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盧溝橋的歷史意義
盧溝橋事抄變是日帝全面侵華戰爭襲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開始;中國人民的抗戰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發起的一次全民族的抗戰;抗戰初期,國民政府比較努力地進行了對日作戰,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戰粉碎了日本的狂妄計劃,但是,由於國民政府實行片面抗戰的路線,使中國丟掉了華北,華中的大片領土;從南京大屠殺,認識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殘暴.
Ⅱ 盧溝橋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盤踞於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軍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回強行要過盧溝橋到宛平城搜答查,遭到了國民黨二十九路軍的拒絕。於是日本侵略軍就大舉武裝進攻橋東,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從此,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前仆後繼,英勇斗爭,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同時,抗日戰爭也使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一個重要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至今,盧溝橋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牆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盧溝古橋只准許行人步行通過,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目前,盧溝橋、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已經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紀念抗日戰爭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Ⅲ 盧溝橋的歷史意義
1937年7月7日,盤踞於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軍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強行要過盧溝橋到宛平城搜查,遭到了國民黨二十九路軍的拒絕。於是日本侵略軍就大舉武裝進攻橋東,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
「盧溝橋事變」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從此,中國人民團結起來,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下,前仆後繼,英勇斗爭,終於打敗了日本侵略者。同時,抗日戰爭也使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一個重要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至今,盧溝橋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牆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盧溝古橋只准許行人步行通過,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目前,盧溝橋、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以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已經成為目前全國最大的紀念抗日戰爭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Ⅳ 說說盧溝橋的歷史意義
盧溝橋(Lugou Bridge) 亦作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豐台區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永定河舊稱盧溝河,橋亦以盧溝命名。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統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時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
橋身兩側石雕護欄各有望柱140根,柱頭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獅共501個(盧溝橋文物保護部門提供數據),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橋東的碑亭內立有清乾隆題「盧溝曉月」漢白玉碑,為燕京八景之一。特別是橋墩造法頗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為抗擊流水的沖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為荷葉墩,柱頂刻有眾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後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遊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亂,最後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謎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復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為502個,今後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
