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烏字發展歷史

烏字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8 01:40:09

① 烏程的歷史沿革

屬會抄稽郡。治所在下菰城(湖襲州城南二十五里的雲巢鄉窯頭村,始建於戰國楚考烈王十五年即前248)。有烏程氏居此,故名。漢因之。東漢永建四年(129年),分原會稽郡的浙江(錢塘江)以西部分設吳郡,烏程屬吳郡。晉移置,宋以後因之,明清時與歸安並為浙江湖州府治,民國廢並為吳興縣。

② 「烏」字是什麼結構

  1. "烏"是獨體字
    屬於象形字「烏」的大寫字母是:W。

  2. 「烏」的音節是:wū、wù。

  3. 「烏」的結構是:獨體結構。

  4. 「烏」的部首是:ノ。

③ 鳥字的來歷

漢字是表意文字,最原始的象形字是用筆畫簡單的圖形、記號來代替語言中的一個詞,字的形體結構和造字時的本義或常用義是一致的,就像唐蘭先生所說:「文字本於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由此可見,漢字是由圖畫衍生出來的.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指出:「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對於象形字的教學,我們可以充分運用象形字還保留實物形態表示意思的特點,用圖示法和比較法講解字義,鞏固字形,達到讀准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義的教學目的.如教「鳥」字,可以運用「觀察實物——觀察概括圖——古體字——楷體字」的教學步驟.先讓學生觀察小鳥(或彩圖),說說小鳥的外形特徵,再出示(畫出)鳥的概括圖( ),然後出示古體字(鳥),再出示楷體字 ( 鳥 ),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觀察、分析、解說「鳥」字的各筆畫所表示的鳥身體的各部分(「』」表示鳥頭上的毛,「 」表示鳥頭,「 」表示鳥的眼睛,「 」表示鳥的軀干,「 — 」表示鳥的爪子抓著樹干).當學生認識了鳥字的來歷後,可往外延伸,讓學生知道凡是以鳥字為部首的字,其意義大多與禽類有關,如雞、鴨、鵝、鷗、鴿等.在教學「烏」字時,可以進行對比教學.首先出示「鳥」和「烏」兩字的演變過程:
→ 鳥 → 鳥

④ 各國的文字發展歷程

我感覺你這個問題這樣問不好回答的,因為現在語言應該成系列的,都是由古代的四大文明之後延伸出來的,所以應該問具體哪一種語言的發展史比較好!下邊是我幫你找的希望能幫的上你啊!

-- 中國文字發展史
文字是人類傳達感情、表達思想、記錄語言的圖形符號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中國文字外,還有蘇美人、巴比倫人的楔行文字、埃及人的聖書文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字,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歷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聖書文字、瑪雅文字已銷聲匿跡不再使用,且該地區現行之文字和這些古文字也沒有淵源關系,故中國文字應該算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中國文字的主要發展歷史,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行書、楷書。
. 甲骨文
甲骨文的發現是在一百多年前的清光緒,國子堅王懿榮得了大病,四處求醫找葯,無意中發現葯材中有一種刻了文字的龜甲,認為是很有價值的古物,於是便派人此處搜購,原來這些龜甲是河南安陽一帶農民拾獲後賣給中葯店的,後來經研究發現龜甲上的紋路應該就是古老的文字,這個發現轟動了學術界和文化界,從此,甲骨文受到許多學者、古董商和收藏家的重視。 甲骨文是我們目前所發現最早的中國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的文字,這些文字主要是用來卜斷吉凶的,占卜的過程先利用火燒灼龜甲,龜甲上便會出現裂痕,商代的人們便根據這裂痕卜斷吉凶,並將卜問的事情和結果記錄刻在龜甲上,而這些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便稱為「甲骨文」。 例如:

口 米 龜 雨 耳

. 金文
在青銅器上鑄銘文的風氣,從商代後期開始流行,到周代達到高峰。先秦稱銅為金,所以後人把古代銅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由於鍾和鼎在周代各種有銘文的銅器里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所以也稱金文為「鍾鼎文」。金文應用的年代,上至商代的早期,下至秦滅六國,約一千二百多年。 和現代的鑄鐵產品一樣,青銅器的鑄造一般也要使用泥制模型,叫做「陶范」,金文是預先雕刻在陶范上再鑄出來的,也有少數則是銅器鑄好後直接刻上的,因為陶范質地松軟,雕刻比龜甲、獸骨更為容易,所以早期金文比甲骨文的繪圖性質更強,更為接近原始文字。 例如:

