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無錫的歷史文化

無錫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2-04 23:36:46

Ⅰ 無錫的人文歷史

無錫自來古就是魚米之鄉,素有「布碼自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之稱。無錫是中國民族工業和鄉鎮工業的搖籃,是蘇南模式的發祥地,也是江南文明發源地之一,這里山水秀美、人文景觀眾多,被譽為「太湖明珠」。走進無錫文化,領略這座風光秀美、宜居宜游的山水名城。

Ⅱ 無錫的人文歷史有哪些

無錫建制沿革
無錫建制沿革:無錫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無錫、宜興、江陰(代管)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

無錫歷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過著定居生活。在鴻聲彭祖墩、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輝煌的遠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紀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定居梅里(今錫山市梅村鎮),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太伯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奉立為君主,自號為「勾吳」。太伯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耕。相傳他率領眾人開鑿了長數十公里的太伯瀆(俗稱伯瀆港)。還栽桑養蠶,制陶冶銅,「數年之間,民人殷富」。周滅商後,因太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從太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太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

無錫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無錫歷史悠久,據仙蠡墩遺址、許巷遺址等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夏朝以前,無錫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勞動。 在新瀆廟墩、 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高城墩、祁頭山、駱駝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無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稟父的長子泰伯,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偕弟仲雍,南來梅里(今無錫縣梅村)定居,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受到當地百姓擁戴,被奉立為君主,築起城廓,建立荊蠻小國,自號勾吳,築吳城。周滅商後,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 從泰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泰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留下了伯瀆港、闔閭城,以及東漢時期的泰伯廟、泰伯墓等許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跡。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無錫設置縣的時間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稱無錫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地區。1953 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行政區劃2001年,無錫市轄7個區,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92個鎮,31個街道。

Ⅲ 無錫的歷史文化是什麼

3000年以前,兩名位於中國北方周朝太子泰伯和仲雍為讓位於季歷,東奔至此,定居於無錫,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鎮(盡管有些歷史記載說實在今天的蘇州)。

二人幫助並帶領當地人民種田、開發水利,不久後這里便繁榮了起來。泰伯去世之後,因其無子,周朝君主便將他的後代冊封為「吳王」,史稱「勾吳」。

在春秋時期,吳國成為了最為強大的諸侯國。孫子的一些後代如今仍然住在無錫李子公園附近的孫巷。然而,不久後吳國被越國(今天浙江和福建一帶)所滅,後楚滅越,吳國在戰國時期又歸屬於楚國。

「吳」區域內的文化、經濟中心在嬴政在位期間轉移到了蘇州,嬴政也是第一位統一中國的皇帝,隨後無錫則劃分給了蘇州。在漢朝時期,武帝設無錫為郡。

無錫的農業和絲綢工業非常發達,尤其是在修造了大運河之後。 20世紀初期,無錫已經成為了中國紡織業的中心城市,以及全國四大糧食產地之一。

在1900年至1940年間,無錫被看作是中國最重要的城市。 1949年以後,無錫的重要性也在逐漸增長,建立了很多紡織產業以及輕、重工業。這座城市也被視為江蘇省第三大重要的城市,僅僅排在省會南京和蘇州之後,隨後便被稱作是「江蘇第二」(南京市「江蘇第一」)。

(3)無錫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1、傳統文化

無錫是中國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吳文化的發展開創了江南古文明,當時由吳泰伯所開創的基業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長的一個諸侯國家。

吳國歷經了740年,是歷史上任何一個諸侯國都比不了的。 吳地區域文化簡稱為吳文化,通常來說為吳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2、傳統戲劇

錫劇又叫做「無錫灘簧」,一直廣泛流行於蘇南地區,解放以後,從原有的太湖地區漸漸流傳到長江三角洲等地。錫劇的黃金時代為二十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一舉成為華東三大劇種之一,是江蘇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

在民國時期,錫劇被稱「新戲」,抗戰時期又叫「文戲」,建國前後稱「常錫劇」,直到1954年「華東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後統稱為「錫劇」。

錫劇發展為古裝戲為主後,主要吸取京劇的表演程式和藝術手段。其以簧調為主要曲調,後又創造了一些新腔以及增加了板式變化,尤其是大陸調從單一曲調成為變化豐富的腔類,除此之外還吸收了江南的大量傳統的民間音樂。

3、傳統工藝

江蘇無錫宜興手工紫砂陶技藝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並且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紫砂陶以其特殊的材質原料,精湛的手工技藝,古樸的自然色澤以及千姿百態的藝術造型,而享譽海內外。