橋東為宛平縣城,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著名建築學家羅哲文先生《名聞中外的盧溝橋》一文曾對這些雕刻精美、神態活現的石獅子有過極為生動的描繪:「……有的昂首挺胸,仰望雲天;有的雙目凝神,注視橋面;有的側身轉首,兩兩相對,好像在交談;有的在撫育獅兒,好像在輕輕呼喚;橋南邊東部有一隻石獅,高豎起一隻耳朵,好似在傾聽著橋下潺潺的流水和過往行人的說話……真是千姿百態,神情活現。」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標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
歷史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全長266.5m,寬7.5m,有11個孔,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1]石獅多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盧溝曉月碑明朝正統九年(公元1444年)重修盧溝橋。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為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橋面加鋪柏油,並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為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承擔交通運輸任務。 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於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後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Ⅳ 中國石拱橋中橋的象徵意義
古代神話稱雨後彩虹為「人間天上的橋」,我國的詩人愛把拱橋比作虹,說拱橋是 「卧虹」、「飛虹」、「長虹卧波」。
石拱橋在世界橋梁史上出現得比較早。這種橋不但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我國的石拱橋歷史悠久。《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於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我國的石拱橋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有許多是驚人的傑作。其中最著名是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北京的盧溝橋。
趙州橋橫跨在趙縣洨河之上,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古代石拱橋,也是造成後一直使用至今的最古的石橋。這座橋修建於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1300多年了,仍保持著原來的雄姿。到解放的時候,橋身有些殘損,經過徹底整修,這座古橋又恢復了青春。
趙州橋非常雄偉,全長50.82米,兩端寬約9.6米,中部略窄,寬約9米。橋的設計完全合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倫。唐朝的張嘉貞說它「製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為」。
這座橋的特點是:(一)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02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像一張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便於車馬上下。(二)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個創造性的設計,不但節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時增加了橋洞的過水量,減少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三)大拱由28道同樣形狀的拱合攏在一起,做成一個弧形的橋洞。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它各道不受影響。(四)全橋結構勻稱,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就連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
唐朝的張鷟說,遠望這座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飲澗」。趙州橋高度的技術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橋的主要設計者李春就是一位傑出的工匠,橋頭的碑文里刻有他的名字。
永定河上的盧溝橋,在北京附近,修建於公元1189?1192年間。橋長265米,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從16米到21.6
米。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每兩個石拱之間有石砌橋墩,把11個石拱聯成一個整體。由於各拱相聯,所以這種橋叫做聯拱石橋。永定河發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這座橋卻從沒出過事,足見它的堅固。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千態萬狀,惟妙惟肖。
早在十三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個義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在游記里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並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在國內,這座橋也是歷來為人們所稱贊的。它地處入都要道,而且建築優美,「盧溝曉月」很早就成為北京的勝景之一。
