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桃樹的發展歷史

桃樹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8 05:52:48

『壹』 桃樹有何特點

桃樹原產於我國,是我國傳統栽培果樹中最古老的樹種之一。據文獻記載,我國桃的栽培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其主要特點如下:

(1)適應性強

桃樹是適應性最強、分布最廣的果樹之一。全世界重要的桃商業栽培中心分布在南、北緯30~45度之間。全世界有70多個國家生產桃。我國北起黑龍江,南到廣東,西自新疆庫爾勒、西藏拉薩,東到濱海各省和台灣省都有桃樹栽培。桃樹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無論平原、山地,都可種植。

(2)果實營養豐富

桃果實汁多味甜,含有豐富的糖類、有機酸、礦物質和多種維生素。據測定每100克可食部分含糖7~15克,有機酸0.2~0.9克,蛋白質0.4~0.8克,脂肪0.1~0.5克,維生素C3~5毫克,維生素B10.01~0.02毫克,維生素B20.2毫克,並含有豐富的鉀、鐵、鋅等礦質營養。桃仁中含油45%。

(3)植株較小,易於栽培

桃樹一般樹高2.5~3米,如進行密植栽培,可控制在2米之內;栽培技術要求相對簡單,易於豐產;桃樹病蟲害比蘋果、梨少。

(4)生長快,易成花,結果早

桃萌芽率高,成枝力強。新梢一年可抽生2~4次副梢,年生長量大,樹冠形成快。另外,桃比蘋果、梨等樹種易形成花芽,通過科學的管理,定植當年的桃樹就可形成大量的花芽,第二年豐產。

(5)果實不耐貯藏和運輸

軟溶質品種在高溫季節採收後存放2~3天就變軟、腐爛,一些晚熟品種的貯運性較好,但也只能短期貯藏。雖然桃的果實不耐貯藏,但由於桃樹品種多樣化,早、中、晚熟品種均有。因此,年周期中果實的供應期長,露地栽培為5~11月份,保護地栽培為3~5月份,延遲栽培是11~12月份或1月份。

(6)種類多,用途廣

有鮮食、加工、觀賞桃三大類,還有油桃、蟠桃、黃肉桃等。桃核可製成活性炭。莖、根、葉、花及種仁可入葯;桃果實除了以鮮食為主外,果實也可加工成桃罐頭、桃脯、桃汁、桃醬、桃乾等。

(7)壽命短

桃樹壽命一般為15~25年。就品種更新而言,更新速度比蘋果、梨快。

『貳』 古代將桃樹稱為什麼

古代將桃樹稱為「劊子手」。
桃花、桃枝、桃實都是血紅色的,妖魔鬼怪都願意在專桃樹上住,所以不敢種在院里屬。膠縣一帶,桃樹只能種在後院,禁忌栽到前院,俗以為桃樹上有邪氣。如果種到前院,樹根扎到屋裡,人就有性命之憂。河南方城一帶也忌院內種桃樹,俗以為桃木有法力,桃木多用來作避邪樁橛用。誰家種桃樹,主邪災多。也有說種桃樹主逃荒要飯的。這是因"桃"與"逃"諧音的緣故,民間還有"門前一株桃,討氣討不了"的說法,也是與諧音有關的。傳說桃樹是「劊子手」。 《漢舊儀》中記載:東海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桃樹,枝葉繁茂,蜿蜒盤旋三千里。其中近地的樹枝間,被稱為"東北鬼門",是萬鬼出入的地方。上面有兩個神仙:一個叫"荼",一個叫"郁壘",他們專門管這些鬼;如果哪個鬼害了人,他們就用繩子捆綁起來,去喂虎。黃帝仿照這種方法,在自家門上插上桃樹枝,上面畫上"神荼"、"郁壘"拿繩子的樣子,用來驅趕凶鬼;又在門上畫只虎,讓它來吃鬼。 桃木又能避邪,江浙一帶未滿周歲的小孩出門時,都折一根桃枝插帽子上或衣服上來辟邪。

『叄』 桃屬植物的起源和傳播如何發展的

1.起源

桃原產中國,我國西部(甘肅、新疆、西藏、陝西等)是桃的起源中心。在我國,桃的栽培歷史已在三千年以上,油桃和蟠桃的歷史至少也在二千年以上,但桃的起源時期尚未明確。中國考古學家發現,在中國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有六千至七千年前的野生桃核;在河北藁城縣台西村商代遺址(公元前16—公元前11世紀)中發掘出外形完整、與現栽培桃完全相同的兩枚桃核。由此說明,桃的栽培歷史已達三千多年,而桃(野生桃)的起源時期則在六千至七千年以上。

