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歷史文化演藝

歷史文化演藝

發布時間:2021-02-04 23:43:06

A. 韓城市歷史實景演藝項目是什麼

實景演出
編輯
實景演出,一個以真山真水為演出舞台、以當地文化、民俗為主要內容、融合演藝界、商業界大師為創作團隊的獨特的文化模式,是中國人的獨創,是中國旅遊業向人文旅遊、文化旅遊轉型下的特殊產物。[1]
中文名
實景演出
創始人
梅帥元
特 點
以真山真水為演出舞台
實 質
獨特的文化模式
代表作
印象劉三姐、禪宗少林音樂大典
目錄
1 創始人
2 山水盛典系列
3 印象系列

創始人
編輯
中國實景演出創始人·梅帥元
2002年起,實景演出創始人梅帥元創造了山水實景演出形式並邀請著名導演張藝謀合作一起在中國桂林製作並實施了中國第一部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演出形式,此項目成為中國文化產業重點項目。[2] 2007年梅帥元邀請作曲家譚盾、舞蹈家黃豆豆、少林方丈釋永信、著名學者易中天一起製作中國嵩山實景演出《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此項目也成為中國文化產業重點項目、中國城市名片稱號。[3] 還有河南開封清明上河園的實景製作了《大宋·東京夢華》及紅色聖地實景演出《井岡山》。山東泰安實景演出《中華泰山·封禪大典》、呼倫貝爾草原實景演出《成吉思汗》、張家界山水音樂劇《劉海砍樵》、都江堰實景演出《道解都江堰》2009年推出等一系列大型山水實景演出項目陸續在全國各地公演。

山水盛典系列
編輯
大型山水實景演出由中國實景演出創始人、著名旅遊演出導演、策劃人梅帥元先生為首的山水盛典團隊製作。2002年起,梅帥元創造了山水實景演出形式並邀請著名導演張藝謀合作一起在中國桂林製作並實施了中國第一部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創造了一個全新的演出形式,此項目成為中國文化產業重點項目。[4-5]

《印象·劉三姐》 (2張)
目前,山水盛典已實施的部分項目包括:

《印象·劉三姐》(桂林陽朔)、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河南登封)、
《大宋·東京夢華》(河南開封)、
《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湖南張家界)、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山東泰山)、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 (6張)
《井岡山》(江西井岡山)、

《道解·都江堰》(四川都江堰)、
《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河北承德)、
《菩提東行》(山東兗州)、
《文成公主》(西藏拉薩)、

大型實景演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6張)
《錦宴》(廣西南寧)、

《草廬·諸葛亮》(湖北隆中)、
《天下·盤山》(天津薊縣)、
《龍船調》(湖北恩施)、
《夢里老家》(江西婺源)、
《金山佛諭》(山東招遠)、
《嫦娥》(湖北咸寧)等遍及中國的17台大型劇目,每年接待觀眾逾600萬人次,2013年《印象·劉三姐》僅門票收入就達到了3億。[6-7]
這些文化項目不僅代表了旅遊演藝行業高端新穎的藝術策劃創作水平,而且極大地推動了演出所在地的地方經濟發展,在業界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截止到2015年上半年,已有5個項目榮獲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榮譽,山水盛典也於2015年榮膺全國文化企業三十強。[8-9]
山水盛典現擁有在文化演藝行業享有極高聲譽和品牌知名度的藝術創作團隊,並同多家文化項目製作機構保持緊密而長期的合作關系可以向客戶提供高效、完整、全方位的文化項目設計、製作解決方案和文化項目經營管理服務。山水盛典創製作團隊主要成員涵括中國當代文藝行業各個領域內最為頂尖的藝術家和創作人員,包括:譚盾、張仁勝、嚴文龍、張驍、易中天、錢文忠、王志綱、李六乙、伊天夫、郭文景等。[10]
山水盛典始終以包括山水實景演出綜合體在內的文化旅遊產品開發及規劃運營為主業,致力於相關行業資源整合,網聚行業精英,不斷提升文化產品製作的高品質;不斷開辟文化旅遊新領域及增強持續的經濟增長點。[11]
「山水盛典」系列實景演出 (製表日期:2015年12月)