兩千年來,我國修建了無數傑出的石拱橋。1961年,雲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長的獨拱石橋,名叫「長虹大橋 」,長達112.5米。在傳統的石拱橋的基礎上,我們還造了大量的鋼筋混凝土拱橋,其中「雙曲拱橋」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新創造,我國橋梁事業的飛躍發展,表明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勇敢和卓越才能。
Ⅵ 石橋鎮的歷史文化
石橋鎮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從境區內發現的高鐵爐、竇庄、冢坡村等地新石器時代遺址得知,這里是人類文明的搖籃,迄今已有上萬年的歷史,出土的文物如新石器時代的雙孔石鏟、宋代的天青瓷壺等,對研究當時的社會文化生活有極高的學術價值。雖代有盛衰,然亦足名世。這里有很多的歷史古跡。
如:漢高帝廟、雲陽寺、高鐵卓君廟、寺門寄料天寺等。它們都靜靜地訴說著人類歷史的變遷,最值一提的當屬高皇廟的漢高帝廟,始建於西漢,現存建築高帝殿、文昌殿各3間,為清道光十年重修,雖歷經時空的輪回,但其莊重典雅的藝術風格,觀之仍不禁令人肅然起敬。大殿前有古柏、木香,木香藤條似長龍抱柱,纏繞於柏樹之上,木香枝葉繁茂,點綴在翠柏之間,既有松柏蒼勁之態,又有木香嬌柔之姿,木香花開香氣四溢,
蔚為奇觀,成其「一百(柏)架木香」而聲名遠播。石橋的戲劇、曲藝、銅器樂等異彩紛呈,早已聲名在外。每逢節日、集會,演員們便粉墨登場,盡展演技,以娛鄉民,那歌者「問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的精湛技藝,那勇武剽捍的舞者雄風,不知陶醉了幾多眾生。
根據石橋碑文記載:唐朝初年石河上初建漫水橋,宋時修築為平板橋,明朝正德年間由陳氏三兄弟仿照廬山觀音橋樣式建成五孔石橋,橋長八十五米,寬五米,高八米,橋上裝有石欄,三十二根石柱上雕有獅、吼、猴、雞等,橋身鑲嵌三條石龍,形象逼真壯觀,素有「北有趙州橋,南有大石橋」之稱。一九四四年國民黨十二軍為阻止日軍南侵,將大橋南端一孔炸毀,橋上石雕盡失。一九五二年共產黨政府修復大橋。一九五八年五孔石橋作為阻水建築被拆,改建成獨拱石橋水泥欄桿,二零零九年村兩委會自籌資金五萬元用登封優質石材雕嵌翻新已破損嚴重的石橋欄桿。 石橋鎮分批啟動5個中心社區建設工作,按照鞏固、完善、提高的方針,不斷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第一批涉及2個中心社區:石橋中心社區共建新民居344套。一期工程建設106套,其中單元房60套,庭院房46套,入住106戶;二期工程建設238套,其中單元房170套,庭院房21套,商宅兩用房47套。硬化道路2800多米,建設廣場320平方米,安裝路燈35盞,鋪設下水道2100米,安裝健身設施26套。社區服務中心建設面積1890平方米,主體工程已竣工。社區中心幼兒園容納學生360名。高鐵爐中心社區一期工程累計建成新民居130套,其中庭院房70套,單元房60套。安裝太陽能路燈55盞,硬化道路1250米,景觀水系及污水處理設施已建成。第二批涉及3個社區:邢庄社區規劃庭院房56套,已竣工48套,硬化道路1300多米,安裝路燈21盞,鋪設下水道1100多米。東大庄社區規劃並建成別墅54套,已開挖下水道160米,安裝路燈40盞,鋪設下水道2000餘米。交馬嶺社區50套庭院住房已封頂,15套庭院住房的地基部分正在進行。
Ⅶ 南明橋的歷史、作用、特點。
貴陽建築最早的橋是南明橋,原稱南門橋,位於中華南路與新華路交接處的南明河上,清代木刻《南嶽壽山圖》中稱之為湘陽橋。南門橋建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是鎮遠侯顧成主持修建的,距今已整整605年了。明萬曆年間,貴州巡撫郭子章撰《黔記》中的《貴州城圖》上寫作「霽虹橋的」,《南嶽壽山圖》中稱為「湘(襄)陽橋」。明(嘉靖)《貴州通志·城池》是這樣記載的:「(霽虹橋)在治城南,南明河上,貴陽八景曰『虹橋春漲』即此。」
歷史
南明河在城南的一段,古代又稱南津,所以舊志還有「南津在治城南門外,霽虹橋跨其上。」的記載。明宗禎年間,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中這樣記南明河:「貴州東三里為油鑿關,其水西流……四面之水,南最大而西次之,北穿城中又次之……東經襄陽橋,東北抵望風台(即觀風台)……乃東搗重峽而去。」文中的襄陽橋,就是霽虹橋,也就是南門橋。通過這段文字,我們還可以推斷霽虹橋改稱襄陽橋可能是在明崇禎年間。按《貴州圖經新志》和《南嶽壽山圖》載,霽虹橋有九孔,比建於萬曆二十五年(1579年)的浮玉橋早193年,且為貴陽八景之一,所以有人懷疑老民謠「九眼照沙洲,長江水倒流,財主無三代,清官不到頭。」中「九眼照沙洲(芳杜洲)」的「九眼」,不是指浮玉橋,而是指南門橋。現年90高齡,在貴陽市地方誌辦公室工作的王守文老先生說:「光緒十三年(1887年),日本以貿易為名,設在上海的間諜機關『日清貿易研究所』,經詳細考察編定的《新修支那省別全志》中,記貴陽八景的第一景,就是『九眼照沙洲』。原文為:『九眼照沙洲,下南嶽(山)經馬棚(馬棚街,今新華路),即到南門橋,橋砌成九孔,長卧河上,如從下游遠望,人馬來往,如畫一般……』。可見『九眼照沙洲』的說法由來已久,但因道光十一年(1831年)的特大洪水把甲秀樓淹了一半,芳杜洲也從此消失,『九眼照沙洲』的景觀應在道光十一年之前存在。」 建築特色
民國時期,南明橋改名「中正橋」。民國37年(1948年),市政部門對橋進行改擴建。還未完工,貴陽就解放了。貴陽市人民政府繼續將此橋修完。是以鋼筋混凝土及石料相結合修建的拱橋。橋身長52米,引橋約長20米,寬13·2米。由九孔減為六孔。橋面有高出車行道,寬1米左右的人行道,橋兩側的欄桿為石雕,設有歐洲中世紀風格的路燈,每個橋礅上砌有突出橋面的半圓形露台,可供四、五人憑欄觀賞河上風光。
20世紀80年代中期,南明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加快。為了緩解交通擁擠的壓力,南明橋有過一次拓寬。1995年,配合新華路的改擴建,南明橋加寬至40 米,長84米。兩側為白雲石雕護欄,增設14座雙叉裝飾性路燈,保持了古橋風貌。2003年前後,南明橋的周邊出現了一批新式商住樓、街心花園和休閑廣場。使南明橋成為甲秀樓風景區的組成部分。
正確稱呼
南明河古代的樣子,早已在人們記憶中消失,但不少人提出這樣的疑問:「南門河(橋)與南明河(橋),究竟哪一個是正確的稱呼呢?」明嘉靖年間編寫的(弘治)《貴州圖經新志》和(嘉靖)《貴州通志》中,都稱「南明河」,但在景泰七年(1456年)出版的《環宇通志》和天順二年(1458年)出版的《大明一統志》中卻只有「南門河」而沒有「南明河」。說明景泰和天順年間還叫南門河,這與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治城的南門(朝京門)建在附近沿河有關。貴陽方言中「明」和「門」發音接近,久而久之發生轉音而變成南明河,橋以河名,出現兩種不同的叫法。再就是,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南明河還是城南市民的重要飲用水水源,站在河邊看,河水清澈見底;站在高處看,南明河白光閃爍,像一條明亮的玉帶,圍繞著貴陽城。叫她南明河,不是也很貼切嗎?
