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海關為什麼被稱為英雄歷史的見證人和英雄好漢
山海關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修永平、界嶺等關,在此地創建山海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清朝時期乾隆二年(1737年)名為臨榆縣 臨榆縣明代屬永平府,境內建制盧龍縣、撫寧縣、昌黎縣、永平衛、山海衛。縣下實行里甲制,里亦稱社、屯,當地民編為社,遷來者編為屯。清代,沿用明制,屬直隸省永平府,轄盧龍、撫寧、昌黎縣。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山海關增設臨榆縣。 臨榆縣地圖石印版1931年版
《大清一統志·永平府·臨榆縣》中記載:「秦皇島,在臨榆縣西南二十五里,入海一里,四面皆水。相傳秦始皇嘗駐蹕於此。」乾隆二十一年《臨榆縣志·古跡》中記載:「秦王島,在城西南二十五里,海水環之。世傳秦始皇求仙駐蹕於此。」光緒四年《臨榆縣志》對秦皇島的描述見多且詳:「秦王島,距城西南二十五里,山脈由東轉西,插入海中,橫壓水面,遠望形如卧蠶,海陽鎮之水口山也,上有觀音寺。」 山海關是明長城的東北起點,境內長城26公里,[2][3]位於秦皇島市以東10多公里處。據史料記載,山海關自1381年建關設衛,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自古即為我國的軍事重鎮。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 明末女將軍秦良玉鎮守過山海關。 如今,這雄關雖已成為歷史陳跡,但是他卻以他那雄偉庄嚴地風貌、可歌可泣的歷史,鼓舞著人們的堅強意志,激勵著人們的愛國情感。詩人陳志歲游山海關,在其《山海關》詩中發出如下感慨:「不再控山海,尚存雄偉城。幾回摩冷堞,想像昔陳兵。」
編輯本段建築規格
山海關的城池,周長約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個城池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並有多種古代的防禦建築,是一座防禦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有「天下第一關」之稱。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瓮城,東羅城、長城博物館等長城建築,向遊客展示了中國古代城防建築風格。 山海關
山海關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牆建築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樣,特別是保存眾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樸。使古城最為增色的是關城東門,天下第一關城樓,聳立長城之上,雄視四野。登上城樓二樓,可俯視山海關城全貌及關外的原野。北望,遙見角山長城的雄姿;南邊的大海也朦朧可見。天下第一關城樓南北,還有靖邊樓、牧營樓和臨閭樓等建築。漫步在萬里長城之上,會使你感受到我們祖先的偉大和炎黃子孫的非凡智慧。
編輯本段文化內涵
山海關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萬里長城的形象代表之一。
山海關景觀(18張)"天下第一關"匾額,長5米多,高1.5米,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字為楷書,筆力蒼勁渾厚,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堪稱古今巨作。相傳,最後的"一"字,不是一起寫上去的,而是書者將蘸滿墨汁的筆拋向空中點上去的。 走下「天下第一關」城樓,可到長城博物館參觀,那裡將向您展示萬里長城的古與今以及令人驚嘆的實物展品。在古城內,品嘗地方風味小吃,會使你的游興大增,並領略到山海關的風土人情。 山海關人文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這里勞動生息了。 