序號

名稱

演出類型

項目類型

所在地點

1

印象·劉三姐

實景意象劇

以演出為核心的主題景區

桂林·陽朔

2

文成公主

實景音樂劇

西藏·拉薩

3

天門狐仙·新劉海砍樵

湖南·張家界

4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

河南·嵩山

5

道解都江堰

四川·都江堰

6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

實景儀禮劇

山東·泰山

7

井岡山

大型實景演出

江西·井岡山

8
大宋·東京夢華
河南·開封

9
鼎盛王朝·康熙大典
河北·承德

10
龍船調
湖北·恩施

11
天下盤山
天津·薊縣

12
天驕·成吉思汗
內蒙·古呼倫貝爾

13
草廬·諸葛亮
實景影像話劇

湖北·襄陽

14
菩提·東行
劇場音樂劇

劇場演出

山東·兗州

15
錦宴
影像音樂劇
廣西·南寧

16
文成公主(劇場版、實景版)
音樂劇

劇場版:國家大劇院
實景版:西藏·拉薩

17
昭君出塞
歌舞劇
全球巡演

18
興隆文化園
文化產業園綜合體

佛文化景區[12-13]

山東兗州

印象系列
編輯
大型實景演出印象系列是由張藝謀、王潮歌和樊躍組成的「鐵三角「聯合打造。每一個「印象」作品裡都有一招鮮、獨門絕技,比如《印象·劉三姐》500多盞漁火,《印象·西湖》的雨,《印象·大紅袍》的旋轉看台和實景電影。[14]
《印象·劉三姐》2004年3月20日正式公演
《印象·麗江》2006年7月23日公演
《印象·西湖》2007年3月30日公演
《印象·海南島》2009年4月14日公演
《印象·普陀》2010年12月31日公演
《印象·大紅袍》2010年3月29日公演

詞條圖冊更多圖冊

詞條圖片(2)

大型實景演出《...(6)

《印象·劉三姐》(2)

禪宗少林音樂大典(6)

1/2
參考資料
望採納

B. 現在關於文旅演藝產業做得好的景區有哪些,游園也可以

開封的清明上河園,開封萬歲山,夜場節目豐富。可以體驗宋朝文化

C. 日本傳統演藝介紹

日本文化--傳統舞蹈

編者按:舞蹈總是不可避免的與文化相聯,為文化所影響,又透過舞蹈,展示著屬於那個民族的獨有的魅力,傳統和文化。

歌舞伎

歌舞伎是有著約400年歷史的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古典戲劇。它最初是一種女性的舞蹈表演(歌舞伎舞),但不久便發展成為劇中所有角色都由男性扮演的戲劇。歌舞伎的特點在於其獨特的化妝、豪華的服飾、大規模的舞台裝置以及誇張且規范化的演技等,但也正因為如此,演員本身的藝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歌舞伎發音為「KABUKI」是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舞台戲劇,其三個字分別代表歌曲、舞蹈和演技。它是江戶時期(1603年至1868年)由商人文化孕育而生的日本傳統舞台藝術。歌舞伎早先用三弦樂器伴奏,並綜合了「能」、「狂言」等先前的舞蹈,音樂,話劇於一身,之後又融入了18世紀非常受歡迎的人形凈琉璃的劇目。

歌舞伎的特點在於其押韻的台詞、奇妙的舞蹈、悅耳的音樂、豪華的服飾、多彩的妝粉以及其他精心設計的飾物、大規模的舞台裝置以及誇張且規范化的演技等。但也正因為如此,演員本身的演技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歌舞伎專用的劇場,在觀眾席中有演員上場專用「花道」和可以瞬間轉換的「旋轉舞台」等獨特的舞台結構。

雅樂:

雅樂是宮廷中流傳的日本最古老的演藝,它由管弦樂和舞蹈兩部分構成,其管弦樂隊由橫笛、笙、篳篥、琵琶、箏、鼓等樂器組成。

日本雅樂在表演時沒有指揮,用鼓來打節奏,且鼓置在舞台的兩徹。其舞台地板上是用綠色地毯。演唱家與舞蹈家是穿紅色服裝在舞台左側演出。而伴奏演奏家穿著偏藍色的服裝在舞台右側演出。因此得知紅色,綠色,藍色是古老的日本人文化所喜愛的顏色。這與中國喜愛紅色,黃色,藍色是有所不同的。

