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太平天囯阻礙了歷史發展趨勢
在清朝末年,中國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席捲全國,影響極大,嚴重動搖了清王朝封建社會制度的根基,影響可謂深遠。但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太平天國運動也表現出了很大的落後性與反動性。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方面:
1、革命綱領與經濟措施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定都天京不久,太平天國頒布了解決土地問題的經濟綱領———《天朝田畝制度》,目標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天朝田畝制度》的改革方案,雖然對動員廣大農民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後來對於農民的吸引力越來越小。因為從分配形式看,以絕對平均主義的原則來分配土地,完全是不現實的空想,無法具體實行。從所有制結構看,太平天國雖然主張有田同耕,但農民僅有土地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太平天國強調所有土地歸天父公有,「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實際上,這不僅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也否定了農民土地所有制。此外,太平天國還推行「聖庫」制度,將農民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所有權統統廢除。這樣做極大地損害了農民的利益,違背了他們的願望。據載,當時反映太平天國經濟政策的「此示一出,被惑鄉民方如夢覺。然此令已無人理,究不能行」(張汝南《金陵省難紀略》)。太平天國的生產資料、土地所有權歸天父所有,廣大農民在生產過程中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支配權,在生產關系中處於被支配、被奴役的地位,尤其是絕對平均主義的分配方式,極大的剝奪了底層農民的勞動成果,所以落後的生產關系極大地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
2、大興土木,生活腐化。太平軍一進天京就廣為宣揚兩句話:「正是萬國來朝之候,大興土木之時。」天王府的建設從進城後第二個月就開始了,每天驅使成千上萬婦女建房、挖濠、砌牆,風雨寒雪不停,所用材料大多是拆毀民房而來。天王府以原兩江總督署為基礎,向外擴展十里,每天徵用萬余民工,拆毀民房萬余間。宮中金碧輝煌,重殿疊宇,象徵九重天庭。金龍殿飾以黃金,繪以五彩,光彩奪目。宮中珍寶無數,在外征戰的太平軍將領一直源源不斷將各種奇珍異寶運到天王府。天王所用王冠、浴盆甚至夜壺,均以黃金打造。直到天京重新被清軍奪回去,天王府的建設工程也沒有完工。在大興土木的同時,天京諸王豪貴競相賽富。東王府也同樣富麗堂皇,尤其是所藏珍寶,竟超過了天王府。直到後期,大興土木之風一直未息,如忠王李秀成常駐蘇州,一直與敵進行作戰,但忠王府之豪華也令人嘆止,據說僅次於天王府。直到蘇州城陷前夕仍一直動工,連後來進占蘇州的李鴻章都驚嘆「真如神仙窟」、「平生所未見之境也」。其他各王都紛紛修造自己的王府,駐在外地諸王在天京都另建有王府,如李秀成、陳玉成都在天京建有王府。東王楊秀清每次出行要乘48人抬的大轎,夏日轎下設玻璃注水養金魚的水轎,每次出行時前後儀仗數里。天朝各官在穿戴裝飾上更是追求華麗奢侈之風,互相爭奇斗艷,奢侈已極,一冠袍可抵中人之產。天王洪秀全的金鈕扣和八斤重的金冠,更是無價之寶。
3、實行封建帝王的後妃制度。早在永安建制時,洪秀全就有三十三個「王娘」,到天京後有八十八個「王娘」,經常挑選民間秀女入宮,連九歲的幼主洪天貴也分了四個「幼娘娘」,諸王過生日都要選送美女。據史載,天京天王府「其中約有婦女千百,男賊僅洪逆一人,其中淫惡可知也」。洪秀全從41歲進南京城至52歲自盡,在美女叢中生活 11年,從未走出天京城門一步,既不上馬殺敵,也不過問朝政。這時他正值壯盛之年,並且體格健壯,但11年僅頒布過25篇詔書,而且1854年至1858 年是空白,5年竟然未發一詔。連曾國藩也感到奇怪:「洪逆深居簡出,從無出令之事。」《江南春夢筆記》記載,王後娘娘下轄16個名位208人,24位王妃下轄7個名位共960人,兩類共計1168人。另有服役的女官合計1200人。也就是說,總計有2300多名婦女在天王府陪侍天王。然而與高官的淫慾無度、耽於女色相反,太平天國對下層和百姓實行的卻是嚴格的禁慾政策,家庭被解散,分居在男營、女館,各自從事勞役。只有經過允許,才能過「夫妻生活」,否則要受到嚴懲。洪秀全陶然於聲色享樂之中,他花了許多精力制訂了一套旨在約束後妃、維護宮廷秩序的制度。就僅舉他為後妃們制定的「十該打」和「四不準」的戒律。可見,他的革命精神嚴重消損。昔日患難與共的兄弟,這時卻儼然君臣。而東王等人,對洪秀全卻不是誠心臣服、甘拜下風的,而是競侈豪,爭權勢。
