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民族樂器的在歷史不同時期出現的樂器有哪些
先秦時期的樂器已有鼓、鞀、鼛、賁鼓、應、田、縣鼓,隋唐時期,打擊樂器有銅鈸、拍板、節鼓、杖鼓、腰鼓、羽葆鼓,宋元明清時期,有胡琴、大阮、五弦阮、月琴、胡蘆琴等等。
② 中國的民族樂器音樂有著怎樣的悠久歷史
中國的民族樂器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骨哨(距今約6900餘年回答),仰韶文化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塤(距今約六七千年)等,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樂器;甲骨文中有關鼓、磬、龠等的記載,可能也是原始社會時期的樂器。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到了商代,鍾、堯、鈴、鐸等銅制擊樂器,編鍾、編磬、編堯等龐大的樂器系列出現。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戰國早期編鍾64枚,每鍾可發二音,音域達5個8度以上。
③ 談談我國民族樂器的發展歷史 一千五百多字
遠古時期
以狩獵及歌舞伴奏為主,用的是打擊樂器,如磬、陶鍾、銅鍾、祝、敔、管、篪、笙、、等,在基本上沒有太大的發展,但遵循著由不定音到固定音、種類少到多、不定型到定型、、等等途徑。至於弦樂器則尚無任何證據可加以證明是否存在。
夏商時期
樂器增多,如婸鼓、鈴、編鍾、塤、龠、言、、、等,出現的是有定音的擊樂器和多管樂器,漸漸地人們也掌握了純四度、大小三度、大二度及小二度的音程關系。至於弦樂器在商代尚無正確資料可證明其有無。
先秦時期
樂器不但增加,如擊樂器:鼓、鍾、鏞、雅、祝、簧、築、、,吹奏樂器:簫、管、龠、笙、塤、笛、竽、、,彈弦樂器:琴、瑟、箏等,表達的性能更加提高,在絕對音高、調性功能、移宮換調等方面,逐漸形成明確的概念,」八音」的分類法也在此時形成。
秦漢隋唐時期
樂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彈奏樂器(如琴、瑟、箜篌、琵琶、五弦琵琶、、、)得到空前的繁榮與發展。琵琶則是唐代最為重要的樂器,專以演奏宮廷燕樂為主。漢代開始琵琶類樂器使用了平均律,且急速發展,鼓吹樂也以一獨立的重要音樂形式出現,古琴獨奏技術也慢慢地向前發展。
遼、宋、西夏與金時期
繼承隋唐樂器,廣泛地應用弦樂器(如嵇琴、軋箏),另有新樂器的產生,如義手笛、羌笛、簫管等吹奏樂器以及葫蘆琴、、等弦樂器,還有流行在西北邊區的馬尾胡琴。由於說唱音樂與戲劇音樂等聲樂藝術的發展,吹奏樂器不斷地產生,擦弦樂器也開始受到重視。
元代時期
在元統治初期的對內外戰爭,客觀上引起國內各民族間,及本國與外國文化的交流。這時期出現了新的樂器,如三弦、火不思、七十二弦琵琶、魚鼓、雲璈、、、等。在樂器上乃有以弦樂器為主的合奏形式。
明清時期
樂器有較大發展與集中,特別是胡琴類擦弦樂器(如二胡、京胡、板胡、馬頭琴、、、)與嗩吶蘆簧樂器。笙與古琴兩類由於復古勢力的勃興,加上其古典價值,在國家音樂方面佔了重要地位,琵琶則在六朝與隋唐的黃金時代過後,便逐漸消失了其權威樂器的地位。
民國時期
西洋音樂在十九世紀後期開始對中國音樂發生影響,掀起了中國樂器改革的風潮,促使中國音樂步向另一個復雜之前程。
④ 中國民族樂器發展史
中國民族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僅從己出土的文物可證實:遠在先回秦時期,就有了多種多樣的答樂器。如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河南舞陽縣的賈湖骨笛(最早的笛子距今8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塤,河南安陽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入葬)出土的編鍾、編磬、懸鼓、建鼓、枹鼓、排簫、笙、箎、瑟等等。這些古樂器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⑤ 概述中國民族樂器的發展歷程
搜索詞條
