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介紹自己的家鄉清遠
肯定是地理環境啊 風俗習慣啊 歷史文化啊 美食啊 風景名勝啊 經濟發展情況啊等等之類的吧。
Ⅱ 清遠有什麼歷史古跡
金雞岩(金芝岩)有葛洪煉丹處
觀音山王山寺
在佛岡縣英佛公路8公里處、海拔1288米。始建於唐代。但現在的建築都是後來造的。
Ⅲ 有關清遠的歷史
清遠」兩字連用,始見於晉,意為清明廣遠。《晉書·王導傳》雲:「導少有風鑒,識量清遠。」而作為政區之名的「清遠」,則最早出現於我市,從南梁天監六年(507年)啟用至今,已歷1500餘個悠久歲月。中經三個演變階段:梁武帝置清遠郡,始使「清遠」以轄縣的政區形象知聞於世;隋開皇十年(590年)廢清遠郡,置清遠縣,「清遠」之名遂被降格使用近1400年;1988年建清遠市,「清遠」之名又獲得升格使用,現新建的清遠市已到「弱冠之年」,是一個活力四溢的年輕的地級市。
值得注意的是:中宿縣雖比清遠郡早600多年出現,但後在其地置郡時卻不用其為郡名,僅作為清遠郡屬縣之一保留其縣名(轄境較前大為縮小);而當隋撤銷清遠郡時,老牌的中宿縣竟被新置的清遠縣所取代而從歷史上消失,其時原清遠郡地還有一個政賓縣與新置的清遠縣並存,但33年後因其省入清遠縣也同樣永久地歸於消失。這段耐人尋味的歷史變遷說明世人對「清遠」之名情有獨鍾。遺憾的是這么一個深受青睞的名稱卻無人破譯過其來歷,致使後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余潛究於此多年,始悟「清遠」之名源之於水。水者,北江河水也。
因水而名是古代臨河縣邑習見的取名手法,如曲江、翁源、三水、四會以及我市古代的湞陽、含洭等縣名。清遠縣前身中宿縣,取名亦跟北江河水有關。今版《清遠縣志》援引歷史傳說雲:漢初,二、五、八月,潮水上漲至禺峽(今飛來峽),逐浪返五羊城一宿而至,故飛來峽又名中宿峽。「中宿」之名源於海潮上漲而得,屬水情地名。這是特定情況下的北江水情,非常態下的北江水情,常態下的北江是一條水量豐沛而水質清冽的河流。
北江古稱溱水。這個名稱出現於漢,一直流行到唐宋,唐宋史書都以「溱水」為北江正名。溱者,眾也,多也,以「溱」名江,蓋言北江水源豐沛也,屬水量河名。此名稱與實際相符合。據《廣東省韶關市綜合科學考察報告》(《廣東科技出版社》,1987年出版)稱:北江水系「徑流總量為312.85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深為1023毫米。平均每人擁有徑流量為7426立方米,分別為全省、全國人均擁有量的2.1倍和2.9倍,但尚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如按每畝耕地擁有水量計算,則韶關數字最高,達8323立方米,分別為全省、全國和全世界平均水平的2.2、4.8和3.6倍。」由此可見,北江的水量是相當豐沛的。
北江河水不僅水量豐沛,而且水質清冽,因為其上遊河段多是石山峽谷,兩岸森林茂盛,入河的泥沙量較少。關於北江水質之好,留傳至今的歷代贊美詩句可作生動的見證。「澄碧源之見底,聳翠壁之臨危」,是迄今所見的吟詠飛來峽水質清冽的最早詩句,作者江總是南朝梁陳時期的聞人。見之於唐宋的詩句有:「兩峰支碧漢,一水抱清灣。松老龍猶在,波澄勢自還」(唐·沈佺期《峽山》);「永願依勝侶,清江乘渡杯」(唐·徐浩《寶林寺》);「意閑門不閉,年去水空澄」(唐·楊衡《題峽山寺》);「澄江詰曲峽中天,遠使歸來駐畫船」(宋·章得象《峽山飛來寺》);「古寺清江上,維舟夕照前」(宋·高紳《峽山》);「雲水連暉還接影,瞑禽西去復東來」(宋·向子諲《峽山飛來寺》)等等。明清時期更多,本文不作累述。上述詩句中多用「清」、「澄」字眼描繪北江河水,清者,純凈無雜質也;澄者,清澈之意也。由此可見,北江水質已久負盛名。
北江出飛來峽後,西南流經洲心倫洲島後折向西北,至附城轉為東西流向過清城,之後再轉向西南緩流而去。飛來峽之南地勢平坦,北江入此流速緩慢,漫江碧透,清波相逐,大有「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氣象。若臨江登高眺望,會令人自然生發出「一水遠赴海」(唐·李翱《峽山寺》的感慨來。遙想南梁時期的清城先民也定會生此同感,故有可能將「清」與「遠」兩字聯系起來,適逢此地置郡,遂以「清遠」名之,實是甚合情理的事情。此名稱將水質與水向寓於一體,極富詩情畫意。幸哉,余總算悟出了個中奧秘:清遠者,乃清江流遠也!
