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兵馬俑的故事,歷史傳說
不死的傳說-秦始皇兵馬俑一、不死的傳說
在中國的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的一支軍隊,他們黑衣如鐵、迅捷如風,他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們令天下為之喪膽,為之變色。他們被稱為虎狼之師。但事實上,他們比餓虎更加兇猛,比狼群更加團結。他們的軍歌里唱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他們的事跡在千百年後仍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他們留給我們的啟示永遠都如夜空中的星星一般閃閃發光。
1991年1月17日凌晨,代號「沙漠風暴」的海灣戰爭爆發。戰爭初期,美國人動用導彈和飛機,以近乎瘋狂的地毯式轟炸壓制住對手,在短短幾天內就摧毀了伊拉克人精心構築的軍事和心理的雙重防線。之後,迅猛快捷的裝甲部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開入科威特,一舉將薩達姆的軍隊驅逐回老家。
全世界都驚呆了,他們還從來沒有見過以空襲為主要作戰方式的戰爭。世界驚呼,海灣戰爭開創了人類戰爭史的新紀元。此時,在遙遠的東方,一座巨大的穹頂形建築里,一群古老的陶俑正在竊竊冷笑。他們龐大的軍陣所構築起的,正是這樣一種作戰體系:先用強勁、密集而且持續的弓弩壓制住對手,騎兵迅速從兩翼包抄,撕開對手的防線,然後由步兵長驅直入,完成那封喉的致命一擊。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強弓換成了導彈,硬弩換成了飛機,戰馬換成了坦克,刀劍換成了機槍……但隱藏在現象背後的規律卻沒有改變,隱藏在進步背後的人慾沒有改變,隱藏在文明背後的殘忍沒有改變。從西安火車站乘306路公共汽車向東30公里,便是聞名天下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兩千年前那支所向披靡的軍隊就靜靜的佇立在這里,靜靜的聆聽著後人的評說。在各種各樣的評說中,有這樣幾位來自大洋彼岸的人的話語尤為引人注目:
「世界上已有七大奇跡,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雅克·希拉克如此說。
「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奇跡。」基辛格如此說。
「這才是真正的奇跡,全世界人民都應該到這里看一看。」蒙代爾如此說。
兵馬俑們默默的站著,一如他們兩千年來一直做的那樣。他們知道,其實他們什麼也不用說,時間已經說明了一切。他們證明了他們的英勇,證明了那個時代的奢華,證明了人類所能達到的智慧,也證明了人性的慾望與貪婪。
二、復活的軍團
我們去參觀兵馬俑的時候,正值雨過天晴。幾萬名遊客踏著濕潤的青磚和我們走在一起。宏偉的秦兵馬俑館側倚著秀麗的驪山東麓,裡面戍衛著大秦帝國的最後一支近衛軍。而今的兵馬俑館早已建設世界級的展覽館,高大明亮的一號坑裡光線充足,可以供遊人隨意拍照。二號坑裡的發掘工作仍在繼續,遊人可以親眼目睹考古工作人員的操作過程。今天,兵馬俑不僅僅是研究秦朝歷史的一個窗口,更成為一部軍事科學的活教材。據說美國軍界每年都要派遣一支考察團來參觀兵馬俑,以期從中找出其雄霸天下的戰略戰術。隨著文物保護工作的越來越細致,遊人們已沒有機會再下到坑底,去和兵馬俑做近距離的接觸了,好在體會兵馬俑並不在於空間的距離,而在於心靈的感知。我站在俑坑前,除了能感受到一絲震撼外,還能隱約品味到從他們身上散發出的淡淡的悲涼與滄桑。兩千年前的那個早上,當最後一塊木板蓋下來的時候,唯一的一線陽光也斷絕了。隔著木板,頭上有人在走來走去,不斷傳來塵土撒下的聲音。周圍一片漆黑,混濁的空氣里彌漫著一股刺鼻的土屑的味道。人類的聲音越來越遠,越來越輕,直到完全消失,只留下無盡的黑暗,無盡的孤單,無盡的寂寞,連著曾經無盡的榮耀,一起陷入了無盡的等待。一支豪華的,英勇的,讓天下為之喪膽的無敵之師,在完成了他們的歷史使命之後,以這種方式,陪著他們已經下世的君主,陪著他們行將下世的帝國,一起走入了歷史的塵封,期盼著遙遠的未來那一聲清脆的鋤聲。走在這支龐大的軍陣旁邊,如果側耳傾聽,他們低沉的呼吸和呢喃的低語仍然清晰可聞。雖然他們效忠的帝國早已逝去,但是他們卻存在了下來,忠誠的履行著自己的義務,任憑時光從耳邊箭一樣的掠過。我們有理由相信,當年的工匠們在燒制這個軍團的時候,一定在堅信他們是活著的,而且一定在堅信他們可以永遠的活下去。有人說兵馬俑的像貌可能來自於真實的秦軍將士,但我卻以為,兵馬俑的像貌應該來自於製作他們的工匠本身,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顯出如此生動的表情,擁有如此鮮活的生命,散發如此迷人的魅力。