日本雅樂在表演時沒有指揮,用鼓來打節奏,且鼓置在舞台的兩徹。其舞台地板上是用綠色地毯。演唱家與舞蹈家是穿紅色服裝在舞台左側演出。而伴奏演奏家穿著偏藍色的服裝在舞台右側演出。因此得知紅色,綠色,藍色是古老的日本人文化所喜愛的顏色。這與中國喜愛紅色,黃色,藍色是有所不同的。

能樂:

能樂原來是一種宗教儀式,具有700多年的歷史,是日本代表性的傳統舞台藝術。穿戴日本傳統服飾的表演者為了掩飾自己的表情,戴上面具或者無表情地表演情趣盎然的傳統舞蹈。

它結合了舞蹈、戲劇、音樂和詩歌的舞台美學表演,在日本傳統藝術里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能劇本質上是一種舞劇,劇本乃是用來創造舞蹈動作的背景。能劇的主旨不在戲劇行動的呈現,它所致力的毋寧在以抒情的形式表達一種情境。所有的能劇都以一場舞蹈為極致,之前的台詞主要的功用在為此一高潮預為鋪設。

能劇的表演者是扮演一種敘述故事的角色,能劇中的對話極少,動作、音樂都只是個大概象徵,其中幾無事件的發生,表演者多是以某種形式的譬喻來表達具體的概念,故必需對日本的歷史文化有一定的認知,才能明了表演者所表達的內容。

能劇的演出以捕捉意境或情感的精髓為目標,一段情節往往費時長久,精採的部份則出以極端特定風格化的靜止姿勢與體態。演出時的舉手投足、吐氣語調等都遵照既定規則。樂團主司配樂,並且控制每個姿態持續的時間。能劇是世界上劇場條件最經細心控制的表演方式之一,而產生一種繁縟典禮或儀式的總體效果。

能劇的形體動作有著強烈的風格化和有特定形式的。每種動作和做手俱有其指定的意義,也同時能反映出角色的情感反應。有時候一些微小的動作可以藉以作為故事敘述,而其它大部份均強烈的動作。一般而言,能劇的形體是簡潔抽象而抑壓的。

文樂:

18世紀初起源於大阪的「文樂」是日本典型的木偶戲,是與「能」、「歌舞伎」並列的日本三大戲劇之一。表演時配有道白藝人的旁白和三弦琴音樂。

文樂是由3名木偶劇藝人表演的「木偶劇」,主角木偶由3名木偶劇藝人共同操弄。三味線伴奏與台詞朗讀配合栩栩如生的木偶動作,再加上絢麗多姿的木偶戲裝,無論誰看了之後,都會對惟妙惟肖的表演留下深刻的印象。文樂多以武士傳說以及民間真實故事為題材,木偶人衣裝華麗,舞台場景宛如一幅美麗的圖畫。但是,文樂所表演的卻多是悲劇故事,描述的都是超出常理的人生挫折、感情糾葛等等,例如,單思女子的悲哀戀情,為以身殉主的兒子感到榮光又因痛失愛子而悲戚的武士的內心矛盾,等等。在大眾藝術盛行的大阪有專門上演文樂的劇場-國立文樂劇場,定期(隔月)舉行文樂的公演。

文樂的演藝原本是通過師徒傳承而延續的,後來,自1972年起,開始通過國立劇場中設立的培養機構來對文樂演藝人材進行培養。有志者在作為研修生接受兩年的課程後,被正式承認為技藝員。研修結束後開始拜師,從此以後,不是由師傅手把手地教,而是按傳統的習藝方法,即通過觀察、模仿師傅的動作來掌握文樂演藝。

狂言

「狂言」是日本最早的台詞劇,它與「能」有著很深的緣連,原先是「能」演出時的幕間戲。相對於以深沉題材為主的「能」,「狂言」的題材大多接近生活,如日常瑣事中的笑噱和諷刺等。