山海關景區內名勝古跡薈萃、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和旅遊避暑勝地,區內有開發和觀賞價值的名勝古跡達90多處。2000年,山海關景區被評為第一批4A級旅遊景區;2001年,國務院下文將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正式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海關旅遊景區以長城為主線,形成了「老龍頭」、「孟姜女廟」、「角山」、「天下第一關」、「長壽山」、「燕塞湖」六大風景區,全部對中外遊客開放,是國內外著名的旅遊區。其中:山海關長城匯聚了中國古長城之精華。明萬里長城的東起點老龍頭,長城與大海交匯,碧海金沙,天開海岳,氣勢磅礴,馳名中外的「天下第一關」雄關高聳,素有「京師屏翰、遼左咽喉」之稱;角山長城蜿蜒,烽台險峻、風景如畫,這里「榆關八景」中的「山寺雨晴,瑞蓮捧日」及奇妙的「棲賢佛光」,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孟姜女廟,演繹著中國民間傳說——姜女尋夫的動人故事。中國北方最大的天然花崗岩石洞——懸陽洞,奇窟異石,泉水潺潺,宛如世外桃源。塞外明珠燕塞湖,美不勝收。 門票價格:山海關箭樓門票:40元,全票90元(可坐游覽車)
編輯本段「天下第一關」匾額
相傳,五百多年前,明成化皇帝親自降旨,要在山海關城樓上掛一 「天下第一關」匾額
塊題為「天下第一關」的大匾。當時鎮守山海關的是一位兵部主事(相當於國防部處長),他接到聖旨後,立即派人爬上箭樓,量好尺寸,請木匠做了一塊長一丈八尺,寬五尺的巨匾。匾做好了,找誰來寫呢?兵部主事和部下商量了一天一夜,終於想起一個人來。這人姓蕭名顯,兩榜進士出身,當過福建按察司僉事,書法好,近年因年老辭官,歸家山海關賦閑。 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親自到蕭家拜訪,說明來意。蕭顯沉吟了半晌,才點頭答應。不過他提出,寫這種字,不能急,不能催,兵部主事只好答應下來。 轉眼二十多天過去了,沒有消息。兵部主事讓手下人預備好了幾樣東西:幾匹綾羅緞匹,幾枝大型湖筆,派一名親信給蕭顯送去。時間不長,送禮人回來了,稟報說: 「蕭老先生在偏院里練功,每天起早貪黑地在院里耍一根長扁擔。」兵部主事不解,這耍扁擔跟寫字有何關系,不管他,已經等了這么多天了,那就再等等吧。 又過了二十多天,還是沒動靜。兵部主事又讓乎下人准備了一些上好的徽墨、宣紙,派親信帶著東西又到了蕭家,送禮人回來稟報說:「蕭老先生正在屋子裡吟詩,背誦著什麼飛流直下三千尺呀,什麼疑是銀河落九天呀……什麼來如雷霆收震怒啊,罷如江海凝青光呀。……」「他見到禮物後怎麼說?」「他說再過一月就可以寫了。」 兵部主事對這話不太理解,但總算有了一個期限,那就等著吧,兵部主事萬沒想到,第二天他接到兵部一封急信,說是新任薊遼總督代皇帝要來山海關視察掛匾事宜,預計三天內到達。這下可把兵部主事急壞了,立馬讓人抬著那塊木匾和一壇子墨汁趕往蕭家。 到了蕭家,寒暄之後,就把兵部傳來的急信之事向蕭顯述說了一遍,蕭顯也是官場上下來的人,自不怠慢,立即行動起來。只見他,提著筆在匾前來回走著,一邊走,一邊端詳,一會兒點頭,一會兒大笑;忽然,他停下身子,凝神屏氣,開始動筆了。只見他,落筆如高山墜石,起筆如飛燕掠食,有快,有慢,又穩,又准,筆隨身行,不一會兒,「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寫好了。你再看蕭顯,渾身是汗,滿臉通紅。兵部主事忙拱手道謝。蕭顯說:「本來想用一個月的時間閱讀古詩,陶冶情性,可惜呀,時間太急了。」兵部主事連忙說:「這已經很好了,已經很好了。」 山海關長城
第二天上午,兵部主事一面命人把大匾掛在箭樓上,一面在箭樓下的「悅心齋」酒樓宴請蕭顯。酒過叄巡,賓主憑欄仰望,蕭顯這才發現「下」字少了一點。此時,把總稟報薊遼總督已過石河,回府取筆登樓補寫已來不及,怎麼辦?蕭顯急中生智,命書童馬上研墨,隨手抓過堂倌手中的一塊擦桌布,手中一團,飽蘸墨汁,用盡平生之力,朝箭樓上的匾額甩去。只聽「叭」的一聲,墨布正好落在了「下」字右下角,補上了那一「點」。眾人齊聲賀彩,同聲贊道:「蕭公神來之筆,神來之筆!」 蕭顯書寫的這塊匾,現收藏在山海關城樓內。城樓上懸掛的是後來的仿製品。 這是有關蕭顯書寫「天下第一關」雄匾的傳說,裡面加了許多民間演繹的成分,只能當故事聽了