南門橋-南門橋簡介
南門橋位於州城南門外的護城河上。現為東(平)靳(口)公路所經之處。 據有關記載,其橋創建年代為元代。橋全長47.5米,寬7.3米,地上高度2.3米,原建築現存3孔,為全石結構拱形橋,橋孔之上雕有避水龍頭,雕刻細膩,手法嫻熟,雖經幾百年的風雨剝蝕,現在看來還栩栩如生。當年南門橋的雄姿由此可見一斑。
歷史沿革
州城自宋代建城以來,北門至南門5華里長的大路一直是南北交通要道,南門橋也首當其沖地成為一大關口,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侵佔東平縣城,殘酷鎮壓東平人民的抗日力量,為盤查行人,在南門橋北端挖壞,安上吊橋。至今,南門橋附近南門村一帶的老人,習慣稱南門橋為「吊橋子」。建國後,政府在原吊橋處建橋兩孔,距三孔橋18米,孔高1米左右,孔距上路面為2.30米,使交通更為方便。
Ⅷ 泉州橋文化的由來及歷史意義是什麼
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風景,自古以來橋與人們的生活關系息息相關,緊密相連,而中國的橋文化可謂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泉州的橋梁歷史就是這樣一部文化歷史。泉州有一座洛陽橋也被稱為萬安橋,是中國現在存在歷史時間最久的橋梁,它是中國的四大名橋之一,不僅歷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文化氣息,還代表著先進的橋梁技術,同時它還寓意著當官要以民為本、勤政愛民的為官為政的思想。
洛陽橋是由北宋時期的蔡襄操持修造而成的,洛陽橋不但表現了古代人們的造橋技術的精湛還體現了當政當官者必需以人民群眾為根本,要懷著一顆憂國憂民之間才是為官立國之道。洛陽橋的構建是世界橋梁文化的一個巨大的貢獻,洛陽橋的精神也將永久的發揚下去。
Ⅸ 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石橋
盧溝橋、廣濟橋、五亭橋、趙州橋、安平橋、十字橋、風雨橋、鐵索橋、五音橋、玉帶橋,被稱盧溝橋
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最初的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現在的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餘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廣濟橋
廣濟橋新姿
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市東門外,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為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2003年10月,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動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准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共分二期實施:一期為加固橋墩、修復橋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復橋上之亭台樓閣。經數年努力,工程於2007年6月告成。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台,因此,很快便成 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
五亭橋
五亭橋
亭橋位於我國江蘇省揚州市,五亭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五亭橋是清揚州兩淮鹽運使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請能工巧匠設計建造的。橋的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彩繪藻井,富麗堂皇。橋下列四翼,正側有十五個卷洞,彼此相通。每當皓月當空,各洞銜月,金色盪漾,眾月爭輝,倒掛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黃惺庵贊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唐杜牧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之句。據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像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鑒北京北海之景。
趙州橋
趙州橋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趙州橋是重點文物,通車易造成損壞,所以不允許車輛通行。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位於河北省趙縣。該橋在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左 右)為李春所創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凈跨37m, 寬9m,拱矢高度7.24m,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腹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於排洪、增加美觀,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趙州橋的雕刻藝術,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逼真,琢工的精緻秀麗,不愧為文物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我國 石拱橋的建造技術在明朝時曾流傳到日本等國,促進了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並增進了友誼。
安平橋
安平橋
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
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十字橋
十字橋
十字橋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魚沼飛梁,漢白玉欄桿,方磚鋪面,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遊人都可以通過。因這橋構造奇巧,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
橋梁多年經風雨,材質堅固,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
風雨橋
三江風雨橋
風雨橋是侗族獨有的橋。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干、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名。
