有的一中四方文化觀念。「左祖右社,前朝後市」,是中國傳統建城的理想模式。《周禮·考工記》中說:「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皇城的左邊有太廟,即今天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右邊有社稷壇,即今天的中山公園。皇城前邊是朝廷,而後面則是市場。這種格局自元大都時起,就十分准確地被體現了出來。
從北京城的平面形狀上看,城牆基本是按著中軸線對稱展開,這種形式體現了一種平衡美。這種平衡美,是中國古代中庸和諧之美,在城市建築中形象的反映,這在今天的舊城區也仍然留有深刻的痕跡。
F. 北京宣武門歷史地位
宣武門位於西城區南部。明、清時京師內城九門之一,後演化為地片名,泛指宣武門東、西大街,宣武門內、外大街附近。建於明代,初稱順承門,正統四年改稱宣武。為內城南門之一。現泛指宣武門東、西大街;宣武門內、外大街交在正陽門西側,與東側的崇文門相對,為內城三個南大門中西面那個。在崇文門與宣武門的命名上遵循了古代「左文右武」的禮制,兩門一文一武對應,取「文治武安,江山永固」之意。因為取武為意,城門守軍訓練用的護衛校場就設在宣武門外。
「崇文宣武各西東,拱衛神京氣象雄。結束明清頭一字,雖雲附會亦天公。」
民國《都門雜詠》
這首民國年間膾炙人口的竹枝詞,說的是明朝的崇禎,清朝的宣統,這二位爺都是亡國之君,年號的第一個字正巧是崇文門、宣武門的第一個字。
所以在民國時代的老百姓眼中,宣武門成了使清朝滅亡的門,換言之,這里也是結束中國封建帝制的最後一座大門。
宣武門最早在元代被稱為「順承門」,取自《周易》「至哉坤元,萬物滋生,乃順承天」之句,位置在今西單路口南約20米處。
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拓南垣,至今前三門一線,城門隨移,名稱依舊;到了正統四年(1439年)加築重修城樓,增建瓮城、箭樓、閘樓,改名宣武門。
宣武門與崇文門並列東西,為的是取「左文右武」、「文治武安,江山永固」的涵義。宣武門取宣揚武功之意。
宣武門城門面闊五間,通寬32.6米,進深三間,深23米。城樓為兩層,連同城台通高33米。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飾綠琉璃脊獸很是氣派。
如此煊赫重要的宣武門,自然少不了故事。
「宣武水平」
宣武門瓮城內有磚砌的五火神台。此地低窪,雨季時城內之水多從此經過,流出城外,日久看城門的兵士即以此磚台為記,適時開門宣洩城中雨水,如果水淹沒了磚台,則水擁阻城門,無法開啟,城內易遭水患。人們將此磚台美稱「宣武水平」。
「宣武午炮」
1924年以後,北京的鍾鼓報時聲不再響起,取而代之的是在宣武門城樓上鳴炮報時。
據說首次鳴炮就震塌了附近的兩間民房,還真是一鳴驚人。那時每日中午,放炮一聲,聲震南城,人稱「宣武午炮」。由於鳴炮的開銷太大,在延續了30年後,終告停止。
「宣武死門」
清代刑場設於菜市口,死刑犯押赴刑場行刑要出宣武門。而當時北京的墓地也多在宣武門外的陶然亭等地,所以送葬的人也多出宣武門。因此宣武門又被百姓稱之為「死門」。
刑部還在箭樓的西側立了一座寫有「後悔遲」的石碑。也留傳下來了一句「刑部的碑——後悔遲了」的歇後語。
不過再恢弘重要的城門也都難逃一「拆」。
民國九年(1920年)到民國十年(1921年)修建環城鐵路,宣武門箭樓被拆除。民國二十年(1931年),工務局又拆除宣武門瓮城。
解放後1965年拆除宣武門城樓,1966年修建北京地鐵時又將宣武門城牆拆除,護城河填平,從此宣武門不復存在,變成了日趨繁華的十字街頭。
