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今中外歷史文化名人典型事例(中外各5個)
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無法上學,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後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斗爭,經受了嚴峻考驗,對人生充滿信心。她雖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哦~~。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的創作和翻譯超過100萬字。 她還自學啦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 愛迪生:為了科學發明,緊緊抓住每個「今天」,每天都工作十幾個小時,除
了吃飯、睡覺、活動,幾乎沒有閑過。每天延長工作時間就等於延長了生命。因此,
當地79歲生日時,便稱自己是135歲的人了。愛迪生生活了85歲,僅在美國專利局登
記的發明專利就有1328項,平均15天就有一項發明。
貝多芬:在貝多芬不幸的童年中,母愛可能是他唯一的美好記憶,十七歲喪母對貝多芬的打擊非同一般。與此同時,他還要擔起這個無人照管的家庭--兩個未成年的弟弟和一個不爭氣的父親。 在艱辛的日子裡,只有在與布朗寧一家的交往中,貝多芬才得到一點安慰和支持。伊麗奧諾.布朗寧是他的學生,比他小兩歲,貝多芬對她懷有溫柔的感情。當她後來與一位善良的醫生結婚後,貝多芬就將這種感情轉為永恆的友誼並保持終生。貝多芬也從鄉野景色中找到了安慰--波恩那鮮花滿枝,綠樹成蔭的小徑,經及壯麗浩瀚的萊茵河,以寬廣的胸懷接納了這個日漸憂郁的年輕音樂家。貝多芬終生對大自然充滿熱愛的情感,他音樂中寬廣的意境和淳樸的旋律直接發源於此。 就在貝多芬一心准備投身音樂大幹一場時,命運向他露出了猙獰的面孔。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就發現自己的聽力急劇下降,對於一位風華正茂,躊躇滿志的鋼琴家和音樂家來說,聽力的衰退不啻於世界末日。但貝多芬進行了頑強的抗爭,並說出了那句傳送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屈服。」 當時的貝多芬還愛戀著一位叫朱麗葉塔的姑娘,著名的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獻給她的。然而幼稚風流的朱麗葉塔辜負了貝多芬的一番情意,後來竟與一位男爵訂了婚。 耳聾的治癒日漸渺茫,又痛失心儀已久的戀人,這雙重的打擊使頑強的貝多芬支持不住了。1802年他寫下了一封絕筆信,即現在被稱之為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書》。在信中他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內心深處的理想和痛苦。凡是誤解貝多芬的人,如果仔細總結了他的遺囑,都能發現其中真實的原因,從而原諒他的種種缺點。 不過他還是重新振作了起來,他那堅強的個性不可能屈服於命運擺布。還是那篇遺囑中,貝多芬說道:「是藝術,就只是藝術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覺得我是不能離開這個世界的。 牛頓:「寬闊的河流平靜,學識淵博的人謙虛。」凡是對人類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偉大人物,都有謙虛的美德。牛頓每當在科學上獲得偉大成就時,從不沾沾自喜,自以為很了不起,急忙出版著作,以揚名於世。當牛頓費盡心血算出「萬有引力定律」後,沒有急於發表。而是繼續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數年,研究了數年,埋頭於數字計算之中,從未對任何人講過一句。後來,牛頓的朋友,大天文學家哈雷(彗星的發現者),在證明一個關於行星軌道的規律遇到困難時,專程登門請教牛頓。牛頓把自己關於計算「萬有引力」的書稿交給哈雷看。哈雷看後才知道他所要請教的問題,正是牛頓早已解決、早已算好了的問題,心裡欽羨不已。在一六八四年十一月某一天,哈雷又到牛頓的寓所拜訪。當談到有關天文學的學術問題時,牛頓拿出寫好的關於論證「萬有引力」的論文,請哈雷提意見。哈雷看後,對這一巨著感到非常驚訝。他欣喜地對牛頓說:「這真是偉大的論證、偉大的著作!」他再三奉勸牛頓盡快發表這部偉大著作,以造福於人類。可是牛頓沒有聽信朋友的好意勸告,輕易地發表自己的著作。而是經過長時間的一絲不苟的反復驗證和計算,確認正確無誤後,才於一六八七年七月將《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表於世。牛頓是個十分謙虛的人,從不自高自大。曾經有人問牛頓:「你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牛頓回答說:「假如我有一點微小成就的話,沒有其它秘訣,唯有勤奮而已。」他又說:「假如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們的肩上。」這些話多麼意味深長啊!它生動地道出牛頓獲得巨大成就的奧妙所在,這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獻身的精神,勤奮地創造,開辟出科學的新天地 莎士比亞:為了謀生,為了追求他所熱愛的戲劇事業,獨自一個人來到倫敦闖天下,初到倫敦時,他舉目無親,人地兩生,到處碰壁。後來總算進入了一家印刷廠做工。在剩餘時間,他不顧一天的勞累,每天到倫敦各戲院去尋找工作,後來也如願以償。他認為:環境越惡劣,越能錘煉人的意志和聰明才幹。無論在順境,還是逆境中,他都一如既往地追求自己的事業,最終獲得了輝煌的成功,登上了「戲劇大師」的寶座。 華羅庚: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因家境貧困,從小就替父親擔起全家的生活重任。但一有空,就借幾本數學書來看,他用5年時間自學了高中三年和大學初年級的全部數學課程。18歲那年染上了傷寒病,為此,家裡的東西全部當光,而病情不見好轉。幸好有家人的精心照顧,總算保住了生命,但卻成了終身殘疾。後來在原就學的中學老師的關懷下,到這所中學里當勤雜工。他一有空就借書看,傷殘的左腿時常疼痛得鑽心,他仍一心在數學王國的海洋里劈波斬浪,將身軀的疼痛、生活的艱辛和世道的不公統統拋在腦後……
高爾基:著名作家高爾基從小就飽嘗人間的辛酸,即使做活累得腰酸背痛,也不肯放棄一刻時間去看書,還常常在老闆的皮鞭下偷學寫作,終於成為著名的作家。 魯迅:「不教一日閑過」,所有業有所成者莫不為此。請看魯迅最後一年(1936 年)的生命歷程,從一月到十月(10月26日逝世),卧床8個月,還寫雜文和其他文 章54篇,翻譯《死魂靈》第二部殘稿三章並作附兩則,復信270多封,並給不少青 年作者看稿,病中堅持寫日記。病逝前三天,還給一翻譯小說寫序言。在逝世前六年 的時間,魯迅一直住在上海虹口公園附近,從他的住地到公園只有幾分鍾的路程,卻
從沒去公園玩過。這就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魯迅。 孔 子 :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他概括了中國人的基本思想,成為獨創一套信仰體系的鼻祖。他的哲學根基於人生道德和用道德典範來教育人、管理人的政治觀念,貫穿於中國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長達兩千年之久,對世界上許多人都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祖沖之 :祖沖之是南北朝時期傑出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歷法,機械製造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祖沖之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並和兒子祖目恆一起導出了球的體積公式,祖沖之在三十六歲時修改了歷法,編制了先進的大明歷。他還設計製造了利用水力磨面的水碓磨,。製造了「千里船」等。
