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從生命起源的歷史和背景,如何理解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我覺得回答妹妹這個問題最權威的書莫過於「書中之書」,這本「書中之書」是最著名的書,全世界譯本最多的,全世界印量最多的書
這本書是人類靈魂的創造者寫給人類的。
我小的時候,在夏季的星空下,我也常想這個問題,人倒底有沒有靈魂?有時想到我死後世界日新月異,卻永遠永永遠遠沒有我這個人了,真是會很無語的恐懼。後來看《聖經》,才明白上帝造人時,把良知和對永生的渴望放在每個人心裡。
(一個轉貼供妹妹參考,願這位妹妹從一個新角度探索生命意義。也願永生真神的應許在妹妹這里得到回應。)
這周二上午去外僑公墓拜訪了一位八年前在中國殉道的宣教士的墓地。走進陵園,當我看到那一排排的墓碑,我的心從外面喧囂的世界被帶入另一個世界:一個更真實的世界。這是每一個人的歸宿 -- 不管我們在世時有怎樣沸騰絢麗的生命,轉眼之間,我們都會來到這里。這墓地在一如既往、默默安靜地等著我們。
我也不能不想到有一天這里的人都要復活,站在主耶穌的審判台前。我想到此的那一刻,更感陵園里肅穆凝重,不僅是這些逝去的人們,彷彿天地都在靜候主來審判的那一天,那一個大日。
我來到宣教士的墓前,他的名字下面刻著:「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相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這一句再熟悉不過、我看了再不會有感覺的經文,此時刻在宣教士的墓碑上,是那麼的真實 -- 死亡是那麼的真實,永生也是那麼的真實;死亡不是終局,死亡是永恆的入口,是剛剛開始;上帝不願我們滅亡,他曾派他的獨生子來拯救我們,只要我們信他,我們便得著永生。面對死亡時,讓我覺得神的話語和神的應許是那麼的真實,真實得別無選擇,真實得別無可能。這一刻,主耶穌走向各各他的腳步,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痛苦的呼喊、流出的血,主耶穌的受死……也變得歷歷在目,如此真實。
② 怎麼樣理解歷史的背景影響意義作用
首先,我們要學會分來析歷史背景.在多年的自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高中學生的閱歷還很淺,理性思維能力還相當欠缺.他們常常機械地記憶教材中有關歷史背景的大段內容,囫圇吞棗似的學習這些重點,結果導致考試時記憶混亂,張冠李戴,笑話百出.有很多學生為此極苦惱,感覺自己花了時間,費了精力,可效果就是不讓人滿意,以至對自己能否學好歷史感到很困惑.確實,歷史背景的分析(而不是機
③ 歷史事件的背景和意義應該怎樣寫
先寫背景然後意義,
一條一條的寫下來就好了的。
④ 怎樣背歷史的背景和意義
我學高中歷史的時候自己拿了個本子把所有的幾本歷史書的重難點和專重要內容吵了下來
每天都背屬一遍
參考資料把所有歷史按時間分段
按事件進行總結
每個歷史事件一般都會分為
背景
經過
意義
影響
這幾個方面
學歷史只能這樣
沒有捷徑
⑤ 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和意義分別是什麼
改革開放的背景:
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70年代末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是有其深刻的國內和國際兩方面的背景。從國內的情況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到嚴重挫折和損失。當時,整個政治局面是處在一個混亂狀態;
整個經濟情況實際上是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面對嚴重的困難,我們的出路只能是通過改革開放,增強我國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
從國際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面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我們也只能是通過改革開放,帶領人民追趕時代前進的潮流。
鄧小平正是在科學分析國內國際發展的大勢,准確把握時代主題和人民願望的基礎上,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抉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踏上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征程。
改革開放的意義: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它不是對原有經濟體制的細枝末節的修補,而是對原有經濟體制的根本性變革。它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的體制。