三、豪華的儀仗
公元前218年,大秦王朝始皇帝二十九年,河南博浪沙。一支浩浩盪盪的車隊正行進在一條狹長幽深的山谷里。四下里一片寂靜,只有微風和馬鈴的細響。衛戎車隊的士兵一個個神情肅穆,姿態威嚴,鮮亮的鎧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讓人一看便知都是帝國里最訓練有素的精銳。為車隊開道的是兩輛黑色的馬車,飾著斑斕的金銀飾物和五彩的花紋。前面的一輛名叫立車,御手和乘人都站在車上;後面一輛名叫安車,有一間御車,御手坐在前御室,乘人坐在左右兩側開窗,後部留一單扇門的主室。兩車分別控御著四匹驃肥體壯的駿馬,馬的額頭上都戴著光彩奪目的金銀絡頭,聳起的鬃毛在塵風中烈烈飄揚。突然,空中傳來了異樣的聲音,像冬夜刺骨的寒風掠過破損的窗欞,像飢餓難耐的猛獸拼盡全力的沖刺,像曠野里冤魂發出的悲憤吶喊。來不及等衛兵們做出反應,一個碩大的黑影從天上直撲了下來,正砸在車隊中央的一輛飾滿金銀與珠玉的六馬銅車上,「轟」的一聲巨響,跟著是金屬刺耳的撕裂聲、馬兒凄厲的悲鳴聲、木轅沉悶的斷裂聲、傷者痛苦的哀號聲、女人驚恐的尖叫聲……各種聲音交織在一起,在山谷中久久回盪不絕。彌散的塵土轉瞬間吞噬了整個車隊。血,像一條巨大而醜陋的蚯蚓,在地上緩緩蠕動。整個車隊亂成一團,士兵們高舉著長矛在塵土中跑來跑去,大聲的咒罵著,叫喊著,徒勞的搜尋著襲擊者的蹤跡,像一群沒頭的蒼蠅。後面的車輛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仍在奮力向前擠,與前面退回來的車輛猛烈的撞擊著,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巨大聲響。許許多多穿著宮廷禮服的人從各自的車里跑出來,臉上布滿了驚悸與慌亂。山坡上,兩張被汗水浸透了的臉上掛滿了掩飾不住的興奮。他們剛剛完成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他們把皇帝給弄死了。很快,天下將重新大亂,群雄將蜂擁並起。現在他們要做的是,在士兵發現他們之前用最快的速度溜掉。然而,皇帝根本就沒在那輛車里。接下來,盛怒的皇帝發布了全國通緝令,全國上下大索十日,無數家庭為此妻離子散,無數無辜平民被趕往驪山的皇陵工地。但兩名刺客卻像空氣一般消失了。這次可以被稱為「博浪沙事件」的行刺行動作為大秦帝國短暫歷史中的一件大事,被後來的史家詳詳細細的記入了歷史。又過了若干年,這次行動的主謀,那個被迫改名張良的年輕後生,成為了漢王朝的「開國三輔」之一,位極人臣。史書記載,晚年的他,沉穩,堅毅,飄逸超俗,滿腹經綸,歷盡磨難的他已經不再迷戀少年時的沖動、冒險和個人英雄主義。而作為受害人與倖存者的始皇帝嬴政,此時早已連同他豪華的帝國和車隊一起,被埋入了驪山下幾百米深的陵墓里了。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兩千年彈指一揮間。1980年10月,一個消息在秦陵發掘現場不脛而走:不得了,秦陵里挖出了銅車馬,那可是秦始皇五次東巡用過的東西啊!銅車馬,大秦帝國政治、經濟、科技、藝術的集大成者。它們雍榮華貴,富麗堂皇。當年,正是這兩輛車子的原型為秦始皇綿延不絕的車隊充當先鋒。自從它們從1980年出土以來,引來了多少驚異的目光和由衷的贊嘆,然而在這些目光和贊嘆的背後,又有多少人了解那些發生在它們身上故事呢!就是銅車馬引導的那支車隊,曾經既引來了劉邦情不自禁的的羨慕:「大丈夫當如是也」,也引來了項羽不屑一顧的狂傲:「彼可取而代之」。從此,兩個個性鮮明的靈魂為了各自的誓言踏上了兩條完全不同的道路,歷史也因此被推進了與以往完全不同的軌道。而這兩段個性鮮明的話則被鄭重的記入了史書,成為了銅車馬有案可籍的最早評語。張良呢!他沒有語言留下來,當時的情形也不允許他有話留下。但我相信,他當時的目光一定是激動而興奮的,如同獵隼看到了倉皇的野兔,猛虎看到了戰栗的綿羊。也許他的手會隨著他的心跳而劇烈顫抖,就像大地正在隨著眼前龐大的車隊而顫抖那樣。如今,銅車馬早已不再賓士,它們靜靜的佇立在玻璃櫥窗里,成為了這個民族智慧與勇氣的象徵。但是它們仍在全神貫注的聆聽,聆聽著我們驚異的贊美,聆聽著它們的君王揚鞭啟程的號令。
四、秦皇的悲哀