口 米 龜 雨 耳

. 小篆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稱,因為習慣上把籀文稱為大篆,故後人常把「篆文」專指小篆。小篆又稱秦篆,是由大篆省略改變而來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戰國後期的秦國,通行於秦代和西漢前期。戰國時代,列國割據,各國文字沒有統一,字體相當復雜,於是秦始皇便以秦國的文字篆體,施行「書同文」來統一天下的文字,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並將秦國固有的篆文形體進行省略刪改,同時吸收民間文字中一些簡體、俗字體,加以規范,就成一種新的字體—小篆。
中國文字發展到小篆階段,逐漸開始定型〈輪廓、筆劃、結構定型〉,象形意味消弱,使文字更加符號化,減少了書寫和人讀方面的混淆和困難,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運用行政手段大規模地規範文字的產物。秦王朝使用經過整理的小篆統一全國文字,不但基本上消滅了各地文字異行的現象,也使古文字體異眾多的情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在中國文字發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除了小篆,包含甲骨文、金文,被統稱為中國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學的發展,對於促進中國古代歷史、哲學、經濟、法律、文化、科學技術的研究,都具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例如:

口 米 龜 雨 耳

.隸書
小篆雖然是較整齊的長方形,結構由均勻圓轉的線條組成,但是書寫起來相當不方便,且字形繁復,由於種種缺點,故在民間很快地出現了一種新字體,將小篆的端莊工整、圓轉彎曲的線條寫成帶方折的,這種字體據說當時在下層小官吏、工匠、奴隸中較為流行,所以稱為「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主要字體,中國文字發展歷史就脫離古文字階段進入隸楷階段,漢代以後,小篆成為主要用來刻印章、銘金文的古字體。 隸書的形成使文字從隨物體形狀描書的字元,變成由一些平直筆劃所組成的簡單字元,這種改變大大地提高了書寫的速度。中國文字由小篆轉變為隸書,叫做「隸變」,隸變是中國文字發展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的階段,使中國文字進入更為定型的階段,隸變之後的文字,接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了。
.草書
草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體。草書是輔助隸書的一種簡便字體,主要用於起草文稿和通信,在草書形成的過程中,因為官府的佐、史經常需要使用起草文書,因而影響了草書的流傳。進入東漢後,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草書就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稱之為「章草」,帶有一點隸書的味道,保留了隸書的撥挑和捺筆。草書由於字形太過於簡單,彼此容易混淆,所以無法像隸書取代小篆那樣,取代隸書成為主要的字體。 在楷書產生後,草書在楷書的基礎下進一步發展,不但筆劃之間可以勾連,上下之間也可以連寫,隸書筆劃的某些特徵也消失了,形成了另一種類型的草書,稱之為「今草」。
.行書
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如果楷書像人的坐,草書人的跑,那麼行書就是人的行走,因為行書比楷書隨便些,可以寫得快,又不像草書潦草的讓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們的喜愛。 行書大概在魏晉時代就開始在民間流行了,被稱為「書聖」的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創作了大量的行書作品,長期以來價倍受人們的喜愛。行書沒有嚴格的書寫規則,寫得規矩一點、接近楷書的,稱為真行或行楷;寫得放縱一點、草書味道比較濃厚的,稱為行草,行書寫起來比楷書快,又不像草書那樣難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 楷書
楷書在字體結構方面,與隸書差不多,但楷書將隸書筆劃的寫法改變了,且由扁形的隸書改為基本上呈現方形的楷書,即所謂的「方塊字」。楷書也稱為正書、真書,說明了楷書是提供人學習和運用的正規書體。最早的楷書書法家是東漢末年的鍾繇,從其流傳下來的作品中,還多少殘留著隸書的筆意。楷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又經歷了不少變化,到了隋唐之後才基本定型,定型後的楷書,筆劃、結構都相當精緻、嚴謹,如唐朝著名書法家歐陽詢的作品就是範本之一。

