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我國歷史文化產品

我國歷史文化產品

發布時間:2021-02-28 10:47:22

1. 如何才能增強我國文化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繼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以後,黨的十七大報告又進一步明確提出「文化軟實力」的概念,並明確強調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在文化軟實力提升和文化影響力增強的過程中,當今時代與過去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盡管依靠政府主導、政府補貼的傳統「文化交流」模式仍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文化出口的意義變得更為重要。
發達國家在依靠文化出口提升文化軟實力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早在「一戰」期間,美國便極力推動本國電影佔領世界電影市場;2006年4月28日,日本外相在《關於文化外交的新構想》中,明確提出「動漫外交」戰略;2006年1月17日,韓國總理李海瓚主持會議,專門討論的是「韓流」產品世界化問題。美國大片、日本動漫、「韓流」電視劇等等,都是在國際文化市場上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文化產品,這些文化產品在走出國門的過程中,依靠的恰恰是文化出口的方式,它們能夠佔領世界文化市場,其中當然有著政府這只「看不見的手」的背後推動,但更重要的是文化產品本身的強大競爭力。
第二,大城市(尤其是首都城市)在一國文化影響力提升過程中發揮著領頭羊的作用。
吉布森等人的研究表明,當代文化生產在城鄉之間有著巨大的差別,在就業、投資、產業集結等方面,大都市佔據主導地位,並且,首都城市遠遠高於非首都的其他都市。在美國,50%以上的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集中在人口100萬以上的都市裡,更嚴格地說,主要是集中在兩個中心:紐約和洛杉磯。1998年,悉尼在文化產業方面提供的就業機會佔到整個澳大利亞的30%以上,而悉尼文化產業的產值佔到整個澳大利亞的32.2%。 從就業方面看,倫敦占整個英國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26.9% 。瑞典的文化經濟從業人員(佔全國職位總數的9%)大多集中在斯德格爾摩 。在日本,東京文化產業的從業人數占日本文化產業就業總數的16%。進入21 世紀以後,國際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更是呈現出跨國資本運作、產業結構高度提升、產業分布組群化態勢,在一些國際性的大都市周邊產生出帶有全球意義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
《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把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北京未來的工作重點。2006年,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為812億元,佔GDP比重10.3%,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北京經濟的一個重要支柱。作為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首都城市,北京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的一個正確選擇。在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必須面向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面向國際市場、推動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影響力提升,會對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引領帶動作用。
一、北京增強文化創意產業國際競爭力優勢明顯
(一)豐富、多元的文化資源
作為一個有著800 多年建都史、2000多年歷史的城市,北京有著得天獨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北京不僅有故宮、頤和園等豐富的以物質為載體的文化,更有京劇、曲藝、美術工藝、傳統醫葯、民俗等燦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使北京有了自己獨特的符號,有了可供挖掘的歷史文化金礦。除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外,北京也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交匯處,並在這種多元交匯中呈現出獨特的文化特色。北京有以中關村為代表的數字等高科技文化,有全國最大規模的書畫、古玩等藝術品市場,更有全國最高水平的文體演出盛事。
豐富、多元的文化資源,為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保障。北京諸多文化行業在全國獨占鰲頭:北京地區出版的圖書約佔全國總量的1/2,音像製品佔1/3,期刊佔1/4,報紙佔1/5,電視劇出品(部)集數和電影產量佔全國1/3 以上。在出口方面,北京文化創意產品出口規模也日益擴大,尤其是軟體、圖書、影視等行業的產品出口量居全國前列。2001年北京文化產品出口量約佔全國的30%;2004年約佔40%,年增幅20%以上。2006年北京實現海關軟體出口3.56億美元,佔全國海關軟體出口的1/3。
(二)創新能力全國領先
創新能力是當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北京作為全國首都,不僅具有豐富、多元的文化資源,在科技創新、知識創新等方面也都位居全國前列。在專利授權量方面,2000年北京的專利授權量為5905件,2006年為11238件,增長了90.2%,其中發明專利2000年為1074件,2006年為3864件,增長了259.8%;在科技獎項獲得方面,2005年,北京地區共獲國家科學技術獎75項(通用項目),占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總數247項(通用項目)的30.4%。
北京的知識創新能力大大高於其它地區。在R&D投入上,2005年,北京科研機構共獲得科技活動經費735億元,佔全國科技經費的14%,高居全國各地區之首。另外,北京的R&D投入逐年遞增, 2006年達到5.8%,超出了同期美國、德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在科研項目上,北京地區近年來承擔了大量的國家級科研項目,各項研究項目排名和經費使用均為全國第一。2004年承擔的基礎研究計劃158項,佔全國的41.7%,使用經費4.8億元,佔全國的46.1%;承擔的863計劃1227項,佔全國的 32.1%,使用經費27.9億元,佔全國的30.0%;承擔攻關計劃716項,佔全國的35.1%,使用經費20.0億元,佔全國的13.4%;承擔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176項,佔全國的12%,使用經費1.1億元,佔全國的13.4%。總之,北京的知識創新能力強大,在全國的優勢十分明顯。
