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申報歷史文化名城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確定並公布。是1982年根據北京大學侯仁之、建設部鄭孝燮和故宮博物院單士元三位先生提議而建立的一種文物保護機制。被列入名單的均為保存文物特別豐富、具有重大歷史價值或者紀念意義、且正在延續使用的城市。目前中國已公布了103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第一批:1982年2月8日公布,共24處
第二批:1986年12月8日公布,共38處
第三批:1994年1月4日公布,共37處
增補a:2001年8月10日公布,共1處
增補b:2001年12月17日公布,共1處
增補c:2004年10月1日公布,共1處
增補d:2005年4月14日公布,共1處
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按照各個城市的特點主要分為七類即
古都型:以都城時代的歷史遺存物、古都的風貌為特點,如北京、西安;
傳統風貌型:保留一個或幾個歷史時期積淀的有完整建築群的城市,如平遙、韓城;
風景名勝型:由建築與山水環境的疊加而顯示出鮮明個性特徵的城市,如桂林、蘇州;
地方及民族特色型:由地域特色或獨自的個性特徵、民族風情、地方文化構成城市風貌主體的城市,如麗江、拉薩;
近現代史跡型:反映歷史上某一事件或某個階段的建築物或建築群為其顯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遵義;
特殊職能型:城市中的某種職能在歷史上佔有極突出的地位,如「鹽城」自貢、「瓷都」景德鎮;
一般史跡型:以分散在全城各處的文物古跡為歷史傳統體現主要方式的城市,如長沙、濟南。
㈡ 四川省古城保護條例
四 川 省 閬 中 古 城 保 護 條 例
2004年7月30日四川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
第一條 為加強閬中古城保護與管理,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閬中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閬中古城保護區是指張飛大道以西、新村路以南至嘉陵江北岸的區域和南津關古鎮。
古城保護區分為重點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區.重點保護區是指嘉陵江以北,張飛大道以西,嘉陵江一橋北岸,大步坎街、何家巷以西,三陳街以南,白果樹街以西,東街小巷、內東街以南,鹽市口街、官菜園街以西,古蓮池街、火葯局街以南,西至張桓侯祠,南至嘉陵江北岸和嘉陵江南岸的南津關古鎮的區域。建設控制區是指重點保護區以外的古城保護區。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閣中古城保護是指:
(一)保護古城的整體環境風貌和傳統格局:
(二)保護古城文物古跡和具有歷史傳統特色的街區、古建築、古民居、古民居院落、古樹名木等:
(三)保護古城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
第四條 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保護古城的義務,一井有權對損壞古城的行為進行檢舉和控告。
第五條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加強對閬中古城保護工作的監督。
閬中市人民政府負責古城保護工作。市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古城保護的具體工作。
古城保護資金應通過政府投入、社會捐助、鼓勵民間資本投入等渠道籌集。
第六條 古城保護區內的一切建設開發活動應當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本條例規定,符合省人民政府批準的閬中市城市總體規劃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
古城保護詳細規劃應當按照保護為主、合理開發利用的方針編制。對古城保護區的歷史傳統街區、古民居、古民居院落應編制修繕指南,採取建檔、掛牌等分類保護措施。
第七條 古城保護區內的人口應有計劃地疏解。
古城保護區內水、電、氣、交通、通信、環衛、消防等市政公用設施應逐步充普。
第八條 古城保護區內歷史傳統街區的整治,古建築、掛牌保護的古民居院落、名勝古跡的修繕.應當由市人民政府古城保護管理部門會同建設、規劃、文化等相關部門實地踏勘,確定修繕方案,經論證後按有關法律規報批。
其他古民居、古民居院落的修繕,應向市人民政府古城保護管理部門申請,修繕方案須經建設、規劃部門審查。
宗教活動場所的建設、修繕應當符合城市規劃,並按規定程序報批。
第九條 古城保護區內禁止搜自拆除古民居、古建築中的門、窗、牌、匾、枋等建築、裝飾構件。
第十條 古城保護區的沿街廣告、店鋪招牌、標識、標志應與古城風貌相協調.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損毀古城保護標識、標志。
第十一條 古城保護區的古樹名木實行統一建檔,掛牌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砍伐、毀壞和擅自遷移。
第十二條 古城保護區禁止生產、儲存易姍易爆危險物品。禁止燃放煙花爆竹。
第十三條 古城保護區禁止例養、屠宰豬、牛、羊等牲畜。
第十四條 古城保護區文物的保護和考古發掘應遵循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定。
第十五條 古城重點保護區內禁止新建工業企業和與古城建築風貌不相協調的建築物、構築物。
與古城風貌不相協調的建築物、構築物和工業企業,應予以改造、拆除或擻遷。
第+六條 古城重點保護區內應推廣使用清潔能源,逐步禁止使用原煤、柴禾。
禁止焚燒瀝青、油氈、橡膠、塑料、皮革以及其他產生有毒有害煙塵和惡臭氣體的物質。
第十七條 古城重點保護區內禁止開設產生雜訊、粉塵、有毒有害氣體等污染環境的加工作坊。
第十八條 古城重點保護區內應嚴格控制機動車輛通行。具體辦法由閬中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十九條 古城重點保護區內開設的娛樂場所應與古城傳統文化相協調。
第二+條 古城建設控制區內一切建築應與重點保護區的建築風貌相協調。
建設控制區的建築群體布局、高度、形體、色彩風旅,不得影響古城的傳統空間風貌,對妨礙視線走廊的多層、高層建築和破壞重點保護區歷史環境的建築應有計劃地予以降層改造或者拆除。
第二十一條 鼓勵對古城傳統文化、藝術、民俗和民族風情的發掘、收集、整理和研究。
第二十二條 古城資源應合理開發利用。在古城保護區內鼓勵經營或者開展下列項目和活動:
(一〕古城傳統文化研究;
(二)興建博物館、民俗客棧;
(三)傳統手工作坊、民間工藝及旅遊產品製作和經營;
(四)傳統飲食文化研究和開發經營;
(五)傳統娛樂業及民間藝術表演活動:
(六)民間工藝品開發、收藏、展示、交易活動。
第二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第九條規定的,由市人民政府建設或者文物保護行政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情節嚴重的,可以並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條規定的,由市人民政府工商等行政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造成損失的予以賠償,情節嚴重的處以200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由市人民政府建設行政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可處以工程總造價0.5%以上2%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八條、第十一條、第十二條、第十三條、第十四條、第十六條、第二款、第十七條、第十八條規定的,分別由市人民政府公安、環境保護、工商、文化、建設、規劃行政管理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二十七條 閬中市人民政府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未按規定編制古城修繕指南、超越職權或擅自批准與古城風貌不相協調的活動的由有關機關追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的行政責任;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八條本條例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㈢ 我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審批程序是什麼
1、審批程序:省級政府申請→國務院有關部門組織專家認證→報國務院批准→公布回
2、法律依據:答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第九條: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經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組織有關部門、專家進行論證,提出審查意見,報國務院批准公布。