4、野蠻屠殺,殘暴統治。1940年代,蔣夢麟其著作《西潮》中,說他童年親耳聽到一位木匠出身加入過太平軍的蔣氏族長,對太平軍搶掠殺戮煮吃人肉之事直認不諱,而且許多次還親身參加。《西潮》中寫道:「太平軍到了村子裡,村中曾經有幾所房子焚毀,留在村子裡的老弱有被活活燒死的。」清軍是留頭不留發,太平軍則是留發不留頭。《西潮》中記載太平軍攻入某縣城,「許多腦袋連辮子一起落了地」。浙江於潛、昌化兩地,在洪秀全戰亂以後,土地沒有人種了。胡適在《四十自述》中也不經意地帶出安徽農民對「長毛」的恐懼。1863年(同治二年),曾國藩在《沿途察看軍情賊勢片》中寫有:「徽、池、寧國等屬,黃茅白骨,或竟日不逢一人。……煙火斷絕,耕者無顆粒之收,相率廢業。賊行無民之境,猶魚行無水之地,賊居不耕之鄉,猶鳥居無木之山,實處必窮之道,豈有能久之理。」徽州、池州、寧國均為太平軍領地。有清一朝,該地區最大一次人口銳減便是太平軍時期。江南一帶受害尤深。 太平天國後期軍紀崩壞,李秀成也承認:「賊(自稱太平軍)不如官兵之處,官兵擄掠者誅,賊專以擄掠為生,失民心矣。」2003年第1期《社會科學》,周武先生撰文,人口史學專家根據太平天國前後《戶部清冊》所載戶口數,認為1851年至1864年中國人口銳減百分之四十,絕對損失數達一點六億;有學者將戰前人口數據與1911年宣統人口普查資料進行對比,認為太平天國戰爭給鄂、皖、贛、浙、蘇五省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至少達五千四百萬,如再考慮到湘、桂、閩、川等其他戰場的人口損失,那麼至少在一億以上,直接造成的過量死亡達七千萬。
所以說太平天國運動具有落後性,阻礙歷史的發展。
『貳』 為什麼說太平天國運動既阻礙了近代化,又促進了近代化~請說明詳細理由(高中歷史)
太平天國運動從根源來說還是農民運動、其根源還是反清政府而不是反封建、而當時中國是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而歷史當時主流是資產階級社會、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國當時沒有起促進作用而還是建立封建王朝、
另一方面天平天國運動中洪秀全等人吸收了西方的先進文化用於中國的農民運動、並且運用了資產階級大機器生產發展民族資本主義、其運動的軍師洪仁玕 起草了《資政新篇》,在裡面提出了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的一些構想。 所以和為促進近代化發展、
思想是近代化的開始
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教,矛頭直指封建統治階級的精神之柱──孔孟之道,沉重打擊了清王朝,曾國藩在《討粵匪檄》中哀嘆:「中國數千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創,一旦掃地盪盡」。這正是思想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資政新篇》是近代中國最早提出的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其核心是仿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從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對中國進行「革故鼎新」的改革,在政治上,要把中國建立成一個帶有法制與民主色彩的國家,在經濟上,要通過建立、發展資本主義性質的近代企業以求富強,在外交上,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主張萬國通商;楊秀清在致英使盧恩·包伯的信中堅決抵制鴉片的輸入,對不平等條約不予理睬。後來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所提的方案,盡管有更深入的見解,更詳細的計劃,但是,都遠不如它的規模宏偉。特別重要的是,它是建築在推翻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基礎之上提出來的,而資產階級改良派是在維持這個土地制度反對農民革命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有階級本質的差異。資政新篇是資生階級革命派出現以前,最富有革命彩的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是當時最有積極意義的社會改革方案,它在中國近代經濟思想的發展進程中,將以第一個主張全面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而記入史冊。資政新篇建議學習西方的「制」和「技」,實在就是「民主與科學」。科學部分,洪秀全是全部採納並要實行的。但民主部分,卻有問題。洪秀全在金田起義前與馮雲山制定體現農民民主的軍師負責制,主為國家元首,臨朝不理政,國家政務由軍師負責。但洪秀全深受皇權主義的影響,他在天京事變殺了楊秀清後,要「主是朕做,軍師亦是朕做」,把軍師權位攬歸己手,破壞了軍師負責制。洪秀全之所以敢於破壞軍師負責制,就因為太平天國不曾有也不懂得要制定一個憲法。資政新篇提出的「綱常倫紀,教養大典」的立國根本法,就是憲法。資政新篇提出的收集「民心公議」、監督省級官吏、成立某些地方自治機構等等,這就近於議會制度。太平天國的軍師負責制,加上制定憲法,設立議會制度,在政體上就與資產階級國家的君主立憲制具有相同的作用。