在無錫宜興特有一種澄泥陶,其顏色絳紫,由其所製成的產品都叫做「紫砂器」,或簡稱為「紫砂」。這里所出產的紫砂在明、清時代開始就已經具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宜興紫砂壺的造型多種多樣,完全採用全手工的拍打鑲接技法製作而成,這種成型的工藝在世界上可謂獨樹一幟。

Ⅳ 無錫的歷史沿革

無錫是江南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商朝末年。

前世紀末,公亶父長子泰伯為讓位於三弟季歷,偕二弟仲雍,東奔江南,定居梅里(今無錫梅村),築城立國,自號「勾吳」。今無錫有泰伯殿堂。

商末,周滅商,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分封泰伯的後裔周章少子為安陽侯,今惠山區陽山又名安陽山。

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國滅亡吳國,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年),楚國滅越,無錫屬楚國。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秦始皇派王翦駐守無錫。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始置無錫縣,屬會稽郡。王莽新始建國元年(9年)改名有錫縣。

東漢建武元年(25年)復名無錫縣。三國時,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今常州)。西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今常州)。

唐代,無錫屬江南道之江南東道。宋代,無錫屬於兩浙路常州。南宋時兩浙路分為東西,無錫隸屬於兩浙西路常州。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為無錫、金匱兩縣,同城而治,均屬常州府。

宣統三年(1911年),推翻清朝統治,錫金軍政分府成立於原金匱縣署,轄原無錫、金匱兩縣;同年5月,撤銷錫金軍政分府。

民國元年(1912年),錫、金兩縣合並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蘇常道,無錫縣直屬江蘇省。

民國二十三至二十六年(1934—1937年),為無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地。抗日戰爭期間,無錫四鄉先後建立中共領導的錫北、錫東、太湖、武南、澄西等抗日民主政權。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分無錫為無錫市、無錫縣,市、縣同城,無錫市屬蘇南人民行政公署。

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無錫縣屬先後多次變化,曾經屬常州專區、無錫市、蘇州專區管轄。

1958年8月25日,蘇州專區的無錫縣劃歸無錫市領導。1962年,無錫縣劃歸蘇州專區。1983年3月,實行市管縣體制,原屬蘇州地區的無錫縣、江陰縣與原屬鎮江地區的宜興縣劃為無錫市管轄。

1987年起,先後撤銷江陰、宜興縣,改設江陰市(1987年4月)、宜興市(1988年3月)。1988年,曾在馬山鎮包括馬圩地區設立馬山區。

1995年6月,撤銷無錫縣,以其原轄區域設立錫山市。1995年3月,無錫市市區和無錫縣行政區劃進行部分調整,組建無錫新區。

2000年12月,撤銷錫山市,設立錫山區和惠山區;撤銷馬山區,將馬山區的行政區域和錫山市的部分鎮(9個)並入無錫市郊區,並將郊區更名為濱湖區。

2015年10月,撤銷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合並設立梁溪區;設立無錫市新吳區,將無錫市錫山區的鴻山街道和濱湖區的江溪、旺庄、碩放、梅村、新安街道劃歸新吳區管轄。

(4)無錫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無錫市位於北緯31°07′—32°02′,東經119°33′—120°38′,長江三角洲江湖間走廊部分,江蘇省的東南部。

東鄰蘇州,距上海128千米;南瀕太湖,與浙江省交界;西接常州,距南京183千米;北臨長江,與泰州市所轄靖江市隔江相望。

無錫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國吳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吳文化的發展開創了江南古文明,當時由吳泰伯所開創的基業為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長的一個諸侯國家。

吳國歷經了740年,是歷史上任何一個諸侯國都比不了的。吳地區域文化簡稱為吳文化,通常來說為吳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

隨著考古的發展、歷史遺跡的發掘以及古文物的研究,無錫的古文化甚至還可以推到更遠古的年代,而不只是現在所說的吳國。

無錫最著名的神話無疑就是「阿福阿喜」。在惠山泥人中,人們最熟悉,也最受歡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溫順馴服的猛獸,朝著人們甜甜地微笑。

一副孩子氣,一臉福相,確實惹人可愛。提起大阿福,這里還有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帶荒草叢生,古木參天,經常有野獸出沒,危害人類。

人們談獸色變。但是,事情總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裡,不知何時開始,住來了兩個人形巨獸,名叫"沙孩兒",它們力大無比,山中各種猛獸長蟲。

