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袁世凱的歷史評價
公正點的 評價
公正評價袁世凱
對政治人物,與其追究其道德,不如認真關注他在制度建設上的取向和作為,那才是影響深遠的東西。
史學家們大都會同意,在大清帝國袁世凱是個頗為前衛的人物。從1895年開始的變法維新運動中,他是強學會的支持者,嚴復的朋友;除了小站練兵成績突出外,所上奏章,談論國事也頗有見地。進入20世紀,身為北洋大臣和直隸總督,推行新政成績最為顯著。
大清王朝最後10年推行新政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廢除科舉,實行新的教育制度。促使朝廷當機立斷,在1905年開始永遠廢除科舉的就是袁世凱和張之洞。而興辦學堂最多的也是他所管轄的直隸(今河北省)。他的精明之處還表現在吸取過往改革受制於原有官吏而失敗的教訓,非常重視「開官智」,把現有官吏的重新培訓擺在突出地位。
在政治體制改革和建立新的社會管理體系方面,直隸也走在全國前列。全國首次地方選舉是1907年的天津市政選舉。這是他努力推行的地方自治運動的成果之一。義和團事件後,規定中國不準在天津地區駐軍,精明的袁世凱訓練三千警察進駐這個地區,維護了主權和地方治安。用警察取代衙役管理社會治安,應該說是一個進步。
在經濟領域,發展工商企業也用力很勤,成績顯著;有的項目至今仍在繼續發揮作用。中國人今天仍熱情傳頌詹天佑修京張鐵路的功績,但往往不了解這條鐵路的決策、資金籌措,包括決定用中國人和中國資金修建等等主要是袁世凱的功勞。一位美籍華人史家說:「它(京張鐵路)是由袁發起、提出和取得的驚人成就。」
以往史學家認為袁世凱是被政治錯誤埋葬的。但即使在政治領域,也有許多事件是值得推敲的。一是袁世凱的稱帝問題。他的稱帝是君主立憲,是有別於封建的帝制的。他是參考了當時比較強大的英日等國的國體。二是簽訂21條。隨著日本等國一些檔案的解密和觀看袁世凱簽訂21條的手跡及簽訂21條前後他的言行,袁世凱在此事件中是沒有大錯的。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他唯一能作的,也就是用艱苦的談判,來換取一些對自己國家有利的條件。在當時,即使換了別的勢力,別的人當政,也只能這樣了。所以最後21條被迫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接受了。5.9國家定為國恥紀念日,說是奇恥大辱,這確實是的。不過在簽字之前的5.8日,袁世凱就向全國通報,說不得已,只有簽了,這實際上是奇恥大辱。在國人說這是奇恥大辱之前,他都承認這是奇恥大辱。在簽訂以後,袁世凱又下了一道手令:不經政府批准,有租讓給外國一寸土地者,以國賊論處。當時的這種談判,就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沒有辦法。當時中國留學海外的精英胡適就說:這個談判應該說在之前中國的歷史當中,是沒有過的,該柔的時候柔,該剛的時候剛,爭取到了對自己最大的退讓。王芸生在30年代初編輯的《60年來中國與日本》的時候也說,在回顧整個談判,袁世凱的指揮和領導,應該說是沒有大錯的。當年的一些歷史學家也都肯定了當時21條的交涉。所以說他拱手賣國,是沒有歷史依據的,陳伯達給他的竊國大盜的「謚號」也是偏頗的。至於出賣戊戌變法和暗殺宋教人,更是缺乏確鑿證據。
除此之外,在政治領域反而有一些是應該肯定的:
首先,執政第一年就制定了《國會組織法》,接著又依法進行選舉,並在1913年初召開了國會。
其次,1913年1月9日公布《文官考試法》,表明他有意建立現代國家機關。其中規定文官高等考試,以國法學、刑法、民法、國際公法、行政法、經濟學和財政學七種為主科,一定要考。商法、政治學、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通商約章等五種為附科,應試者自擇其一。
