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計算機軟體的發展歷史

計算機軟體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8 05:47:05

㈠ 簡述計算機的發展歷程

1、第一代計算機(1946~1958)電子管為基本電子器件;使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主要應用於國防和科學計算;運算速度每秒幾千次至幾萬次。

2、第二代計算機(1958~1964)晶體管為主要器件;軟體上出現了操作系統和演算法語言;運算速度每秒幾萬次至幾十萬次。

3、第三代計算機(1964~1971)普遍採用集成電路;體積縮小;運算速度每秒幾十萬次至幾百萬次。

4、第四代計算機(1971~現在 )以大規模集成電路為主要器件;運算速度每秒幾百萬次至上億次。

我國計算機發展歷史:

從1953年開始研究,到1958年研製出了我國第一台計算機,在1982年我國研製出了運算速度1億次的銀河I、II型等小型系列機。

(1)計算機軟體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計算機是新技術革命的一支主力,也是推動社會向現代化邁進的活躍因素。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發展最快、影響最為深遠的新興學科之一。計算機產業已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成為一種極富生命力的戰略產業。

現代計算機是一種按程序自動進行信息處理的通用工具,它的處理對象是信息,處理結果也是信息。利用計算機解決科學計算、工程設計、經營管理、過程式控制制或人工智慧等各種問題的方法,都是按照一定的演算法進行的。這種演算法是定義精確的一系列規則,它指出怎樣以給定的輸入信息經過有限的步驟產生所需要的輸出信息。

信息處理的一般過程,是計算機使用者針對待解抉的問題,事先編製程序並存入計算機內,然後利用存儲程序指揮、控制計算機自動進行各種基本操作,直至獲得預期的處理結果。計算機自動工作的基礎在於這種存儲程序方式,其通用性的基礎則在於利用計算機進行信息處理的共性方法。

參考資料網路——計算機發展史

㈡ 電腦軟體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第一代軟體(1946-)

第一代軟體是用機器語言編寫的,機器語言是內置在計算機電路中的指令,由0和1組成。

第二代軟體(1954-1964)

當硬體變得更強大時,就需要更強大的軟體工具使計算機得到更有效地使用。匯編語言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了一大步,但是程序員還是必須記住很多匯編指令。

第三代軟體(1965-1970)

在這個時期,由於用集成電路取代了晶體管,處理器的運算速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處理器在等待運算器准備下一個作業時,無所事事。因此需要編寫一種程序,使所有計算機資源處於計算機的控制中,這種程序就是操作系統。

第四代軟體(1971-1989)

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結構化程序設計技術,Pascal語言和Mola-2語言都是採用結構化程序設計規則制定的,Basic這種為第三代計算機設計的語言也被升級為具有結構化的版本,此外,還出現了靈活且功能強大的C語言。

五代軟體(1990-至今)

第五代軟體中有三個著名事件:在計算機軟體業具有主導地位的Microsoft公司的崛起、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方法的出現以及萬維網(World Wide Web)的普及。

電腦軟體(ComputerSoftware)是指計算機系統中的程序及其文檔。程序是計算任務的處理對象和處理規則的描述;文檔是為了便於了解程序所需的闡明性資料。程序必須裝入機器內部才能工作,文檔一般是給人看的,不一定裝入機器。

一般來講軟體被劃分為系統軟體、應用軟體,其中系統軟體包括操作系統和支撐軟體(微軟又發布嵌入式系統,即硬體級的軟體,是電腦及其它設備運算速度更快更節能)。

但是系統軟體並不針對某一特定應用領域。而應用軟體則相反,不同的應用軟體根據用戶和所服務的領域提供不同的功能。

應用軟體是為了某種特定的用途而被開發的軟體。它可以是一個特定的程序,比如一個圖像瀏覽器。也可以是一組功能聯系緊密,可以互相協作的程序的集合,比如微軟的Office軟體。也可以是一個由眾多獨立程序組成的龐大的軟體系統,比如資料庫管理系統"。"

㈢ 軟體的發展歷史簡介

軟體業的歷史要追溯到50年前,它有半個世紀的發展。

第一代:早期專業服務公司,1949——1959。第一批獨立於賣主的軟體公司是為個人客戶開發定製解決方案的專業軟體服務公司。

在美國,這個發展過程是由幾個大軟體項目推進的,這些項目先是由美國政府,後來是由幾家美國大公司認購的。這些巨型項目為第一批獨立的美國軟體公司提供了重要的學習機會,並使美國在軟體業中成了早期的主角。

第二代:早期軟體產品公司,1959——1969。在第一批獨立軟體服務公司成立10年後,第一批軟體產品出現了。它們被專門開發出來重復銷售給一個以上的客戶。一種新型的軟體公司誕生了,這是一種要求不同管理技術的公司。

第三代:強大的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的出現,1969——1981 。

IBM給軟體與硬體分別定價的決定再次證實了軟體業的獨立性。在隨後的歲月里,越來越多的獨立軟體公司破土而出,為所有不同規模的企業提供新產品——可以看出它們超越了硬體廠商所提供的產品。最終,客戶開始從硬體公司以外的賣主那兒尋找它們的軟體來源並確定為其付錢。