但在19世紀以前的相當長時期內,由於缺乏考古和歷史學資料,又未對桃的起源作深入的研究,以至某些歐美學者,僅僅依據語言學的推斷而作出了「桃起源於波斯,而後從那裡傳播到歐洲去」的結論。甚至在19世紀中期,Knight(1862)等人還認為桃是從扁桃(Prunus communis)演化而來的。一些學者根據實地考察、歷史文獻考證及考古學研究,才澄清這一歷史事實,證明桃原產於中國,後傳入波斯等地。

2.傳播

(1)在中國的傳播

桃屬中的普通桃、甘肅桃、山毛桃、西藏桃和新疆桃都原產於中國。其中普通桃的變異類型多,演化程度最高,栽培品種最多,在全國范圍內傳播也最為廣泛;新疆桃的種內有一些栽培品種,它們主要分布在新疆和甘肅的少數地區;其它三個種主要作為砧木,且大多局限於原產地范圍,處於野生狀態。

普通桃的傳播是從起源地的甘肅和陝西為中心,向不同方向傳播:①向西傳播到新疆,以南疆為主的氣候溫和地區;②向北傳播到寧夏、內蒙古等少數氣候條件比較溫暖的地區,其范圍很小,局限於少數氣候好的地區;③向西南傳到四川、雲南,分布並不甚廣;④向東傳到山西、河南、河北、山東等黃河流域的華北地區,該地區氣候條件適宜,分布廣泛,大量生產,並形成華北生態型品種群,構成第一次生中心;⑤經第一次生中心向北傳到遼寧、吉林的少數地區;⑥向南傳到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湖南、四川的長江流域等華中地區,並形成了適應溫暖濕潤氣候條件,廣泛栽培的華中系生態型品種群,成為第二次生中心;⑦由第二次生中心,再向南傳到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等華南諸地,形成了對低溫需求量極少,成熟期較早的品種類型。這樣桃在中國除了十分嚴寒的地區外,西到新疆伊寧、喀什,西南到西藏拉薩,南到台灣、廣東,北至吉林延邊等地均有栽培。

(2)桃在世界的栽培傳播

早在二千年以前,中國的桃沿著「絲綢之路」從甘肅、新疆由中亞向西傳播到波斯。再由那裡經亞美尼亞引種到希臘、羅馬、法國、西班牙等地中海沿岸各國。從古羅馬Pling的《自然史》中可知曾有桃的記載,桃在公元前1世紀已引種到羅馬。由羅馬人把桃傳播到整個羅馬領土范圍,並傳到地中海沿岸各國。

法國從義大利引入桃的最早記載是在公元530年,到17世紀初期已記載有12個桃品種。英國是在13世紀前半葉從法國引進桃品種後才開始栽培的,到1629年時已栽培桃和油桃品種21個。德國、比利時、荷蘭等國也都是在13世紀從法國引入栽培的。到了17世紀以後,歐洲各國才對桃的品種引起較多的注意,並選育了許多新品種,從那時起歐洲桃的生產已有了較大的發展。

西班牙是在11世紀左右由阿拉伯人直接從波斯和小亞細亞引進桃樹栽培,並加以很好的改良,由此形成了具有特殊生態型的所謂西班牙系統的品種群。

美洲引入桃樹栽培始於1530年,當時由西班牙人帶往墨西哥,後經西班牙人於1565年將桃又引入美國佛羅里達州。此外,葡萄牙人也在早期將桃引種到南美洲的東海岸;英國和法國的移民,也將桃帶到美國東部,後來由印第安人傳播到更廣泛的地區'栽培。

美國引入桃有三個途徑:①經墨西哥和東南部而來的當地實生苗和種子;②來自英國的栽培品種和種子;③來自中國品種「上海水蜜桃」的後代。早期北美桃樹栽培幾乎只用實生苗。美國革命的前夕和以後才用嫁接方法繁殖品種,那時的新品種,主要來源於對實生樹的選種。直到20世紀初,進行了大量的品種選育工作,育成了許多優良的新品種,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在日本的平安末期(公元784—1192)至鐮倉時代(公元1193—1333),桃已被列為貴族日常生活的重要副食品之一。明治6年(1872年)日本從歐美各國引進七個品種,明治8年從中國引入天津水蜜桃、上海水蜜桃和蟠桃三個品種,由於引入的品種無論在肉質上還是在風味方面均比日本固有品種優良而受到廣泛歡迎。明治30年又從歐美引入一些桃品種,這些品種的栽培遍及日本各地。自明治30年後,日本開始通過偶然實生和有計劃地育種,逐漸形成了目前日本所栽培的品種群。