琉球舞蹈

琉球舞蹈最早是15世紀前後沖繩(當時的琉球王國)為款待來自中國的使節的宮廷舞蹈,其特點是動作抑制,舞者通過內在的高昂和外在的剋制來表現舞曲所蘊含的情感。

鄉村歌舞伎

這是一種由鄉村民眾表演的戲劇,據說它最初是從模仿形成於17世紀初的演劇「歌舞伎」開始的。鄉村歌舞伎是一種娛樂,同時也是社區各種節慶、祭典等不可缺少的演藝。日本曾經出現很多具有地方風情特色的鄉村歌舞伎,但留存至今的卻不多了。歌舞伎的角色、動作在這里的農家一代一代地流傳著。農忙時期,人們抽空在自己家裡練戲,而到了農閑時期,大家集中起來進行整體排練,並在節慶時進行演出。20世紀初,由表演「檜枝岐歌舞伎」的村民們成立了名為「千葉之家花駒座」的歌舞伎劇團。歌舞伎中所有的角色通常都由男演員扮演,但據說在鄉村歌舞伎中女角色理所當然地是由婦女來演的。

迎接神靈時的音樂和舞蹈「貫井BAYASHI」

「HAYASHI」是人們在節慶或祭典上以音樂和舞蹈來迎接神靈並祈求地肥人旺的歌舞形式。如今,在日本各地的城鎮農村仍流存著具有各地方特色的「HAYASHI」。

D. 求建國以來的文化方面的成就,詳細點,謝啦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文化事業取得長足發展,文藝創作日益繁榮、精品佳作不斷呈現,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文化領域改革深入推進,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道路,文化建設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之一。
——文藝創作日益繁榮,精品佳作不斷涌現。60年來涌現了一大批不同體裁、題材的優秀文藝作品,文藝創作的繁榮也帶動並豐富了城鄉群眾的文化生活。2002年至2008年,全國國有院團在農村演出達202萬場次、觀眾人數超過32.5億人次。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不斷加強。目前,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2819個,文化館3217個,文化站近4萬個,文化室近25萬個,公共博物館1893座;已有1007個博物館、紀念館陸續向社會免費開放,觀眾人數突破1.54億人次。
——文化市場繁榮有序,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由娛樂、演出、音像、電影、書報刊、網路文化、藝術品等市場組成的文化市場體系初步建立,演藝、娛樂、文物和藝術品經營等傳統文化產業煥發生機,音像、動漫、游戲、數字和網路文化等新興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逐漸形成。
——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國務院先後公布6批235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批102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09座歷史名城和251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目前,我國有長城等世界文化遺產38處,崑曲等4個項目被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第三次文物普查共登記不可移動文物40多萬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也基本完成。
——對外及對港澳台文化交流不斷擴大。我國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著文化交流關系,建成海外中國文化中心7個、孔子學院140多所,與145個國家簽訂政府間文化合作協定和近800個年度文化交流執行計劃,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多渠道的對外文化交流新格局逐漸形成。
與「文化走出去」相適應的,是我國文化貿易的快速增長。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核心文化產品出口國,僅僅位於美英之後。據統計,2004年國產影片海外票房及銷售收入僅為11億元,2008年上升到25.28億元,平均年增幅4億—5億元。圖書版權貿易結構逐年改善,圖書版權進出口貿易逆差從2002年的9∶1縮小到2007年的5∶1。
60年來,文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逐步完善,城鄉文化發展差距不斷縮小;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催肥」了文化產業;中華文化快步走向世界,影響力不斷擴大。60年來的文化建設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弘揚了民族精神,滿足和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文化軟實力成為中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E. 歷史真實與娛樂之間的關系