風雨橋,都是以杉木為主要建築材料,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全系木料鑿榫銜接,橫穿豎插。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所以這一座座龐大的建築物,橫跨溪河,傲立蒼穹,久經風雨,仍然堅不可摧。 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
風雨橋,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築物。橋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構,也是不用一釘一鐵,全用卯榫嵌合。橋身以巨木為梁。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梁,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游廊宛如長龍。游廊上建有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橋亭三至五座。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正梁頂上塑有雙龍搶寶,還配以彩畫,點綴其上。橋的長廓避間為過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熱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在夏天施茶水於橋上,供行人解渴。長廓兩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種歷史人物,或繪制神話故事彩畫,供行人休息時欣賞。
世界最長風雨橋――三江風雨橋主橋正中間廊亭開始搭架豎柱,為整座橋梁木結構連接打下根基。三江風雨橋總長355米,橋寬16米,木構部分設計為侗族傳統風雨橋,設七個樓亭,分別為歇山頂、攢尖頂,橋中樓亭,最高達18米。該橋不論高度、長度,還是外形設計,都堪稱世界之最。
鐵索橋
鐵索橋
瀘定鐵索橋座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於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做低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體重40餘噸,兩岸橋墩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為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
瀘定鐵索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台、橋亭三部分組成。
五音橋
五音橋
五音橋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敲擊時需用木質敲擊器,已獲得最佳效果。橋全長110.60米、寬9.10米,橋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兩邊安設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每塊欄板的形狀和大小相同,如果用石塊順著敲擊,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是一座能發出音響的建築物。
玉帶橋
玉帶橋
玉帶橋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該橋單孔凈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製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玉帶橋在西堤六橋中是最令人喜愛的一座。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雲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為我國十大著名古橋盧溝橋
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最初的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現在的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餘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廣濟橋
廣濟橋新姿
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市東門外,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為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2003年10月,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動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准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共分二期實施:一期為加固橋墩、修復橋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復橋上之亭台樓閣。經數年努力,工程於2007年6月告成。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台,因此,很快便成 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
五亭橋
五亭橋
亭橋位於我國江蘇省揚州市,五亭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五亭橋是清揚州兩淮鹽運使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請能工巧匠設計建造的。橋的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彩繪藻井,富麗堂皇。橋下列四翼,正側有十五個卷洞,彼此相通。每當皓月當空,各洞銜月,金色盪漾,眾月爭輝,倒掛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黃惺庵贊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唐杜牧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之句。據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像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鑒北京北海之景。
趙州橋
趙州橋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趙州橋是重點文物,通車易造成損壞,所以不允許車輛通行。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位於河北省趙縣。該橋在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左 右)為李春所創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凈跨37m, 寬9m,拱矢高度7.24m,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腹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於排洪、增加美觀,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趙州橋的雕刻藝術,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逼真,琢工的精緻秀麗,不愧為文物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我國 石拱橋的建造技術在明朝時曾流傳到日本等國,促進了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並增進了友誼。