⑵ 求一篇關於歷史文化名人的資料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大教育家與思想家。在長期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中,孔子提出並逐步完善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後來被孔門弟子及其後學發揚光大,從而形成為影響深遠的儒家學說和學派體系。《論語》是經孔子的弟子整理而成的孔子言論集,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史料。 一、孔子的生平與業績 1.多能鄙事與好學樂道 孔子出生於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父親名叔梁紇,母親名顏征在,先祖本是宋國人,後來遷居至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城),成為魯國人。孔子三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生活非常艱苦。孔子後來回憶他的青少年生活時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所謂「鄙事」是指他曾當過看管倉庫的「委吏」和管理牛羊的「乘田」等低等差使。 貧賤的生活並未熄滅孔子心中求知的火焰。他十五歲便立志求學,三十歲便學有所成,但仍謙虛地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只是一般人「不如我之好學」而已。孔子虛心求教,不恥下問,認為「三人行,必有吾師」。曾經向老子請教禮儀,向師襄子學習演奏。他三十六歲到齊國學習《韶》樂,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他晚年讀《易》,翻來覆去地讀,竟然韋編三絕(編聯竹簡的皮繩子斷了幾次)。由此可知他不僅勤奮好學,而且學習的內容非常廣泛。 孔子認為學習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最終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聞「道」 、明「道」與弘「道」。他強調「君子憂道不憂貧」,要求自己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意思是堅信道而又喜歡學業,還要不惜用生命來保護道的完善。孔子甚至認為「朝聞道,夕死可矣!」如此津津樂「道」,正是他「志於道」與安貧樂道精神的集中體現。 孔子把他的人生歷程概括為「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也是他好學樂道與修身養性的漫長歷程與既得成就。 2.為官參政與周遊列國 五十歲的孔子自以為達到了「知天命(即天道)」的境界,可以從政治國了。於是他應邀出任管理魯國國都的中都宰,一年後升任管理建設工程的司空和治安保衛司寇等工作,還曾「攝相事」(代理外交禮賓司),先後使魯國從齊國手中收復了鄆、灌、蒙三座城池。但在企圖推行改革和實現自己政治主張時卻處處碰壁,勞而無功。不得已,五十五歲的孔子帶著十幾個弟子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希望有別的諸侯國能採納他的施政主張。 公元前497年(魯定公十三年),孔子在從衛國到陳國的路上,被匡(今河南長垣縣境內)人包圍,身處險境的孔子坦然自若,以「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自勉。 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孔子經過鄭國都城的時候,不幸與弟子走散,被人嘲笑為喪家之犬,孔子聽後連說:「是啊,是啊!」。 公元前489年(魯哀公六年),孔子一行在陳、蔡之間被人圍困,糧草斷絕數日,隨行弟子也疲憊不堪,在此存亡危急之中,孔子依然講誦、弦歌不絕。 孔子師徒歷經衛、曹、宋、鄭、陳、楚等國,四處游說達十四年之久(公元前497年 — 公元前484年)。雖然一路艱難備嘗,但他的主張還是沒有人接受,最後只好返回故鄉。 晚年的孔子在魯國主要致力於文化教育事業,實踐他的教育思想,並完善他所創立的儒家學說。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七十三歲的孔子離開人世,葬於曲阜城北。 3.創辦私學與整理文獻 孔子一生主要獻身於教育事業,他不僅開創了中國古代私人辦學的先例,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而且從實踐中總結出許多有價值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孔子奉行「有教無類」的辦學原則,對學生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身份貴賤、經濟條件好壞,凡是虛心求學者一概加以教誨。據歷史記載,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人,大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積極入世的社會責任感。其中顏回等人以德行著稱、子貢等人以言語見長、子路等人以政事顯名。 4.創立儒家學說和學派 在長期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實踐中,孔子提出並逐步完善了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後來被孔門弟子及其後學發揚光大,從而形成為影響深遠的儒家學說和學派體系。 二、孔子的學說與思想 1. 天道觀與人性論 《論語·陽貨》有孔子說「性相近,習相遠。」 《禮記·哀公問》中在回答魯哀公「君子何貴乎天道」之問時,孔子說:「貴其『不已』,如日月東西相從而不已也,是天道也。」 2.「仁」與 「禮」的倫理思想 ① 「仁」的學說---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包含恭、忠、孝、悌、信、恕、智、勇、寬、敏等多種含義,但主要體現在「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為仁」兩方面。 ② 「禮」的學說——「禮」是當時典章制度與行為規范的統稱。作為行為准則,「禮」具有很強的教化功能,要求人們加強自身修養,約束自己的行為,符合「仁」 的要求,以達到「仁」為支柱的修己之學與「禮」為支柱的治人之學融會貫通。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0e6f001008hoe.html ) - 孔子的生平與思想_上善若水_新浪博客 3. 「大同」與「德治」 的社會政治思想——孔子崇尚「大同」社會,認為大同社會是真正德治的社會。 「德治」又稱「德政」 ,即「為政以德」,是以道德教化為主的政治主張,後來被孟子發展為「仁政」學說。 4.「中庸」的哲學思想——中庸具有中和、執中、持中、穩健、包容、調和的特徵。「中」和「庸」的觀念早已有了,而「中庸」合稱成為一個范疇則始於孔子。 「執中」應是一種內在的修養,內心的「執中」就是仁,發於外便是:一是在極端中尋求平衡;二是避免「過」與「不及」;三是適可而止;四是和而不同,和為貴;五是「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5.孔子的教育思想 ①教育宗旨——「成人」教育。孔子的教學是知識教育與道德教育並重,目的在於教育弟子「成人」。具體來講,既要使學生成為對社會的有用人才,又要使他們追求仁、智、勇,知、意、情與真、善、美的全面發展。 ②教學原則——「有教無類」。對學生不論社會地位高低、身份貴賤、經濟條件好壞,凡是虛心求學者一概加以教誨。 ③教學內容——「六藝」與「六經」。孔子教學的內容主要分為禮、樂、射、御、書、數等六大學科,簡稱「六藝」;以《詩經》、《尚書》、《周禮》、《樂經》、《易經》、《春秋》等為基本教材,簡稱「六經」。 ④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言傳身教、啟發式教學等。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孔子總結出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主要體現在師長之教與學生之學兩方面。 