民族樂器
更多圖片(7張)
民族樂器即中國的獨特樂器。現一般流行有笛、二胡、琵琶、絲竹、胡琴、箏、簫、鼓等,是代表著中華音樂文化的傳統樂器。
中文名:民族樂器
即:中國的獨特樂器
現一般流行:笛、二胡、琵琶、絲竹、胡琴等
地位:是代表著中華音樂文化的傳統樂器
分享
樂器概述
民族樂器即中國的獨特樂器。
先秦時期
根據出土文物和文獻記載,先秦時期的樂器已有鼓、鞀、鼛、賁鼓、應、田、縣鼓、鍾、鏞、南、鉦、磬、缶、編磐、鈴、陶鈴、雅、祝、敔、和、鸞、簧、哨(陶制、骨制等)
點擊查看圖片
先秦時期的樂器:缶
、塤、籥、龢鼇、言、簫、管、篪、笙、琴、瑟、築等多種。在原始社會里樂器的出現多與神話傳說、求神祭祀、民間舞蹈、勞動生活等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系。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樂器除用於宗教、禮儀等場合外,主要是供統治者娛樂享受。在樂器製作上精美豪華,規模越來越大,如《呂氏春秋·侈樂》中所載:「夏桀、殷紂作為侈樂,大鼓、鍾、磬、管、簫之音,以鉅為美,以眾為觀;俶詭殊瑰,耳所未嘗聞,目所未嘗見,務以相過,不思度量。」
秦漢至魏晉時期
當時出現的樂器主要有箏、琵琶(有秦漢子和阮咸兩種不同的形制)、笛、方響、箜篌瑟(即卧箜篌)。箏、琵琶、笛均為《相和歌》的伴奏樂器。這一歷史時期,吸收外來樂器數量不少,如隨著鼓吹樂的引入,還使用了笳、角、中鳴、長鳴、羌笛等吹管樂器。由於與西域文化的交
點擊查看圖片
琵琶
往,傳入的樂器主要有豎箜篌、波斯琵琶(即曲項琵琶)、蓽篥等。豎箜篌亦為波斯樂器,魏晉之際傳人我國。曲項琵琶約在公元350年前後通過印度和新疆,傳入甘肅一帶,據《梁書·簡文帝本紀》所載,至少在公元551年(南北朝)已傳入南方。
隋唐時期的樂器
隋唐時期,由於西域文化的進一步交流,樂器數量驟增。特別是鼓類樂器,這可能是由於歌舞音樂的發展所致。打擊樂器有銅鈸、拍板、節鼓、杖鼓、腰鼓、羽葆鼓、棡鼓、桴鼓、齊鼓、擔鼓、羯鼓、都曇鼓、毛員鼓、答臘鼓、雞婁鼓等三十多種;弦樂器有獨弦琴、三弦、匏琴、軋箏、風首箜篌、五弦琵琶、奚琴等二十多種;吹管樂器有幢簫、義嘴笛、叉手笛、太平管、桃皮蓽篥等二十多種。這一時期在樂器上的重要變化是出現了拉弦樂器軋箏和奚琴,開辟了樂器演奏的一個新的領域。
宋、元、明、清
這一時期弦樂器有突出的變化和發展,繼奚琴之後,宋代已出現了馬尾胡琴。見於記載的還有胡琴、大阮、五弦阮、月琴、胡蘆琴、渤海琴、火不思、二弦、丹布拉、
火不思
基他爾、喇巴卜、提琴、哈爾扎克、洋琴等五十多種(實際上存在於民間的弦樂器其類別還遠不止於此)。吹管樂器金、元時期從北方傳入嗩吶(又稱金口角、蘇爾奈、嗩哪),按鼓吹樂的演奏組合形式又一次產生重大的變革,從音色、音量和風格上進一步豐富了鼓吹樂的演奏。嗩吶最初用於軍樂。如明王磐所著《王西樓先生樂府》中之散曲《朝天子·詠喇叭》:「喇叭、嗩哪,曲兒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您抬身價。軍聽了軍愁,民聽了民怕。那裡去辦什麼真共假?眼見的吹翻了這家,吹傷了那家,只吹的水盡鵝飛罷!」據王圻所著《三才圖會》的記載,明代嗩吶已應用於民間。
⑥ 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的發展歷史
學會 成立於一九八六年八月八日。由秦鵬章、彭修文、朴東生三位民樂前輩發起創建。首任會長是我國已故著名的民樂指揮家、作曲家彭修文先生,第二任會長是我國著名指揮家、作曲家、理論家、社會活動家朴東生先生。現任會長是我國著名作曲家劉錫津先生,副會長是我國著名民族音樂家席強、王書偉、楊青、王建民、盧竹音、胡志平,秘書長為劉峪升先生。
