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國航天的發展歷程
1956年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
1964年7月19日,中國第一枚內載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廣德發射成功,中國空間科學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中國航天醫學工程研究所成立,開始選訓宇航員和進行載人航天醫學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隨著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8年9月7日,長征4號運載火箭在太原成功發射了風雲1號a氣象衛星。
1990年4月7日,「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美國研製的「亞洲1號」衛星,中國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中佔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成功,為發射載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礎。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成功發射第一艘宇宙飛船--「神舟」試驗飛船,飛船返回艙於次日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2號試驗飛船,按照預定計劃在太空完成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後,於1月16日在內蒙古中部地區准確返回。
2002年3月25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3號試驗飛船,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後,於4月1日准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中國成功發射「神舟」4號飛船。
載人航天工程又稱「921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1992年1月做出決策並開始實施的重大工程。1999年月11月成功發射了第一艘無人飛船,隨後又成功發射了3艘無人飛船,2003年10月15日,航天英雄楊利偉乘坐神舟5號飛船勝利完成了我國首次載人飛行,實現了中華民族「飛天」的千年夢想。
2005年10月12~17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圓滿完成神舟六號飛行任務,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2人5天、航天員直接參與空間科學實驗活動的新跨越,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㈡ 神舟飛船的發展史
神舟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 神舟號飛船是採用三艙一段,即由返回艙、軌道艙、推進艙和附加段構成,由13個分系統組成。 神舟號飛船與國外第三代飛船相比,具有起點高、具備留軌利用能力等特點。
神舟一號
發射時間: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 神舟二號
基本數據
神舟二號
發射時間: 2001年1月10日1時03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六十五次飛行,也是繼一九九六年十月以來中國航天發射連續第二十三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 飛船起飛十三分鍾後,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 2001年1月16日19時22分 發射地點: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 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 6天零18小時22分/108圈
試驗項目
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 安裝中的神舟飛船。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據介紹,我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其中包括:進行半導體光電子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多種材料的晶體生長、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還有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
神舟三號
發射時間: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運載火箭發射已經連續24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 火箭點火升空10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 返回時間: 2002年4月1日16時54分 發射地點: 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 著陸地點: 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 飛行時間/圈數: 6天零18小時39分/108圈.
神舟四號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9次飛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 2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十幾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36分/108圈
神舟五號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9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長、重「神舟」載人飛船全長8.86米,最大處直徑2.8米, 總重量達到7790公斤。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四子王旗北部紅格爾蘇木草場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28分/14圈 航天員:楊利偉 楊利偉
搭載物品
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
神舟5號將盡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神舟六號
發射時間: 2005年10月12日9時整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 10月17日凌晨4時3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四子王草原秋韻 飛行時間/圈數: 115小時32分鍾/77圈 航天員:費俊龍 聶海勝
搭載物品
共有8類64種搭載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來、查氏集團等知名企業標識,搭載的生物菌種、植物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種子則用於太空育種實驗。在開艙儀式現場,6位特殊的「乘客」有機會精彩亮相,它們分別是極地考察時使用過的中國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五環旗、上海世博會會旗、《申報》百年紀念特刊、書畫作品《六駿圖》和10幅少先隊員太空畫作品。神舟六號返回艙搭載的物品還有「我給『神舟』六號航天員寫封信徵文活動」特等獎作文、共和國元帥特種郵票和神舟六號個性化郵票等郵品以及書畫名家的作品等。 技術應用: 飛船的種類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衛星式載人飛船。這種飛船像衛星一樣在離地面幾百公里的近地軌道上飛行,飛行高度大約為300公里。飛船有單艙式、雙艙式和三艙式,目前國際上成熟航天國家的飛船均是三艙式,這次神舟六號就是三艙式飛船,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已經初步達到國際水平。 神舟七號
發射時間: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 2008年9月28日17時40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中部 飛行時間/圈數: 68小時30分鍾/ 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
神舟八號(計劃發射中)
神舟八號,是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第八個,是一個無人目標飛行器,是為中國的空間站作對接准備。神八將採用「長征二號」F/G火箭來發射,預計將於發射天宮一號後,已在2011年九月29日21時16分04秒發射。神舟八號將在2011年11月初發射升空,與天宮一號對接,成為一座小型空間站。神舟飛船將在神舟八號時基本定型。
㈢ 建國以來航天的發展歷程