從「教」的角度講:首先提倡因材施教和言傳身教,要求教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同時倡導循循善誘的啟發式教學,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並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從「學」的角度講:孔子強調學思結合,要求學生「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並持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度。 在教與學以及教師與學生的相互關繫上,孔子主張教學相長和尊師愛生,倡導「學無常師」且「當仁不讓於師」。 三、孔子和儒學在人類文化史上的地位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創辦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 的局面,翻開了人類教育史的新篇章。他繼承了夏商周的優秀文化傳統,創造了 以「仁」、「禮」、「中庸」為主要內容,包括社會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在內的 完整思想體系,創立了著名的儒家學說與學派。他的學說博大精深,自成一家, 飽含著人文理性精神,洋溢著與時俱進和歷久彌新的變革氣息。 孔子一生以天下為己任,堅持理想,銳意進取,自強不息,深深地影響著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與人格修養。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學宗先哲,思接來者,承前啟後,繼往開來。雖然孔子的學說受到不斷的挑戰,但其歷史地位卻不會動搖。 周、秦以下,伴隨著中外交往的增多,一個以中國文化為軸心,包括今天韓國、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在內的東亞文化圈日漸形成,孔子所創立的儒家學說正是這個文化圈的精神核心。17—18世紀的歐洲,由於傳教士帶來孔子思想和儒家學說,形成了長時期的中國文化熱,使儒家思想與義大利文藝復興以來所形成的新思想結合,成為歐洲啟蒙思想的重要淵源。可見孔子思想對中國,對亞洲,對全世界文化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是人類共有的珍貴文化遺產。所以,1984年美國出版的《人民年鑒手冊》把孔子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005年9月29日,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2屆執行局會議作出決定,正式批准設立國際「孔子教育獎」,獎勵在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各國政要和專家。這是第一次以中國人的名字在聯合國設立的獎項。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主幹,不僅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作用。
⑶ 10位文學名人的生平事跡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字樟壽,號豫才;「魯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魯迅寫過一首《自嘲》詩,其中有兩句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他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魯迅著作
「巴金」這一筆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學法國時認識的一位巴姓的同學巴恩波(一說是無政府主義創始人巴枯寧),以及這位同學自殺身亡時巴金所翻譯的克魯泡特金著作。他把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為了他的筆名。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丁玲(1904-1986),原名蔣偉,字冰之,出生於臨澧縣修梅鄉高橋村黑鬍子沖。在長沙等地上中學時,受到「五四」思潮的影響。
1927年,丁玲開始創作小說。她的處女作《夢柯》、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日記》相繼發表此後,相繼出版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自殺日記》和《一個女人》,中篇小說《韋護》。之後,又發表了《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某夜》、《田家沖》、《水》、《法網》、《消息》、《夜會》、《奔》、《詩人亞洛夫》、《給孩子們》等中、短篇小說及長篇小說《母親》。1948年,她寫成著名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這部名作,是丁玲創作的里程碑,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突出就。1951年,榮獲蘇聯斯大林文藝獎金。
錢鍾書(1910—1998),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因他周歲「抓周」時抓得一本書,故取名「鍾書」。 早年就讀於教會辦的蘇州桃塢中學和無錫仁中學。1933年於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後,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1935年與楊絛結婚,同赴英國留學。1937年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獲副博士學位。又赴法國巴黎大學進修法國文學。1938年秋歸國,先後任昆明西南聯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親時,因淪陷而羈居上海,寫了長篇小說《圍城》和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圍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語譯本。散文大都收入《寫在人生邊上》—書。《談藝錄》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中西比較詩論。與此同時,他在上海暨南大學、中央圖書館和清華大學執教或任職。1953年後,在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任研究員。所著多卷本《管錐編》,對中國著名的經史子古籍進行考釋,並從中西文化和文學的比較上闡發、辨析。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老舍(1899~1966)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老舍是滿族正紅旗人。1899年2月3日出生於北京西城小楊家胡同一個困苦的貧民家庭,老舍的父親是一名守衛皇城的護軍,1900年在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巷戰中陣亡。從此,全家依靠母親給人縫洗衣服和充當雜役的微薄收入為生。老舍在大雜院里度過艱難的幼年和少年時代。大雜院的日常生活,使他從小就熟悉車夫、手工業工人、小商販、下等藝人、娼妓等掙扎在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深知他們的喜怒哀樂。大雜院的生活使他從小就喜愛流傳於市井巷裡的傳統藝術(如曲藝、戲劇),為它們的魅力所吸引。他從這樣的環境中,接受了與現代中國大多數作家不同的生活教育和藝術啟蒙。這些,都對他有極大的影響,並在他的創作中留下鮮明的印記。