學會自成立以來,協助文化部為第一屆中國藝術節組織演出了《千人中華大樂》;連續舉辦了六屆以繁榮發展中國民族管弦樂藝術為主題內容的「全國學術討論會」;和中國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等單位共同舉辦了三屆「全國民族管弦樂展播」;經文化部、外交部批准,舉辦了「1995國際中國民族樂器演奏大賽」;經文化部批准,從1997年夏季開始,連續舉辦全國民族樂器演奏藝術水平考級活動;2001年舉辦了第一屆全國少兒民族樂隊邀請賽;2002年承辦了中國青少年藝術大賽第一屆民族樂器獨奏比賽;2005年、2009年承辦文化部主辦的第二屆和第三屆「文華藝術院校獎——民族樂器演奏比賽」,2010年組織專家花費10年苦功編纂《華樂大典》(二胡卷),已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同時其它樂器分卷亦在推進過程當中。這些影響廣泛的全國性大型活動,在全國乃至國際上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對我國民族管弦樂藝術的弘揚和發展,對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構建和諧社會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⑦ 簡述民族樂器的起源
中國民族樂器,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僅從己出土的文物可證實:遠在先秦時內期,就有了多容種多樣的樂器。如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河南舞陽縣的賈湖骨笛(最早的笛子距今8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塤,河南安陽殷墟中出土的石磬、木腔蟒皮鼓;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公元前433年入葬)出土的編鍾、編磬、懸鼓、建鼓、枹鼓、排簫、笙、箎、瑟等等。這些古樂器向人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力。
⑧ 中國民族管樂器的近現代發展史
別忘記了,還有塤,排笛等等
⑨ 器樂的歷史演變
當然,純器樂的創作和演奏活動也是十分久遠的。《戰國策》中所說的「臨淄甚實而富,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說明當時民間器樂的演奏活動何等活躍。大家熟知的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說的是伯牙出神入化的演奏,子期心領神會。一個善彈,一個善聽,於是二人結成生死之交。在隋唐時期,琵琶是 「大麴」樂隊中的主奏樂器之一,且琵琶名家迭出,技藝高超,新調繁興。唐代詩聖白居易,在他寫的《琵琶行》一詩中,對琵琶音樂作了極其生動的描述: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劃,四弦一聲如裂帛。
唐殷安節著的《琵琶錄》,對當時的琵琶藝術作了記述,其中長安天門街斗樂一則,情節生動有趣,寓意深刻。故事說天門街東有一康昆侖,號稱琵琶第一手,他在祈雨時登綵樓彈奏了一曲新翻羽調《綠要》,以為街西無人可與他匹敵。不料街西綵樓上走出一女郎,聲言我也彈《綠要》,並把它移於風香調。言畢彈奏時拔弦如雷,絕妙入神。這使昆侖十分震驚和敬佩,求拜女郎為師。誰知女郎更衣後出來與昆侖相見時,乃是庄嚴寺和尚殷善本也。
自宋以後,除了宮廷音樂和寺廟音樂中的器樂、古琴音樂、琵琶音樂等等以外,其他器樂表現形式有用簫管、笙、嵇琴、方響等樂器合奏的「清樂」;用笙、笛、方響、小提鼓、拍板、扎子等合奏的「清樂」;一二件樂器合奏的「小樂器」;用胡琴、琵琶、三弦和箏合奏的「弦索」;用笛、管、簫、弦,提琴、雲鑼、湯鑼、木魚、檀板、大鼓等樂器合奏的「十番鼓」,以及「絲竹」、「吹打」、「鑼鼓、「十番鑼鼓」等等。可以這樣說,現代流行的各種民間合奏、樂器獨奏,都是傳統民族器樂表演形式的傳承和發展。
建國後,民族器樂進入了一個新發展時期。在發展新的表演形式、整理改編傳統曲目和創作新曲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績,為世人所矚目。
⑩ 中國民族器樂的發展
先秦:編鍾改寫先秦的音樂歷史
唐朝:以彈撥音樂為主體的華麗浪漫民樂時代