再次,他推行軍民分治,一再下令軍警不得干預政治,也是完全正確的。
總的看來,他在制度層面的施政有可取之處,不能一概抹煞。
B. 800字近代史對袁世凱的評價
對袁世凱的歷史評價如下:
受孫中山政治繼承者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兩黨利益影響(而非中國國家利益),為維護和宣傳孫文派系發動「二次革命」、中國國民黨顛覆北洋政府繼而國共兩黨先後一黨專政的「合法性」,官方版本的近代中國史對於袁世凱的歷史評價以負面居多,袁世凱的真實形象被扭曲醜化。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馬勇表示,中國國民黨在1927年成功奪權後,對袁世凱進行了大量妖魔化工作。實際上,沒有袁世凱就沒有民國的建立。因有史料支撐,部分學界人士對袁世凱的功過已經有趨於客觀公正的評價;袁家子孫表示,受官方誤導,民間近百年來對袁的評價還是以負面居多。而關於他的負面評價是否公允也遭人質疑。
袁世凱在軍事、經濟、教育、文化、政治等方面各有建樹,他和平逼迫清帝退位,以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避免流血沖突的方式結束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他領導的北洋政府開放黨禁,解放思想,使中國在思想領域上出現自春秋時期後第二個「百家爭鳴」時期。經濟上確立「私有產權」制,推行「自由經濟」,使中國經濟在晚清後出現快速發展的「黃金時代」。有人視袁世凱為一個真正的改革家。
國民黨聲稱袁世凱是暗殺宋教仁的元兇。真正的元兇近代有不同說法。近年來,海內外學者對這樁公案提出不少新證,如認為宋教仁是國民黨內部權力斗爭的犧牲品,對破案出了大力的青幫大頭目、國民黨元老陳其美頗有嫌疑。亦有學者從民初幫會與革命黨交惡情況分析,指出宋教仁是被幫會分子暗殺。[94][95]後來袁世凱欲建立中華帝國,遭到一部分人的反對,起初表示衷心支持君主立憲的北洋軍人蔡鍔也背叛袁世凱。稱帝之舉被部分人視為袁氏政治生涯中的錯誤決定,但當時部分社會精英認為君主立憲制度比共和制度更適合中國的國情,後來的歷史學家唐德剛說,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轉型運動中,不僅袁世凱對共和政體沒信心,而孫中山及後來者蔣介石、毛澤東等人都對共和政體產生過動搖,事實上他們最後都是搞個人獨裁的最高形式皇帝,蔣、毛二公雖然都有做皇帝之實,但力避做皇帝之名,袁公的不幸是他原無做皇帝之實,卻背了個做皇帝之名。
1915年,日本政府企圖逼迫袁世凱簽《二十一條》,在外交壓力下,最終簽訂了《中日民四條約》。但在東亞地區因歐戰爆發而陷入國際權力真空之際,面對日本一國獨強的巨大壓力,在極為不利的條件下,袁世凱竭力維護國家利益,袁世凱政府對於抵抗日方《二十一條》要求,實已盡最大之努力,並拒絕了對中國危害最大的條款,袁世凱對《二十一條》的處理已使中國利益最大化,沒有讓日本把中國變成第二個印度(印度被英國殖民)。胡適稱《二十一條》的談判是弱國外交的勝利。[98]再加上《二十一條》中的相關條款跟孫中山之前為籌款而主動提出的涉日條款相似,因此以此深究實在有欠公允。袁世凱本人也號令全國教育聯合會將簽訂條約的5月9日定為「國恥日」,依此警勵國人毋忘此日,誓雪國恥。
C. 關於袁世凱的歷史故事,簡要一點
朝鮮歲月