二、遲滯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探索史,更是近代化的歷史。「屈辱」是中國註定要為近代化付出的必要代價;「探索」則是探求贏得民族獨立的道路,而實現近代化則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從這個角度觀察研究太平天國,就會發現它明顯遲滯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進程。
太平天國打斷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首先,從國際國內的形勢看,到19世紀50-6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完成了工業革命,以大機器生產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正物化成越來越多的商品,而商品在流動中實現剩餘價值的特性,推動著資產階級政府積極向外殖民擴張。發展資本主義成為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未人流的中國註定要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未成斧質,便只能作砧板。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使資本主義萌芽在中國封建社會內不可能結果,資本主義積累不可能進行下去,它必然是要中斷的,一經農民起義的掃盪,萌芽就象是長在牛糞上的嫩芽一樣,隨著垃圾被清除掉。這種萌芽不會使中國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其根源在於東方社會的封閉性。「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東方社會的這種封閉、保守和落後狀態的打破,要靠西方商品經濟的人侵」(陳海燕:《東方社會發展道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其次,近代化問題首先要解決生產力的發展問題,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習慣性「流產」,使先進生產力不可能靠黃土地自身孵化。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西方殖民者首先通過強暴的手段打開中國大門,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強植中國。它的發生發展,使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無產階級、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可見,半殖民地化伴隨著喪權辱國、腥風血雨,是歷史的沉淪;而半封建化則是形式上封建統治和自然經濟佔主導,實際上社會已經逐步近代化,資本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諸因素不斷壯大,是歷史的進步。只有甲午戰爭以後,外國的人侵才成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的障礙。中國近代化要解決的問題才是民族獨立。再次,太平天國發生在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沿海地區自然經濟逐漸解體,農民、手工業者不斷破產,淪為勞動力。外國資本在通商口岸投資建廠,正與中國的勞動力結合,新的生產力代表——無產階級正在母腹中躁動這個歷史關頭。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被打斷了,勞動者沒有成為工廠的工人力變成了洪秀全拿槍的戰士;中國的一統江山被雙雄並峙的格局取代,全國統一的市場被分割,可以啟動近代化的「官僚資本」在炮火中灰飛煙滅。同時內亂給了外國侵略者更大的可乘之機,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痛失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加劇了社會的沉淪,十幾年戰爭和王朝的腐朽,使中國丟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時機。而同一時期的日本,通過明治維新迅速由封建國家變成近代化國家。只需30年左右,中國便成為其奴役對象。
『叄』 為什麼說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急啊!!!!!