⑷ 歷史名人的生平和主要事跡
1、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後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
1949至1976年,毛澤東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為毛澤東思想。因毛澤東擔任過的主要職務幾乎全部稱為主席,所以也被人們尊稱為「毛主席」。
毛澤東引導中國走上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毛澤東領導中國人民開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開始了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紀元。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時代,開始了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艱辛而曲折的探索。
毛澤東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對保持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性和執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奠定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為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毛澤東被視為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志也將他評為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2、周恩來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周恩來同志為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創建革命統一戰線、創建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建立了不朽功勛。在大革命中,他領導了國民革命軍軍政工作、震驚中外的上海工人武裝起義,成為我們黨最早認識武裝斗爭重要性和最早從事軍事工作的領導人之一。
紅軍長征途中,在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遵義會議上,他旗幟鮮明地支持毛澤東同志的正確主張,為確立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為在危難中挽救紅軍、挽救黨,發揮了重要作用。
他根據黨中央的既定方針,前往西安,在極端復雜而艱難的環境中推動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促成了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的新局面。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同志先後擔任政務院總理、國務院總理長達26年,為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全面組織和實施社會主義各項建設事業,兢兢業業,殫精竭慮,在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統戰、科技、文化、教育、新聞、衛生、體育等各領域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3、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漢族。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北宋時期名臣,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
幼年喪父,母親改嫁長山朱氏,更名朱說。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進士及第, 授廣德軍司理參軍,迎母歸養,改回本名,歷遷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等職,因秉公直言而屢遭貶斥。
康定元年(1040年),與韓琦共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採取「屯田久守」方針,鞏固西北邊防。慶歷三年(1043年),出任參知政事,發起「慶歷新政」。
新政受挫後,貶出京城,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皇祐四年(1052年),改知潁州,扶疾上任,逝世於途中,時年六十四。追贈兵部尚書、楚國公,謚號「文正」,世稱範文正公。
一生政績卓著,曉暢軍事,文學成就突出。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影響深遠 。著作有《範文正公文集》傳於世。
4、蘇軾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傳世。
5、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
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
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
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 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⑸ 10個文化名人事跡簡介`
1鄭海翔(筆名芳洲),男,52歲,濰坊市作協主席,市文聯創作室主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1984年開始文學創作,迄今已發表文學作品150餘萬字。市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中國作協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2胡培玉,男,52歲,作家,長期從事文學創作,共創作了11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多次被全國重點期刊轉載以及出版社結集。1996年在《山東文學》發表小說《對門》,同年被《小小說選刊》選載。2000年在《山東文學》發表中篇小說《罷官》,後被《中篇小說選刊》選載。2007年《鄉鎮幹部》(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
3郭建華,男,60歲,中國作協會員、中國大眾文學學會會員、山東省電視藝術家協會會員。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文學作品200多萬字,20多次在省以上獲獎,出版個人專著3部,100多萬字,電視、電影30多集(部)在中央電視台播出。
4韓忠亮,男,63歲,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省作家協會理事、市作家協會顧問、研究館員,原濰坊市文聯副主席。長期從事文藝創作,發表文學文藝作品300餘萬字。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拜年》、《散香》,長篇小說《曹操》、《貂禪》等,電影劇本《神鳳威龍》被拍成電影。相聲《百花叢中》、《相馬》獲全省曲藝調演創作獎,故事《書記蓋房》曾獲《故事會》新故事獎第一名並改編成電視劇。