地名由來
據說在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做了大明朝皇帝,他下了一道旨,派元帥徐達和軍師劉伯溫到京城以北過塞之地圍城設防,兩年之內,必須完成。 山海關
徐達、劉伯溫二人領了旨,帶著人馬,即日起程,很快就到了邊塞。第二天,兩人騎馬登高瞭望,尋找築城的地方。要講築城,徐達是外行,他只會交兵征戰,沖鋒陷陣;圍城設防,卻不如劉伯溫。劉伯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學問大了。徐達站在高處一看,連說:「好地方,好戰場!」劉伯溫卻一聲不響。 第三天,他二人騎馬又來這里,徐達又連聲說:「好地方,難得的好地方啊!」劉伯溫還是一聲不哼。第四天,他二人騎馬又來到這里,徐達又連連說:「好戰場啊,好戰場!」劉伯溫還是不哼一聲。徐達見狀不解,忙問:「軍師,我二人領旨來此圍城設防,一連三日,你一言不發,到底為什麼?」「為了大明江山!還為了你……」「為我?此話怎說?」劉伯溫用馬鞭指了前方說:「元帥,你看!北邊燕山連綿,南邊渤海漫天,在此築起雄關,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啊!」徐達素知軍師謀略高,就問:「你想修個什麼樣的?」劉伯溫說:「這座城要比別的地方的城都要大要高,要城連城、城套城、樓對樓、樓望樓,築一座鐵壁金城。」劉伯溫又用馬鞭朝四周一指,說:「元帥,這里既是個好戰場,又是個好居處。你看,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真是個安家定居的好地方呀!」徐達一聽恍然大悟,想起軍師說「還為了你」的話。徐達連連叫好,當日回營,二人連夜畫圖,第二天派將送往京城。朝廷准奏,立刻動工。整整幹了一年零八個月,關城竣工。 這天早朝,朱元璋一看徐達、劉伯溫回來了,就問:「二位愛卿回京,城池可築成?」二人出班奏道:「托聖上洪福,可曾命名?」徐達、劉伯溫二人一聽,都愣住了。當時降旨,只叫築城,未讓命名呀!徐達心直,剛一張嘴,只見劉伯溫跨前一步說:「臣等未敢妄動。只是那座城,南入海北依山,真可謂山海之關,萬歲聖明,請恩示吧!」朱元璋一聽,把手一擺說:「好,就叫山海關!」 從朝里回來,劉伯溫隨徐達到了徐府,對徐達說:「我不能再在朝為官了,我得走了。」徐達忙問:「幹啥去?」劉伯溫說:「我本是山野道人,還是去游四海去吧!」徐達不解,說:「你我隨皇上南征北戰,從定江山,如今又修了山海關城,可謂勞苦功高,本該享榮華富貴,這么走了,皇上知道不會奏準的。」劉伯溫說:「差矣!萬歲如讓咱共享榮華,就不會派咱倆邊塞築關城,也不會只給兩年期限。你我若不接旨,性命難保;接旨若不按期完工成,又犯欺君之罪;若築成私下命名,屬目無皇上;而今未敢命名,也屬辦事不周,這只是剛剛開始呀!」徐達大惑:「軍師,你是說......」劉伯溫手一揮說出「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帝與臣,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東的例子還少嗎?」一席話,說得徐達目瞪口呆,半天才說:「軍師,你一走了之,我怎麼辦?」劉伯溫說:「你不能走,你要隨朝伴駕,無論何時,不要離開萬歲左右。趕你,你也不要離開。另外,你的孩子不能留在京城,讓他們到山海關那個地方去吧。那裡城高池深,不受兵刀之苦,即使烽火連天,此處進有平川,退有高山,是用武之地。」徐達說:「就照軍師的話做。明天,叫小兒去山海關。」正說著,闖進一員大將,姓胡名大海。他在帳外聽到了徐、劉二人談話,進屋就嚷:「元帥,我與你出生入死,馳騁疆場,如今公子要去山海關,我也打發一個孩子隨他同行吧!」話沒落音,大將常遇春又來了。劉伯溫素知眼前這三位是生死之交,就把事情原委告訴了他。常遇春也堅持打發一個孩子同去山海關。 不久,劉伯溫不辭而別,徐達按劉伯溫所言,寸步不離皇上,方保性命。而胡大海、常遇春等開國元勛,竟都糊糊塗塗地死在慶功樓火海之中。 再說,徐達、胡大海、常遇春的三個兒子到了山海關,定居安家。後來,這三家的後代,在山海關城裡修了徐達廟,城東北修了胡家墳,城西南修了常家墳,都立了石人石馬石牌坊。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有所幫助
