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有哪些
古村落歷史文化價值與保護利用 (演示文件)
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的古村落,是中華民族生活、生產、生存的基本載體,是社會組成的細胞,是傳統觀念、習俗、社會與家庭等多元文化孕育而生的中華本土文化。是一部擁有千姿百態、異彩紛呈、文化厚重的史書。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根。 一、中國傳統古村落構成與發展的支撐: 中國傳統古村落是在中國特定的內陸為主的地理條件下,以小農經濟、宗法社會及倫理思想三大社會支撐條件下得以構建與發展。形成中國傳統村落文化的內在機制。 1.在大陸性地理環境,造就了「以農立國」的農業社會文化特徵: 在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自然生態環境復雜多變,地勢呈西北部高,東南部逐漸地,中部為丘陵和平原,南部面海。形成一面臨海、三面陸地圍合的封閉型大陸性地理環境。構建了以土地為基礎的人生本位,珍惜土地、視土地為生命,以土地為求生載體。造就了「以農立國」、「小農經濟為主體」的農業社會體制。形成了中國傳統村鎮、城市建設的文化特徵:
(1)樹立了「天人合一」的環境觀念。 「天人合一」的環境觀念早在三千多年的周代就明確樹立。 「天」——即是客體存在的宇宙、自然及其規律。 「人」——即是主體存在的人生、社會及其規律。 中華文化觀強調二者相互依存、影響和促進的同源、同構的規律性和哲理性特徵。強調人為營造的生存環境應與自然環境相協調適應,並納入其中,成為與大環境中「和諧而統一」、「適應而共存」的有機組成部分。並廣泛應用風水學說選址,建村、鎮、城市及建築。構建了融於自然的古村落環境特色。 西方環境觀念為「天人相抗」、「人定勝天」。 經過工業革命對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教訓,強調保護生態資源與生態環境,樹立了「天人和諧共生」的環境觀念。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2)構建了以土地為基礎的農業國。 「以農立國」「安息於土地」為基礎,形成以農業經濟為主體價值取向封閉的、以集權制生產關系組織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也造就中國傳統村落「耕居結合」的居住形態。一個村落就有如一個小社會。形成了「勤勞自力」、「安居樂業」的價值觀。缺乏開放性奮斗的精神。構建了中國古村追求安全、安靜、功能完善的居住環境。形成中國極富地域性和鄉土氣息的傳統村落居住文化。
2.以血緣、族緣為脈絡,構建了中國宗法社會。 (1)構建了有血緣、家庭、宗族群體派生而成的群體本位。形成以宗法社會構建「大一統」古國。 (2)構建了以血緣為脈絡的社會人文網路。強調家庭、家族、民族間團結、互助、共榮辱的觀念。以「血緣」穩定支撐社會發展,甚至以「血緣」決定人的社會地位。 (3)構建了聚族而居的傳統古村。以宗族傳統建立家訓、家規、家譜,以建祠堂祭祀統領村落發展。
3.以「倫理」與「禮樂」精神,規范道德行為 歷史悠久、傳統文化深厚的文明古國——中國,是以儒家倫理為主體核心的儒、道、釋相結合的哲學體系支撐國家的發展。 以禮、仁、中和禮樂文化為核心構建社會、家庭、個人行為規范、准則。 (1)以「禮」構建人倫秩序而立國興邦,建立道德、仁義的行為模式。 (2)以「仁」構建仁愛思想、樹立道德精神。 孔子曾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強調「仁」是思想核心,就是仁的表述。 (3)以「中和」構建「天人之和」、「人際之和」、「身心之和」。 孟子常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因此儒家以「尚中」之道為求「和」的「標准」與「限度」形成中國文化崇尚「中和」的審美觀。 (4)以「禮樂」構建道德情感和人的心理溝通。體現了古人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審美的標准。 倫理精神支撐著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也深深影響著中國城市、鄉村及傳統建築的構建與發展。 傳統古村構建中同樣的倫理精神所支撐。 構建以宗祠、關帝廟教化中心及公共活動中心,以施「倫理」、「禮樂」文化中心。強化道德教化與人際和諧與交往。 古村人居環境和居住建築中,強調長者為上,建立長幼、男女、內外有別的等級秩序
2. 從文化生活角度,如何解讀保護中國傳統村落的必要性
①鄉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透過傳統村落可認識傳統文化,促進優秀傳統文版化的繼承和發展權。(3分)
②保護傳統村落對於展現中華民族多樣的歷史文化成就具有重要作用,對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有重要作用。(3分)
③能夠傳承中華民族精神,體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3分)
