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九下歷史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

九下歷史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

發布時間:2021-02-28 02:51:09

Ⅰ 九年級歷史大概括

世界近代史
☆近代化(近代社會):
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思想文化自由化、民主化,構建資產階級的人文價值觀,在社會生活中逐步接受近
代文明
☆資本主義的發展:
16——18世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
18世紀中期——19世紀中期,世界資本主義逐漸發展、完善、走向成熟,近代社會開始逐漸確立
19世紀下半期,資本主義的社會制度在世界范圍內迅速擴展,資產階級的統治鞏固和擴大,近代社會發展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級,近代社會終結,向現代社會邁進
☆資本主義制度:
生產力:大機器生產
優越性(進步性)生產關系:僱傭關系
思想意識:要求摧毀封建等級制度和專制制度,體現資本主義制度自由、發展的要求
局限性:貧富不均
☆資產階級能統治世界的原因:
生產工具先進,交通便利,使資本主義經濟不斷發展,資本主義先進的生產方式必然戰勝落後的生產方式
☆推動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的因素: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改革、思想文化解放運動、工業革命、殖民掠奪
☆資本主義國家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方式:
1、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推翻封建制度, 確立資本階級統治(英國、法國)
2、通過民族解放戰爭推翻殖民統治(美國獨立戰爭)
3、通過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組度廢除舊制度(俄國、日本)
4、通過對外發動王朝戰爭(德國、義大利)
☆四大資產階級革命: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中國戊戌變法、美國羅斯福「新政」

思想解放運動

時間 性質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文藝復興運動 14——17世紀 資產階級叩響近代社
會大門的(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資產階級文化的興起) 人文主義: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權反對神權,以自由平等反對封建特權和等級制度 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
啟蒙運動 17——18世紀 資產階級領導的、弘揚理性、全面清算封建意識形態,把人的思想從宗教神學和封建專制的禁錮中解放出來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 理性主義 洛克、霍布斯、盧梭、孟德斯鳩、伏爾泰
自由主義思想 19世紀 略 自由主義 亞當•斯密、邊沁、孔德、杜威
社會主義思想 19世紀 略 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

文藝復興運動
1、中古世紀,羅馬教皇和天主教教會在歐洲的封建統治束縛人的思想,扼殺人性,阻礙社會進步和科學發
展,引起廣泛的不滿
背景 2、14世紀前後,處於歐洲貿易最繁榮區域——地中海沿岸的義大利興起許多城市國家,開始產生新興資
產階級,他們不滿教會對精神世界的控制,提倡「人文主義」
3、印刷術的推廣與普及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
含義:14——17世紀,許多藝術家、科學家、思想家發掘和繼承古希臘、羅馬文化傳統,追求個性,解放和自
由,表現人類不斷追求進步的本性,一時成為風潮和時尚的思想文化運動
發源地:義大利(最早產生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
影響范圍:幾乎西歐所有國家
影響:打破中世紀以來封建統治和教會神學對人思想的束縛,強調和發揮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推動歐洲思想文化
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思想文化基礎,對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起推動作用,是近代
以後歐洲社會加速發展的重要根源

國籍 稱謂 作品 意義
但丁 義大利 詩人、
文藝復興的先驅 《神曲》 《神曲》是歐洲開始從中世紀向近代社會過渡的標志
達•芬奇 義大利 藝術家(畫家)、
多才多藝的文化巨人 《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 ——
莎士比亞 英國 文學家(戲劇家) 「四大悲劇」:《奧賽羅》《李爾王》《哈姆雷特》《麥克白》 使英語文學創作達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蒙娜麗莎》:
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給人以無限豐富的聯想,以和悅的眼神、發自內心的微笑表現人性的光輝,達•芬奇
從人文主義的立場出發,賦予筆下人物真實的個性與情感,惟妙惟肖地刻畫了一位市民婦女的溫柔與典雅,鼓
勵人們去大膽追求不受宗教璀璨的世俗生活,完全擺脫宗教題材的束縛
☆文藝復興運動是新興資產階級藉助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發起的弘揚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運動,不是古代希臘、
羅馬文化的簡單恢復,而是以人文主義為武器,進行反封建、反教會、反神學斗爭,為資產階級服務
☆16——18世紀的四次巨變:文藝復興運動、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新航路開辟、宗教改革運動

啟蒙運動
西歐資本主義迅速發展
背景 自然科學取得長足的進步
封建君主制依然存在,人們群眾的利益仍然不斷遭到侵犯和剝奪
資產階級力量日益壯大,不滿足文藝復興人文主義的反封建斗爭,需要更強大的思想武器摧毀封建制度
含義:17——18世紀,許多思想家的理論啟迪人們的思想的時代是「理性時代」,提倡的思想是「理性主義」
天賦人權:每個人生而自由、平等
盧梭. 「人民主權說」:人的權利是自然賦予、不可剝奪的天然權利
代表人物 「社會契約論」
孟德斯鳩:代表資產階級激進派(小資產階級),提出「三權(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分立」學說
伏爾泰:法國啟蒙運動的開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特別是其精神支柱天主
教教會,抨擊天主教教會的罪惡行徑,指出教皇實力建立在「成見與無知」的基礎上
意義:「性質」+為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提供銳利的思想武器,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提供理論依據
☆文藝復興運動與啟蒙運動的相同點:反對君主專制,否定教權主義,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
☆文藝復興運動的矛頭指向是歐洲宗教神學,啟蒙運動矛頭指向封建專制制度

新航線開辟
根本原因: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黃金成為最貴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換手段,追逐金錢的
夢想和日益膨脹的發財慾望成為歐洲人向海外擴張的物質動力
原因 條件:歐洲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對地球的了解,中國和阿拉伯的羅盤針、航海知識、地理知識在
歐洲的傳播
直接原因: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阻斷東西方陸路貿易的通道;
間接原因:《馬可•波羅游記》的盛行,使歐洲人認為東方非常富有,有利可圖
目的:開辟市場,掠奪財富
時間:15世紀——17世紀
代表人物: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
含義:15世紀——17世紀,歐洲各國在進行的海外探險、考察、尋找黃金和侵略擴張活動
性質:殖民擴張活動
1、錘煉歐洲人敢於冒險、勇於拼搏、堅強樂觀的精神,開闊眼界
對歐洲 2、歐洲市場擴大,歐洲貿易中心變化,從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使歐洲各國加入殖民行
列,西歐殖民者從殖民地大肆掠奪財富,歐洲各國迅速發展起來,形成新興資產階級,加速歐
影響 洲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海外市場和原始積累
積極作用:是繼鄭和遠航之後人類航海史上的又一壯舉,把世界各個地區連在一起,擴展人類的活
對世界 動空間和范圍,連接歐洲與非洲、亞洲、美洲的航路,打破以往世界各個地區相互隔絕
和孤立發展的局面,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產生了
消極作用:使廣大亞非拉地區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長期陷入落後和貧困之中

時間 資助國 航向 航線 意義(地位)
迪亞士 1487 葡萄牙 向東 葡萄牙→非洲西海岸→好望角→印度洋 穿越大西洋,發現好望角,
開辟歐洲至印度的海上航線
哥倫布 1492 西班牙 向西 西班牙→大西洋→美洲 略
達•伽馬 1497 葡萄牙 向東 葡萄牙→非洲西海岸→好望角→印度洋→印度西海岸 實現歐州人從非洲沿岸
到達東方的夙願
麥哲倫 1519——1522 西班牙 向西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旅行
☆西班牙、葡萄牙多次開辟新航線的原因:
地理位置優越,處於大西洋沿岸;國力較小,無力爭奪歐洲大陸;造船和航海技術較好
☆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
目的:為尋找通往印度和中國的新航路,尋找黃金
過程:哥倫布每到一個地方就宣布是西班牙王室的領地,現墨西哥到阿根廷的廣大中、南美洲地區,除巴西以
外都成為西班牙的殖民地(體現新航路開辟具有殖民主義色彩),但既沒有找到通往中國和印度的新航
線,也沒有圓黃金夢,臨死前仍誤認為到達了亞洲的印度,因而美洲的土著居民被稱為「印第安人」,
加勒比海上的島嶼被稱為「西印度群島」
個人才能和信念,自學獲得地理學、天文學、航海學等專業知識,並堅信地球是圓的
成功的原因 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見「新航路開辟」「原因」
☆麥哲倫:
進步性:是偉大的航海家,1519——1522進行環球航行,完成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環球航行,證實地圓說,為
世界航海事業做出巨大貢獻,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局限性:是殖民強盜,新航路的開辟具有殖民主義色彩,拉開長期血腥的殖民統治和殖民掠奪的序幕
☆新航路開辟後,印第安人遭到殖民主義者的野蠻掠奪和種族滅絕,處境極其悲慘
☆進行新航路開辟的國家的早期殖民活動的區域與所開辟的新航路基本一致,如西班牙主要在美洲,葡萄牙主要
在非洲、亞洲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
時間:16——18世紀
特點:暴力形式(武裝斗爭、人民起義)、法律形式(利用立法手段)
舉例: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受到阻礙
共同點 性質:資產階級革命
異同 領導階級:資產階級
結果:取得勝利,改變社會性質,確立資產階級政權
不同點: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獨立戰爭 法國大革命
根本原因 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的發展 英國在北美的殖民統治嚴重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波旁王朝的封建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時間 1640——1688 1775——1783 1789——1794
性質 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 殖民地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的資產階級革命 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資產階級革命
領導階級 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美國北方工商業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主階級 資產階級

結果 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英國成為君主立憲制的資本主義國家
美國成為總統制的聯邦國家
法國成為共和制國家
頒布文獻 《權利法案》 《獨立宣言》 《人權宣言》

影響

對英國:確立代表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率先開始工業革命,對英國的歷史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是英國歷史的轉折點
對歐洲:迅速波及其他歐洲國家,推動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和世界歷史的發展,打擊、削弱歐洲封建勢力,是一場「歐洲范圍的革命」 1、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資產階級革命,是一場以小勝大、以劣勝優、以弱勝強的傑出戰例;2、打碎英國殖民統治的桎梏,實現北美殖民地政治上的獨立,大大解放生產力,為美國資本主義和現代文明的迅速發展開辟道路,建立資本主義制度;3、獨立戰爭所體現的資產階級的進步的政治精神,對歐洲乃至全世界都帶來深刻的影響,促進法國大革命爆發,有力地推動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興起

進步性:徹底摧毀法國封建專制制度,是資產階級革命時代最大、最徹底的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廣為傳播,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局限性:所爭取的民主權利只為少數人所享有,所有人的民主、平等與自由仍是寫在旗幟上的理想和目標

☆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頒布的文獻:

《權利法案》 《獨立宣言》 《人權宣言》 民法典
(《拿破崙法典》)
時間 1689 1776.7.4 1791 1804
人物 —— 托馬斯•傑斐遜 —— 拿破崙
頒布機構 議會(國會) 第二次大陸會議 制憲會議 ——

內容

嚴格規定國王在經濟、政治、宗教等事務的權力;確定國會擁有最高權力的基本原則;明確規定公民應有的權利 1、天賦人權: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轉讓的權利(生命權、自由權、追求幸福的權利);2、人民主權說:人民建立起得到被統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壞這些目標和原則,人民就有權利去改變它或廢除它,並建立一個新的政府;3、宣布獨立:聯合殖民地從此成為並名正言順地應當成為自由獨立的合眾國;解除對於英國國王的一切隸屬關系,與大不列顛王國之間的一切政治聯系也應從此完全廢止

1、天賦人權:人生來就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2、財產權是人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

第一次確認民事權利平等、廢除貴族特權、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契約自由等資產階級民法基本原則,並吸收大革命以來的各種社會立法和理論上的成果

影響 確立代表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治制度「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保留統而不治的君主、國會擁有國家最高權力的政治體制,為限制王權提供憲法保障,法律取得至高地位,使人治走向法治

書面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對美國建國以後的國家制度作了明確規定。它所體現的「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則成為當時歐洲大陸反對封建君主專制、進行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 進步性:1、「自由、民主、平等」原則成為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和等級制度的一面旗幟,在反封建戰爭中起巨大的號召作用,也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2、開啟現代法治社會的先河,提出尊重、維護人權的思想
局限性:只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 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其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後來許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成為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規范,鞏固法國大革命的成果,打擊封建勢力,促進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頒布《權利法案》的目的:限制王權(國王的權力),保證國會的權力
◇《人權宣言》的核心內容:天賦人權(人生來就是自由平等的),財產權是人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直接原因(導火線):1638蘇格蘭人民起義
特點:剝奪王權、保留王位,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盟,具有長期性、曲折性、反復性和不徹底性
對戰雙方:以國王為首的封建勢力和以國會為代表的新貴族
開始的標志:1640新議會(國會)的召開
封建勢力和新貴族先後爆發兩次內戰
過程 1649國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台,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治被推翻,英國進入共和時代
克倫威爾任「護國公」,成為統治英國的獨裁者
1660軍官蒙克把查理二世接回,查理二世被迎立為國王,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結束的標志:1688「光榮革命」(「宮廷政變」):推翻詹姆士二世的復辟王朝,威廉和瑪麗到英國執政
☆克倫威爾:領導、推翻斯圖亞特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但後來破壞資產階級共和制
☆英國人把宗教信仰看的很重要的原因:
人的宗教信仰反映他的政治態度,比如天主教教徒支持王權是保守的,新教徒主張推翻王權,建立資本主義制
度,發展資本主義
☆典故「風能進,雨能緊,國王不能進」的含義: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後國王的權力受到嚴格限制,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
☆「公民有權拒絕國王,但無權拒絕貧困」的原因: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個產生貧富不均的制度
☆英國實行民主政治、但不取消國王的原因:
1、經濟基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力量逐漸壯大
2、政治前提:1688「光榮革命」
3、歷史傳統:1415《自由大憲章》確立「法律至上,有限王權」的基本原則,成為立憲的政治基礎
4、理論依據:17世紀啟蒙思想
☆當今英國國王統而不治,首相領導內閣,掌握國家行政權力

