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鄉的古老風俗
新中國成立前,新鄉有早婚習俗,男子婚齡一般在15至20歲,女子婚齡一般在15至18歲。男女婚姻須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嫁娶過程中有許多繁文縟禮。 議婚:初議婚,家長先托媒人,經媒人往來通話,了解對方屬相,按陰陽學的迷信說法看雙方屬相的沖合。犯沖的屬相有雞與狗、龍與虎等,最合的屬相為龍與兔,稱之為「龍纏兔輩輩富」。女方年齡可大於男方二三歲,但不可大一歲,民間說法:「妻大兩,黃金長」,「妻大三,做高官」,「女大一,沒飯吃」。 相親:在相互探問對方家境後,進行相親。雙方約定相親日期,女方由媒人導引,與陪相人一同前往,到男方或媒人指定的地點同男方見面,媒人當面介紹雙方情況。看相後,男方給女方見面禮。如雙方均滿意,為初定婚約。 定親:擇吉日,男方父母商定結婚日期,並報知親友。 套新:女雙方的新被褥和新枕頭須由子女雙全和夫婦雙全的婦女縫制。縫制前先由婆婆抓三把棉花鋪開,然後,抓一些花生、紅棗、核桃撒在上面,由縫制者縫入被褥中,意為「早生貴子」。 壓箱:女方在出嫁的前一天,由新娘的嫂子或姐姐將新娘的嫁衣裝進箱子後,在嫁衣上面放壓箱錢。新娘到婆家後,婆婆要在此箱內放錢,且多於壓箱錢數。出嫁前一日或當日早晨,由女方或弟將娘家所辦嫁妝均插一柏枝,送至男方家中,意為萬年長青。嫁妝送到後,男方家以酒席款待,由陪客人向送嫁妝人索取開箱鑰匙,並給持鑰匙者封錢,對方滿足以後才將鑰匙交出。 娶親:娶親的前兩天,男方送通信盒給新娘,內裝化妝與豐轎時的衣物(衣物必須成雙成對)、首飾,另加酒一瓶,肉一塊,米、面各一升。娶親的前一天,男方整置洞房,當晚由新郎的小弟壓床,且允許在新床上撒尿。娶親之日,男方備花轎四頂,一頂轎坐新郎,一頂轎坐新娘,一頂轎坐娶客,一頂轎坐壓轎孩子。 迎禮:引禮人引導新郎進新娘家,每一道門,引導新郎向客人作拜施禮,新娘家須給新郎和引禮人各盛一碗餃子湯,奏樂三遍,新娘方可上轎。 上轎:新娘上轎須穿藍鞋子,此鞋不許再穿回娘家。上轎前,其母給女兒離母錢,並把婚書交於新娘,由新娘將婚書帶至婆家壓在床頭,以示兩家平安。上轎分大娶、小娶。大娶,新娘上轎不踩地,坐在椅子上由四人抬著上轎。小娶,新娘步人轎內,轎頂大升。途中若遇攔轎者,須落轎奏樂後方可再行。 下轎:新娘下轎前要梳頭,邊梳邊說:「一梳金,二梳銀,三梳騾馬跑成群。」婿家還須給新娘贈下轎禮,然後由扶客攙扶下轎。若遇瞎年(即年中無「立春」),新娘下轎時須手持照明物前行,以示瞎年照生子女。新娘下轎後,腳不得落地須用藍布自轎門鋪至天地堂,新娘腳踩藍布,行至天地桌前,由男家向新娘身上撒草料。 拜天地:拜天地為完婚儀式。天地桌上放一隻盛滿糧食的斗,用紅紙封口,兩邊各放紅蠟燭一隻,斗前放幾只果碟子。桌前鋪紅氈或席子一條,席前放盛花,花前放馬鞍。新娘要跨過馬鞍,摸盛花,叫做「騎鞍摸盛」,以示家境平安,有餘有盛。接著新郎、新娘立於天地桌前,面向天地神們,一拜天地,二拜父母,然後夫妻對拜。 入洞房:拜天地後,新娘入洞房,由小姑(婆家妹妹)端洗臉盆,水中放一個饃饃,一個硬幣,新娘須將饃饃撈出扔至床下,再由小姑將水送走。然後,小姑把做熟的餃子送入洞房,讓新娘用筷子擠開給新郎吃。 宴席:家設宴款待客人。開宴時由男方陪客領路,引禮人陪新郎至女方送客前看菜,男方陪客高喊:「新郎看菜!」女方長輩回話:「省事三揖。」然後引禮入陪,新郎作揖三個。待女方送客席畢,再由陪客領路,新郎長輩手托酒盤說:「酒寒席清,請親家多多擔待。」對方回答:「酒足飯飽,親家辦事滿好。」新郎長輩對說:「人盅酒你們先嘗,俺娶媳婦你家忙。」對方答說:「都忙!都忙!」這套禮節俗稱「安大盅」。 看新人:新娘的送客在席畢回程前,要去看新娘,以示安慰。拜 送客走後,內客(新郎的親友)、坐底客(本家長輩)齊聚,由新娘上拜,逐個磕頭,受拜人均付給拜禮錢。 鬧洞房:新郎的小字輩或同輩人進洞房嬉鬧新人到深夜。 婚燈:新婚之夜在床頭放桌一張,燃紅蠟燭兩只,俗稱「婚燈」。新郎、新娘各一隻,誰的婚燈燃的時間長,表示誰的壽命長。 回門:迎娶第九天,由新娘的兄弟接新娘回家住幾天,俗稱「叫九」。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頒布《婚姻法》,廢除舊的包辦買賣婚姻,實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但一般還要趁節假日或選農歷三、六、九日舉行結婚儀式。在婚事操辦上,有的仍保留著見面禮、套新、送嫁妝、壓箱錢、宴請、鬧洞房等傳統色彩,但較舊時已簡單得多。