④有利於培養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實現文化強國。(3分)
3. 從文化生活角度解讀保護中國傳統村落的必要性
①鄉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透過傳統村落可認識傳統文化,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繼內承和發展。(容3分)
②保護傳統村落對於展現中華民族多樣的歷史文化成就具有重要作用,對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有重要作用。(3分)
③能夠傳承中華民族精神,體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3分)
④有利於培養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實現文化強國。(3分)
4. 我國保護傳統村落的文化意義
1、鄉村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透過傳統村落可認識傳統文化,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2、中國文化來源於傳統村落,在經濟發達的今天,這種原生態的民俗文化就尤其珍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最根本源泉。
3、保護傳統村落對於展現中華民族多樣的歷史文化成就具有重要作用,對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有重要作用。
4、保護傳統村落能夠傳承中華民族精神,體現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5、有利於培養我們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實現文化強國。
(4)傳統古村落的歷史文化價值擴展閱讀:
傳統村落是孕育中華文明的沃土。近年來,中國加大了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力度。
2012年印發的《關於加強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加強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傳承和利用,同年公布了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經過四次全國性調查認定,4153個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已經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根據會上發布的《首批51個國保省保單位集中成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程評估報告(徵求意見稿)》,項目評估課題組對首批傳統村落整體保護項目中的47個傳統村落進行了10次實地調研。
重點對工程實施進展、工程質量把控、專項資金使用情況、遺產「活化」途徑、改善當地民生、促進地方文化經濟發展的作用等各方面情況進行摸底調查評估。
其中,47個傳統村落工程完成率達84%,國家文物局下撥的經費使用率平均值為79%,文物保存質量、文物安全明顯改善,傳統村落風貌得到更好保護。
文物部門在文物修繕、活化利用、產業發展、社會參與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創新。有一半的村落人均收入高於所在縣平均水平,70%村落的旅遊收入實現近40%的增長。
5. 徽州古民居的歷史價值
作為徽州文化最具典型和普遍意義的載體物——那些分散存立於古徽州大地上的眾多風格特異又典雅巧麗的徽派建築,乃是中國農耕文明社會後期較為成熟的一大傳統建築樣式,主要以古水口、古民居、古園林、古祠堂、古牌坊、古亭閣、古橋、古塔、古廟宇等具象實物存在為體現形式,它既是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中造就出來的、集合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於一體的一種物質實體,又是古徽州社會歷史上自然地理、生態環境、經濟、政治、以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等在物質形態和精神理念上的反映,它受到徽州山水自然因素的制約與古代民間堪輿風水理論的影響,具有高超的建造技藝和渾厚的文化蘊意,尚且地域特徵鮮明,其中數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最突顯,號稱徽州「古建三絕」,它們融古樸、秀巧、典雅、富麗於一身,在造型、功能、裝飾、結構諸方面自成一格,保持著獨特的藝術風采和魅力,不僅具有實際應用功能和開發使用功能,而且具有科技工藝價值、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乃至旅遊觀賞價值。
