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看待再造古城熱
據新華社報道,耗資巨大的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如今一片荒涼。熱熱鬧鬧的山西婁煩「孫大聖故里」折騰了兩年花了6000萬元只建成了一座接待中心。前不久,「舉債千億造新城」使古都開封成為新聞熱點。新華網又有報道,山西投百億造大同古城。再造古城熱正在一些地方興起。
遺產保護不能靠再造
近年來隨著經濟和旅遊發展,一些地方興起了一股新建古城的風潮。我認為,新建古城之風不可長。
古城作為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見證了人類發展的重要過程,成為重要的人文景觀,因而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關注。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其他各種原因,今天所留下的古城已屬鳳毛麟角,屈指可數。對於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首先要做到有效保護,因為這是發揮文化遺產作用的前提。「為了明天保護今天」,今天的保護是為了明天的利用。今天我們必須依法保護所有文化遺產,認真貫徹國家「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這一新時期文化遺產保護的方針,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各級領導責任制。對包括古城在內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原真性」是核心,是衡量其價值的標尺和原則。2005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古跡遺址理事會在《西安宣言》中強調,不僅要保護物質文化遺產本身,還要保護文化遺產的社會環境、包括遺產環境的自身實體和人們對它的印象、物質文化遺產與周邊自然環境的關系、遺產地的社會活動、習俗、傳統知識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
包括古城在內的文化遺產的「原真性」保護是由其特性所決定的。這是因為文化遺產是有形的歷史文化載體,是人類歷史發展的見證,從而使其具有形象性和直觀性。文化遺產具有時代性,是一定時代的產物,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文化遺產的時代特點,決定了其不能再生性。著名學者鄭振鐸先生早在1946年曾深刻地指出:「文物一被損失,便如人死不可復生一樣,永遠不會再有原物出現,而那原物在文化上,在藝術上,在學術上那麼重要,不僅是中國先民們的最崇高的成就,也是整個人類的光榮與喜悅的寄託。它們的失去,絕對不能以金錢來估值,也絕對不能以金錢來賠償。」正因為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都具有自己所處時代的文化內涵和歷史信息,彼此不能代替,所以任何人們製作的復製品都不能代替。具體到古城來說,在原有的古城基礎上進行保護、維修,要遵循的原則是「修舊如舊」、「不改變原狀」,目的是使其「延年益壽」,而不是「返老還童」。要保持「原址、原狀、原物」,杜絕「易地重建」的現象。古城的保護是十分復雜的,絕不是僅僅保護城牆的問題。以列入「20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現」的鄭州商城為例,地面上殘留最高約5米,從里向外分為宮城、內城、外城和護城河幾個重要部分。城內為宮殿區和一般居住區,城郊有手工業區和墓葬區。對於鄭州商城,我們不但要保護現存的城牆,還要密切注意地下的建築等遺跡不被新的基建所破壞。
近年來,一些地方花巨資在已全部毀壞的古城原址甚至是在另外地點新建古城,這實際上只是新的仿古作品,是假古董,沒有任何歷史信息,毫無價值可言。我們再也不能做一面拆除古城、古街、古建築,一面熱衷於新建仿古城、仿古街、仿古建築那樣的蠢事了。
古跡重建是對中華文化通脈留根
㈡ 請運用民族的有關知識,說明重建古城的意義。
古城抄不僅僅代表著古代文化,也代表這現代與過去的關聯,文化風可渲染人心,自可感民族古今,當知未來。
古城也可在經濟上得到新穎的發展,除了旅遊文化,在經濟體上也要別具一格,要做有選擇的經濟網路。除了人文生活經濟方面,在科技上要選擇與文化相符的韻味發展。打造整體格局特色。
㈢ 中國重建古城的弊處,誰能提供一些相關的例子
「拆舊」和「仿古」的大戲正在中國城市加速上演。一邊,部分「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岌岌可危,歷史文化街區頻頻告急;一邊,55億再造鳳凰,千億重塑汴京,仿製古城遍地開花。這一切正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獨特風景。(11月17日法制日報)
巨資重重造古城,這看似是好事,一是通過現代的科學技術,重塑過去歷史古城的輝煌與庄嚴;二是通過現代化的技術穿越到過去,讓現代人欣賞到過去古建築的美與文化;三是通過重建古城,讓古城在新時代煥發出新魅力,為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增加一道豐富的大餐;四是通過古城重建也給當地政府部門賺了政績。正是這樣看似是很好的事情,於是各地給紛效仿起來,在古城重建方面作起了文章。正如上述新聞所說國內逾30城欲耗巨資重建古城,建古城就是為了發展本地旅遊業,從而增加當地的經濟收入。這樣的事情看似是好事,但是有很多地區的經濟並不發達,重建古城就要背負沉重的債務,正如新聞所提示,建這些古城,有的需要當地百姓世代還債,既然是這樣,這古城重建還會有什麼意義呢?這值得當地政府部門好好深思。