Ⅱ 山海關的文化內涵
山海關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萬里長城的形象代表之一。
「天下第一關」匾額,長5.19米,高1.5米,為明代著名書法家蕭顯所書,字為楷書,筆力蒼勁渾厚,與城樓風格渾然一體,堪稱古今巨作。相傳,最後的「一」字,不是一起寫上去的,而是書者將蘸滿墨汁的筆拋向空中點上去的。
走下「天下第一關」城樓,可到長城博物館參觀,那裡將向您展示萬里長城的古與今以及令人驚嘆的實物展品。在古城內,品嘗地方風味小吃,會使你的游興大增,並領略到山海關的風土人情。
山海關人文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這里勞動生息了。
山海關景區內名勝古跡薈萃、風光旖旎、氣候宜人,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城和旅遊避暑勝地,區內有開發和觀賞價值的名勝古跡達90多處。2000年,山海關景區被評為第一批4A級旅遊景區;2001年,國務院下文將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正式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山海關旅遊景區以長城為主線,形成了「老龍頭」、「孟姜女廟」、「角山」、「天下第一關」、「長壽山」、「燕塞湖」六大風景區,全部對中外遊客開放,是國內外著名的旅遊區。其中:山海關長城匯聚了中國古長城之精華。明萬里長城的東起點老龍頭,長城與大海交匯,碧海金沙,天開海岳,氣勢磅礴,馳名中外的「天下第一關」雄關高聳,素有「京師屏翰、遼左咽喉」之稱;角山長城蜿蜒,烽台險峻、風景如畫,這里「榆關八景」中的「山寺雨晴,瑞蓮捧日」及奇妙的「棲賢佛光」,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孟姜女廟,演繹著中國民間傳說——姜女尋夫的動人故事,陳運和詩贊「長城靠多少無名氏血汗築成,專家學者已無從考證,唯獨姓名俱有的一代英雄,竟是『半邊天』中的一種光榮」。中國北方最大的天然花崗岩石洞——懸陽洞,奇窟異石,泉水潺潺,宛如世外桃源。塞外明珠燕塞湖,美不勝收。
門票價格:山海關箭樓門票:40元,全票110元(可坐游覽車),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古城體驗游50元,包括天下第一關,兵部分司署和鍾鼓樓。
Ⅲ 說一說山海關在歷史上起著什麼作用
山海關之所以被譽為「天下第一關」,
一是從地理位置上,為萬里長回城東部起點的第答一座關隘;再就從地理形勢上,依山襟海,雄關鎖隘,易守難攻。長城東部起點的山海關,成為明清以來特別是近代史上「關」的代表稱號了。
在高山大海相距7.5公里之間,長城縱貫南北,山海關城緊扼隘口。並且東有峻嶺是一道天然屏障西的石河,成為一條自然壕塹,從而構成名副其實的戰略要地。
Ⅳ 山海關保衛戰的意義
打響了長城抗戰第一槍
Ⅳ 山海關有何歷史
歷史
山海關北靠燕山,南臨渤海,扼守華北與東北之間狹長的陸路交通要道,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商朝時,屬孤竹;周朝時,屬燕地;秦、漢時,屬遼西郡。北齊和隋唐時都在這一帶修建過城關,今日在撫寧石門寨,仍可看見北齊長城遺址,隋文帝時,設置榆關,元朝時稱遷民鎮。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將徐達修築長城,在此設立關城,因位於燕山與渤海之間,故取「山」、「海」二字而得名「山海關」,歸隸永平府管轄。嘉靖年間,薊鎮總兵戚繼光重修了山海關及附近的長城段——角山長城。在關城以北修築了北翼城,以東的歡喜嶺(又名凄惶嶺)上修築了威遠城。
崇禎年間,兵部尚書孫承宗在關城以南及海邊修築了南翼城和寧海城。寧海城背接長城,高3丈,周長1里,從陸地直插海中,狀似龍首,故稱「老龍頭」。此外還有城堡、水關、墩台等多處,星羅棋布,相互呼應。以上共同組成了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嚴密堅固的山海關防禦體系,歷來是中國最緊要的軍事重鎮之一。