只要見到它們微微一笑,就會俯首貼耳地投入它們的懷抱,任其吞食。自從出現了"沙孩兒"之後,附近的百姓從此都安居樂業了。有一年冬天來臨,上山伐木的農民紛紛下山。

雄的"沙孩兒"出於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樹下玩耍。這時,這棵大樹突然倒下,把它壓死了。雌"沙孩兒"尋蹤到此,見此慘狀,傷心不已。為了殉情,也就一頭撞死在這棵樹下。

後來,人們為了懷念它們,便根據它們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兩個泥人,取名為"大阿福"。從此,這一對大阿福就作為鎮山驅獸、避災辟邪的吉祥物流傳於民間。

在此之外,在傳說中,趕走從錫山中跑出的危害四方的大錫人 ,運天河水灑為太湖,丁山蜀山紫砂泥的由來等也和阿福阿喜有關。

Ⅳ 無錫歷史

有好幾條,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無錫歷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里勞動、生息和繁衍。商末,周太王的長子泰伯偕弟仲雍,為讓王位南奔,斷發紋身,做了當地土著居民的首領,築城建都於梅里平墟(今錫山市梅村一帶),史稱"勾吳"。周滅商後,封仲雍後代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無錫縣,屬會稽郡。新王莽時期(公元前9-23年),改無錫縣為有錫縣。東漢光武年間(公元25-57年)復稱無錫縣。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縣為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屬常州。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立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錫山、宜興3縣(市)。

無錫」這一地名的由來,現存在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即現在流行的說法,認為周、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新莽時錫復出,改縣名為「有錫」,東漢初為無錫。這一說法見於唐朝陸羽《惠山寺記》,謂:「山東峰(按:指惠山東峰,即錫山),當周秦間大產鉛錫,至漢方殫,故創無錫縣,屬會稽。自光武至孝順之世,錫果竭,順帝更為無錫縣,屬吳郡。」 這一說法,歷代無錫地方誌都相沿記載。但清光緒《無錫縣金匱縣志》認為:「王莽時大改郡縣之名往往與舊名相反」,所謂「錫出而更名,孝順時錫竭而復舊,殆不足據。」 另一種說法認為「無錫」是古越語地名之一。「無」是發語詞,無實義,「錫」的原義因古越語佚亡已久,無從考證。這一說法是當今一些地名學者、語言學者、歷史地理學者在總結前人學術成果的基礎上,經過對江浙地區大量地名的調查研究而得出的結論。 他們認為,「無錫」和江浙地區其它許多地名,如夫椒、餘杭、句容、姑蘇等一樣,都是屬於齊頭式地名,冠首字雖然寫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語的發語詞,無實義。這些地名隨著古代吳越地區的氏族遷徙、流散和與華夏族的融合,原義漸至湮沒,但一部分卻因用漢字記錄同樣的音而保存下來,後人不知道所由來,往往望文生義,妄加解釋。 又有學者認為,「無錫」是因為生活在無錫的一個古越人部落以一種「治鳥」為圖騰而得名,其本義應上「神鳥」。

無錫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 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 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 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3縣。1987 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

歷史之變革: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過著定居生活。在鴻聲彭祖墩、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等地,均有原始 氏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輝煌的遠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紀末,古公?蹈輔即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定居梅里(今錫山市梅村鎮),並入鄉隨俗, 斷發文身。太伯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奉立為君主,自號為「勾吳」。太伯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耕。相傳他率領眾人開鑿了長數十公里的太伯瀆(俗稱伯瀆 港)。還栽桑養蠶,制陶冶銅,「數年之間,民人殷富」。周滅商後,因太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從太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 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太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

無錫是吳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春秋時期,吳國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政治上、軍事上也十分強大。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 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無錫已有冶鐵、鑄銅、制陶、髹漆等手 工業門類,農業生產已使用鐵器農具和牛耕技術。六朝時期,北方戰亂頻繁,人口大量南遷,無錫治湖築圩,水利設施大量興建,農業耕作技術也有了提高。商業貿 易開始形成。唐、宋時期,無錫農業生產從「火耕水耨」的輪荒耕作發展為耕、耙、耖配套的耕作技術,形成稻麥兩熟制,太湖周圍卑濕之地改造成河渠縱橫、湖塘 棋布、排灌結合的水網系統。養蠶業發達,「桑柘含疏煙處處倚蠶箔」。京杭大運河開通後,無錫河道中「商旅往返,船乘不絕」。城中金銀、彩帛、煙酒、油醬、 食米等作坊錯雜開設,市場繁榮。無錫成為富庶江南的一塊寶地。