1881年,22歲的袁世凱投奔其父輩至交、淮軍將領吳長慶,在其手下營物處聽差。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因為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所以要求中國出兵平息叛亂,清廷派吳長慶、丁汝昌海陸兩軍赴朝平叛。袁世凱隨吳長慶部前往。期間,無論行軍宿營勘探登陸地點,都表現得非常勇敢。那時清軍缺乏訓練、紀律渙散,進入朝鮮境內,搶劫財物、姦汙婦女時有發生,袁世凱認為有損大清國體面,為嚴肅軍紀,遂不經請示將七名違紀士兵斬首,受到吳的贊揚。從此,袁世凱放開手腳,雷厲風行的處罰違紀士兵,加強軍隊管理,嚴明軍紀,使部隊面貌煥然一新,戰鬥力迅速提高。部隊到達漢城,袁世凱積極參與作戰計劃的制定,沖在平息叛亂戰斗的第一線,親自帶領部隊攔截叛亂頭目李罡應的衛隊,使誘捕李罡應得以順利實施。隨後,搜捕圍攻叛亂士兵的戰鬥打響,袁世凱奮勇當先,積極勇敢。
叛亂被平息了,朝鮮國王李熙深表感激,設宴招待吳長慶、張謇、袁世凱。清廷也對袁世凱嘉獎並升為同知。
為了控制朝鮮的局勢,也為了對抗日本對朝鮮的覬覦,清政府命令吳長慶部留駐朝鮮。朝鮮軍力薄弱,軍隊更加無能,袁世凱乘機向朝鮮王宮提出建議:由中國為其培訓五百名禁軍,再交給王宮自統,然後再進一步培訓至四千人,以防範日本。朝鮮王宮遂向清政府提出要求,於是袁世凱開始為朝鮮培訓其王宮禁軍。袁世凱建立規章制度,按照英德軍隊先進的訓練方法訓練了一支新型軍隊,受到朝鮮國王的好評,袁世凱卓越的軍事才能,先進的練兵思想得以施展。隨後袁世凱又視察朝鮮其他軍事基地、地形、裝備等,檢閱部隊,又為其成立了一支部隊,即振撫營並負責訓練。
D. 袁世凱對中華民族的八大歷史貢獻,又有幾個人知道
1、袁世凱是中國近代軍隊的締造者。
1894年冬,因甲午戰爭中失敗,清政府決定改革軍制,命廣西按察使胡遹棻在天津馬廠募練定武軍五千人。次年袁世凱以親歷甲午戰事的身份呈《上督辦軍務處稟》,12月光緒皇帝令其到天津小站接練定武軍。他仿照西國陸軍分設步、騎、炮、工、輜等兵種,適應近代作戰;聘用德國教官,實施軍事訓練;開辦隨營學堂,培養軍事人才,此為中國軍隊近代化肇起。
2、袁世凱不是戊戌變法失敗的罪魁。
近年的研究發現,後黨發動政變起於袁告密之前。政變之初,慈禧上諭斥責康有為「莠言亂政」,並將康有為停職待參,領軍人物的冷遇已經顯示變法將夭折。袁的稟報使慈禧對維新人士的制裁手段更為酷厲,結局更為慘烈,但這並非變法崩俎的根本原因。
3、百年來當政者中重視教育第一人
光緒27年,他聯合湖廣總督張之洞、湖南巡撫端方上書朝廷教育改制,開啟了我國近代教育的全新起點和高速發展。他督魯時創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所官立大學堂——山東大學。他在直隸總督任內的幾年建立了大學兩所、各種專門學校29所。1905年廢除科舉後,他為培養新式人才,確立發展師范教育這一戰略,建立各級師范學校有40多所。他壓縮軍費用以發展全免費的國民學校,即四年制初級小學。
4、創立了中國近代警察體系
1900年以前,中國的城市從沒警察,維持社會治安由駐防軍或衙役負責。1902年,袁世凱在直隸省城保定首設巡警總局和分局,並參照外國擬定了中國最早的《警務章程》。1905年,他又在北京、天津建立了巡警,4年後全國各大城市都有了巡警。
5、督修了中國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1905年,他任用人所熟知的「留美幼童」詹天佑為總工程師兼辦路務,修成170多里長的京張鐵路。兩年後,袁世凱奏請朝廷任命詹天佑出任漢粵川鐵路總辦。此外還有新易鐵路、中國和比利時合資建成的蘆漢鐵路。
6、中國實行憲政第一人。
他首先在天津搞法制改革,引入西方議會制度,實行憲政。後在全國倡導實行君主立憲,認為「官可以不做,憲法不能不立」。對中國民主進程的推進所作出的貢獻不可磨滅,在晚清時期高舉「立憲」的大旗,孤軍奮戰請求立憲,對晚清憲政的形成至關重要。
7、對建立中華民國居功至偉。