徽州古民居的布局安排和設計建造注重的是建築與環境、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透現出「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這是它的一大特色,堪稱中國古代人居建設的傑出典範之一。首先在徽州眾多的自然村落里,那成片的古樸民居鱗次櫛比,遙望鴛瓦鱗鱗、粉牆矗矗,棹楔崢嶸,鴟吻聳拔,躍動著和諧的美感。再從其外觀造型看,徽州古民居不僅有低層及坡頂形式,而且還升高房屋頂兩端或印斗式或鵲尾式的山牆使其超過屋面及屋脊,建造成呈水平線條狀和對稱跌落的三疊式或五疊式馬頭山牆(俗稱「封火牆」),既可防火焚屋也可御風掀瓦,不但實用尚且美觀。那些宅屋大多坐北朝南,倚山枕水,或兩層樓或三層樓磚木結構,其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民間俗稱三間式:中為廳堂,前辟天井,側設兩廂卧室。廳堂乃是整個宅屋的主體部分和公共場所,主要用於迎接賓客、舉行婚喪紅白喜事大禮、開展祭祖祀先活動等,也是居家族眾會聚議事和日常起居之處。一般廳堂之間,傢具陳設古樸雅緻,中堂與立柱之上及兩廂外壁間大多布置頗有品位的字畫或者垂懸古舊楹聯和書畫小屏,盈溢者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屋內天井則具有通風排水、採光納氣的功能作用。居家之人端坐廳堂之上,就能夠晨沐朝霞、夜觀星斗,深切契合著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學意蘊。有些家庭還在天井中設置假山,擺放盆景,並砌池養魚,可謂怡然愜意。倘若依據天井位置和布局形制,徽州古民居宅屋大致可分四類:其一為「凹」字型住宅,一般為三開間、內天井,俗稱「一顆印」;其二為「回」字型住宅,多為兩進各三間樓房,實為兩座「凹」字型住宅相向組合而成;其三為倒「工」字型住宅,實為兩座「凹」字型住宅背向組合而成的雙天井宅樓;其四為「曰」或「目」字型住宅,也就是三間兩進或三間三進宅樓,各進之間均辟有天井且兩邊俱以廊房相連。整座宅屋相對封閉,除大門、邊門外,只開辟用於防盜的小窗,因為徽州居民中大半成年男子都在外經商或做官,居家者多屬婦孺老幼,為保障人身財產安全需要宅屋建築密實牢固。在悠長的歷史歲月里,各家門戶一旦關起便自成一統,相對獨立,邊門一開則合族由一個大門出入,大家共同拜祭祖宗先人,這生動反映了古徽州人聚族而居歷久不變的鄉俗民風。同時,一村之中,往往毗連宅屋座座相挨,進進套建,一如人們慣常所雲「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檻窗」之景況,其規模恢弘,又真實再現了徽州宗族世家子孫繁衍人丁興旺的歷史事實。
同其它徽派建築物一樣,徽州古民居也多採用磚木石原料構造而成,且無不將鏤刻著山水人物、花草鳥獸、紋飾圖案及戲文故事等富麗內容的磚雕木雕石雕構件,鑲嵌應用在宅屋的門罩、門窗、門額、欄桿、樑柱、雀替、承托、柱礎、裙板、庭院、花台等單元處,表現出卓絕的建築裝飾水平與高雅的實用藝術品位,使宅屋精美,如詩似畫,此乃古徽州民居宅第的另一大特色。諸如黟縣西遞的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履福堂、膺福堂、篤敬堂等、黟縣宏村的承志堂、德義堂、三立堂、樂賢堂、培德堂、松鶴堂等、歙縣棠樾的五世同堂宅第、縣城斗山街成片古民宅等、休寧縣溪頭村的三槐堂等、祁門縣渚口村倪氏兄弟「進士第」(又稱「一府六縣」宅第)等、婺源縣江灣村的培心堂、敦崇堂等、績溪縣上庄鎮的胡開文紀念館、胡適故居和瀛洲村162號章錫久戶古宅屋等,此外還有屯溪區的程氏三宅、徽州區的潛口民宅、呈坎村毗接成片的明清宅第等均為徽州古民居的典型代表。有意思的是,徽州古民居如今還堂皇地走向了世界——原屬休寧縣黃村的蔭餘堂於近年被整體原封移遷到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落戶並供人們參觀,向世人展現了透現傳統徽州文化韻味的徽派建築的奇特魅力,從而也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6. 怎樣推進農村傳統歷史文化古村落
傳統村落是指擁有物質形態和非物質形態文化遺產,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專學、藝術、屬社會、經濟價值的村落 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體現著獨特鮮明的農村特色,是農耕文明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 作為一個擁有悠久農耕文明史的國家,中國廣袤的國土上遍布著眾多形態各異、風情各具、歷史悠久的傳統村落。 傳統村落是在長期的農耕文明傳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結著歷史的記憶,反映著文明的進步。 傳統村落不僅具有歷史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對於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等具有重要價值
7. 皖南古村落的文物價值