第十條:對符合本條例第七條規定的條件而沒有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國務院建設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文物主管部門可以向該城市所在地的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提出申報建議;仍不申報的,可以直接向國務院提出確定該城市為歷史文化名城的建議。
㈣ 拆除歷史建築以外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審批申請程序是怎樣的
一、行政審批項目名稱、性質
(一)名稱: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拆除歷史建築以外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它設施的審批。
(二)性質:行政許可
二、設定依據
2008年4月2日國務院令第524號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三款規定,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拆除歷史建築以外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它設施的,應當經城市、縣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主管部門批准。
三、實施許可權和實施主體
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由城市、縣(縣級市)人民政府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主管部門對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拆除歷史建築以外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它設施的行為負責審批。
四、行政審批條件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第三條第一款、第二款、《條例》第二十九條第一款規定,該項目的審批條件為:
(一)符合經依法批準的國家或者自治區歷史文化名城(或歷史街區)名鎮、名村保護規劃要求;
(二)符合經依法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所在地的城市鎮(鄉)總體規劃和村莊規劃。
五、實施對象和范圍
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規定,實施對象和范圍為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拆除歷史建築以外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它設施的項目法人、經濟組織或者個人。
六、申請材料
根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規定,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拆除歷史建築以外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它設施的審批,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法人、經濟組織或者個人的書面申請;
(二)法人、經濟組織或者個人的有效身份證件;
(三)在歷史文化街區、名鎮、名村核心保護范圍內,拆除歷史建築以外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它設施的拆除方案;
(四)擬被拆除對象的物權證明:《土地使用權證》及其附圖、《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及其附圖、《房產證》及其附圖;
(五)當地文物主管部門意見。
七、辦結時限
(一)法定辦結時限:45個工作日。
(二)承諾辦結時限:11個工作日(不包括專家論證、徵求意見時間、公示時間、聽證時間和上報市規委會審批時間)。
八、行政審批數量
無數量限制
九、收費項目、標准及其依據
不收費
十、辦理時間
夏季:上午8:00-12:00,下午3:00-6:00
冬季:上午8:00-12:00,下午2:30-5:30
十一、辦理地點
北海市規劃局(市四川南路73號)
十二、咨詢、投訴電話
咨詢電話:0779-3202174;
投訴電話:0779-3202924。
附件:1.行政審批流程圖
2.申請書示範文本
㈤ 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准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許多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保存了大量歷史文物與革命文物,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光榮的革命傳統與光輝燦爛的文化。
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名單
國家第一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國務院1982年2月8日公布)
1.北京
2.承德
3.大同
4.南京
5.蘇州
6.揚州
7.杭州
8.紹興
9.泉州 10.景德鎮
11.曲阜
12.洛陽 13.開封
14.江陵
15.長沙 16.廣州
17.桂林
18.成都 19.遵義
20.昆明
21.大理 22.拉薩
23.西安
24.延安
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公布)
1.上海
2.天津
3.沈陽
4.武漢
5.南昌 6.重慶
7.保定
8.平遙
9.呼和浩特
10.鎮江 11.常熟
12.徐州
13.淮安
14.寧波
15.歙縣 16.壽縣
17.亳州
18.福州
19.漳州
20.濟南 21.安陽
22.南陽
23.商丘
24.襄樊
25.潮州 26.閬中
27.宜賓
28.自貢
29.鎮遠
30.麗江 31.日喀則
32.韓城
33.榆林
34.武威
35.張掖 36.敦煌
37.銀川
38.喀什
國家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國務院1994年1月4日公布)
1.正定
2.邯鄲
3.新絳
4.代縣
5.祁縣 6.哈爾濱
7.吉林
8.集安
9.衢州
10.臨海 11.長汀
12.贛州
13.青島
14.聊城
15.鄒城 16.臨淄
17.鄭州
18.浚縣
19.隨州
20.鍾祥 21.岳陽
22.肇慶
23.佛山
24.梅州
25.海康 26.柳州
27.瓊山
28.樂山
29.都江堰
30.瀘州 31.建水
32.巍山
33.江孜
34.咸陽
35.漢中 36.天水
37.同仁
其它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單(國務院2000年以後公布)
1.山海關 2.鳳凰
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名單(國務院2003年11月27日公布)
1.靈石縣靜升鎮
2.崑山市周庄鎮
3.吳江市同里鎮
4.蘇州市吳中區角直鎮 5.嘉善縣西塘鎮
6.桐鄉市烏鎮
7.上杭縣古田鎮
8.合川縣淶灘鎮 9.石柱縣西沱鎮
10.潼南縣雙江鎮
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村名單(國務院2003年11月27日公布)
1.門頭溝區齋堂鎮爨底下村
2.臨縣磧口鎮西灣村
3.武義縣俞源鄉俞源村
4.武義縣武陽鎮郭洞村 5.黟縣西遞鎮西遞村
6.黟縣宏村鎮宏村
7.樂安縣牛田鎮流坑村
8.南靖縣書洋鎮田螺坑村 9.岳陽縣張谷英鎮張谷英村
10.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大旗頭村
11.深圳市龍崗區大鵬鎮鵬城村
12.韓城市西庄鎮黨家村
參考資料:http://driftboat.vip.sina.com/Travel/History/
㈥ 歷史文化名街保護規定應該怎麼寫
幫你修改了前幾條,後面自己看著改。
我覺得這個太復雜了,你可以簡化著來。
上海市徐匯區武康路歷史文化名街保護條例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歷史文化名街的保護和管理,繼承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歷史文化名街,是指經國務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具有重大歷史、科學、文化價值或者紀念意義的街區。
第三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保護和管理,適用本條例。
第四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保護堅持統籌規劃、科學管理、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工作的領導,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組織編制、實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申報和保護工作。