可以說,沒有袁世凱就沒有中華民國。辛亥事變後在同盟會影響下獨立的省份僅有江蘇、四川、山東三省,其餘地區多為立憲派陣營。政治和軍事上強弱顯見,雙方打鬥,南方必敗。朝廷在軍事上占優勢時卻與亂黨談判從無先例,正是袁的授權與安排,南北議和在上海正式啟動,也是袁促成了國家政權的和平移交。孫中山曾說過「此次清帝遜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
8、極力推動中國經濟走向近代化。
他解除開辦企業的若干限制,從1912年到1914年這3年間,新開的工廠為4000家,民族資本興建的麵粉廠、火柴廠、卷煙廠、造紙廠以及採煤、冶煉企業等都獲得長足的發展。袁世凱投資了開灤煤礦、啟新洋灰公司和自來水公司並擁有股票,特別是年產水泥20萬桶的啟新洋灰公司在全國規模最大。
常言道「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鑒以往可以知未來」。但歷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讓我們遇見未來這么簡單,讀到深處的人一定明白,讀史只不過讓我們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動性去創造未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在高曉松的歌詞里,我們除了體驗了一把文藝情結,更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自由與情懷。詩歌為我們締造了一個精神的烏托邦,而史哲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現實,我們不僅要活在現在,更要活在未來。跟著這些經典,遵循著歷史的足跡,一點點掀開面紗,還原真實的場景,感受時光的流逝,追逐著哲人的思想,一點點探究人類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E. 歷史人物袁世凱,對中國近代歷史有哪些貢獻
編練新式陸軍,參與滅亡清國,滅亡清國後參與建立中國的軍事制度,發展工業,發展商業,維護國家領土主權,至於帝制,雲南起事是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如果說袁世凱真想當皇帝,因雲南一個省起事而不舉行五天後的登基大典這說法說不過去,舉行了登基大典才是皇帝,那袁世凱真想真特別想當皇帝嗎,是不是當皇帝的標準是有沒有舉行登基大典,如朱元璋沒有舉行登基大典之前是吳王,只有在登基大典上才能開始穿上龍袍,這樣的例子還有曹操曹丕,袁世凱的身份一直是大總統,為什麼會有關於帝制的討論,袁世凱自己說內容大致是一些人說共和不利於國家穩定,自己死後會因為爭奪大總統發生內戰,而內戰可能又會引發外敵入侵,自己多次訓斥他們,他們一直在進行,上年更是異勢殊幾不可遏,自己攔不住,中國主權本於國民全體,既經國民代表大會全體表決,自己更無討論之餘地,自己無可諉避,他們說的太厲害了,估計一些也戳到了袁世凱的痛處,自己始終籌備為詞,借塞眾望,並未實行,後來決計從緩,凡勸進之文,均不許呈遞,並准備立即召開立法院來以俊轉圜,現在命令所有籌備事宜,立即停止,並說自己身體不好勉強維持,活不了多長了,對於有的說皇帝蔭及後代,袁世凱說中國數千年來史冊所載,帝王子孫之禍,歷歷可征,予獨何心,貪戀高位,還說大總統領導人這個職位很累工作壓力大,國外局勢,當時正處於世界大戰,中國的立場是等等看,傾向協約國。
F. 評價袁世凱和孫中山的歷史作用和影響
孫中山歷經磨難,在上書革新未得到肯定的同時也看到了朝廷的腐敗,認為只有革命才能推翻帝制,在不斷擴大自己的革命隊伍,擴充革命經費,並得到大多數同盟會員的支持下,於1911年10月10日發動了辛亥革命,各省獨立,次年二月清帝遜位,清朝滅亡,他於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被袁世凱所取代。