(三)豐富的文化創意人才資源
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 創意資源豐富, 聚集了一大批享譽全國的文化名人、文學家、藝術家和大量創意人才。全國有400多個科技信息類研究院所及科技信息網路中心,大部分集中在北京地區。北京地區擁有獨立信息機構50多個,佔全國的10.7%。根據《2006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的數據,2005年北京地區擁有高等院校89所,科研機構350所,有科研活動的單位數目6481家,其中大中型工業企業有254家。北京市的人力科技資源佔全國總科技人力資源的9.24%,其中高校科研人員和科研機構人員數量高居全國第一,遠遠超過其他地區。此外,北京每10萬人中,大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有1.7萬人,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北京兩院院士有706人;北京擁有全國1/3的研究生院、國家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北京培養的博士後佔全國的1/3。豐富的文化創意人才資源,為北京做大做強文化創意產業, 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提供了堅強的後盾。
(四)首都優勢
北京作為首都,意味著被賦予了一個代表中國的象徵符號,這個符號給北京帶來的是一種巨大的吸引力和輻射力。首都優勢是北京所特有的財富,是國內任何城市不可比擬、無法相爭的無形資產。首先,首都優勢為北京帶來了巨大的「注意力」資源,這種「注意力」資源在當代社會可以形成一種強大的無形資產。其次,首都優勢為北京帶來了龐大的各種消費人流,其中,國內外高端人士佔有相當大的比重,龐大的高端人員流動數量,為北京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市場。再次,首都優勢為北京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形態的發展提供契機。如北京近年來興起的會展業、總部經濟,包括2008 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辦帶來的奧運經濟,主要是靠首都優勢實現的。
(五)文化創意機構數量眾多,文化創意集聚區初具規模
《北京藍皮書》的相關數據表明,目前在全國573 家出版社中,有237 家在北京,佔全國出版社總量的41.36%,而從出版量、種類上,北京市的圖書出版業所佔比例將近全國的一半,而且這個數字還在提高。由於北京擁有全國最集中的作者資源、媒體宣傳資源和市場影響力,近年來,全國各地出版發行集團都紛紛北上,在北京建立分支機構,如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在北京成立貝貝特公司、長江文藝出版社成立北京發行中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成立世紀文景圖書公司等,這些都已經成為全國性的知名品牌。此外,相當一批外地的民營圖書公司,也將企業總部遷往北京或在北京開展業務,如山東世紀天鴻、廣東天時音像、福建廈門光合作用書房,以及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的文化工作室等。
北京目前已經形成了海淀園的中關村文化創意產業先導基地、石景山數字娛樂產業基地、雍和文化園、電子城798 文化基地、北京DRC 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基地等多個創意產業集聚區。另外,東城區文化產業園區、國家新媒體產業基地、三辰卡通動漫網游產業基地、朝陽公園文化園區等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正在規劃建設之中。
(六)奧運機遇
加拿大學者約翰·弗里德曼指出:「奧運會已經遠遠不只是(像始創時那樣)關乎運動技能,至少從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開始,它已經變成了一樁大買賣。奧運會不僅把整個世界的注意力引向主辦城市,而且正如所期盼的那樣,在當地零售商、旅店以及其他服務者的口袋裡留下了上億的美鈔。」2008年奧運會的舉辦,不僅能夠為北京帶來巨大的直接經濟效益,更有長遠的後續影響。奧運會使世界的目光集中在北京,為展示北京傳統和東方文化神韻,擴大國際交流,推動北京文化創意產業與國際對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發展的不足與隱憂
在北京市有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近年來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化步伐不斷加快,國際影響力有了較大提升。但是,與紐約、東京、巴黎等國際化大都市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在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化發展過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一)戰略定位有待明確,整體戰略布局尚未形成
在全球化語境中,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應以世界大都市作為參照與直接競爭對象。因此,面向全球的、整體性的文化創意產業戰略定位、戰略布局非常重要。目前,北京市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已經開展了大量的研究,但就整體而言,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國際化定位尚不明確,整體戰略布局尚未形成。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在區域、全球應處於何種位置?面對倫敦、紐約、東京等文化創意產業發達的國際大都市,北京應採取何種戰略步驟以應對其競爭?在起步較晚的情況下,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如何發揮後發優勢?等等,對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戰略定位、發展路徑和實施步驟。
(二)文化創意產業主體實力較弱,國際競爭力不足