明清時期,無錫依憑優越的自然條件、便利的水陸交通和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社會生產力得到較快的發展。錫西北的芙蓉湖經過幾次大規模的整治,形成大批良 田。農業上由於精耕細作,糧食產量逐年增加。「春豆夏麥,秋收禾稻,中年之歲,畝得三石」,成為全國「米倉一區」。隨著手工業的興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無 錫逐步形成了江南有名的米市、布碼頭。米市:早在元代,無錫已是鄰近縣上交漕糧的集中地。明代,由於興修水利和水稻育秧移栽技術的推廣,無錫糧食產量穩 定,無錫之米與蘇杭之帛、淮揚之鹽、浮梁之瓷、溫州之漆相提並稱。至清代前期,無錫稻米集散不僅經營規模、交易數量居江蘇各縣之冠,而且成為漕糧的主要采 辦地和「產者輸之,購者集之」的糧食餘缺調劑市場。至雍正、乾隆年間,無錫米市已初具規模,「米豆之業甲於省會」,「皖豫米商紛紛麇來,浙東糴販,麇不聯 檣」。

布碼頭:隨著無錫米市的形成與發展,北方地區,特別是蘇北淮揚、高寶湖等產棉區的棉花由購米船隊運至無錫,無錫鄉間棉紡織業十分興盛。所以,無錫盡管不種 棉花,但四鄉農村幾乎家家有紡機,戶戶織棉布。明弘治年間,無錫北門外蓮蓉橋南,已形成布列成行的布市。「坐賈收之,擁載而貿於淮揚高寶等處,一歲所交易 不下數十百萬」。明末清初,布碼頭一度衰落。至清代中葉,無錫家庭棉織業再度興起,全縣織布木機有4~5萬台,年產土布300萬匹,佔全國棉布產量的 6.7%。各地布商雲集無錫,從北柵口至北塘,形成綿延數里的布市。乾隆年間,無錫每年經銷的土布達700~1000萬匹。無錫有「布碼頭」之稱,與漢口 的「船碼頭」、鎮江的「錢碼頭」,並稱為長江「三碼頭」。

近代無錫:近代,無錫經濟的輻射力逐漸增強,成為江南的一個經濟中心城市。無錫米市在咸豐十年至同治二年(1860~1863年)太平天國戰事中被毀。戰 事以後逐漸恢復。光緒十四年(1888年)起,清政府把浙江各州府的漕糧轉到上海、無錫采辦,又指定江蘇各縣的漕糧在無錫集中轉運。無錫米市得到進一步發 展。至清末,無錫年辦漕米130萬石。同時,由於無錫米市粳、秈、糯品種齊全,數量充足,儲運方便,上海、浙江等地糧商都到無錫采購,江蘇產棉區大多也到 無錫購米。無錫成為南供民食、北輸漕米的大米市。年交易量達600~750萬石。無錫布碼頭繼續興盛,一直延續到本世紀初。清末,無錫制絲業迅速發展。光 緒四年(1878年),無錫生絲產量達13.8萬斤,占蘇、常、鎮三府生絲總產量的38.83%,成為江蘇省最大的產絲縣。與此同時,蠶絲貿易十分活躍, 「一年也有數十萬斤之巨」。光緒六年(1880年),無錫輸出生絲近10萬公斤,價值48萬海關兩。其中四成出口海外,六成銷往周邊地區。無錫成為甲於東 南的絲繭市場。

甲午戰爭後,許多有識之士看到國家積貧積弱,主張「實業救國」。戊戌變法後,清政府也不得不放鬆對民間興辦實業的限制,實行某些提倡工商業的措施。無錫的 近代工業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發展起來的。和國內其他城市的工業開始時大多是官辦(包括「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的不同,無錫的工業一開始便是民族資本興 辦的。1895年,楊宗濂、楊宗瀚兄弟創辦業勤紗廠,成為無錫近代工業企業的濫觴。1900年,榮宗敬、榮德生兄弟與朱仲甫合夥創辦保興麵粉廠,匡仲謀創 辦亨吉利布廠。1904年,周舜卿開辦裕昌絲廠。以棉紡織業、繅絲業、麵粉加工業為三大支柱的近代工業如雨後春筍在無錫興起。自1895年至1913年, 無錫共建工廠19個,平均每年1個。從1914年至1933年20年間,共建工廠182個,平均每年9個。至1937年日軍侵佔無錫前夕,無錫已擁有工廠 315個,產業工人6.3萬人,年總產值7726萬元。繅絲廠和繅絲車數量,分別佔全省的94%和95%,居全國城市首位。紗錠 24萬多枚,布機 3500多台,分別佔全省的38%和92%。麵粉工業無論是工廠數還是生產能力,均居全省第一位。工業產品的產量,棉紗佔全國0.8%,麵粉佔12%,蠶 絲佔40%。

