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叢台公園距今多少年
叢台公園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內中華大街中段西側,佔地369.6畝,正中為叢台湖,湖面42餘畝。叢台亦名「武靈叢台」,相傳建於趙國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㈡ 叢台公園觀後感1000字
參考范圍:
南嶺求水山公園座落在位於深圳市龍崗區布吉鎮南嶺村,於1996年4月16日對外開放。公園佔地53公頃,主峰求水頂海拔253.26米,主峰可盡覽深圳水庫景色和眺望深圳美景。園內根據山形走勢,按比例修建的「長城」,其城牆、烽火台等與北京八達嶺長城相似,氣勢雄偉,沿「長城」拾級而上,可一路領略風景,山頂俯瞰「南國明珠」南嶺村,別有情趣。山上建有空中纜車,方便遊客輕松自在的直達主峰求水頂觀光區, 近觀正在發展的布吉鎮,遠眺香港新界,與及正在啟動建設的南嶺區一片繁忙的景象。
求水山名字來自求水石, 相傳以前南嶺村的村民都是普通的莊稼漢,靠天吃飯,有一年氣候乾旱常常導致莊稼收成不佳,村裡最年長的老人家就帶頭,由幾名青壯年抬上供品,全村村民都穿上新衣,手持五彩三角小旗到山上被稱為「伯公」 的石頭求雨。這時玉皇大帝正好從這經過,見這南嶺人勤勞善良,便命雨神使地方風調雨順,莊稼豐收。於是這塊「伯公」石便被改稱為「求水石」,原本的山也因此改名為「求水山」。
求水山公園內各類娛樂設施健全,園內建有游泳池、高爾夫球練習場、可容納3000人的大劇院、溜冰場、卡拉OK、中西餐廳、 自助燒烤場、 過山車、賽車、碰碰車、自控飛機等娛樂設施和一系列的兒童游樂設備。當走進求水山公園,在綠樹環抱,鳥語花香清澈的泉水溪溪流淌的環境底下,無論春夏秋冬,都可以呼吸到那來自山間公園獨有的清爽空氣,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給予人類的幸福和美好! 求水山公園還有一座客家民俗博物館,通過那些蠟像、標本和實物,我們能看到客家移民的歷史。從展覽館展出的珍貴照片上,我們能看到自己前進的腳步,如果駐足靜心,就足以讓你流連忘返,回味無窮。
㈢ 叢台公園的人文歷史
叢台公園願為武靈王觀看軍事操演與歌舞的地方
1982年,從台公園被列為河北省專文物保護單屬位。
1999年被推薦為百家「全國名園」之一。
1993年10月,邯鄲叢台公園內的「邯鄲碑林的唐·魏博節度使何弘敬的墓誌銘」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國家一級甲類文物保護。
2008年獲得第二批國家重點公園稱號,乃河北唯一,同時也是第二批中長江以北唯一入選的公園。「國家重點公園」評審是為了加強公園的保護和管理工作,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織在全國公園中開展的一項評比活動。被命名為「國家重點公園」的是具有重要影響和較高價值,且在全國有典型性、示範性或代表性的公園。截至目前,全國僅有56家公園獲此榮譽。
叢台公園已榮獲國家AAAA級旅遊區、中國100家名園、國家重點公園等稱號。
㈣ 邯鄲市都有那些公園
邯鄲市的公園有:叢台公園,東山文化公園,趙苑公園,邯鄲夢海公園,邯鄲南湖公園。
1、叢台公園
南湖公園或稱邯鄲城市濕地公園、南湖景區,位於邯鄲主城區南部,陵西大街以東,中華大街以西,機場路以北。處於滏陽河、渚河、支漳河三河交匯處,分為中心景區、東區和南區,總佔地371公頃。經過兩年多改造,目前已變為集生態、休閑、親水等多種特色於一體的濕地公園。
㈤ 邯鄲叢台公園古城樓是什麼著名成語事發地
是根據著名成語「胡服騎射」事發地。
位於邯鄲市市區的叢台亦名「武靈回叢台」,相答傳建於趙國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趙武靈王是趙國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國君,為了使國家強大起來,他對作戰方法進行改革,變車戰為騎戰,推行「胡服騎射」,並身體力行,訓練兵馬,軍隊的戰鬥力大大提高,使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趙武靈王 胡服騎射
㈥ 邯鄲,叢台的歷史,人文文化,謝謝大家!