B. 中原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
中原地區地處黃河中下游,是我國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至遲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生息和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這里就產生了農業、畜牧業和制陶等手工業;到了4000多年前的龍山文化中晚期,中原進入了石、銅器並用時代,產生了私有制和階級的萌芽,進而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以後,商代的首都西亳、和殷均在河南境內。在安陽殷墟發現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歷史文獻。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和思想文化領域涌現出許多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 秦王朝建立後,在今河南境內設置三川、南陽、潁川、河內、東郡、陳郡。以後的兩漢時期,河南地區的經濟和文化仍處於全國前列。東漢王朝建都洛陽,河南更成了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漢之後形成三國鼎立局面,河南是四戰之地。在三國以及兩晉、南北朝時代,戰亂連年,農業、手工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直到7世紀初重建了統一的全國性政權——唐朝以後,中原才擺脫了長期戰亂的局面。
從唐朝建立到北宋滅亡,河南的經濟和文化達到鼎盛時期。隋朝末年,在洛陽建立了東都,又以洛陽為中心開鑿了溝通南北的大運河,一直通航到北宋時代,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有唐一代,河南仍是一個人才薈萃之地。因為河南地位重要,經濟又比較發達,所以五代都在河南地區建都立國。但在後來一段時期中,長江以北戰爭不斷,中原人民深受其害。到趙匡胤重建起全國性的統一政權——北宋王朝後,中原人民才重新得過和平歲月。北宋建都開封,河南又一次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當時開封人口達100多萬,為全國第一大城市,商業貿易額佔全國之半,各方面都極一時之盛,可說是中世紀河南歷史的黃金時代。南宋以後,是河南社會歷史發展的中衰時期。代宋而興的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被明、清兩朝沿襲下來,其河南的疆域大體上與今天的河南省相近。在此期間,河南經濟和文化都越來越落後於江南和北方其他一些省區。
進入近代以後,隨著我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河南的社會矛盾也日益激化。19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河南北遍地燃起了農民起義的烈火,匯成聲勢浩大的捻軍大起義,加上太平軍多次進出河南,形成了一次規模宏大的農民反封建高潮,河南成為黃淮流域農民起義的一個中心地區。起義失敗以後,在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聯合壓迫、剝削下,河南農業愈益衰退,社會經濟江河日下。當時,河南的文化思想界基本上仍然是程朱理學的天下。直到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的新經濟才破土而出,但十分幼弱。此時,河南地區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都迅速激化,各種形式的農民反帝反封建斗爭聯袂而起。