改革開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改革開放的實踐充分表明,通過這場偉大革命的洗禮,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前進潮流,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我們黨昂首闊步走在了時代前列。
改革開放的重要事件
1.1979年設立經濟特區
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轉廣東省委、福建省委關於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的報告,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試辦特區。
8月13日,國務院頒發《關於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匯收入若干問題的規定》,主要內容是擴大地方和企業的外貿許可權,鼓勵增加出口,辦好出口特區。1980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兩省會議紀要》,定名為「經濟特區」。
2.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確立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轉《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指出農村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戶、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
1983年中央下發文件,指出聯產承包制是在黨的領導下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主義農業合作化理論在中國實踐中的新發展。
3.1984年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提出
1984年10月20日,中國共產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一致通過《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提出:
進一步貫徹執行對內搞活經濟、對外實行開放的方針,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是當前中國形勢發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任務是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4.1986年全民所有制企業改革啟動
1986年12月5日,國務院作出《關於深化企業改革增強企業活力的若干規定》。《規定》提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業可積極試行租賃、承包經營。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要實行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各地可以選擇少數有條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進行股份制試點。
⑥ 新醫改出台的歷史背景和意義它與現實的差距,最終的效果如何
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是從我國國情和現階段發展水平出發,借鑒國際經驗,走中國特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發展道路的有益嘗試。《醫改意見》確立了我國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方向、框架和長遠目標,繪出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宏偉藍圖,明確了今後三年的中心任務,就是要抓好五項重點改革,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通過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和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努力使群眾「看得起病」;通過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縮小城鄉居民享有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差距,最大限度地預防疾病,努力使群眾「少生病」;通過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促進公立醫院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努力使群眾「看好病」。 