中國文字進入楷書階段後,字形還再繼續簡化,但字體就沒有太大的變化了,做為我國四大發明術之一的印刷術,就是以楷書做為印書的主要字體,在宋朝刻印的書籍中,楷書被美術化,寫得更加規矩而漂亮,稱為「宋體字」,後來還有模仿宋體字而加以變化的,叫做「仿宋體」。我們今天閱讀的書籍、報刊上所用的字體,大致上是這一種風格的楷書變體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人的一大發明。蘇美爾文由圖畫文字最終演變成楔形文字,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才告完成。

考古發現已經證實,在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最初的文字外觀形象並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圖畫。顯然,被後世稱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達米亞古文字,正是起源於圖畫式象形文字。考古學家曾在烏魯克古城發現了刻有這種象形符號的泥版文書,經考證時間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記載。這種文字寫法簡單,表達直觀。有時復雜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幾個符號結合在一起來表達,如把「眼」和「水」合起來就是「哭」,「鳥」和「卵」兩個符號合起來就表示「生」等。這種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復雜的意義,就用兩個符號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後來又發展可以用一個符號代表多種意義,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這就是表意符號。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交往的增多,要表達的事物愈來愈復雜、抽象,原始的圖形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要。於是,蘇美爾人對文字進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簡化圖形,往往用部分來代表整體;另一方面增加了符號的意義,比如「足」的符號除表示「足」外,還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號除表示「犁」外,還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這樣,象形文字就發展成表意文字,即符號意義不直接由圖形表達而是由圖形引申出來。

大約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已發展為表詞音節文字,即用發音符號代替表意符號,同聲的詞往往合用一個字元,一個符號也可以表示一個聲音,例如「星」這個楔形字,在蘇美爾語里發「嗯」音,如果用來表示發音的話,就與原來的「星」這個詞的含義沒有關系了,只表示發音,這就是表音符號。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因為從公元前3000年起,蘇美爾連年征戰,統治者為給自己歌功頌德,記述征戰過程的銘文逐漸增多,這時常常會碰到一些專有名詞,如攻佔的城市以及統治者的名字,為把它們區別開來,就開始使用發音符號,發音符號比表意符號又進了一步,一是符號的數目減少了,二是發音符號還可以表達圖形符號無法表達的介詞、副詞、小品詞及詞格、詞首、詞尾等文法和語法結構。這樣表達的語句的意思就更加確切。經過這些變化,蘇美爾的文字體系逐漸完備。蘇美爾人在簡化象形符號的過程中,開始逐漸用楔形符號代替象形符號,最終創立了楔形文字。

蘇美爾人的文字最早是寫在泥板上。在泥板上印刻,因此只適合書寫較短的、直線的筆畫。由於書寫時用蘆葦角或木棒角按壓,在按壓的地方印痕較寬、較深,抽出時留下的印痕則較細、較窄,這樣,這種文字元號的每一筆開始部分都較粗,而末尾部分都較細,就像木楔一樣,「楔形文字」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楔形成為文字的標准字型後,以後在石塊上刻寫,也同樣刻成這種形狀。

最初楔形文字是從右到左自上而下直行書寫的,這種書寫方式的缺點是已寫好的字元往往被刻字的手抹掉,後來就把字形側轉90度,改成從左到右的橫行。

蘇美爾人發明楔形文字,是對世界文化的傑出貢獻。蘇美爾語的語言體系獨一無二,在字匯、文法及句法構造上自成一格,與後來屬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以及巴比倫語、亞述語有很大不同。但到底應該把它歸並到哪個語系,至今還沒有學者能夠解決。因此,蘇美爾語同蘇美爾人一樣,其歸屬至今仍是個謎。而且,蘇美爾語存在時間比較短暫,在巴比倫王漢謨拉比執政後便成了死語,不再通用。只有祭司們在舉行宗教儀式時使用,頗有些類似拉丁語。

公元前第三千紀末期,屬於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取代了蘇美爾語。阿卡德人在吸收以蘇美爾人的語言和文字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造和發展,建立了較為完善的楔形文字體系。後來的巴比倫語和亞述語,主要是在阿卡德語基礎上完善的。

