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了解山東威海榮成概況
榮成市位於山東半島最東端,三面環海,海岸線長500公里,與韓國隔海相望,是我國距韓國最近的地區。陸地面積1526平方公里。轄三區、12鎮、10個街道、825個行政村、118個居委會,67萬人。
榮成擁有石島、龍眼兩個一類開放港口,現已開通至韓國平澤、仁川的客貨班輪,至日本大阪、博多、門司、關東、關西、韓國釜山、新加坡、香港等港口的全集裝箱班輪航線。榮成陸路交通網路發達,到青島港口、機場約需2.5小時,到煙台港口、機場約需1小時,到威海機場約需15分鍾。在青島機場可乘機飛往韓國的仁川、釜山、大邱、日本的東京、大阪、福崗、中國的香港及境內各省會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在煙台機場乘機可飛往韓國的仁川、釜山、中國的香港及境內各省會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在威海機場可乘機飛往韓國的仁川和境內的部分省會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
榮成市屬暖溫帶季風型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2°左右,在平均日照2600小時左右,年平均降雨800 毫米左右。
可登錄榮成政府官網查詢,網址:
http://www.rongcheng.gov.cn/art/2016/11/29/art_14_44719.html
2. 山東威海市榮成 簡介
將軍的故鄉,旅遊的勝地,山東榮成
3. 山東榮成的經濟情況怎麼樣
如果說是工資的話,一般員工一般是800-1300,老師好的是1300-3000,算是很好的,服裝一般低的有20-60不等,內高的中等有80-400、500不等,再容高的我們就接受不了了,榮成消費水平最高的是石島和榮成市裡,像別的地方就比較低了,如果你要買手機,建議你在榮成買比較好,因為石島這種東西比較貴。
希望採納
4. 誰知道嘉慶年間山東榮成的歷史
查《李秉衡集》,首先提到榮成布防情況的,是1894年12月27日(甲午年十二月初一日)李秉衡致總理衙門的電報。李秉衡在匯報中講到:新調集的兵力共16營,「只泰靖、精健兩營系舊營,余俱新募」,且「泰靖、精健兩營並馬隊一哨」已經「馳扎榮成」。12月30日,李秉衡報告說「前十日」閻得勝已兼統精健營。1895年1月7日(甲午年十二月十二日),李秉衡說:他「擬將親軍營及五台山所扎二營調扎文登縣,約半月後可以拔隊。」五台山在寧海(今牟平)境內,此「二營」當為趙得發的河成左營、戴守禮的河定左營,而文登、榮成在當時人眼裡的區別並不是十分嚴格的。1月8日,李秉衡令成山電局將電報送交「凱臣兄」(閻得勝),並轉告濟字右營的徐撫辰。 以上情況說明了什麼呢?一,至1895年1月8日(甲午年十二月十三日),榮成縣的山東巡撫轄屬的東兵,有副將閻得勝的泰靖左營、都司葉雲升的精健前營和巡檢徐撫辰的濟字右營;二,此時,閻得勝並不是駐榮成東軍的分統。 到1895年1月11日(甲午年十二月十六日),情況有了變化。11日這一天,李秉衡同意威海衛綏鞏軍統領戴宗騫拉榮成沿海漁船上岸的建議,並電報通知「榮成濟右營錫太守」,請其就此事「與榮成楊令及徐管帶商辦」。錫太守,即錫良,乃李秉衡在山西為官的同僚,李秉衡撫魯,特調其來委任「總理行營營務處」;楊令,乃榮成知縣楊承澤;徐管帶,即統帶濟字右營的巡檢徐撫辰。第二天,李秉衡致電戴宗騫,又再次告知拉漁船的進展。1月17日(甲午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李秉衡致電「成山局送閻分統凱臣兄」:「倭、俚島等處務派馬隊晝夜瞭望、傳信,切勿稍懈。」同日,李秉衡將此部署通報戴宗騫:「駐榮五營已早飭派馬隊瞭望、傳信」,並令他們前往倭島、俚島一帶「查看形勢,撥三營前往分駐」。倭島,乃今榮稱尋山半島一帶。 以上情況又說明了什麼呢?一,戴、趙兩營11日尚未到榮成,該兩營的到達時間在12~16日間;二,錫良代表李秉衡來榮成作短暫部署後,16日前離開榮成,而閻得勝是在錫良離開榮成後,才「分統」榮成東軍的;三,1月17日,閻得勝、戴守禮並未前往倭、俚島;四,此前榮成東軍的布防,李秉衡是知情的,因為有錫良隨時電報。 