伴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的提高,以及外來文化的沖擊,樂器的製造也發生著深刻的變化。唐朝音樂的特點是以彈撥音樂為主,李教授認為,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的文化時期,經濟水平相比於秦朝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與此相應的,在民族音樂領域內,先秦那種在室外演奏的、相對粗糙的編鍾漸漸衰落,而具有浪漫和華麗色彩的彈撥音樂、歌舞樂隊迅速發展起來。另外,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包括高麗、胡人、西域等地音樂開始傳至中原,極大豐富中國民族樂器的品種。
進入宋朝後,彈撥音樂開始走上了下坡路,管弦樂得到了了發展,這也是同當時的歷史背景相聯系的,這種趨勢和宋朝的戰爭不斷的局勢有很大的關系。 「其實音樂其實是經濟、文化、社會的一個縮影。」 李教授得出了如上結論。
元朝:文人推動下繁盛的元曲時代
元朝沒有科舉制度,於是大批的文人都轉入了民間藝術的創作之中。元曲因此具有很強的故事情節性,吸引了眾多的觀眾,進一步促進了它的繁盛。在這個問題上,李教授特別強調了中國的元曲同外國歌劇的不同,就在於中國的元曲重要形成了一系列的曲牌名,每一個新的創作都是利用已經形成的曲牌名。而外國的歌劇就沒有這樣的「格式」可以套,所有的創作結構都是全新的。
到清朝以後,是中國的少數民族樂器繁盛的時代,以明末清初出現的二胡就是這個時代民族樂器發展的一個縮影。漢人的音樂一直都是以「單字」居多,比如我們所熟知的蕭、笛、琴、鍾等。通常在樂器中出現的兩個字的樂器多是外國傳入中國民族音樂之中的,比如我們熟悉的嗩吶、二胡等。
近代:民族音樂發展艱難
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為大部分觀眾所耳熟能詳,但是李教授認為在中國近代的發展時期,民族音樂的發展進入一個步履蹣跚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兩個標志性人物就是阿炳和劉天華。
劉天華是我國著名的民族音樂家,北京大學教授,詩人劉半農的弟弟,他是與瞎子阿炳同時代的一位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經典代表作有《月夜》、《空山鳥語》、《良宵》、《光明行》等。李教授特別強調這位民族音樂的宗師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貢獻,認為他是中國民族音樂發展的第一人。從他開始,中國民族音樂進入了學堂化的發展時期,這使中國民族音樂發生了質的變化。
建國後:民族音樂得到了快速的成長
建國以後,中國社會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新氣象。中國建設戰天斗地的氣氛使社會各階層群情激昂,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也由此達到了空前的高度。隨著革命事業的發展以及農業生產的廣泛開展,出現了大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民族樂曲,如很多人熟悉的《賽馬》、《喜看麥田千層浪》等作品就是這一時期有代表的作品。在這一時期,民族音樂的一些舊的觀念得到了剔除,很多西洋樂曲中的一些新的元素被借鑒。
2005年春節,天津歌舞劇院在奧地利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辦"雞年中國民族音樂會"取得巨大成功,音樂會不但通過衛星直播傳送到國內,而且由美國休斯敦音像公司無償提供音樂會的錄音,將製作成CD在全世界發行。
自1998年中央民族樂團代表中國民樂第一次登上維也納金色大廳的舞台,八年來,在「金色大廳」舉辦的「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已經成為中國民族音樂的著名品牌。
從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的一曲《茉莉花》和二胡表演,以及現代民樂組合如《女子十二樂坊》在東南亞的如潮好評,到中國各地民族樂團在國際國內演出市場的日益活躍,在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經濟力量的積累正逐漸地轉化為民族自信,也帶來民族音樂的回歸——中國民樂正在交流與創新中走向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