美國獨立戰爭
17——18世紀,英國在北美建立13個殖民地,形成現代美國的基礎,從事罪惡的「三角貿易」
背景 北美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形成市場,形成統一的美利堅民族
1756——1763英國與法國為爭奪在北美的殖民統治權展開「七年戰爭」,英國戰勝法國
英國因長期戰爭財政困難,向北美各個殖民地增加稅收,實行高壓政策,阻礙北美發展,矛盾尖銳
直接原因(導火線):1773波士頓傾茶事件
對戰雙方:北美人民與英國殖民統治者
開始的標志:1775.4.19來剋星頓的槍聲
1776.7.4第二屆大陸會議,通過《獨立宣言》,決定組織大陸軍,任命喬治•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
過程 初期:美軍受挫,英國軍隊的實力遠遠超過大陸軍
轉折點:1777.10薩拉托加大捷:美軍在薩拉托加戰役中取得扭轉戰局的勝利,鼓舞士氣,堅定信心
1781.10約克鎮戰役:英軍司令康華利在約克鎮向華盛頓投降,軍事對抗階段結束
結束的標志:1783美英簽署《巴黎和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國獨立
是一場正義的、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戰爭,得道多助
勝利的原因 全體北美人民在華盛頓的正確領導下英勇作戰,不屈不撓(根本原因)
廣泛的國際援助(法國、荷蘭)
☆華盛頓:
第二屆大陸會議上華盛頓被任命為大陸軍總司令,1777.10帶領美軍在薩拉托加戰役中取得扭轉戰局的勝利,
1781.10英軍司令康華利在約克鎮向華盛頓投降,制定1787年憲法,1789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796
在做了兩屆總統後主動放棄了繼續當選美國總統的權利,領導美國人民取得民族獨立,開創民主政治的先河,
是美國開國元勛和偉大的政治家,是美國最著名的歷史人物之一

法國大革命
政治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在封建等級制度下階級矛盾激化
原因 經濟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宮廷腐敗與財政危機
思想原因:啟蒙思想的傳播
直接原因:三級會議的召開
開始的標志:1789.7.14巴黎人民舉行起義,攻佔巴士底獄

代表階級 上台時間 被推翻時間 措施
斐揚派 大資產階級 1789 1792 頒布《人權宣言》
吉倫特派 工商業資產階級 1792 1793 1792.9.22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
1793處死國王路易十六
雅各賓派 小資產階級利益 1793 1794.7.27 革命被推向高潮,實行「革命恐怖政策」

過程

結束的標志:1794.7.27「熱月政變」,結束雅各賓派的統治
☆法國封建等級制度:天主教教士←貴族←平民(城市資產階級、農民、平民和市民)
☆法蘭西第一帝國的功績:捍衛法國大革命成果
☆推動法國大革命不斷走向高潮的主要力量是人民群眾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2——1804
法蘭西第一帝國(資產階級軍事專政):1804拿破崙建立
法蘭西第二帝國:1852拿破崙三世建立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9建立
☆拿破崙時代:1799.11.9霧月政變——1815.6.18滑鐵盧戰役
☆拿破崙:
前期成功的原因:個人傑出的軍事和政治才幹,適合法國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
後期失敗的原因:對外戰爭威脅歐洲所有國家的主權,侵犯他國人民的利益,遭到各國的聯合抵抗,同時連年
的征戰造成法國的經濟困難
評價:是法國大革命時傑出的資產階級政治家、軍事家,也是軍事獨裁者。1799年11月9日發動「霧月政變」,
後採取發展資本主義的措施,頒布法典,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立法規范,推動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進
程,為培養人才、鼓勵科學研究和科技教育做出貢獻。但拿破崙也有局限性,他的對外戰爭功過參半,
早期戰爭捍衛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動搖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具有正義性;但後期戰爭侵犯多國主權,
損害被侵略國家人民的利益,導致人民反抗,最終帝國覆亡
☆霧月政變:1799.11.9,拿破崙發動政變,奪取國家政權,政變後建立執政府,自任第一執政
☆對內政策:頒布法典:
措施:鞏固政權,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實行鐵腕統治,積極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1802拿破崙通過修改憲法使自己成為終身第一執政
事件 1804.5拿破崙再次修改憲法,改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為法蘭西第一帝國
1804.12拿破崙成為資產階級皇帝,開始統治法蘭西第一帝國
1804——1810拿破崙制定頒布《民法典》(《拿破崙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對外政策:發動戰爭:
具有復雜性:
性質 前期:具有反侵略、反干涉性質的民族戰爭,捍衛法國大革命的成果,動搖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
後期:帶有濃厚的霸權主義色彩、具有侵略性的戰爭
1805.12奧斯特里茨戰爭
1810奧地利公主路易斯嫁給拿破崙,拿破崙帝國達到鼎盛時期,帝國的鐵蹄踏遍除俄國外的整個歐洲
事件 1812拿破崙率軍進攻俄國,以失敗告終
1813萊比錫戰役:法國軍隊在德國被第六次反法聯盟的軍隊打敗
1815.6.18滑鐵盧戰役:拿破崙在比利時滑鐵盧被反法聯盟的軍隊打敗,從此退出法國政治舞台
影響:捍衛法國大革命的成果,用刺刀加速了歐洲社會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的過程,加速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
.使法國大革命的某些成果通過暴力推廣到所征服的歐洲國家,戰勝歐洲干涉力量,爭取歐洲霸權
☆拿破崙登上政治舞台的決定性因素:資產階級期望穩固的統治維護自己的利益
☆《民法典》說明拿破崙是資產階級皇帝,沒有破壞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是拿破崙對後世影響最大的
☆華盛頓與拿破崙的共同點:推動資產階級民主政治進程
☆在人類社會由法治向人治轉變過程中做出傑出貢獻的人物:華盛頓、拿破崙、孫中山

Ⅱ 九年級歷史

它們的歷史意義 對本國及世界的影響 還要知道時間 標志等等

Ⅲ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歷史重點

第一單元: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俄國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①時間:1917年3月,②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③結果: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④二月革命後的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主要政權)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
2、十月革命革命的爆發與勝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
3、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與鞏固: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後,俄國建立了工人士兵蘇維埃政權——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蘇俄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革命爆發,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4、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①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促使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的誕生。③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二、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及啟示:
①背景:國內戰爭結束後,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被戰爭嚴重破壞了的經濟。
②列寧的探索:在列寧的領導下,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③效果:促進了蘇俄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到1927年,國家經濟恢復到戰前1913年的水平。
④啟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本國基本國情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列寧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蘇聯的建立: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烏、俄、白、外高加索—15個)
3、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①蘇聯的工業化:1928~1933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先後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這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後,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了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大加強。
②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形成。這一體制也被稱為「斯大林模式」。
③對斯大林模式的評價:
一方面,它在帝國主義包圍和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使蘇聯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國防實力也大大加強,為以後蘇聯打敗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礎。因此,它在一定歷史階段對蘇聯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這一模式也存在嚴重弊端:第一,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第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第三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第四,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因此,從長遠看,它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單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1、巴黎和會及凡爾賽體系的形成:
(1)巴黎和會: ①目的: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後的世界作出安排。
②《凡爾賽和約》的主要內容: 領土:由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軍事: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政治:德國承認並尊重奧地利的獨立。賠款: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殖民地: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③和會的性質:是戰勝的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贓會議,從《凡爾賽和約》關於殖民地問題的規定最能體現出來。
④對中國的影響:《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這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引發了反帝國的五四運動,中國政府代表最終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2)凡爾賽體系的確立:1919年~1920年,戰勝的協約國集團同德國、奧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等戰敗國分別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2、華盛頓會議及其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1)華盛頓會議:
①目的:協調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美日)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
②《九國公約》及其對中國的影響:1922年,參加華盛頓會議的九國代表簽署了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這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這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
③華盛頓體系的確立:帝國主義國家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這些條約構成了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3、一戰後的國際新格局: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構成了一戰後的國際新格局。
4、如何認識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可能持久?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結果。由於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掠奪,加劇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由於分贓不均,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也進一步加劇;此外,戰勝國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奪,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與殖民者之間的矛盾。因此,這一體系並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它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二、經濟大危機及羅斯福新政
1、資本主義的相對穩定時期:1924——1929年。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時期:①時間:29——33年,②導火線: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國家:美國開始,席捲資本主義世界。④特點:涉及的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特別大。
2、危機的影響:①廣大人民深受其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失業工人超過三千萬,就業工人工資大幅度下降,廣大勞動人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②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危機。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盪,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的統治出現嚴重危機。
3、羅斯福新政:①時間:1933年,羅斯福宣布實行新政。②目的:在資本主義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對工業的調整、整頓銀行,恢復銀行信用、農業方面讓農民縮減大批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給與補貼、大力興建公共工程等。④影響:使美國經濟緩慢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能力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
4、法西斯勢力的猖獗:
德國納粹政權的建立:背景:①2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勢力壯大。②納粹黨所進行的欺騙性宣傳活動,贏得了很多中下層人民的信任。③統治階級和大壟斷資本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支持。
建立過程:33年希特勒上台,集總統、總理大權一身,自稱國家元首(德國法西斯化的標志和世界大戰在歐洲策源地形成的標標志)。
措施:①製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和迫害共產黨和進步人士。②解散工會和其它一切政黨。加強思想控制,③焚毀大量書籍。大肆迫害猶太人。
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建立:①時間:1922年,②標志:法西斯黨徒向羅馬進軍。③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
日本法西斯的建立:一主力:軍部。二2.26兵變:①時間:36年2月26日,②事件:日本軍部內部的少壯派軍官發動兵變。③影響: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起來,標志著世界大戰在亞洲策源地的形成。
5、美德兩國擺脫危機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響:
①不同方式: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擺脫了危機,保留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德國則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企圖通過對外侵略擴張擺脫危機。
②原因:德國有軍國主義傳統,美國有民主傳統;美國經濟實力雄厚,承受力強,可用改革的辦法來擺脫危機,德國是一戰戰敗國,經濟基礎薄弱,資產階級急於用侵略擴張這種極端辦法來擺脫危機。羅斯福和希特勒個人的作用。
③影響:美國經濟恢復,階級矛盾緩和,保留了民主制度,為後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德國則走上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成為了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和主要發動者,給自身和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

第三單元:第二次世界大戰 1、英、法等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20世紀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斷進行侵略活動,這使西方大國的利益受到一定損害。西方大國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不滿,但又害怕法西斯國家的戰爭訛詐。他們想把禍水東引,把德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因此,他們對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嚴厲制裁,而是希望希望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安撫侵略者,這種政策被稱之為「綏靖政策」。
2、綏靖政策的影響:一方面,它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侵略野心利益膨脹;另一方面,也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慕尼黑陰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政府首腦在德國的慕尼黑簽訂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之內把蘇台德等地割讓給美國。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慕尼黑陰謀」,這一事件標志著英法等西方大國把綏靖政策推向了頂峰。
4、二戰的全面爆發和擴大: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突然進攻,美法被迫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1941年6月,德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聯衛國戰爭開始。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太平洋美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
5、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
①背景: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廣泛憤怒。美國、英國、蘇聯等國家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逐漸走向聯合。
②建立: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會議,會議期間,各國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保證將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聯合起來,打敗法西斯國家。
③影響:團結了反法西斯力量,為最終徹底打敗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礎。
6、雅爾塔會議及其影響:
①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的雅爾塔召開會議,會議決定打敗德國後,要對德國實行軍事佔領,徹底消滅德國的法西斯主義。同時,還決定成立聯合國。
②影響:進一步協調了反法西斯國家的行動,為徹底打敗法西斯國家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對二戰後的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7、二戰的轉折點:1942年-1943年2月,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這次戰役成為了二戰的轉折點。
8、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1944年6月6日,盟軍組織了諾曼底登陸戰,在歐洲開辟了第二戰場。第二戰場的開辟,使法西斯德國陷入了兩面被夾擊的境地,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崩潰。
9、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結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0、二戰爆發的原因和性質: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於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而導致的。一戰後,德國經濟軍事實力迅速增長,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義大利和日本也不滿足一戰後的分贓結果,企圖建立地區霸權,挑起了戰爭的爆發。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導致了法西斯專政的建立,進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國家對外侵略擴張的慾望,加速了戰爭的爆發。③此外,西方大國採取的綏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進一步膨脹,對戰爭的爆發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2)性質:這是一場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11、二戰的影響:
(1)消極影響:使幾千萬人失去了生命,無數的財產被毀,給世界帶來了空前的浩劫。
(2)積極影響:①二戰結束後,一些戰時的軍用技術迅速轉為民用,促進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產生與發展。(如原子彈技術導致了原子能的應用,導彈技術導致了航天技術的發展。)②受蘇聯影響,二戰後世界上誕生了一系列的社會主義國家,促進了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如中國、越南、朝鮮、蒙古、東歐八國等二戰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③沉重打擊了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納米比亞等國二戰後走上獨立道路。)
12、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和啟示:
(1)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①、這場戰爭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義戰爭;②、反法西斯國家建立了同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過了法西斯國家的力量。
(2)啟示: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團結起來力量大;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戰爭給人類帶來了沉重災難,我們要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等。