1月19日(十二月二十四日),即日軍龍須島登陸的前一天,李秉衡電「成山局送閻分統、徐管帶」:「前函商請以三營分扎倭、俚,是否開拔?請即電示。或撥兩營留三營亦可,請酌。」第二天(十二月二十五日),倭寇上岸,李秉衡急電戴宗騫、張文宣::「今日黎明立電飭開往倭、俚島五營折回援應成山。」這里的「五營」,當為「開往倭、俚島三營」及留榮成二營。 這些電報可以說明什麼呢?一,閻得勝、戴守禮是接李秉衡18日電報,才開往倭、俚島的。開拔的時間應為19日,因為若18日接電當天出發,閻得勝可以電報(成山局電線被切斷,是20日9時後的事情),就不會有李秉衡19日的電詢了;二,20日,李秉衡已經得到閻得勝、戴守禮開往倭、俚島的報告。 至此,我們已經清楚了駐榮成東軍調撥的脈絡。接下來,我們該看看這些東軍的駐防情況。 根據《日清戰爭實紀》報道,進入榮成縣城(成山衛)後,日軍詢問當地居民,有「城內原駐步兵二千餘人」的說法。「兩千餘人」,正是「五營」之數。小小的成山衛城,能否一下容納「兩千餘」士兵,是很可疑問的。更多的可能是,這些隊伍迅速分散到城外駐扎,而徐撫辰的扎地離城最近或在城內,從李秉衡電「榮成濟右營錫太守」並請「與榮成楊令及徐管帶商辦」拉漁船上岸一事,可以看出來。 戚其章先生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調查,有人回憶說:閻得勝統率四營兵進駐榮成,城南兩營,城東兩營(沙寨子一營,落鳳塂一營)。另一人說:榮成駐了四營兵,東門外沙寨子以東兩營,南門外二營。這是什麼時間的駐防情況呢?我曾說過:鄉人不可能正確區分遠道而來的軍隊的具體情況。查榮成地圖,沙寨子不是一個村莊,應是指成山衛東南海濱的沙丘。我們從此僅可以得到的信息是,成山衛城東南、南門外駐扎過東兵。而日軍進程後,出南門外「出城數町」,擊潰了「步兵約500名,騎兵五十餘」,可以證明,南門外的這一個營,距城很近。 1935年印行的《中日甲午戰爭紀要》說:十二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此間中國派遣在榮成附近諸營中,鞏軍之中營三哨,在落鳳崗及大西庄任龍須島及成山角附近之警戒,又濟字右營、河成左營及榮成團練,駐在榮成之南門外。精健前營及泰靖左營在姚上附近,河定右營在里島,任附近海岸之警戒,均受閻得勝節制。」此前的甲午史著包括姚錫光的《東方兵事紀略》,均未有此記載和詳細的描述。《紀要》是國民政府參謀本部所編,以期地位和勢力,必有所據,他們可能掌握了大量的日本資料和中國方面不為一般人知的資料。所以,我們排定東軍五營在榮成的部署,還是可以採納《紀要》的說法的。 這里可以稍作修正或補充說明的是,「鞏軍之中營三哨」,實為綏軍2哨、鞏軍中營1哨;「濟字右營、河成左營及榮成團練,駐在榮成之南門外」,當有1營扎衛城之東南「沙寨子」;「姚上」,當為「窯上」(戚其章先生《中日甲午威海之戰》指為「肖水河」,未指明所據);可以疑問的是,戴守禮的「河定右營在里島」,是何時抵達?戴守禮難道不是和閻得勝同期出發的嗎?何以閻得勝僅走到離縣城僅10幾里的窯上村?是他並未行動而是原來就駐扎於此?窯上村的說法自何而來?這些個問題,我得承認,我還沒有發現更進一步的資料,只能姑且存疑了。 1月23日(十二月二十八日),當日軍佔領榮成縣城之後,李秉衡在向朝廷的匯報中,介紹了榮成縣城失守的情況:城中本無營駐扎,其原扎附近之徐撫辰。趙得發兩營開隊應敵,奮力抵禦,勢不抵,傷亡頗多。閻、葉兩營先後趕到,被倭炮轟及,抵敵不住。倭遂蜂擁入城。 1月28日(乙末年正月初三日),李秉衡再次向朝廷匯報:榮成所派駐五營,內閻得勝。葉雲升兩營派防倭島,戴守禮一營派防俚島,僅徐撫辰、趙得發兩營扎榮成西。二十五日,倭人由落鳳塂登岸,直撲縣城。徐撫辰等兩營向東迎戰,倭眾我寡,勢太不敵。迨閻得勝兩營趕到,被倭炮猛擊,抵敵不住,倭遂蜂擁入城。 李秉衡顯然是得到東兵的報告,才作了上述描述的。其兵力布防情況大體與《紀要》相當;《紀要》的說法有些也是來自李秉衡的報告,如戴守禮一軍。至於「奮勇抵敵」等說法,未免有些誇張,在所難免。我們也沒有理由責備這些東兵,因為他們「本系河工,未習戰陣」。這些平日手操箕鋦鍬鎬的「土夫」,如何與近代化裝備的倭寇對陣! 值得一提的還有兩件事。一,榮成縣楊令承澤,日寇進攻前,即組織了團練,樹起了「榮成海防總團」的大旗,看來還算是以為負責的官員。二,東軍西逃時,走到不夜村附近,見跟蹤而來的日軍人數很少,即停步插旗還擊,而日軍偵察兵並無戰斗任務,遂折馬而回。說明清兵在可能的情況下,還是敢於一戰的。