武靈叢台是古城邯鄲的象徵,位於市中心叢台公園內。武靈叢台相傳始建於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99年),是趙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古稱"武靈叢台"。顏師古《漢書注》稱,因樓榭台閣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台"台上原有天橋、雪洞、花苑、妝閣諸景,結構嚴謹,裝飾美妙,曾名揚列國。現存古台雄偉壯觀,是明清以來的修復建築,雖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獨特風格。它是趙都歷史的見證,成為古城邯鄲的象徵。
叢台特點
為明代城牆殘段
第二層檯面距地表7米,東西59米,南北80米,其中向南突出一段長40米
文物特寫(19張),寬10米,為明代城牆殘段。台北有5間大屋,名「武靈館」,是紀念武靈王的建築。室前的小亭為「回瀾亭」,建於1931年,檯面周圍台牆鑲嵌有許多碑碣。其中,清末進士王琴堂的梅花刻石與舉人李世昌的蘭花石碣倍受遊人贊揚。
明嘉靖十三年在台上建「據勝亭」
台的最上一層,門額上題有「武靈叢台」幾個大字,頂台呈圓型,直徑19米,距地表13.5米,原是平台,俗稱「武靈平台」。明嘉靖十三年始建亭於台上,取名「據勝亭」,其意是在防禦上據此者勝。據勝亭圓拱門門媚上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個朱紅大字,流傳很廣的「忠孝節義二度梅」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相傳,公元8世紀末葉唐朝德宗年間,忠臣梅伯高被奸相盧杞誣陷遇害。梅伯高之子梅良玉逃脫後,被陳東初招為家僮。陳與梅伯高結交甚密,終日尋梅子不見。後來梅花二度開放時,陳得知家僮即梅良玉,便將愛女杏元許配給他。盧杞又欲加害於陳,便奏明皇帝將杏元封為御妹嫁至外邦,並將陳東初夫婦下牢。到外邦和親的陳杏元由梅良玉相送,一程淚一程血行至邯鄲,攜手登上武靈叢台,由此哭別。這個宣揚忠孝節義的故事,為遊人平添了一段了解中國封建傳統的趣話。
現存古叢台為清代同治年間重修
現存古叢台為清代同治年間重修,佔地1100多平方米,高28米。三層青
叢台一角(13張)磚高台的底層南北各有一門,甬道右側的台牆上還嵌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幾個大字,北門台階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游江南路時親筆書寫的詩碑。當中一層有 5間大屋,名「武靈館」,是為紀念武靈王的而建。最上一層門額上題有「武靈叢台」幾個大字現存古叢台為清代同治年間重修,佔地1100多平方米,高 28米。三層青磚高台的底層南北各有一門,甬道右側的台牆上還嵌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幾個大字,北門台階上的大石碑,是乾隆帝游江南路時親筆書寫的詩碑。當中一層有 5間大屋,名「武靈館」,是為紀念武靈王的而建。最上一層門額上題有「武靈叢台」幾個大字。 叢台高26米,南北皆有門。從南門拾級而上,東牆有「滏流東漸,紫氣西來」八個古體大字,正門外有郭沫若1961年秋登臨叢台時題寫詩句的碑刻。從北門沿著用磚和條石鋪成的踏道,步步登高跨過門檻,迎門而立的碑刻,正面刻有清代乾隆皇帝《登叢台》的一首律詩,背面是他的古風《邯鄲行》詞。叢台的第一層是個院落。院內坐北朝南的亭屋叫「武靈館」,西屋為「如意軒」,院中間有「回瀾亭」,為1931年增設。院內台壁上嵌有進士王韻泉和舉人李少安分別畫的「梅」、「蘭」石碣。叢台的二層坐北朝南的圓拱門門楣上,寫有「武靈叢台」四個古體黑字,門里邊還刻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的朱紅大字,流傳很久的「忠孝節義二度梅」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進圓拱門,有個建築精美的小涼亭,紅柱碧瓦,畫棟雕梁,重檐獸角。再上三級台階,推開紅色雕花木門,進入約一間屋大小的方形亭間,面對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墩,很像是撩袍端帶的帝王將相剛剛離去。 登上叢台極目遠眺,西邊的巍巍太行山層巒起伏,西南趙國都城遺址趙王城蜿蜒的城牆隱約可見,西北便是趙國的鑄箭爐、梳妝樓和插箭嶺的遺址。俯視台下,碧水清波,荷花飄香,垂柳倒影。台西有湖,湖中有六角亭,名「望諸榭」。相傳很早以前湖中有個小土丘,丘上有個小廟是早年間修建的樂毅廟。
現在的「望諸榭」是80多年前重建的
現在的「望諸榭」是80多年前重建的。樂毅是燕國「黃金台招賢」選中的大將,在燕、趙、韓、魏、楚五國伐齊時,擔任統帥,一氣攻下齊國70餘座城池,幾乎亡齊。燕國封樂毅為昌國君。燕昭王死後,燕惠王聽信齊國田單的反間計,召樂毅回燕都,陰謀殺害他。樂毅識破燕惠王的圖謀,直回趙國,被趙王封為「望諸君」。「望諸榭」就是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政治家、軍事家的功績而修建的。據地方誌載,現在邯鄲市東南30里的樂家堡,就是當年樂毅的故居。