對桃的傳播,星川清親指出,公元前2世紀桃自中國經絲綢之路傳入波斯,又由波斯傳到亞美尼亞,並經亞美尼亞傳入希臘,而至羅馬、地中海區域。公元530年傳入法國,又傳入德國、比利時、荷蘭等國。11世紀傳到西班牙。13世紀傳入英國。16世紀傳到美國等(圖3-3-1)。

圖3-3-1 桃的起源傳播示意圖

(引自星川清親著,段傳德等譯,《栽培植物的起源與傳播》,河南科技出版社)

『肆』 桃樹的生活史

一)生長結果習性 1、樹性 桃是喜光性小喬木,芽具有早熟性,萌芽力強,成枝力高。新梢在一年中多次生長,可抽生2-3次枝,幼年旺樹甚至可長4次枝,乾性弱,中心主幹在自然生長的情況下,2年後自行消失;層性不明顯,樹冠較低,分枝級數多,葉面積大,進入結果期早,5-15年為結果盛期,15年後開始衰退,桃樹壽命的長短,與選用的砧木類別、環境條件和栽培管理水平有較密切的關系。
2、根系生長 桃屬淺根性樹種,根系大部分為水平狀分布。根系的擴展度大於樹冠的0。5-1倍,深度只及樹高的1/5-1/3,吸收根分布在離土表的40厘米以內,其中10-30厘米分布最旺。
桃的根上有明顯的橫形皮目,說明特別需土壤通氣,空氣在土壤中的含量要求達10%,空氣含量在5%以上根才能生長。 空氣含量在2%以下,生長差,甚至窒息死亡。地溫4-50C時,根系開始活動,15-200C時,為根系生長活動的適宜溫度,土溫超過300C時,停止生長。
3、芽的生長 桃的側芽(腋芽),有單芽與復芽之別,單芽有葉芽與花芽,頂芽為葉芽。復芽有雙復與三復,三復中間一般為葉芽,也有無葉芽的,同一枝上的芽飽滿程度,單芽、復芽的數量與著生的部位是有差異的,這與營養、光照狀況有關。
4、枝梢的生長 葉芽在春季萌發後,新梢即開始生長,在整個生長過程中,有2-3個生長高峰。第一個生長高峰在4月下旬-5月上旬,5月中旬逐漸減弱。第二個生長高峰在5月下旬-6月上旬,同時在該段時間新梢開始木質化,6月下旬新梢的伸長生長明顯減弱。
但幼樹及旺樹上的部分強旺新梢還出現第三次生長高峰。 除此之外的新梢這時主要是逐漸進入老熟充實、增粗生長階段,10月下旬進入落葉休眠階段。 桃在生長季節中,由於生長時間、生長勢及所處的著生部位不同,形成不同類型的枝條。
(1) 徒長期 生長極旺,枝條粗大,長度一般可達1米以上,節間長,葉片薄,組織不充實,大部分有副梢,在幼樹上發生較多,可利用作為樹冠擴展的骨幹枝,衰老樹上可更新利用,空間較大的,可採用傷變結合的修剪方法,進行逐步改造利用,培養為結果枝粗。
(2) 普通生長枝 生長中庸,較充實。 (3) 葉叢枝 一般著生在光照較差或結果枝組、多年生的部位,長度在1厘米以下,無腋芽,僅有頂芽,通過修剪手段可予以復壯,能成結果枝或強枝。
(4) 徒長性結果枝 長度在70-80厘米左右,有二次枝,中上部及二次枝上大部為花芽,在採取緩和修剪手段的情況下,能結果。 (5) 長果枝 長度在30厘米以上,無二次枝,側芽多數復芽,處於中間的芽最為飽滿,大部分品種在初果階段結果的主要是長果枝。
同時對結果枝組上的長果枝,按一定比例和適當的部位進行重短截,是枝組更新、復壯、交替結果的較為有效途徑。 (6) 中果枝 長度在15-30厘米,側芽以單花芽為主,頂芽為葉芽,為多數品種的主要結果枝,修剪時只能疏,不能採用截的方法。
(7) 短果枝 長度在15厘米以內,節間短,新梢停止生長早,芽較飽滿壯實,頂芽為葉芽,以下為單花芽。在合理留果的情況下,果實大,質量高。 (8) 花束狀枝 與短果枝相似,長度在3厘米以下,芽的排列很緊湊,頂芽為葉芽,以下為單花芽,結果較差,老弱樹上較多發現。
5、萌芽與開花 桃芽的萌發,花芽比葉芽稍早,花芽為純花芽,每朵花芽形成一朵花(蟠桃的一些品種有2-3朵花的)。 花的開花期常依品種和其他條件的不同而有先後,在一般情況下,萌芽早的品種,開花亦早,老樹比幼樹早,短果枝比徒長性結果枝早。
在同一地區,由於品種不同,其花期也不同。例如,在南匯區現有的一些桃品種中,蟠桃、玉露桃的花期最早,白鳳、湖景蜜露次之,大團蜜露、倉方早生最晚,花期的長短與品種、氣候等也有關,如大團蜜露從初花到末花,約有15天左右,而玉露桃的花期在10天左右。
在同一品種、不同年份,花期亦有變化,一般可相差3-5天。 6、授粉受精和果實發育 桃的自花結實率很高,但也有許多品種如倉方早生、大團蜜露等,必須配置授粉樹,或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才能正常結果。
桃的結實率與花期的溫度有關,花期溫度高,則結實率高,在100C以上,才能授粉受精,最適溫度為12-140C。 桃為真果,果實由子房發育而成,子房壁內層形成果核,中層形成果肉,外層形成果皮,受精後從開始發育到果實成熟,所需的時間依品種及氣溫而不同,果實的發育可分為3個時期: 第一期,果實迅速增大時期:從謝花後子房膨大開始到核層木質化以前,子房細胞迅速分裂,幼果迅速增大,這一時期的長短,大部分品種大致相同,一般在45天左右。
第二期,果實緩慢增大期:從核層開始硬化至硬化完成,胚充分發育,果實發育緩慢,故又稱硬核期。這一時期的長短,因品種而異,早熟品種最短,中、晚熟品種較長。 第三期,果實迅速增重增大期:從核層硬化完成至果實成熟,這是果實的第二次迅速增大期,果實在第一期的增大,是縱徑比橫徑快,而這一期的增大,是橫徑比縱徑快。
同時果重也相對增加,果實成熟前10-20天增長特別明顯,隨著果實的成熟生長開始停止。 桃的果實在發育中,除體積增大外,內部的理化成分亦跟著起變化,如糖度提高、酸味下降、向陽面出現紅暈或紅色條紋、產生芳香物質、果實變軟等等。