第四單元: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
一、美國經濟的發展
1、20世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①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②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術成果,改進傳統工業的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③政府積極採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創造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
2、70-80年代的危機與調整: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弊端日益顯露。特別是由於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引發了1974-1975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受到嚴重打擊,經濟地位下降。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政府調整經濟政策,經濟形勢逐漸好轉,但債務負擔加重,成為世界上最大負債國。
3、新經濟的出現:①原因: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在進行社會經濟改革的同時,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了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同時,也完成了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使美國經濟進入了新經濟時代。②、主要特徵: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歐洲的聯合
1、二戰後西歐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國給予了西歐國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歐國家發揮了高素質的勞動力優勢,積極採用了最先進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當的經濟政策。
2、歐洲的聯合:
①西歐國家建立歐共體的原因: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為了振興經濟,維護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國際地位,西歐國家建立了歐共體。
②歐盟的成立:1993年,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成立了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歐盟成立後,老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使歐盟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3、日本的崛起
①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a、美國在日本進行了社會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b、20世紀50年代,美國出於本國的戰略需要,開始扶持日本;c、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在日本大量采購軍用物質,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繁榮;d、日本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②日本崛起為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20世紀5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4、二戰後,日本、西歐經濟迅速發展的相同原因及其對中國的借鑒:
①相同原因:美國的扶持或援助;積極引進先進科技成果,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制定了恰當的經濟政策。
②對中國的借鑒:要積極對外開放,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成就;要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

第五單元: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演變
一、蘇聯的改革和解體
赫魯曉夫改革:赫魯曉夫上台後,針對斯大林時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經濟、政治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並未根本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後來矛盾日益突出。
蘇聯的解體:戈爾巴喬夫改革:過程:1985年,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但未取得成果。 爾巴喬夫又把改革重點轉到政治方面。結果:蘇聯政治體制劇變,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國家的權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趨勢隨之加強。
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蘇聯領導人組成「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發動了政變。試圖「使國家和社會盡快擺脫危機」,但很快失敗。影響:使戈爾巴喬夫實際失去了領導國家的威望和能力,葉利欽控制全局。它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直接導致蘇聯解體,成為蘇聯加速解體的催化劑。
獨聯體的成立標志著蘇聯的解體。解體時間:1991年底。(1922——1991年)
蘇聯解體的原因: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的經濟危機所引發的社會危機;戈爾巴喬夫所實行的錯誤改革路線、方針和政策;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政策等。二、東歐劇變
1、東歐劇變: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東歐各國風雲突變。在一年之內,執政四十多年的各國共產黨紛紛喪失了政權,社會主義制度也發生了改變。
2、東歐劇變的原因:①長期實行的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導致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②日益嚴重的經濟困難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③蘇聯放鬆了對東歐各國的控制。
3、東歐劇變給我們的啟示:①要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和政策;②要成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要加強黨的建設,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維護黨的領導地位;④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國。

第六單元: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一、亞洲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1、印巴分治: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但決定把原來的印度分離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實行分治。
2、印巴沖突:印巴分治導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的嚴重矛盾和沖突,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造成了印巴之間的嚴重對立。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1、埃及獨立:1952年,埃及爆發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納賽爾為首的革命力量發動了武裝起義,贏得了埃及的真正獨立。
2、非洲獨立年: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歷史上稱這一年為非洲獨立年。
3、納米比亞獨立及其意義:1990年,納米比亞贏得了獨立。這標志著歐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歷史的結束,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三、拉美人民捍衛民族主權的斗爭: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爆發革命(領導人卡斯特羅),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1999年,巴拿馬人民贏得收回運河主權斗爭的勝利。
四、中東問題
1、中東戰爭的爆發:一戰後,英國獲得了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權」,英國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大批流亡的猶太人遷往巴勒斯坦。二戰後,在美英等國的支持下,聯合國不顧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通過了巴勒斯坦地區「分治」的決議。之後,隨著猶太人國家以色列的建立,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爆發了多次戰爭,歷史上稱為中東戰爭,中東問題由此產生。
2、中東局勢長期動盪的原因:中東局勢的長期動盪,是由於這一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一方面,由於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中東地區存在著嚴重的矛盾;另一方面,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資源非常豐富,是各個歷史時期世界列強的必爭之地。列強的介入,使這一地區的矛盾更加復雜。(中東問題的關鍵是巴以問題)

第七單元: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
一、美國的「冷戰」政策以及兩極格局的形成:
1、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原因:二戰後,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於世界第一位,它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但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為了「遏制」共產主義,美國提出了「冷戰」政策。
2、美蘇冷戰開始的時間和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出台,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美蘇之間的冷戰開始。
3、美國冷戰政策的具體表現: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魯門主義;②經濟上,制定了馬歇爾計劃;③軍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4、冷戰政策對世界格局的影響:隨著美國冷戰政策的提出,蘇聯也採取了一系列針鋒相對的措施與之對抗,導致了世界美蘇對抗的兩極格局的形成。
5、美蘇爭霸以及霸權主義政策給世界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上台後,開始爭取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使美蘇開始了長達三十多年的爭霸。美蘇的霸權主義政策,給兩國帶來了沉重的軍費負擔,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也給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的解體,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不復存在,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但是一個新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還沒有定型。
2、世界政治格局演變的決定性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過程中,經濟實力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各國都致力於實現長期、穩定和持續的經濟發展,力爭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3、當今世界影響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①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②霸權主義利用並介入這些矛盾和紛爭,將其轉化為國際沖突,直接威脅到世界和平。
三、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的形成: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不可能孤立地發展下去,於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了一個整體。
2、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大,生活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此外,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也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
3、影響:①使國家間經濟往來的障礙逐步減少,企業可以越來越多地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圍內組織經濟活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②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而發展中國家由於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常常處於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國公司常常把一些技術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業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國際經濟風險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也進一步加大。
4、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中國在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同時,制定了防範風險的有效措施,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第八單元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1、興起: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人類在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標志著新科技革命的到來。
2、核心: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
3、特點:①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涌現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變為財富的過程;②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種技術的發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③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
4、影響: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②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增強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5、啟示:第三次科技革命表明,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我國一定要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

Ⅳ 九年級下冊歷史

第一單元: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俄國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①時間:1917年3月,②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③結果: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④二月革命後的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主要政權)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
2、十月革命革命的爆發與勝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
3、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與鞏固: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後,俄國建立了工人士兵蘇維埃政權——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蘇俄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革命爆發,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4、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①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促使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的誕生。③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二、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及啟示:
①背景:國內戰爭結束後,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被戰爭嚴重破壞了的經濟。
②列寧的探索:在列寧的領導下,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③效果:促進了蘇俄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到1927年,國家經濟恢復到戰前1913年的水平。
④啟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本國基本國情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列寧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蘇聯的建立: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烏、俄、白、外高加索—15個)
3、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①蘇聯的工業化:1928~1933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先後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這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後,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了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大加強。
②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形成。這一體制也被稱為「斯大林模式」。
③對斯大林模式的評價:
一方面,它在帝國主義包圍和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使蘇聯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國防實力也大大加強,為以後蘇聯打敗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礎。因此,它在一定歷史階段對蘇聯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這一模式也存在嚴重弊端:第一,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第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第三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第四,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因此,從長遠看,它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單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1、巴黎和會及凡爾賽體系的形成:
(1)巴黎和會: ①目的: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後的世界作出安排。
②《凡爾賽和約》的主要內容: 領土:由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軍事: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政治:德國承認並尊重奧地利的獨立。賠款: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殖民地: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③和會的性質:是戰勝的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贓會議,從《凡爾賽和約》關於殖民地問題的規定最能體現出來。
④對中國的影響:《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這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引發了反帝國的五四運動,中國政府代表最終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2)凡爾賽體系的確立:1919年~1920年,戰勝的協約國集團同德國、奧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等戰敗國分別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2、華盛頓會議及其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1)華盛頓會議:
①目的:協調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美日)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
②《九國公約》及其對中國的影響:1922年,參加華盛頓會議的九國代表簽署了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這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這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
③華盛頓體系的確立:帝國主義國家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這些條約構成了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3、一戰後的國際新格局: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構成了一戰後的國際新格局。
4、如何認識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可能持久?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結果。由於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掠奪,加劇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由於分贓不均,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也進一步加劇;此外,戰勝國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奪,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與殖民者之間的矛盾。因此,這一體系並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它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二、經濟大危機及羅斯福新政
1、資本主義的相對穩定時期:1924——1929年。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時期:①時間:29——33年,②導火線: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國家:美國開始,席捲資本主義世界。④特點:涉及的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特別大。
2、危機的影響:①廣大人民深受其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失業工人超過三千萬,就業工人工資大幅度下降,廣大勞動人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②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危機。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盪,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的統治出現嚴重危機。
3、羅斯福新政:①時間:1933年,羅斯福宣布實行新政。②目的:在資本主義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對工業的調整、整頓銀行,恢復銀行信用、農業方面讓農民縮減大批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給與補貼、大力興建公共工程等。④影響:使美國經濟緩慢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能力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
4、法西斯勢力的猖獗:
德國納粹政權的建立:背景:①2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勢力壯大。②納粹黨所進行的欺騙性宣傳活動,贏得了很多中下層人民的信任。③統治階級和大壟斷資本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支持。
建立過程:33年希特勒上台,集總統、總理大權一身,自稱國家元首(德國法西斯化的標志和世界大戰在歐洲策源地形成的標標志)。
措施:①製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和迫害共產黨和進步人士。②解散工會和其它一切政黨。加強思想控制,③焚毀大量書籍。大肆迫害猶太人。
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建立:①時間:1922年,②標志:法西斯黨徒向羅馬進軍。③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
日本法西斯的建立:一主力:軍部。二2.26兵變:①時間:36年2月26日,②事件:日本軍部內部的少壯派軍官發動兵變。③影響: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起來,標志著世界大戰在亞洲策源地的形成。
5、美德兩國擺脫危機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響:
①不同方式: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擺脫了危機,保留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德國則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企圖通過對外侵略擴張擺脫危機。
②原因:德國有軍國主義傳統,美國有民主傳統;美國經濟實力雄厚,承受力強,可用改革的辦法來擺脫危機,德國是一戰戰敗國,經濟基礎薄弱,資產階級急於用侵略擴張這種極端辦法來擺脫危機。羅斯福和希特勒個人的作用。
③影響:美國經濟恢復,階級矛盾緩和,保留了民主制度,為後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德國則走上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成為了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和主要發動者,給自身和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

第三單元:第二次世界大戰 1、英、法等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20世紀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斷進行侵略活動,這使西方大國的利益受到一定損害。西方大國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不滿,但又害怕法西斯國家的戰爭訛詐。他們想把禍水東引,把德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因此,他們對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嚴厲制裁,而是希望希望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安撫侵略者,這種政策被稱之為「綏靖政策」。
2、綏靖政策的影響:一方面,它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侵略野心利益膨脹;另一方面,也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慕尼黑陰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政府首腦在德國的慕尼黑簽訂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之內把蘇台德等地割讓給美國。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慕尼黑陰謀」,這一事件標志著英法等西方大國把綏靖政策推向了頂峰。
4、二戰的全面爆發和擴大: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突然進攻,美法被迫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1941年6月,德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聯衛國戰爭開始。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太平洋美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
5、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
①背景: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廣泛憤怒。美國、英國、蘇聯等國家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逐漸走向聯合。
②建立: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會議,會議期間,各國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保證將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聯合起來,打敗法西斯國家。
③影響:團結了反法西斯力量,為最終徹底打敗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礎。
6、雅爾塔會議及其影響:
①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的雅爾塔召開會議,會議決定打敗德國後,要對德國實行軍事佔領,徹底消滅德國的法西斯主義。同時,還決定成立聯合國。
②影響:進一步協調了反法西斯國家的行動,為徹底打敗法西斯國家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對二戰後的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7、二戰的轉折點:1942年-1943年2月,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這次戰役成為了二戰的轉折點。
8、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1944年6月6日,盟軍組織了諾曼底登陸戰,在歐洲開辟了第二戰場。第二戰場的開辟,使法西斯德國陷入了兩面被夾擊的境地,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崩潰。
9、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結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0、二戰爆發的原因和性質: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於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而導致的。一戰後,德國經濟軍事實力迅速增長,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義大利和日本也不滿足一戰後的分贓結果,企圖建立地區霸權,挑起了戰爭的爆發。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導致了法西斯專政的建立,進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國家對外侵略擴張的慾望,加速了戰爭的爆發。③此外,西方大國採取的綏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進一步膨脹,對戰爭的爆發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2)性質:這是一場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11、二戰的影響:
(1)消極影響:使幾千萬人失去了生命,無數的財產被毀,給世界帶來了空前的浩劫。
(2)積極影響:①二戰結束後,一些戰時的軍用技術迅速轉為民用,促進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產生與發展。(如原子彈技術導致了原子能的應用,導彈技術導致了航天技術的發展。)②受蘇聯影響,二戰後世界上誕生了一系列的社會主義國家,促進了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如中國、越南、朝鮮、蒙古、東歐八國等二戰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③沉重打擊了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納米比亞等國二戰後走上獨立道路。)
12、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和啟示:
(1)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①、這場戰爭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義戰爭;②、反法西斯國家建立了同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過了法西斯國家的力量。
(2)啟示: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團結起來力量大;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戰爭給人類帶來了沉重災難,我們要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等。