據1937年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國工業調查報告》統計,無錫在全國6個主要工業城市中,產業工人數占第二位,工業產值僅次於上海、廣州,居第三位,資 本總額居第五位。由於貸款業務興旺,放大於存,資金缺口很大,經常向外地同行拆借調劑,因而無錫成為江浙一帶著名的「放款碼頭」。無錫盡管是國內民族工業 發展最快和民族工業企業較為集中的城市,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中,民族工業的發展始終充滿艱險和曲折。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的嚴重經 濟危機,給無錫民族工業以沉重的打擊。所幸無錫一批實業家勵精圖治,改進企業管理,加強技術改造,才使企業轉危為安。1937年底日軍侵佔無錫後,無錫的 經濟更遭受空前的浩劫。

日軍在無錫殺害1.4萬餘人,燒毀廠房2.8萬多間,商店店堂5.4萬多間,居民住房和其他房屋近8萬間,搶走糧食545萬余石,財產損失20730萬元 以上。民族工業遭受致命的摧殘,許多工廠變為一片廢墟,「繁華之區變成瓦礫之丘」。無錫經濟陷入奄奄一息的境地。抗日戰爭勝利後,無錫經濟有所復甦,棉紡 織業、交通運輸業恢復較快。但這種景象沒有維持多久。由於國民黨統治集團發動內戰,無錫經濟陷入困境,民族工商業經營困難,人民生活日益困苦。

1949 年4月23日,無錫解放,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當年,無錫市國民收入為0.71億元,社會總產值2.08億元。解放初,無錫市人民政府採取措施, 整頓和恢復發展經濟。在城市,將敵逆資產和官僚資本收歸國有,建立起社會主義性質的國有經濟,同時組建發展合作經濟,對私營工業積極扶持。在農村,發動群 眾,開展土地改革。經過1950~1952年的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無錫經濟走上穩步發展的道路。1953~1957年,無錫市在制訂、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 的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至1956年1月,全市批准公私合營的工商企業共2182戶,其中工業 819戶,商業697戶,交通運輸業368戶,手工造船業298戶。5371戶個體手工業者與原來的116個社組成199個合作社。至年底,在農村建立高 級社147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1958年,無錫市開展「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在此期間,發展了一批新的工業門類,建成了一批重要的工業項目,社隊工業(後改鄉鎮工業)也應運而生。但由於在所有制上急於過渡,經濟建設上急於求成,造 成人力、財力、物力的嚴重浪費和經濟比例關系的失調。1960~1962年,全市經濟出現嚴重困難。1961年起,無錫貫徹執行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 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經過調整,無錫市經濟形勢逐年好轉。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正常的生產秩序受到破壞和干擾,生產下降,商業網點大 批撤並,集市貿易關閉。1969年後,生產才逐步回升。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結束。無錫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

1978 年後,無錫經濟進入了快速增長的時期,經濟總體實力明顯增強。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著重調整農業、輕 工業、重工業的比例關系,調整積累和消費的比例關系。1980年,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首先在農村,全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公社、大隊建立為農服 務的經濟實體。糧食種植逐步向種田大戶集中。全面推廣無錫縣堰橋鄉鄉鎮工業「一包三改」(實行以經理、廠長為主的經濟承包責任制,改幹部任免制為選聘制, 改工人錄用制為合同制,改固定工資制為浮動工資制)的經驗。全市農村形成以鄉鎮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在城市,自1984年起,無錫進入工業化初期,開始以 擴大企業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為重點,全面推行廠長(經理)負責制和多種形式的承包經營責任制。

同時,對計劃、財稅、金融、價格、物資、勞動工資、外貿等體制進行初步改革,培育和發展各種生產要素市場,陸續建立物貿中心、鋼材、化工輕工原料、木材建 材等生產資料市場。商業、供銷、糧食部門也建立一批貿易中心。集市貿易興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向政企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引進競爭機制,深化企業內 部改革的深層發展。還進行科技體制改革,改撥款制為獨立核算、自負盈虧和課題承包責任制;放寬對科研人員的政策。進行教育結構改造,將職業大學改建為江南 大學,擴建教育學院和無錫廣播電視大學,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技術教育;成人高校堅持走聯合協作道路,擴大辦學功能。