第四代:客戶大眾市場軟體,1981——1994 。個人計算機的出現建立了一種全新的軟體:基於個人計算機的大眾市場提交了它們的產品。這呼喚著極其不同的營銷和銷售方法。

PARC為今日的PC確立了技術基礎:由施樂1969年創立的帕洛阿爾托研究中心(PARC),用突破性的革新,諸如黑白屏幕、位映射顯示、按鈕、激光列印機、字處理器和網路(最值得一提的是乙太網),為個人計算機革命奠定了基礎。

在PARC工作的科學家有些後來為蘋果公司及微軟工作,或者創立了他們自己的公司。

(3)計算機軟體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80年代和90年代的平台:在80年代和90年代,許多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從大型計算機專有的操作系統平台轉向諸如Unix(1973年)、IBM OS/2和微軟NT等新的平台。這個轉變通常使這些公司從使用它們自己所有的軟體中贏得了暴利。

Peoplesoft,一個新的未繼承遺產的企業解決方案公司:朝向更新的操作系統平台的轉變允許其他的公司進入這個市場。其中之一是Peoplesoft,由杜菲爾德(Dave Duffield)和莫里斯(Ken Morris)成立於1987年。

他們是Integral系統公司出來的兩個軟體工程師,看到了基於個人計算機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HRMS)軟體的潛力。 Peoplesoft能夠在HRMS之下通過收購開發許多垂直功能市場(諸如健康保健和財務服務),使自己成了傳統企業解決方案提供商的一個值得認真對待的競爭者。

輔助合作者:大多數EPR公司嚴重依賴於合作者們以輔助和改制它們的產品。這些合作者們通常在一個大的系統安裝中獲得2至6倍於EPR賣家的收入。這樣,兩邊都從90年代初以來的巨大市場增長中有所獲益。

在EPR合作者的陣營里,特別是大會計公司,一種相當活躍的合並——集中化在80年代和90年代裡發生了。1987年KPMG的合並,以及更近的1998年普華/永道合並,似乎是全球范圍專業軟體服務工業化的一個信號。

㈣ 計算機軟體軟體的發展經歷了那些階段

  1. 軟體的雛形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上世紀五十年代初,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問世,此時專的屬計算機大都硬體功耗驚人,體積龐大,運算能力比較簡單,軟體的雛形最初就是在紙帶上以打孔表示「0」、「1」代碼。軟體歷史的真正開始是在美國和歐洲的實驗室里,那時的編程人員直接用非專業人士不可辨識的匯編語言給計算機寫程序。

  2. 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越來越快,價格越來越便宜,新型晶體計算機不斷涌現,速度己達到每秒鍾運算百萬次,隨著編制軟體的高級語言的相繼出現,軟體業從計算機工業中獨立出來,成為一枝新秀。

  3. 到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問世。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每秒千萬次的巨型計算機開始進入科研、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軟體產業得到快速發展,並逐漸成為信息化革命最活躍的領域。

  4.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智能電子計算機時代來臨,這一時代的計算機開始具備學習和推理的能力,計算機己經能夠理解自然語言、聲音、文字和圖像,並且能夠進行思維、聯想、推理,並得出結論,因此能夠解決復雜的技術問題,還具有匯集、記憶、檢索有關知識的能力,這期間軟體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㈤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一共有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代計算機特徵是採用電子管作為主要元器件

第二代計算機 特徵是採用晶體管作為主要器件

第三代計算機 特徵是半導體中小規模集成電路

第四代計算機 特徵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

電子管(第一階段)-晶體管(第二階段)--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第三階段)--大規模及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第四階段)--智能(第五階段)

(5)計算機軟體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計算機(computer)俗稱電腦,是現代一種用於高速計算的電子計算機器,可以進行數值計算,又可以進行邏輯計算,還具有存儲記憶功能。是能夠按照程序運行,自動、高速處理海量數據的現代化智能電子設備。

由硬體系統和軟體系統所組成,沒有安裝任何軟體的計算機稱為裸機。可分為超級計算機、工業控制計算機、網路計算機、個人計算機、嵌入式計算機五類,較先進的計算機有生物計算機、光子計算機、量子計算機等。

人和計算機交流信息使用的語言稱為計算機語言或稱程序設計語言。計算機語言通常分為機器語言、匯編語言和高級語言三類。如果要在計算機上運行高級語言程序就必須配備程序語言翻譯程序(下簡稱翻譯程序)。翻譯程序本身是一組程序,不同的高級語言都有相應的翻譯程序。翻譯的方法有兩種:

一種稱為「解釋」。早期的BASIC源程序的執行都採用這種方式。它調用機器配備的BASIC「解釋程序」,在運行BASIC源程序時,逐條把BASIC的源程序語句進行解釋和執行,它不保留目標程序代碼,即不產生可執行文件。這種方式速度較慢,每次運行都要經過「解釋」,邊解釋邊執行。