『伍』 桃園的歷史沿革

桃園市早期文化活動,為擁有2,700多年歷史的「大園尖山遺址」,文化類型屬新石器時代的圓山文化晚期。
前期主要是平埔族之凱達格蘭族及道卡斯族的居住地,主要有南崁、霄里、龜侖、與坑仔等四部落居住於現今之桃園市范圍,這四部落常稱為南崁四社。除了平埔族之外,泰雅族亦居於當時的桃園市區域。 由於荷治及明鄭時期,桃園一帶均未有大規模之開發,因此桃園地區在清雍正年間,仍為原住民棲居聚集之所。當時桃園這一大片草原荒地稱為「虎茅庄」,虎茅庄即「粗劣野草叢生之地」,取其「茅草如虎傷人」之意。桃園地區最早的正式闢地紀錄為1713年(康熙五十二年),大規模屯墾之始則起於1737年(乾隆二年),廣東客家移民薛啟隆率眾自台南入墾桃園地區,拓墾范圍東自龜侖嶺(龜山),西達崁仔腳(內壢),北起南崁,南至霄里一帶。後有移民於此遍植桃樹,桃花齊開時節,花海如雲,乃改稱「桃仔園」,此為桃園市市名之由來。由於桃園的開發為台北盆地開墾的延展,因此桃園地區的發展呈現由北向南的趨勢。
在中國大陸移民開始大量移入後,閩籍人士多聚於今桃園區與附近之沿海地帶,而粵籍人士則聚於靠內陸的中壢、平鎮、楊梅、龍潭及沿海的觀音、新屋,這種依籍貫分居的現象壁壘分明。 由於族系之繁復,以及清治前期將北台灣視為邊疆地帶而甚少管理,桃園地區的閩粵械鬥與漳泉械鬥非常頻繁,並有著非常復雜的合縱連橫關系。而至乾隆年間,桃園地區已逐漸發展成兩大聚落的面貌,分別是桃仔園與澗仔壢(今中壢),清政府將兩大聚落整並後各取一字合而為堡名,故名「桃澗堡」。 日治時期的桃園區街景位於桃園區之日治時期遺跡-桃園神社(現桃園市忠烈祠)
1894年,清朝與日本爆發甲午戰爭。1895年清朝戰敗並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全島及澎湖列島割讓予日本,台灣隨即進入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初期,台灣行政區劃的變化相當頻繁,1895年至1901年,桃園地區屬台北縣。1901年(明治34年)廢縣置廳,將台灣劃分為20個廳,桃園地區大部分屬桃仔園廳,下轄大嵙崁、三角涌、大丘園、楊梅壢、鹹菜硼、中壢等六支廳,1905年(明治38年)桃仔園廳更名為桃園廳。1909年(明治42年)全台20廳裁並為12廳,但桃園廳轄區不變。
1920年(大正9年),台灣總督府公布《台灣州制》(大正9年律令第3號)、《台灣市制》(大正9年律令第5號)、《台灣街庄制》(大正9年律令第6號),調整行政區劃,將台灣西部十個廳改制為五個州(台北州、新竹州、台中州、台南州、高雄州),其中桃園及新竹兩廳合並為新竹州,新竹州所轄之桃園郡、中壢郡、大溪郡三個郡的范圍大致與現今桃園市的轄區相同。 桃園市大部分是連綿不斷的丘陵台地,地形呈西北向東南之狹長形,臨山面海,自石門水庫起經大溪區東北出市境之大漢溪,將桃園市劃分為東南和西北兩大部分。東南部分為標高300米以上之丘陵地、階地及山嶽,地勢向東南漸次升高,山勢峻峭,河谷窄狹。西北部地勢則較為平緩,台地、階地甚為發達,河流短而呈放射狀入海。
由於地形、地質的關系,桃園台地最主要的地理特色,就是遍布供農田灌溉用的人工埤塘,1963年石門水庫完成時埤塘曾達8,845個,贏得「千塘鄉」的美稱。有埤塘的地方就有聚落,蓄水灌溉,養魚休閑,甚至是風水景觀兼具,因此,昔日桃園農漁牧興盛,物產富饒。即便迄今,許多桃園重要建築皆由埤塘闢建而來,也因此造就了桃園的「埤塘文化」。 一般常以「台地礫層」來稱呼構成桃園台地各台地之礫石層。亦有學者以「紅土台地堆積層」稱之。這些紅土礫石層也常被細分成不同地層,即店子湖層,中壢層及桃園層。這些地層的岩性相差不大,主要由下部的礫石層與上部的紅土層組成,礫石主要為白色石英岩、暗灰色硅質砂岩、淺灰色砂岩。
斷層部分,桃園市之斷層均分布於東半部丘陵地與山區,至於西半部人口密集之平原地區則未有斷層分布。 桃園市有河流二十餘條,但除了大漢溪外,其餘均為切割各台地的小河,這些河流流路短,水量少,較無航運價值,其中長度最長的為老街溪,流域面積最大的為南崁溪。
桃園市的海岸北起蘆竹區海湖附近,西南至新屋區蚵殼港,呈東北東-西南西走向,略呈向外凸的弧形,曲折度不大,僅各河口附近有凹入的河口或潟湖地形,缺乏天然良港,市內兩大漁港竹圍漁港及永安漁港則為人工圍築防波堤而成。