生產力決定抄生產關系,生產關襲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時,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而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導致舊的生產關系的不適應,於是構成了矛盾。解決矛盾的唯一方法是通過改革,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正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這種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人類社會五種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的更替,都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運動推動的結果。
『肆』 論五四運動是推動中國歷史發展還是阻礙中國歷史發展
推動中國歷史發展。
『伍』 歷史上有哪些為了一己私利而阻礙時代發展的人和事
我覺得歷史上慈禧太後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就阻礙了時代的發展,特別是慈禧太後司機,我們國家出現了洋務運動,但是洋務運動的失敗和慈禧有直接的聯系,所以這一點是永遠也無法磨滅的事實。
『陸』 歷史上四件阻礙我國發展的事
******我記得的兩個版本,分別是「七大」和「十大」
《〈〈〈〈阻礙中國古代文明的七大事件〉〉〉〉》
當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被攻入敘拉古城的羅馬士兵殺死的時候,那個士兵並不知道自己親手扼殺了燦爛的古希臘文明。從此歐洲由於宗教迷信進入了愚昧黑暗的中世紀,知道一千多年後,科學文明才因為哥白尼,伽利略等人重新回到歐洲大陸,如果這個偶然因素被排除,那麼以古希臘的文明水準,穩定地發展,在之後幾前年裡,歐洲也完全可能成為封建時代的文明中心,而不是只有中國在幾千年裡孤獨地站立在世界文明的山巔。
無獨有偶,中國古代文明也遭遇過七次類似的重大打擊,如果不是這幾次巨大的打擊,中國古代燦爛的文明甚至完全有可能以自己的加速度,在歐洲的教士們還在幾千年前和古埃及法老一樣的方式在紙草和羊皮上記錄時,就突破到近代文明來。
歷史是沒有如果的,不過我們還是可以來看一看,這八個事件究竟是如何阻擋了華夏文明發展的車輪,甚至於將文明的發展倒車回去的。說只有七次,是因為這幾次都影響重大,意義深遠,而類似陳勝吳廣起義這樣的事雖然是重大事件,但是對於中國整體的文明來說,只是農民起義罷了,特別是對於科學文明來說,並起不到什麼決定性的作用,因此不會進行討論。
***第一件秦始皇的焚書事件
秦始皇一掃六合,統一了中國,又作了廢分封,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等有利於文明發展的措施,《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可是不久就發生了使文明倒退的「焚書」事件。歷史上說秦始皇焚書總是和坑儒一起說的。不過從現代眼光看,從文明發展的角度看,坑儒事件只是封建社會中君王殘酷鎮壓政敵所常見的手法,而且被害的儒生,方士據說只有四百六十人,比起後來幾個朝代的文字獄來說還差的遠。但「焚書」事件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反作用。
據說在公元213年,當時有個儒家的學者在宴會上批評秦始皇設郡縣的做法,一些儒生也不斷議論對秦始皇的政策不滿。丞相李斯是恐怕這些反對他的人危害國家統治或者是自己的地位,提出了焚書的建議:
史書除《秦紀》以外,六國史書一律燒掉;《詩》、《書》、百家語除博士官收藏的以外,其他人藏書都集中到郡,由郡守、尉監督燒掉;醫葯、卜筮、種樹等書不在禁列;
於是在全國各地都燃起了燒書簡的熊熊大火,過去東周時期幾百年逐步累積起來的諸子百家學說成果就這樣毀於一旦,很多就此失傳。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僅僅是這些學術成就的損失。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面,非常有利於各類學說的發展,是我國古代學術發展的黃金時代,也正是在中國自行發展出現西方近代科學的前提,如果不是這次焚書事件,百家爭鳴能夠繼續,很有可能在不久的時代里,在中國就能有人喊出:「知識就是力量」這樣的豪言,使中國出現培根這樣的哲學家,並出現現代實驗科學。
可惜的是從此幾千年,直到現在也再也沒有如此良好的學術研究氛圍了。因此此後的中國學術研究都只是在先賢的基礎上發展鞏固,很少出現什麼新的學術思想。
因此中國的科學和文明走上了一條獨特的有中國特色的道路。
***第二件事:獨尊儒術
由於秦朝的迅速崩壞,
取代的漢朝吸取了秦的教訓,要尋找一條不同於秦的道路。
漢武帝的時候,為了擺脫上前一代大臣以及太後的影響,尋找能集道德,政法,思想三位一體的治國之道,需要尋求一種哲學體系來支撐。