皖南山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保存了大量形態相近、特色鮮明的傳統建築及其村落。皖南古村落不僅與地形、地貌、山水巧妙結合,而且加上明清時期徽商的雄厚經濟實力對家鄉的支持,文化教育日益興旺發達,還鄉後以雅、文、清高、超脫的心態構思和營建住宅,使得古村落的文化環境更為豐富,村落景觀更為突出。
皖南古村落與其他村落形態最大的不同之處是,皖南古村落建設和發展在相當程度脫離了對農業的依賴。古村落居民的意識、生活方式及情趣方面,大大超越了農民思想意識和一般市民階層,而是保留和追求與文人、官宦階層相一致,因此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皖南古村落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礎上,採用不同的裝飾手法,建小庭院,開鑿水池,安置漏窗、巧設盆景、雕梁畫棟、題蘭名匾額、創造優雅的生活環境,均體現了當地居民極高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皖南古村落選址、建設遵循的是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周易風水理論,強調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對自然環境的充分尊重,注重物質和精神是雙重需求,有科學的基礎和很高的審美觀念。 古宏村人規劃、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建築奇觀:巍峨蒼翠的雷崗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寵大的牛軀。引清泉為「牛腸」,經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後,經過濾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人們還在繞村的河溪上先後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這種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全村現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餘幢,古樸典雅,意趣橫生。
8. 結合文化生活,對保護古村落的價值
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保護古村落對研究人類 文明的演進有版著積極地意義。
古村權落作為文化遺產,承載著傳統文化,保護 古村落有利於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傳播和交流。
有利於增強對民族文化 的認同感、凝聚力。
能夠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有利於提升我國文化的世界 影響力。
讓更多的人記得住鄉愁,增強人民對鄉土的熱愛和保護歷史記憶的 情懷,守住中華民族文明的根。
9. 南社明清古村落的藝術價值
由民居、祠堂、書院、店鋪、家廟、古榕、樓閣、村牆、古井、巷道、牌樓等構成具內有濃郁珠江三容角洲特色的農業聚落文化景觀,難能可貴的是未破壞的明末清初的建築比較多,保留大量石雕、磚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築構件,具有較高藝術價值。謝氏大宗祠、百歲翁祠、百歲坊、謝遇奇家廟、資政第等是南社古建築群中的精品。古民居布局以金字間和明字間為主,祠堂除謝氏大宗祠以三進布局外,各家祠、家廟則是以二進四合院落形式,廣府建築風格為主,同時也受潮汕、吳越及西方建築文化影響。是難得的珠江三角洲明清古村落的典型實例。
10. 傳統民居的現代價值
一、中國傳統民居概述
1、中國傳統民居的歷史
中國傳統民居的歷史非常悠久,從先秦發展到本世紀楚,其基本特點始終是以木構架為結構主體,以單體建築為構成單元。盡管隨著歷史的推移,在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區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但總體而言,住宅的這種格調變化沒有太大的突破,從而形成不同於西方傳統住宅的獨特體系,傳統民居的具有濃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顯露出中國的思想內涵。
2、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分類及布局
中國地域遼闊,粗略統計民居形式不下四十餘種。概約地劃分為七大類,即:庭院式民居、窯洞式民居、
干闌式民居、氈房和帳房、藏族民居(如圖二)、維吾爾族民居及其他特殊類型民居。庭院式民居這種應用最為普遍,是漢族、回族、滿族、白族、納西族,甚至包括部分蒙古族長期採用的民居形式,有著悠久的歷史。所謂庭院式民居即是以單間組成的條狀單幢住房為基本單位(一般為三間一幢),周回布置,組成院落,成為一種室內室外共同使用的居住生活空間形態。由於氣候、傳統及風俗習慣的不同,庭院式民居在具體表現上又可分成三種,即合院式、廳井式、組群式。
3、傳統民居存在的意義;