桃園大圳為台灣日治時期的重要水利工程,於1924年竣工,灌溉區域涵蓋桃園市的多個行政區;石門大圳則於1964年6月完工。石門水庫位於桃園市龍潭區、大溪區、復興區交界,是台灣第一座多功能水庫,可提供大桃園地區灌溉、給水、發電、防洪等多樣功能。 桃園市除東南山區外,全境屬副熱帶季風氣候。
桃園市氣候受到東北季風與西南季風影響最大。東北季風始於十月下旬,至翌年三月,風力強,氣溫低。西南季風始於五月至九月,風力較弱,天氣較晴朗,但午後多雷陣雨,尤其七月至九月常有台風。
年雨量在1,500至2,000毫米(山區2,000至4,000公毫米),以夏季較多,冬季較少,但降雨日數反以冬季為多。全年平均溫度約為攝氏23度,夏季平均29度,冬季平均約16度,全年平均濕度為89度左右。 桃園市(1986年至2012年)氣候平均數據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全年平均氣溫℃(℉)15.6(60.1)15.8(60.4)17.7(63.9)21.5(70.7)24.6(76.3)27.3(81.1)29.2(84.6)29.0(84.2)27.0(80.6)24.1(75.4)21.2(70.2)17.6(63.7)22.6(72.7)降雨量㎜(英寸)84.9(3.343)137.1(5.398)180.0(7.087)182.2(7.173)218.4(8.598)275.9(10.862)104.5(4.114)145.8(5.74)193.5(7.618)99.5(3.917)94.5(3.72)74.3(2.925)1,790.7(70.5)相對濕度(%)80.082.681.880.379.579.274.976.076.475.976.677.178.4平均降雨日數16.616.719.416.816.013.310.212.512.911.814.813.8174.8 2002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曾於桃園市境內進行六類野生動物的調查,依其生物特性、海拔高度、棲地類型以及行政區域的考量,分別選擇26至81個不等的調查樣區;結果共計發現哺乳類36種、鳥類167種、爬蟲類37種、兩棲類25種、淡水魚類47種及蝴蝶類143種。
桃園市山區動植物種類繁多,其中成立於1986年達觀山自然保護區屬於國有林自然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內育有紅檜群、扁柏、青楓、山毛櫸、闊葉混合林以及天然林等樹種,其中深受關注的是區內的22株神木,其樹齡高達500至3000年不等,散布於全長3.7公里的景觀步道旁。野生動物方面,台灣黑熊、獼猴、帝雉和水鹿已被列為國家保育物種。部分山區另在插天山自然保留區與棲蘭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的劃設范圍內。
濱海部分,桃園市新屋區、觀音區沿岸的藻礁地形,是以無節珊瑚藻類為主,經由鈣化作用沉積碳酸鈣所建造之礁體,是全台灣面積最大的藻礁地形。曾擁有27公里藻礁海岸的桃園市,惜因工業污染的影響,桃園觀新藻礁野生動物保護區。
桃園高榮野生動物保護區位於楊梅區,為一處人造埤塘;該處有穩定數量的台北赤蛙等動物棲息,2012年3月3日公告為野生動物保護區。 北桃園 以閩南人聚落為主,包含桃園區、龜山區、八德區、蘆竹區、大溪區、大園區,以桃園區為核心,聚居人口約107萬人,范圍相當於日治時期桃園郡加上大溪郡大溪街。 南桃園 為客家人主要聚居區,包括中壢區、楊梅區、平鎮區、龍潭區、觀音區、新屋區,以中壢區為核心,聚居人口約97萬人,范圍相當於日治時期中壢郡加上大溪郡龍潭庄。 原住民區 為原住民聚落,主要為復興區,大約10,600人。
南北桃園與發展分區如下: 地域行政區發展分區北桃園桃園區市中區、中路區、埔子區、會稽區、大樹林區八德區八塊厝/下庄仔地區、霄里地區、茄苳溪區、大湳區大溪區溪東區、溪西區蘆竹區南崁地區、坑子地區、大竹地區龜山區龜山區、龍壽區、南崁區、林口區大園區大園/橫山/田心子/照鏡地區、雙溪口/許厝港/內海墘地區、埔心地區、竹圍地區南桃園中壢區市中心區、龍岡區、內壢區、大西區(青埔、大侖、過嶺)龍潭區銅鑼圈區、龍潭坡區、三坑子區平鎮區北勢區、社子區、平鎮/南勢區、東勢區、宋屋區楊梅區楊梅區、埔心區、富岡區、高山頂區新屋區新屋區、永安區、大坡區觀音區草漯區、新坡區、觀音區原住民區復興區