5. 威海的歷史是什麼
威海市歷史悠久。據境內古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境內之遠古歷史,已經難考。《史記·夏本紀》雲:「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西漢孔安國曰:「東表之地稱嵎夷。」清胡謂《禹貢錐指》稱:「今登州、萊州二府,皆為禹貢萊夷之地。」據此推斷,夏、商、周三代今市境為東方嵎夷之地,屬青州,有萊夷聚居。
春秋時期
境內先後為萊子國地、齊國東萊地。萊子國為姜姓東方夷國。清宣統《山東通志卷二十·封建》雲:「春秋襄公七年,齊晏弱圍萊,萊共公浮柔奔棠。棠,萊邑,晏弱圍棠滅之,遷萊於郳。」齊滅萊後,因萊地位於齊國之東,始稱東萊(一說在歷史上萊與東萊是兩個國家)。《漢書·地理志》不夜縣注曰:「《齊地記》雲:『古有日夜出,見於東萊,故萊子立此城以不夜為名。』」不夜城舊址在今榮成市不夜村。清道光《榮成縣志》謂:「不夜城邊耕夫往往得古刀錢,其文雲『夜昜止保貨』,是不夜又名夜昜矣。」
戰國時期
境內屬齊國東萊地。《國語·齊語》雲:「通齊國之魚鹽於東萊。」自萊歸齊至秦統一六國,今市境一直為齊東萊地。
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實行郡縣制,今市境先屬齊郡,後屬膠東郡,為腄縣地。《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並勃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之罘,立石頌秦德焉」。秦之腄縣,設治於今煙台市福山區境內,以東別無他縣。
西漢時期
境內屬青州東萊郡地。《漢書·地理志》東萊郡注謂:「高帝置。師古曰:故萊子國也。」東萊郡治在今萊州市,領縣十七,今市境內置有不夜縣(設治於今榮成市不夜)、昌陽縣(設治於今文登市宋村東)、育犁縣(設治於今乳山市城陰村南)。是為境內有縣級政區建置之始。
東漢時期
東漢初省並不夜、育犁二縣,境內仍屬青州東萊郡。郡治由今萊州市遷至今龍口市黃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區塔山北麓出土「長貴亭侯」龜鈕銅印,其形制為東漢遺物。亭是縣屬行政單位。可知,東漢時,今市區一帶曾是昌陽縣長貴亭侯的封地。
三國時期
境內屬魏東萊郡地,設昌陽縣。
西晉時期
晉初,省昌陽縣並入長廣縣,屬長廣郡,今市境南部屬之,郡治在今海陽市發城(一說駐不其,在今青島市城陽區城陽村北)。同時改東萊郡為東萊國(都掖縣,今萊州),市境北部屬之,為牟平縣地,縣治在今煙台市福山區古現。惠帝元康八年(公元298年),又析長廣縣復置昌陽縣,設治於今萊陽市照旺庄,仍屬長廣郡。自晉至北齊間,昆嵛山以東不再有縣治。
東晉十六國時期
後趙在牟平縣析置東牟郡東牟縣,今市境北部屬之,郡治、縣治均在今煙台市牟平區。境南部仍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前燕、前秦、後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南北朝時期
劉宋省東牟郡並入東萊郡,省東牟縣並入牟平縣,今市境北部屬之。南部仍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北魏皇興四年(公元470年)分青州置光州(治掖縣,今萊州),領東萊、東牟、長廣三郡,今市境北部屬東牟郡,為牟平縣地;南部屬長廣郡,為昌陽縣地。東魏興和元年(公元539年),析昌陽縣地置觀陽縣,屬長廣郡,境南部屬之,縣治在今海陽市發城。北部仍屬東牟郡,為牟平縣地。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省東牟郡並入長廣郡,仍屬光州;天統四年(公元568年)由牟平縣、觀陽縣析置文登縣(一說文登置縣於天保七年),今市境盡屬之。
隋代
境內為青州東萊郡(治掖縣,今萊州)地,設文登縣。《隋書·地理志》青州部東萊郡注謂:「舊置光州,開皇五年改曰萊州,統縣九。」在隋代,郡與州相繼存續。開皇初廢長廣郡入萊州,至大業初又廢萊州,置東萊郡。