漢武帝因此到處舉賢納士來尋求治國之道,《漢書武帝紀第六》記載道:丞相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奏可。」這個丞相綰叫做衛綰,是漢武帝的老師,說使用韓非,商鞅的學說的人只能亂國,不能使用,因此漢武帝也不再使用法家的理論,事實上漢朝初期推廣的是蕭規曹隨的黃老之學。而法家理論對於治理國家來說是不可避免的,後來中國的朝代也還是不斷有人推崇以法治國。
可是緊接著發生的事情,使以法治國這樣的概念,再也沒有成為中國人思想中的主題,現在社會上,我們抱怨法律不健全,不斷有人以權蓋法,官本位等思想,就是從這件事種下的根。
《漢書·董仲舒傳》中的這段文字:「及仲舒對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廉,皆自仲舒發之。」就是說只發揚孔子的學說,廢除其他的學說。董仲舒這個名字應該是被永遠記住的名字,就是這個人以自己的智慧徹底謀殺了所有其他偉大的學說,使現代人評論中國人的哲學思想時,首先想到是是儒家思想,甚至只有儒家思想。這樣後世的知識分子只能學習儒家學說,先秦的百家爭鳴的學術自由自然是妄想,甚至於連學習其他學術思想的機會都沒有了,因為只剩下儒學才是學習,並為國家錄取的正路。
這一點和歐洲中世紀只有學習神學才是唯一獲得知識的正式途徑沒有什麼區別。雖然漢武帝採用這個措施對漢朝的統治是有利的,但是對於中國的文明發展來說,在以後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特別是封建後期,儒家思想成為制約文明發展的因素後,董仲舒獨尊儒術所造成的儒學在中國也造成了特別厚重的枷鎖,使的中國在向近代科學邁進時步履艱難。
於是中國後面幾千年的文明許多學者都概括為儒家文明,這聽上去便不覺的是很豐富的感覺。
但是由於中國文明這時候還是處於封建社會的上升期,之後還是創造出盛唐這樣的文明高潮。
***第三件事金元入侵
隨著歷史車輪到達宋代,
中國特色的封建文明達到了最高峰,宋朝的賦稅收入在中國古代歷史中也是最高,人民生活水平也相當高,導致司馬光慨嘆:走卒類士服,農夫躡絲履。有西方學者說當時一位歐洲君主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東京汴梁一個看城門的士兵。宋代的科學文化也達到了高潮,理學家程頤的「格物致知」已經體現出科學研究的思想,沈括等科學家的成就達到了當時世界最領先的水準。而當時甚至已經出現了工廠生產等資本主義萌芽,就在這樣一個發展的最好時機,由於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使這個時機被錯過,否則中國可能是最先實現工業革命的國家,而這個時機的錯過,導致中國再也沒有在封建社會時期遇到這樣好的發展時機。
北方金元的連續入侵,導致中國北方的生產水平完全倒退。
由於金元都屬於游牧民族,在進入中原後都按游牧民族慣例大肆掠殺,使北方的人口大幅降低,其中部分則遷移到南方(其中唯一的好處是使南方特別是兩廣地區的文明大大的發展了),金元統治者還在中原實行原始的奴隸制度,在農業區實行放牧,以及民族歧視政策,這些都導致了當地文明的倒退。讓人感嘆的是,當金的後裔滿清又一次統治中原的時候,他們又犯了同樣的錯誤,比如歧視漢人,滿人不從事生產,不讀書,甚至將杭州的西湖改成了馬場,不過由於明朝的經濟文化並不出眾,因此文化上的倒退並不象在宋朝的那次那樣明顯。
而中國封建文明也因此開始慢慢地走向下坡路。
當金元的游牧民族逐步被當地漢民族先進的文明同化時,已經過了幾百年,而再也沒有機會達到北宋那好的時期。這當然是因為其後的唯一的漢族政權明王朝,在科技文明等發展的方面實在是做的最糟糕的一個朝代。
可以說幾乎都是失敗的,倒退的。
因此阻礙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大事件里和明朝相關的是最多的。
***第四件事明朝的統治方針
這樣的段落標題似乎對明朝的統治者太過於苛刻了,但事實上一點也沒錯,明朝幾代君王里除了明成祖萬曆帝還算可以外,其他的君王都基本可算是昏君,整個國家在統治下,整個國家生產落後,毫無朝氣,到處是密探的恐怖統治,可說是最差的封建時期了。
自明太祖朱元璋取得天下後,為了將元朝強制實行的牧業恢復為農業,將大量的土地分配給農民,使得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不過這種開國時期的發展相當程度是在元朝長期的生產力壓制後的反彈,如果換成任何一個前朝政權來統治也都能達到開國時期的發展。由於對剛剛從蒙古統治壓抑下,明朝的統治者對於傳統特別著重,理學這時候發展成為用儒學中的倫理來管理國家,人民生活的一切方面的理論。而這樣的理論宣揚的不是發展,而是禁慾,只要維持原始的農業自然經濟就可以了,這樣才符合簡朴的道德風范。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生產完全走回封建社會初期的形式去了,因此在後期,導致糧食供應趕不上人口的增長。
在這樣的治國方針下,雖然在中後期,又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即使沒有滿人的入侵,還是很難爆發出工業革命的。
與此理雪家們已經完全脫離了宋朝理學初創時尋求天地間真理的初衷,變成完全僵化,淪為統治階層工具的東西,在同時禁錮著人們的思想。而八股文的出現,使得知識分子階層整體被僵化,從而使得科學文明再一次停步了。