有觀點認為,明確了價值取向、追加了衛生投入並不一定帶來醫改的「成功」,後續難題依然多多。比如,如何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扭轉其管理體制、運行機制、監管機制、補償機制和定價機制等;怎樣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引導其努力提高醫療質量;怎樣消除醫患之間彼此的不信任,營造和諧、互信的醫患關系等。 公立醫院改革已成為醫改中最為核心的焦點和難點。新一輪醫改作出的制度安排、制度創新等,倘若不能消除公立醫院片面追求經濟收益、公立醫院院長無形中成為「企業家」等現象,在「叢林法則」下,優質醫療資源的分配差距只會拉大。 「如果有了錢還是走過去的老路,還是不能改變現在的狀況,這是一個悲哀!」
⑦ 大健康的大健康理念的產生背景
21世紀是人類追求健康的世紀;21世紀是人人享有保健的新時代;21世紀,由發展經濟到關心自己的健康;21世紀人們最需要的是健康。健康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沒有健康的身心一切無從談起。
然而,當前我國居民亞健康狀況急需改正,其保健意識、保健行為有待加強,需要進一步宣傳科學的健身知識,反對邪教,崇尚文明,保健食品企業主體行為需進一步規范,鑒於醫葯保健品行業市場現狀,消費者急需科學的理論知識作正確的消費引導,同時我國社會保健服務機構與人才極其缺乏,面對「入世」競爭,民族保健行業、民族養生文化需要扶持與弘揚。可見,我國的健康事業狀況難以讓人樂觀,建構「大健康工程」乃勢所必然:
新醫改提倡預防為主,國家中醫葯管理局明確提出「治未病」的醫療指導原則。進而促生了我國大健康產業的快速成熟。生命健康是個全程呵護的過程,面對現代病,事後對抗性治療往往為時已晚。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人們在盡情享受現代文明成果的同時,文明病,即生活方式病正日益流行,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越來越多。生活條件提高了,可食品安全和環境衛生問題卻層出不窮,生活質量反而不斷下降了。如今人們一些慢性病問題突出,不重視亞健康狀況,這已經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耗費大量的社會醫療資源和醫療費用,不少人也因病致貧。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巴封最近發表的研究成果認為,哺乳動物的壽命一般為生長期的5~7倍,如,牛生長期約6年,壽命約為30~42年。人類的生長期約20~25年,自然壽命應為100~175歲。但這樣的壽命人類並沒有實現。其原因是人類自身造成的,諸如不注意科學保健,科學飲食,優化環境等。樹立大健康觀念,主動從多方面注意人生,是保證身體健康,延年益壽之必需。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從過去不到50歲至今已達到73歲,但是很多人都處在帶病卧床或者是半卧床狀態,雖然生存但是生活質量低。
在不同歷史階段, 人們對健康認知、疾病預防重點也有所不同,健康內容不斷更新。比如美國,1875年~1925年是環境時代,特徵是天花免疫接種、外科消毒、公共衛生服務;1925年~1950年是醫葯時代,特徵是磺胺葯、青黴素、抗結核葯物的廣泛使用;1950年~1980年是生活方式時代,特徵是心臟外科手術、心臟移植、冠狀動脈搭橋;30年後,2009年,美國總統奧巴馬這樣闡述和呼籲改革美國的醫葯衛生體制——「正是醫療領域過高的成本,構成了對我們經濟巨大的威脅。這是擺在我們家庭和企業面前的越來越高的障礙,是擺在聯邦政府面前的一顆棘手的定時炸彈,更是美國的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美國二戰後經濟高速發展,孰料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富貴病也隨之而來,這種困擾至今仍在。發達國家將重點轉移到預防領域,就是為應對生活方式變化帶來的挑戰。脫離溫飽,全面向小康社會過渡的中國,也存在同樣的健康挑戰,亞健康人群增多、慢性病發病率上升、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等頻敲警鍾,促使政府提出「預防前移戰略」。
世界大團結,人類大和諧。大健康事業是全人類一項共同責任,涉及到公平獲得基本權益和身心健康,及集體防範跨越國界的威脅,更關繫到人類和平共處與協作共進。建設「世界健康組織聯盟」,創造文明文化的力量,她必將在區域性和全球性大健康事業的可持續創新發展與友好協作中起到風向標的重要作用。
國際一級ngo組織——聯合國世界健康組織聯盟
⑧ 如何生活更健康講座的背景及意義
1.這是是提高幸福指抄數的必要科目了!可以激發人得潛力,積極向上的生活!如何處理事情!提高人的情商和智商!心理研究是未來必不可少的科目,也是新的重要學科!