建築文化不是封閉的,而是繼承、創造、延續的產物,就傳統民居的可持續發展而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只有不斷的從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非常寶貴的現實遺產中,不斷發掘它對今天發展的積極一面,並且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作為今天設計的源泉。只有這樣才能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設計道路來。在繼承優秀建築文化傳統時候必須了解和研究傳統文化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使倖存的「勉強」空間得到根本的改善,使歷史的文脈得以繼續發展。
二、本土傳統民居的可繼承性研究
1、強地域性的可繼承
例如下沉式四合院就是強地域性的體現。在平坦的塬面上,人們無沖溝可借利用,而木材資源又非常匱乏,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創造了最具特點的潛掩於地下的窯洞村落。這種以下沉式四合院組成的村落,不受地形限制,只需保持戶與戶之間相隔一定的距離,就可成排、成行或呈散點式布置。這種村落在地上看不到房舍,走進村莊,方看到家家戶戶掩於地下,構成了黃土高原最為獨特的地下村莊,如洛陽邙山區的冢頭村、三門峽市宜村鄉、靈寶市的西章村等。(如圖三)民間的能工技匠因地制宜巧妙利用地形,為下沉式窯洞村落設計出各種不同的入口布置方式,從平面布置上分有直進型、曲尺型、回轉型三種。下沉式窯洞村落具有獨特的景觀:由地面下到院落,再經由院落進到窯洞而形成的收放有序的空間序列。處於地面,人的視野十分開闊,步入坡道視野受到約束,再進到院落便又有豁然開朗的感覺,整個空間充滿了明暗、虛實、節奏的對比變化。下沉式院落的空間感也十分強烈,院落內不僅設有照壁,而且種植果木花卉,加之還用磚石等材料裝飾窯洞洞口,從而使小環境變得幽靜宜人。①
2、強生態性的可繼承
西遞、宏村這兩個傳統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著那些在上個世紀已經消失或改變了的鄉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風格,古建築和裝飾物,以及供水系統完備的民居都是非常獨特的文化遺存(如圖四)。宏村是一座「牛形村」,整個村莊從高處看,宛若一頭斜卧山前溪邊的青牛。這種別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生產、生活用水和消防用水提供了方便,而且調節了氣溫和環境。西遞、宏村的村落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對大自然的嚮往與尊重。那些典雅的明、清民居建築群與大自然緊密相融,創造出一個既合乎科學,又富有情趣的生活居住環境,是中國傳統民居的精髓。西遞、宏村獨特的水系是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水利工程典範,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水系,深刻體現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是強地域性的體現。②
3、強景觀性的可繼承
四川古建築無論是處在丘陵、山地,還是處在平原、河谷,對環境都十分重視,建築與環境達到了相互諧和與共融(如圖五)。建築以環境為依託,以環境為背景,根據自然條件將建築融入環境之中,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天人合一」環境觀,體現了「道法自然」的道家精神,反映了濃厚的環境意識。無論城市、鄉鎮,或是寺觀、住宅,其選址都十分注重環境。布局自由、靈活多變。川內大部地區氣候多雨、炎熱,因此建築空間處理開敞、流通,庭院、天井密如蜂房;又多設敞口廳、花罩隔斷,內外空間交融,空間層次豐富。庭院常種樹木花草,形成有院必有園的格局,具有「苔痕上階綠,階前柳色青」的詩情畫意。川西「一」字型、「L」型民居則用竹林、樹木為界面,在房前圍合室外空間,形成院壩。這種以室外空間為中心的布置原則,其實是一種景觀意識的反映。③
4、強倫理性的可繼承
理解住宅是歷史上最早出現、也是最基本、最大量的類型、中國民居反映了封建法制、倫理道德的內容,又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因而糟粕與精華並存,需繼承掌握不同地區民居的特色。一般民居,除了顯現它的有用和美觀之外,還有著一種社會倫理的性質。就我們漢族的情形來說吧,一家民居,大部分為幾個房屋,在名稱上也有爭芳(或正廳),有偏房,有前房,有後房(如圖六)。有的還有附帶房室,如廚房、用人房以及倉庫等。在那些正式的房間里,誰住正房,誰住偏房誰在後房,……大都有一定的講究,不能隨意紊亂的。有的還有一定禁忌,如女兒的閨房,不但外人,就是家人和兄弟等也不能隨便進入。外來客人的接待和留住,也有一定的房室。這種住宅上的安排,倫理色彩是相當濃厚的。這種居室的倫理意義安排,少數民族也有相似的情形。誰住正房(或正堂),誰住偏房或樓房的上下,各民族雖然不盡相同,但都按照自己民族的倫理邏輯加以安排,決不容許錯亂。總之,人們可以從民居內部布局方式的安排,清楚地看到這些居民乃至於這個民族的家族倫理觀念和准則。中國建築文化是禮與樂相統一的文化,是禮與樂(首先是訴諸情感的藝術與審美)的統一,是內在的令人精神意志肅整的倫理、發人深思的自然哲學與外在的令人心靈愉悅的情感形式的和諧,是天理與人慾的同時滿足。