從葛紅兵與易中天「歷史該不該庸俗化」論戰,到崔永元炮轟「庸俗歷史劇」毒害青少年,以及商家以「日本兵」作秀的「國恥娛樂化」爭論,中國歷史隨各人喜好而轉變,在不同的人手中變出了不同的「花樣」。在中國傳統文化語境中,歷史是一種高高在上的神聖的存在。「青史留名」、「是非功過由歷史評說」等都彰顯了中國人歷史感之重。於是,當今天歷史遭遇「戲說」甚至「惡搞風」的時候,人們紛紛感嘆中國人歷史感的喪失。
而高考作文中「曹操與趙文卓結婚」的笑話,也讓人們懷疑,當「歷史和娛樂聯姻」之後,「崇拜皇帝和喜愛格格,也許會從一種好奇好玩變成一種深入人心的歷史觀」的憂慮會不會成為現實?
正方:「戲說歷史」是中國人的傳統
在中國,有個特殊的文化現象:與歷史相關的書永遠不愁賣。即使黃仁宇那樣的准學術作者都可以成為暢銷書作家,金庸的小說如果不跟歷史傍上,想必也不會那麼招人喜歡。
中國人喜歡的歷史永遠不是嚴肅的,二十四史擱到灰塵滿身也賣不出去,所以中國人真有的是「戲說歷史癖」。所謂的「戲說」絕非中國人近兩年才有的愛好,更不像很多正義的電視評論家所言,是《宰相劉羅鍋》、《康熙微服私訪記》等電視劇帶出的壞毛病。假如說「戲說」是「戲」劇的「戲」,那麼古已有之。從《趙氏孤兒》、《二進宮》到《三岔口》,京劇里的哪一出不是從歷史中脫胎出來的?戲劇以外,說書的話本以及話本演變成的小說,又有幾個不是歷史題材?四大名著裡面,三部都是演繹的歷史。老百姓看不懂真的歷史,也沒條件到學校去學歷史,他們全憑戲說。正是如此,才有了《三國演義》開篇的「白發漁樵江渚上」,也能「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了。
中國的歷史戲說,已經說了幾千年,到了今天,恐怕還要說下去。戲說是中國人的愛好、習慣乃至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不能說戲說一定是不嚴肅的。
專家觀點:顧曉鳴:面對大眾,歷史無需裝深沉、擺架子。僅僅死記硬背的灌輸並不能觸摸到歷史的靈魂,恰恰在品味情境、咀嚼故事中,才能讓人有所悟、有所得。只要有學理依據,「趣說」「妙說」都是不錯的傳播手段。畢竟好看、有共鳴,才會有人樂意去讀、去品。
而且「古史今說」的模式也非今日才有,魯迅的《故事新編》、莎士比亞的戲劇都屬此類,中華民族的「說書」藝術、野史「小說」更是源遠流長。司馬遷的《史記》多處採用生動的文學筆調,刻畫細節、想像場景,卻依然位居正統「二十五史」之首,是「文」與「史」結合得極好的典範。因此,不必把重新闡釋視為洪水猛獸。歷史劇也好、學者的個人見解也罷,如果能認真對待大眾的閱讀和鑒賞,把嚴肅歷史講得雅俗共賞,意味盎然,一定還會激發各種觀眾的興趣,追問歷史原貌、求諸歷史原典,甚至反溯到史論、考古等領域,對推動史學的發展大有裨益。
反方:「戲說歷史」會誤導觀眾
歷史與娛樂並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關系,為什麼娛樂就一定要背離歷史真實呢?史書當然不可能包羅萬象,野史遺聞也不足以支撐起歷史的全貌。因此,歷史劇的虛構是在所難免的。但是,歷史劇作為文學不是也應該遵循文學虛構的原則嗎?這虛構的原則前人已有了很好的概括,那就是:虛構要合情合理。無論是歷史還是文學,都應該根據已有的現實真實來虛構。如果超越真實來虛構,又要打著歷史劇的旗幟,那未免讓懂歷史的人倒盡胃口,不懂歷史的人了解錯誤的歷史。
因此,歷史題材的電視劇不能打著娛樂的旗幟而遠離歷史。恩格斯在《致斐迪南·拉薩爾》的信中提出了一個歷史劇的批評標准——歷史的標准和美學的標准。歷史劇的目的不是為了娛樂,而是使觀眾在美的享受中了解歷史,而了解歷史的目的是為了借鑒。遠離了歷史真實,高度娛樂化的歷史劇,也就失去了借鑒的意義,最終也就使歷史失去了存在的依據。
學者觀點:葛紅兵:「大眾化不等於娛樂化,把歷史文化娛樂化不是普及文化的好思路。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比如品三國,應該是品中國人的國家觀念,忠義觀念,品出一點天、地、人、神的大義來,應該有反思,有批判,有褒揚。否則品的只不過是鉤心斗角的智慧,對人的角力的崇拜……這樣的三國能給讀者什麼呢?」
我們該如何對待歷史
和其他文明古國相比,中國有著最悠久、最豐富、最連續、最完整的歷史記錄。
對歷史的信念,是中國人的生命哲學之一。司馬遷遭受奇恥大辱,隱忍苟活,在於他相信歷史的拯救,他可以藏之名山,傳之後人。秦檜設計害岳飛,一度猶豫不決,怕死後遭唾罵。文天祥從容就義,他的精神支柱就是「留取丹心照汗青」……
說白了,從中國人的理解來看,歷史就是人心,就是人性。這種歷史感是很了不起的,因為它內在於人,它更樸素本真。
認真汲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可以使我們少走彎路,避免重蹈覆轍。然而此言之前提在於我們學習的是准確的歷史,是基於正確的歷史觀的歷史。