『柒』 障礙跑的發展歷史
19世紀來,障礙跑在英國興起。最初自在野外進行,跨越的障礙是樹枝、河溝,各障礙間的距離也長短不一,19世紀中葉開始在跑道上進行。有的研究報告指出,19世紀時障礙跑的距離不統一,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短的440碼,長的可達3英里。
1900年第2屆奧運會首次設立障礙跑,分2500米和4000米兩個項目。從1904年第3屆奧運會起將障礙跑的距離確定為3000米,並沿用至今。全程必須跨越35次障礙,其中包括7次水池。障礙架高91.1~91.7厘米,寬3.96米,重80~100公斤。400米的跑道可擺放5個障礙架,各障礙架的間距為80米。運動員可跨越障礙架,也可踏上障礙架再跳下,或用手撐越。國際田聯直到1954年才開始承認其世界紀錄。
『捌』 戊戌變法是不是阻礙歷史發展
沒有阻礙,他影響了當時的中國資產階級,是一次改良運動,只是最後失敗了回。但至少影響答了一部分人,為後來的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多少都打下了些思想基礎,總的來說不管成功還是失敗,他總的來說都是促進了歷史發展,
『玖』 18~19世紀美國發展遇到哪些阻礙都是通過哪些重大的歷史事件排除這些阻礙的
拉丁美洲國來家正在進行自獨立的時候,美國已經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勢力范圍。1822~1823年,當歐洲「神聖同盟」企圖干涉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時,美國積極推行起『美洲事務是美洲人事務』的政策。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向國會提出咨文,宣稱:「今後歐洲任何列強不得把美洲大陸已經獨立自由的國家當作將來殖民的對象。」他又稱,美國不幹涉歐洲列強的內部事務,也不容許歐洲列強干預美洲的事務。這項咨文就是通常所說的「門羅宣言」。它包含的原則就是通常所說的「門羅主義」。
『拾』 歷史上四大階級的主要運動的意義,以及運動的失敗原因和經驗教訓。
洋務運動:概況:又稱自強運動,是指1861年(咸豐十年底開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自強」的改良運動。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的統治階級對如何解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分裂稱為「洋務派」與「守舊派」,洋務派主張利用取官、官督商、官商合等方式發展新型工業,增強國力,以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治。失敗原因:洋務運動在當時的中國,其失敗命運是不可避免的。第一,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專制的前提下,洋務派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種手段和基礎的矛盾,使洋務運動註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時,洋務運動處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從而加大了洋務運動開展的阻力。第二,洋務派本身的階級局限性,決定了他們既是近代工業的創者和經營者,也是其摧殘者和破壞者,其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體制,必定導致洋務企業的失敗。第三,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是抵禦外侮,但洋務派在主持外交活動中,堅持「外須和戎」,對外妥協投降,他們所創的近代企業有抵禦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位。甲午戰爭,洋務派標榜的「自強」、「求富」目標未能實現,洋務運動基本失敗。第四,當時的大多數中國人對洋務知之甚少,思想還處於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禮教束縛的階段。經驗教訓:洋務派經營的近代工業企業,是以不改變封建生產關系為前提的。所企業,具有很強的對外依賴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壟斷性。因此,洋務派要在中國興近代工業企業和籌海防,都不得不在工業技術、資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國主義的左右和牽制。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國主義對中國政治、軍事和經濟的控制,洋務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買化。