2.就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所進行的講座,可以分通識性的和前瞻性的。通識性講座以科普為主,例如普法專題講座,讓人們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識和常見的法律問題及其誤區等等。前瞻性的以該問題當前研究的動態、進展、學術前沿問題等等,例如第四代教育理論的研究進展。
⑨ 養生的歷史背景,養生的產生,養生文化的起源。
道教養生學的出現,並非偶然。它淵源於中國最古老的原始巫教,是先秦神仙家思想、老莊道家煉養學說及秦漢方仙道、黃老道發展的必然結果。和道教的創立一樣,道教養生學的產生也有其特定的歷史條件。道教產生的歷史背景主要是基於東漢後期政治黑暗、社會動亂;道教養生學的問世則是先秦兩漢科學文化發展的結果。
在哲學思想方面,處於社會大變革風雲中的春秋戰國時期,先後出現了道家、儒家、墨家、陰陽家、兵家、名家、法家、縱橫家、神仙家等,從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諸子百家之中,除道家、神仙家對道教氣功養生學的形成與發展的影響最大以外,儒家、墨家、陰陽家亦有相當的影響。
我國古代有「生死有命」的說法。《孔子家語·本命題》說,「分於道謂之命,形於一謂之性,優於陰陽,象形而發謂之生;化窮數盡謂之死。故命者性之始也,死者生之終也,有始則必有終矣。人始生而有不具備者五焉,目無見,不能食,不能行,不能言,不能化;及生三月,而微煦,然後有見;八月生齒,然後能食;期而生臏,然後能行;三年囟合,然後能言;十有六而精通,然後能化。陰窮反陽,故陰以陽變;陽窮反陰,故陽以陰化。是以男子八月生齒,八歲而齔,二八而化;女子七月生齒,七歲而齔,二七而化。一陰一陽奇偶相配,然後道合化成,性命之端形於此也。」即把生死的變化歸結於陰陽的運動,認為隨著陰陽兩種原素的不斷地消長,人的一生從嬰兒、少年、中年,以至老年、死亡,這是一個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則。應該承認,這種觀點是不悖科學的。
當然,儒家內對於性命的看法也是有分歧的。如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盡心》),認為性乃所受於天,故存心養性乃所以事天。夭壽皆命,對之不存疑慮,惟修身以立命。立命即肯定自己的性命。
荀子對於命的態度,則講制而用之。他說:「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荀子·天論》),主張制裁天命而利用之。命雖然是有的,但人不應止於待命,而當設法控制它,利用它。這是荀子獨有的思想。
《易傳》中也頗講命。《象傳》雲:「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系辭傳》雲,「樂天知命故不憂。」《說卦傳》雲,「窮理盡性以至於命。」後來的學者即把這些觀點看作是儒家對於性命的一貫心傳,並把易學惟崇為闡述性命至理、天人合一的理論。
儒家的這些性命學說,許多觀念都為道教養生學所吸收,尤其荀子人定勝天的「戡天」思想和《周易》的理論體系,對道教養生學的影響更加深刻廣泛。
墨家對道教氣功養生學的影響,主要是它的五行學說與人為的變化觀。我國古代的五行說,初期是樸素的唯物主義。認為水、火、金、木、土是構成整個世界的五種最基本的物質。到了戰國時期,這種思想為唯心主義所剽竊,產生以鄒衍為代表的陰陽五行派。他們把五行排列成相生相勝的系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反之,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這就是所謂「常生常勝」。鄒衍的這種循環、凝固的「五行常勝說」,對於我國科學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礙作用。
後期墨家打破了這種學理,在五行相生相勝的舊說上,提出了「五行毋常勝」的新主張。《墨子·經下》說,「五行毋常勝,說在宜。」《經說下》解釋說:「五○金、水、土、木、火、離。然火爍金,火多也。金靡炭,金多也。金之府水,火離木。若識麋與魚之數,唯所利。」在這段文句中,既駁五行相勝之說,亦斥五行相生之言。
譚戒甫先生解釋說:「金、水、土、木、火五者,皆彼此相附麗,並非相生,故曰金水土木火離。何以故?以水聚藏於金而火附麗於木耳。」正如同「麋之所利,於山之林;魚之所利,在川之水。故林盛而麋赴焉,水大而魚藏焉。若能識別此道,則水非生於金而木非生火,可以恍然悟矣。」
至於相勝,也不是凝固不變的。相反,因其質與量的多少,因其種種機運,而發生變化。如金與火的關系,金少火多,則能把金熔銷;反之金多火少,則能把火熄滅。王充《論衡·命義篇》雲:「譬猶水火相更也,水盛勝火,火盛勝水,遇其主而用也。」也認為五行相勝是隨著矛盾雙方質與量的變化而變化,並沒有一套僵化的發展程序。
墨家的這種辯證的五行學說,不僅批判了鄒衍等人對五行的神秘思想和形而上學觀,也為後來的道教辯證地探索自然與科學,開辟了一條道路。在道教內,無論是漢唐之際的外丹派,還是宋元時期的內丹派,他們都吸收了墨家的這種辨證的思想。