末了,附言一句,此乃一己之主見,不一定準確,「清遠」究竟因何得名,還望對此感興趣的人士參與研討,各抒高見;如能經過議論,達於共識,豈不幸哉!
Ⅳ 急!調查報告,清遠,家鄉的的過去.如今家鄉的變化
我的來家鄉
我的家鄉是自和田。這里雖然很偏遠,但是很美麗。要說最美的地方就是團結廣場了。
春天百花盛開,廣場的樹也發芽了,周末家長帶著孩子來廣場玩,小朋友們放風箏。做游戲,捉迷藏。。。。他們玩的好開心。藍天白雲加上五顏六色的風箏,把廣場打扮的更美了。
夏天廣場就更美了。人們閑暇的時候都來廣場,特別是晚上最熱鬧。下午10點多廣場的音樂噴泉吸引了好多來廣場遊玩的人們。音樂噴泉給廣場增添勃勃生機。人們在廣場上自由自在的納涼。夜色伴著音樂好美呀。
秋天廣場變成了金黃色的。還是吸引著好多小朋友。他們有的劃汗冰,有的打羽毛球。。。。玩的很開心。有寫頑皮的小朋友用腳踩落在地上的樹葉,落葉發出了咔咔的響聲。
冬天的廣場格外的熱鬧,小朋友們滑雪,堆雪人,打雪仗,他們玩的很開心。銀白色的雪把廣場映的雪白。
這就是我們的家鄉,它讓我開心快樂,我愛我們的家鄉,更愛我們的和田。
Ⅳ 有關於歷史文化的調查報告怎麼寫歷史文化的調查報告
第一部分復,這個地方當制初多麼多麼牛逼
第二部分,現在這個地方多麼多麼苦逼
第三部分,為什麼當初這么牛逼,現在這么苦逼。
第四部分,看看別的地方怎麼爬起來的,借鑒經驗一下
第五部分,在黨的領導下,預計多少多少年,達到什麼什麼地步
Ⅵ 清遠市名勝古跡到底是怎樣的呢
英德市寶晶宮始建於1996年6月18日,具有近二十年歷史,享譽海內外的寶晶宮風景名勝區位居其中。寶晶宮是一個經歷了兩億多年地殼變化而成的大溶洞,位於燕子岩山腹中1981年8月,被廣東省水文地質二隊在尋找水力資源過程中發現的。洞內重疊共有四層,下洞中主洞,於1984年春節起,向遊人開放。中洞和上洞亦於1986年相繼開放。最底洞為沖積層,洞低矮,還有積水,不利於通行,故仍未開放游覽。巳開放供游覽的三層,總面積約16500平方米,遊程約1.5公里,是廣東省巳開放的溶洞中規模最大的一個寶晶宮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發現以來,英德市政府先後投入了290萬元進行系列的開發活動,寶晶宮不僅被開發成為廣東省的省級風景名勝區,而且建設成了一個集餐飲、娛樂、觀光等於一身的綜合風景名勝區。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英德市順應中國旅遊業蓬勃發展的客觀趨勢,加大力量投入旅遊產業的發展和大,1995年為進一步促進和優化寶晶宮風景區的旅遊發展,英德市決定擴大寶晶宮風景名勝區的范圍,把寶晶宮附近的旅遊資源較豐富的廊步、岩前、橋下、石尾4個管理區納入寶晶宮風景區,統一規劃,統一管理,作為英德市游業的龍頭品牌重點發展。經過近20年的發展和積累,寶晶宮風景名勝區,也形成了一些比較成熟的管理和經營方法。
Ⅶ 有關於歷史文化的調查報告怎麼寫
調查報告一般由標題和正文兩部分組成。
(一)標題。標題可以有兩種寫法。一種是規范內化的標題格式容,即「發文主題」加「文種」,基本格式為「××關於××××的調查報告」、「關於××××的調查報告」、「××××調查」等。另一種是自由式標題,包括陳述式、提問式和正副題結合使用三種。
(二)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體、結尾三部分。
1.前言。有幾種寫法:第一種是寫明調查的起因或目的、時間和地點、對象或范圍、經過與方法,以及人員組成等調查本身的情況,從中引出中心問題或基本結論來;第二種是寫明調查對象的歷史背景、大致發展經過、現實狀況、主要成績、突出問題等基本情況,進而提出中心問題或主要觀點來;第三種是開門見山,直接概括出調查的結果,如肯定做法、指出問題、提示影響、說明中心內容等。前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要精練概括,直切主題。
2.主體。這是調查報告最主要的部分,這部分詳述調查研究的基本情況、做法、經驗,以及分析調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種具體認識、觀點和基本結論。