這樣的企業不僅無法避免自身遭到破產的命運,而且嚴重地阻礙和壓制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意義:洋務民用工業的興,部分地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如1872年李鴻章創輪船招商局,使「內江外海之利,不致為洋人盡占」,三年多時間,外輪損失一千三百多萬兩,美國旗昌行因不堪賠累,被招商局歸井。湖北官織布局開織後,江漢關進口洋布每年減少十萬多匹。中國資本能挫敗洋商,這在當時曾被視為「創見之事」。戊戌變法:概況:戊戌變法指1898年(農歷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年九月慈禧太後等發動政變,光緒被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和日本。譚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終於失敗。因此戊戌變法也叫百日維新。失敗原因:根本原因:是由於這場變法的領導者資產階級維新派(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導致該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具體表現為)①勢力過於弱小,而頑固勢力十分強大;②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依靠的是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③維新派沒有勢力,又不能發動廣大的人民群眾;④對帝國主義列強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其他原因:袁世凱是個兩面派,一面假意和維新派周旋,騙得光緒帝封他為侍郎,另一面看到慈禧的勢力根深蒂固,決定投靠舊黨。他用假話哄走了譚嗣同。)經驗教訓:由於變法的失敗,中國失去了一批傾向在原有體制內下實行改革的精英和支持者;代之而起的是主張激烈變革,推翻原有制度和政府的革命者,最後造成了清朝的覆亡,中國兩千年的帝制亦畫上句號。除此以外,朝庭中本來較為開明有為的大臣在政變後有些被貶,其他亦多被排擠到中央以外;間接亦造成了之後發生的義和團運動。戊戌變法是一次愛國救亡運動。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因此也是一次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意義:戊戌變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①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是資產階級變革社會制度的初步嘗試。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建立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在經濟上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符合歷史發展趨勢。②它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進行廣泛的宣傳鼓動,希望通過改革,使中國走向獨立、民主和富強,從而擺脫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激發人民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③戊戌變法也是近代中國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資產階級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啟蒙運動的蓬勃興起開辟了道路,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維新運動留下的許多遺產,諸如解放思想、變革觀念、建立社團、興學堂、創報刊、提倡女學、改易風俗等。更成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寶貴財富。戊戌變法也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維新派提倡新學,批判舊學,著重宣傳「興民權」,大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從此,民主主義成為洶涌的社會思潮,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正規他說,中國資產階級新文化也是在戊戌維新運動時期和稍後幾年初步建立起來的。資產階級的新學術,哲學、歷史學、經濟學、文學理論等已經萌生,「詩界革命」、「文體革命」、「小說界革命」、「戲劇改良」等相繼而起,資產階級的新文化,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開始成為中國近代文化的主流。