1993 年全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378元,在江蘇省率先達到小康標准。1993年後,無錫經濟呈加速發展態勢。對農業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機械化水平、科學種養 水平、社會化服務水平等都有較大提高,耕地保護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得到加強。農業雙層經營機制進一步完善,向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迅速發展。在土地面 積逐年減少、人口逐年增長的情況下,糧油和主要副食品的產量保持較高的生產水平。工業在調整結構、提高水平、擴大規模、增強後勁方面取得新的成績。企業改 革向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制度創新、轉換機制深化,國有企業加快了進入市場的進程。全市組織一批重點建設和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形成了一批集團化 企業。鄉鎮工業通過上規模、上水平得到迅速發展。第三產業發展較快。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份額顯著增加,經濟素質明顯提高。順利實施國家部署的財 稅、金融、外貿、投資等體制改革。市場體系進一步發育完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逐步顯示出來。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加快了步伐。整個經濟的市場化程度 明顯提高。

個私經濟也得到了發展。對外經濟和對外貿易都有很大發展。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明顯加快。滬寧高速公路無錫段、錫澄高速公路、江陰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無錫機場 通過初步改造,開通了5條國內航線。縣鄉公路在基本實現村村溝通的基礎上,道路等級迅速提高。全境初步形成了內外暢通的交通網路。市內以路橋建設為重點, 加快了城市布局調整和老城改造步伐,新建、擴建了一批幹道、橋梁,新建了火車站廣場。

市區建成區面積逐漸擴大。一批新型城鎮正在興起。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較快發展。以治理太湖為主導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鄉抗洪防 災能力明顯增強。各類教育協調統籌發展。全面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任務,以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為主體的高中階段教育逐步普及, 成人教育和地方高等教育加快發展步伐。教育綜合改革逐步深化,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每年組織實施國家和省級火炬計劃、星火計劃,高新技術產品的產值高速增 長。創作、上演了一批突出主旋律、具有地方特色的好作品、好劇目。廣播、電視的人口覆蓋率接近100%。體育、衛生、環境保護、計劃生育、老齡工作都取得 了可喜成績。

1981年,無錫市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1983年,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經濟開始向城鄉一體化方 向發展。1984年列為全國13個較大的市和10個重點旅遊城市之一。1985年,無錫市被國務院確定為長江三角洲沿海經濟開放區開放城市。改革開放給無 錫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無錫已建成以紡織、電子、機械、化工、醫葯為主,門類比較齊全,配套協作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成為中國沿海地區具有較大規模、較高 水平的現代工業城市,並跨入中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投資環境40優的行列。

Ⅵ 無錫歷史故事有哪些

無錫建制沿革
無錫建制沿革:無錫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區。1953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無錫、宜興、江陰(代管)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

無錫歷史
早在六七千年前,無錫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過著定居生活。在鴻聲彭祖墩、新瀆廟墩、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等地,均有原始氏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創造和豐富了太湖流域輝煌的遠古文化。

公元前11世紀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次子仲雍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定居梅里(今錫山市梅村鎮),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太伯受到當地百姓的擁戴,被奉立為君主,自號為「勾吳」。太伯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發展農耕。相傳他率領眾人開鑿了長數十公里的太伯瀆(俗稱伯瀆港)。還栽桑養蠶,制陶冶銅,「數年之間,民人殷富」。周滅商後,因太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從太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太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

無錫歷史悠久,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歷史的古城。無錫歷史悠久,據仙蠡墩遺址、許巷遺址等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夏朝以前,無錫即有部落聚居,生息勞動。 在新瀆廟墩、 葛埭橋庵基墩和玉祁蘆花盪、高城墩、祁頭山、駱駝墩等地,均有原始民族的聚居點。無錫先民的原始文化先後屬於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良渚文化。無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朝末年。商朝末年,周太王古公稟父的長子泰伯,為讓王位於三弟季歷,從現屬陝西的歧山南奔荊蠻,偕弟仲雍,南來梅里(今無錫縣梅村)定居,並入鄉隨俗,斷發文身,受到當地百姓擁戴,被奉立為君主,築起城廓,建立荊蠻小國,自號勾吳,築吳城。周滅商後,因泰伯無子,周武王追封仲雍的五世孫周章為吳君,建吳國。 從泰伯至闔閭共24世,前後600多年,梅里一直是吳國的都城。泰伯、仲雍將中原地區的文化帶入江南,與江南地區原有文化有機融合,形成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吳文化,留下了伯瀆港、闔閭城,以及東漢時期的泰伯廟、泰伯墓等許多富有特色的文物古跡。