袁世凱出身行伍,年輕時投軍,和孫中山相反是一名職業軍人,為人陰險,不惜出賣維新派,扼殺了戊戌變法,使得清朝改革受到了壓制,不過他後來曾一度主張學習西方新政,力主廢除科舉、君主立憲、訓練新兵,這在當時還是有一定積極作用,但是由於他善於見風使舵,隨著權力的升遷,他有了與帝國主義勾結的野心,希望通過他們的支持統治中國,於是對清廷的日益腐敗已經不屑一顧,中華民國成立不到半年即奪取孫中山的權力,並宣布尊孔復古,不久還自稱皇帝,但是因為帝制在當時已經不得人心,因此他稱帝不到百日就失敗了。
孫中山在推翻袁世凱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後來他注重培養軍事政治人才,創辦了黃埔軍校,主張三民主義,加強了國共合作,促成兩黨的統一戰線,為解放壓迫和提倡反帝反封建、追求民主共和做出了奠基作用,不過由於他在共產主義方面還存在分歧,更偏重於國民黨人,並沒有通過一個正確的方式推行三民主義,這就為他逝世後兩黨的迅速分裂提供了消極影響。
總的來說,袁世凱由於個人的私慾和其畸形的行為,註定了他的千古罵名,而孫中山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民主革命的發展,為後來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做出了表率,他是中國近代革命的先驅者。
G. 袁世凱對近代史有何影響
袁世凱的一生有著不平凡的經歷。從登州投軍到位極人臣,再到成功逼清退位,而後竟公開復辟,至最終被迫撤銷帝制,身披龍袍離世,其一生充滿了矛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其功與過不得妄加評判,還得待後人細細品讀。
但袁世凱無疑是晚清到民國這段復雜混亂的歷史中的大人物。於治世則為能臣,遇亂世則可為奸雄。斡旋朝鮮共十二年,以其敏銳的政治眼光和獨到的政治素養,一次次維護了清國的主權和尊嚴。而且很有遠見卓識,訓練了一大批近代新軍事人才和將領,成為當時國內最強大的陸軍戰隊,開辟了中國軍隊近代化的新紀元。這些,都是其人生意義上沒有爭議的積極之處。也是他作為「能臣」的表現。
而他最具爭議的一面,恰恰是「謀國」的另一層含義。他能謀人之國,在亂世之中也會謀己之國。對於其稱帝一事的評析,是最能挑戰既成歷史觀和道德倫理,甚至是最能挑戰歷史學本身的。我們只能實事求是地對每件事進行分析。
在最初之時,他是清朝趨向改革和進步的高層官員中的第一人,力求放眼看世界,鞠躬精粹報效祖國。而在政治上,袁世凱又是虛君共和的頭號擁護者。他支持維新派的這個主張,他相信社會的進步只能是循序漸進的,中國只能變君主制度為君主立憲制,而不能急於實行共和。而若解剖此時的袁世凱,可以驚奇發現正是這種在制度建設上的取向和作為,影響了他的一生。
袁世凱對主權觀念非常重視。為了維護中國主權,他甚至願意在山東與東北問題,開放部份權利給予列強,以換取主權的確保。在外交上,一直便視日本為最大敵人,以日為師,並採取聯英美以制日俄的對策。直至最後形式所迫,他仍一面抵制,一面妥協,力圖頑抗日本侵蝕中國領土。可見他定是個忠於清王朝,忠於中華之豪傑~
H. 袁世凱在歷史人們是怎樣評價的
袁世凱是何許人也?在中國上至百歲老翁下至十歲頑童,恐怕大都知道袁世凱。有人說他是一代梟雄,有人說他是竊國大盜;也有人說他是治世能臣,有人說他是賣國賊;還有人說他是愛國英雄,有人說他是賣友求榮的的小人等等。為何對一個人的評價有如此之大的差別,在中國歷史上恐怕沒有幾個人。歷史極為復雜,評價歷史人物,很難用一個框框來簡單地評其一生是非功過,也不能僅僅簡單地根據他的動機如何,而應該根據他的所作所為是否適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是否有利於國家、民族、和社會的進步而定,我們只有事實求是地對歷史人物從事活動的事實活動進行分析,才有可能得到或者基本上得到符合實際的論斷。