企業是文化產品的製造者和推廣者,也是文化市場的開拓者,是文化市場的主體和跨國經營的承擔者。沒有名牌的企業就不可能打開國際文化貿易的局面,更不可能形成國際文化的競爭力。競爭,實際上是企業實力和創造力的一種較量,培育和造就名牌文化創意企業是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任務之一,唯有下工夫培育一批文化的名牌企業,才能擔當起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國際競爭的重任。目前,北京的部分文化創意企業已經初具規模,在國內市場居於領先地位。但是,如果放眼全球,將時代華納、迪斯尼等大型跨國集團作為比照對象,這些企業無論在規模、效益還是品牌方面,都難以與之直接競爭。
(三)配套服務有待健全
目前,我國文化創意企業大多將眼光放在國內市場,原因有三:第一,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文化市場已經形成了龐大的規模,僅面向國內市場便可獲得足夠利潤;第二,由於文化歷史悠久和前期市場培育不足的原因,我國文化產品在走出國門的過程中往往遭受較大的文化折扣,文化企業採取外向型發展會面臨較大的風險;第三,我國文化創意企業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普遍缺乏資金、信息、管理經驗和業務渠道,難以參與國際競爭。因此,我國外向型文化出口企業至今仍難以形成規模,難以獲取規模經濟效益,而規模經濟效益恰恰是文化產品競爭力的重要來源。
北京集中了大量的文化創意企業,這些企業在北京市場也面臨嚴峻的競爭壓力,有很多企業迫切需要立足北京、面向國際市場,但是,由於政府有關部門配套服務不夠完善,使得它們在走向國際市場時面臨資源、渠道、資金、法律服務等方面的諸多問題。
三、增強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影響力的對策建議
(一)從城市營銷的高度,制定增強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影響力的整體戰略
全球化時代,城市間競爭日益加劇。在這種情況下,城市營銷的理念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大城市的重視。「城市營銷」概念來源於菲利普·科特勒的「國家營銷」概念。科特勒認為,國家其實是由消費者、製造商、供應商和分銷商的實際行為結合而成的一個整體。因此,國家也可以根據自身優勢,像一個企業那樣用心經營。由國家營銷概念衍生而來的城市營銷也力求將城市視為一個企業,將城市各種資源、產品和城市整體形象以現代市場營銷的方法進行推廣。
城市營銷是一個綜合概念,它是包括城市資源、產品、企業、品牌、文化氛圍、投資環境乃至城市形象的全方位的營銷。城市營銷有三種主要的營銷方式:一是「景點」營銷,二是「項目」營銷,三是系統整體營銷。無論「景點」還是「項目」,都是靜態的、局部的城市營銷方式,只有系統整體營銷才能真正體現城市整體形象和特徵。
當今時代,在城市系統整體營銷過程中,文化創意產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首先,隨著當代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升級換代,文化創意產業已經成為城市(尤其是國際大都市)至關重要的產業型態。第二,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品能以直觀形象的方式體現城市風貌和城市精神。第三,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強大的整合作用,可以形成相關產業鏈,從而帶動相關產業鏈的整體營銷。第四,文化創意產業對良好創意的孵化作用,也會為城市營銷方式的更新產生推動。
目前,在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過程中已經充分認識到國際化發展的重要意義,但並未將其與城市營銷的整體進行整合。我們認為,在政策指定和實際運作過程中,應從城市營銷的高度,制定增強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影響力的整體戰略,解決觀念、機制和策略三個層面的問題。
在觀念層面,應該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觀與城市營銷觀念結合起來。在文化創意產業戰略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城市」的整體意識和「營銷」意識。文化創意產業強調創意的核心地位,強調它在城市產業結構升級換代、城市形象提升過程中的整合效應,這是它與文化產業概念不同的關鍵所在。文化創意產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也要始終貫穿北京作為一個「城市」的整體意識。「營銷」意識就是要變被動為主動,通過文化創意產業真正把城市整體形象「營銷」出去。就國內目前的情況來看,對營銷和貿易環節的忽視是一個普遍問題。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必須充分貫穿營銷意識,將推動北京文化創意產品走向國內和國際市場作為重要戰略環節。
在機制層面,應充分建立相關激勵機制和制約機制,推動表現北京城市形象的文化創意產品「走出去」。在目前中國文化貿易出於嚴重逆差的情況下,北京文化創意產品「走出去」既關乎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也會對其他城市和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起到示範作用。建立鼓勵相關文化創意產品「走出去」的激勵機制,同時建立防止內部企業惡性競爭的制約機制。鼓勵充分體現北京形象的文化創意產品生產,對好的文化創意產品給予獎勵或補貼。建立相關協調機制,打破行業間、產業間的各種壁壘,以文化創意產業為龍頭,以相關產業鏈為主體,以提升城市整體形象和創造力為目標,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牢固樹立「北京創意」的品牌。
在策略層面,在挖掘本市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也應充分運用現代媒體和現代市場策略。北京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這是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優勢,也是北京城市營銷過程中的重點所在。在大眾文化成為主要文化型態、文化貿易成為大勢所趨的時代,這種傳統文化資源優勢必須與現代媒體相結合,以此激活傳統文化資源,並通過現代市場營銷策略使之為世界所認知和了解。在文化創意產品的生產策略上,應強調以現代方式激活傳統文化資源。在市場策略上,應變被動的「請進來」為「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在品牌策略上,應變單純的產品品牌為「北京品牌」,以體現北京城市形象為核心,形成相關的系列品牌。
(二)盡快落實各項鼓勵政策
自北京明確提出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以來,出台了各種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鼓勵政策。在2006年10月發布的《北京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中,對促進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出口採取了出口退(免)稅、獎勵優秀出口企業、培育營銷網路體系等各個方面的鼓勵政策。從現有情況看,這些鼓勵政策仍存在著規定不完善、落實不到位等種種不足。有關部門應根據產業、企業的現實,盡快落實資金、稅收、法律援助、咨詢服務等有關政策,使得各種鼓勵不僅僅停留在文字上。