中國的航天事業起步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九六五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計劃開始實施,盡管在特殊的時期經歷了比平時更多的艱辛和困難,但經過五年多的努力拚搏,終於研製完成,星箭齊備,整裝待發。一九七零年四月二十四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成功地把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預定軌道,揭開了中國航天活動的序幕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一九七八年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航天科技工業實行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航天科技工業戰線全力以赴,在遠程運載火箭技術、固體火箭技術等一系列關鍵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國已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製出包含多種型號、能把各種不同用途的衛星送入近地軌道(LEO)、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和太陽同步軌道(SSO)的長征系列火箭。
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長征火箭於一九八五年十月開始走向國際市場,並在一九九零年四月成功地實施了第一次國際商業發射服務,把美國休斯公司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送上太空。
1992年,中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在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期規模最龐大、技術最復雜的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2005年10月12日,我國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成功發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後,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
神舟六號進行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飛行試驗,完成了我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2008年9月25日,我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㈣ 世界航天技術發展歷史
11月10日下午,由西北工業大學主辦,航天學院承辦的「第三屆大學生科技創新年月之航天專場報告會」在教學西樓D座報告大廳隆重舉行。本次報告會由中國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11所研發中心主任兼主任研究師、主任設計師李平教授主講。西北工業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李輝老師,航天學院黨委副書記喬彩燕老師,教務處於竹君老師,航天學院分團委書記顧振芳老師,航天學院張永福老師及動力與能源學院輔導員齊天老師出席了報告會。
李平教授用通俗的語言從「世界航天發展歷程及航天應用」、「中國航天發展歷程及成就」、「中國推進技術展望」和「創業輝煌」等方面進行講解。在「中國航天發展歷程及成就」方面,李平教授從「兩彈一星」和「運載火箭」講起,介紹了中國的「應用衛星」、「載人航天」和「月球探測」方面取得的偉大成就,並說明「月球探測」工程分為「探」、「登」、「駐」三個環節,中國尚處於第一階段;在「推進技術」方面,李平教授講了中國航天推進技術的艱難創業歷程,並和在座師生分享了航天推進的發展趨勢及目標。
李平教授的本次報告深入淺出,內涵豐富,分析透徹,滿足了在座同學對航天知識的渴望。李平教授也給予了同學們殷切期望和建議,告訴我們航天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產業,人類對於宇宙和自然的探索才剛剛開始,大航天時代還需要經過幾代人的共同努力。
人物簡介:李平,畢業於中國航天總公司的第一研究院,歷任資軌控發動機工程組長、設計室副主任、型號副主任設計師、現任中國航天推進技術研究院11所研發中心主任兼主任研究師、主任設計師。他曾獲得國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一次,國防科工委個人三等功二次。他還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學術技術帶頭人,陝西省「三五」人才,「航天將」獲得者。
http://www.nwpu.e.cn/youth/xwzx/yxjw/86657.htm
㈤ 中國航天發展史(從古至今)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神舟七號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載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承載的宇航員是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 成功進行出艙活動(又稱太空行走)。
神舟八號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與組合天宮一號成功實施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成為中國空間實驗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號 2012年6月16日下午 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3名航天員進入太空,景海鵬、劉旺和劉洋(中國首位女航天員)。6月18日下午,神舟九號成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自動交會對接。6月24日,航天員劉旺操作飛船順利完成於天宮一號的手控交會對接。標志著中國完全掌握了載人交會對接技術。
神舟十號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 將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
總結: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㈥ 中國航天發展歷程
20世紀航天發展
1956年2月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黨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3月
國務院制訂《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1956年4月
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
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五月二十六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責成航委負責組織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
1956年10月15日
聶榮臻副總理就發展中國導彈事業向中央報告,提出對導彈的研究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外國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十七日,中央批准了這個報告。
1958年1月
國防部制訂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發展規劃綱要。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中國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進行有關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五八一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八月,第一設計院成立。十一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1958年4月
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1958年5月17日
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0年2月19日
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
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
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發射試驗失敗。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1964年4月29日
國防科委向中央報告,設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64年6月29日
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導彈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
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年
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中央專委責成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衛星系列發展規劃。
1965年10月