5劉滿奎,女,44歲,濰坊市圖書館文獻查閱室主任,副研究館員,組織了「送書下鄉」、「文化進社區」、「圖書文化節」等社會文化活動;20餘部(篇)論著、論文出版、發表或獲獎,發揮圖書館教育職能,培訓專業人員3300餘人次;建立了10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市(縣)支中心,指導幫助50餘家基層圖書館實現業務自動化管理,多次受到國家、省、市有關部門表彰。
栗祥忠,男,54歲,濰坊市圖書館館長,研究館員,全國中小型公共圖書館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市學會理事長。長期從事圖書管理工作,承擔兩項省重點科研課題,主編、參編圖書20餘種,20餘篇論文發表、獲獎;填補多項本館收藏空白;在全市組織建立了四級圖書館網路
6王華慶,男,原青州博物館館長,副研究館員,在《人民日報》、《中國文物報》等報刊上發表文博專業文章幾十篇,主編《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藝術》獲第十二屆中華圖書獎。組織了青州龍興寺窖藏佛像的發掘工作,此項發掘被評為「199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和「中國二十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
7鄧華,男,62歲,原濰坊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濰坊學院兼職教授。長期從事濰坊歷史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曾與濰坊市政協編著《清代大收藏家陳介祺》(文物出版社出版),與王剛再版陳介祺藏拓青銅器銘文全集等。已出版文集、長篇小說、詩集、攝影集等16部。
8孫敬明,男,56歲,濰坊市博物館研究室主任,研究館員。1996年聘為山東大學兼職教授。現為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中國殷商文化學會理事、中國錢幣學會理事會學術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文物專家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山東省文博系統高評委等。濰坊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9鄒金祥,男,61歲,諸城市地方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秘書長。長期從事舜文化研究和蘇軾「超然文化」研究,主編了《《蘇軾密州作品賞析》、《中國第十屆蘇軾研討會論文集》等專著,共100多萬字;發表有《蘇軾中秋詞創作考實》等學術論文。
郭慶祥,男,53歲,濰坊畫院院長、濰坊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長期從事書畫專業教學工作,培養書畫學員近3000餘名,近些年來研究文博系列專業和近現代中國畫的鑒定工作:收藏古今名人書畫作品800餘幅,明清瓷器近200件。多次參加省級以上大型展覽,並獲省級以上獎項近20次,先後三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文化工作先進個人。
10曹元起,男,57歲,濰坊市博物館保管部主任,研究館員。中國考古學會、中國博物館學會、中國先秦史學會會員,山東省博物館學會、山東省考古學學會理事。1995年獲個人考古領隊資格。曾被授予濰坊市中青年專業骨幹、山東省文物系統先進工作者。
11竇寶榮,男,63歲,山東四達工貿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收藏佛造像1萬余尊,大量古籍圖書、名人字畫、陶瓷珍品等各類藏品多達近百萬件。《人民日報》、《大公報》、《鳳凰衛視》等媒體先後報道。參與錄制了中央電視台《藝術品投資》、《鑒寶》等欄目的12場節目。
12潘建強,男,52歲,原任濰坊風箏博物館館長,現任山東科技職業學院高級藝術顧問,主編暢銷書籍《中國當代名人名家書畫集》。多次組織邀請全國各地著名書畫家來濰舉辦展覽,進行藝術交流。將82幅名人名家字畫及500冊書籍捐獻,成立「中華名人名家書畫珍藏館」,在山東省及濰坊市書畫界和收藏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動。
13馬永安,男,42歲,濰坊醫學院衛生管理學院副教授。曾任濰坊國際風箏會開幕式和連續十幾年濰坊電視台春節晚會的總撰稿,策劃撰稿的多台晚會獲全國和省級獎勵。作詞的歌曲獲中國電視金鷹獎提名、省評一等獎和省級「精品工程」獎;撰稿的廣播音樂節目和廣播專題多次獲得全國一等獎。新聞等多項作品獲得山東省新聞獎。長篇小說《雜碎》在國內引起較大反響。
14王居明,男,46歲,濰坊日報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市美協副主席兼秘書長。編發美術專版300多個,70多件設計作品在全國和省獲獎,策劃大型公益活動和各種展覽150多次,其策劃案例榮獲「中國諸葛亮策劃獎最佳優秀案例獎」。被授予「中國十大企業策劃專家」、「國際商業美術設計師協會專家委員」、「濰坊市十大文化建設傑出人物」稱號。
15張嘉慶,男,中國(壽光)國際蔬菜科技博覽會的總顧問、總設計師。為菜博會的創辦和發展壯大做出了重大貢獻。菜博會已成為世界性的年度例會,國內規模最大的蔬菜專業盛會,全國農業五大會展之一。濰坊市十大文化建設傑出人物。
16梁文道,男,53歲,濰坊國際風箏會辦公室副主任、山東省包協設計委員會主任、濰坊市專家協會副會長,高級工藝美術師。連續承擔了20多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美術設計工作,設計的風箏會入場券榮獲全國旅遊門券評比一等獎。獲得省級以上設計獎100餘項,獲「世界之星」設計大獎一項,「中國之星」設計金獎一項,銀獎二項,「華東大獎」八項。被授予「中國優秀包裝設計師」等稱號。濰坊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17王明江,男,45歲,濰坊天地人和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濰坊市美協油畫藝委會委員。先後組織並承辦了「俄羅斯」油畫大展,「濰坊人畫濰坊」油畫大型活動。參加上海、北京、馬來西亞、新加坡等舉辦的大型文化博覽會。目前,天地人和畫廊已建成為山東省規模最大的油畫專業畫廊。
18王建勇,男,44歲,濰坊市廣播電視網路中心主任、工程應用研究員。組織完成了數字電視整轉任務,使我市數字電視用戶達到12萬戶以上。在國家級專業刊物上發表了近10篇具有較高學術價值的業務論文。2006年被評為全國廣播電視技術維護先進個人、濰坊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19王亮行,男,38歲,濰坊市中百大廈總經理、中國書協會員、省青聯委員、市書協副主席。2002年創建中百美術館並成功運營。先後舉辦《於希寧先生藝術精品展》等52次藝術展覽,承辦了以「東方之韻-2003中國水墨」等為代表一系列的美術展覽及理論研討活動。2007年,中百大廈以美術館運營和企業文化塑造為核心的文化營銷案例當選「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EMBA案例示範企業」。
20田紀文,男,37歲,濰坊集文齋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經理。2006年組織全市知名品牌畫廊20餘家,組建濰坊市畫廊協會,並當選為會長。被文化部評為中國誠信畫部經紀人,被中國書畫經營家協會評為文明誠信五星級畫廊策展人。
21馮傑,男,中國書畫家經營協會副秘書長,兼書畫鑒定委員會秘書長。所經營畫社先後被評為「全國名家畫廊藝術機構」、「全國文明誠信四星級畫廊」、「全國收藏家畫家最喜愛的中國20家講信用五星級文明誠信畫廊」等榮譽稱號。
22劉曉陽,男,38歲,山東京廣書城有限公司總經理。1997年成功開辦濰坊京廣書城第一家民營書店,現已發展成為一家成熟運營的擁有42家連鎖書店的管理公司。獲「濰坊市優秀青年興業領頭人」等稱號。企業被省新聞出版局授予首批「山東省版權局正版產品經營示範單位」。