(三)整合產業資源,促進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對接,形成合力
從已有的經驗來看,那些具有強大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文化創意產品,並不僅僅是因為產品本身的優勢。在走向國際市場的初期,其背後往往存在政治和經濟這兩只「看不見的手」的強力推動。在政治推動方面,發達國家往往通過政治壓力促使目標市場國開放本國文化市場,比如,美國便是利用WTO談判等手段極力推動本國文化產品出口。在經濟方面,那些國際競爭力強大的文化創意產品背後往往有著其他產業資本的推動,索尼、哥倫比亞、迪斯尼等大型跨國集團是這方面最好的例證,它們都是以強大的經濟實力為依託,使得文化創意產品在企業發展過程中發揮「火車頭」的作用。由此可見,沒有強大的政治經濟力量作為依託,文化創意產品很難在國際市場「一枝獨秀」。
由於綜合國力和中國發展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北京文化創意產品在增強國際影響力的過程中,藉助政治壓力不太現實。較為現實的做法是: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的對接,吸納其他產業領域的資金、營銷網路等資源,形成合力。這樣,一方面可以解決文化創意產品與服務走出去過程中急待解決的各種資源問題;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發揮文化創意產業的「火車頭」作用,形成完整產業鏈條,從而實現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相關產業的雙贏。
(四)完善文化創意人才培養機制,為國際貿易人才轉軌提供便利
龍永圖先生在談到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幾個關鍵問題時指出,中國文化產業「需要有國外生活、工作背景,取得過成功經驗的,比較熟悉國外的製作方式、營銷渠道、發行放映的人才」 。相關人才缺乏,已經成為制約中國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影響力提升的瓶頸之一,北京也不例外。
目前,北京有多家高校開設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國際文化貿易等相關專業課程,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相關專業的設置過程中,我們更多地是注重相關文化、傳媒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培養,在與經濟、貿易對接方面存在較大欠缺。今後,在專業和課程設置方面,應著力解決文化與經濟、貿易的對接,培養真正的「復合型」人才。
在完善相關專業和課程設置的同時,也應為外貿人才的交流、轉向提供便利。與文化貿易相比,我國在其他產品貿易方面的經驗和成就更多。經過多年的發展和經驗積累,我國在農產品、紡織品等領域擁有大量能夠熟練從事國際貿易和應對相關問題的高端人才。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對外文化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充分利用其他領域已經成長起來的貿易人才是一條值得嘗試的捷徑。對內,可聯合文化、外貿等有關部門,對優秀貿易人才進行登記備案,根據其意向選擇對其進行文化創意產業的有關培訓;對外,可由政府部門牽線,促成國內機構與國外文化企業的聯合、交流,邀請有關人員為國內非文化產業方面的高端貿易人才進行培訓。另外,也可設立專門的培訓和資格認證考試,定期組織其他領域的國際貿易人才參加。
(五)明確目標市場定位,針對目標市場加強調研與合作
一般物質產品的消費具有人類共通性,比如,中國紡織品物美價廉,這一點對於所有國家都是如此——不管是歐美發達國家還是非洲落後國家。因此,我們完全可以將按照同一質量標准進行生產的紡織品出口到不同國家。然而,對於文化創意產品來說則並非如此。文化創意產品以其中蘊涵的文化內容為根本,文化創意產品的內容若與目標市場國的價值觀、審美趣味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馳,該文化產品就不可能在目標市場國取得成功。因此,在推動北京文化創意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過程中,應首先明確目標市場定位,並針對目標市場加強調研與合作。
早在1927年,美國商務部便發布過一份由駐華使領館人員提供的中國市場調研報告,該報告對「中國電影趣味」的把握相當細致,特別提醒製片人「三角戀愛和兩代人沖突的題材因違反傳統倫理而不受中國人歡迎」,還將「大團圓」、「善惡分明」等歸納為美國電影能夠占據中國市場的原因。對目標市場國文化習慣、文化市場的深入了解,是美國文化產品能夠風靡世界的原因之一。
在推動北京文化創意產品走出去的過程中,也必須有針對性地了解目標市場國的文化習慣和文化市場狀況,做到有的放矢,根據目標市場國的實際情況製作、發行文化產品,從而做到事半功倍,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在具體措施方面,可組建專業性調研機構,對世界各國文化市場進行深入調研,定期發布各國市場調研報告,供業界參考;在行政審批的過程中,也可將歸國後提供演出總結報告、參展總結報告等國外市場信息作為條件,收集國外文化市場的有關情況,既方便管理部門的宏觀統籌,也能在以後的有關申請中向申請企業提供建議和指導。
中國古人雲:「借勢勝於造勢,借力強於發力。」加強與目標市場國的合作,挖掘合作方的資源優勢,為我所用,將對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國際影響力的提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六)著力培育一批國際知名的大型文化創意企業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際文化貿易的主導地位開始從一國政府轉向跨國公司。新聞集團、時代華納、迪斯尼等大型跨國文化集團在國際文化市場中的壟斷地位十分明顯。在規模經濟效應的作用下,這些大型跨國集團可以集中資本、技術和人才的優勢,形成具有知識產權的產品鏈,然後以多種形式向全球的文化市場大量推出,獲得競爭的優勢。在跨國公司成為全球文化貿易真正主體的今天,國際文化市場競爭也成為一種「巨人」之間的競爭,如果沒有自己的大型跨國文化公司,將難以真正實現「走出去」的戰略目標。
鑒於北京市文化創意企業規模普遍不大,綜合實力不強的問題,應鼓勵本地企業之間、本地企業與國外企業之間的並購、重組,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企業集團。在企業整合充足的過程中,應將行政性整合與市場整合加以統一,使企業整合之後真正能夠實現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效益,改變國內文化企業整合的政府運作模式,以免形成「大而不強」的局面。