發展和改革、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民族宗教、旅遊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保護工作。
第七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設立保護專項資金,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用於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普查、規劃、保護等工作。
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從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旅遊景區(點)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費用,專項用於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保護。具體項目和標准由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程序報請省級有關部門批准。
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通過捐助、投資等方式參與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義務,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有權勸阻、舉報。
第二章 確定與撤銷
第九條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城市、鎮、村、街區,可以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
(一)古代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者交通、軍事要地等,保存有較多的歷史文化實物和遺跡,或者近現代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仍有較多數量的文化遺存;
(二)具有一定數量的保存較為完好,有較高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文物古跡,保存有一定數量的民族民間壁畫、雕塑或者具有學術、史料、藝術價值的碑刻、楹聯等;
(三)在地方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民族文化傳統保留較為完整,具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築、設施、標識和特定的場所,或者在歷史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具有重大影響的傳統工藝等;
(四)保存有較高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的舊城街道、巷道、民居、寺觀教堂,或者體現城市、鎮、村、街區內涵的紀念設施和經鑒定公布的優秀建築群;
(五)具有鮮明地方民族特色的城市、鎮、村、街區。
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報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至少有一個歷史文化街區。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所在地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資源的調查評價工作,確定其資源狀況、特點和價值,具備條件的,應當及時予以保護,並按照程序申報。
具備條件未申報的,上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議或者督促下級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申報。
第十一條 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應當提交下列申報材料:
(一)申請書;
(二)歷史沿革和歷史文化價值的說明;
(三)反映傳統格局、歷史風貌的音像資料;
(四)保護范圍及其說明;
(五)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歷史文化街區的清單及其位置示意圖;
(六)保護目標和保護要求;
(七)有關專家的論證意見。
第十二條 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應當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報州(市)人民政府同意,經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初審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申報。
第十三條 已批准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因保護不力或者不可抗力原因導致其不再符合本條例第九條規定條件的,批准機關應當將其列入瀕危名單予以公布,並責令所在地人民政府限期採取補救措施;確實喪失歷史文化保護價值的,由原批准機關撤銷其稱號。
第三章 保護規劃
第十四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各自的保護范圍劃分為三級保護區:
(一)核心保護區:指由歷史建築物、構築物和其所處的環境風貌組成的核心區域;
(二)建設控制區:指在保護規劃控制下可以進行適當整理、修建和改造的區域;
(三)風貌協調區:指建設控制區以外的保護區域。
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風貌協調區的范圍應當在保護規劃中確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規劃具體劃定並設立標志。
第十五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公布後,其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
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的編制,應當保持傳統風貌和格局,維護歷史文化的完整性。
保護規劃和核心保護區的保護詳細規劃,應當自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公布之日起2年內組織編制完成。
第十六條 編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應當召開聽證會、專家論證會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第十七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 保護原則、重點、范圍;
(二)總體目標;
(三)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要求、實施措施;
(四)發展利用的控制要求;
(五)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和界線;
(六)其他應當包括的內容。
電力電信、道路交通、抗震防災、公共消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等專業規劃,應當與經批準的保護規劃相協調。
第十八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詳細規劃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文物建築控制地帶的具體范圍;
(二)保護范圍的具體界線;
(三)保護方法、整治實施計劃和措施;
(四)建築物、構築物的年代、價值、性質、結構、風格、體量、外觀形態、材料、色彩、建築高度、建築密度、建築間距、綠地等控制指標;
(五)重要節點或者建築立面整治規劃設計;
(六)歷史建築的保護名錄和保護要求;
(七)古樹名木保護檔案、保護標志、保護措施。
第十九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按照下列程序報批:
(一)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由所在地人民政府逐級上報省人民政府審批;保護詳細規劃,由所在地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逐級上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規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報批。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自批准之日起15日內,由組織編制規劃的人民政府予以公布。
第二十條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改變或者拒不執行經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確需對規劃進行調整的,應當按照原審批程序報批。