同時,一些資產階級分子或向資產階級轉化的開明士紳,也登上了政治舞台,先後在河南城鎮發動了抑制美貨運動、以收回焦作煤礦和反對帝國主義掠奪河南鐵路建築權為中心的收回利權運動,並要求君主立憲。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則利用日趨高漲的革命形勢,積極開展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的宣傳和組織工作。他們組建了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河南分會,並聯絡各地的會黨和農民武裝,進行武裝起義的嘗試。在武昌起義勝利的鼓舞下,河南革命黨人迅即在省城開封策動新軍反正,又在外府縣組織武裝起義,但均未成功,河南成了極少數幾個未曾獲得「獨立」的省份之一。
C. 河南在地理環境、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有什麼特色
(一)地理概況河南地形復雜,地勢西高東低。北部為太行山余脈,西內部為秦嶺余脈,容南部為大別山,中南部自西北向東南橫亘800里的伏牛山,東部為廣闊的黃淮海平原。河南分屬四大流域,北部為海河流域,中部為黃河流域,西南為長江流域,東南為淮河流域。氣候上北部為中溫帶,南部為暖溫帶。河南自古以來就氣候濕潤,適合人類居住。河南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礦種達102種,其中名列全國首位的有天然鹼、鉬、藍石棉等;名列全國前10位的有鋁、鎢、金、銻、煤、石油、珍珠岩、膨潤土、硅石等。此外,還有儲量豐富的稀有金屬。(二)河南風光河南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更有迷人的自然風光。在全國19個世界地質公園中,佔全國面積僅1/60的河南就佔了4個,分別為嵩山、雲台山、伏牛山和王屋山-黛眉山。在河南廣闊的土地上,點綴著嵩山、雲台山、白雲山、伏牛山、雞公山、石人山、太行山大峽谷等名山大川,綻放著奇花異草,千百年來,吸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前來旅遊觀光。
D. 新鄉風俗是什麼
風俗習慣多的很,看你問啥了,婚喪嫁娶,節氣飲食,都有風俗習慣
E. 新鄉的來歷
新鄉歷史】歷史遺跡眾多,文物資源豐富。新鄉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
古稱庸國,春秋屬衛,戰國屬魏,漢為獲嘉。
隋文帝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鄉縣至今已有1400餘年。
新中國成立之初,曾是平原省省會所在地。古老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明。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依稀可辯;周武王率八百諸侯會同盟的牧野大戰,古跡依存;姜尚衛河垂釣、比干拋心忠諫、圍魏救趙、張良刺秦、官渡之戰、陳橋兵變都源於這方熱土;孔子講學「杏壇」猶在,李白放歌於忠臣之前;張蒼逞思於《九章算術》,陳玉成天國殉難;明神宗胞弟潞簡王陵墓,十二丞相青史可鑒……悠久的歷史,1993年曾邦哲於全國第6屆科學哲學會議(新鄉)闡述結構論(21世紀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的理論基礎),燦爛的文化,優美的環境,給新鄉留下了豐富的旅遊資源。
抗日戰爭時期,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曾經駐扎新鄉,軍隊據點在輝縣,而馮玉祥本人辦公的地方則在新鄉(今新鄉市老公園南門)建國後改為圖書館。據說門前曾經有兩門古炮,如今已經丟失。而新鄉的飛機場本是馮玉祥將軍為烈士置辦的陵園,敗退後被日本人建成飛機場。此外還有日本人曾經建立了發電廠(今新鄉市兒童公園附近)等。具有濃厚的歷史意義,但是如今這段歷史已經鮮為人知了。
F. 河南省 風俗習慣
河南的民俗習慣:剪紙、捏麵人、吹糖人、畫糖畫、綉花鞋、民俗演藝、說評書、敲大鼓......