如《周易參同契》中關於五行的論述,即與墨家一脈相承。書中說:「丹砂木精,得金乃並,金水合處,木火為侶。」這是以墨家五行附麗說立論。在此基礎上,《周易參同契》進一步提出了「五行錯王」的學說。書中說:「五行錯王。相據以生,火性銷金,金伐木榮。」元俞琰解釋說:「金生水,木生水,此常道之順五行也。今以丹法言之。則木與火為侶,火反生木;金與水合處,水反生金。故曰五行錯王,相據以生也。」(《周易參同契發揮》卷中)。也就是說,五行的變化既有一般規律,即「常道」;亦有特殊規律,即「錯王」。而修煉丹道的關鍵,正是在於掌握運用五行變化的特殊規律。
這種特殊規律又被叫作「五行顛倒術」。張伯端《悟真篇》說:「震龍汞自出離鄉,兌虎鉛生在坎方,二物總由兒產母,五行全要入中央。」宋翁葆光解釋說:「汞為震,龍屬木,木生火,木為火母,火為木子,此常道之順也。及乎硃砂屬火,火為離,汞自砂中出,卻是火返能生木,故曰兒產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顛倒術,龍從火里生』……鉛為兌,虎屬金,金生水,金為水母,水為金子,此常道之順也。及乎黑鉛屬水,水為坎,銀自鉛中生,卻是水返能生金,故曰兒產母也。太白真人歌曰:『五行不順生,虎向水中生。』」(《紫陽真人悟真篇註疏》卷4)。所謂「五行順兮,常道有生有滅;五行逆兮,丹體常靈常在」,正是高度地概括了內丹修煉一個基本原則。
從《周易參同契》的「五行錯王說」,到《悟真篇》的「五行顛倒術」,其思想的源頭都是墨家的五行毋常勝說。
墨家講變化。《墨子·經上》說:「化,征易也。」《經說上》解釋說:「化,若蛙為鶉。」變化的形態是多樣的。《經上》說:「為、存、亡、易、盪、治、化。」《經說上》解釋說:「為,亭合,存也;病,亡也;買、鬻,易也,霄、盡,盪也;順、長,治也;蛙、屈,化也。」認為這些變化並非皆出於自然,如亭台之存,疾病之愈,買賣交易,消盡的盪除,順長之修治,都是人的作為;即使是蛙屈一類的變化,也是人們能夠觀察了解的。墨家這種強調人為的變化觀是很可貴的,因為它看到了人在改造自然中的重大作用。後來的道教養生家吸收發揮了這種進步的變化觀,並在探究自然與生命的漫長路途中實踐著。
在自然科學技術上,先秦兩漢時期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因在「天垂象,見吉凶」的天人合一思想籠罩下,我國歷代都非常重視天文的觀測;朝廷中有專司天文觀測的欽天監,正史也設有《天文志》專記其事,因此中國的天象紀錄可說是人類的寶藏,而且這種記錄可以上溯到殷商時代。這些珍貴的記錄,包括歷史上最早的一次哈雷慧星紀錄和最早的琴座流星雨紀錄。戰國時的《甘石星經》和《石申星經》,各記有500-800多個恆星,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恆星分布圖。
在宇宙理論上,有「蓋天說」,「渾天說」等。東漢科學家張衡在《渾天儀圖注》、《靈憲》中,總結了當時天文學成就,闡敘了「渾天說」宇宙論,並創制了世界上最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
在地理方面,戰國問世的《禹貢》載有中國各地土壤的特徵,並首分天下為九州。各地產品的性質,河川的流向都有記載。《山海經》的《山經》中記載了礦物89種,產地309處,並以硬度、顏色、光澤、狀態來識別。此外還記載了礦床學的共生現象,如鐵與文石,白金與鐵,這比希臘喬非史蒂斯(公元前371-公元前286)的《石頭記》要早200年,且較豐富。在地殼變化和地震學方面,《詩經》明言了「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竹書紀年》記載了公元前1831年泰山的一次地震,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記載。至東漢張衡時,更發明了候風地動地動儀,可測地震方位及強度,為世界地震儀之始。
在化學方面,煉丹術的起源可能也很早。因為《戰國策》及《韓非子·說林上篇》已有方士向楚王獻不死葯的記載。另從《考工記》中,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合金成分的研究。
生物學方面,《詩經》上記有植物名稱100多種,動物名稱200種。漢代綴輯而成的《爾雅》,則注釋了《詩經》中草木蟲魚鳥獸之名。在《周禮·地官》中,把動物與植物正式分開,各為毛羽介鱗裸、皂膏核莢叢五類,可見先人的分析是頗精細的。
在農學方面,《尚書·禹貢》列舉了當時九州各類型的土壤及其主要農作物。《管子·地員篇》更是講解土壤的一篇專文。《呂氏春秋》中的《上衣》、《任地》、《辨土》、《審時》四篇專講農業,為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農學論著。據《漢書·藝文志》著錄,西漢時已有《汜勝之農書》等九種農學著作。東漢時崔實的《四季月令》,也是現存較早的一部農學名著。
在醫葯方面,《山海經》己明確提到130多種葯,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並提到簡單的用法,如食、浴、佩帶、塗抹等。所治療的疾病包括30多種。以後醫學逐漸經驗化,與巫分家,並且還有了分科。如《周禮·天官》即分醫官為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並提出一套醫政制度。由《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可知,戰國時秦已設有太醫令,後世也多從之。