23徐永斌,男,36歲,中仁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沈學仁美術館館長,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山東工作站主任。中仁集團是以沈學仁美術館(畫廊)為主體的集美術館、畫廊、藝術家推廣、文化發展基金會、商務、酒店等多種業態的綜合性文化企業。固定資產1.2億元,建立了全國各地十幾家分公司或機構。沈學仁畫廊先後榮獲「五星級畫廊」、「中國十大畫廊」、「中國誠信畫廊」等稱號。
24戴曰禮,男,魯鳶美術館總經理。以「展示精品,創建一流」為經營理念,以收藏、展示美術精品,開展高層次的學術交流為經營宗旨。其館藏作品集中展現了當代畫家的整體實力,體現了當代畫家的風格與藝術的最高境界,得到全國眾多著名畫家和文化界的關注,現已經成為山東省,乃至全國極具影響力的專業美術館。
25戴瑞德,男,57歲,山東金寶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累計籌集資金6000餘萬元,建設了「三區一園」,即:文化活動園區、旅遊園區、教育園區和濰坊文博園,並將投資建設金寶名人書畫博物館群。每年組織承辦大型文化活動和書畫等藝術展覽30餘次,客流量達200餘萬人次帶動了全市文化產業的發展。企業被命名為山東省文化產業示範基地。
26馬玉珍,女,75歲,濰坊市春暉老年藝術團團長。參與成立了市春暉老年藝術團,常年活躍在我市大街小巷。十幾年來,組織各類演出300多場次,多次參加市裡組織的老年會演,年年參加慶祝老人節、風箏節及慰問老年公寓演出活動。
27范希榮,男,53歲,高密市姜庄鎮文化站站長。長期從事民間藝術的搜集、挖掘和保護工作。該鎮的民間藝術撲灰年畫、聶家莊泥塑先後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姜庄鎮被評為「民間藝術之鄉」。開展了姜庄鎮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發展了庄戶劇團、地秧歌隊、高蹺隊二十多支。
⑹ 請告訴我10位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跡、文化造詣以及主要創作
魯迅(1881-1936),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原名周樹人,字樟壽,號豫才;「魯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因為影響日甚,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魯迅。
魯迅寫過一首《自嘲》詩,其中有兩句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魯迅一生寫下了800多萬字的著譯,他的《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許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譯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語等多種文字,飲譽全球。《魯迅全集》是他留給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魯迅著作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
《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北新
《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雜文集)1928,北新
《三閑集》(雜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
《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
《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
《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
《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
《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
《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
《准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
《集外集》楊霽雲編,魯迅校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
《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
《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
《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
《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
《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中國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同時也被譽為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是20世紀中國傑出的文學大師、中國現當代文壇的巨匠。
「巴金」這一筆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學法國時認識的一位巴姓的同學巴恩波(一說是無政府主義創始人巴枯寧),以及這位同學自殺身亡時巴金所翻譯的克魯泡特金著作。他把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成為了他的筆名。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長篇小說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火》(共三部),1940-1945,開明書店
《寒夜》,1947,晨光
中篇小說
《海的夢》,1932,新中國書局
《春天裡的秋天》,1932,開明書店
《滅亡》,1929,開明書局
《死去的太陽》,1931,開明書店
《砂丁》,1933,開明書局
《萌芽》(又名《雪》),1933,現代
《新生》,1933,開明書店
《利娜》,1940,文化生活出版社
《憩園》,1944,文化生活出版社
《第四病室》,1946,良友圖書公司
短篇小說集
《英雄的故事》,1953
《明珠和玉姬》,1957,少年兒童出版社
《火》(三部),1940-1944
《憩園》1944
《寒夜》,1947
《第四病室》,1946
《復仇》,1931,新中國書局
《光明》,1932,新中國書局
《電椅》,1933,新中國書局
《抹布》,1933,北平星雲堂書店
《將軍》,1934,生活書局
《神•鬼•人》,1935,文化生活出版社
《沉落》(又名《淪落》),1936,商務印書館
《發的故事》,1936,文化生活出版社
《雷》,1937,文化生活出版社
《還魂草》,1942,文化生活出版社
《小人小事》,1943,文化生活出版社
《豬與雞》,1959,作家出版社
《李大海》,1961,作家出版社
散文集
《隨想錄》(5卷)1979-1986
《海行》(又名《海行雜記》),1932,新中國書局
《旅途隨筆》,1934,生活書局
《點滴》,1935,開明書店
《生之懺悔》,1936,商務印書館
《短簡》,1937, 良友圖書公司
《控訴》,1937,重慶烽火社
《夢與醉》,1938,開明書店
《感想》,1939,重慶烽火社
《黑土》,1939.文化生活出版社
《龍•虎•狗》,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無題》,1941,文化生活出版社
《廢園外》,1942,重慶烽火社
《旅途雜記》,1946,上海萬葉書店
《懷念》,1947,開明書店
《納粹殺人工廠—奧斯威辛》,1951,平明出版社
《華沙城的節日—波蘭雜記》,1951,平明出版社
《慰問信及其他》,1951,平明出版社
《大歡樂的日子》,1957,作家出版社
《堅強的戰士》,1957,少年兒童出版社
《友誼集》,1959,作家出版社