楔形文字傳播的地區主要在西亞和西南亞。在巴比倫和亞述人統治時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發展,詞彙更加擴大和完備,書法也更加精緻、優美。隨著文化的傳播,兩河流域其他民族也採用了這種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蘇美爾人發明的楔形文字已成為當時國家交往通用的文字體系,連埃及和兩河流域各國外交往來的書信或訂立條約時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後來,伊朗高源的波斯人由於商業的發展,對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進行了改進,把它逐漸變成了先進的字母文字。

古代歐洲所經歷的各個時期在某種程度上和遠在東方中國的倒是有點相似,或說巧合,只是遲滯了若干個世紀。在東方,周王朝衰落後各諸侯國群起紛爭;在西方,羅馬帝國在公元286年分裂為東西兩羅馬,到公元五世紀,曾經強大無比的羅馬帝國終於煙消雲散。羅馬帝國消亡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原在北歐的眾多「野蠻」部落侵掠而下,在古希臘城邦時代就已孕育成熟並伴隨著帝國的強盛而輝煌絢爛的地中海文明也就註定要遭受劫難了。

英語發展里程:
我們已經知道英語也並非是不列顛群島上土生土長的語言。它是在公元五世紀由三個日耳曼部落盎格羅(Angles)、薩克遜(Saxons)、裘特人(Jutes)帶過來的。在此之前,居住在不列顛的人們說的是凱爾特語。

屬於日耳曼部落的盎格羅、薩克遜、裘特人原居地是今天的丹麥和德國北部。他們穿過北海,來到不列顛,並很快將說著凱爾特語的當地人趕到邊遠的蘇格蘭和威爾士地區。其中還有一部分不得不遷徙到歐洲大陸。

這些從北歐侵略過來的日耳曼部落在不列顛分別建起了他們自己的王國。其中比較強大的有七個。它們是:Northumbria、 Mercia、Wessex、Essex、Sussex、East Anglia和Kent。

盎格羅人原來住居的地方叫做「Engle」。他們的語言是「Englisc」,——這就是今天「English」一詞的來歷了。

英語屬於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Family of Languages)的日爾曼語支(Germanic Branch)。追本溯源,我還是從印歐語系說起。

印歐語被認為是新石器時期(公元前7000年前)居住在黑海之北森林(即今日的烏克蘭)里的部落所使用的語言。約在公元前3500-2500年之間,他們開始遷徙,來到今天的西歐、地中海、斯堪迭納維亞,東邊甚至到達印度。他們的語言也隨即傳播開來,分化成現在印歐語系裡的各種語言。

印歐語系共有十二個語支,現在尚有語言正在使用的語支有十個。下面就其中主要的幾個語支來逐個作簡單介紹。

凱爾特語支(The Celtic Branch)——這是最小的一個語支,但是由於它主要是在今日的英國境內使用,所以不得不提。凱爾特各語言源於中歐,曾於公元前400年前後在整個西部歐洲佔主導地位。凱爾特人於兩千多年前遷徙到不列顛群島。後來,在說著日耳曼語的盎格羅-撒克遜人來到不列顛後,凱爾特人被趕到威爾士、愛爾蘭、蘇格蘭。凱爾特語也就變成了今天的威爾士語(Welsh)、愛爾蘭蓋爾語(Irish Gaelic)、蘇格蘭蓋爾語(Scottish Gaelic)。其中有一部分凱爾特人返回歐洲大陸的法國,居住在布列塔尼半島,他們所操的語言就是布列塔尼蓋爾語(Breton)。其它的凱爾特語都已經消失了。威爾士語的句型結構是「動詞+主語+賓語」;愛爾蘭語文學在歐洲可算得上是最古老的了(僅次於希臘語和拉丁語,位於第三位)。

日耳曼語支(Germanic Branch)——這些語言是從古斯堪地那維亞語和盎格羅-撒克遜語演變過來的。由於受到早期基督教傳教士們的影響,日耳曼語和凱爾特語的大多數都是使用拉丁字母的。英語即屬於這一語支。有關英語的一些事實有:英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第二多的語言,——第一當屬我們的漢語;英語使用的范圍最廣;英語是科技語言;英語有最豐富的詞彙;將英語作為母語的國家和地區最多 ……。