明人概括山海關的戰略,「內拱神京,外捍夷虜,最契緊處」。樞輔大學士孫承宗指出:「關門系天下安危」。天啟二年(1622年)有兵力七萬九千八百六十九人,馬一萬二千七百六十匹,次年,馬步兵員已達十萬。御史汪裕疏言:山海關「現存之兵,禦侮有餘,定額之餉解給無難」。
明末鎮守山海關的將領吳三桂與清攝政王多爾袞合作,在山海關前擊潰了前來征討的李自成軍,並帶領清軍入關,由此導致了李自成大順政權和南明政權的覆亡。
清朝時,山海關為臨榆縣城,因位於北京與盛京(沈陽)之間,而有「兩京鎖鑰」之稱。清末和民國時期,關城周圍又成為戰場,八國聯軍戰爭和九一八事變後的長城抗戰都在這里率先爆發。
目前山海關及周邊的古建築,已大多修復原貌,形成獨具特色長城歷史文化游,明清社會民俗游以及古代孟姜女等傳說游為一體的綜合旅遊文化名城。
其城牆尚完整,是中國現今保存相對較好的一座明長城關城。當今,其旅遊文化價值顯著,與「麗江古城」,「平遙古城」,「鳳凰古城」並稱「中國古代四大名城」。
(5)山海關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一、簡介
山海關,位於河北省最東部與遼寧省接壤處,秦皇島市山海關區境內,且地居燕山與渤海之間,故得「山」、「海」二字而命名。山海關又被稱為「榆關」,以古渝水而得名。在歷史上,所謂關內、關外、闖關東、關東軍等「關」字均指山海關,對中國具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在1990年以前,因老龍頭直入海中,被認為是明長城的東端起點,使山海關素有「天下第一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1961年,山海關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二、建築
關城平面呈方形,周長約4公里。城牆高14米,厚7米,內用夯土填築,外用青磚包砌。東牆的南北兩側與長城相連,牆上有奎光閣、牧營樓、威遠堂、臨閭樓等建築。東、南、北三面牆外挖掘了深8米、寬17米的護城河並架設吊橋。城中心築有鍾鼓樓。
山海關的四面均開辟城門,東、西、南、北分別稱「鎮東門」、「迎恩門」、「望洋門」和「威遠門」。四門中除威遠門外,都築有高大的城樓。東門面向關外,最為重要,由外至內設有衛城、羅城、瓮城和城門四道防護。
城門為巨大的磚砌拱門,位於長方形城台的中部。城台高12米,其上的城樓高13米,寬20米,進深11米,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重檐歇山頂建築。城樓上層西側有門,其餘三面設箭窗68個,平時以朱紅色的窗板掩蓋。
在東面屋檐下還高懸一塊巨大匾額,上書「天下第一關」五個大字,相傳為明代進士蕭顯書寫,每字高1.6米,字體蒼勁渾厚,是山海關城的象徵。
Ⅵ 古代山海關的軍事重要性在哪
扼守遼西走廊的西端,位於山海之間,是關外入關的最佳通道。在明末的時候,清軍幾次繞內道蒙古容入關,都因為補給困難而無法維持長期作戰,而吳三桂降清後,山海關通路打開,清軍即長驅直入,占據中原了。由此可見,山海關的重要性。與山海關同一體系的還有位於現在興城的寧遠,扼守住遼西走廊的入口,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作為山海關的前哨,為明朝抗清立下汗馬功勞。而寧遠淪陷後,則山海關直接面對攻擊,缺乏戰略縱深,使作戰效能急劇下降。
即使現代戰爭,山海關的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
Ⅶ 山海關人文歷史
袁崇煥,1584~1630,明朝軍事家、名將。字元素,一字自如。廣西藤縣人,祖籍廣東東莞。
萬曆十二年四月廿八(1584年6月6日)生。四十七年進士,任福建邵武知縣。好議兵事,有膽略,熟知塞上險要,並以邊才自許。天啟二年(1622)正月,經薦舉,任兵部職方主事。後金軍破廣寧(今遼寧北鎮),明廷議守山海關,遂單騎抵關考察形勢,返京自薦守遼。二月,超擢兵部僉事,監關外軍。赴任前,專訪蒙冤下獄之原遼東經略熊廷弼,共商守遼之策。六月,奉命赴前屯(今遼寧綏中西南)安置流亡遼民,獨自夜行虎豹出沒的荊棘叢中,經略王在晉甚倚重,命為寧前兵備僉事。袁崇煥力駁王在晉龜縮山海關的主張,倡守關外要地寧遠(今興城),受巡邊大學士、兵部尚書孫承宗贊許。八月,同監軍閻鳴泰出關,與蒙古插漢部首領歃盟,解除西顧之憂。