《贊歌集》,1960,上海文藝出版社
《傾吐不盡的感情》,1963,百花文藝出版社
《賢良橋畔》,1964,作家出版社
《大寨行》,1965,山西人民出版社
《煙火集》,1979,人民文學出版社
《序跋集》,1982,花城出版社
《憶念集》,1982,寧夏人民出版社
《願化泥土》,1984,百花文藝出版社
《控訴集》,1985,海峽文藝出版社
《十年一夢》,1986,人民日報出版社
《再思錄》,1995,上海遠東出版公司
《靜夜的悲劇》,1948,文化生活出版社
《生活書局在英雄們中間》,1953,人民文學出版社
丁玲(1904-1986),原名蔣偉,字冰之,出生於臨澧縣修梅鄉高橋村黑鬍子沖。在長沙等地上中學時,受到「五四」思潮的影響。
1927年,丁玲開始創作小說。她的處女作《夢柯》、早期代表作《莎菲女士日記》相繼發表此後,相繼出版短篇小說集《在黑暗中》、《自殺日記》和《一個女人》,中篇小說《韋護》。之後,又發表了《一九三0年春上海》(之一、之二)、《某夜》、《田家沖》、《水》、《法網》、《消息》、《夜會》、《奔》、《詩人亞洛夫》、《給孩子們》等中、短篇小說及長篇小說《母親》。1948年,她寫成著名的長篇小說《太陽照在桑乾河上》。這部名作,是丁玲創作的里程碑,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突出就。1951年,榮獲蘇聯斯大林文藝獎金。
錢鍾書(1910—1998),現代文學研究家、作家,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江蘇無錫人。因他周歲「抓周」時抓得一本書,故取名「鍾書」。 早年就讀於教會辦的蘇州桃塢中學和無錫仁中學。1933年於清華大學外國語文系畢業後,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1935年與楊絛結婚,同赴英國留學。1937年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獲副博士學位。又赴法國巴黎大學進修法國文學。1938年秋歸國,先後任昆明西南聯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藍田國立師范學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親時,因淪陷而羈居上海,寫了長篇小說《圍城》和短篇小說集《人.獸.鬼》。《圍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語譯本。散文大都收入《寫在人生邊上》—書。《談藝錄》是一部具有開創性的中西比較詩論。與此同時,他在上海暨南大學、中央圖書館和清華大學執教或任職。1953年後,在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任研究員。所著多卷本《管錐編》,對中國著名的經史子古籍進行考釋,並從中西文化和文學的比較上闡發、辨析。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著作書目:
《寫在人生邊上》(散文集)1941,開明
《人.獸.鬼》(短篇小說集)1946,開明
《談藝錄》(文論)1948,開明;補訂本,1984,中華
《管錐篇》(1-4冊,文論)1979,中華;增訂本,1982,中華.《管錐編》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述,它完整地闡釋了作者錢鍾書先生的哲學、美學、文學、學術觀,甚至政治觀等。它像一座龐大的迷宮,處處充滿睿智,處處把你引入一個新境地,讓你顧盼沉思,同樂同悲。《管錐編》全書由許多札記組成,主要評論十部中國古典,它們是經部《周易》、《左傳》、《毛詩正義》,史部《史記》,子部《老子》、《列子》、《易林》,集部《楚辭》、《太平廣記》、《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評述的佛家和道藏典籍也很多,中國的四大名著和《金瓶梅》、《廣笑府》等著作也常被引述,西方典籍更多不勝舉。
《七綴集》(文論集)1985,上海古籍
《圍城》(長篇小說)1947,晨光.錢鍾書的圍城,精闢的概括了婚姻的內涵和外延.把亘古以來的婚姻之疼盡數娓娓道來,大師把婚姻解說的如此透徹,沒人可與攀比. 「在這本書里,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寫這類人,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角色當然是虛構的,但是有考據癖的人也當然不肯錯過索隱的楊會、放棄附會的權利的。」…… 作為一名世界級的學者,錢鍾書的學術成就在很長時間內僅僅流傳在小范圍內。這也正符合他本人所說的,學術本來說是三五「素心人」的事。盡管在他自己所研究的領域內,錢鍾書所取得的成就已令人有「高山仰止」之嘆,但對於更多中國人來說,「錢鍾書」這個名字仍然緊緊地與小說《圍城》聯系在一起。
⑺ 歷史名人的生平事跡,精神。
我的家鄉沂水鎮,北宋時期,李逵背著老母,上樑山享福,路過沂水鎮[就是東皋公園附近,當年是森林],為母取水時,母親被老虎吃了。李逵盛怒之下殺了一窩老虎。
李逵是大孝子,自己有本事了,不忘孝敬父母,
⑻ 歷史文化名人的事跡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⑼ 濰坊歷史文化名人,了解其生平事跡
晏嬰 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山東高密人。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遠見和外交才能,作風樸素聞名諸侯。他愛國憂民,敢於直諫,在諸侯和百姓中享有極高的聲譽。他博聞強識,善於辭令,主張以禮治國,曾力諫齊景公輕賦省刑,漢代劉向《晏子春秋》敘錄,曾把晏子和春秋初年的著名政治家管仲相提並論。
《晏子春秋》是一部記敘春秋時代齊國晏嬰的思想、言行、事跡的書,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短篇小說集。相傳為晏嬰撰,現在一般認為是後人集其言行軼事而成。書名始見於《史記·管晏列傳》。《漢書·藝文志》稱《晏子》,列在儒家類。全書共八卷,二百一十五章,分內、外篇。主要記述了晏子的言行思想,語言簡練,情節生動,寫出了晏嬰形象,具有較高的藝術性。書中寓言多以晏子為中心人物,情節完整,主題集中,諷喻性強,對後世寓言有較大的影響。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齊庄公、齊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
晏嬰頭腦機敏,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賈思勰 青州人 是傑出的農業科學家一生致力於農業研究,查閱了大量資料,廣泛收集民間諺語,訪問有經驗的農民,並親自種植農作物,進行實地觀察。曾經做過高陽郡(今山東臨淄)太守,到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後來回到家鄉,經營過農牧業,大約在北魏永熙二年(公元533年)到東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間,在總結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農業生產成就的基礎上,寫成了著名的農業科學著作《齊民要術》。
李清照 (1084~約1155)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山東濟南人,婉約詞宗。生於北宋元豐七年,山東章丘,逝於臨安,享年七十一歲。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齊州歷城縣人,齊魯著名學者、散文家。母王氏,知書善文。夫趙明誠 ,為吏部侍郎趙挺之之子,金石考據家。李清照早年生活優裕,工書能文,通曉音律。婚後與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整理,編寫了《金石錄》。中原淪陷後,與丈夫南流,過著顛沛流離、凄涼愁苦的生活。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幼承家學,早有才名。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的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後,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她還擅長書畫,兼通音律。現存詩文及詞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等。