在老北京,宣武的地位非同尋常,可以說是任何一個地區都無法比擬的。
在老北京,無論出自文獻文本,還是出自老百姓之口,常常會有城南和宣南的稱謂,比如林海音先生的作品《城南舊事》。這里的城南有歷史特有的能指,具體指的范圍大都在宣武,而宣南的「南」,就是城南的「南」,二南同一,絕對不會讓老北京人混淆。
在北京任何一個城區都可以有地理意義的南北之分,卻都不具有宣南這樣的歷史文化意義之所在。
宣武之所以擁有如此厚重的意義,在於歷史的饋贈。自明朝從南京遷都到北京,大運河的終點漕運碼頭,由積水潭南移到前門以南,以後又相繼擴建了外城,一直到清朝禁止內城開設戲院,將戲院絕大多數開設在前門外,以及前門火車站交通樞紐中心的建立……這一系列的歷史因素,造就了城南特殊的歷史地位與含義。
以前門為軸心,輻射東西的城南特別是西側宣武一帶,曾經是北京城商業文化娛樂的中心,其歷史的文化涵義,對於建設新北京保護老北京意義深重。不僅對於我,對許多北京人,城南和宣武乃至宣南,是一個情感深重的稱謂,從口中吐出這個詞兒,會有一種霜晨月夕的滄桑感覺。
稱宣武文宣武和武宣武,是有道理的,這個道理也源於歷史綿延的結果,是宣武這棵大樹上結出的兩種最有特色的果子。
先說文宣武,這里還要說歷史。先不說別的,這里只說說會館,說說會館和宣武的關系。可以說,文宣武的文化,首先得益於會館的建立。會館文化,從某種程度而言,代表著宣武的文化,或者說促成了宣武文化別具特色和意義的發展。
明清時會館大多建在前門外。那時的吏、戶、禮、兵、刑、工六大部,都設在前門內的東西兩側,只隔一道外城牆。外地人進京,無論是趕考的秀才,還是辦事的官員,住在前門一帶,自然方便一些。於是,各地舉子或商人、官員,以同鄉為單位,紛紛開始集資在這附近蓋起大小院落,很像是如今的各地辦事處,為的是藉有稽、游有業、困有歸,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據說,前門一帶會館有140多家,毫不誇張地說,大部分在宣武。
如果現在來選宣武最著名的會館,還真的有些為難了,因為著名的會館太多,而且列舉出的這些著名的會館,大都不僅著名於宣武,同樣在北京也是著名的。南橫街的粵東會館不著名嗎?清末由廣東同鄉出資,買下康熙年間大學士王崇簡父子的怡院一角,佔地六畝,足夠大的了。戊戌時期,保學會就是在這里成立,變法的風雲人物康、梁等人都出入這里。民國元年,孫中山來京時的歡迎會,也是在這里召開的。想那時,出入這里的都是主宰中國命運的風雲人物,個個心懷百憂,志在千里,且吟王粲,不賦淵明。
珠朝街上的中山會館就不著名嗎?當年被清詩人錢大昕贊美為 「荊高酒伴如相訪,白紙坊南第一家」。清末被留美歸來的唐紹儀(後在袁世凱當臨時大總統時當過國務總理)買下,改建為帶點兒洋味的會館。民國元年,孫中山當了大總統,來北京就下榻在這里,一樣地沾滿了仙氣和靈氣。
米市胡同的南海會館呢?當年康有為就是在這里起草萬言書的,那該是何等的襟懷。想當年吳稚暉從天津大老遠特地到這里,翁同龢從朝廷深院下轎到這里,更不用說戊戌六君子常常在夜深時分來到這里聚議。多少現在聽起來如雷貫耳的大人物,都曾經和這里結緣,往來會館間,攪動著中國近代史的風雲變幻,又該是多麼的讓人神往,讓人充滿想像。
還有北半截胡同住過譚嗣同的瀏陽會館呢?粉房琉璃街住過梁啟超的新會會館呢?南半截胡同住過魯迅的紹興會館呢?……這樣的會館真的太多。正是由於這樣多的會館匯集於宣武,才使得宣武的文化氣息得天獨厚,那麼多的文化領袖都出入在這里的會館之間。無論革 命輿論,還是新文化運動,還是報刊業的發展,宣武都走在北京乃至全國的前列。宣武雖沾一個「武」字,但說宣武是文