第四單元: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
一、美國經濟的發展
1、20世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①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②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術成果,改進傳統工業的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③政府積極採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創造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
2、70-80年代的危機與調整: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弊端日益顯露。特別是由於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引發了1974-1975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受到嚴重打擊,經濟地位下降。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政府調整經濟政策,經濟形勢逐漸好轉,但債務負擔加重,成為世界上最大負債國。
3、新經濟的出現:①原因: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在進行社會經濟改革的同時,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了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同時,也完成了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使美國經濟進入了新經濟時代。②、主要特徵: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歐洲的聯合
1、二戰後西歐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國給予了西歐國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歐國家發揮了高素質的勞動力優勢,積極採用了最先進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當的經濟政策。
2、歐洲的聯合:
①西歐國家建立歐共體的原因: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為了振興經濟,維護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國際地位,西歐國家建立了歐共體。
②歐盟的成立:1993年,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成立了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歐盟成立後,老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使歐盟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3、日本的崛起
①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a、美國在日本進行了社會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b、20世紀50年代,美國出於本國的戰略需要,開始扶持日本;c、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在日本大量采購軍用物質,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繁榮;d、日本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②日本崛起為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20世紀5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4、二戰後,日本、西歐經濟迅速發展的相同原因及其對中國的借鑒:
①相同原因:美國的扶持或援助;積極引進先進科技成果,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制定了恰當的經濟政策。
②對中國的借鑒:要積極對外開放,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成就;要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

第五單元: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演變
一、蘇聯的改革和解體
赫魯曉夫改革:赫魯曉夫上台後,針對斯大林時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經濟、政治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並未根本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後來矛盾日益突出。
蘇聯的解體:戈爾巴喬夫改革:過程:1985年,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但未取得成果。 爾巴喬夫又把改革重點轉到政治方面。結果:蘇聯政治體制劇變,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國家的權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趨勢隨之加強。
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蘇聯領導人組成「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發動了政變。試圖「使國家和社會盡快擺脫危機」,但很快失敗。影響:使戈爾巴喬夫實際失去了領導國家的威望和能力,葉利欽控制全局。它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直接導致蘇聯解體,成為蘇聯加速解體的催化劑。
獨聯體的成立標志著蘇聯的解體。解體時間:1991年底。(1922——1991年)
蘇聯解體的原因: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的經濟危機所引發的社會危機;戈爾巴喬夫所實行的錯誤改革路線、方針和政策;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政策等。二、東歐劇變
1、東歐劇變: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東歐各國風雲突變。在一年之內,執政四十多年的各國共產黨紛紛喪失了政權,社會主義制度也發生了改變。
2、東歐劇變的原因:①長期實行的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導致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②日益嚴重的經濟困難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③蘇聯放鬆了對東歐各國的控制。
3、東歐劇變給我們的啟示:①要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和政策;②要成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要加強黨的建設,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維護黨的領導地位;④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國。

第六單元: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一、亞洲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1、印巴分治: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但決定把原來的印度分離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實行分治。
2、印巴沖突:印巴分治導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的嚴重矛盾和沖突,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造成了印巴之間的嚴重對立。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1、埃及獨立:1952年,埃及爆發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納賽爾為首的革命力量發動了武裝起義,贏得了埃及的真正獨立。
2、非洲獨立年: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歷史上稱這一年為非洲獨立年。
3、納米比亞獨立及其意義:1990年,納米比亞贏得了獨立。這標志著歐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歷史的結束,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三、拉美人民捍衛民族主權的斗爭: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爆發革命(領導人卡斯特羅),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1999年,巴拿馬人民贏得收回運河主權斗爭的勝利。
四、中東問題
1、中東戰爭的爆發:一戰後,英國獲得了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權」,英國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大批流亡的猶太人遷往巴勒斯坦。二戰後,在美英等國的支持下,聯合國不顧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通過了巴勒斯坦地區「分治」的決議。之後,隨著猶太人國家以色列的建立,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爆發了多次戰爭,歷史上稱為中東戰爭,中東問題由此產生。
2、中東局勢長期動盪的原因:中東局勢的長期動盪,是由於這一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一方面,由於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中東地區存在著嚴重的矛盾;另一方面,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資源非常豐富,是各個歷史時期世界列強的必爭之地。列強的介入,使這一地區的矛盾更加復雜。(中東問題的關鍵是巴以問題)

第七單元: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
一、美國的「冷戰」政策以及兩極格局的形成:
1、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原因:二戰後,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於世界第一位,它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但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為了「遏制」共產主義,美國提出了「冷戰」政策。
2、美蘇冷戰開始的時間和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出台,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美蘇之間的冷戰開始。
3、美國冷戰政策的具體表現: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魯門主義;②經濟上,制定了馬歇爾計劃;③軍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4、冷戰政策對世界格局的影響:隨著美國冷戰政策的提出,蘇聯也採取了一系列針鋒相對的措施與之對抗,導致了世界美蘇對抗的兩極格局的形成。
5、美蘇爭霸以及霸權主義政策給世界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上台後,開始爭取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使美蘇開始了長達三十多年的爭霸。美蘇的霸權主義政策,給兩國帶來了沉重的軍費負擔,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也給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的解體,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不復存在,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但是一個新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還沒有定型。
2、世界政治格局演變的決定性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過程中,經濟實力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各國都致力於實現長期、穩定和持續的經濟發展,力爭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3、當今世界影響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①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②霸權主義利用並介入這些矛盾和紛爭,將其轉化為國際沖突,直接威脅到世界和平。
三、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的形成: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不可能孤立地發展下去,於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了一個整體。
2、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大,生活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此外,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也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
3、影響:①使國家間經濟往來的障礙逐步減少,企業可以越來越多地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圍內組織經濟活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②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而發展中國家由於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常常處於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國公司常常把一些技術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業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國際經濟風險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也進一步加大。
4、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中國在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同時,制定了防範風險的有效措施,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第八單元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1、興起: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人類在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標志著新科技革命的到來。
2、核心: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
3、特點:①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涌現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變為財富的過程;②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種技術的發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③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
4、影響: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②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增強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5、啟示:第三次科技革命表明,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我國一定要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
希望可以幫到你,望採納,謝謝

Ⅳ 求九年級下《歷史與社會》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人類文明的開端
第1課:人類的形成
1、 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是否會製造工具 ,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是直立行走 。
2、 人出現的同時,現代人種差異也已顯現出來,現代人類分為三大主要人種,即 黃種人、黑種人 和白 種人。人種的差異,是不同地域 等眾多因素長期影響的結果。
3、 人類最初經歷的是 奴隸制社會。氏族社會先後經歷了 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 兩個階段。 國家的產生標志著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到來。
第2課:大河流域——人類文明的搖籃
1、 約從公元前 3500年開始,非洲東北部 河兩岸出現奴隸制小國,約公元前 3000年,初步統一的古代 埃及國家建立起來,國王自稱是神的化身,他們的陵墓 是權力的象徵。公元前 世紀,埃及國力強盛,成為地跨亞非的大帝國。公元前 世紀,埃及被西亞的 滅亡。
2、 亞洲西部,有一條狹長地帶,從地圖上看,它形似一彎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 」之稱。沃地東部, 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 河並行奔流,被稱為兩河流域 。公元前 3500年以後, 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奴隸制小國。公元前3000 世紀,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莫拉比 統一了兩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 國家。為維護奴隸主 的利益,他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稱漢莫拉比法典 ,它是世界上現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3、 約公元前2500 年, 河流域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後來,來自中亞自稱亞利安人 的部落侵入古代印度,先後在印度河 流域和恆河 流域建立起奴隸制國家。他們進入印度後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 」。根據這個制度,社會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婆羅門 (包括社會階層是 )第二等級是剎帝利 (包括社會階層是 )第三等級是 吠舍(包括社會階層是 )第四等級是 (包括社會階層是 )。各等級之間 世襲,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 。這個等級制度的實質是嚴格維護 利益。該制度的影響是,激化了各個階級之間的矛盾 ,並對後來印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 極為不利的影響。
第3課:西方文明之源
1、 希臘早期文明—— 文明發源於希臘半島 ,後來出現 愛琴文明,該文明歷時八百年後消亡。公元前8 世紀, 和 西海岸出現希臘人建立的城邦,雅典 是其中最重要的城邦之一。 當政期間雅典達到全盛,其表現是:經濟 、文化 、 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另一個著名的城邦是斯巴達 ,它的特點是崇尚 武力。
2、 公元前8世紀,在義大利的 河畔,羅馬城建立起來。公元前 509年,羅馬建立共和國,其性質是 專政。共和國建立後,逐步征服了 ,為爭得地中海霸權,同迦太基 進行了三次戰爭,史稱 布匿戰爭, 最終取得了勝利。公元前6 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羅馬的奴隸制度 迅速發展,奴隸遍布社會各個角落,處境悲慘,前 年, 斯巴達克斯領導的奴隸起義,動搖了羅馬共和國的統治。
3、 公元前49 年,凱撒 奪取政權,不久,羅馬元老貴族痛恨他的政策,將他刺殺。屋大維 在公元前27 年開始獨攬國家大權,成為實際上的皇帝,羅馬共和國被羅馬帝國 所取代。 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 兩部分。 年,西羅馬帝國 滅亡,西歐的奴隸社會歷史隨之終結。
第二單元:亞洲和歐洲和封建社會
第4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
1、 1世紀前後,日本各島出現奴隸制國家,後來本州中部興起奴隸制國家 大和,它在5世紀統一了日本。
2、 大化改新:背景: 。時間:7世紀中期 人物:孝德天皇 內容:政治上 ;經濟上 。意義: 。
3、 六世紀末七世紀初,阿拉伯半島大部分地區尚未形成統一的國家,爭奪水源和牧場,部落間相互仇殺。在內部矛盾叢生 、商路不暢 ,引起商業衰落 、生產停滯 和外部勢力入侵 。在這種形勢下,阿拉伯人民渴望 建立統一的國家,穆罕默德 創立的伊斯蘭 教應運而生。他最初在 傳教, 年,他帶領少數信徒離開 ,在 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把 年定為伊斯蘭教歷元年。 年他再次兵臨 城,當地貴族接受 ,承認他的 和 領袖地位,他承認對方的經濟和宗教利益。從此,成為伊斯蘭教聖地。 年 病逝時,阿拉伯半島已基本統一,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
第5課:中古歐洲
1、 西歐封建社會時期, 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教皇 和教會 不僅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還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 支柱。在精神文化領域, 凌駕一切。
2、 西歐在10 世紀開始出現作為手工業 和商業 中心的城市,著名的城市如義大利的 ;英國的 和 。隨著城市的發展,階級沖突日益尖銳,十一二世紀,法國一些城市的市民展開了與 封建主的斗爭。有的城市用金錢 、有的通過武力 贏得了自治權。 琅城市民爭取自治權的斗爭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西歐城市重新的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 階級形成了,它進一步分化,使富裕商人 和銀行家 發展成早期 資產階級,他們的出現,為資本主義 的興起准備了條件。
3、 東羅馬帝國定都 ,原稱 ,因此東羅馬帝國又稱 。13世紀末, 國家在西亞興起,它積極向外擴張,先佔領 小亞細亞,又滲入巴爾干半島 ,矛頭直指已經沒落的拜占庭 帝國。 15世紀中期( 年), 被土軍攻陷,延續了 年的 帝國終於滅亡。
第三單元:古代文明的傳播與發展
第6課: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
1、 公元前6 世紀(相當於我國的 時期),古代 以波斯人為中心形成了 帝國,它先後征服了埃及 等國家和地區,前5 世紀早期,它三次出征希臘,史稱 戰爭。前5 世紀中期, 軍民贏得了戰爭的勝利。這次戰爭是東方帝國 波斯與西方希臘 城邦在各自發展過程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東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沖突。
2、 前4 世紀,正當希臘城邦衰敗之時,希臘北部的 國強大起來,前4世紀後期它打敗希臘聯軍,控制了希臘。不久, 繼承王位,史稱 大帝。他出兵東征,掃盪了 ,攻入埃及 ,回師佔領兩河流域 ,滅掉波斯帝國,足跡遠達印度 ,建立起地跨 三洲的帝國,定都 。雖然帝國曇花一現,但 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也滲入希臘 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3、 羅馬帝國到2 世紀,疆域達到最大規模。東起 幼發拉底河上游,西臨大西洋 ,南抵撒哈拉大沙漠 ,北達多瑙河 、萊茵河 和不列顛 。羅馬帝國地跨 三洲, 成為它的內湖。帝國建立後,由於 內戰的停止和統治政策的加強 ,最初約200 年間,帝國境內局勢安定,經濟繁榮。一方面羅馬帝國的征服和統治充滿著暴力 ;另一方面羅馬文化滲入到它統治過的廣大地區。(羅馬帝國的最初兩百年,正值我國秦漢 時期,當時我國稱其為大秦 ,羅馬帝國與中國的官方接觸最早始於 166年,記載在《後漢書 》一書中)。
第7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1、 很久以前,連接亞歐著名的商路有「 」,在這些商路上奔波的商人中有不少阿拉伯 人,他們把 中國的古代發明輾轉傳入西亞和歐洲等地,也給中國帶來了 阿拉伯的天文學和醫學知識,以及 伊斯蘭教和伊斯蘭文化 。他們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這些地區 文化和經濟 的發展。 人創造了從0到9十個數字的計數法, 人學會了這一方法,對它加以改造,12世紀初,這一簡便計數法傳到歐洲,被稱為「 」。除此以外,阿拉伯人還翻譯保存了許多希臘 著作,使古代文化的光輝重現;創立了完整的代數學 ; 寫成了世界上第一部代數學著作; 著有《醫學集成》一書, 著有《醫典》,這兩部著作被歐洲醫學界長期奉為權威著作。
2、 1271年, 跟隨父親和叔叔前往中國,到達中國後,得到 的賞識,在中國生活17年後,回到祖國,記述他東方見聞的《馬可波羅行紀 》一書,後來在歐洲廣為流傳,激起歐洲人對東方的憧憬和嚮往。
第8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一)
1、 古代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形成於 前 3000年左右,稱為 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對以後字母 文字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與此同時,兩河流域的蘇美爾 人創造了 文字,後來被 西亞古代各民族所採用,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2、 、 、 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誕生於 前6世紀,創始人是 ,後來被稱為 ,意思是釋迦族的隱修者 。佛教的主要教義是眾生平等 。前3 世紀, 在位時,佛教有了很大發展,並向外傳播,向北,經中亞 地區傳到中國 大部分地區,以後又從中國傳到朝鮮、日本、越南 等國;向南,傳入斯里蘭卡、泰國、緬甸 等國和我國境內傣 族地區。
3、 世紀時 創立了伊斯蘭教,他號召大家都信仰惟一的神「 」,說自己是「 」的使者。「伊斯蘭」是阿拉伯語「順從 」的意思,伊斯蘭教信徒稱為 ,意思是信仰「 」安拉的人。伊斯蘭教的經典是《 》,中世紀,伊斯蘭教傳到亞洲其他地方 、北非 等地,對這些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9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二)
1、《 》相傳由盲詩人荷馬加工整理而成,是一不朽的世界文學名著,是研究早期 希臘社會的重要史料。《俄底浦斯王》是古希臘悲劇作家 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之一。《天方夜譚》是 民間故事集。《 》、《 》均是其中膾炙人口的名篇。
2、阿基米德的重大發明與發現有:杠桿定理 、浮力定律 和螺旋式水車 。
3、伊斯蘭教的第一大聖寺是麥加大清真寺 ,坐落在現今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中心 ,又稱「禁寺 」,寺內中心的 神廟,是前來朝覲的穆斯林必須拜謁的地方。 屹立在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一個島上,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它是一座典型的 哥特式建築。法國大作家雨果在小說《巴黎聖母院》中把它比喻為「 石頭的交響樂」。