第四章 保護措施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中的建築物、構築物進行普查,確定公布歷史建築物、構築物,設置保護標志。
第二十二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保護規劃,在核心保護區的主要出入口設立統一的標志牌,標明保護范圍。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設置、移動、塗改或者損毀標志牌。
第二十三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保護區內的建築物、構築物進行全面調查,對重要的建築物、構築物建立檔案,檔案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建築物、構築物的有關技術資料;
(二)建築物、構築物的使用現狀和權屬變化情況;
(三)修繕、裝飾裝修形成的文字、圖紙、圖片、影像等資料;
(四)規劃、測繪信息記錄和相關資料。
第二十四條 對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使用人有保持原樣和安全的義務,在修繕和改建時不得影響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其設計方案應當徵得所在地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涉及到文物保護單位的,還應當徵得所在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
第二十五條 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范圍內,拆除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應當由州(市)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並報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後,依法辦理相關手續。
在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拆除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應當由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州(市)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並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後,依法辦理相關手續。
第二十六條 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一般不得改變使用性質,確需改變使用性質的,產權人應當向產權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由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初審意見,經州(市)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進行產權轉讓的,應當依法辦理相關手續,並自轉讓後15日內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七條 對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產權人應當進行維護、修繕。產權人有能力維護、修繕而不維護、修繕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督促其維護、修繕;確實無力維護、修繕的,當地人民政府可以視情況予以資助,或者通過協商方式置換產權。
第二十八條 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禁止下列活動:
(一)修建損害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
(二)損毀保護規劃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
(三)擅自進行爆破、取土、挖沙、採石、圍填水面等;
(四)侵佔或者破壞保護規劃確定保護的園林、綠地、水面、道路、街巷等;
(五)破壞原有建築風格、景觀、視廊、環境的整體性;
(六)設置、張貼損壞或者影響風貌的標牌、廣告、招貼等。
在核心保護區內除前款禁止的活動外,禁止除修繕以外的新建、改建、擴建活動。
第二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工作進行監督檢查,並將有關情況報同級人民政府。
第五章 建設項目管理
第三十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的土地利用和各項建設,應當符合經批準的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
第三十一條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建設項目的相關審批手續,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進行建設,除應當依法辦理相關審批手續外,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經批准建設的項目在施工前,由項目所在地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二條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建設項目的選址意見書,由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持項目批准文件和申請書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
第三十三條 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進行建設需要申請用地的,應當向建設項目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後,方可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相關手續。
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辦理程序為:
(一)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持項目批准文件提出申請;
(二)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依據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的要求,核定建設項目用地的具體位置、界限,提供規劃設計條件;
(三)審核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提交的規劃設計總圖或者初步設計方案;
(四)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包括由規劃用地界限的附圖和明確具體規劃要求的附件。附圖和附件與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三十四條 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進行項目建設的,應當向項目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其中在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建設工程,應當先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
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辦理程序為:
(一)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持建設項目有關批准文件和土地使用權屬證件提出申請;
(二)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依據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的規定,提出建設項目規劃設計要求,作為工程設計的依據;
(三)審查建設項目設計方案;
(四)審查建設單位報送的施工圖件,確認符合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的要求後,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施工單位應當按照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要求進行施工,並保護文物古跡及其周圍的林木、植被、水體、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壞。
第三十五條 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前,由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建設工程是否符合保護規劃條件予以核實,符合條件的,出具規劃認可文件。未取得規劃認可文件的,建設單位不得組織竣工驗收。