叢台是古城邯鄲的象徵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鵰塑
[1]史載戰國時趙國起初勢弱,趙武靈王受北方游牧民族身著輕巧衣物作戰的啟發,發起了要求趙國人尤其是軍隊改穿胡服的改革,加緊操練兵馬,從此使趙國日漸強大。當時操練的場所,據說便是在叢台。它是趙都歷史的見證,成為古城邯鄲的象徵。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都曾登台游覽,吟詩題詠。1750年9月清乾隆皇帝巡行江南過邯鄲登叢台寫道「傳聞好事說叢台,勝日登臨霽景開。豐歲人民多喜色,高樓賦詠寫雄才。襟漳帶沁真佳矣,雪洞天橋安在哉!煙樹迷茫閭井富,為籌元氣善滋培」。北門高階上的大碑,是清乾隆的御筆詩碑。在叢台的第二層檯面上,還建有紀念趙武靈王的武靈館和小巧玲瓏的回瀾亭,周圍還分立和台牆鑲嵌有眾多的碑碣。最高層的平台,稱武靈台,距地面13.5米。明嘉慶13年(公元1534年)建據勝亭於其上,意為在防禦上據此者勝。登上據勝亭,遠眺太行山,近觀邯鄲市容,趙都風光盡收眼底。
叢台上的景緻和歷史故事頗多
叢台
叢台上建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在當時名揚於列國。古人曾用「天橋接漢若長虹,雪洞迷離如銀海」的詩句,描繪叢台的壯觀。歷史上的一些著名文人,如唐朝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多次游覽叢台,賦詩贊詠。但是,在兩千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叢台經歷了無數次天災人禍的破壞,多次改修重建,有了很大變化。據地方誌載,自明朝中葉(約1500年)以來,就修復了十多次。其中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年)建行宮於台上,後在道光十年(1830年)遇地震連台毀壞。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叢台,是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修建的,當時是為了瞭望遠方,以便統治縣城,以後又進行過重修。 叢台的北側有座七賢祠,是為紀念趙國的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李牧和趙奢而建立的。這「七君子」的動人事跡,在《史記》等史書里均有記載,大體上依據史書編寫而成的《東周列國志》在「圍下宮程嬰匿孤」等章節里,就記述了「三忠」(程嬰、公孫杵臼、韓厥)為救趙世孤兒捨身忘命的動人事跡。
新中國成立後以叢台為中心修建了公園
新中國成立後,以武靈叢台為中心,修建了人民公園。佔地由原來的43畝,逐步擴充為360畝,其中水面佔40畝。園中林木繁茂,百鳥爭鳴,花草繁茂,湖水盪漾,碧水藍天,與叢台古建築相映照,別有情趣。 叢台在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經過歷代的修繕和改建,已經失去原貌,但它仍然保存著古代亭榭的獨特風格。特別是解放後經過幾次大的維修,古老叢台的氣勢更加雄偉,建築愈臻精美,猶如一個昂首挺胸,坐北向南,拔地而起的「英雄武士」,聳立在邯鄲市中心,為中原地區一處游覽勝地。1982年,從台公園被列為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推薦為百家「全國名園」之一。2002年10月12日,我國國家郵政局與斯洛伐克聯合發行《亭台與城堡》特種郵票一套二枚,其中一枚為中國「邯鄲叢台」。這套郵票的發行,將大大提升邯鄲在世界的知名度。
㈦ 邯鄲有哪些歷史古跡
邯鄲市位於河北省南端,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成語典故之都。市區:叢台公園,趙苑公園,學步橋,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滏陽公園,郊區: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京娘湖,黃粱夢呂仙祠。
㈧ 邯鄲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至今它還有哪些保存很好的文化古跡
邯鄲是一座盡人皆知的國家級文化名城,它自戰國時期趙國建都於此,到目前為止,3000年了,城市名稱仍然沒有改變。邯鄲是中國太極文化的發祥地,到了邯鄲首先會去廣府古城,站在古城的城牆上,可以將古城美景盡收眼底,城內武禹襄故居和楊露禪故居是必去之地,這兩位都是中國太極文化的宗師。
1972年考古學家在邯鄲還發現了震驚考古界的磁山文化,該文化遺址屬於是仰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將仰韶文化時間直接上溯了1000年。發現的核桃遺骸直接否定了核桃是張騫通西域後從西域傳播過來的說法,直接將我國人工種植核桃的歷史上推了5000年。在磁山文化中還發現了家雞骨,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飼養家雞的國家,還發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粟,證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㈨ 邯鄲的歷史文化,旅遊景點介紹