在兵馬俑以西一千五百米處,便是大名鼎鼎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安身之所。那小山一樣的壘土屹立在坦盪的關中大地上,背靠驪山,前臨渭水,孤傲的審視著這片曾臣服於他腳下的世界。秦陵,高七十五米,周長四里有餘。它的下面埋藏著一個豪華的神話世界。那裡有水銀匯成的江海,那裡有寶石鑲嵌的星辰,那裡有金玉堆就的宮牆,那裡有人魚熬煉的燈油,那裡窮盡了千千萬萬能工巧匠的想像力,那裡回盪著大秦王朝最驚天動地的壯志雄心。那裡是那段短暫歷史的見證,是那個奢華年代所能製造出所有奇跡中最震撼人心的一個。今天的人們只需花費十幾元人民幣便可登上陵頂,迎著從驪山吹來的蕭瑟的冷風,讓目光穿越秦川大地,隨思想去感悟那位逝去的君王。
秦始皇,一個中國歷史上爭議最大的人物。他建立了空前的帝國,都不曾享受任何一位開國之君應有的贊譽與尊重;他不曾亡國,卻承受了比任何一位亡國之君更多的罵名與詆毀。他第一個在中國完成了統一,為其後兩千年間擁有雄才大略的人們提供了參考目標;他第一個創立了靠法律而非個人權威治理的制度,實現了幾代法家人的夢想,也為今天的我們創造了一個可以無限遐想的神話。他統一的文字使今天的我們可以方便的閱讀來自他那個時代的各種文獻,他統一的度量衡、路軌為經濟一體化掃除了最大的障礙。然而他的國家的壽命太短了,僅僅只存在了十五年,而且是用一種極不光彩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統治。他的兒子毀掉了他的事業,毀掉了他的制度,毀掉了他的夢想,也毀掉了他的聲譽。於是在後人眼裡,秦法成了最專蠻的法律,秦製成了最糟糕的制度,秦軍成了最兇殘的軍隊,秦始皇也成了最差勁的皇帝,成了歷代人君最典型的反面教材。他生前的一切行為都被無限上綱的加以貶低,他每一個細小的失誤都被無限誇張的加以擴大,甚至他的身世也被正史明文「規定」為私生子。秦始皇靜靜的躺在那座小山之下,無可辯駁,事實上,他也不需要任何辯駁。因為他沒有任何有利於自己的證據,可他偏偏又是一個法家,他已經習慣於用證據說話。他創立的規章典籍連同他焚書時專門保存在國家圖書館里的孤本,全被一個叫項羽的江東蠻夫焚燒殆盡,火一直燒到了阿房宮,映紅天際的熊熊烈焰遠大過在他焚書時點燃的那次。他的子孫連同他的大臣們也都被殺死在咸陽的鬧市上,連同剛剛被活埋的十餘萬被俘秦軍將士,死者遠多於他所坑殺的四百餘名儒生。他陵墓上高大的建築被推倒,他修築的長城也在時光的流逝中崩塌毀壞,他的輊道上荒草叢生,他的刻石上歲月磨蝕……然而,他創立的制度卻奇跡般的保留了下來。
翻開歷史,我們會發現這樣一些細節:他主張的中央集權制為歷朝歷代所奉守,他創制的兩個詞語「皇帝」和「朕」為歷朝歷代所延用,他發明的宰相制一直到清代才從真正意義上被廢止,甚至連他的宮廷禮儀也被傳襲了下去,並被劉邦贊嘆道:「吾今日始知皇帝之貴」!更重要的是,他的後世們將他的法制思想加以揚棄,創造了一種全新的司法體制:陽儒陰法:儒家負責道德調整,法家負責階級斗爭。這種軟硬結合的體制時至今日仍在中國被行之有效的實施著。
拿破崙在談到自己在後人心目中的地位時說:「我真正的光榮並非打了40次勝仗,滑鐵盧之戰抹去了關於這一切的記憶,但是有一樣東西是不會被人忘記的,它將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秦始皇地下有知,也該為自己感到知足了吧!
五、歷史的反思
秦始皇的任法與濫用民力是無可置疑的,綿延的阿房,高大的秦陵,雄壯的秦俑,筆直的輊道,豪華的東巡,奢侈的封禪,厚實的長城……他的每一項政績都是以巨大的民力為代價的。在鐵器尚不普及的兩千年前,可以說,秦始皇已經把這個國家的油門踩到了極限。但這個國家居然在這種極限條件下運行了十幾年,如果一切順利,它還將繼續運轉下去。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一方面,秦始皇的駕駛技術的確高超,另一方面,他用強悍的法律為自己鋪就了一條高質量的高速公路。
事實上,到秦始皇統治時期,天下雖然經過了幾百年的諸侯混戰,但由於各國普遍重視生產和發展,整個社會的生產力並沒有遭到太大的破壞,甚至,在秦始皇統一後的十幾年裡,社會財富還因為沒有動盪而有所增加。但是,隨著秦失其鹿,天下大亂,四年的楚漢相爭導致了社會財富的巨大流失。我們可以做一個比較:秦朝的兵馬俑人高馬大,個個堪稱藝術精品,而比他晚死二十年的漢高祖劉邦的兵馬俑就只有一尺多高,而且形空猥瑣,縮手縮腳;此外,漢初連皇帝的馬車都找不到四匹一樣顏色的馬,而與之相對,僅僅以秦始皇開道車為原型鑄造的銅車馬卻是精美異常,令人稱絕。這其中的原因,與其說是讓秦王朝負責任,還不如客觀的說,是那場僅僅四年的戰爭給整個社會帶來的巨大的創傷。