2. 如何提升我國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第一,增強自主創新意識,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不斷推陳出新(當然也要聯系我們的傳統文化);其次,不斷面向、適應變化的市場,拓寬市場;再次,加強國際合作,學習外國先進的技術和經驗。

3. 如何提高我國文化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謝謝!老師催得緊、、

文化產品?
前提:來首先得自己內自部的人了解並且喜愛這東西,然後再拿出來給別人瞧。否則只是空有其表
然後在物質的質量和創新能力上要保證一定水準,且能夠不斷提高。就是指有潛力,有價值
再然後,這類東西它最好能根據時下世界流行或者生活需要什麼的,去調整自己,做出一定適應。這樣能更好更全面的發展和推廣。還有需要注重自己的精神文化與之結合。就好像你光說的漂亮且不會做一樣。。。也是空有其表。
當然,這類東西或這個東西,它必須要有一定程度上的文化價值或者使用價值,以滿足某些人的某些需求,藝術上的或者精神上的等等。你總不能使勁推廣一個不能吃不能看不能玩的垃圾吧。

4. 對於發展我國文化產業,你有何好的建議

一、適應宏觀經濟形勢發展的要求,發揮文化產業對於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和諧社會發展的戰略樞紐作用「十五」期間,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受到宏觀經濟形勢的影響,發展速度並沒有提高,這種情況在「十一五」期間有望扭轉。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預測,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可能大大提前,2015年提前實現小康,到2020年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我國人均消費到2020年將可能實現年均10.8%的增長,新的消費高峰就要來臨,文化消費將真正成為拉動消費結構升級的主力軍。這兩年來已經出現了以住房和汽車消費為代表的消費升級,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已由投資拉動轉變為消費拉動,下一輪消費升級的帶動性項目將是教育、醫療、旅遊、電信、信息和家庭娛樂商品等。此外,「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加強對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制約居民消費支出的因素將進一步得到解除,消費升級的速度將會更快。宏觀經濟形勢的發展動向充分說明,以文化產業的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對於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調整經濟結構、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和諧社會發展,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樞紐性作用。我們應該加快改革步伐,以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政策創新的重大舉措盡早地啟動新一輪文化產業發展的高增長周期。建議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制訂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中長期發展戰略,為未來五到十年的發展描繪出藍圖。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形成新的產業格局和市場格局2006年是文化體制改革在全國推開的第一年,體制改革的效應將開始全面釋放,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新的動力。2003年以來,試點地區積極推進政府職能轉變,「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體制改革目標模式已經基本清晰。可以預見,存量領域國有文化資產之間兼並、重組、整合的速度將加快,迅速產生一批跨行業、跨媒體、具有品牌競爭力和戰略投資力的產業集團,大大提高我國文化市場的集中度,使「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浮出水面。新型的文化產業格局將有利於政府對文化產業實施基於市場的內容監管,推動「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的形成。我國文化管理體制將融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統一框架,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將全面融入國民經濟的統一市場。文化體制改革是解放文化生產力,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和諧發展,走向現代國家的一場革命。建議吸取經濟體制改革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的成功經驗,組成多部門參與的文化體制改革指導機構,開展全面調研,制定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方案,積極穩妥地加以推進。三、統一和規范市場,推動文化產業全面發展經過「十五」期間文化產業的發展,目前文化產品和服務比較豐富,人民群眾自主消費文化產品的權利基本得到落實,但是自主生產文化產品的權利還沒有得到充分落實。具體表現為:產品市場已經形成,要素市場還沒有統一(投融資體制改革還在破題階段);不同所有制之間,增量領域和存量領域之間還存在壁壘。隨著「十一五」規劃對於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的明確,國有文化資產監管體系正在積極推進,國有文化企業中現代企業制度正在逐漸建立,股份化過程將逐步實現,投融資市場將形成,統一規范的文化產業要素市場將真正建立起來。國有和民營文化資本在統一市場體系中並軌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這有利於我國文化產業的健康發展,可能成為下一階段的重要特點。在國有文化機構不能迅速松綁的情況下,民間資本挾技術與資金雙重優勢異軍突起是不可避免的。從經濟體制改革的經驗看,「增量改革」在體制轉型的特定階段必不可免。就目前而言,開放市場、鼓勵非公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在文化領域建立「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產業格局的重點,具有明顯的促進改革的積極作用。活躍民間投資將提高體制內閑置資源要素的價值,並提高延遲改革的「機會成本」,使得國有文化單位改革產生「內生動力」,並使加快改革以「盤活存量資源」更為容易。「十五」以來我們一直實行以文化產業發展推動文化市場開放的戰略,「十一五」期間應該轉變為以全面開放和構建文化市場推動產業發展的新階段。四、關注技術進步,在文化產業結構重組中實現體制和機制創新2006年文化產業的結構變化將可能由技術和資本唱主角。由於技術進步,寬頻和移動通訊技術的歷史性結合已經實現,廣電和電信統一的技術平台和商業平台正在出現,商業模式趨於成熟,資本市場再度活躍,新興文化產業將出現爆發式增長局面,打破廣電和電信分業經營的格局,推動文化產業的產業結構和鏈條發生歷史性的重組,對文化體制改革產生巨大壓力。在這個意義上說,十六屆五中全會在「十一五」規劃建議中提出的「加強寬頻通信網、數字電視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等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三網融合』」的建議具有重大意義。新興文化產業領域歷史包袱較少,將成為新型的傳媒監管體制的試驗場所,從而與體制內文化體制改革遙相呼應。我們應該抓住文化體制改革全面展開的歷史性契機,最大限度地放開市場准入,統一體制性環境和政策性環境,將發展壓力轉化為發展動力。建議有關部門抓住數字電視、網路電視、以及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的歷史機遇,革除束縛國有文化資本發展壯大的體制性障礙,主導終端消費市場的整合,抓住這一契機,走向新的發展階段。五、加強區域協調,尋求產業發展新機遇為了適應新的發展形勢,國家將區域協調發展列為「十一五」規劃的重點。2005年以來,各地都在積極制訂「十一五」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的經濟、社會現代化呈現一種從東到西、從城市到農村逐步展開的分梯度非均衡發展態勢。處在經濟、文化發展歷史邏輯的不同階段上的各個地區,應該在差別競爭的基礎上,加強整合與合作。沿海發達地區,特別是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發展程度較高,已經處在與全球化最前沿領域「接軌」狀態,可以制定「外向型發展戰略」,著眼於盡快成為全球性文化產業競爭的「一極」,並帶動中西部文化產業走向國際市場;如果進一步對近年來兩岸四地文化產業的發展與互動的新態勢在戰略和政策層面予以關注和鼓勵,將有效推動中華文化在東亞以至於全球文化產業競爭中佔領先機。中西部地區發展程度較低,應該在政府主導下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和文化市場建設,整理文化資源,找造文化品牌,開發特色文化產業。從全局著眼,我國文化產業東部實力強大而西部資源豐富,因此,產業發展的龍頭在東部,但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西部。無論在東部還是中西部,文化產業都將成為下一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重心。東部發達地區已經到了積極發展文化產業以替代傳統產業的階段,中西部地區也應該將文化產業發展納入經濟結構調整的整體戰略,作為「新興工業化道路」的一種重要選擇。中西部地區是我國文化資源的富集地區,文化產業符合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特點,如果成功替代傳統產業,將改寫中西部地區現代化的發展邏輯和路徑。六、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構建和諧社會發展新局面「十一五」期間將成為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的轉折時期。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對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進行了全面闡述。我們應該認識到,現階段我國廣大農民群眾的文化消費極不平衡,既有所發展又極為不足;廣大農村文化市場的發育極不平衡,既有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費需求不能滿足的問題,又有基本文化權益不能保障的問題。對此,我們既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克服市場失靈,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又需要積極培育市場機制,發展文化產業,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改革體制,轉換機制,將文化建設轉移到新的體制基礎上來。