『陸』 古代將「桃樹」稱為什麼

古代將桃樹稱為「劊子手」。"桃"與"逃"諧音的緣故,民間還有"門前一株桃,討氣討回不答了"的說法,也是與諧音有關的。

『柒』 桃樹有多少年的歷史

桃屬薔薇科,李亞科,李屬的多年生木本植物。原產我國黃河上游海拔1200米~2000米的西北高原地帶,是我國最古老的果樹之一。其栽培的歷史有4000多年。

『捌』 桃的植物學史

中國是桃樹的故鄉。公元前十世紀左右,《詩經·魏風》中就有「園有桃,其實之淆」的句子。《魏風》所指系今日黃河以北以及山西廣大地區,園中種桃,自然是人工栽培的,植桃為園,則表明已有一定的種植規模。其他古籍如《管子》、《尚書》、《韓非子》、《山海經》、《呂氏春秋》等都有關於桃樹的記載,表明在遠古時期,黃河流域廣大地區都已遍植桃樹。《禮記》中還說當時已把桃列為祭祀神仙的五果(李、梅、杏、棗)之一。
近代中國考古學家在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六七千年前的野生桃核。在河南鄭州二里崗新時期時代遺址中,也發掘出數量極多的野生桃核。特別是在河北藁城縣台西村商代遺址中發掘出外形完整的兩枚桃核和六枚桃仁,桃核橢圓形,長寬為1.6×1和2×1.2厘米,黑褐色,木質堅硬,表面有皺紋和孔溝,兩側邊緣有縱向的槽棱,頂端尖,基部扁圓形,中央有果柄脫落後的疤痕。桃仁灰白色,橢圓形或長卵形,常10-15毫米,寬8-12毫米,兩側邊緣較薄,頂端鈍尖,橫斷面呈扁橢圓形。種皮薄,破碎後現出黃白色的種仁。經鑒定,它和今天栽培的桃完全相同。出土文物印證古籍記載,確證中國是桃樹的起源地,人們利用和種植桃樹已有悠久的歷史了。
公元前第二世紀之後,中國人民培育的桃樹沿「絲綢之路」從甘肅、新疆經由中亞向西傳播到波斯,再從那裡引種到希臘、羅馬、地中海的沿岸各國,爾後漸次傳入法國、德國、西班牙、葡萄牙。但直至公元九世紀,歐洲種植桃樹才逐漸多起來。公元十五世紀後,中國的桃樹引進了英國。
印度的桃樹也是從中國引種的。公元630年「唐僧」玄奘著《大唐西域記》曾記述關於桃樹引入印度的傳說:公元一世紀時,遠近馳名的司氣特國王迦擬色加當政時,中國甘肅一帶部族的商人經常到印度去,帶去了精湛的絲綢製品和各種名貴水果,其中就有桃。迦擬色加國王隆重地款待賓客。中國人在那裡播種了桃核和其他果核,幾年之後,桃樹在印度繁茂生長,結實累累,受到印度人民的贊頌。中國人住過的地方被命名為「至那仆地」,意即「中國地」;桃被命名為「至那果」,意即「中國果」。這個故事至今還在印度廣泛流傳。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桃樹隨歐洲移民進入美洲,但因桃樹品種不適應當地的風土氣候,桃樹開花多,結果少,發展受到很大限制。直到公元十九世紀初期,園藝家又從歐洲引種了一個叫「愛兒貝塔」的離核桃品種,桃樹才在北南美洲傳播開來。20世紀初期,美國園藝家又從中國引進450多個優良桃樹品種,通過雜交和嫁接,在短短的十多年裡,選育了適應亞熱帶氣候的良種,使美國發展成世界上最大的桃果生產國之一。