人類社會需要的是和平,哪怕是苛政下的和平。
總的來說,我認為秦始皇並沒有太多應該被指責的地方,如果一定說有,那就是他畢竟犯了一個錯誤,一個足以令他遺恨千年的錯誤——他過高估計了自己駕駛的跑車的質量,也過高估計了繼任者的駕駛水平——他壓根就沒有考慮到繼任者的問題。而他的繼任者,非常遺憾,事實證明,那偏偏是一位十足的傻子和優秀的傀儡。因此,當他的繼任者妄圖用同他一樣的方式駕駛這輛飛車時,悲劇發生了。
這是秦始皇個人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整個社會的悲哀
㈡ 秦兵馬俑歷史文化遺產所在地在哪裡
秦兵馬俑歷史文化遺產所在地在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
秦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千米處的兵馬俑坑內。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後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製成兵馬(戰車、戰馬、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1974年3月,兵馬俑被發現;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先後已有200多位國家領導人參觀訪問,成為中國古代輝煌文明的一張金字名片。
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坑裡有8000多個兵馬俑,四面有斜坡門道。一號俑坑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兵馬俑坑是地下坑道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即從地面挖一個深約5米的大坑,在坑的中間築起一條條平行的土隔牆。牆的兩邊排列木質立柱,柱上置橫木,橫木和土隔牆上密集地搭蓋棚木,棚木上鋪一層葦席,再覆蓋黃土,從而構成坑頂,坑頂高出當時的地表約2米。俑坑的底部用青磚墁鋪。坑頂至坑底內部的空間高度為3.2米。陶俑、陶馬放進俑坑後,用立木封堵四周的門道,門道內用夯土填實,於是就形成了一座封閉式的地下建築。
兵馬俑(秦始皇兵馬俑)_網路http://ke..com/link
㈢ 秦始皇陵兵馬俑對我國文化歷史有何意義
1974年3月,陝西臨潼縣村民在秦始皇陵東1.5千米處打井時,意外地發現了許多碎陶人。經考古工作者研究探測,確認這是一個長方形的秦代兵馬俑坑。1976年通過鑽探,在此坑的北側20米和25米處分別又發現了兩處兵馬俑坑。按照它們發現的時間把它們分別定名為兵馬俑1、2、3號坑。1號坑總面積14260平方米,出土兵馬俑6000餘件。這些兵馬俑組成以步兵為主的長方形軍陣。2號坑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出土陶俑1000多件,車馬和鞍馬近500多匹,是一個以戰車、騎兵為主、駑兵等諸兵種聯合編組的軍陣。3號坑呈凹字形,面積為520平方米,是統帥1、2號坑軍陣的指揮部,有68名陶俑,它們手持儀衛武器,環衛著似為統帥人物乘坐的一輛駟馬戰車。三個坑的總面積為22780平方米,陶俑陶馬7000餘件,車100餘輛。這些組織嚴密、威武雄壯的兵馬俑,與史書中秦始皇生前駐扎在京城外的宿衛軍的描述極為相似。
所有的陶俑、陶馬與真人、真馬大小一樣,結構比例准確,細部刻畫得十分精細,富有質感。武士俑有的身穿戰袍,有的身披鎧甲,手裡拿的青銅兵器都是實物。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六國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這批兵馬俑在藝術史上具有很高的價值。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而創作的。藝術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神態各不相同。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鬍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新兵。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徵。這批兵馬俑是雕塑藝術的寶庫,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老文化增添了光彩,也給世界藝術史補充了光輝的一頁。兵馬俑坑內出土的青銅兵器有劍、矛、戟、彎刀以及大量的弩機、箭頭等。這些銅錫合金兵器經過鉻化處理,雖然埋在泥土裡兩千多年,依然刃鋒銳利,閃閃發光,表明當時已經有了很高的冶金技術。