5. 談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文化是屬於精神、觀念范疇。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消費品不僅僅再局限於物質內層面,而開始容追求更高層面的,讓人在精神、觀念上感到滿足的文化產品。由於生活逐漸富足,人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因此,文化產業應運而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產業的定義是:按照工業標准,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早在20世紀,當現代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文化產業也隨之成熟。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其產值在GDP中所佔比重相當龐大。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在中國社會逐漸成熟, 中國的文化產業正勢不可擋地發展起來。
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較晚,但發展迅速,為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越來越大,而在發展過程中,往往還存在很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在新世紀第二個十年,我們該如何審時度勢,緊抓歷史機遇,做強文化產業,使文化成為引領我國新一輪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已是我國當前的緊迫任務和重要課題。

6. 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第一,統一、規范、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尚未建立,制約了文化產業的正常發展。 成熟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包括文化產品市場、文化服務市場、文化要素市場。建立並完善我國的文化市場體系對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文化市場是文化產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全的文化市場能夠促進各類文化產品和市場要素的自由流動,實現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拓展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 當前我國文化市場的發育還不夠完善,文化產品市場、文化服務市場不夠發達,文化要素市場的發展就更為滯後,例如,資金市場、設施市場、人才勞務市場、中介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等急需建設和發展。這種狀況無疑阻礙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和流通,限制了我國文化市場、文化產業的深入發展。 第二,豐富的文化資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我國有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歷史文化資源方面,重要歷史人物、重大歷史事件不勝枚舉;民族文化資源方面,56個民族的民族文化資源多姿多彩,極為豐富;現代文化資源方面,在20世紀,中國在政治上經歷了帝制、總統制、共和制,在經濟上發生了從小農經濟、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巨大轉型,在文化上則是各種社會思潮、思想流派異彩紛呈。但是這些豐富的文化資源很少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流傳久遠的《花木蘭》故事,讓許多人熟視無睹,但在被好萊塢加工成動畫片後,在世界范圍內取得了票房豐收。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形成的深厚文化積累、多樣文化形態,是怎麼估計也不過分的寶貴文化資源。如何通過發展文化產業等途徑,把我國令人稱羨的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文化產業優勢,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 第三,文化產業法規建設滯後。 早在1993年,就有全國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議案,建議制定文化市場管理法,以解決當時存在的文化管理跟不上,文化市場立法滯後的問題。但由於部門利益紛爭、職能嚴重交叉等原因,文化市場管理法至今尚未形成。當前,根據以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以及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政策,要盡早推出促進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法律法規,使文化產業在發展在法律層面得到保障。例如,可以出台「文化產業促進法」、「文化產業振興與發展條例」等法律法規。 第四,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著體制不順、管理不暢等問題。 只有從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從建設服務型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思路,以及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大部制改革嘗試中,考慮組建統籌管理我國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的機構或部門,集中力量推進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既可以考慮對現行的宣傳文化部門設置體制進行有利於文化產業發展的組合,形成一個整合現有各部門與文化產業發展有關的職權和職能的新的綜合性部門。

7. 總結我國歷史傳統文化保護現狀,看清楚,答對題!