第四單元:步入近代
第10課:資本主義時代的曙光
1、 文藝復興的實質是 資產階級思想文化運動,開始於14世紀 ,其先驅是但丁 ,他創作的長詩是《 》。他被譽為 。達•芬奇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大師,代表作有《 》、《 》等。 國的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位文學巨匠,其代表作有《羅密歐與朱麗葉 》、《哈姆雷特 》等。
2、文藝復興的歷史意義是 推動了歐洲文化思想領域的繁榮,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 。
3、文藝復興的時間是 14世紀至16 世紀,范圍從義大利 開始,15-16世紀擴展到 其他國家和地區。
第11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新航路開辟以後,歐洲的主要商道和貿易中心從地中海區域 轉移到了大西洋 沿岸,英國人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拓展對外貿易 ,進行殖民爭奪 。工場手工業 得到很大發展, 成長起來,還出現了 新興資產階級。17世紀,英國國王推行封建專制,鼓吹「君權神授 」,一度關閉 ,還把持日用商品的 權, 和 的權利受到侵害,他們利用 同國王展開斗爭。
2、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導火線是 ,爆發的標志是1640年,國王查理一世 召集議會開會籌集軍費。後來, 挑起內戰,1645年6月, 率領的議會軍在納西比戰役 擊潰了國王軍隊,幾年以後,議會軍隊取得勝利,1649年, 被推上斷頭台,英國成立共和國。 掌握了政權,擔任「 」,實行有利於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 的政策。他去世後不久, 復辟。 年, 和 聯合其他不滿國王專制統治的人發動宮廷政變,推翻了專制統治,另立新的國王。為了 ,1689年, 通過了《權利法案》,它以 形式對 的權利進行了明確的制約,這樣, 的資產階級專政開始確立起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推翻了 ,確立了 ,為 發展掃清了 ,推動了 。
第12課:美國的誕生
1.美洲的土著居民是 人,17世紀初,英國人開始在北美 沿岸建立殖民地,一百多年以後,已經有 個,這些殖民地居民,除英國移民和土著居民 人外,還有來自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以及非洲來的 。他們共同勞動,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北部 發達,南部盛行 , 是主要勞動力。
2. 年,美國制定了憲法,確立美國是一個 國家,總統既是 ,又是 ,享有 權。 - 當選第一任總統。
3.美國獨立戰爭的意義是結束了 ,實現了 ,確立了 ,有利於 ,對 的革命也起了推動作用。獨立戰爭的性質是 確,勝利的原因是 。
第13課: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
1.法國大革命的原因: 。導火線: 。開始的標志是 年 月 日巴黎人民攻佔 。
2.革命形勢飛速發展, 掌握了政權,不久頒布《 》,主要內容是: 評價:進步性是, 局限性是, 。
3. 法國大革命的意義:摧毀了 ,傳播了 ,對 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第14課:「蒸汽時代」的到來
1. 工業革命的原因:18世紀中期,英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銷往海外, 的生產供不應求,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 。
2 年前後(19世紀上半期),英國完成工業革命,此後, 、 等國也都先後完成了工業革命,世界其他國家或早或晚都進行了工業革命。
3.工業革命的影響:工業革命創造了 。使 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以後, 最終戰勝了 ;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 國家逐步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 先進、 落後的局面;造成了 階級與 階級的分化與對立。
第五單元:殖民擴張與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第15課:血腥的資本積累
1.奴隸貿易的影響:使 喪失近億的精壯勞力;使奴隸販子大發橫財,把賺到的血腥錢投資於 ,促進了當地 的發展。
2. 「日不落帝國」的建立: 世紀以後,英國走上了殖民掠奪的道路,它相繼打敗了對手 、 和 。到 世紀後半期,英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強國,因世界各大洲都有英國的殖民地,所以號稱「 」。
3.殖民掠奪的後果:一方面殖民者將掠奪來的財富,運往 化作資本,使歐洲興旺和發展起來;另一方面,造成 、 、 的落後。
第16課:殖民地人民的抗爭
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背景:新航路開辟後, 獨占巴西, 佔領除巴西以外的整個拉丁美洲。
2.獨立運動特點: 長、 廣、南北國家聯合作戰。
3. 9世紀中期,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解放運動高潮, 是其中的一個典型。
第六單元:無產階級的斗爭資產階級統治的加強
第17課:國際工人運動鞋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英國憲章運動:背景:隨著 的發展,資產階級越來越富有,工人的待遇卻很差;工業革命的發展使無產階級力量壯大,19世紀三四十年代,廣大工人為改善 和 、提高 積極進行斗爭,工人運動在歐洲蓬勃興起。時間: 年~ 年。中心內容:是工人們要求取得 ,以便有機會參與國家的管理。歷史地位:憲章運動是世界上第一次 的、- 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結果:由於缺乏 的指導,工人運動的進一步發展受到影響。
2.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條件:空想社會主義理論,為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理論提供了理論前提;工業革命後, 力量的壯大為科學理論的創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社會的矛盾日益暴露,為科學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提供了客觀條件;馬、恩親自參加工人運動,不斷總結經驗,汲取前人的思想精華,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 年,馬、恩在 相會。誕生: 年,馬、恩為國際無產階級組織—— 起草的綱領《 》發表。內容:分析了 在階級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揭示了 必然要被社會主義代替的客觀規律,號召 ,為獲得自己的解放而斗爭。影響:《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 的誕生。從此,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國際工人運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3.巴黎公社:1870年,法國同 發生戰爭,法國戰敗,資產階級政府對外屈膝投降。- 年 月,政府軍隊同巴黎市民武裝—— 發生沖突,導致巴黎工人起義爆發。起義隊伍趕走了資產階級政府,不久,人民選舉產生了自己的政權—— 。 月 日至 月 日,公社戰士同攻入巴黎城內的敵人展開了巷戰,成千上萬的公社戰士犧牲,這就是「 」。巴黎公社是 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不久,公社的領導人之一 創作了《國際歌》的歌詞,後來由工人作曲家 譜曲。
第18課:美國南北戰爭
1.美國獨立後,北方 經濟和南方 經濟都發展起來,兩種制度水火不容。19世紀中期,圍繞著 的廢存問題,北方和南方之間的矛盾再也無法調合。1861年3月, 就任美國總統成為南方奴隸主發動叛亂的借口。南方的一些州聯合起來,宣布組成一個獨立國家,號稱「 」。這年 月,南方軍隊挑起內戰,美國南北戰爭爆發。
2.戰爭初期,由於 和 ,北方軍隊一再失利。 年 月林肯頒布了《 》,規定:從 年元旦起,廢除 ,並允許 。作用:廣大黑人歡慶解放,踴躍報名參軍,北方因此獲得雄厚兵源。 年,南北戰爭以 的勝利告終。美國的統一最終得到維護。林肯為 和 作出了重大貢獻,成為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
3.美國南北戰爭的歷史意義: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 。經過這場戰爭,美國廢除了 制度,掃清了 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後 創造了條件。
第19課: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
1. 16世紀中期,俄國成為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盛行。由於 的阻礙,到19世紀中期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緩慢,落後於其它的資本主義國家。
2. 1861年改革的意義:這次改革是 自上而下實行的 性質的改革,有利於的 發展。雖然留下大量的 ,但加快了俄國 的發展,是俄國近代歷史的重大 。
3.明治維新的意義:明治維新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 的國家,逐步轉變為 國家;擺脫了淪為 國家的命運,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但日本強大起來以後,很快走上了 的軍國主義道路。
第七單元: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的世界
第20課人類邁入「電氣時代」
1. 世紀 年代,電力作為新能源進入生產領域。由於 和 的發明和使用,電力的應用日益廣泛。電力逐步取代 ,人類歷史進入了「 」。在電力技術發展方面, 和 走在其他國家前面。在電器發明領域, 國科學家 最為著名。他在 年研製成功 ,為世界帶來了光明。他還發明了很多電器產品,正式注冊的發明就有 種之多,被譽為「 」。
2. 世紀 年代, 國人 等人設計出內燃機。 在 年試制汽車成功。汽車的大量使用,增強了人們的 ,改變了人們的 ,擴大了人們的 ,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 。
3. 年12月, 國的兄弟製成飛機,並試飛成功。飛機的 不斷增加, 不斷提高, 越來越遠,今天它已經成為人們便利、快捷的空中交通工具。
21課第一次世界大戰
1.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開始從 向 即 階段過渡。 世紀末 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 、 、 、 、 、 等,相繼進入了 階段。
2.一戰的後果:這場 戰爭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參戰各國共死傷 多萬人,其中被戰爭、飢餓、疾病奪去生命的人超過 萬;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
3.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是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是一場 戰爭。
第八單元璀璨的近代文化
第22課科學和思想的力量
1. 18世紀,法國出現了一批 思想家, 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位。它反對 ,主張由開明 的執政;強調資產階級的 和 ;批判 的黑暗和腐朽。
2. 國科學家 是近代自然科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天文學方面的貢獻是發現了 ;在數學了最重要的貢獻是的 創建;在力學上建立了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其中,力學三定律
3. 愛因斯坦一生中最重要的貢獻是20世紀初期提出的 。它的創立推動了整個物理學理論的革命,由此打開了 時代的大門。它還揭示了 、 的辯證關系。
第23課世界的文化傑作
1. 列夫•托爾斯泰是 國最偉大的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是《 》《 》《 》。他被列寧稱為「 」。
2. 梵高是 (國家)的一位有世界影響的畫家。《 》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3. 國的貝多芬是偉大的作曲家,第三交響曲《 》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它是貝多芬第一部明確反映重大社會題材的交響樂作品,標志著貝多芬在 和 上的成熟。