建設單位或者產權人應當在竣工驗收後6個月內,向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報送有關竣工驗收資料,辦理存檔手續。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三條規定,因保護不力導致已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被列入瀕危名單或者被撤銷稱號的,由上級人民政府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未經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擅自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拆除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未造成重大影響的,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重大影響的,處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恢復原狀;逾期不改正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拆除,並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三)至(五)項規定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修復;逾期不修復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修復,所需修復費用由行為人承擔,並對行為人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規定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恢復原狀;逾期不改正的,對個人處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二)項、第二款規定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逾期不改正或者未採取其他補救措施的,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二條、三十三條、三十四條規定,未辦理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進行建設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未造成重大影響的,限期補辦手續,並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重大影響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拆除,並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強制拆除,並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四條第三款規定,施工單位未按照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規定的要求進行施工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未取得規劃認可文件組織驗收或者工程驗收合格後6個月內,未向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報送有關竣工資料,辦理存檔手續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或者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補辦手續;逾期未補辦的,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修繕、改建設計方案未經規劃(建設)或者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
(二)改變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使用性質,未經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三)轉讓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產權,未向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四十三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四十四條 本條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㈦ 常州市規劃局的主要職責
一、負責貫徹執行國家、省有關城鄉規劃、城鄉規劃測繪的法律、法規及方針政策,組織擬訂規范性文件和政策措施,並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參與相關部門涉及城鄉規劃的規范性文件的擬訂工作。
二、負責市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含各專項規劃)的組織編制工作;組織編制分區規劃、近期建設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城市設計和重要地塊的修建性詳細規劃;協調組織編制鎮規劃、村莊規劃;依法審核、審批或上報審批各類城鄉規劃;組織開展城市發展戰略和城鄉規劃研究工作;參與編制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參與各有關部門組織的相關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組織各類專項規劃的批前審核和報批工作。
三、組織協調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工作;負責市區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含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風貌區等)的普查、申報、建檔、規劃編制工作;報批市區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負責市區歷史建築保護方案的規劃工作,
四、負責城市規劃區內建築工程、市政道路、工程管線、橋梁、涵洞、綠化、小品、城市雕塑、戶外廣告和室外建築裝修等各類建設項目的規劃管理;負責修建性詳細規劃、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的規劃審查和報批、《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簡稱為「一書三證」)核發、驗線以及規劃竣工核實等批後管理工作;組織和指導各類規劃方案競選工作。參與城市規劃區內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審核市域范圍內的涉及全局性的重大建設項目和重要基礎設施的選址定點,並按管理許可權核發選址意見書。
五、負責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的規劃管理工作;負責招、拍、掛土地的規劃條件擬定;參與制訂土地開發供應計劃。
六、負責監督檢查全市城鄉規劃的執行情況,加強規劃執法監督,制止、糾正違反城鄉規劃和越權審批等行為;按市政府行政執法分工的要求,依法查處城鄉規劃違法行為;負責全市規劃管理的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和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負責受理與規劃工作有關的檢舉、控告;管理全市規劃行政執法隊伍。
七、負責城鄉規劃展示和宣傳工作;負責城市規劃區內城鄉規劃測繪、信息化和科技進步工作,負責城市規劃地理信息系統的管理;負責規劃設計單位及其從業人員的資質、資格的監督管理工作。負責規劃設計、規劃測繪的行業管理。
八、承辦市委、市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㈧ 撰寫關於審批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和加強保護管理的請示,一文時,符合撰寫要求說法是
一文時,符合撰寫要求說法
㈨ 我國已審批的歷史文虎名城,國務院已審批的有幾個歷史文虎名城
截至2016年5月4日,國務院已將129座城市(瓊山市已並入海口市,兩者算一座)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對這些城市的文化遺跡進行了重點保護。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按照特點主要分為七類。
歷史古都型:都城時代的歷史遺存物、古都的風貌為特點的城市,如洛陽、西安、北京、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等。
傳統風貌型:保留了一個或幾個歷史時期積淀的完整建築群的城市,如商丘、大理、平遙等。
一般史跡型:分散在全城各處的文物古跡為歷史傳統主要體現方式的城市,如濟南、承德等。