宣武,當不是自誇,而是實事求是,是歷史使然。
再說武宣武。宣武本身就有一個「武」字,前面再加一個武字,在我看來,和傳統意義上的文治武功並不是一個意思。而應該特指它含有武術和功夫以及舞蹈戲曲在內的舞台藝術。從本質而言,這里的「武」字,是「舞」的同音變體,和文宣武的「文」字是一個意義上的並蒂花開對仗的兩枝,是文化的另一種形式。也就是說,宣武從根兒上說,是崇尚文化和藝術的,或者說文化和藝術,是宣武的立身之本的兩條最重要的根系。
宣武的這個「武」字所代表的藝術,主要來源於天橋和八大胡同兩支。天橋所代表的是北京最正宗的草根藝術,撂地攤的藝人,個個有一手驚人的絕活兒,他們所創造的市井俗文化,至今擁有著旺盛的生命力,是北京的文化遺產。而八大胡同的歷史真正面貌一直在被扭曲或遮蔽,是的,八大胡同確實一度娼 妓泛濫,但是,如果說八大胡同就是娼 妓的代名詞或符號,起碼是不全面的。從某種意義而言,它也曾經是中國京劇的重要發源地。
乾隆下江南之後,帶回來四大徽班,是京劇繁榮的一個重要歷史時刻。這四大徽班的主要演員,一開始都落戶在八大胡同。首先進京來的三慶班,住進了韓家潭,以後,四喜班住進了陝西巷,和春班住進了李鐵拐斜街;春台班住進了百順胡同。號稱清同光十三絕的主要名角,大多也都住在八大胡同一帶,如四喜班的老闆兼須生時小福,住在百順胡同,春台班的老闆兼須生俞菊笙,王瑤卿、姜妙香的老師陳德霖也都住在百順胡同,俞振亭和他辦的斌慶社住大百順胡同,就連後來梅蘭芳從李鐵拐斜街的老宅搬出,也在百順胡同里住過;在我國首拍電影《定軍山》的譚鑫培也在大外廊營蓋上的西式小樓安居,那裡就在韓家潭的身後。我猜想,大概是韓家潭百順一帶已經住不下,才另毗鄰為居的,逐漸發晨到它們的外圍。所以,後來有民諺說:「人不辭路,虎不辭仙,唱戲的不離百順韓家潭。」這是對那些情景最為形象的概括。
和清末民初康有為、梁啟超、魯迅、李大釗那麼多的文人志士聚集在宣武的會館里,才有了宣武的文脈一樣,如此眾多且重要的京劇名角住在八大胡同,有歷史的偶然和必然,更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這個意義,使得宣武有了自己獨特的藝術之脈,或者我們概括為宣武的武(舞)脈。
和天橋的草根藝術對應著,這一脈藝術則是中國最古老最高雅的藝術,當時是屬於官廷和士大夫的藝術,可以說,是經歷了八大胡同時代的歷練,進而在大柵欄和珠市口等眾多戲園子的演出,才使得這門藝術步入民間,並且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談中國京劇史,就繞不過宣武,這是宣武值得驕傲的資本。和它可以列數那些文壇叱吒風雲的人物是宣武的驕傲一樣,也可以盡說這樣一批藝術大家名角,也曾經在宣武的地盤上,為宣武揚名揚威。
文宣武,武宣武,宣武如此豐腴厚重,應該格外珍惜才是。這種珍惜,不是簡單的文化搭台,經濟唱戲,不是直接地讓歷史成為今天的侍從和門童,而是要認真研究、仔細把握住宣武這得天獨厚的文化與藝術的兩根脈。它們是宣武支撐和發展的根,不要急於將它們挖出去當值錢的老人參來賣。
G. 「崇文門」為何俗稱「哈德門」「哈德」是什麼意思
元朝時候蒙古語的音譯
哈德門這一名稱在元朝時因為元朝哈達王府在門內得名內。
元朝的文明容門,在當時又叫哈達門。《日下舊聞考》引晰津志》說:"哈達大王府在門內,因名之。"哈達大王為何許人,已不可考。"哈達"又訛傳諧音為"哈大"、"哈德"
H. 急!哪些地方的門有歷史紀念意義
是國內還是國外,國內有兩個城市,北京故宮中的東西直樓上的有......古都西安的玄武,朱雀......國外的則有凱旋門等!