是這個么

Ⅵ 九年級下冊歷史知識

湖北省秭歸縣新灘中學九年級下冊歷史復習知識要點
湖北省秭歸縣新灘中學 譚復根
第一單元 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1、1917年3月,俄國「二月革命」,(結果)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出現了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
2、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列寧領導,指揮中心在斯莫爾尼宮,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人士兵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
3、十月革命的意義:(教材第5頁)。
4、蘇聯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經濟上:① 列寧領導,1921年實施新經濟政策;② 斯大林領導,1928-1937年,第一、二個五年計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政治上:1922年底(12月)成立蘇聯。
法制上:1936年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標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形成。
第二單元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1、1919年1-6月,巴黎和會,三巨頭(法克里孟梭、英勞合•喬治、美威爾遜),簽定對德問題的《凡爾賽和約》,實質: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
2、《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原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引發「五四運動」。
3、對德《凡爾賽和約》與對奧、保、匈、土的和約,構成「凡爾賽體系」,確立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4、1920年1月,國際聯盟成立,美國未加入,英法操縱。
5、東亞、太平洋地區,日美矛盾尤為激烈,1921-1922年,九國代表召開華盛頓會議,1922年簽署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核心: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實質:打破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結果:與「凡爾賽體系」一起構成帝國主義對世界的統治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6、1929-1933年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然後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特點:①范圍廣,②時間長,③破壞性大。
7、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實施「羅斯福新政」。
目的: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開創國家干預經濟先例),消除經濟危機。
中心措施:國家對工業的調整,《國家工業復興法》
意義:P23。
危機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只要這種制度存在,危機就不可避免。
8、1933年,德國希特勒上台,德國法西斯建立,世界大戰歐洲策源地形成。
9、恐怖措施:①:「國會縱火案,②解散一切工會③焚毀大量進步書籍④反猶狂潮。
10、義大利:1922年,墨索里尼建立法西斯專政(最早,危機之前)
11、1936年2月,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世界大戰亞洲策源地形成。
第三單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
1、20世紀30年代,西方大國推行綏靖政策,1938年9月,慕尼黑陰謀把綏清政策推向頂峰。影響:P35。
2、1939年9月1日,德軍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1940年四、五月,德軍佔領了包括法國在內的西歐和北歐許多國家,英國也遭轟炸。
1941年6月蘇德戰爭開始。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美國基地珍珠港(珍珠港事件)。戰爭規模擴大。
3、1942年1月1日,26國代表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國際反法西斯聯盟建立。
1945年2月,美、英、蘇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雅爾塔會議,內容:P39—40。
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轉折點。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與蘇軍東西夾擊。
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歐洲戰爭結束。
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二戰結束。日投降根本原因:中國等亞洲各國人民對日本侵略者展開猛烈進攻。蘇聯對日作戰是履行雅爾塔會議的承諾。
第四單元 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繁榮景象
原因:P48。①占據廣闊的國際市場;②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術成果;③政府採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
2、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地位下降。
原因:經濟發展中的弊端暴露;1974-1975年由中東提高石油價格引起的經濟危機。
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負債國。
3、20世紀90年代,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新經濟的主要特徵是信息化和全球化。
4、20世紀50-70年代,西歐經濟持續繁榮。
原因:①美國援助(馬歇爾計劃);②重視教育,勞動力素質高;③採用最先進的科技成果;④制定適當的經濟政策。
5、20世紀60年代,「歐洲共同體」組織成立。
1993年,「歐盟」成立,至今有27個成員國,使用單一貨幣——歐元。是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6、日本成為僅次美國的第二號經濟大國。
原因:①戰後美國在日本推行非軍事化政策;②50年代,美國出於戰略需要扶持日本;③日本政府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的科學技術成就,發展教育和科學技術。8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實行「科技立國」政策。
第五單元 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演變
1、 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年(被迫下台)。全盤否定斯大林。結果:並未根本改變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
2、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首先進行經濟改革,未取得成果,後轉向政治方面,主要表現:由一黨制轉向多黨制,國家權利分散。直接導致蘇聯解體。
1991年8月19日的「八•一九事件」是蘇聯解體的催化劑。
1991年底蘇聯解體,俄羅斯領導人葉利欽控制了全局。
2、 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大都按照斯大林模式進行經濟建設;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改革最為突出的是匈牙利。
3、 4、東歐劇變:
原因:20世紀80年代,經濟困難(根本原因)導致社會危機;蘇聯放鬆控制。
時間:1989年下半年開始,一年之內
表現:各國黨喪失政權;社會制度發生變化;國家名稱變化:南斯拉夫一分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為二,民主德國與聯邦德國合並實現國家統一。
第六單元 亞非拉國家的獨立與振興
1、 二戰後,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高漲,領導人:尼赫魯。
2、 2、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但決定印巴分治(1950年印度共和國成立,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成立),造成印巴之間矛盾沖突不斷。
3、 1952年,以納賽爾為首的革命力量武裝起義,贏得埃及真正獨立。1956年埃及將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
4、 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被稱為「非洲獨立年」。
5、 1990年3月,納米比亞獨立,標志歐洲殖民者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歷史的結束,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6、 1959年,卡斯特羅領導古巴革命,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7、 1999年底,巴拿馬人民終於從美國手中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
8、 「一戰」後英國獲得巴勒斯坦地區「委任統治權」,英國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
9、 二戰後,聯合國大會通過巴勒斯坦地區「分治」的決議。
1948年猶太人國家以色列建立,阿拉伯國家抵制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
10、 中東地區動盪不定的原因:①中東地區的核心問題是巴勒斯坦問題;②中東地區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石油資源極為豐富,是列強必爭之地;③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使矛盾更加復雜化。
11、 20世紀90年代初,中東和平出現轉機,為中東和平作出重大貢獻的有巴解組織領導人阿拉法特和兩位以色列領導人(拉賓、佩雷斯)。
第七單元 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
1、「冷戰政策」的含義:P84 本質:遏制共產主義。
2、1946年3月,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是美蘇冷戰的信號;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出台,標志美蘇冷戰開始。
3、冷戰的表現:
經濟上: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
軍事上:1949年5月,美國建立「北約」組織;蘇聯於1955年5月建立「華約」組織,標志美蘇兩極格局形成。
4、 美蘇爭霸三個階段: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占優勢;事件: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
20世紀七十年代,美蘇爭霸高潮;事件:1973年越南戰爭結束,1972年尼克松訪華,1979年12月蘇聯出兵佔領阿富汗。
20世紀八十年代,有所緩和,事件:1989年蘇聯從阿富汗撤軍。
5、1991年底,蘇聯解體,標志美蘇兩極格局結束。
6、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政治格局朝著多極化發展,目前是「一超多強」(一超指美國,多強指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國家聯盟)。
7、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過程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實力。
8、20世紀50-80年代,美蘇爭霸嚴重威脅世界和平,冷戰結束後,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霸權主義直接威脅世界和平。科索沃戰爭就是其中一例。
9、1999年3月-6月的科索沃戰爭是美國霸權主義的表現,是對世界多極化的挑戰;說明: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將是長期的、曲折的斗爭過程;聯合國的主導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10、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原因:P95。
11、經濟全球化的表現:①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增長;②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大(扮演重要角色);③1995年1月世界貿易組織成立。
12、經濟全球化的影響:①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②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
13、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①利:引進先進技術,參與國際競爭,發展本國經濟是良好機遇;②弊: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跨國公司把技術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業轉到發展中國家;國際金融風險對經濟的影響進一步加大。
14、中國應對經濟全球化:①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②制定防範風險的有效措施;③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④2001年11月,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第八單元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1、 第三次科技革命:
時間:20世紀四五十年代;
標志: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領域的重大突破;
起源:美國; 核心;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
特點:P104
影響: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②引起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③世界各國都大力發展高科技;④推動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
2、 文學:美國,德萊賽,《美國的悲劇》;
法國,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
法國,貝克特,《等待戈多》
3、 美術:西班牙,畢加索,《格爾尼卡》
西班牙,達利,《記憶的永恆》
4、 音樂:爵士樂,源於非洲音樂;特點:即興演奏。
搖滾樂,源於美國。
5、 電影:電影誕生日:1895年12月28日,路易•盧米埃爾在巴黎大咖啡館首次把影片放映在銀幕上供許多人觀看。
美國電影的代名詞:好萊塢

Ⅶ 九年級下冊歷史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一、俄國十月革命
1、二月革命:①時間:年3月,②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③結果: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④二月革命後的兩個政權並存的局面: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主要政權)和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
2、十月革命革命的爆發與勝利: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
3、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的建立與鞏固: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勝利後,俄國建立了工人士兵蘇維埃政權——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主席。1917年至1920年,蘇俄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粉碎了外國的武裝干涉和國內的反革命爆發,取得了國內戰爭的勝利,鞏固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4、十月革命勝利的歷史意義:①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②促使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的誕生。③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
二、蘇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1、列寧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及啟示:
①背景:國內戰爭結束後,蘇俄進入和平建設時期。蘇維埃政權面臨的首要任務是恢復被戰爭嚴重破壞了的經濟。
②列寧的探索:在列寧的領導下,1921年,蘇俄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允許多種經濟並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③效果:促進了蘇俄國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到1927年,國家經濟恢復到戰前1913年的水平。
④啟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本國基本國情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辦事。列寧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2、蘇聯的建立:1922年底,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烏、俄、白、外高加索—15個)
3、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①蘇聯的工業化:1928~1933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先後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重點發展重工業。這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後,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了強盛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大加強。
②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36年,蘇聯通過新憲法,宣布蘇聯是「工農社會主義國家」,新憲法的制定,標志著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形成。這一體制也被稱為「斯大林模式」。
③對斯大林模式的評價:
一方面,它在帝國主義包圍和國內經濟文化相對落後的情況下,使蘇聯迅速發展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國防實力也大大加強,為以後蘇聯打敗德國法西斯的侵略打下了基礎。因此,它在一定歷史階段對蘇聯曾經發揮過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這一模式也存在嚴重弊端:第一,優先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於落後狀態;第二,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片面強調產值和產量,造成了產品品種少、質量差;第三國家從農民手中拿走的東西太多,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農民沒有生產積極性,農業產量長期停滯不前。第四,經濟發展粗放,經濟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費了資源,因此,從長遠看,它嚴重阻礙了蘇聯的進一步發展。

第二單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下的世界
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
1、巴黎和會及凡爾賽體系的形成:
(1)巴黎和會: ①目的:戰勝的協約國集團為了締結和約,對戰後的世界作出安排。
②《凡爾賽和約》的主要內容: 領土:由法國收回阿爾薩斯和洛林。軍事:禁止德國實行義務兵役制,不許擁有空軍,陸軍人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政治:德國承認並尊重奧地利的獨立。賠款:由協約國設立「賠款委員會」,決定德國戰爭賠款的總數。殖民地: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
③和會的性質:是戰勝的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世界的一次分贓會議,從《凡爾賽和約》關於殖民地問題的規定最能體現出來。
④對中國的影響:《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全部權益由日本繼承。這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引發了反帝國的五四運動,中國政府代表最終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2)凡爾賽體系的確立:1919年~1920年,戰勝的協約國集團同德國、奧地利、土耳其、保加利亞等戰敗國分別簽訂了一系列和約,這些和約構成了凡爾賽體系。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2、華盛頓會議及其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1)華盛頓會議:
①目的:協調帝國主義國家(特別是美日)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矛盾。
②《九國公約》及其對中國的影響:1922年,參加華盛頓會議的九國代表簽署了關於中國問題的《九國公約》。這個公約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遵守各國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這實際上為美國在中國的擴張提供了方便。
③華盛頓體系的確立:帝國主義國家通過華盛頓會議簽訂了一系列的條約,這些條約構成了華盛頓體系。它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東亞、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
3、一戰後的國際新格局:通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帝國主義列強建立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構成了一戰後的國際新格局。
4、如何認識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不可能持久?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戰後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結果。由於戰勝國對戰敗國的掠奪,加劇了戰敗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由於分贓不均,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也進一步加劇;此外,戰勝國對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掠奪,也激化了被殖民人民與殖民者之間的矛盾。因此,這一體系並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它不可能長期維持下去。
二、經濟大危機及羅斯福新政
1、資本主義的相對穩定時期:1924——1929年。
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時期:①時間:29——33年,②導火線: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股票暴跌。③國家:美國開始,席捲資本主義世界。④特點:涉及的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破壞性特別大。
2、危機的影響:①廣大人民深受其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失業工人超過三千萬,就業工人工資大幅度下降,廣大勞動人民飢寒交迫,流離失所;②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危機。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矛盾尖銳,政局動盪,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的統治出現嚴重危機。
3、羅斯福新政:①時間:1933年,羅斯福宣布實行新政。②目的:在資本主義內部進行調整,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和指導,以消除經濟危機。③措施:中心措施是對工業的調整、整頓銀行,恢復銀行信用、農業方面讓農民縮減大批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給與補貼、大力興建公共工程等。④影響:使美國經濟緩慢恢復過來,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資本主義制度得到調整、鞏固與發展;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宏觀控制能力與管理得到加強;美國聯邦政府的權力明顯增強。
4、法西斯勢力的猖獗:
德國納粹政權的建立:背景:①2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以希特勒為首的納粹勢力壯大。②納粹黨所進行的欺騙性宣傳活動,贏得了很多中下層人民的信任。③統治階級和大壟斷資本家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支持。
建立過程:33年希特勒上台,集總統、總理大權一身,自稱國家元首(德國法西斯化的標志和世界大戰在歐洲策源地形成的標標志)。
措施:①製造國會縱火案,打擊和迫害共產黨和進步人士。②解散工會和其它一切政黨。加強思想控制,③焚毀大量書籍。大肆迫害猶太人。
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建立:①時間:1922年,②標志:法西斯黨徒向羅馬進軍。③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
日本法西斯的建立:一主力:軍部。二2.26兵變:①時間:36年2月26日,②事件:日本軍部內部的少壯派軍官發動兵變。③影響: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起來,標志著世界大戰在亞洲策源地的形成。
5、美德兩國擺脫危機的不同方式、原因及其影響:
①不同方式: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擺脫了危機,保留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德國則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企圖通過對外侵略擴張擺脫危機。
②原因:德國有軍國主義傳統,美國有民主傳統;美國經濟實力雄厚,承受力強,可用改革的辦法來擺脫危機,德國是一戰戰敗國,經濟基礎薄弱,資產階級急於用侵略擴張這種極端辦法來擺脫危機。羅斯福和希特勒個人的作用。
③影響:美國經濟恢復,階級矛盾緩和,保留了民主制度,為後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貢獻;德國則走上了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成為了世界大戰的策源地和主要發動者,給自身和世界人民帶來了災難。