風景名勝型:建築與山水環境的疊加而顯示出鮮明個性特徵的城市,如蘇州、桂林等。
地域特色型:地域特色或獨自的個性特徵、民族風情、地方文化構成城市風貌主體的城市,如敦煌、麗江、拉薩等。
近代史跡型:反映歷史上某一事件或某個階段的建築物或建築群為其顯著特色的城市,如上海、重慶、延安、遵義等。
特殊職能型:某種職能在歷史上佔有極突出的地位的城市,如景德鎮、榆林、自貢等。
按地區
華北
北京市
天津市
河北:承德市、保定市、正定縣、邯鄲市、山海關區
山西:平遙縣、大同市、新絳縣、代縣、祁縣、太原市
內蒙古:呼和浩特市
東北
遼寧:沈陽市
吉林:吉林市、集安市
黑龍江: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
華東
上海市
江蘇:南京市、蘇州市、揚州市、徐州市、鎮江市、常熟市、淮安市、無錫市、南通市、宜興市、泰州市、常州市
浙江:杭州市、紹興市、寧波市、衢州市、臨海市、金華市 、嘉興市 、湖州市、溫州市
安徽:亳州市、歙縣、壽縣、安慶市、績溪縣
福建:福州市、泉州市、漳州市、長汀縣
江西:南昌市、贛州市、景德鎮市、瑞金市
山東:濟南市、曲阜市、青島市、聊城市、鄒城市、臨淄區、泰安市、蓬萊市、煙台市、青州市
中南
河南:洛陽市、開封市、商丘市、安陽市、南陽市、鄭州市、浚縣、濮陽市
湖北:荊州市、武漢市、襄陽市、隨州市、鍾祥市
湖南:長沙市、岳陽市、鳳凰縣
廣東:廣州市、潮州市、肇慶市、佛山市、梅州市、雷州市、中山市、惠州市
廣西:桂林市、柳州市、北海市
海南:海口市
西南
重慶市[9]
四川:成都市、自貢市、宜賓市、閬中市、樂山市、都江堰市、瀘州市、會理縣
貴州:遵義市、鎮遠縣
雲南:昆明市、大理市、麗江市、建水縣、巍山縣、會澤縣
西藏:拉薩市、日喀則市、江孜縣
西北
陝西:西安市、咸陽市、延安市、韓城市、榆林市、漢中市
甘肅:張掖市、武威市、敦煌市、天水市
青海:同仁縣
寧夏:銀川市
新疆:喀什市、吐魯番市、特克斯縣、庫車縣 、伊寧市
㈩ 有誰知道《雲南省歷史文化名鎮保護條例》
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
保護條例
(2007年11月29日雲南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
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通過)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保護和管理,繼承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所稱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是指經國務院或者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具有重大歷史、科學、文化價值或者紀念意義的城市、鎮、村、街區。
第三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保護和管理,適用本條例。
第四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保護堅持統籌規劃、科學管理、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的原則。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工作的領導,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組織編制、實施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申報和保護工作。
發展和改革、國土資源、環境保護、民族宗教、旅遊等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做好保護工作。
第七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設立保護專項資金,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用於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普查、規劃、保護等工作。
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可以從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旅遊景區(點)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費用,專項用於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保護。具體項目和標准由州(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按照程序報請省級有關部門批准。
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通過捐助、投資等方式參與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義務,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有權勸阻、舉報。
第二章 確定與撤銷
第九條 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城市、鎮、村、街區,可以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
(一)古代區域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或者交通、軍事要地等,保存有較多的歷史文化實物和遺跡,或者近現代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仍有較多數量的文化遺存;
(二)具有一定數量的保存較為完好,有較高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文物古跡,保存有一定數量的民族民間壁畫、雕塑或者具有學術、史料、藝術價值的碑刻、楹聯等;
(三)在地方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民族文化傳統保留較為完整,具有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特色的代表性建築、設施、標識和特定的場所,或者在歷史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具有重大影響的傳統工藝等;
(四)保存有較高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的舊城街道、巷道、民居、寺觀教堂,或者體現城市、鎮、村、街區內涵的紀念設施和經鑒定公布的優秀建築群;
(五)具有鮮明地方民族特色的城市、鎮、村、街區。
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的,在所申報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至少有一個歷史文化街區。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所在地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資源的調查評價工作,確定其資源狀況、特點和價值,具備條件的,應當及時予以保護,並按照程序申報。
具備條件未申報的,上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議或者督促下級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申報。
第十一條 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應當提交下列申報材料:
(一)申請書;
(二)歷史沿革和歷史文化價值的說明;
(三)反映傳統格局、歷史風貌的音像資料;
(四)保護范圍及其說明;
(五)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築、歷史文化街區的清單及其位置示意圖;
(六)保護目標和保護要求;
(七)有關專家的論證意見。
第十二條 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的,應當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報州(市)人民政府同意,經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初審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國家級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申報。
第十三條 已批准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因保護不力或者不可抗力原因導致其不再符合本條例第九條規定條件的,批准機關應當將其列入瀕危名單予以公布,並責令所在地人民政府限期採取補救措施;確實喪失歷史文化保護價值的,由原批准機關撤銷其稱號。
第三章 保護規劃
第十四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各自的保護范圍劃分為三級保護區:
(一)核心保護區:指由歷史建築物、構築物和其所處的環境風貌組成的核心區域;