唐代
境內為河南道登州(治蓬萊)地,設文登縣。唐代,登州幾經置廢。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東萊郡置登州,州治文登,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又以萊州之牟平、黃縣、文登復置登州,州治牟平。神龍三年(公元707年)徙治蓬萊。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又廢,改置東牟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稱東牟郡為登州。 自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析文登縣西境,於東牟故城(今牟平)置牟平縣,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一千餘年間,境西南部一直屬牟平縣,其餘屬文登縣。
五代時期
境內建置與唐代同,先後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北宋
境內為京東東路登州地,設文登縣。宋延唐制,在境內置登州,初屬京東路。熙寧七年(1074年)改屬京東東路。境內置乳山寨,時屬牟平縣,即今乳山市乳山寨村。
金代
境內為山東東路寧海州地,設文登縣。天會六年(1128年)金人攻取京東東路州郡,九年(1131年)以登州之牟平、文登兩縣立寧海軍。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為寧海州,領牟平、文登二縣,州治今牟平。境內置溫水鎮(時屬文登縣,在今環翠區溫泉湯村)、湯泉鎮(時屬牟平縣,在今乳山市湯上村)。
元代
境內為中書省寧海州地,設文登縣。金正大二年(1225年)元兵攻取京東州縣,寧海州隸益都路。至元九年(1272年)寧海州直隸中書省部,領牟平、文登二縣。
明代
境內為山東布政使司登州府寧海州地,設文登縣。《明史·地理志》寧海州下注謂:「洪武初以州治牟平縣省入,屬萊州府,九年改屬」。文登縣下注謂:「洪武初改屬萊州府,九年五月屬登州府,後仍屬州」。明初,境內設辛汪寨、溫泉鎮、斥山鎮、乳山寨四巡檢司。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禦倭寇,在境內設威海、成山、靖海三衛和寧津守御千戶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析辛汪都三里置設威海衛,原為文登縣地,永樂元年(1403年)建城,名寓「威震東海」之義。 「衛治極山東之東,三面環海,一城負山,形勝險要甲於天下,蓋海防一重地也」(明谷景陽《重請威海衛印記》)。威海之名從此始興。威海即由此而來。宣德二年(1427年)設文登營。成化年間(1465~1487年)又設百尺崖、尋山、海陽三守御千戶所。衛、所皆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
清代
境內為山東布政使司登州府地,設文登、榮成二縣。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清兵由遼東海道攻入,破寧海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衛置榮成縣,縣治在今榮成市成山衛,屬登州府。同時裁威海、靖海二衛並入文登縣,設威海、靖海二巡檢司。境內還設有石島、鹽灘二巡檢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英國強租威海衛。1900年在租界內設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屬英國殖民部。威海衛城裡仍屬文登縣。
中華民國