秦始皇陵兵馬俑是我國規模最大的俑群,為舉世罕見的藝術珍品。參觀兵馬俑的第一個外國國家元首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說:「這是世界的奇跡,民族的驕傲。」法國前總統希拉克說:「世界上有七大奇跡,現在要加上秦俑。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我國政府對這批文物非常重視,建立了面積為1.6萬平方米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並將其列為中國十大名勝之一,該館不僅是我國最大的遺址博物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遺址博物館。此後,秦始皇陵兵馬俑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文化遺產。
㈣ 西安有哪些著名的文化遺產
1、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
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
2、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築。
3、大明宮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4、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有6000-6700多年歷史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滻河東岸,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 。
半坡遺址於1953年被發現。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學家石興邦先生主持,先後對半坡遺址進行了5次較大規模發掘,總計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發現有房屋遺跡45座,圈欄2座、窖穴200多個,陶窖遺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1萬件 。
2002年-2005年,配合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造工程建設的隨工清理中,發現了祭祀等重要遺跡和石硯等重要遺物,這對半坡遺址的聚落形態、文化內涵和社會性質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
5、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城南的曲江開發區,大雁塔東南側,它是在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園林式樣重新建造的,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佔地面積一千畝,其中水域面積三百畝。
園內建有紫雲樓、仕女館、御宴宮、杏園、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唐市等許多仿古建築,是中國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築群,景區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擔綱總體規劃和建築設計。
㈤ 兵馬俑的歷史故事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陵由丞相李斯依慣例開始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內修築時間長容達39年之久,兵馬俑是修築秦陵的同時製作並埋入隨葬坑內。