邯鄲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8000多年前新石器早期的磁山先民就在這里繁衍、休養生息。在邯鄲悠久歷史的進程中,孕育並積淀了深厚的歷史文化,這是先人留給我們後代子孫的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綿綿8000餘年的歷史鑄造成了邯鄲十大文化脈系:磁山文化、趙文化、女媧文化、北齊石窟文化、建安文化、廣府太極文化、夢文化、磁州窯文化、成語典故文化、邊區革命文化等十大文化脈系,內涵博大精深,風格豐富多彩。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是我國以粟作農業和定居生活為特點的原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磁山文化博物館。
趙文化:
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趙文化,其基本內涵為開放、進取、包容,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她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源頭之一,是華夏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匯、融合和升華的結晶,具有中原華夏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構成的二重性,集中反映了北方地區諸民族沖突與融合的過程。
重要景點:學步橋,回車巷,叢台,趙苑等。
女媧文化:
媧皇宮,女媧煉石補天處,始建於北齊、全國規模最宏大的祭祀女媧古跡,被譽為「華夏祖廟」。現正在申遺,今年「首屆中國女媧文化節」將於9月16日至18日舉辦。值得期待!
北齊石窟文化:
響堂山石窟是北齊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院,是位列中國雲崗、龍門、敦煌、麥積山四大名窟之後的全國第五大石窟群。
建安文化:
位於臨漳縣西南的古鄴城遺址是東漢末年至魏晉時期中國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中心。有銅雀三台。
廣府太極文化:
清朝道光年間,在中國邯鄲的永年縣廣府城,誕生了一代太極宗師楊露禪和武禹襄,使永年縣成為中國太極拳兩大流派—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的中興發祥之地。永年被命名為「中國太極拳之鄉」。在廣府古城,太極盛行,可以拜訪有太極先人故居。
夢文化:
以「一枕黃粱」名夢和黃粱夢呂仙祠古建築群為代表的夢文化,蘊含著極為深厚的中國哲學思想,表現出中華民族對於美好事物的嚮往和執著追求。產生於唐代的黃粱美夢傳奇故事,就發生在邯鄲的黃粱夢鎮。景點「黃梁夢」。
磁州窯文化:
古來就有「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千里彭城,日進斗金」之說。
成語典故文化:
由邯鄲歷史和相關史書中所滋生、蘊積、提煉出的具有邯鄲地方特色或與邯鄲有密切關系的成語典故達1500條之多,如「胡服騎射」、「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黃粱美夢」等,2005年10月26日,經中國文聯批准,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在邯鄲市舉行命名頒牌儀式,授予邯鄲市「中國成語典故之都」稱號。
邊區革命文化:
邯鄲在中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是晉冀魯豫解放區的中心。劉伯承、鄧小平及其領導的八路軍129師以太行山為戰場,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展現出邊區人民的浩然正氣和民族之魂。現代最早的紀念性建築—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和涉縣的「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及「陳列館」名列了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一句話,邯鄲是值得一看的,另外如果看自然景觀的話,京娘湖(趙匡胤千里送京娘至此),北武當等太行景觀,很美,邯鄲還是馬姓的發源地,在紫山每年都有世界馬姓認祖活動,歷史文化很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