拓展資料:
河南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河南,古稱中原、中州、豫州,簡稱「豫」,因歷史上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故名河南。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截至2017年底,河南共下轄17個地級市、1個省直轄縣級行政單位、52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85個縣,省會鄭州市,常住人口9559.13萬人,居中國第3位。河南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中國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葯三大技術均發明於河南。河南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大省,河南文物古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
河南美食:炸饊子,胡辣湯,道口燒雞。
G. 新鄉的歷史及歷史人物(主要是歷史文化|)
1、歷史文化
(1)新鄉市歷史悠久,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都有遺址留存,是《詩經》重要發源地之一,流行於古代新鄉地區的詩歌,占國風的四分之一。
反映朝代興衰更迭的牧野之戰、張良刺秦、陳橋兵變等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境內有國家級文保單位20處,A級旅遊景區19個。
(2)新鄉是個歷史文化名城,蘊含渾厚的文化底蘊。其豐實文化知識的乳汁,膏腴山川的搖籃,培育一批不拘一格的歷史人物 ——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哲學家及詩人、文豪、畫家等。他們在成就國家大事或科研成就或文學藝術業績的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千秋功名.。
他們留在這片中原大地上的古老印跡、歷史典故和為民族、為國家、為正文、為探索科學藝術和健身之道的奧秘嘔心血,獻生命而所不辭的精神,使我們傾心仰慕,世代相傳,永世不忘。
2、歷史人物
(1)關龍逄:兩朝夏相,華夏史上第一個以死諫君的忠臣。
(2)姜子牙:政治、軍事家、「謀聖」。
(3)蘧瑗:衛國大夫,孔子摯友,封」先賢「,奉祀於孔廟東廡第一位。
(4)比干:古代著名諫臣。
(5)甯戚:任齊國大司田,為齊桓公主要輔佐者之一。同寧戚。
(6)毛遂:流芳千古的民間智者。
(7)陳平:西漢丞相。
(8)周勃:漢初名將,西漢丞相。
(9)周亞夫:西漢名將。
(10)杜詩:東漢水利專家、南陽太守。
(11)張蒼:《九章算術》。
(12)關播:字務元,衛州汲縣(今河南衛輝)人,唐朝宰相,漢壽亭侯關羽之後。
(13)婁師德:唐朝丞相。
(14)傅游藝:唐武後朝同平章事,拜宰相(鳳閣侍郎)。
(15)崔蕘:唐代尚書。
(16)班宏:唐代戶部尚書,封蕭國公。
(17)楊再思:唐朝丞相。
(18)魏仁浦:字道濟,衛州汲(今河南衛輝市)人。五代後周至北宋初年宰相。
(19)呂大防:北宋宰相,封爵汲郡公,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20)杜常:北宋工部尚書。
(21)賀鑄:宋代著名詞人。
(22)韋思謙 本名仁約,以字行,唐朝丞相,原陽縣陡門鄉韋城村人。
(23)戚祥:明朝明威將軍,戚繼光先祖。
(24)蕭抱珍:金太一道創始人。
(25)王惲:字仲謀,號秋澗,衛州路汲縣(今河南衛輝市)人。元朝著名學者、詩人兼政治家。
(26)劉璋:明代工部尚書。
(7)新鄉風俗人情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1、新鄉市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
2、古稱庸國,春秋屬衛,戰國屬魏,漢為獲嘉,至隋文帝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鄉縣,境內有仰韶、龍山文化遺址,有周武王率八百諸侯會同盟的牧野大戰等古跡;姜尚衛河垂釣、比干拋心忠諫、圍魏救趙、張良刺秦、官渡之戰、陳橋兵變都源於此地。
參考資料:網路——新鄉
H. 河南新鄉結婚都有哪些風俗習慣
人生有很多重大的日子,結婚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千萬不能馬馬虎虎的舉辦婚禮回,一定要隆重。答在河南新鄉地區,結婚有一定的習俗,這些習俗能夠給新人帶來好運和幸福,能夠讓他們和和睦睦,美滿的生活。下來大家一起來了解下吧。 河南的結婚習俗不能丟,這是祖輩傳下來的文化和好運。結婚按照這樣的程序走,一定會帶來吉祥如意,新人的生活也會和和美美。
希望採納
I. 新鄉市的民風民俗
農歷二月初二,是「龍抬頭節」 或「青龍節」。這天,河南農村的婦女一般都不動剪刀,不做針線活,怕動了刀剪傷龍體。 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餃子,煎煎餅,炒黃豆,煎臘肉,蒸棗饃,改善生活成為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月二這一天攤煎餅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間認為,這天是東海龍王的生日, 煎餅是龍王的胎衣。吃煎餅,是為龍王嚼災,扔煎餅,是為了掩埋龍王的胎衣。 每年的農歷七月初七,是「乞巧節」,河南新鄉一帶的乞巧風俗是在每年的農歷七月初六晚上,當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湊成一組(以應「七夕」之數),每人兌面兌物,為織女准備供品。有的要買葡萄、石榴、西瓜、棗、桃等七樣瓜果,烙七張油烙饃或糖烙饃,包七碗小餃子,做七碗面條湯。除此之外,還要單獨包七個大餃子,餃子餡由七樣蔬菜做成,內包用面做成的七樣東西,像針、織布梭、彈花槌、紡花錠、剪刀、蒜瓣或算盤子等。