日本種植桃樹的歷史比較短。1876年,日本岡山縣園藝場從中國上海、天津引進水蜜桃樹苗。1878年,御津郡柏谷村(今岡山市)山內善男從許多桃樹幼苗中選出兩株,精心培育,三年後結出11個桃果,這就是中國水蜜桃在日本結出的第一代果實。由於這里氣候適宜,桃樹生長良好,果實品質優良,種桃業迅速發展起來。園藝家先後培育出40多個優良品種。岡山縣漫山遍野,桃樹蔚然成林,已是日本著名的桃鄉,並把桃花定為縣花,所產的蜜桃遠銷大阪、神戶、東京等大城市。幾經改良的「岡山白」桃,又返回中國入籍,成為中國栽培的味香質優、鮮食和罐藏兼用的優良品種。
古代的出土文物和桃樹傳播的事實,確證中國是桃樹的故鄉。但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由於考古學資料的不足和缺乏深入的研究,某些西方學者僅僅根據語言學的推理,和在「中國未見到野生桃樹」的猜想,做出了「桃樹起源於波斯並從那裡傳播到歐洲去」的結論。因而給桃子起的名字叫persic,意思就是「波斯果」。桃樹的拉丁學名也是由此衍生而來的。更有甚者,過去還流傳有一種極其錯誤的所謂「中國文化西來說」,硬是不分青紅皂白,把起源於中國的桃樹說成是古代從波斯引進來的。以訛傳訛,以假亂真,使桃樹蒙受不白之冤達數百年之久。
著名植物學家第康道爾經過認真考證,在他著的《農藝植物考源》一書中指出:「中國之有桃樹,其時代數希臘、羅馬及梵語民族之有桃猶早千年以上」。又說:中國通西城之路開辟極早,則以桃核越山度嶺而傳入喀什米爾、不花刺及波斯諸國自屬可能的事,推測其為時當在梵語民族遷移與波斯、希臘交通往還時代之間。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進一步指出」根據桃在更早時期不是從波斯傳過來的事實,並且根據它沒有道地的梵文名字或希伯來名字,相信他不是原產於亞洲西部,而是來自中國。達爾文還研究了中國的水蜜桃、重瓣花桃、蟠桃等的生育特性,並與英國、法國產的桃樹的特性相比較,認為歐洲桃都來源於中國桃的血緣。桃樹原產於中國的結論,已為世界學者一致公認。
中國最早記載桃樹品種的古籍,是公元前十世紀《爾雅·釋草篇》:「旄(音矛),冬桃;榹(音四),山桃。」《西京雜記》載,公元前一世紀漢武帝在京城修建「上株苑」,群臣百官貢獻的異果中就有秦桃、榹桃、緗核桃、金城桃、綺蒂桃、柴文桃、霜桃等桃樹品種。至公元三世紀郭義恭著《廣志》中又增加了「冬桃、秋桃、襄桃、赤桃」。隨著嫁接和栽培技術的不斷提高,桃樹品種變異百出,琳琅滿目,公元六世紀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的桃樹品種有近二十個,宋代周師厚《洛陽花木記》中光洛陽一地就有桃樹品種三十多個,明代王象晉著《群芳譜》中,桃樹品種有四十多個。訖今,「桃李遍天下」。全世界近百個國家種植桃樹,產桃最多的國家是中國,其次還有美國、日本和義大利。得益於悠久的種植歷史、遼闊的種植區域,中國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培育出了絢麗多姿的桃樹品種,南至江浙,北至吉林,幾乎遍植桃樹。據統計,起源於中國的桃樹品種可達上千個。