F. 哈爾濱有什麼歷史文化

歷史文化

1、方言

哈爾濱話屬東北官話—哈阜片—肇扶小片,是全國最接近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普通話發音的方言之一。與其他漢語方言相比,具有表達標准、清晰、明了的特點。哈爾濱的普通話普及程度明顯好於吉林省、遼寧省和黑龍江省其他大部分城市。

一些外國人認為,哈爾濱話好聽、地道、沒有奇怪的語調。哈爾濱人的發音與東北其他地區明顯不同,哈爾濱市區與近郊區的發音都有明顯區別。也正是這個原因,過去幾十年中,哈爾濱為全國各地的電台、電視台、文學藝術組織培養了大批成功的播音員和主持人。

2、宗教

哈爾濱主要宗教有基督教、道教、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少數人信仰東正教、猶太教和薩滿教。

3、習俗

野遊。受歷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傳統影響,早在20世紀90年代,哈爾濱就有了野遊的風俗。解放後,野遊之風日益盛行,許多單位春夏秋季都要組織職工到郊外野遊,也有的以家庭為單位野遊。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哈爾濱人的野遊正在發展為更大規模的旅遊活動,並成為生活中文化娛樂的一項重要內容。

野餐。在哈爾濱,凡組織或進行野遊活動,都離不開野餐。哈爾濱野餐有歷史淵源,受北方少數民族飲食習慣以及後期歐洲移民生活方式的影響,從20世紀90年代起,哈爾濱人逐漸形成野餐風俗。

冬泳。冬泳是哈爾濱富有自己文化特色的體育活動,表現了哈爾濱人不畏嚴寒的強壯體魄和堅強意志。冬季,哈爾濱的室外溫度下降到零下十幾、二十幾度。冬泳者在松花江上,刨開冰面,修築了冰上游泳池。冬泳下水時間多在太陽未出來的5—6時左右,冬泳表演時間在10—14時之間。[47]

喝啤酒。哈爾濱在20世紀初就已經生產啤酒,哈爾濱啤酒廠始建於1900年,迄今已有百年歷史。哈爾濱啤酒年消費量30多萬噸,人均啤酒消費量居全國首位,主要品牌是「哈爾濱」和「新三星」。

看冰燈。哈爾濱的冰燈始於60年代初期,是在民間傳統簡陋藝術形式上發展起來的。它以園林藝術為依託,以建築和雕塑藝術為表現手法,用電燈光為光源,製作成各種冰的景物。20世紀下半頁,冰燈逐步發展成哈爾濱具有代表性的冰雪文化藝術。

每年一屆的冰雪節、冰燈博覽會成為冰燈藝術的大觀園,吸引了大批國內外遊客前來觀光游覽。

冰上婚禮。冰上婚禮是哈爾濱青年人喜愛的一種婚禮形式。冰上婚禮由哈爾濱青年宮主辦,集體舉行,成為哈爾濱每年一屆的冰雪節的組成部分。

(6)歷史文化演藝擴展閱讀:

哈爾濱的旅遊資源:

1、哈爾濱中央大街 , 中央大街是哈爾濱市很繁盛的一條商業步行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紀念塔廣場,南接新陽廣場,長1400米。這條長街始建於1900年,街道建築包羅了文藝復興,巴洛克等多種風格的建築71棟。

現在已成為哈爾濱旅遊、購物、娛樂、餐飲的集中地,融合了整個哈爾濱的美食和特產。哈爾濱中央大街是百年老街,是哈爾濱市的名片。街路兩側匯集了風格各異的精美建築。在精美的建築中,各種小吃、快餐、西餐,韓式、日式等料理多如繁星。