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委託,召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
1966年6月30日
周恩來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
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
1966年11月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
1966年12月26日
中國研製的中程導彈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67年
「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1968年2月20日
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1970年1月30日
中遠程導彈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點35分
「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毛澤東主席等領導人於「五一」節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人員代表。
1971年3月3日
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
1971年9月10日
東風五號洲際導彈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
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
遠程導彈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獲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
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鄧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陳雲、彭真、徐向前等領導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講話。
1981年9月20日
中國用一枚風暴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1982年10月12日
潛艇水下發射導彈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1984年4月8日
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1986年2月1日
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二十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
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1988年12月25日
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共發射了四枚火箭。
1990年4月7日21點30分
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1990年7月16日9點40分
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點23分
中國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1998年5月2日
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載人飛船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
2003年,「神舟五號」搭載首位中國宇航員楊利偉前往太空;
2008年,「神舟七號」搭載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翟志剛完成首次出艙行走。
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 第一次測試飛行,成功實現天地往返。
神舟二號 2001年01月09日 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對工程各系統從發射到運行、返回、留軌的全過程進行考核, 檢驗各技術方案的正確性與匹配性,取得與載人飛行有關的科學數據和實驗數據。
神舟三號 2002年03月25日 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統冗餘、飛船應急救生、 自主應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這次任務載有模擬宇航員。
神舟四號 2002年12月29日 無人狀態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飛行試驗,主要目的是確保宇航員絕對安全, 進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飛船、測控系統的可靠性。
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 首次載人飛行,承載的宇航員是楊利偉,成功圍繞地球十四圈。
神舟六號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承載的宇航員是費俊龍和聶海勝。
神舟七號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載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承載的宇航員是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 成功進行出艙活動(又稱太空行走)。
神舟八號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與組合天宮一號成功實施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成為中國空間實驗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號 2012年6月16日下午 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3名航天員進入太空,景海鵬、劉旺和劉洋(中國首位女航天員)。6月18日下午,神舟九號成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自動交會對接。6月24日,航天員劉旺操作飛船順利完成於天宮一號的手控交會對接。標志著中國完全掌握了載人交會對接技術。
神舟十號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 將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
㈦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
1960年2月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總結: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㈧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後,於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
「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在7年時間里每天數著日歷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不久,第二艘飛船「神舟二號」被製造出來,它的性能比「神舟一號」更加先進,保證安全與維持生命系統的設備安裝的也更加充分。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後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
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著神舟三號飛船於2002年3月25日發射。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後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
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後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跡。
我國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製、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製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後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
10月6日,美聯社向全世界發布消息:在即將發射載人飛船前,中國宣布最快在3年內把探月衛星送入月球軌道。代號為「嫦娥工程」的中國探月計劃今年3月開始啟動,目前進展順利。另悉,若一切順利,10年後,月球上將可能出現中國人的身影。
公元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不尋常的日子,9時整,楊利偉乘坐的「神舟」五號飛船在震天撼地的轟鳴中騰空而起。全世界的人們在這一天都看到中國人楊利偉在太空中飛翔。從這一天起,在浩渺的宇宙間飄動的旗幟中開始有了中國的五星紅旗。那艘承載全民族希望的「神奇之舟」劃開了中國一個嶄新的航天時代。