及中國的茶文化,就不能不涉及到佛教和佛茶文化,因為它是中國茶文化中的奇葩之一,其中蘊藏著許多耐人尋味的內容。
這里首先要談一談佛茶文化與中國傳統茶道的重要區別。中國茶文化的主調可以說是以儒家茶道為主的。茶道中充滿著自己的精神追求,也有對其他人際的熱情。飲茶,自己養浩然之氣,對人又博施眾濟,大家分享快樂。清醒、達觀、熱情、親和包容,構成儒家茶道的歡快格局。既承認苦,又爭取樂,比較的「中庸」,易於為一般人接受。而佛教茶道則沒有這種歡快的格調,它更為強調「苦寂」,強調「苦寂」中的「頓悟」。那麼既然中國茶文化總的思想趨向是熱愛人生和樂感的,而佛教精神強調的是苦寂,這兩種東西怎麼會如此緊密地連訣相伴,而調和成另一種茶文化——佛茶文化呢?
對於中國佛茶文化的形成,不能不提及我國封建社會的一個光輝時期——唐王朝。佛教自漢代傳人中國,逐漸發展,但其發展總擺脫不了「依附」二字,只是到了隋唐,尤其是唐代,由於朝廷的提倡而得到了特殊發展,使僧居佛剎遍於全國各地。許多寺院不僅成為傳播佛學思想的地方,而且也是經濟單位,許多高級僧人都是大地主,和尚中的上層人士不僅享受世俗地主高堂錦衣的優裕生活,而且比世俗地主更加閑適,飲茶需要耐心和功夫,把茶變為藝術又需要一定的物質條件。寺院常建於名山名水之間,氣候常宜植茶,而僧人們是專門進行精神修養的,所以把茶與精神結合,佛之弟子是最好的人選之一。由於僧人清閑,有時間品茶,僧人修煉也需要飲茶,加上唐王朝大力發展,弘揚佛教,僧人行遍天下,從而推動了飲茶之風在全國的流行。可以說這是佛家對中國茶文化的不朽功德。
但是使佛理與茶理真正結合,形成佛茶文化,是禪宗的貢獻。至今在中日等國還流行的「茶禪一味」的說法即是明證。禪宗,只是佛學諸派中的一派,但其對奠定佛茶文化的精神基礎,是功不可泯的。
禪宗主張以坐禪修行的方法「直指人心,見性成德,不立文字」。就是說,心理清凈,無有煩惱,此心即佛。其次還主張逢苦不憂,得樂不喜,無求即樂。因為它的出現,使佛茶文化有了自己獨立的意境。
禪宗的有無觀,是十分有意思的。從哲學觀點看,禪宗強調自身領悟,即所謂「明心見性」,主張所謂有即無,無即有,不過是勸人心胸豁達些,真靠坐禪把世上的東西和煩惱都變的沒有了,那是不可能的。從這點說,茶能使人心靜、不亂、不煩,有樂趣,但又有節制,與禪宗變通佛教規戒相適應。禪宗在茶中熔進「清靜」思想,希望通過飲茶把自己與山水、自然、宇宙融為一體,在飲茶中求得美好的韻律,精神開釋,這是修道的一種「創新」,若按印度佛教的原義,今生不得解脫,天堂才是出路,當然飲茶也無濟於事,只有干坐著等死罷了。但禪是中國化的佛教,主張「頓悟」,你把事情都看淡些,就「大覺大悟」了。在茶中得到精神寄託,也是一種「悟」,所以說「茶禪一味」,茶道精神與禪學是相通的。正是由於禪師們在追求靜悟方面的執著,使佛茶文化的意境得以確立,將飲茶從技藝提高到了精神的高度,從而在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茶道」二字。1)體現佛茶文化特點,突出恢復佛家「茶儀」。

佛教戒律太嚴不適合中國人的胃口,但完全去律去戒也就不稱其為佛教了。禪宗主張圓通,但圓通過了分,到後來有的禪僧主張連坐禪也不必了,這對禪宗本身便構成了威脅。所以,到唐末禪宗自己開始整頓。和尚懷海採用大小乘戒律,別創「禪律」,因懷海居百仗山,故稱《百仗清規》,《百仗清規》包括了僧人一切行為規范,而茶是禪僧良友,對飲茶的規矩自然也規范了進去。從此佛家茶儀正式出現。
茶儀中比較有名的是浙江餘杭徑山茶宴。在宋代,徑山寺以佛與茶同時出名,號稱江南禪林之冠。茶宴上,要坐談佛經,也談茶道,並賦詩。徑山茶宴有一定程式,先由主持僧親自「調茶」,以表對全體佛眾的敬意。然後由寺僧——奉獻給賓客,稱為「獻茶」。賓客接茶後,打開茶碗觀茶色,聞茶香,再嘗味,開辟了茶文化的新途徑。
別外,禪門把日常飲茶和待客方法也加以了規范。所有這些,都是可供我們挖掘、整理的對象。