我們都知道,政府的行為就是為了讓百姓生活得越來越好,如果說因為建古城而使百姓背負沉重的債務包袱,百姓的生活不能提高反而下降,這樣的事情就不應該做,況且建古城看似是好事,有很多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在建設中,一定會因為資金不足而出現建設中止現象,況且建古城就要涉及百姓拆遷,如果出現工程中因資金不足而停止,這樣的工程一定是個濫尾工程,到時候百姓的利益誰能保障,濫尾工程又如何收場呢?還有就是有很多工程雖說建成了,但是由於管理不上位,而影響群眾到當地旅遊,有可能事實與想像相差很多,城建起來了,卻沒有發揮作用,資金收不回來,這債如何還?還有就是城建起來了,管理不善,也許會造成新的污染等,正是這些現象存在,並不一定就能讓古城重新煥發生機,讓政府和百姓得到什麼實惠,相反的也許會出現更多的問題。
同時我們還要說的是,古城畢竟是歷史,歷史已經過去了,我們現代人何必要抱著舊的觀念過日子呢?如果說有的古城還存在,就讓我們保護好就行了,讓我們當代人體會到過去歷史的滄桑,不必花巨債,讓我們再穿越到過去,讓我們的群眾背著債務過日子。畢竟我們的政府在做什麼事的時候更多得更要保障廣大群眾的利益,不經過辯證的眼光看問題,目光短淺的結果只能是傷害廣大群眾的利益。
國內逾30城欲耗巨資重建古城,百姓須世代還債,針對這個現象我們要說的是,人民的政府是百姓的政府,政府所做的工作更要保障廣大群眾的利益,如果說某些政府部門因為所謂的政績,而不顧百姓的利益還強行建築古城,其結果只能讓黨和政府的形象受到質疑,同時讓百姓的利益遭受更多的損失。願我們各地的政府部門都能重視這個工作,切實轉變工作作風,樹立良好的為民服務意識,真正將責任負起來,真正謀事幹事,為群眾做更多的好事做出自己的貢獻。
㈣ 華沙重建對歷史名城保護的意義
波蘭首都華沙是一座歷史名城,但在二戰期間,位於華沙維斯瓦河畔的華沙歷史中心85%以上的建築被摧毀。經過前後約20年的重建,這片歷史保護區域已成為世界遺產名錄中唯一的完全重建案例,而當年的重建工程在今天仍具有「世界意義」。
華沙歷史中心位於華沙市中心,佔地約25公頃,包括華沙老城、皇家城堡和周圍多座教堂等。波蘭華沙大學歷史系教授安傑伊·布科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談起波蘭政府當年重建華沙歷史中心的艱辛歷程。
布科說,為了再現這座歷史名城當年的輝煌,二戰結束後,波蘭政府向全球建築師發出倡議,歡迎他們加入華沙的重建工作。
按照華沙重建辦公室的規劃,重建工程完全以歷史文獻為施工依據,在重點參考1939年至1944年期間保存的古跡保護檔案的同時,充分發揮歷史學家、建築師、文物保護工作者的科學知識和專業特長,力求將華沙老城還原至18世紀後期的建築規模和外觀。
據介紹,重建工程包括:修復老城市場、聯排房屋、老城圍牆、皇家城堡以及重要的教堂等建築。布科說:「所有建築的外觀都是由戰後存活下來的歐洲傑出藝術家完成。他們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打響前留下的歷史文件和影像,使用包括五彩拉毛粉飾在內的多種傳統技藝,精美地還原了當時建築的外觀。」
除整體規劃和建築外觀外,所有建築的內部裝潢也根據18世紀的原貌進行了恢復。設計及施工人員在對居里夫人等波蘭名人故居和諸多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進行內部復原的同時,還針對遊客參觀、在校學生實地學習歷史等需要,進行了重新規劃和功能性改造,使之變得更具有公共用途。
布科指出,在原址上以忠實其原貌的形式重建華沙老城,體現了波蘭人民為延續波蘭文化所付出的努力。這項重建工程具有「世界意義」,波蘭政府為此制定的遺產保護體系提高了華沙歷史中心在波蘭史和歐洲史中的地位及社會關注度。
華沙老城的重建工程從1945年一直持續到60年代中期皇家城堡項目竣工才告結束。鑒於工程的「世界意義」,華沙重建辦公室保存的施工規劃和歷史文獻於201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了《世界記憶名錄》。
重建後的保護工作依然重要。如今,波蘭政府已將整個華沙歷史中心列入重點保護區域,並責成華沙市政府專門負責。為保護這塊波蘭文化瑰寶,華沙市政府專門制定了「地區空間規劃方案」,內容包括在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建築、紀念碑等文物古跡周圍設立緩沖區,並對整個世界遺產地域周圍的建築高度、規模、材質以及形態作出相應規定,以盡量減少其對世界遺產的影響。
此外,有關專家還研製出一套專門的檢測系統,用以實時了解監控區內保護措施的落實情況,並對城市環境與社會變遷對世界遺產的潛在威脅作出預判和評估,以確保重要文物不受破壞。
波蘭人民忠實再現華沙古城戰前風貌的創舉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認可,稱「華沙的重生是13世紀至20世紀建築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1980年,華沙歷史中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㈤ 不惜巨額資金重建古城,重大意義何在
可能是為了開發旅遊資源吧
㈥ 已重建的古城效益如何
重建的古城效益應該會有不錯的。
㈦ 古城重建是什麼意思
就是復古建築,將一座城市按照古代模式用新材料建設起來,達到傳承古城傳統文化的目的。
㈧ 為什麼要重建古城
聽說過金橋銀路草建築嗎。明白了吧。都是錢鬧得。
㈨ 古城,古建築重建有意義嗎
古城重建運動反映了我國產業結構正在轉型,旅遊觀光產業的進一步發內展。與此同時重建工容程,可以讓人們看到大致的歷史樣貌,同時可以培養大批的工匠和設計師,學習和繼承中國傳統的建築工藝和審美眼光。這對於中國的建築藝術來說,無疑是極有價值的。因此,古城、古建築重建是有其存在的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