第三單元:第二次世界大戰 1、英、法等西方大國的綏靖政策:20世紀30年代,德、日、意法西斯在世界各地不斷進行侵略活動,這使西方大國的利益受到一定損害。西方大國對法西斯國家的侵略不滿,但又害怕法西斯國家的戰爭訛詐。他們想把禍水東引,把德國的侵略矛頭引向蘇聯。因此,他們對法西斯侵略不是加以嚴厲制裁,而是希望希望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來安撫侵略者,這種政策被稱之為「綏靖政策」。
2、綏靖政策的影響:一方面,它使法西斯國家得寸進尺,侵略野心利益膨脹;另一方面,也極大地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3、慕尼黑陰謀: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國政府首腦在德國的慕尼黑簽訂協定,規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須在10天之內把蘇台德等地割讓給美國。歷史上稱這一事件為「慕尼黑陰謀」,這一事件標志著英法等西方大國把綏靖政策推向了頂峰。
4、二戰的全面爆發和擴大: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突然進攻,美法被迫對德宣戰,二戰全面爆發。1941年6月,德國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聯衛國戰爭開始。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太平洋美軍基地珍珠港,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
5、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
①背景: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廣泛憤怒。美國、英國、蘇聯等國家為了對付共同的敵人,逐漸走向聯合。
②建立: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會議,會議期間,各國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保證將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聯合起來,打敗法西斯國家。
③影響:團結了反法西斯力量,為最終徹底打敗法西斯侵略者奠定了基礎。
6、雅爾塔會議及其影響:
①雅爾塔會議:1945年2月,美國、英國、蘇聯三國首腦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蘇聯的雅爾塔召開會議,會議決定打敗德國後,要對德國實行軍事佔領,徹底消滅德國的法西斯主義。同時,還決定成立聯合國。
②影響:進一步協調了反法西斯國家的行動,為徹底打敗法西斯國家創造了條件。同時,也對二戰後的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
7、二戰的轉折點:1942年-1943年2月,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這次戰役成為了二戰的轉折點。
8、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1944年6月6日,盟軍組織了諾曼底登陸戰,在歐洲開辟了第二戰場。第二戰場的開辟,使法西斯德國陷入了兩面被夾擊的境地,加速了法西斯德國的崩潰。
9、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1945年5月8日,德國正式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結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10、二戰爆發的原因和性質:
(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由於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而導致的。一戰後,德國經濟軍事實力迅速增長,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爭奪世界霸權,義大利和日本也不滿足一戰後的分贓結果,企圖建立地區霸權,挑起了戰爭的爆發。②直接原因是1929年-1933年的經濟危機。這場經濟危機導致了法西斯專政的建立,進一步激起了法西斯國家對外侵略擴張的慾望,加速了戰爭的爆發。③此外,西方大國採取的綏靖政策也使法西斯國家的侵略野心進一步膨脹,對戰爭的爆發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2)性質:這是一場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戰爭。
11、二戰的影響:
(1)消極影響:使幾千萬人失去了生命,無數的財產被毀,給世界帶來了空前的浩劫。
(2)積極影響:①二戰結束後,一些戰時的軍用技術迅速轉為民用,促進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產生與發展。(如原子彈技術導致了原子能的應用,導彈技術導致了航天技術的發展。)②受蘇聯影響,二戰後世界上誕生了一系列的社會主義國家,促進了社會主義運動的蓬勃發展。(如中國、越南、朝鮮、蒙古、東歐八國等二戰後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③沉重打擊了英、法等帝國主義國家,推動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運動。(如印度、巴基斯坦、埃及、納米比亞等國二戰後走上獨立道路。)
12、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和啟示:
(1)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原因:①、這場戰爭的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正義戰爭;②、反法西斯國家建立了同盟;③、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大大超過了法西斯國家的力量。
(2)啟示: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團結起來力量大;正義必將戰勝邪惡;戰爭給人類帶來了沉重災難,我們要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等。

第四單元:戰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發展變化
一、美國經濟的發展
1、20世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①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②大力發展科技教育,利用高新技術成果,改進傳統工業的生產技術,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③政府積極採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創造比較有利的發展環境。
2、70-80年代的危機與調整: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弊端日益顯露。特別是由於中東產油國大幅度提高石油價格,引發了1974-1975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受到嚴重打擊,經濟地位下降。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政府調整經濟政策,經濟形勢逐漸好轉,但債務負擔加重,成為世界上最大負債國。
3、新經濟的出現:①原因: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在進行社會經濟改革的同時,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了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的發展。同時,也完成了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使美國經濟進入了新經濟時代。②、主要特徵:信息化和全球化。
二、歐洲的聯合
1、二戰後西歐國家經濟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①美國給予了西歐國家大量的援助;②西歐國家發揮了高素質的勞動力優勢,積極採用了最先進的科技成果;③制定了恰當的經濟政策。
2、歐洲的聯合:
①西歐國家建立歐共體的原因:隨著經濟的發展,西歐國家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為了振興經濟,維護自身的安全和利益,提高國際地位,西歐國家建立了歐共體。
②歐盟的成立:1993年,西歐國家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成立了歐洲聯盟,簡稱歐盟。歐盟成立後,老成員國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使歐盟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
3、日本的崛起
①二戰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a、美國在日本進行了社會改革,推行非軍事化政策;b、20世紀50年代,美國出於本國的戰略需要,開始扶持日本;c、朝鮮戰爭爆發後,美國在日本大量采購軍用物質,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繁榮;d、日本制定了適當的經濟政策,引進最新的科技成就,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②日本崛起為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20世紀5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到20世紀70年代,日本一躍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4、二戰後,日本、西歐經濟迅速發展的相同原因及其對中國的借鑒:
①相同原因:美國的扶持或援助;積極引進先進科技成果,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制定了恰當的經濟政策。
②對中國的借鑒:要積極對外開放,引進世界上最先進的科技成就;要大力發展教育和科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

第五單元: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和演變
一、蘇聯的改革和解體
赫魯曉夫改革:赫魯曉夫上台後,針對斯大林時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經濟、政治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革。結果: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斯大林模式,但並未根本改變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後來矛盾日益突出。
蘇聯的解體:戈爾巴喬夫改革:過程:1985年,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首先把經濟改革作為重點,但未取得成果。 爾巴喬夫又把改革重點轉到政治方面。結果:蘇聯政治體制劇變,一黨制轉變為多黨制,國家的權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國脫離蘇聯的趨勢隨之加強。
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一些蘇聯領導人組成「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發動了政變。試圖「使國家和社會盡快擺脫危機」,但很快失敗。影響:使戈爾巴喬夫實際失去了領導國家的威望和能力,葉利欽控制全局。它以維護蘇聯為初衷,卻直接導致蘇聯解體,成為蘇聯加速解體的催化劑。
獨聯體的成立標志著蘇聯的解體。解體時間:1991年底。(1922——1991年)
蘇聯解體的原因: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嚴重的經濟危機所引發的社會危機;戈爾巴喬夫所實行的錯誤改革路線、方針和政策;社會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政策等。二、東歐劇變
1、東歐劇變:從1989年下半年開始,東歐各國風雲突變。在一年之內,執政四十多年的各國共產黨紛紛喪失了政權,社會主義制度也發生了改變。
2、東歐劇變的原因:①長期實行的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導致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困難;②日益嚴重的經濟困難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危機;③蘇聯放鬆了對東歐各國的控制。
3、東歐劇變給我們的啟示:①要堅持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獨立自主的方針和政策;②要成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要加強黨的建設,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維護黨的領導地位;④要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堅持依法治國。

第六單元:亞非拉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一、亞洲國家的獨立和振興
1、印巴分治:1947年,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但決定把原來的印度分離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實行分治。
2、印巴沖突:印巴分治導致了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之間的嚴重矛盾和沖突,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造成了印巴之間的嚴重對立。
二、非洲民族獨立浪潮
1、埃及獨立:1952年,埃及爆發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以納賽爾為首的革命力量發動了武裝起義,贏得了埃及的真正獨立。
2、非洲獨立年: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歷史上稱這一年為非洲獨立年。
3、納米比亞獨立及其意義:1990年,納米比亞贏得了獨立。這標志著歐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長達五個世紀歷史的結束,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
三、拉美人民捍衛民族主權的斗爭:古巴革命:1959年,古巴爆發革命(領導人卡斯特羅),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1999年,巴拿馬人民贏得收回運河主權斗爭的勝利。
四、中東問題
1、中東戰爭的爆發:一戰後,英國獲得了巴勒斯坦地區的「委任統治權」,英國支持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大批流亡的猶太人遷往巴勒斯坦。二戰後,在美英等國的支持下,聯合國不顧阿拉伯國家的強烈反對,通過了巴勒斯坦地區「分治」的決議。之後,隨著猶太人國家以色列的建立,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之間爆發了多次戰爭,歷史上稱為中東戰爭,中東問題由此產生。
2、中東局勢長期動盪的原因:中東局勢的長期動盪,是由於這一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一方面,由於歷史、宗教、種族等因素,中東地區存在著嚴重的矛盾;另一方面,中東地區的地理位置和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石油資源非常豐富,是各個歷史時期世界列強的必爭之地。列強的介入,使這一地區的矛盾更加復雜。(中東問題的關鍵是巴以問題)

第七單元:戰後世界格局的演變
一、美國的「冷戰」政策以及兩極格局的形成:
1、美國實施冷戰政策的原因:二戰後,美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居於世界第一位,它稱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脹,但又不得不正視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為了「遏制」共產主義,美國提出了「冷戰」政策。
2、美蘇冷戰開始的時間和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出台,標志著美蘇戰時同盟關系正式破裂,美蘇之間的冷戰開始。
3、美國冷戰政策的具體表現:①政治上:出台了杜魯門主義;②經濟上,制定了馬歇爾計劃;③軍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4、冷戰政策對世界格局的影響:隨著美國冷戰政策的提出,蘇聯也採取了一系列針鋒相對的措施與之對抗,導致了世界美蘇對抗的兩極格局的形成。
5、美蘇爭霸以及霸權主義政策給世界的影響:20世紀50年代,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上台後,開始爭取與美國爭奪世界霸權,使美蘇開始了長達三十多年的爭霸。美蘇的霸權主義政策,給兩國帶來了沉重的軍費負擔,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也給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危害。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
1、世界政治格局的演變:隨著東歐劇變和蘇聯的解體,美蘇對立的兩極格局不復存在,暫時形成了「一超多強」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正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但是一個新的相對穩定的世界格局還沒有定型。
2、世界政治格局演變的決定性因素:在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過程中,經濟實力越來越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各國都致力於實現長期、穩定和持續的經濟發展,力爭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據有利地位。
3、當今世界影響世界安全和平的主要因素:①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②霸權主義利用並介入這些矛盾和紛爭,將其轉化為國際沖突,直接威脅到世界和平。
三、經濟全球化:
1、經濟全球化的形成: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都不可能孤立地發展下去,於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了一個整體。
2、經濟全球化的表現: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迅速增長;跨國公司的影響增大,生活活動的全球化趨勢加快。此外,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也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
3、影響:①使國家間經濟往來的障礙逐步減少,企業可以越來越多地根據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圍內組織經濟活動,促進了經濟的發展。②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各國經濟相互依存,相互競爭。而發展中國家由於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相對較弱,在國際競爭中常常處於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國公司常常把一些技術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業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另一方面,國際經濟風險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也進一步加大。
4、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中國在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同時,制定了防範風險的有效措施,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促進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第八單元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一、第三次科技革命
1、興起: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人類在原子能、計算機、航天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標志著新科技革命的到來。
2、核心:電子計算機的廣泛使用。
3、特點:①這次科技革命不僅涌現了大量的科技成果,而且大大加快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縮短了知識變為財富的過程;②科學技術的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一種技術的發展引起好幾種技術的革命;③新技術成為社會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在促進經濟增長的各種因素中,科技進步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
4、影響: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②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化。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高科技,增強自己在國際格局中的地位,從而推動了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5、啟示:第三次科技革命表明,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我國一定要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

Ⅷ 中國現代化歷程九個歷史事實800字

中國政治民主化的進程實際上反映出中國各階級、階層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探索和實踐的過程。