境內大部分地區先後為山東省膠東道、東海道和膠東區地。民國二年(1913年)裁並府、州,實行省、道、縣三級制,境內除租界區外,文登、榮成二縣屬山東省膠東道。1925年,分膠東道置東海道,境內屬之。1928年廢道制,實行省、縣二級制,文登、榮成二縣直屬山東省。1930年10月,威海衛收回,置威海衛行政區,直隸行政院。1938~1942年,國民政府先後將山東省劃為三個行署區,17個行政督察區,文登、榮成二縣屬膠東行署區第七行政督察區。1942年12月,威海衛行政區管理公署被國民政府撤銷。1945年10月,國民黨山東省政府撤銷了三個行署區,設立六個省政府辦事處,分別領轄17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今境內屬魯東(第六)辦事處第七行政督察區。自1945年8月以後,境內除威海衛市市區北部曾被國民黨軍隊暫時佔領過外,其餘全部已是解放區。
抗日戰爭時期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辟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逐步發展形成了行政管轄區域。從1940年4月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先後在榮成、文登和威海衛建立;9月,東海專區成立,威海衛行政辦事處和榮成縣、文登縣抗日民主政府屬之。其後,境內先後又成立文西、文東(文登)、牟海行政公署等縣級抗日民主政府,屬東海專區。1942年7月,膠東區行政主任公署成立,東海專區屬之。1945年8月,威海衛解放,奉山東省政府命令,成立威海衛市,與東海專區皆隸屬膠東行政區。1948年3月,威海衛市改屬東海專區。專員公署駐文登。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10月至1987年6月,境內先後屬東海專區、文登專區、萊陽專區、煙台專區和煙台地區、煙台市。1950年5月9日,經政務院批准,撤銷膠東行政區和東海專區,組建文登專區,專員公署駐文登。其時,境內有威海、榮成、文登、昆嵛、乳山五縣。1954年10月,威海市由專區轄市改為省轄市(縣級),由文登專區督導。1956年2月24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文登專區,所屬縣市並入萊陽專區,專員公署駐萊陽。其時,境內設有文登縣、榮成縣、乳山縣和威海市。1958年10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萊陽專區更名為煙台專區,專員公署遷煙台市。同年,威海市由省轄市(縣級)改為專區轄市,屬煙台專區。1967年2月,經山東省革命委員會批准,煙台專區改稱煙台地區,今境內屬之。1983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煙台地區,煙台市升為省轄市,威海市仍為省轄縣級市,由煙台市代管。1987年6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威海市升為地級市,原縣級威海市行政區域改設為環翠區;同時,將煙台市所轄榮成、文登、乳山三縣劃歸威海市管轄。1988年10月,文登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榮成縣改為省轄縣級市,由威海市代管。
6. 榮成市的城市歷史
早在新石器時代,榮成就有人類聚居。西漢始置不夜縣,屬東萊郡。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先後兩次來榮築橋立祠、觀海祀日,漢武帝也曾前來拜日主
7. 榮成的歷史
據河口、北蘭格古遺址考察,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聚居。
殷商「有日夜出東萊」之萊國(於境內築不夜城)。
春秋,齊滅萊,改不夜城名夜易。
秦屬齊郡昌陽縣。西漢高帝六年(前201年)置不夜縣。東漢不夜縣並入東萊郡昌陽縣。
三國屬魏長廣郡昌陽縣。晉初屬長廣;元康八年(298年)改屬牟平。
南北朝北齊天統四年(568年)析牟平、觀陽縣地置文登、地屬文登縣,隸光州長廣郡。
後周至隋,皆屬東萊郡文登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置登州,地屬河南道登州文登縣。
宋隸京東東路登州東牟郡文登縣。
金、元屬山東東路寧海州文登縣。