『玖』 桃樹簡介

桃樹施肥除應掌握果樹一般施肥原則外,由於桃樹根系淺,要求土壤有較好的通氣性,所以桃樹施肥更應注意與改土相結合。此外,桃園一般不適宜進行牧草栽培,行間種植綠肥也應選擇匍匐類型的品種,並適時多次割刈,以免與桃樹爭肥。桃樹分布范圍廣,早、中、晚熟品種需肥量有一定差異,早熟種需肥量較小,晚熟種需肥量較大,一般每生產1000千克果實(白鳳桃)需要氮(N)4.8千克,磷2.0千克,鉀7.6千克,氮、磷、鉀的比例大體為1:0.4:1.6。但是對桃樹的生長來說,需要鉀的比例更大。根據調查,1株8年生的白鳳品種桃樹,在1個年周期中吸收鉀14.28千克,氮(N)8.94千克,磷3.67千克。鉀素不足往往出現枝條柔弱,葉小色淡且向上捲曲,葉緣紅棕色並呈焦枯狀,葉身有時出現草黃色斑點,落葉早,生理落果多,果實成熟提前,果頂部容易發生腐爛現象。在落葉果樹中,桃樹是對中、微量元素比較敏感的樹種,尤其對缺鐵的反映更為突出。桃樹缺鐵首先在幼葉上表現失綠,呈淡黃色甚至變成白色,葉脈同時失綠,在葉脈失綠的同時往往伴有葉緣和葉面出現斑狀壞死,缺鐵嚴重時引起新梢乾枯。在土壤含鈣量高的偏鹼的土壤上,積水後很容易引起桃樹葉片失綠。所以,桃園必須避免積水。桃園積水後應盡快排出,然後淺耕鬆土,增加土壤的透氣性。在土壤錳缺乏時也會引起桃樹葉片失綠發黃,但與缺鐵不同的是葉片變黃,但葉脈及葉脈附近的葉肉仍然保持綠色,葉脈較清晰,嚴重缺錳時葉面會發生黑褐色細小斑點。錳有缺乏的問題,還可能有中毒的問題。在南方酸性土壤或長期淹水的土壤桃樹有錳中毒的可能性。與缺錳不同的是錳中毒時在老葉邊緣和葉尖出現焦枯狀斑點,並逐漸擴大,且不會出現失綠現象。此外,缺鋅引起的小葉和缺硼引起的果實近核處發生木栓化褐色區及沿果實縫合線開裂等,也是桃樹容易發生的營養性病害。 發布時間:2002-9-26 信息來源:廣東省農科院情報所采編中心
【學名】Prunus persica (L.) Batsch.
【科屬】薔薇科 李屬
【形態習性】落葉小喬木,高達8米,小枝紅褐色或褐綠色,無毛。芽密被灰色絨毛。葉橢圓狀披針形,長7~15cm。花單生,徑約3cm,粉紅色。果近球形,徑5~7cm,表面密被絨毛。花期3~4月,先葉開放,果6~9月成熟。喜光,耐旱,喜肥沃而排水良好的土壤,不耐水濕。喜夏季高溫,有一定耐寒力,除酷寒地區外均可栽培。
【繁殖栽培】以嫁接為主,各地多用切接或盾狀芽接。砧木北方多用山桃,南方多用毛桃。此外,還可用播種、壓條法繁殖。桃樹作為果樹種植時,株行距3~5m,修剪可較重,多為杯狀整形;觀賞品種的栽培可疏可密,修剪宜輕。栽植時,南方多秋植,北方多春植。
【資源分布】原產中國,在華北、華中、西南等地山區仍有野生桃樹。
【園林用途】桃為著名果品,而桃樹及其變種具有很強的觀賞性。桃花燦爛芳菲,在古文中即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描寫。園林中以桃柳間植於水濱形成的「桃紅柳綠」的景色,更是馳名於世。

閱讀全文

與桃樹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