和英語的「血緣」關系最為密切的語言就是德語和荷蘭語了。同屬日耳曼語支的還有丹麥語、挪威語、瑞典語(瑞典語是有語調的,這在印歐語系中實屬不尋常,倒是和我們的漢語有點類似了)、冰島語。已消失了的尚有戈特語(中歐)、法蘭克語(法國,不是法語)、倫巴第語(多瑙河地區)、汪達爾語(北非)等。

印歐語系中大多數語言都是有「格(cases)」和「性(genders)」的變化的。這主要體現在名詞/代詞上,當然,動詞等也會跟著起變化。德語中的名詞就有四種「格」和三種「性」的變化,如,das Herz(第一格,做主語),des Herzens(第二格,做定語,相當於Heart's),dem Herzen(第三格,相當與間接賓語),das Herz(第四格,相當於直接賓語);若再加上復數的die Herrzen,der Herrzen,den Herzen,die Herzen就是八種格了。名詞則有三種「性」:陽、陰、中,如,der Lehrer(the teacher,陽性)、die Universitat(the university,陰性)、das Buch(the book,中性)。英語中已經基本上沒有了這樣的「格」和「性」的變化,但還是在一些單詞中能夠看出來,如,代詞的格I(第一格)、my(第二格)、me(第三、四格)、we(復數第一格)、our(復數第二格)、us(復數第三、四格);英語中的性的遺留則體現在一些詞綴上,而且大多是隨事物的自然性別變化的,如,monitor(陽性)、monitress(陰性)、tiger(陽性)、tigress(陰性)、fortress(陰性),——中性是沒有了。

拉丁語支(Latin Branch)或叫義大利語支(Italic Languages)或羅曼語支(Romance Languages)——這些語言都是從拉丁語演變過來的。拉丁語可是歐洲最重要的古典語種,盡管它已經從人們的口頭上消失了。在很長的時間里,它曾經是科學上和教堂里進行交流的主要工具。它的字母至今還被大多數語言使用著。

在拉丁語支里,義大利語和葡萄牙語可算是拉丁語的最核心的嫡系語種了。西班牙語曾受到阿拉伯語和巴斯克語的影響;羅馬里亞語則深深地烙上了它周邊的斯拉夫各語種的印跡。另一重要語種法語自拉丁語演變出來後就走得更遠,發音已大不相同,卻有著更多的日耳曼語和凱爾特語的印記,——只是在拼寫上尚留有一定的拉丁語的痕跡。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在一千多年前尚是同一語言。西班牙語則是目前拉丁語支里使用人數和范圍最多最廣的語種,除了在西班牙,拉丁美洲大多數國家都是說西班牙語的,——它也是聯合國里五種官方語言之一。

拉丁語的語法系統對世界很多語言都產生過非常重要的影響。它的名詞有三種「性(genders)」和六種「格(cases)」。特別是它的句式結構(主語、謂語、賓語等)也成了很多其它語言的規范。——漢語的第一本語法書籍《馬氏文通》就是一本「拉丁文法」,它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以至於今天的漢語語法無論如何推陳出新最終還是脫不了「拉丁文法」的窠臼。

最後一個要介紹的、也是非常重要的語支是斯拉夫語支(Slavic Branch)——斯拉夫語言的使用范圍在東歐。隨著羅馬帝國在公元四世紀(364 DC)的分裂和五世紀的分崩離析,基督教會也分離成西方的天主教(Catholic Church)和東方的東正教(Orthodox Church)。在天主教的范圍內人們仍然使用著拉丁字母(Latin alphabet),而在東正教地區人們使用的是從希臘語演變過來的西里爾字母(Cyrillic alphabet),——斯拉夫語言使用的字母。很多斯拉夫語言是非常接近的,只是在書寫上略有分別,象克羅埃西亞和塞爾維亞語實際上就是一種語言。斯拉夫語言的重要特點是它們的輔音字母組合和名詞眾多的格(可多達七個)。斯拉夫語言里最古老的當屬保加利亞語;最重要的就是俄語了。其它主要語種還有:波蘭語、烏克蘭語、捷克語、斯洛伐克語等。