太平天國:概況:是19世紀中葉中國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組成的領導集團在廣西金田村發動對滿清朝廷的武力對抗,後建國號「太平天囯」,並於1853年攻下金陵,號稱天京(今南京),定都於此。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洪秀全之子兼繼承人幼天王洪天貴福被俘虜。1872年,最後一支打著太平天囯旗號作戰的太平軍部隊,翼王石達開余部李文彩,在貴州敗亡。失敗原因:主觀原因:一是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雖然提出了《天朝田畝制度》,但在當時,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實現;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但中國依然是封建社會。二是戰略上的失誤。金田起義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徘徊在紫荊山周圍,缺乏進取;起義之後,沒有盡一切可能爭取知識分子,不能把反孔和爭取知識分子統一起來;定都天京後,孤軍北伐,犯了兵家大忌。客觀原因:一,中外聯合政府聯合絞殺。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一次農民戰爭都不曾遇到過的新情況。二,天國法令相當森嚴,刑律殘酷,凡犯天條者,一律處死刑,違背了當初革命救世和人道宗旨。總之,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但由於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附:重大失誤一、政教合一,權力系統混亂,神權與皇權矛盾交叉。二、興拜上帝教,亡也拜上帝教。三、定都天京,封建體制,漸生腐敗。四、北伐西征,形同流寇;後期作戰,屢失良機。戰略上存在重大失誤。五、理想社會的空想,現實與幻夢的交織。六、孤家寡人,內部不合。七、治國無章,社會管理混亂。經驗教訓:太平天國的悲劇充分說明:由於受階級和時代的局限,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的勝利。要完成推翻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就要一口氣推翻它,不能給它恢復期。在反封建的同時,還要反對資本主義列強,只有既反封建,又反對資本主義列強,才能完成救國救民的任務。後來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革命道路的開辟正是吸取了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等的失敗教訓,取得了最後勝利。太平天國的光輝業績,永遠激勵著中國人民。意義:太平天國是中國近代史上規模巨大、波瀾壯闊的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它建立了政權,頌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分配土地制度和其他改革措施。這個制度規定:不分男女,按年齡都可以分到一份田地,目的是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這種沖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綱領性文獻是前所未有的。洪仁寫了《資政新篇》一書,提出仿效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改革內政和建設國家的主張。反映了鴉片戰爭以後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發展資本主義的願望。在農民戰爭中,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這更是前所未有的。太平天國組織了強大的武裝—太平軍。太平天國的堅持戰鬥了14年,勢力發展到18省,先後攻取600多座城市。在太平天國的防禦戰中,幾次打敗外國侵略軍和洋槍隊。在上海附近,擊毀敵營130多座。在浙江的一次戰斗里,打死了洋槍隊頭目華爾。農民戰爭打擊了外國略者,也是前所未有的。太平天國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可簡述為:第一,太平天國革命達到了中國舊式農民戰爭的最高峰。第二,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加速了清朝統治的衰落和崩潰。第三,打擊了外國侵略者,阻滯了中國半民地化的進程。第四,太平天國的反抗精神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革命斗爭意志。第五,太平天國革命也是當時世界人民革命斗爭的一部分,推動了亞洲民族解放運動,同時也震動了歐洲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