2、聖·索菲亞教堂,坐落於中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道里區,是一座始建於1907年拜占庭風格的東正教教堂,為哈爾濱的標志性建築。1986年,哈爾濱市人民政府將其列為一類保護建築;1996年經國務院批准,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聖·索菲亞教堂內部現作為「哈爾濱市建築藝術博物館」使用。聖·索菲亞教堂構成了哈爾濱獨具異國情調的人文景觀和城市風情,它又是沙俄入侵東北的歷史見證和研究哈爾濱市近代歷史的重要珍跡。

3、哈爾濱極地館是世界首座極地演藝游樂園,哈爾濱國際冰雪節三大景區之一,國家4A級旅遊景區,中國首家以極地動物娛樂表演為主題的極地館。被全球最大旅遊網站「Trip Advisor」評選為「全球傑出景區」。

「極地鯨靈炫樂團」完美鉅獻,世界各地著名極地動物明星齊聚哈爾濱極地館,傾力領銜世界頂級的七大主題表演。世界唯一極地白鯨水下表演秀,中國第一美女馴養師與白鯨米拉共同演繹了感動世界的夢幻傳奇——「海洋之心」,入選美國赫芬頓郵報「全球50個歷史時刻」!

G. 中國傳統文化表演都有什麼

1、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民間古老的傳統藝術,老北京人都叫它"驢皮影"。據史書記載,皮影戲始於西漢,興於唐朝,盛於清代,元代時期傳至西亞和歐洲,可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H. 好看的歷史節目有哪些

探索發現 CCTV10 每周一至周日:00首播 次日下午14:19重播
《探索·發現》是中國電視史上一個大型人文歷史與自然地理類的紀錄片欄目。
欄目以紀錄片手法講述以中國為主的歷史、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尋自然界的神奇奧秘,挖掘歷史事件背後鮮為人知的細節和人物命運,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恢弘,是「中國的地理探索,中國的歷史發現,中國的文化大觀」。
《探索·發現》是中國電視史上第一個大型人文歷史與自然地理類的紀錄片欄目,於2001年7月9日開播。
《探索·發現》欄目以紀錄片的手法,講述以中國為主的歷史、地理、文化的故事,探尋自然界的神奇奧秘,挖掘歷史事件背後鮮為人知的細節和人物命運,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恢弘,是「中國的地理探索,中國的歷史發現,中國的文化大觀」。
自開播以來,製作和播出了一大批節目,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從秦始皇陵到北洋軍閥,從神秘的古墓到來去無蹤的UFO,《探索·發現》一直用最真實的記錄,滿足觀眾對科學的需求。
《探索·發現》倡導「娛樂化」紀錄片的理念,採用講述精彩故事,設置引人入勝的懸念,運用生動的電視聲畫手段,向觀眾呈現出一部部既有較高文化品位、知識內涵,又有很強觀賞性和娛樂性的電視節目。「在未知領域努力探索,在已知領域重新發現」,是《探索·發現》的欄目宗旨和始終如一的追求。
擴版後的《探索·發現》欄目,將在保持原有的品質基礎之上,開拓新的題材領域,在選題的時效性和貼近觀眾的興趣點上下工夫,使節目更具觀賞性。

I. 有關粵劇的歷史文化

粵劇的起源於中國民間齊言民歌的興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詩經》,但這是中國全部板式變化體戲曲如京劇、粵劇,以及詩贊類戲曲如上海越劇、黃梅調的共同起源。

中國齊言體民歌,發展至中古時代,即魏、晉和唐代,達到空前的高峰,更形成了一代的文學體式——唐詩。這些講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齊言體民歌,在唐代佛教寺廟的俗講表演中,不但形成說故事的內容,也加入了節以木魚的節拍特色。可是,由於長期處於社會低層,加上受外來音樂影響的宴樂〔或稱燕樂〕,在唐代一直為統治階層所欣賞,所以並沒有很大的發展。而由宴樂發展出來的詞樂,歷經唐宋,更形成了律分宮調的戲曲。

到了元朝,雜劇成了最受歡迎的戲劇種類。當時稱一幕戲為一折。以後只選演一幕戲便稱為摺子戲。粵劇有很多劇目是由元朝雜劇流傳下來的,甚至某些粵劇的傳統戲碼是跟雜劇完全相同,例如《西廂記》(被稱為元雜劇之冠)、《竇娥冤》、《踏雪尋梅》、《倩女離魂》、《趙氏孤兒》等。