印歐語系裡,人們經常所說的三大語支就是上面述及的日耳曼語支、拉丁語支和斯拉夫語支。沒有提到的還有:The Baltic Branch(代表語言有立陶宛語Lithuanian和拉托維亞語Latvian),The Hellenic Branch(僅存的語言就是希臘語了),The Illyric Branch(代表語言是阿爾巴尼亞語),The Armenian Branch(目前尚有亞美利亞語),The Iranian Branch(都是從古波斯語——Ancient Persian——演變而來的,其中最大的語種就是伊朗語——阿富汗也有相當一部分人說的是伊朗語,次者為庫爾德語Kurdish,只是今天生活在土耳其、敘利亞、伊朗、伊拉克等國的庫爾德人尚沒有屬於自己的國家),The Indic Branch(都是從古梵語Sanskrit演變出來的,是語種最為繁多的一個語支,如,印地語Hindi、巴利語Pali——佛教用語、烏爾都語Ur、尼泊爾語Nipali、孟加拉語Bengali等)。除這些外,還有兩個語支The Anatolian Branch和The Tokharian Branch已經沒有現存的語言了。

以上是英語所屬的印歐語系的大致情況。這里提到的種種語言既然都是屬於一個語系的,基本上可以說應該是從同一種語言——古印歐語演變過來的,那麼在它們身上總該能找出些聯系。事實也的確如此。——英國人瓊斯(Sir William Jones,1748-1794)當年就是發現Sanskrit與歐洲諸語種有著驚人的相似才使得這一古老的語種回到印歐語系這個大家庭中去的。就英語而言,它是日耳曼語支的一員,與德語有著天然的淵源關系。在英語的發展成長過程中,它又和拉丁語、法語等發生過千絲萬縷的聯系。英語中有著十分明顯的這些語言的痕跡,是我們學習英語時應該要了解的內

越南文字發展歷程http://hi..com/lovebearchen/blog/item/365b5f0fe480362a6059f3f5.html

⑤ 烏字.古義是什麼,今義是什麼



指「烏鴉」、烏白馬角(喻不可能實現的事情)、烏飛兔走(喻日往月來,時版間流逝)權、烏合之眾。
黑色的:烏亮、烏雲。
無,沒有:化為烏有。
文言疑問詞,哪,何(烏足道哉?)
古同「嗚」,嗚乎。
姓。

筆順編號:3551
筆畫順序:撇、橫折鉤、豎折折鉤
、橫
謎語:此字表面長得黑,添上眼睛立馬飛(打一字)——烏
謎語解析:黑,有烏黑之意,而「烏」字若是在中間點上一隻眼睛,立馬變成「鳥」字,自然可以遨遊在天空了。

⑥ 鳥字的演變過程

一、「鳥」字的演變過程是:

二、基本釋義

[ niǎo ]

1、脊椎動物的一大類,體溫恆定,卵生,嘴內無齒,全身有羽毛,胸部有龍骨突起,前肢變成翼,後肢能行走。一般的鳥都會飛,也有的兩翼退化,不能飛行。如燕、鷹、雞、鴨、鴕鳥等都屬於鳥類。

2、(Niǎo)姓。

[ diǎo ]

舊小說中用作罵人的話。

三、組詞有小鳥、飛鳥、鴕鳥、鳥瞰、翠鳥、梟鳥、羈鳥、候鳥、留鳥、朱鳥、黃鳥、風鳥、鳥槍、鷙鳥等。

(6)烏字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一、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鳥,長尾禽緫名也。象形。鳥之足似匕,從匕。凡鳥之屬皆從鳥。

白話版《說文解字》:鳥,長尾禽的總稱。象形。鳥的足形似匕,所以字形採用「匕」作邊旁。所有與鳥相關的字,都採用「鳥」作邊旁。

二、相關組詞

1、鴕鳥:[tuó niǎo]

鳥,是現代鳥類中體形最大的,高可達3米,頸長,頭小,嘴扁平,翼短小,不能飛,腿長,腳有力,善走。雌鳥灰褐色,雄鳥的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生活在非洲的草原和沙漠地帶。

2、留鳥:[liú niǎo]

終年棲居生殖地域、不依季節不同而遷徙的鳥類。如烏鴉、喜鵲、畫眉等。其中部分種類也具有追尋食餌、作較短距離漂泊的習性,如啄木鳥、山斑鳩等。

3、蜂鳥:[fēng niǎo]