(一)地主階級的探索和實踐
鴉片戰爭前後,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抵抗派,放,眼世界,主張向西方學習,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但沒有取得實際的效果。「師夷長技」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表明地主階級抵抗派此時思想仍處在器物層次(只學習西方技術,不引進西方制度)。
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以曾國藩、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提出「師夷長技以自強"、「師夷長技以求富"等口號,掀起了洋務運動。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設學堂、派遣留學生,引進了一批西方科學技術,培養了一批技術工人,客觀上刺激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勢力的入侵有進步意義。但由於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沒有從根本上否認封建制度,因而學習西方的思想仍舊是停留在器物層次。
(二)農民階級的探索及實踐
19世紀中期,由於國內階級矛盾空前激化,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以洪秀全、洪仁玕為首的農民階級,先後提出、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等革命綱領,試圖建立一個新型的社會。但由於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尤其根本上由於農民階級所受的階級和時代局限,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但是《資政新篇》作為近代中國第一個較為完整的近代化方案,有著積極的歷史意義。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加緊侵華,義和團運動興起,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由於農民階級對帝國主義、清政府的認識不清,在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的絞殺下失敗。
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的失敗,表明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不能領導民主革命。
(三)民族資產階級的探索與實踐
隨著洋務運動的發展,從洋務運動中分離出了早期維新派。他們主張不僅要學習西方科技,還要學習西方先進的經濟和議會制度。早期維新派以鄭觀應等為代表。由於早期維新派是從洋務運動中分化出來的,本身仍與地主階級有著聯系,他們的主張也並未真正付之於行動。
19世紀六七十年代,伴隨著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出現,中國民族資產階級誕生了。從此,中國人民禦侮自強和實現現代化的理論有了重大突破。
甲午戰爭之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維新派以「救亡圖存」為號召,以《應詔統籌全局折》為施政綱領,在光緒皇帝的主持下,決定變法。由於頑固派的強烈反對,戊戌變法最終失敗,表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舊中國行不通。
20世紀初,民族資本主義雖有發展,但受到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限制。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要求。發動一系列起義,最終推翻清朝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並頒布了《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政治近代化歷程中的偉大成果。但由於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與妥協性,在帝國主義與袁世凱的威逼下,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成果,並一步步建立起北洋軍閥的獨裁統治,資產階級革命最終失敗了。
資產階級維新派與革命派的失敗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走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和共和國方案是行不通的。
(四)無產階級的探索與實踐
早在19世紀四五十年代,中國的無產階級先於資產階級在外商企業里誕生了。早期工人階級的自發斗爭,初步顯示了中國無產階級的力量。20世紀初,隨著新文化運動的進行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以毛澤東、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先進分子.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並於1921年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從此,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在中國共產黨的參與和領導下,中國人民經過國民大革命運動、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終於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國走上了獨立、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
二、升華認識
1.中國現代化是從鴉片戰爭以後開始的,但在甲午戰爭前主要限於經濟領域。1 894年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是中國現代化的一大轉折,標志著現代化由經濟領域轉入政治領域。
2.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藉助皇權進行政治變革的第一次嘗試。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推翻帝制。創建共和國的第一個成功行動。中華民國的成立,標志著共和制度的建立。此後,雖然發生過兩次復辟帝制的事件,但政治現代化的總趨勢不可逆轉。歷屆民國政府不論封建軍閥如何獨占鰲頭,但不少資產階級代表人物也參與了政權。
3.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受義和團運動的沖擊和八國聯軍侵略的鞭撻後,為鞏固統治而被迫進行的改革。就其性質而言,應是資本主義的或帶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在客觀上也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文化的傳播,有利於中國近代民主化的進程。在新政中形成的立憲派,積極倡導興辦實業.抵制洋貨,收回礦權、路權等,雖然反對革命派用武力推翻清政府,但在向清政府請願立憲遭到拒絕後,便轉而加人反清行列,支持辛亥革命。
4.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是資產階級對國家政治民主化進行探索的兩種理論模式,在政治行為上直接表現為資產階級立憲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它們構成了晚清反對專制政治的兩條陣線。革命派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從正面有力地沖擊了清朝專制統治。立憲派則從實業、教育、啟蒙等多方面為民主大廈在中國的建成添磚加瓦,贏得了多數工商業資本家和開明士紳的支持。他們以諮議局和資政院為基地,利用合法手段從事反專制的斗爭,掀起了請願運動、抵制美貨運動、收回利權運動和保路運動,使清政府陷於困境,進退兩難。
5.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兩種觀點,兩種模式,既對立又統一。他們是在同一經濟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兩股新的政治勢力,他們的主張和要求都不同程度地體現了近代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要求。他們同時以「救亡圖存"為己任,愛國是二者的共同起點。雖然他們對帝國主義斗爭存在一定的軟弱性,但都希望中國從帝國主義的枷鎖下解放出來,實現民族獨立。他們都取法於西方,向西方學習。君主立憲和民主共和作為革新中國與打擊舊學的思想武器,最初取自西方的社會契約論、三權分立說、進化論和以實驗科學為基礎的歸納方法等。他們都把中國的出路寄託於實現資本主義,因此反封建又是二者共同的目標。
6.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民族資產階級對於國家民主化仍有自己的特殊認識。民族資產階級先是追隨蔣介石,參與南京國民政府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們一方面參加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另一方面又對蔣介石消極抗日、專制獨裁、壓制民族資本經濟發展不滿。解放戰爭時期,民族資產階級一度對美蔣抱過幻想,並企圖走第三條道路,但最終還是站到人民斗爭的行列,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支持和幫助中共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大業。
三、復習提示
1.掌握近代各種政治力量對政治民主化探索與實踐的基本情況。
2.把握中國政治民主化發展的趨勢。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我國存在兩千多年,明清時期空前強化,進入近代後走向衰變,政治民主化成為歷史發展的趨勢。近代中國政治民主化經歷了從思想啟蒙到社會運動再到制度變革的過程。
3.聯系歷史重大熱點。2005年是「公車上書"110周年、中國、同盟會成立l。。周年以及《新青年》創刊90周年,這三個事件剛好涉及中國政治近代化探索的三次重大歷史運動:維新變法運動、民主革命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運動中先後掀起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深深影響到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此外,2006年是文革結束40周年,以史為鑒,吸取文革的教訓,尤為重要。
4.聯系十六屆四中全會關於三個文明建設的精神。物質文明建設重點把握好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農業現代化和城鎮化進程、健全市場機制、加強宏觀調控、擴大就業、健全社保體制等幾個方面。政治文明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重點把握好民主制度、法制建設、改革和完善決策機制。精神文明建設重點放在弘揚和培養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上。
考點四 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歷程
一、知識梳理
1.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對中國近代思想產生了深遠影響,是中國近代化的思想啟蒙。
2.太平天國運動中《資政新篇》提出的發展資本主義的思想是中國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近代化方案。
3.資產階級維新派以進化論為理論基礎。主張變法維新,實行君主立憲。
4.資產階級革命派則把從西方學到的國家學說發展為三民主義,並把理論學習和革命宣傳變為實際行動,發動了辛亥革命。
5.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的建立和《臨時約法》的頒布,是中國近代化歷程中取得的偉大成果,從此以後,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6.新文化運動提出了「民主』』與「科學"的口號,主張引進西方現代文明,弘揚平等人權,是中國邁向思想文化近代化的重要標志。
7.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開始成為新思潮的主流,為中國社會的變革提供了科學理論。
二、升華認識
1.西學東漸的概念。西學泛指當時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東漸,意為向東方逐漸傳人、滲透。這是東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歷史,也是傳統文化向近代文化轉變的歷史。
2.從鴉片戰爭到1 919年,中國近代化歷程由學習西方的軍事器物、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經歷了三個階段。此後30年裡,中國近代化雖有所深化,但發展緩慢,效果並不明顯,近代化未能實現。
3.近代前期文化的兩個階段三個層次。
兩個階段:第一,鴉片戰爭後到甲午戰爭前,主要學習西方的物質文明;第二,甲午戰爭後到五四運動前,主要學習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三個層次:第一,技術成果(器物層);第二,相關社會支持系統(制度層);第三,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文化氣質等(思想層)。
4.近代前期思想演進的過程、影響及其特點。①體現出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②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過程。③對西方文化的認識走了一條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的過程。 三、復習提示 1.掌握近代前期思想演進的過程、影響。 2.把握近代前期思想演進的過程、影響及特點。 3.掌握中國科學文化近代化的軌跡。先是傳教士東來,西學東漸,後是「船堅炮利"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於是不自覺或自覺地向西方學習.開始了西方近代文明首先是近代科學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在此過程中有激烈的沖撞,有艱難的移植,也有別具匠心的創造,最後導向中國科學文化的近代化。
4.正確認識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入侵及影響。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入侵有兩個明顯目的:一是培養殖民地人才;二是混淆和動搖民眾的愛國和民族精神,為其政治侵略服務。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的入侵也為西學傳人中國提供了條件,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促使中國社會不同階級、階層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引起內部的觀念對立和斗爭(對封建地主階級、農民、民族資產階級都是如此)。
5.聯系時政熱點,樹立正確的文明觀和文化觀。
第十五專題 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經濟全球化
主幹知識整合
一、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
1.形成的過程
(1)16~18世紀開始形成時期
14、15世紀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成為一個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整體,還推動了海外殖民擴張,伴隨著殖民擴張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2)19世紀前期~19世紀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時期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了搶占更多的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加緊殖民擴張,許多國家淪為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說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3)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最終形成時期
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為了搶占更多的原料產地、銷售市場和投資場所,主要帝國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紀初,世界被瓜分完畢,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在經濟上都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一部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思考討論
想一想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
提示: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對外的殖民擴張,促進了資本主義市場的逐步形成,資本主義市場的形成,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原料、資本和廣闊的市場條件,又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2.認識
(1)資本主義的發展是推動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動力,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是世界市場形成的主要途徑。
(2)世界市場的形成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擴展到世界各地,沖擊瓦解著東方各國舊的經濟結構,促進了東方各國的近代化。
(3)也給東方各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東方的長期貧窮和落後,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二、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的體系演變
1.演變過程
(1)18世紀中期~1944年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①18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殖民霸主,19世紀早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加緊殖民擴張,擁有廣大的殖民地,19世紀中期成為世界霸主,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逐步形成。②一戰英國經濟受到削弱,英鎊地位動搖,二戰使英國經濟受到嚴重削弱,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
(2)1944~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二戰中西歐各國普遍衰弱,美國大發戰爭橫財,擁有最雄厚的工業資本和最豐富的黃金儲備,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20世紀70年代伴隨西歐和日本的恢復與崛起,美國的經濟霸主地位受到沖擊,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解體。
(3)歐元的崛起:1999年1月歐洲單一貨幣歐元成功啟動,標志著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正式建立。
2.認識
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或聯盟的建立取決於各國或集團經濟實力,反映著資本主義國家的興衰和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三、經濟全球化和區域集團化
1.經濟全球化
(1)含義:是指世界各國、各地區通過密切的經濟交往與合作,在經濟上相互聯系和依存,相互競爭和制約達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經濟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思考討論
加入WTO對我國經濟發展將產生怎樣的積極影響?
提示:它將有效地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交往,加強我國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聯系;推動我國在WTO中發揮積極作用,通過參與WTO規則的制定,保障我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權益。
(2)實質: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全球范圍內的新一輪擴張。
(3)貿易自由化體系的建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運轉,這一體制的確立大大促進國際經濟的發展,中國於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區域集團化
歐洲聯盟,北美自由貿易區,亞太經合組織三大經濟區域集團。
3.認識
(1)經濟的全球化是新航路開辟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20世紀90年代以來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對世界各地區、各國家的經濟產生了重要影響。
(2)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把雙刃劍,既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機遇,又帶來了挑戰。經濟全球化是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經濟主權正面臨空前的壓力與挑戰,處於更加不利的地位。
(3)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區域化的關系:經濟區域化是世界經濟全球化在當前條件下的具體表現,對經濟全球化起促進和阻礙的雙重作用。
(4)經濟全球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入經濟全球化是各國發展經濟之路,發展中國家應該積極加入,趨利避害。
四、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1.過程
(1)1500~1945年資本主義萌芽和兩次工業革命都開始於歐洲,使歐洲長期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政治中心。
(2)1945年~20世紀70年代,日本、德國戰敗,歐洲普遍衰落,美國掌握世界霸權,形成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貨幣體系和貿易體系。
(3)20世紀70年代至今天,美國經濟相對衰落,西歐、日本經濟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出現美國、日本、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4)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出現,20世紀六七十年代亞洲、拉丁美洲出現一批新型的工業化國家(如新加坡、韓國、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經濟增長速度高於世界經濟平均增長速度,形成環太平洋經濟區。
2.認識
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是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經歷了有歐洲中心—美國中心—世界經濟多極化的過程。經濟政治的多極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3+X」綜合向導
一、科內綜合
1.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根本原因,基本途徑及評價
從1500年~20世紀初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是在資本主義萌芽以及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通過不斷的海外殖民擴張來完成的。它促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把亞非拉大多數國家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沖擊了這些落後地區舊的經濟結構和生活方式,促進了這些地區的近代化,促進了世界各地經濟文化聯系的加強,具有巨大的進步意義。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這也給殖民地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這些地區長期的貧窮和落後。
2.歐洲一體化進程
(1)1951年歐洲煤鋼聯營建立,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組成,1967年三個機構合並為歐洲共同體。
(2)1993年歐共體12國結成歐洲經濟政治聯盟,1994年增至15個國家。
(3)1999年1月,歐洲單一貨幣歐元啟動,標志著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正式建立,歐元的啟動對歐元區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穩定增長發揮著重要作用。
3.工業化國家對落後民族的征服活動
(1)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發展對市場的需求。
(2)主要手段:用炮艦、廉價商品、剩餘資本打開落後國家的大門,使之成為其原料產地、銷售市場和重要的投資場所。
(3)主要影響:促進了資本主義列強本國經濟的發展,給亞非拉落後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並促進了亞非拉落後國家的近代化。
(4)主要啟示:落後國家只有採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改變落後的政治經濟體制,才能富國強兵,救亡圖存。
4.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1)生產領域:形成了以科技為依託,以壟斷形式組織生產經營的模式。
(2)對社會制度的影響: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更加健全,人們的公民意識增強。
(3)對侵略方式的影響:殖民侵略進入瓜分世界和資本輸出為主的時期。
(4)對世界格局的影響:英國的核心地位開始動搖,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加劇,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化,最終導致一戰的爆發。
(5)對生活方式的影響:大大改善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在衣食住行方面,人們的競爭意識和參與意識增強。
(6)對環境的影響:石油等能源大量用於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5.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的演變
(1)英國世界工廠地位的演變
①確立: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英國最早發生和完成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大,還擁有廣大的殖民地。
②喪失:19世紀末,英國喪失了世界工業中的壟斷地位,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英國作為老牌資本主義國家錯失機遇,被美國德國迎頭趕上。
(2)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①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工業總產值躍居世界第一;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其他帝國主義國家在戰爭中力量削弱。
②表現;二戰後,美國操縱了國際金融市場,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它的建立標志著美國在國際資本主義領域霸主地位的確立。
(3)經濟格局的多極化
①原因:歐共體和日本的崛起。
②表現: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崩潰,資本主義世界出現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局面,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

閱讀全文

與九下歷史不斷發展的現代社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