公元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時23分,中國的「神舟五號」飛船在起飛21小時後,順利降落在內蒙古空曠的草原上。太空中沒有中國人足跡的歷史到此結束 2005年10月12日,中國再次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神舟六號,並首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載著神舟七號載人飛船,載著中華民族沖擊太空新高度的夢想,飛上太空。 這是神舟飛船第七次飛入太空,也是中國人第三次登上太空。
繼楊利偉實現中華民族飛天夢想,費俊龍和聶海勝進入軌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之後,今天,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三位中國航天員的金秋之行,肩負著全新的歷史性使命——按照計劃,他們將在此次太空飛行中,實現出艙行走。
㈨ 簡述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史
航天技術(space technology) 又稱空間技術。是一項探索、開發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體的綜合性工程技術。是一個國家現代技術綜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軍事航天技術,是把航天技術應用於軍事領域,為軍事目的進入太空和開發利用太空的一門綜合性工程技術。
中國航天史是從一九五六年二月開始的,當時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一九五六年四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航空工業委員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的航天事業創業的開始。
中國航天發展有四大里程碑[1] :
(1)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明朝的萬戶
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他最先開始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但他的行為卻鼓舞和震撼了人們的內心。促使人們更努力的去鑽研。
(2)東方紅一號——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70 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 號」成功升空!中國航天發展史上第二個里程碑。
(3) 載人航天
2003 年10 月15 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表明中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
(4)升空探測-嫦娥奔月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隨著嫦娥一號成功奔月,嫦娥工程順利完成了一期工程。
此後,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相繼發射,並成功對接。
青銅時代
★里程碑之一
1970年4月24日21時31分,中國「東方紅」一號飛向太空。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白銀時代
楊利偉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內
★里程碑之二
1987年8月,中國返回式衛星為法國搭載試驗裝置。這是中國打入世界航天市場的首次嘗試。
黃金時代
★里程碑之三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搭載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升空。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號搭載翟志剛,景海鵬,劉伯明三名航天員升空。
探月時代
★里程碑之四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搭載著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三號塔架點火成功發射。
嫦娥一號
★里程碑之五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57秒,嫦娥一號衛星的姐妹星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並獲得了圓滿成功。此次發射目的主要是實現下一步的月球軟著陸進行部分關鍵技術試驗,並對嫦娥三號著陸區進行了高精度成像。
20世紀航天發展
1956年2月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黨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
1956年3月
國務院制訂《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內使中國噴氣和火箭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1956年4月
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工業委員會,統一領導中國的航空和火箭事業。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
聶榮臻副總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五月二十六日,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同意,並責成航委負責組織導彈管理機構和研究機構。
1956年10月15日
聶榮臻副總理就發展中國導彈事業向中央報告,提出對導彈的研究採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外國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十七日,中央批准了這個報告。
1958年1月
國防部制訂噴氣與火箭技術十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七年)發展規劃綱要。
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之後,中國一些著名科學家建議開展中國衛星工程的研究工作。一些高等院校也開始進行有關學術活動。中國科學院由錢學森、趙九章等科學家負責擬訂發展人造衛星的規劃草案,代號為「五八一」任務,成立了「五八一小組」,議定建立三個設計院落。八月,第一設計院成立。十一月,遷往上海,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機電設計院。
1958年4月
開始興建中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1958年5月17日
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指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0年2月19日
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發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
中國仿製的蘇聯「P—2」導彈首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
中國獨立研製的第一枚中近程導彈發射試驗失敗。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由竺可楨、裴麗生、錢學森、趙九章等領導,研究制訂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1964年4月29日
國防科委向中央報告,設想在一九七○年或一九七一年發射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1964年6月29日
中國自行研製的中近程導彈再次發射試驗,獲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
成功地發射了第一枚生物火箭。
1965年
中央專門委員會批准第七機械工業部制訂的一九六五至一九七二年運載火箭發展規劃。
中央專委責成中國科學院負責擬訂衛星系列發展規劃。
1965年10月
中國科學院受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委託,召開第一顆人造衛星方案論證會。
1966年6月30日
周恩來總理視察酒泉運載火箭發射基地,觀看中近程火箭發射試驗,祝賀發射成功。
1966年10月27日
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彈頭精確命中目標,實現核爆炸。
1966年11月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和「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開始研製。
1966年12月26日
中國研製的中程導彈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67年
「和平二號」固體燃料氣象火箭試射成功。
1968年2月20日
空間技術研究院成立。
1970年1月30日
中遠程導彈飛行試驗首次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點35分
「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這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毛澤東主席等領導人於「五一」節在天安門城樓接見了衛星和運載火箭研製人員代表。
1971年3月3日
中國發射了科學實驗衛星「實踐一號」。衛星在預定軌道上工作了八年。