安平橋
安平橋
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
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十字橋
十字橋
十字橋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魚沼飛梁,漢白玉欄桿,方磚鋪面,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遊人都可以通過。因這橋構造奇巧,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
橋梁多年經風雨,材質堅固,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
風雨橋
三江風雨橋
風雨橋是侗族獨有的橋。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干、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名。
風雨橋,都是以杉木為主要建築材料,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全系木料鑿榫銜接,橫穿豎插。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所以這一座座龐大的建築物,橫跨溪河,傲立蒼穹,久經風雨,仍然堅不可摧。 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
風雨橋,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築物。橋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構,也是不用一釘一鐵,全用卯榫嵌合。橋身以巨木為梁。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梁,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游廊宛如長龍。游廊上建有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橋亭三至五座。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正梁頂上塑有雙龍搶寶,還配以彩畫,點綴其上。橋的長廓避間為過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熱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在夏天施茶水於橋上,供行人解渴。長廓兩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種歷史人物,或繪制神話故事彩畫,供行人休息時欣賞。
世界最長風雨橋――三江風雨橋主橋正中間廊亭開始搭架豎柱,為整座橋梁木結構連接打下根基。三江風雨橋總長355米,橋寬16米,木構部分設計為侗族傳統風雨橋,設七個樓亭,分別為歇山頂、攢尖頂,橋中樓亭,最高達18米。該橋不論高度、長度,還是外形設計,都堪稱世界之最。
鐵索橋
鐵索橋
瀘定鐵索橋座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於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做低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體重40餘噸,兩岸橋墩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為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
瀘定鐵索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台、橋亭三部分組成。
五音橋
五音橋
五音橋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敲擊時需用木質敲擊器,已獲得最佳效果。橋全長110.60米、寬9.10米,橋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兩邊安設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每塊欄板的形狀和大小相同,如果用石塊順著敲擊,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是一座能發出音響的建築物。
玉帶橋
玉帶橋
玉帶橋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該橋單孔凈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製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玉帶橋在西堤六橋中是最令人喜愛的一座。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雲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盧溝橋
在北京市西南約15千米處豐台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個橋孔,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最初的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才有了現在的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餘年歷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廣濟橋
廣濟橋新姿
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市東門外,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為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
2003年10月,廣濟橋維修工程正式動工。工程以修舊如舊為准則,以重現明代風貌為設計依據,功能定位為旅遊觀光步行橋,共分二期實施:一期為加固橋墩、修復橋面及十八梭船;二期修復橋上之亭台樓閣。經數年努力,工程於2007年6月告成。
梁舟結合,剛柔相濟,有動有靜,起伏變化,是廣濟橋的一大特色。廣濟橋是「全粵東境,閩、粵、豫章,經深接壤」的樞紐所在,橋上又有眾多的樓台,因此,很快便成 為交通、貿易的中心,成為熱鬧非凡的橋市。
五亭橋
五亭橋
亭橋位於我國江蘇省揚州市,五亭橋建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上建五亭、下列四翼,橋洞正側凡十有五。」建築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