明於境內置成山、靖海兩衛,境內大部屬屯區,隸山東都指揮使司及五軍督都府的左軍都督府。
清初衛設守備署,除屯地外,其它蓋屬文登縣地。
民國元年(1912年)榮成隸山東省膠東道;1927年直隸山東省;1937年隸屬於山東省第七專員督察公署。1940年2月,日軍入侵,國民政府宣布解散。4月9日,成立榮成縣抗日民主政府,隸東海專署。1948年10月將治所遷至崖頭鎮。
新中國建立後,屬文登專區(後改萊陽專區);1958年改屬煙台專區;1983年改屬煙台市。
1987年10月改屬威海市。1988年12月10日撤縣設市,仍屬威海市管轄 。
8. 山東榮成概況
榮成是山東省的縣級市,隸屬於山東省威海市,地處山東半島最東端,內三面環海,海岸線長容500公里,是中國大陸距離韓國最近的地方。擁有兩個一類開放港口、一個省級開發區、一個省級工業園、兩個省級旅遊度假區,陸地面積1526平方公里,轄12個鎮、10個街道,826個行政村,125 個居民委員會,67萬人。2012年實現市內生產總值800.1億元,財政總收入突破100億元。榮成地處暖溫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擁有成山頭、法華院兩處國家4A級景區,兩個國家級森林公園,一處國家級海洋公園,森林覆蓋率達到41.2%,空氣質量優良天數100%,適宜居住和養生。榮成的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景點有:成山頭、赤山風景區、石島、蘇山島等。
9. 威海的歷史
元朝稱清泉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為防倭寇襲擾設衛,稱威海衛。以威鎮海疆之意命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裁威海衛,復歸文登縣。清光緒二十一年(
威海衛租借地
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被日本佔領。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被英國強租。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由中國政府收回。設威海衛行政區,直隸行政院。1938年3月又淪為日軍殖民地。1945年收復,設立威海市,屬膠東行署。1948年屬東海專署。1950年撤市設衛海縣。1951年改縣為衛海市,屬文登專區。1958年屬煙台專區。1987年升為地級市。轄環翠區、榮城市、文登市、乳山縣。 清光緒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設水師提督署,駐水雷營,置製造所和水師學堂等,於海灣南北兩岸和劉公島、日島、黃島等地新築炮台多座,成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為不凍良港,三面環山,口門向東,劉公島扼其前,形成向東、向北兩條航道和進出口,日島、黃島、牙石等島羅列劉公島兩側,構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勢險固。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因威海衛地勢險要、設防強固,決定避開從港口正面進攻,集結軍艦25艘,陸軍 2.5萬餘人,由榮成灣之龍須島登陸,迂迴側後攻佔南岸炮台,海陸夾攻威海港。 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威海失陷(見威海衛之戰)。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佔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1945年設威海市,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
10. 山東榮成市發展的前景如何
從未來看,發展前景很好,經濟開發區,兩渠道,三平台創新招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