(二)建設控制區:指在保護規劃控制下可以進行適當整理、修建和改造的區域;
(三)風貌協調區:指建設控制區以外的保護區域。
核心保護區、建設控制區、風貌協調區的范圍應當在保護規劃中確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規劃具體劃定並設立標志。
第十五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公布後,其所在地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編制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
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的編制,應當保持傳統風貌和格局,維護歷史文化的完整性。
保護規劃和核心保護區的保護詳細規劃,應當自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公布之日起2年內組織編制完成。
第十六條 編制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應當召開聽證會、專家論證會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第十七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 保護原則、重點、范圍;
(二)總體目標;
(三)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要求、實施措施;
(四)發展利用的控制要求;
(五)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和界線;
(六)其他應當包括的內容。
電力電信、道路交通、抗震防災、公共消防、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等專業規劃,應當與經批準的保護規劃相協調。
第十八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詳細規劃應當包括以下內容:
(一)文物建築控制地帶的具體范圍;
(二)保護范圍的具體界線;
(三)保護方法、整治實施計劃和措施;
(四)建築物、構築物的年代、價值、性質、結構、風格、體量、外觀形態、材料、色彩、建築高度、建築密度、建築間距、綠地等控制指標;
(五)重要節點或者建築立面整治規劃設計;
(六)歷史建築的保護名錄和保護要求;
(七)古樹名木保護檔案、保護標志、保護措施。
第十九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按照下列程序報批:
(一)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由所在地人民政府逐級上報省人民政府審批;保護詳細規劃,由所在地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逐級上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二)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規劃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報批。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自批准之日起15日內,由組織編制規劃的人民政府予以公布。
第二十條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擅自改變或者拒不執行經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確需對規劃進行調整的,應當按照原審批程序報批。
第四章 保護措施
第二十一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中的建築物、構築物進行普查,確定公布歷史建築物、構築物,設置保護標志。
第二十二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保護規劃,在核心保護區的主要出入口設立統一的標志牌,標明保護范圍。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設置、移動、塗改或者損毀標志牌。
第二十三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保護區內的建築物、構築物進行全面調查,對重要的建築物、構築物建立檔案,檔案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建築物、構築物的有關技術資料;
(二)建築物、構築物的使用現狀和權屬變化情況;
(三)修繕、裝飾裝修形成的文字、圖紙、圖片、影像等資料;
(四)規劃、測繪信息記錄和相關資料。
第二十四條 對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使用人有保持原樣和安全的義務,在修繕和改建時不得影響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其設計方案應當徵得所在地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涉及到文物保護單位的,還應當徵得所在地文物行政主管部門的同意。
第二十五條 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范圍內,拆除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應當由州(市)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並報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後,依法辦理相關手續。
在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拆除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應當由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報州(市)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批,並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後,依法辦理相關手續。
第二十六條 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一般不得改變使用性質,確需改變使用性質的,產權人應當向產權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由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初審意見,經州(市)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進行產權轉讓的,應當依法辦理相關手續,並自轉讓後15日內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七條 對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產權人應當進行維護、修繕。產權人有能力維護、修繕而不維護、修繕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督促其維護、修繕;確實無力維護、修繕的,當地人民政府可以視情況予以資助,或者通過協商方式置換產權。
第二十八條 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禁止下列活動:
(一)修建損害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
(二)損毀保護規劃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
(三)擅自進行爆破、取土、挖沙、採石、圍填水面等;
(四)侵佔或者破壞保護規劃確定保護的園林、綠地、水面、道路、街巷等;
(五)破壞原有建築風格、景觀、視廊、環境的整體性;
(六)設置、張貼損壞或者影響風貌的標牌、廣告、招貼等。
在核心保護區內除前款禁止的活動外,禁止除修繕以外的新建、改建、擴建活動。
第二十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工作進行監督檢查,並將有關情況報同級人民政府。
第五章 建設項目管理
第三十條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的土地利用和各項建設,應當符合經批準的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
第三十一條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范圍內建設項目的相關審批手續,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辦理。
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進行建設,除應當依法辦理相關審批手續外,還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辦理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經批准建設的項目在施工前,由項目所在地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向社會公布。