鳥類的一科。有很多種,體型大的像燕子,小的比黃蜂還小。羽毛艷麗。喙細長呈管狀,舌能自由伸縮。以花蜜和花 上的小昆蟲為食,有傳粉作用。主要產於南美和中美。

4、水鳥:[shuǐ niǎo]

在水面或水邊棲息以及從水中捕食的鳥類的統稱,如鷺鷥、野鴨、海鷗等。也叫水禽。

5、益鳥:[yì niǎo]

直接或間接對人類有益的鳥類,如捕食害蟲的燕子、杜鵑等。

⑦ 蒙古族的姓氏的烏從哪演變🉐

蒙古族的姓氏的烏從哪演變🉐蒙古族的姓氏解釋
蒙古族為什麼會姓李和姓陳呢?
...展開
有獎勵寫回答共2個回答
誒等會不行
聊聊關注成為第46位粉絲
蒙古族的姓氏解釋:
蒙古族姓氏發展的歷史,經歷了原始社會的各個發展階段。在古代,每一個部落就是一個氏族。人們在相互稱呼和詢問某人時,在其名前冠以該人的氏族名稱或族號。
所以,雖然古代蒙古族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家姓」,但他們有氏族、部落名稱加上那個特殊的復數升格後綴而成的「敖布格」,也就是族姓。如拉施特在《史集》中記述塔塔兒部落時說:「凡是出自此部落的人,如果是男子,便喚作圖圖忽里歹;若是女子,便喚作圖圖忽里真。」
《蒙古秘史》中也反映了這個習慣,如孛端察兒問女俘:「你是哪個氏族的人」(或譯作你姓什麼)對方則答是某某氏族人某某。這里氏族名稱顯然是在起著姓的作用。即使在現代生活中,為防止同名者混淆,蒙古族還保留著名前附帶父名的習俗,並按照現代用法在大多數情況下只寫父名的第一個字母。
隨著歷史的發展,國內各民族間交往的頻繁,蒙古族的姓氏也有很大變化。至少從元代開始,就有不少蒙古族改用漢字單性,如郭庸、周述忽、李朵兒、魂賽因,趙伯顏等皆是。
到明代以後,蒙古族改用漢姓的逐漸多起來,特別是臨近漢族聚居地區的蒙古族用漢姓漢名的就更多了。在改用漢姓的時候一般都取其祖先中的出名人物的名字頭一個字的音,或取其氏族、部落名稱或姓氏的頭一個字的諧音作漢姓,如孛兒只斤或博爾濟吉特氏改姓包,乞顏或奇氏溫氏改姓奇等等。
過去借用漢姓的原因也不完全一樣,有的是為當時封建統治者立過功,由封建皇帝賜的姓;有的是蒙漢兩族通婚,子女改用漢姓;更多的情況是,共同的地域和經濟生活,使蒙古族在風俗習慣方面接受了漢族的影響。
中國歷史上曾經有過民族關系不平等的時期,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得不到尊重,因此也促使許多人改用漢姓漢名。解放後,中國各民族實現了一律平等,民族歧視現象被消除,蒙古族人民的風俗習慣受到尊重,民族文化傳統得到發揚光大,因此人們都喜歡用美好的蒙古語取名字。
而且姓從名的現象也很普遍,例如烏雲達來姓烏,巴音呼姓巴等。人們在交往中可以按照逐漸形成的共同習慣,根據彼此間的關系和對方的年紀大小稱老烏或叫小巴。
現在家族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族姓的作用早已被時間的長河沖淡了,姓名只是一個人的符號,然而,蒙古族群眾對取名卻不是那麼輕率的。他們把給孩子取一個稱心如意的名字看作是一件大事,而且為孩子取名時,潛在的文化心理和風俗習慣,像一種無形的規制規范著人們。
比如,誰也不會用意思不吉利的詞作為孩子的名字,通常都用含有褒義和吉利的詞來命名,如寶音合什格(福祿)、烏力吉寶音(福壽)、吉爾格拉(幸福)、阿木古郎(平安)就是比較常見的。
一般還用寓有一定意思的雅字來寄託美好的願望,如烏雲達來(智慧的海洋)、朝克德力格爾(奮發向上)、烏雲其其格(智慧之花)、斯琴格日樂(智慧之光)等,也是常見的。
其次,還要考慮名字的響亮,如哈丹巴特爾(剛毅英雄)、芒列巴特爾(先鋒英雄)等。
孩子生下來後,一般都由家庭中最受尊重的長輩來為他取名,舊時信奉佛教的人家,也有請喇嘛取名的,蒙古族取名時也有避諱習俗,就是避免使用祖宗和長輩的名字。
取名中也能反映出某一時期的社會風尚。現在中老年婦女中,取名叫杜達古拉(招弟)、胡吉雅(得子)的大都因父母抱子心切而取的名字;那些叫瓦其爾、官布扎布等帶有佛教色彩的藏名和哈豐阿、胡珠榮嘎等滿語名字的人,大都是出生於解放前。
而那些叫蘇日娜(好學)、烏日娜(靈秀)、納敏夫(黨的兒子)、安吉斯(耕耘)的則是新中國成立後來到人世間的。
(7)烏字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部落與姓氏關系
蒙古族人的姓是和部落名, 部落首長名, 地域名等有密切關系,在宗室家族發展演變過程中姓也有所變化,有的按等級或類別又劃分出不同的姓氏。
如: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部落博爾吉錦氏姓寶,清朝時大部分均有官職,無官職的也奉台吉待遇,元重臣扎勒瑪所屬的烏利揚罕部姓烏,清朝及清以前其歷代後裔非官員者均奉塔布囊待遇。相當於寶姓的台吉待遇。寶,烏二姓是蒙古族最高貴的姓,歷來如此。
因而因各種原因,如犯罪,破落,或受排擠等不再相配的人被視為非正統的人則不能再用寶姓和烏姓,但這些人為紀念自己的姓,往往在改稱它姓時用其同音字,如把寶改成鮑,包等。其他部落的蒙古人也有類似的情況。還有賜姓的作法,對多年在一起的外姓人或奴隸表現好的可以賜姓。?