袁世凱出生在書香門第世代官宦的大家族,少年聰穎好學,性格剛毅,好武學。青年從戎,胸有大志,他曾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焉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隨軍入朝,鋒芒初露,奠定了他的軍事基礎。尋求自強之道,小站練兵,形成了日後北洋軍閥的班底。保境安民,創建警察部隊。他是推行新政的有力人物,力廢科舉,大辦學校,創辦中國近代公、檢、法體系,創辦商會,發展實業,加強金融管理,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的發展,順應潮流,逼迫清帝退位,實行共和,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因促成共和有功,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不久被推舉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統,他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軍閥鼻祖、中華民國大總統,風雲一時,叱吒中國政壇。在此後時間里他實行新政,推行改革,社會上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經濟上出現了振興實業、提倡國貨的熱潮,政治上民主空氣濃厚,政黨、社團如「雨後春筍,蓬勃興起」,報紙「風起雲涌,蔚為大觀」。
但是袁世凱也是個悲劇人物,在那外強侵入,革命蜂起,內外交困,民不聊生,動盪不安的年代裡,袁世凱以強者的身份,左右逢源,自立派系,確實做過不少有利於國家社會發展的好事,充分顯示了他的雄才大略。但他野心私慾太大,又好迷信,其家人和部屬的慫恿使他產生了稱帝的鬧劇,也暴露了他是亂世梟雄的面目,導致了他的悲劇人生。
綜觀袁世凱從政40餘年的生涯來說,他對於國家、民族和社會發展起過積極作用。他的政敵---民主主義革命家黃興曾這樣評論過袁世凱,他「算得個四十年來天下英雄」眾所周知,黃興是道德高尚、寬容厚道的君子,他對袁世凱的評論是公道的,確切中肯。作為今人的我們,對袁世凱何必那樣耿耿與懷呢?
袁世凱(1859年9月16日-1916年6月6日),字慰亭(又作慰庭),號容庵,漢族,河南項城人,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是中華帝國的皇帝,也是中華民國首任大總統;他是北洋軍閥的領導人,還擔任過大清帝國的首相、朝鮮王朝的總督。他至今被自己的中國同胞罵作賣國賊與竊國大盜,雖然他也曾為中國立下了幾乎被健忘的中國人忘卻了的偉大功績。袁世凱被中國人罵了快100年了,在此我不想罵他,只想談談他對中國近代教育事業的卓越貢獻。
要公正地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要作到客觀,這對一百年來一直具有革命造反思想的中國人來說確實不易。但歷史就是歷史,過去已經發生過的事,你可以掩蓋它,不讓人們知道,但卻無法抹殺它的曾經存在,讓所有人都不知道。
興辦新式教育的楷模
中國的傳統教育,是儒家學者辦的學堂,主講儒家經典。而當今中國社會的教育模式則是全盤來自西方,如教育的管理體制、升學制度、師資系統、教學科目等,如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院等升學制度,象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語文、體育等學科,無不是從西方引進的。這種教學模式,在二十世紀初均被稱作「西學」或「新式教育」,是相對中國傳統的「中學」或「舊式教育」而言的。今天司空見慣的事,在二十世紀初卻是一個創舉。而袁世凱正是這個給中國新式教育帶來曙光的最傑出的人物。