三、現代本土民居的設計
1、城市住宅的設計開發
1.1現在城市設計的弊端
社會發展至今,人們越來越關注居住的環境質量。單一的物質功能已不能滿足人們的整體追求,品質低下、居住擁擠、單調枯燥的住宅環境已為人們所厭倦。另外大多的住宅都沒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沒有注重對傳統民居的繼承和發展。古和今的脫節是現代城市住宅的特點之一。從市場對住房的需求來看。人們更嚮往功能型和舒適型住宅。而視覺景觀環境質量是功能型和舒適型住宅在心理、精神需求方面的重要體現。城市樓層住宅由於用地限制,又遠離自然,以及因防盜、通風、管理等一系列因素導致了現有的居住模式一一封閉、不便及視覺環境不佳。現代住宅體現以人為本的現代社會有一個更高層次的要求,提升城市住宅的環境品味。營造健康文明的住區環境。
1.2結合傳統民居可繼承性提出解決弊端的方法
優秀的城市設計,應該有清晰自然的歷史發展脈絡,有昨天與今天天衣無縫的銜接方法,它不泥古,也不用先去無情的拆毀真古董然後再去臆造似是而非的假古董,不會只摘取某些古代建築片斷和零亂的符號去拼接「古都風貌」。當然也不會簡單地模仿外部世界的現成樣式,以炫耀的方式偽裝「新潮時尚」。城市的形態可能會在某些時段中變化較快,但必然有穩定的內在的文化力量,在始終決定著城市的形態保持文化記憶的延續性,增加城市與生活其間的人們的親合度,使外在形式不致在歷史與現實之間、中國民族特色與世界其他民族的特色之間銜接得過於突兀乖張,以至整體形象缺乏「文化之手」的整合力,張揚零亂,而從根本上破壞並阻滯了城市的正常生長。中國悠久漫長的建築史的精神內涵,是人工和自然的因地、因時、因材制宜的完美應和。特別是中國民居所映射出的鮮明的地域特色,和人工建築與自然生態的親和性,是建築樣態的典範。一個好的城市就是一部好的大書,切割、肢解、塗鴉,進而毀棄,都是極不負責任的。④
2、鄉土住宅的設計開發
2.1現在鄉土住宅的設計弊端
農村與城市的聯系也極為密切,城市的建築發展改變了多年遺留下來的傳統建築風格,取而代之的是磚混結構的「方盒子」組合的「新宅」,在盲目的崇拜中很多鄉土民居失去了建築的精神和文化性。中國的地方傳統建築的形式沒有得到合理的繼承和發展。
2.2結合傳統民居可繼承性提出解決弊端的方法
中國歷史文化傳統悠久,人們對傳統很重視。民間的民居也留下許多因地制宜、純朴典雅,有著強烈地域風土特點的傳統作法值得挖掘學習和借鑒。貝聿明的香山飯店設計吸取了中國江南園林建築的處理手法,把建築空間、室內空間與自然融為一體,典雅樸素。它不取宮廷氣派,而要中國傳統的詩情畫意。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改變,新的環境建設項目要以解決現代功能要求為主,若用古代形式去套則很難成功。要認識到傳統不是一種固定的形式,是一種精神,對傳統要實質地運用,體現傳統精神,各民族精神不同的傳統樣式。
四、總結
從古民居建築布局的研究中可以窺見中國民居建築的民俗文化特色。中國民居建築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的結合,但仍以漢文化為主體,是漢文化為主吸收了多民族文化的成分。大家知道湖光山色與層樓疊院和諧共處,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交相輝映,是宏村區別於其他民居建築布局的特色,成為當今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一大奇跡。吉林民居發展了自己的建築布局特點,其最具自己特色的代表是滿族的「城鎮大型住宅」;族建築平面布置是前後長兩端窄的矩形;蒙古族則採用農村地主大院的傳統方式,其境內眾多的建築布局的形成和發展與它當時的人文、經濟狀況是相契合的。
古民居為古城傳統民居的保護和繼承提供理論依據,同時對現代建築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借鑒作用,並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總之古民居建築,內容很豐富,建築構造上也有些特殊手法,同時也可以看出各民族各地人們為了生活需要,而發揮了巨大的智慧和創造性。它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很大,如氣候、材料資源等,都是決定建築形式變化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也受經濟條件的一定限制,若是經濟力量強,則房屋構造裝修也隨之而講究,如經濟條件改變,則建築標准也隨之變化。
傳統民居的精神和文化應當被繼承和發展,也應賦於傳統民居以生氣使之富有生命力,使其成為真正安全舒適,適應環境及使用方便的各類建築空間環境,建築文化不是封閉的,而是繼承,創造,延續的產物,我們在建築創作上應該借鑒民族的傳統文化,吸取外來的精華。今後對於新的住宅建築,也不能在各地統一使用一種固定的標准設計。應結合當地的固有經驗,繼承民族的,傳統的,鄉土的做法是很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