1971年9月10日
東風五號洲際導彈首次飛行試驗基本成功。
1975年11月26日
中國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衛星按預定計劃於二十九日返回地面。
1979年1月7日
遠程導彈試驗一種新的發射方式,獲得成功。
1980年5月18日
中國向太平洋預定海域成功地發射了遠程運載火箭。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六月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鄧小平、胡耀邦、李先念、陳雲、彭真、徐向前等領導人出席,胡耀邦作重要講話。
1981年9月20日
中國用一枚風暴一號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科學實驗衛星。
1982年10月12日
潛艇水下發射導彈獲得成功,回收艙准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中共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1984年4月8日
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十六日,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一百二十五度赤道上空。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三十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慶祝大會。
1986年2月1日
中國發射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二十日,衛星定點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已全面掌握運載火箭技術,衛星通信由試驗階段進入實用階段。
1988年9月7日
中國發射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風雲一號」。這是中國自行研製和發射的第一顆極地軌道氣象衛星。
1988年12月25日
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地發射了一枚「織女一號」火箭,至此,中國低緯度區第一次火箭探空試驗圓滿結束。這次為期兩周的試驗共發射了四枚火箭。
1990年4月7日21點30分
中國自行研製的「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把美國製造的亞洲1號通信衛星送入預定的軌道,首次取得了為國外用戶發射衛星的圓滿成功。
1990年7月16日9點40分
中國新研製的大推力運載火箭——長征二號捆綁式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將模擬衛星送入了預定軌道。這枚火箭是由中國新建的大型航天發射設施發射升空的,同時還為巴基斯坦搭載發射了一顆小型科學試驗衛星。
1991年1月22日下午18點23分
中國第一枚一百二十公里高空低緯度探空火箭——「織女三號」在中國科學院海南探空發射場發射試驗成功。一九九四年二月二十二日,中國第一座海事衛星地面站通過驗收。它的建成填補了中國高科技的一項空白。
1998年5月2日
中國自行研製生產的「長二丙」改進型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標志著中國具有參與國際中低軌道商業發射市場競爭力。
載人飛船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
2003年,「神舟五號」搭載首位中國宇航員楊利偉前往太空;
2008年,「神舟七號」搭載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翟志剛完成首次出艙行走。
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 第一次測試飛行,成功實現天地往返。
神舟二號 2001年01月09日 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對工程各系統從發射到運行、返回、留軌的全過程進行考核, 檢驗各技術方案的正確性與匹配性,取得與載人飛行有關的科學數據和實驗數據。
神舟三號 2002年03月25日 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統冗餘、飛船應急救生、 自主應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這次任務載有模擬宇航員。
神舟四號 2002年12月29日 無人狀態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飛行試驗,主要目的是確保宇航員絕對安全, 進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飛船、測控系統的可靠性。
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 首次載人飛行,承載的宇航員是楊利偉,成功圍繞地球十四圈。
神舟六號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承載的宇航員是費俊龍和聶海勝。
神舟七號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載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承載的宇航員是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 成功進行出艙活動(又稱太空行走)。
神舟八號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與組合天宮一號成功實施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成為中國空間實驗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號 2012年6月16日下午 首次載人交會對接任務3名航天員進入太空,景海鵬、劉旺和劉洋(中國首位女航天員)。6月18日下午,神舟九號成功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自動交會對接。6月24日,航天員劉旺操作飛船順利完成於天宮一號的手控交會對接。標志著中國完全掌握了載人交會對接技術。
神舟十號 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搭載三位航天員飛向太空, 將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我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
㈩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秒,我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首發成功,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擁有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在完成了21個小時的空間科學試驗後,於21日3時41分成功著陸。「神舟」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和回收,成為我國航天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成功的日期1999年11月21日,離這一年結束的日子只有一個月零9天。
在7年時間里每天數著日歷倒計時過日子的航天人中,許多人只想好好地睡上一覺。但就是這樣簡單的願望對很多人來講,也是一個難以實現的奢望。在新的戰鼓聲中,「神舟二號」又開始起步了。正在駕駛隆隆天車挺進太空的中國航天人,必須為一個民族的理想去爭分奪秒!
2001年1月1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飛行7天後成功返回地面。這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各種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取得了大量數據。與「神舟」一號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
緊接著神舟三號飛船於2002年3月25日發射。飛船搭載了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呼吸和血液循環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神舟」三號軌道艙在太空留軌運行180多天,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號飛船的升空,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最後一次預演,是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技術要求最高、參試系統最全、難度最大的一次飛行試驗,還面臨載人航天發射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發射場有史以來罕見的嚴寒,最低氣溫接近-30℃,超過低溫發射條件近10℃,且飛船發射已進入不可逆狀態。「神舟」四號飛船最後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經受住了無人狀態下最全面的飛行試驗考驗,創造了中國航天史上低溫發射的新紀錄,也創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火箭低溫發射的奇跡。我國航天專家梁思禮院士表示,雖然「神舟」飛船的研製、發射比美、俄晚一些,但我國研製飛船的起點更高。「神舟」飛船的軌道艙既能進行留軌對地觀測,又能作為未來空間交會對接的一個飛行器,是今後天地往返運輸的優良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