1905年,由袁世凱領銜,聯合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岑春煊、兩江總督周馥等奏請朝廷停止科舉考試,推廣西式學校,得到批准。清政府諭令從1906年起停止所有鄉試、會試和各省歲試。這樣,延續了10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了,為新式學校的發展掃除了障礙。袁世凱後來經常與其子女談起這件事,認為是他一生中最為得意的事情,並說自己從小就痛恨科舉制度。
袁世凱還積極興辦新式學校,通過組建教育行政領導機構、籌措辦學經費和培養師資等措施,使得他管轄下的直隸省(今河北省)的新式教育發展迅速。他建立了以「北洋六鎮」為首的現代化陸軍及「保定陸軍學堂」、「軍醫學堂」等一大批軍事院校;創辦北京、天津兩市的現代化警察部隊,使民國初北京、天津兩市的治安曾享譽全世界;他還是百年名校山東大學的建校元老,於1901年上書光緒帝,創建了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二所官立大學堂,即現在的山東大學(時稱山東大學堂),對當時中國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據統計,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直隸辦有專門學堂12所,實業學堂20所,優級師范學堂3所,初級師范學堂90所,師范傳習所5處,中學堂30所,小學堂7391所,女子學堂121所,蒙養院2所,總計8723所,是整個洋務運動期間興辦新式學堂最多的省份。當時直隸有學生16.4萬多人,位居全國第二,但學務資產有四百八十萬兩,名列全國第一。直到民國初年,直隸教育仍保持優勢,這與袁世凱任直隸總督時打下的基礎不無關系。
積極倡導出國留學、游歷
留學在清末已形成了一種潮流。深重民族危機,使許多有志之士如夢初醒,他們紛紛出國以求「開新耳目,拓其心思,張其能力,他日興國救民,免為奴隸之慘」。一些具有近代意識王公大吏也開始重視留學教育。1896年,清駐日公使為便於使館業務需要,派人到國內招募學生13人到日本學習,成為中國第一批留日學生。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也陸續選派過學生出洋留學。1901年8月,清政府發布上諭:「前據湖南、湖北、四川省選派學生出洋留學,用意甚善,著各省督撫,一體仿照辦理」。
袁世凱積極響應清政府號召,在他任內,積極派遣留學生出國。為解決對新式軍官迫切需求,在籌建和擴編北洋新軍期間,他從自己每月薪金中取三分之一(200兩)作為獎學金,來資助由北洋所創辦新式軍事學堂中學生。後來,還從這些被培養出的軍官中選送一些人去日本留學,其中著名的有孫傳芳、張士鈺、張樹六、劉洵等人。因為新式學堂師資嚴重缺乏,也促使袁世凱在任直隸總督後,不斷選派人到日本經緯學堂速成班學習,「以期多獲教員」。當然,他也清醒認識到速成之師是「……急於造就師資起見,不能備將來之用」,主張「擇優續派赴日,留學廣島高等師范,以備教員之選」。1903年,袁世凱就在北洋大學堂中選出王寵惠等8人赴美留學,這是新政期間中國派出的第一批官費留學生。同年,他從舉人或秀才中選拔吳鼎昌等20人赴日留學。此外,他還積極鼓勵人們自費出國,以解當時因財政窘況而無法擴大留學規模的現狀。正是在袁世凱的不懈努力下,這一時期由政府派出的公費留日學生中,直隸地區所佔比例很大。1903年,全國官費留日學生279人,直隸一地就為60人,佔全國百分之二十還多。
袁世凱還建議選派現有官吏出國游歷。他指出:中國現有官吏「中學」素有根底,對民情和吏治有較深閱歷,如果再能出國「博採鄰邦良法」,必「新舊政法,均能融會貫通,若見諸施行,於治理不無裨益」。於是,他在直隸整飭吏治期間,命令一些未赴任之州縣實缺官員赴日本游歷三個月,參觀日本行政、司法、官署及學校、實業,回省後才能赴任新職。他認為「此項官紳游歷為目前行政改良之漸,即將來地方自治之基」。