隨著中國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不少在文革期間遭到打壓的文化事業亦開始重生,其中包括粵劇。二十多年間,不少粵劇團紛紛在內地涌現,遍布廣州、佛山等地。同時間各地方省市的文化局亦相當重視粵劇,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和歷史題材,打造出很多的粵劇新品牌。例如佛山青年粵劇團以黃飛鴻英雄大俠形象,推出黃飛鴻系列粵劇《禁煙記》、《奇情記》等等,其中《奇情記》還榮獲省藝術節8項大獎。而該粵劇團在國內演出常達100場以上,並經常遠赴新加坡、美國、加拿大、香港、澳門等地演出。

而在其他華人社會如香港,由於經濟發展,大量新興娛樂事業涌現,粵劇的觀眾群亦因而日趨老化。大部份新一代香港青年人都視看粵劇是一種老套的行為,對粵劇加以排斥。加上粵劇界亦面對欠缺新血的問題,遂不斷推出措施解決問題。如香港八和會館與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在1996年合辦粵劇培訓證書課程,1998年改為與香港演藝學院合辦夜間粵劇培訓證書課程。但由於學生人數不多,加上合作上出現問題,香港演藝學院主動解除和八和會館的合作關系,八和粵劇學院只有十二名學生及兩名導師繼續留下。雖然如此,香港各間大學仍然設有粵劇學術研究中心。例如:成立於2000年3月1日的香港中文大學戲曲資料中心及成立於1998年的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香港大學音樂系也有有關粵劇的課程。

2005年8月,粵劇表演場地新光戲院由股權易手,新業主突然宣布不再出租予粵劇劇團,曾任香港八和會館主席的汪明荃代表粵劇界與新光戲院的業主商討續租,希望業主為了香港粵劇界的前途而准許新光戲院以現時的租金續租三年。會後,雙方召開記者招待會。汪明荃在記者會上直指香港政府的各個局長口裡說支持本地藝術發展,但對這件事件一直不予理會,是只說不做,並炮轟政府只提供位置為偏僻的高山劇場作為粵劇表演場地,最後要身為民政局長的何志平承諾增撥資源大搞。

參考:維基網路

J. 《三國演藝》與歷史有什麼不同

反映我國漢末至魏晉歷史風雲的《三國演義》,是章回小說中的開山之祖,也是我國最傑出的歷史演義小說,它使中國小說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是羅貫中在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又運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結合他豐富的生活經驗寫成的。

《三國演義》描寫了公元184年到280年間近一個世紀的歷史故事,始於黃巾起義,止於西晉統一。全書以劉備、關羽、張飛和諸葛亮為中心人物,又貫穿了群眾擁劉反曹的思想傾向,把蜀漢當作魏蜀吳之間矛盾的主導方面,集中描繪了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軍事的、政治的、外交的種種斗爭。通過這些斗爭,作者揭示了當時社會的腐朽和黑暗,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丑惡,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他們對統治集團的愛憎與向背,以及他們反對戰爭割據,要求和平統一的願望。

《三國演義》共120回,其中104回,寫的是自桃園結義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之51年間所發生的事件,以後46年只用16回就劃劃結束了,作品中的人物眾多,事件錯綜復雜,作者緊緊抓住曹劉兩個集團的矛盾這一主線,展開一系列的描寫,寫得脈絡分明。書中的一些主要人物大都栩栩如生,像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曹操的奸詐多疑,關羽的忠義,張飛的勇猛,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為某一類型人類的代表。

《三國演義》的語言雅俗共賞,簡潔明快,富有傳記色彩。它最突出的特色就是歷史性很強,學者認為它是「七分事實,三分虛構」,民間也有「真三國,假封神」的說法。

《三國演義》通過驚心動魄的政治、軍事斗爭,塑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構成了一幅絢爛多彩的畫卷,豐富了我國的藝術寶庫。它不但在文學史上影響了後世歷史小說的創作,而用產生了不可低估的社會影響。它用文學的筆觸揭示出軍事活動和戰爭的規律;它成功地塑造了像諸葛亮、張飛、關羽等一系列色彩鮮明的人物形象,並深深刻入人民的意識,甚至在某些方面成為人民的生活榜樣。

閱讀全文

與歷史文化演藝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