五亭橋是清揚州兩淮鹽運使為了迎接乾隆南巡,特雇請能工巧匠設計建造的。橋的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彩繪藻井,富麗堂皇。橋下列四翼,正側有十五個卷洞,彼此相通。每當皓月當空,各洞銜月,金色盪漾,眾月爭輝,倒掛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黃惺庵贊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雲橈,夜聽玉人簫。」唐杜牧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之句。據說,乾隆南巡到此曾感嘆它像瓊島春陰之景,這就點出了該橋是借鑒北京北海之景。
趙州橋
趙州橋
趙州橋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建於隋代(公元581-618年)大業年間(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和建造,距今已有約1400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趙州橋是重點文物,通車易造成損壞,所以不允許車輛通行。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位於河北省趙縣。該橋在隋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左 右)為李春所創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凈跨37m, 寬9m,拱矢高度7.24m,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腹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省材料,又便於排洪、增加美觀,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期才出現,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趙州橋的雕刻藝術,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逼真,琢工的精緻秀麗,不愧為文物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我國 石拱橋的建造技術在明朝時曾流傳到日本等國,促進了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並增進了友誼。
安平橋
安平橋
我國現存古代最長的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享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由此得名;又因橋長約5華里,俗稱五里橋。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歷時十四年告成。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
該橋是中古時代世界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我國現存最長的海港大石橋。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十字橋
十字橋
十字橋位於山西太原市晉祠內。橋梁為十字形。全橋由34根鐵青八角石支撐,柱頂有柏木斗拱與縱、橫梁連接,上鋪十字橋面魚沼飛梁,漢白玉欄桿,方磚鋪面,南來北往、東去西行的遊人都可以通過。因這橋構造奇巧,民間傳說是魯班建造的。
橋梁多年經風雨,材質堅固,為中國古代十大名橋之一。
風雨橋
三江風雨橋
風雨橋是侗族獨有的橋。流行於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地。由橋、塔、亭組成。全用木料築成,橋面鋪板,兩旁設欄干、長凳,橋頂蓋瓦,形成長廊式走道。塔、亭建在石橋墩上,有多層,檐角飛翹,頂有寶葫蘆等裝飾,被稱為世界十大最不可思議橋梁之一。因行人過往能避風雨,故名。
風雨橋,都是以杉木為主要建築材料,整座建築不用一釘一鉚,全系木料鑿榫銜接,橫穿豎插。棚頂都蓋有堅硬嚴實的瓦片,凡外露的木質表面都塗有防腐桐油,所以這一座座龐大的建築物,橫跨溪河,傲立蒼穹,久經風雨,仍然堅不可摧。 這些興時於漢末至唐代的古建築,結構嚴謹,造型獨特,極富民族氣質。
風雨橋,是侗族人民引以自豪的又一民族建築物。橋梁由巨大的石墩、木結構的橋身、長廓和亭閣組合而成。除石墩外,全部為木結構,也是不用一釘一鐵,全用卯榫嵌合。橋身以巨木為梁。從石墩起,用巨木結構倒梯形的橋梁,抬拱橋身,使受力點均衡,橋面游廊宛如長龍。游廊上建有三層或五層的四角形成八角形的橋亭三至五座。橋檐瓦梁的末端,塑有檐玲,呈丹鳳朝陽,鯉魚跳灘、坐獅含寶形狀。正梁頂上塑有雙龍搶寶,還配以彩畫,點綴其上。橋的長廓避間為過道,兩旁鋪設長凳,供來往行人休息。熱心公益的侗族人民在夏天施茶水於橋上,供行人解渴。長廓兩壁上端,用木板雕刻各種歷史人物,或繪制神話故事彩畫,供行人休息時欣賞。
世界最長風雨橋――三江風雨橋主橋正中間廊亭開始搭架豎柱,為整座橋梁木結構連接打下根基。三江風雨橋總長355米,橋寬16米,木構部分設計為侗族傳統風雨橋,設七個樓亭,分別為歇山頂、攢尖頂,橋中樓亭,最高達18米。該橋不論高度、長度,還是外形設計,都堪稱世界之最。
鐵索橋
鐵索橋
瀘定鐵索橋座落在瀘定縣城大渡河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清康熙44年,建於45年(1706年).康熙御筆題寫"瀘定橋",並立御碑於橋頭.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台落井裡,9根做低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共有12164個鐵環相扣,全橋體重40餘噸,兩岸橋墩為木結構古建築,風貌獨特,為我國國內獨有.自清以來,此橋為四川入藏的重要通道和軍事要津.1935年5月29日,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經這里飛奪瀘定橋而使該橋聞名中外.
瀘定鐵索橋全長103.67米,寬3米,由橋身、橋台、橋亭三部分組成。
五音橋
五音橋
五音橋位於河北東陵順治帝孝陵神道,此橋兩側裝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敲擊時能發出叮叮咚咚的悅耳音樂,包羅我國古代聲樂中宮、商、角、征、羽五音,所以稱此為「五音橋」。敲擊時需用木質敲擊器,已獲得最佳效果。橋全長110.60米、寬9.10米,橋上有石望柱128根,抱鼓石4塊,兩邊安設有方解石欄板126塊,每塊欄板的形狀和大小相同,如果用石塊順著敲擊,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是一座能發出音響的建築物。
玉帶橋
玉帶橋
玉帶橋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該橋單孔凈跨11.38米,矢高約7.5米,全部用玉石琢成,橋面是雙反向曲線,組成波形線橋型,配有精製白石欄板,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玉帶橋在西堤六橋中是最令人喜愛的一座。它是西堤上唯一的高拱石橋,是當年乾隆從昆明湖乘船到玉泉山的通道。橋身用漢白玉和青白石砌成。潔白的橋欄望柱上,雕有各式向雲中飛翔的仙鶴,雕工精細,形象生動,顯示了雕刻工匠們的藝術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