三年春,往撫蒙古哈剌慎諸部,收復關外270里之地。九月,奉孫承宗之命,與副總兵滿桂駐防寧遠,研習修築城壘之法,以台護銃,以銃護城,以城護民,親定築城規制,一年建成屏障山海關的軍事、政治、經濟重鎮。因善撫將士,穩固人心,官兵樂為盡力。四年二月,補寧前道員。九月,偕總兵馬世龍、王世欽等率步騎、舟師1.2萬,東巡廣寧等地,還師後向孫承宗建議收復錦州、右屯(今凌海東南)等城,以功進兵備副使,再升右參政。五年夏,與孫承宗共商進取之計,遣將率兵分據錦州、右屯及大、小凌河堡(在今凌海境)等地,修治城廓,開疆200里,逐步建成寧、錦防線。十月,在閹黨高第取代孫承宗為遼東經略、下令盡撤關外守軍入關時,力陳撤前鋒要地之害,誓守孤城寧遠。為穩定軍心,攜母及妻子入城居住。十二月,進按察使。六年正月,在寧遠之戰中與總兵滿桂等督率軍民堅壁清野,憑堅城用大炮,擊敗後金汗努爾哈赤,取得明與後金交戰以來的首次大捷,以功升右僉都御史,旋升遼東巡撫,又加兵部右侍郎。十月,乘努爾哈赤卒、皇太極即汗位,遣使吊喪、賀嗣,以探後金虛實。此後,與後金信使來往,表面談和,實則緩兵備戰。
七年初,受權統轄山海關內外,便宜從事。時後金軍東攻朝鮮(今朝鮮、韓國),無暇西顧,袁崇煥銳意進取,漸復遼西城垣,重建寧、錦防線,被譽為忠賢功。五六月間,在寧錦之戰中與趙率教等分督諸軍嬰城固守,用炮火多次擊敗後金汗皇太極,獲寧錦大捷。
Ⅷ 山海關名字的由來
山海關古城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
據說在600多年前,朱元璋做了皇帝後下了一道旨,派大將徐達和軍師劉伯溫到京城以北邊塞之地圍城設防,兩年之內,必須完成。徐達、劉伯溫二人領了旨,帶著人馬即日起程,很快就到了邊塞。到後來二人順利完工,回到朝廷,朱元璋問二人是否給這個邊塞之地的城防取了名字。
劉伯溫跨前一步說:「臣等未敢妄動。只是那座城,南入海北依山,真可謂山海之關,萬歲聖明,朱元璋一聽,把手一擺說:「好,就叫山海關!」
山海關古城景區在今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是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是明長城三大名關之首,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代表地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長城文化之鄉。古城建於公元1381年,依山襟海,雄關鎖隘。
(8)山海關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山海關古城是明萬里長城上的重要的軍事城防體系,東門鎮東樓氣勢雄偉,因地處要隘,形勢險要,又是萬里長城東起第一關,故稱「天下第一關」,是山海關古城的標志性建築,展示出中國古代嚴密的城防建築風格。
1948年以後山海關解放,劃歸遼西省,起名叫山海關市。當時遼西省的省會是錦州市,就是現在的錦州市。1953年,山海關由遼西省劃歸河北省。1953年6月改為河北省秦皇島市的一個區了。歷經五六百年金戈鐵馬、戰火硝煙洗禮的山海關,如今已經成為風靡海內外的旅遊勝地,成為文明全國的歷史文化名城。
Ⅸ 山海關之戰有哪些影響
山海關之戰改變了清朝、農民軍、吳三桂的各自命運。清軍結束了農民軍短暫的勝利,開辟了清朝的歷史新紀元。在山海關之戰結束後的第十天,多爾袞率清軍入京。而吳三桂的命運便由此交給了大清朝。
Ⅹ 山海關 代表什麼意思
山海關,又抄稱「榆關」,位於秦皇島市東北15公里,匯聚了中國古長城之精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認為是明長城東端起點,有「天下第一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山海關城,周長約4公里,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
山海關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世界文化遺產——中國萬里長城的形象代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