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無錫屬越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楚滅越,無錫屬楚國。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置會稽郡,無錫屬之。無錫設置縣的時間始於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稱無錫縣,屬會稽郡。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縣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西晉太康二年(281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屬中書省常州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仍合而為一,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民國16年(1927年),無錫縣直屬江蘇省。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後,分無錫縣為無錫市、無錫縣,無錫市直屬蘇南地區。1953 年建江蘇省,無錫市為省轄市。1983年3月1日實行市管縣體制,無錫市轄江陰、無錫、宜興3縣。1987年4月、1988年3月、1995年6月江陰、宜興、無錫先後撤縣設市。2001年1月,撤錫山市(原無錫縣)設錫山區、惠山區。行政區劃2001年,無錫市轄7個區,2個縣級市。全市共有92個鎮,31個街道。

Ⅶ 無錫的歷史有哪些

無錫有3000年的歷史,據《史記》記載,商朝末年,周太王長子泰伯及其弟仲雍從陝西來到這里定居,建「勾吳」國,這就是無錫建城的開始。周武王十一年(公元前1066年)封仲雍後人周章為吳君,吳國隨之建立。戰國末年,無錫成為楚春申君黃歇的封地。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無錫縣。新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無錫縣為有錫縣。東漢建武年間復稱無錫縣。三國時,孫吳廢無錫縣,分無錫以西為屯田,置毗陵典農校尉。晉太康元年(280年),復置無錫縣。元元貞元年(1295年),升無錫縣為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又降州為縣。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民國元年(1912年),兩縣合並為一,復稱無錫縣。1949年4月23日,無錫解放。
無錫以江南文明的發源地彪炳史冊。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建無錫充滿了溫情和水。無錫地處江蘇省南部,太湖之濱,北臨長江,南接浙江、安徽兩省,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地形為平原地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全市總面積4650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為1632.70平方公里,下轄江陰市、宜興市、錫山市和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郊區、馬山區、新區六個區。人口430萬,市區約92萬,目前發展為輕工、紡織、電子、化工、機械等工業的中等城市.
無錫的經濟發展有深厚的基礎,在唐武則天時,無錫就是重要的漕運之地,在明朝,織布、陶瓷、制磚等手工業非常發達。明弘治年間,無錫的手工織布業繁興,成為「布商雲集、布行如列」的布碼頭。聞名的布碼頭,和漢口的船碼頭、鎮江的銀碼頭齊名,清後期無錫和九江、長沙、蕪湖合稱為「中國四大米市」,無錫的稻米質地優良,尤其是太湖邊的香米,粒粒如玉,既香又糯,被列為皇室貢米,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我國民族工商界的代表人物榮宗敬、榮德生先生率先在家鄉開辦了中國首批民族工業,無錫作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樣地之一而載人史冊。到三十年代,無錫已發展成為擁有300多家工廠的新興工業城市。從此,無錫便以「小上海」稱譽海內外。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在無錫這塊肥沃的土地上綻開了「鄉鎮企業」這一工業新花,無錫又在中國的經濟史上添上了「鄉鎮工業創始地區」的輝煌一筆。
無錫方言屬吳方言。吳方言習慣上稱吳語。無錫方言隨著社會、歷史的長期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點。
無錫的標志:88米的靈山大佛、錫惠的文光塔。
無錫溪水條條,自古城南最美,據說,此河為東漢名士梁鴻所開,故無錫又稱「梁溪」。
無錫市,東距上海市128公里,西離南京市183公里,滬寧鐵 路橫亘東西,京杭運河縱貫南北,水陸空交通便捷。
無錫市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濕潤,雨量充沛,無錫境內地勢平坦,間有低山殘丘,河流湖泊縱橫 交織,素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美稱。