I. 在中國歷史上,老北京所說的「九門走九車」有何意義
我們在觀看清朝電視劇時,經常會聽到一個名詞:“九門提督”,這是個什麼官?這個所謂的九門分別是哪九門?各自又有什麼樣的作用?
下面,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
八、走糞車的安定門:
總感覺聽到安定門這個名字,就像是士兵凱旋歸來所走的門,坊間也有這種說法:清代的八旗精兵都駐扎在安定門處,回兵走這里,故稱安定,其實不然,安定門實際走的是糞車。所謂“兵車回城”不過是雅緻隱晦的說法罷了!但是,大膽聯想······人食五穀,必有三急,最基本的生存垃圾問題解決了,才是安定之本。這么一理解,用“安定”一稱好像也顯得挺不錯的。
九、走磚瓦、木材的東直門:
依然是就近原則,因為,以前的磚窯多集中於東直門外,南方而來的木材也要從此進城,使得東直門便成了走磚瓦木材等建築材料的門。但實際上,東直門還走各式各樣的百姓車,大街上有很多買賣鋪子,百姓生活所需的茶米油鹽醬醋茶乃至各種吃的、用的必需品,都可以在這里上找到。可以說,東直門是最親民最有生活氣息的一個門。
J. 北京各個門的歷史
老北京的城門,有內九外七之說。內九是指內城有九座城門。它們的名字是,崇
文門、正陽門、宣武門、阜成門、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朝陽門。外城有
七座城門,即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左安門、右安門、永定門。外城因是
明嘉靖年間後建的,比較荒涼,有如農村。廣安門內,廣渠門內,多是墳地。只有珠市
口、菜市口以北一帶,商業繁盛,老北京商業中心移向前門外。
內城九門歷來有說法。民間依各門實際功能。另加了專稱。如:崇文門叫稅門,
正陽門稱國門。阜成門稱煤門,西山駱駝運媒走此門;西直門稱水門,每天從玉泉山拉
泉水供給紫禁城,水車走此門;德勝門稱兵門,出兵打仗走此門;安定門稱進兵門,得
勝班師走此門;東直門稱磚瓦門,京城所用城磚以及皇宮用磚,系山東一帶燒制,由運
糧船自運河,經通惠河、護城河,捎來卸此。朝陽門稱糧食門,京城糧食用船自南方經
運河至通州,經通惠河、護城河卸下,入朝陽門存入糧倉。朝陽門內至今留有海運倉、
東門倉的地名。宣武門稱刑門,犯人行刑走此門。
明、清的北京內城,有相當一部分與元大都城相疊壓。東西城牆與城門也與元代
城門城牆重疊。城門名稱雖有不同,但城門設定原本含義卻同。其各門的含義是:西直
門(元和義門),稱開門,屬皇帝曉喻之門。阜成門(元齊化門),稱杜門,是休憩之
門。東直門(元崇仁門),商門,交易之門。德勝門(元健德門),修門,品德高尚之
門。安定門(元安貞門),生門,豐裕之門,皇帝每年去地壇祈禱走此門。崇文門(元
哈德門),光明、昌盛之門。宣武門(元順承門),死門,不幸枯竭之門,送葬多走此
門,清代菜市口斬人,犯人走此門。正陽門(元麗正門),國門,只許皇帝走過。
若從今天論,內城不止九門,由於社會發展,已有十二門了。新增的三個城門是
和平門、復興門、建國門。其中和平門開於1926年。原稱新華門,因與中南海新華
門重復,改名和平門。復興門、建國門開於四十年代,日偽時期,東為啟明門、西為長
安門。因具侵略性質,1945年改名為復興門、建國門。二門之命名乃根據當時流行
於校園的歌曲,歌詞是:「……建國一定成功、民族必定復興,中華康樂無窮。」取其
建國、復興二詞。然而只是簡易豁口而已,並無城樓。
看看這個網,有圖片http://www.oldbeijing.net/bbs2/printpage.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