這七樣東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願。 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擺在瓜棚下或清靜的地方,焚香點紙,跪在月下向織女祈禱,念完禱語後,七個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餃子。然後把七張油餅和七個大餃子放在竹藍內,掛在椿樹上。這天晚上,七個姑娘一齊守夜,看守竹藍子。這種舉動稱為「守巧」,目的是防止愛開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餃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剛剛蒙蒙亮,七個姑娘閉著眼睛,在竹藍內各摸一個大餃子。誰摸出的餃子內包有針、剪刀等東西,誰就是未來的巧手。 在豫北沁陽、孟縣等地,現在還流傳有「七夕」對歌的習俗。每到「七夕」這天,當地的少女們按村子,或按鄉、縣組成小組,每組七人,也可為九人、十一人,以單為巧數。民間講究對歌人的數量,俗語有「當單不當對,當對拙一輩」。人們把對歌小組分成單數,都是為了能夠獲「巧」,希望本村的對歌組能夠取勝。 農歷七月十五,是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中原農家也稱這天為「牲口節」,此日有許多敬奉耕牛的活動。 在豫北林縣等地,七月十五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饃,中午蒸熟後供奉在案桌上,然後燃放鞭炮,慶賀槽頭興旺。凡有大牲口的農家,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後的羊羔饃送給大牲口吃,也有給牲口喂豆等精飼料的,以顯示牲口節與平時不同。晚上,他們還要做一鍋米湯給牲口喝。有民謠說:「打一千,罵一萬,七月十五喝頓小米飯。」 農歷臘月二十三,是「祭灶節」。河南臘月二十三祭灶的習俗,每到臘月二十三這天,中原城鄉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輪鞭炮。城鎮居民忙於購買麻糖、火燒等祭灶食品。而在廣大農村,祭灶的准備活動和隆重的祭灶儀式便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漸漸拉開了帷幕。 祭灶儀式多在晚上進行。祭灶時,祭灶人跪在灶爺像前,懷抱公雞。也有人讓孩子抱雞跪於大人之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故雞不稱為雞,而稱為馬。若是紅公雞,俗稱「紅馬」,白公雞,俗稱「白馬」。 焚燒香表後,屋內香煙繚繞,充滿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頭,嘴裡念念有詞。念完後,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後天執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楞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儀式結束後,人們開始食用灶糖和火燒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還要吃糖糕、油餅,喝豆腐湯。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種又粘嘴又粘牙的麥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為了粘住灶爺的嘴巴。傳說灶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之神,它有上通下達,聯絡天上人間感情,傳遞仙境與凡間信息的職責。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在河南,人們把祭灶節看作僅次於中秋的團圓節。凡在外地工作、經商、上學的人,都爭取在臘月二十三之前趕回家裡。能吃到家裡做的祭灶火燒,便會得到灶神的保護,來年家人就能平安無事。 農歷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間比較重視的節日。在豫東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過小年的說法。特別是農村,更為重視。人們把這天當作慶祝豐收、祀求豐年的節日。這時, 麥子剛剛打下不久,豐收的喜悅洋溢在農民的心頭和眉稍。人們在屋中、院內、麥場 里擺上供桌,放上饃、棗山(饃的一種)和桃、李等五種瓜果,用斗盛滿新收的小麥, 鬥上貼紅色的「福」字,然後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之後,人們 高高興興地吃上一頓用肉、青菜、粉條、海帶做成的「雜燴菜」。大人們在麥場里猜 拳行令,孩子們邊吃邊耍,十分盡興。 農歷六月初一過後,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乾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動揉到六月初一來進行。六月初六,民間稱「炒麵節」、「望夏節」、「閨女節」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風俗就不大一樣。不管怎樣,節日就是吃、玩、走親戚。
J. 新鄉市歷史名人故事
古代
姜子牙:政治、軍事家、「謀聖」
比 干:古代著名諫臣 豫北民間財神
毛 遂:內流芳千古的容民間智者
陳 平:西漢丞相
周 勃:漢初名將,西漢丞相
周亞夫:西漢名將
杜 詩:東漢水利專家、南陽太守
張 蒼:《九章算術》凝聚了新鄉人的智慧,在中國數學史上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
婁師德:唐朝丞相
楊再思:唐朝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