重用「海龜」之先軀
學有所用,是大多數出洋留學生的願望。如能回國得以重用,幾乎沒有留學生願意不回國的,這與國家的貧富無關。袁世凱也認識到:日本明治初年,重用出洋回國學生,遂有今日富強之效。所以他主張重用歸國之士,使他們能學有所用。在他任駐朝鮮總督之時,就把早年留學美國的唐紹儀收在幕下,且不斷重用。後來,袁世凱回國被提拔後,唐還在袁手下主管對外事務,特別是有關築路交涉。
在天津小站練兵時,袁世凱就大膽提拔曾經留學國外的軍事畢業生,其中最著名就是後來成為直、皖軍閥代表人物的馮國璋和段祺瑞。馮國璋早年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1895年,他到日本學習軍事,並考察日本軍制,匯編成書,甚得袁世凱賞識。遂被任命為督操營務處幫辦兼步兵學堂監督,而新軍兵法操典多經其一手修訂。段祺瑞也畢業於北洋武備學堂,後來到德國學炮兵一年,回國後,於1896年被袁世凱調入新建陸軍,即被越級提升為炮兵統帶兼炮兵學堂監督。正是袁世凱對歸國留學生的大膽任用,才使新建陸軍成為當時除張之洞編練自強軍之外最現代化的一支軍隊。而對留學生重用,也推動軍中對出國留學熱情不斷高漲。
袁世凱在直隸推行新政過程中,更是力主任用留學生,並將他們陸續派辦洋務及師范、實業各學堂、局、廠。如曾經游歷外洋的馬廷亮、陳恩濤等被任用為保定高等學堂總辦;被派往日本學習的師范學生,多數歸國後就被充實到各個學堂中任教。在直隸地區政府部門中,也有為數不少優等留學生被重用。為推動地方自治,袁世凱在全國各督撫中率先創辦自治局,派留日學生金邦平、黎淵、李士偉等人在局中供職,為其擬訂自治章程。
詹天佑是1872年中國派出的第一批幼童留美學生中的一員。1881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鐵路專科。1905年,在袁世凱保舉下,詹天佑被聘為京張鐵路總工程師。1907年,他在袁世凱奏請下與嚴復等人同時被清廷授於進士出身。在詹天佑的努力下,京張鐵路比原定計劃早四年開通,這是中國工程師自行設計和建築的第一條鐵路!如果沒有袁世凱的支持,詹天佑是不會取得如此成就的。但中國人一提到這條令國人自豪的京張鐵路,多數只知詹天佑的功績,不知袁世凱的伯樂之力。
教育乃富國強兵之母
袁世凱處於一個民族危機日漸加深,西方思想已在中國廣泛傳播新時代。作為新洋務派代表人,他的教育思想與洋務運動時期的其他督撫相比,具有新時代的開拓精神。他積極參與廢除科舉制度,大力倡導官吏出國游歷,開創了前無古人的新事業。他藉助自己的政治影響力,積極推動留學教育措施,使直隸的教育成為當時全國楷模。他的教育措施,在客觀上促進了清末舊式教育向新式教育轉型,並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清末留學熱潮出現及近代留學教育的發展。因此,我們不可忽視袁世凱在中國歷史上的積極作用。
袁世凱興辦新式教育,目的還是為了中國富強。如果袁世凱活到了現在,並仍任政府高官,僅以他的用自己每月工資的三分之一來資助學生一項,絕對可以稱得上是「希望工程」的先鋒、領導幹部興辦教育事業的模範了。這樣的幹部,與貪教育經費、關心自己的情婦重於關心失學兒童之官相比,誰好誰壞呢?誰更關心國家的未來與發展呢?
歷史真相往往是極其殘酷的。人類的歷史,只有人的表演,沒有神與鬼的表演。歷史真相可以把被人捧成的神還原成人,也可以把被人貶成的鬼還原成人。它可以打碎一個人一生的崇拜偶像,也可以使一個極度自信的人感到無知與眇小。它就象新娘子的蓋頭,只有自信與勇於面對現實的新郎才敢去主動揭它,因為媳婦再丑,總是要見公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