⑧ 百家姓「烏」的來源

烏(Wū)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姬姓,是以官職命姓。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相傳少昊作東夷部族首領時,以鳥名任命職官,有烏鳥一職。族徽為大烏,其族中有烏鳥氏,負責掌管高山丘陵,其後人便去鳥字姓烏,稱烏氏,是今天烏姓的最早起源。金天氏少昊,即黃帝曾孫帝嚳之子,名摯,故烏姓亦為黃帝後裔。
2、出自西戎。古代隴西有烏氏國(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六盤山東),是西戎的一支。後來被秦國攻滅,國人以烏為姓,稱烏氏。又據據《宋書·外夷傳》所載,南朝宋時,安定國,其王姓烏氏。
3、出自古代鮮卑族復姓,為烏石蘭氏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有代北三字姓烏石蘭氏,進入中原後改為漢姓烏氏。又據《通志·氏族略》載:「溫石蘭之為石,烏石蘭亦為石,又為烏。」
4、出自回族有烏姓。回族中的烏姓,主要源自明朝皇帝朱元庫的賜姓。據《賽典赤家譜》載:「咸陽王(賽典赤)奉旨征平西夏,以得勝之兵戍守寧夏、渭南等處,所有兵將保屬哈蜜(密)征調。以名為姓。明太祖定鼎金陵,賜為十姓:曰閃、日者、日白、曰苗。日冶、曰烏……」烏姓也有一部分源自經名「烏馬兒」。烏姓回族主要分在陝西、西寧等地。
得姓始祖:少昊。烏姓是少昊氏以烏命名官職,有烏鳥氏得姓而來的。在古史傳說中,重是一個半神半人的人物。有人說他是少昊的兒子。少昊又稱金天氏,和太昊同屬於東夷部族。他以烏為圖騰,設置的官職都以鳥命名。他的都城在窮桑,就是今天的山東曲阜。少吳一共有四個兒子,依次叫做重、該、修、熙。重曾擔任過「木正」,他又被稱作「句芒」。據《姓氏考略》上的記載,烏姓出自姬姓,是黃帝的後代,少昊氏以烏命官,有烏鳥氏,他的後人去鳥字姓烏,稱烏氏。望族出於潁川、汝南、鄱陽。故烏氏後人奉少昊為烏姓的得姓始祖。

閱讀全文

與烏字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