中國獨特的針灸術起源也很早。針法的前身為砭石療法,《說文解字》說:「砭,以石刺病也。」在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發現了不少的骨針、竹針。到了周代由於青銅技術的發達,更進步到了用金屬針。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多種周代編寫的醫書,其中《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經》所載內容,說明春秋戰國時針灸療法己相當普遍,醫療質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此外,河北省滿城縣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的隨葬金針,甘肅武威出土的漢代醫簡,都是其時醫學發達的明證。正是在這些實踐的基礎上,產生了幾部千古不朽的醫學著作,如《黃帝內經》、《黃帝八十一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這些經典文獻的誕生,標志著中國醫學理論體系的初步形成。
其次,在衛生保健上,夏商以來對衛生就有了講究,養成了洗臉洗手洗澡等習慣,如甲骨文中即有浴字,象人用水在盆里洗澡。另外甲骨文中還發現有灑掃和在室內除蟲掃灰的資料(圖為黃帝像)。
體育運動方面,古人很早就知道跳舞可以舒筋壯骨。後來在這個基礎上更發展出體操和物理治療,當時稱為導引。《黃帝內經》中提到了導引、守神等下法,《素問·異法方宜論》中說:「中央者,其地平以濕……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素問·上古天真論》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又說:「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這些都是指保健方面的方法。
《莊子》中有彭祖「熊經鳥伸」法、坐忘、心齋、守一等內養功法,《淮南子》中提到的導引式有熊經、鳥伸、鳧浴、猿攫、鴟視、虎顧六種。至東漢時,《政論》中把導引、行氣和治理國家聯系起來,強調平時的保養修持。
荀悅《申鑒·俗嫌篇》中,談到了氣功治病和意守臍下的重要性,「若天導引蓄氣,歷藏內視,過則失中,可以治痰。」「鄰臍二寸謂之關。關者,所以關藏呼吸之氣,以稟授四氣也。故長氣者以關息,氣短者其息稍升,其脈稍促,其神稍越,至於以肩息而氣舒;其神稍專,至於以關息而氣衍矣。故道者常致氣於關,是謂要術。」己開始提到「氣沉丹田」的問題。
大思想家王充著《養性書》16篇,充分肯定了氣功的科學價值,並且堅持煉功,「養氣自守,適食則酒,閉明塞聰,愛精自保,適輔服葯引導,庶翼性命可延」。(《論衡·自紀篇》)名醫張仲景《金匱要略》說,「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明確指出氣功治病具有特殊的功效。
外科專家華陀根據《呂氏春秋·季春紀》所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的理論,在前人導引術式的基礎上,整編了一套「五禽戲」。並且「提出了導引強身的理論,」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戶樞終不朽也。」(《後漢書·方技傳》)
出土文物也證明我國氣功在秦漢時期已達到相當的水平。現存最早且完整地描述氣法運煉的,要數戰國初年製作的《行氣玉佩銘》。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西漢導引圖》共有畫象40餘幅,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且多數為下層普通人們,可見導引運動在秦漢時已普及到社會的下層。另有《卻穀食氣篇》,亦為先秦的珍貴氣功文獻。
社會上已出現了一大批功夫高深的實踐者。如戰國時的王喬、赤松子、彭祖,漢代的張良、裴元仁、封君達,范幼沖、王真、皇化、葛越、越廣信等,皆為顯名於世的氣功家。由於他們顯現奇絕的技能和超人的功夫,而被世人神化。道教的成立。本身即包含著方士煉養家的成份,自然先秦兩漢時的這些著名人物都被納入道教的體系,成為道教氣功養生史上的重要人物。
以上所說,是道教氣功養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由於秦漢統治階級的提倡,求仙長生的風氣盛行,氣功養生學說已廣泛影響了社會的各個階層,從而出現了許多氣功家和專門著作,這就構成了道教氣功養生學形成的社會條件。諸子百家的蜂起,神仙學說的勃興,黃老之道的鋪張,科學技術的發展,成為道教氣功養生學形成的條件。正是在這些歷史背景下,孕育、產生、形成了道教氣功養生學這種獨特的氣功養生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