(2)開闢佛茶文化游對日本市場的重大意義。

日本茶道,無論從茶藝器具、點茶過程、思想精神,都與中國茶文化有著深切的淵源。可以從某種意義上說,日本茶道更似於中國的佛茶文化。當然,日本茶道中還凝聚著日本人民自己的創造,而正是由於日本茶道和中國佛茶文化的某種程度上的相似,對我們設計佛教茶道旅遊,吸引日本遊客大有裨益。
熟悉茶文化發展史的人都知道,第一個從中國學習飲茶,把茶種帶到日本的是日本學僧最澄。但最澄所處是唐朝中期,中國茶文化也是剛剛發展的新事物。所以最澄等還不可能更多了解它的本質。真正在日本全面宣傳中國茶文化,奠定日本茶文化基礎的是日本名僧榮西和尚。由於其兩度來華,在中國居住長達24年之久,所以他對中國的佛學理論和茶學道理,都是有一定見地的。這在他的自傳中都有所體現,如「登天台山見青龍於石板,拜羅漢於中峰,供茶湯而感現異花於於籃中」。龍是中國文化的象徵,龍出現於中國寺廟中,證明自印度傳來的佛教已完全中國化了,而所謂向羅漢供茶,感覺由茶朵從杯中顯現,據說只有在一定功態下才有這種感覺,從中可見榮西當時修煉的功底。榮西歸國後所寫的《吃茶養生記》重點吸收了陸羽《茶經》中適於以茶保健和烹調器具、技藝方面的內容。奠定了日本茶道的基本程序與用具。
隨著交流的增進,南宋端平年間,日僧圓爾辨圓在徑山寺求法,回國時帶去了茶籽,播種於安倍川一帶,並播傳了徑山茶研製法,隨後日僧南浦詔明在徑山修學五年,歸國時由將「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回了日本崇福寺,這就是至今日本佛教界仍認為日本「茶道」的故鄉在浙江,在徑山寺的原因。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浙江開發佛茶文化旅遊,對於中日文化交流,將是一個頗具吸引力的內容。

(3)開展佛茶文化旅遊,要重視茶具開發恢復與茶屋的布置。

我們現在的茶室,對於茶具的重視明顯不夠。茶具不僅是民族文化的結晶,而且在茶藝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至今日本茶道還保留著陸羽「二十四器」中的二十種,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在洗器、調茶的過程中使人逐漸安靜下來,經歷一個有條不紊的過程,體現「省定」、「內斂」的特徵。而在洗器、點茶過程中,設計出每次茶會的主題和對話,主客對答,以便通過茶藝回憶典籍、銘文,把人們引入一個古老肅穆的氣氛中去……同時,日本的茶室布置亦體現著這個民族的特點與精神。由於日本是個島國,大和民族隨時有著「危機感」,所以其在古茶道室的入口處,大多設計得很低,大約要伏身而行,從中體現出日本人的隱忍精神,而以樹干為柱,以竹木、茅草為頂,也隨時提醒人們不要忘記苦難……從此之中,我們亦應注意,在開發佛茶文化時應認真總結、吸收各方優點,從而發掘、設計出一套獨具民族特色的東西。
總之,佛茶文化,是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佛教的基本精神,中國人是最精神的,飲茶有道,藝茶有術,以及整個飲茶過程中的美學藝境,是我們開發旅遊產品的一個寶貴財富。

8. 中國傳統文化的產品有哪些

中國傳統物品有虎頭帽、剪紙、油紙傘、折紙扇、風箏 、中國字、玉佩 、玉手鐲、 玉如意 、玉麒麟、香包石頭鏡、藏銀飾品、水墨畫、刺綉等。

1、虎頭帽

虎頭帽以老虎為形象的虎頭帽,是中國民間兒童服飾中比較典型的一種童帽樣式。它與虎頭鞋、虎圍嘴、虎面肚兜等成為兒童服裝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特色,這些以虎為形象的兒童服飾寓意深遠,深受中國傳統虎文化因素的影響。

9. 論述我國古代四大發明的歷史文化意義

指南針、造紙術、火葯和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
意義:四大發明對內人類在文化、經濟、軍事容等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對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也是我國成為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
1.造紙術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經濟、便利的書寫材料,是人類文字載體的革命;
2.印刷術的出現,加快了文化的傳播,改變了歐洲只有上等人才能讀書的狀況;
3.指南針發明及應用於航海,促進了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為歐洲航海家進行發現美洲和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
4.火葯武器的使用,改變了作戰方式,幫助歐洲資產階級摧毀了封建堡壘,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10. 簡述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史

1、1978—1999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預熱期。

這一階段,我國政界、學界和企業界對文化產業展開了熱烈討論,討論的焦點是文化可不可以產業化、文化能不能夠產業化、文化與經濟的關系、文化是否構成生產力等問題。

2、2000—2005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初創期。

在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推動有關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黨的十六大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作為相互關聯的兩個重要概念提了出來,強調:「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社會主義文化、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

3、2006—2011年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體制改革攻堅期。

這一階段,我國基本完成了出版、影視製作、發行、廣電傳輸、一般國有文藝院團、首批非時政類報刊出版單位等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的轉企改制,政企、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離逐步推進。

(10)我國歷史文化產品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的未來趨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新時代。對於我國文化產業來說,新時代意味著我國文化產業將從粗放的鋪攤子式的發展模式向高質量、高層次、精細化發展模式轉變。

這就要求文化產業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規劃好未來發展藍圖;突出創新、創意、創造性發明和原創知識產權掌控,堅持內容為王;推動互聯網、數字技術、人工智慧等與文化、審美、藝術的高度融合,大力培育文化創意產業新業態;

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進一步跨界運行,創造出一批適應市場化運行的新形式;注重以文化產業新業態、新形式催生文化消費新模式。

閱讀全文

與我國歷史文化產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