Ⅷ 無錫歷史故事

「無錫」這一地名的由來,現存在兩種說法。一種說法即現在流行的說法,認為周、秦間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新莽時錫復出,改縣名為「有錫」,東漢初為無錫。這一說法見於唐朝陸羽《惠山寺記》,謂:「山東峰(按:指惠山東峰,即錫山),當周秦間大產鉛錫,至漢方殫,故創無錫縣,屬會稽。自光武至孝順之世,錫果竭,順帝更為無錫縣,屬吳郡。」這一說法,歷代無錫地方誌都相沿記載。但清光緒《無錫縣金匱縣志》認為:「王莽時大改郡縣之名往往與舊名相反」,所謂「錫出而更名,孝順時錫竭而復舊,殆不足據。」
無錫最著名的神話無疑就是「阿福阿喜」。在惠山泥人中,人們最熟悉,也最受歡迎的便是惠山大阿福。它福得得、胖墩墩,手捧溫順馴服的猛獸,朝著人們甜甜地微笑,一副孩子氣,一臉福相,確實惹人可愛。提起大阿福,這里還有一個古老的神話故事。據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惠山一帶荒草叢生,古木參天,經常有野獸出沒,危害人類。人們談獸色變。但是,事情總是一物降一物的。在深山裡,不知何時開始,住來了兩個人形巨獸,名叫"沙孩兒",它們力大無比,山中各種猛獸長蟲,只要見到它們微微一笑,就會俯首貼耳地投入它們的懷抱,任其吞食。自從出現了"沙孩兒"之後,附近的百姓從此都安居樂業了。有一年冬天來臨,上山伐木的農民紛紛下山。雄的"沙孩兒"出於好奇,就在未伐下的大樹下玩耍。這時,這棵大樹突然倒下,把它壓死了。雌"沙孩兒"尋蹤到此,見此慘狀,傷心不已。為了殉情,也就一頭撞死在這棵樹下,後來,人們為了懷念它們,便根據它們的形象捏制了一男一女兩個泥人,取名為"大阿福"。從此,這一對大阿福就作為鎮山驅獸、避災辟邪的吉祥物流傳於民間。在此之外,在傳說中,趕走從錫山中跑出的危害四方的大錫人 ,運天河水灑為太湖,丁山蜀山紫砂泥的由來等也和阿福阿喜有關。

Ⅸ 無錫的民俗文化

1.無錫除貼桃符、門補、春聯外,還有在新年掛鍾馗象,以避一年鬼祟。傳說鍾馗善於捉鬼。這個風俗大概始於唐代。無錫民間很多人家還有在門楣上張掛吉慶語句的紅單聯和剪紙門箋掛絡的習俗。無錫地區在元旦早晨盛行吃糕絲圓子,取團圓高升的意思。另還要吃面,取長壽、長春之意。無錫風俗新年中小孩來到,主人就得拿茶點糖果招待饋贈。親友中有孩子前來拜年都要賞給壓歲錢。新女婿到岳母家去拜年,一般都選在年初三。初三稱為小年朝,也不能掃地、乞火、汲水、與元旦風俗相同。無錫還有一個風俗與別處略異,即凡有六十、七十、八十祝壽,都在春節舉行,而不是在生日祝賀。元旦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有不能掃地的風俗,無錫也是這樣。認為一掃地要把財氣掃掉。年初二即使掃地,也不能把垃圾倒出門,而是堆在屋角邊,一直要到正月半,稱為"聚財"。歲朝風俗忌向人家乞火、汲水,也不動刀剪,又禁止傾倒污水、糞便。元旦臨睡時,又要放二聲或三聲關門爆仗。無錫這一天晚上睡得都較早,如有孩童貪玩不肯睡時,父母常哄孩子說:"早些睡,今晚聽老鼠做親"。無錫舊俗對元旦這一天的氣候十分重視,常以這天的天氣占卜今後一年的收成。

特色活動
無錫一年四季節慶不斷,皆宜旅遊,尤以4月-10月為旅遊的黃金季節。 主要旅遊節慶有: 泰伯廟會:2月4日-6日, 錫山區梅村鎮 無錫國際梅文化節:3月,梅園無錫陽山桃花節:3月-4月,陽山鎮 西高山廟會:4月19日-21日,吳文化公園 櫻花之旅:4月-5月,黿頭渚 宜興陶瓷藝術節:5月,宜興市各景區 太湖旅遊節:9月-10月,無錫太湖各景區 此外還有:太湖中秋賞月、馬山國際釣魚節、吳地蟋蟀節、國際門球邀請賽、徐霞客文化旅遊節(農歷三月初三)。

過年
春節是無錫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無錫舊俗,年初一早晨開門,要放3聲開門爆仗。早餐吃糕絲、圓子、面條,取團圓、高升、長壽、長春之意。這天,只吃隔年除夕的剩飯,寓意「有餘」。吃飯時不能以湯澆飯,也不吃粥,怕出門遇雨。還忌向鄰居乞火、汲水,告誡不罵人,不發怒,不講不吉利的話,祈求全年平安吉祥。 春節期間,晚輩先向長輩拜年,然後至親友家賀年。親友第一次見面時,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等話,互相祝賀。新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一般選在年初三。老人自年滿60虛歲開始,每10年在春節期間設宴慶祝。

希望你能採納。

閱讀全文

與無錫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