3.結尾。結尾的寫法也比較多,可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對策或下一步改進工作的建議;或總結全文的
Ⅷ 清遠有什麽歷史文化
清遠名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榜眼朱汝珍
朱汝珍(1870—1942年),字玉堂,號聘三,又號隘園,清遠人,清末民初法學家。光緒三十年(1904年)末科榜眼,授翰林院編修,是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歷史人物。
老一輩的清遠市民在津津有味地回憶清遠歷史時,總免不了要提到朱汝珍。原來,朱汝珍本來應該是清代末科的狀元,但是由於姓名和籍貫的緣故而與狀元無緣——
按照慣例,甲辰恩科的主考官在閱評完所有考生的試卷後,從參加殿試的273名考生的試卷中挑選出10份,並按名次排列好(其中朱汝珍第一,劉春霖第二),呈送給慈禧太後「欽定」。慈禧太後翻開主考官列為「頭名」的試卷,見該卷雖然文詞暢順華麗,但字體卻為粗筆楷書,因慈禧性喜疏淡清新字體,故看後不禁連連搖頭。當她看到「朱汝珍」這個名字時,心中更是不由得陡然升起一股厭惡之感:奪魁的舉子是廣東人朱汝珍,不禁讓這位老佛爺想起太平天國的洪秀全,維新派的康有為、梁啟超,高舉反清大旗的孫中山……這些人都出自廣東,在慈禧看來,廣東是出叛逆的地方。加之朱汝珍姓名中有「珍」字,「朱」與「誅」同音。珍妃支持光緒皇帝變法改良,被推入井中溺死,「朱汝珍」這三個字一下就觸動了慈禧那根敏感的神經。於是她將朱汝珍的試卷扔到一旁,狀元之門對他關閉了。相反,慈禧覺得劉春霖這個名字有吉祥之兆,又是貴州人,便將他提升為狀元,朱汝珍只好屈居榜眼了。
據史料記載,在考取榜眼前,朱汝珍發奮讀書,曾以縣試冠軍入讀清遠縣學,22歲時又憑優異成績考入廣雅書院,取列廣州府闈第一。27歲考取拔貢,以朝考一等欽點七品小京官,簽分刑部江蘇司行走,開始了仕途生涯。朱汝珍中了榜眼後,授翰林院編修。他不同於清朝的遺老,安於現狀,抱殘守缺,而是能跟時代步伐前進,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1906年,他決心赴日本東京政法大學深造,回國後任京師法律學堂教授。第二年,任第一次法官考試貴州省主考。1930年南歸,受聘為香港大學教習;1933年任香港孔教學院院長兼附中校長。
朱汝珍不僅是一個科舉生,他還是一個抗日愛國者。抗日戰爭爆發時,朱汝珍早已是68歲的老人家,他由於受愛國思想驅使,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他在香港主持清遠公會,組織募捐、義演為抗戰籌款。香港淪陷後,他不懼日本人和漢奸的威逼利誘,拒絕與日本人合作。這期間,年事已高的朱汝珍還發動組織歸鄉指導委員會,極力幫助因戰亂流離失所的難民疏散回鄉。抗戰期間,有3萬多清遠人在香港謀生。他們大都是從鄉間逃荒走難流落到香港的農民。1941年12月香港淪陷後,平民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紛紛離港返回內地謀生,一些有實力的社會社團也積極協助鄉人回鄉。當時在香港的清遠人,要回鄉又缺路費,許多人只好流落街頭乞食,病倒街頭。朱汝珍主持的清遠公會想方設法幫助難民回鄉。1942年,同鄉會要組織3萬多清遠難民疏散回鄉,但由於這時日本人已有所察覺,將公會的賬號凍結了,一時籌措不到經費,難民的處境異常艱難。後來幸經朱汝珍斡旋,同鄉會才解決了全部疏散經費。1942年2月、3月間,第一批幾百名難民從九龍步行經過深圳到達東莞虎門乘船返回廣州,再坐車回清遠。到三月底,最後一批難民也順利啟程了。三萬清遠難民得救了!
我還了解到,朱汝珍寫得一手好詩文,又擅長書法藝術,行書疏淡和平,嫻靜爽利,有晉唐遺風。他知道劉春霖、商衍鎏、張啟後也有書畫作品,便將四人的作品配成一套,名為「四屏」,成為當時極享盛名的書畫作品。朱汝珍著作頗多,主要有《詞林輯略》、《詞林姓氏韻編》、《清遠縣志》、《陽山縣志》等。在清遠市陽山縣七拱鎮大禾崗學發公祠里還保留著多副由朱汝珍所撰並書的石刻對聯。
家鄉出了這樣一個榜眼。毋用置疑,朱汝珍是清遠人的驕傲!
清遠市博物館記載著朱汝珍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