第三十二條 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建設項目的選址意見書,由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持項目批准文件和申請書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
第三十三條 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進行建設需要申請用地的,應當向建設項目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後,方可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辦理相關手續。
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辦理程序為:
(一)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持項目批准文件提出申請;
(二)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依據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的要求,核定建設項目用地的具體位置、界限,提供規劃設計條件;
(三)審核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提交的規劃設計總圖或者初步設計方案;
(四)核發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
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包括由規劃用地界限的附圖和明確具體規劃要求的附件。附圖和附件與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三十四條 在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進行項目建設的,應當向項目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辦理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其中在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內的建設工程,應當先經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
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辦理程序為:
(一)建設單位或者個人持建設項目有關批准文件和土地使用權屬證件提出申請;
(二)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依據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的規定,提出建設項目規劃設計要求,作為工程設計的依據;
(三)審查建設項目設計方案;
(四)審查建設單位報送的施工圖件,確認符合保護規劃和保護詳細規劃的要求後,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
施工單位應當按照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要求進行施工,並保護文物古跡及其周圍的林木、植被、水體、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壞。
第三十五條 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前,由縣級人民政府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建設工程是否符合保護規劃條件予以核實,符合條件的,出具規劃認可文件。未取得規劃認可文件的,建設單位不得組織竣工驗收。
建設單位或者產權人應當在竣工驗收後6個月內,向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報送有關竣工驗收資料,辦理存檔手續。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三條規定,因保護不力導致已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被列入瀕危名單或者被撤銷稱號的,由上級人民政府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未經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擅自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范圍內拆除確定保護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未造成重大影響的,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重大影響的,處1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恢復原狀;逾期不改正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拆除,並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三)至(五)項規定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修復;逾期不修復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修復,所需修復費用由行為人承擔,並對行為人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六)項規定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恢復原狀;逾期不改正的,對個人處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的罰款;對單位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第(二)項、第二款規定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逾期不改正或者未採取其他補救措施的,處1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二條、三十三條、三十四條規定,未辦理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進行建設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未造成重大影響的,限期補辦手續,並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重大影響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建設,限期拆除,並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逾期不拆除的,依法強制拆除,並處1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四條第三款規定,施工單位未按照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規定的要求進行施工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未取得規劃認可文件組織驗收或者工程驗收合格後6個月內,未向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報送有關竣工資料,辦理存檔手續的,由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劃(建設)或者文物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補辦手續;逾期未補辦的,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修繕、改建設計方案未經規劃(建設)或者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
(二)改變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使用性質,未經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三)轉讓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的產權,未向規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四十三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四十四條 本條例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