劉墉 清朝書畫家、政治家(1719~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岩、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型大小,諸城縣逄戈庄(今屬山東省高密市)人,大學士劉統勛之子。
一生廉潔奉公,處處從人民利益著想,深受百姓愛戴,沒貪過國家一分銀兩,一件器物。修壩建橋時,自己帶領百姓及工作人員努力奮干在第一線。衣著簡陋,粗糧雜飯。他最愛的食物是煎餅卷大蔥,可以看出為官的他生活是相當艱苦。劉墉是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劉墉的傳世書法作品以行書為多。
⑽ 名人的生平事跡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生平介紹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是由世界和平理事會提出的,這四大文化名人分別是我國古代偉大詩人屈原,波蘭的天文學家哥白尼,法國文學家拉伯雷,以及古巴卓越的詩人、傑出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思想家何塞·馬蒂。
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在楚國歸(Kuí葵,通夔)鄉樂平里(今湖北省秭歸縣屈原鎮屈原村)一個名叫香爐坪的地方,誕生了一位偉大的人物,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
屈原出身於楚國貴族。在他生活的年代,楚國已經有了700多年歷史,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封楚子熊繹於丹陽,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楚武王熊通(一作熊達)僭號稱王,大約300年。第二階段從熊通稱王那年至屈原誕生的楚宣王三十年(公元前340年),整整400年。屈原輔佐的楚懷王熊槐是楚國稱王後,包括熊艱、熊員(yùn運)兩代沒有來得及稱王便被取而代之的短命政權在內的第20代君王。懷王的父親楚威王熊商建立的基業被譽為「霸王之資」,堪稱楚國發展史上的鼎盛時期。到了懷王這一代,正經歷著一個從盛到衰的痛苦過程。
屈原從小就懷著振興楚國的遠大志向。他博學多才,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塾館教育,飽覽當時能夠搜集到的詩書。青年時代走出三峽,步入楚宮,曾做過蘭台宮文學侍臣。劉勰《文心雕龍•時序》說:「唯齊、楚兩國,頗有文學。齊開庄衢之第,楚廣蘭台之宮┉┉屈平(原)聯藻於日月,宋玉交彩於風雲。」這說法大約是有根據的。屈原見聞廣博,記憶力特別好,對時代風雲變化了如指掌,而且擅長口才,很快成為楚國政壇引人注目的風雲人物。
楚懷王十一年,屈原由文學侍臣晉升為左徒。這職務相當高,僅次於楚國最高行政長官令尹,相當於後來的副宰相。這時候,屈原才22歲。他對內經常和懷王一起討論國家大事,頒布政令;對外處理楚國與列國的外交事務,接待各路諸侯的來訪。楚懷王非常信任他。當時的戰國七雄形成東西兩大陣營,即西邊的秦國想吞並東邊的六國,東邊的六國聯合起來抵禦秦國的兼並。屈原審時度勢,對內實行聯齊抗秦、南北合縱的統一陣線,爭取一個和平環境發展楚國,進而統一中國。就在這一年,屈原協助楚懷王邀請齊、韓、趙、魏等五國君王在楚國的郢都聚會,締結了戰國歷史上第二次六國聯盟,公推楚懷王為「縱約長」。楚懷王早年也曾有過一個革新楚國內政的《憲令》,屈原剛完成草稿,便被上官大夫靳尚發現,要將這部稿子奪去。屈原當然不肯給他。靳尚在職務上與屈原相等,論其品行和才幹,卻與屈原相距甚遠,在懷王心目中的信任程度更差。他之所以敢於奪稿,有著復雜的背景和深刻的原因。
屈原在楚國政壇的崛起,他的一系列政治主張的提出,在楚宮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老百姓拍手叫好,卻引起了貴族勢力的一片恐慌。因為屈原的政治主張特別是改革主張,跟楚國早年的改革家吳起有許多共同之處,對舊貴族勢力顯然不利,對楚國內部的親秦派更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這兩股勢力的代表人物是令尹子椒、現後鄭袖、上官大夫靳尚和稍後的公子子蘭。他們結成死黨,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用惡語中傷屈原。懷王雖然對屈原十分賞識,但他性格中的另一面卻表現為孤傲自大,頭腦簡單,無一定主見。懷王經不起鄭袖、靳尚一夥的挑唆,一氣之下疏遠了屈原,撤掉屈原左徒職務,任命他掌管王族三性事務,不讓他參與國家大事。
楚懷王十六年,秦相張儀入楚,用重金通過靳尚賄賂懷王寵妃鄭袖,慫恿懷王斷絕了與齊國的外交關系。楚、齊關系破裂,六國聯盟瓦解。懷王受了張儀的欺騙,幾次興兵伐秦,都大敗而回,只得再度起用屈原出使齊國,修復楚、齊關系。
此後,在內外交困的情勢下,楚國幾乎成了秦國手中的玩物。秦國對楚國採取了又打又拉的兩面手法,累次誘騙楚國上當,削弱了楚國的政治、軍事實力。楚懷王三十年,秦國一面出兵攻打楚國,連取楚國八城;一面寫信給楚懷王,約他去秦國武關與秦昭襄王會晤。這顯然又是一個騙局。懷王一意孤行。懷王的小兒子子蘭是個親秦派,極力主張懷王西行。懷王一進武關便被秦國軍隊軟禁起來,把他押到秦國首都咸陽,以番臣禮遇待他逼他割地便放他回去。懷王不堪凌辱,悄悄逃到趙國。害怕秦國的趙國不敢收留他,又被秦兵擄去,三年後死在秦國。太子熊橫繼位是為楚頃襄王,以其異母弟子蘭為令尹。這時的楚國已是政治腐敗,經濟崩潰,兵無鬥志,元氣大傷。屈原在政治上累遭挫折,眼見親秦派已經得勢,趁著懷子欞柩運回郢都,舉國默哀致祭的機會,拚死揭露了那批禍國殃民的親秦派的罪行,遭到更沉重的打擊。
屈原被流放了,標志著他的政治生涯的結束。他一生「正道直行,竭忠盡智」,為何「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他把滿腔憤怒化為詩歌。著《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作品20多篇,抒發了他熱愛祖國、同情人民、嚮往光明、憎恨黑暗的熾熱感情。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克楚國郢都,楚國君臣倉皇逃走。消息傳到江南,長期在洞庭湖流域過著流放生活的屈原,深知楚國大勢已去,他絕無回天之力,只好以身殉國,於當年五月初月懷石投汩羅江而死,終年62歲。
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一個愛國者的悲劇,一個改革家的悲劇,一個正義毀於邪惡的悲劇。縱觀他的一生,作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敗了。他的理想和事業永遠為後人所惋惜。但作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成功了。他憂國憂民、行廉志潔的人品被譽為後世楷模,他氣魄宏偉、辭章瑰麗的作品堪稱世界文學殿堂的精品,他創造的「楚辭」文體在中國文學史上獨樹一幟,與「詩經」並稱「風騷」二體,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積極影響。近代學者梁啟超首推屈原為「中國文學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評價屈原是「偉大的愛國詩人」,一顆閃耀在「群星麗天的時代」,「尤其是有異彩的一等明星」。聞一多評價屈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有充分條件稱為人民詩人的人」。《中國文學史》評價屈原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大網路全書•文學》評價屈原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