秦子嬰元年(前206年),秦始皇陵遭遇了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大一次的劫難。據《史記·高祖本紀》、《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上》、《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等史籍記載,項羽攻入關中後,大規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築毀於一旦,並挖掘了帝陵,兵馬俑在這場浩劫中也損毀嚴重。考古發掘情況表明,一號俑坑和二號俑坑有黑色木炭遺跡,說明一、二號俑坑的塌陷都是因為被火焚燒後造成的。
1974年3月,臨潼縣驪山鎮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現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陝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
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開始對陝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的秦代兵馬俑坑進行發掘工作。
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開始第三次大規模發掘。
㈥ 秦始皇陵兵馬俑有什麼歷史文化價值
一、兵馬俑的藝術價值:
兵馬俑的塑造,是以現實生活為兵馬俑基礎而創作,藝術內手法細膩、明快。陶俑裝束、容神態都不一樣。光是發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臉部的表情更是神態各異。從它們的裝束、表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這里有長了鬍子的久經沙場的老兵,也有初上戰場的青年。身高達1.96米的將軍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種堅毅威武的神情。那個武士俑,頭微微抬起,兩眼直視前方,顯得意氣昂揚而又帶有幾分稚氣。那個身披鎧甲,右手執長矛,左手按車的武士,姿勢動作顯示出他是保衛的車士俑。總之,陶俑具有鮮明的個性的強烈的時代特徵。
二、兵馬俑的歷史價值:
是秦代寫實藝術的完美體現,形體高大,比例勻稱,形象生動,神態逼真,可謂千人千面,栩栩如生。威武雄壯的軍陣,再現了秦始皇當年為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而展現出的軍功和軍威。它堪稱是一顆異彩獨放的明珠,因為它擁有一支二千多年前秦帝國的雄兵——一個由7000多件兵馬俑組成的氣勢磅礴的地下軍陣而令全球矚目,舉世震驚。
㈦ 兵馬俑展示出中國古代怎樣的歷史文化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1961年,中華人民共內和國國務院將秦容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對秦始皇陵園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始於。1962年,考古人員繪制出了陵園第一張平面布局圖,經探測,陵園范圍有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近78個故宮,引起考古界轟動。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並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跡」令全世界人驚嘆,令全中國人自豪!
㈧ 秦始皇兵馬俑具有哪些歷史文化價值
可以研究秦朝人的穿著,還有秦朝士兵的具體的樣子。
㈨ 秦兵馬俑是是什麼歷史文化
反映中國古代造型藝術發展、展現當時的科技水平、軍事水平和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的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