另一種稱為「編譯」,它調用相應語言的編譯程序,把源程序變成目標程序(以.OBJ為擴展名),然後再用連接程序,把目標程序與庫文件相連接形成可執行文件。盡管編譯的過程復雜一些,但它形成的可執行文件(以.exe為擴展名)可以反復執行,速度較快。運行程序時只要鍵入可執行程序的文件名,再按Enter鍵即可。

對源程序進行解釋和編譯任務的程序,分別叫作編譯程序和解釋程序。如FORTRAN、COBOL、PASCAL和C等高級語言,使用時需有相應的編譯程序;BASIC、LISP等高級語言,使用時需用相應的解釋程序。

㈥ 簡述計算機的發展史

1889年,美國科學家赫爾曼·何樂禮研製出以電力為基礎的電動製表機,用以儲存計算資料。

1930年,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希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擬電子計算機。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

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式控制制逐步走向家庭。

隨著物理元、器件的變化,不僅計算機主機經歷了更新換代,它的外部設備也在不斷地變革。比如外存儲器,由最初的陰極射線顯示管發展到磁芯、磁鼓,以後又發展為通用的磁碟,現又出現了體積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讀光碟(CD—ROM)。

(6)計算機軟體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計算機的主要特點:

1、運算速度快

計算機內部電路組成,可以高速准確地完成各種算術運算。當今計算機系統的運算速度已達到每秒萬億次,微機也可達每秒億次以上,使大量復雜的科學計算問題得以解決。

2、計算精確度高

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尖端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高度精確的計算。計算機控制的導彈之所以能准確地擊中預定的目標,是與計算機的精確計算分不開的。

3、邏輯運算能力強

計算機不僅能進行精確計算,還具有邏輯運算功能,能對信息進行比較和判斷。計算機能把參加運算的數據、程序以及中間結果和最後結果保存起來,並能根據判斷的結果自動執行下一條指令以供用戶隨時調用。

4、存儲容量大

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具有記憶特性,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不僅包括各類數據信息,還包括加工這些數據的程序。

5、自動化程度高

由於計算機具有存儲記憶能力和邏輯判斷能力,所以人們可以將預先編好的程序組納入計算機內存,在程序控制下,計算機可以連續、自動地工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計算機

㈦ 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歷史

1、機械式計算機發展年代
在1623年,德國科學家契克卡德(W.Schickard)製造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台機械計算機,這台機器能夠進行六位數的加減乘除運算。
1873年,美國人鮑德溫利用自己過去發明的齒數可變齒輪製造了第一台手搖式計算機。1886年,美國人DorrE.Felt(1862~1930)製造了第一台用按鍵操作的計算器。1895年,英國青年工程師弗萊明(J.Fleming)通過「愛迪生效應」發明了人類第一隻電子管,人們開始進入電子計算機的研發階段,這也標志著人類即將走入電子時代。
2、電子計算機發展年代
電子計算機又稱電腦。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取名為ENIAC(,即「埃尼阿克」)。它由17468個電子管、60000個電阻器、10000個電容器和6000個開關組成,重達30t,佔地167m2,耗電174kW,耗資45萬美元,每秒能運行5000次加法運算。「埃尼阿克」的誕生為人類開辟了一個嶄新的信息時代,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20世紀科學技術發展最卓越的成就之一,使得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電子計算機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時代。時間:1946~1958年。這一代計算機的主要邏輯器件是電子管,使用的是機器語言編程,之後又產生了匯編語言。運算速度為每秒幾千次到幾萬次。主要應用范圍為科學計算、軍事和科學研究。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時代。時間:1959~1964年。這一代計算機的主要邏輯器件是晶體管,已經出現了管理程序和FORTRAN等高級編程語言。運算速度為每秒幾十萬次。主要應用范圍為數據處理、自動控制等。
第三代: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時間:1965~1970年。這一代計算機的主要邏輯器件是中、小規模集成電路,此時已經出現了操作系統、診斷程序和BASIC、PASCAL等高級語言。運算速度為每秒幾十萬次到幾百萬次。主要應用范圍為科學計算、數據處理、事務管理、工業控制等領域。
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時間:1971年以後。這一代計算機的主要邏輯器件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以及微處理器晶元,由於運算速度快、存儲容量大、計算機技術與網路技術和通信技術相融合,使計算機軟體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各種操作系統、資料庫技術和各種應用軟體應運而生。
3、微機的發展階段
第一代:4位或准8位微機。時間:1971~1973年,其CPU的代表是Intel4004和Intel8008。
第二代:8位微機。時間:1974~1977年,其CPU的代表是Intel8080、M6800和Z80。
第三代:16位微機。時間:1978~1980年,其CPU的代表是Intel8086、M68000和Z8000。
第四代:32位微機。時間:1981~1992年,其CPU的代表是Intel80386、Intel80486、IAPX432等。
第五代:64位微機。時間:1993年至今,其CPU的代表是IBM的Power和PowerPC系列、HP的PARISC8000系列等。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軟體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