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大黃的炮製歷史發展

大黃的炮製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2-27 21:12:53

⑴ 制大黃與熟大黃的區別是什麼

制大黃與熟大黃的區別是制備工藝、葯性與適應症不同。

制備工藝

熟大黃:用黃酒將大黃拌勻,置適宜容器內密閉,隔水燉至大黃內外均呈黑褐色,取出乾燥。

制大黃:取生大黃,用黃酒噴淋拌勻,稍悶,用微火炒至色澤加深時,取出放涼。

葯性與適應症

熟大黃為蒸熟後的大黃,其結合性大黃酸顯著減少,番瀉苷僅余微量,鞣質只減少一部分。因此,其瀉下作用緩和,收斂作用降低,能減輕胃氣損傷、陰血損傷、腹痛等副作用。其活血作用較強,常用於瘀血諸證,尤適於老人體虛而有瘀血證者,但用量宜小,一般3-6g為宜。

制大黃為酒炒後的大黃,其結合性蒽醌有所減少,瀉下力稍緩。借酒提升之性引葯上行,可清上焦實熱。其瀉下作用趨弱,能緩和寒下,同時使葯力上行而起瀉心火、肝火作用。其苦寒溫降,使上炎之火得以下瀉,用於血熱妄行的吐衄及火邪上炎所致的頭痛、目赤、咽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

(1)大黃的炮製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大黃的使用禁忌

1.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以及胎前、產後,均應慎服大黃。

2.如用大黃瀉下通便,煎服時應後下,或用沸開水泡汁,否則葯效會減弱。

3.服用大黃後,其色素會從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現黃色。

4.哺乳婦女服用後,嬰兒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瀉,因此授乳婦女不宜服用。由於本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婦女胎前產後及月經期間也必須慎用。

⑵ 炮製大黃的目的是

1瀉下作用緩和

⑶ 中葯炮製技術的中葯炮製技術發展史

幾千年以來,中國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炮製方法與技術,而且也形成了一套傳統的炮製加工工回具。炮製答是中葯傳統制葯技術的集中體現和核心,飲片入葯,生熟異治是中葯的鮮明特色和一大優勢。中葯飲片炮製技術是中國所特有的,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中葯炮製歷史久遠,相傳起源於神農時代。遠古時候,人們為使葯物清潔和服用方便,採取了洗凈、劈塊等簡單的加工方法,這就是中葯最早的炮製。當人類發現火以後,受到用火加工食物的啟示,便用火來加工葯物,因此對葯物的毒性降低和調整葯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到了夏禹時代,由於釀酒的出現,為以後的酒制開辟了廣闊的道路,後來出現的鹽制、醋制、蜜炙等炮製方法,更豐富了中葯的炮製內容,且較好地適應了臨床的需要。

⑷ 什麼是制大黃

制大黃是和生大黃加以區別的。生大黃就是原純中葯材料而制大黃是把生大黃經過酒的泡製、蒸等一系列過程處理,就成了制大黃,它和生大黃在葯理上是有區別的。很多中葯都這樣,比如生地熟地,制半夏,炙甘草等。

⑸ 制大黃是什麼

據研究大黃經炒制後對其所含大黃蒽醌類衍生物均有影響,其瀉下成分番瀉甙內及大黃酸明顯減量,加容熱對鞣質影響較小,因此瀉下作用減弱而收斂作用相對增強,現認為大黃所含的鞣質是降低肌酐、尿素氮的有效成分,由此可見,生大黃瀉下作用強,制大黃瀉下作用弱,在臨床上患者大便不通暢者用生大黃;大便通暢者用制大黃

⑹ 熟大黃的炮製方法

取凈大黃塊,用酒燉或酒蒸法燉或蒸至內外均呈黑色。

⑺ 大黃有幾個常用炮製品,其作用特點是什麼

你好: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大黃的功效: 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大黃的作用: 大黃能增加腸蠕動,抑制腸內水分吸收,促進排便;大黃有抗感染作用,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陰性細菌均有抑製作用,其中最敏感的為葡萄球菌和鏈球菌,其次為白喉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等;對流感病毒也有抑製作用;由於鞣質所致,故瀉後又有便秘現象;有利膽和健胃作用;此外,還有止血、保肝、降壓、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 大黃的應用: 1、積滯便秘。本品有較強的瀉下作用,能盪滌腸胃,推陳致新,為治療積滯便秘之要葯。又因其苦寒沉降,善能泄熱,故實熱便秘尤為適宜。常與芒硝、厚朴、枳實配伍,以增強瀉下攻積之力,為急下之劑,用治陽明腑實證,如大承氣湯(《傷寒論》);若大黃用量較輕,與麻仁、杏仁、蜂蜜等潤腸葯同用,則瀉下力緩和,方如麻子仁丸(《傷寒論》)。若里實熱結而正氣虛者,當與補虛葯配伍,以攻補兼施,標本並顧。如熱結而氣血不足者,配人參、當歸等葯,方如黃龍湯(《傷寒六書》);如熱結津傷者,配麥冬、生地、玄參等,方如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若脾陽不足,冷積便秘,須與附子、乾薑等配伍,如溫脾湯(《千金方》)。 2、血熱吐衄,目赤咽腫。本品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泄,又具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常與黃連、黃芩同用,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如瀉心湯(《金匱要略》)。現代臨床單用大黃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有較好療效。若與黃芩、梔子等葯同用,還可治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證,如涼膈散(《和劑局方》)。 3、熱毒瘡瘍,燒燙傷。本品內服外用均可。內服能清熱解毒,並借其瀉下通便作用,使熱毒下泄。治熱毒癰腫疔瘡,常與金銀花、蒲公英、連翹等同用;治療腸癰腹痛 ,可與牡丹皮、桃仁、芒硝等同用,如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本品外用能瀉火解毒,涼血消腫,治熱毒癰腫疔癤,如用治乳癰,可與粉草共研末,酒熬成膏的金黃散(《婦人大全良方》);用治口瘡糜爛,多與枯礬等份為末擦患處(《聖惠方》)。治燒燙傷,可單用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調敷患處。 4、瘀血證。本品有較好的活血逐瘀通經作用,其既可下瘀血,又清瘀熱,為治療瘀血證的常用葯物。治婦女產後瘀阻腹痛、惡露不盡者,常與桃仁、土鱉蟲等同用,如下瘀血湯(《金匱要略》);治婦女瘀血經閉,可與桃核、桂枝等配伍,如桃核承氣湯(《傷寒論》);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常與當歸、紅花、穿山甲等同用,如復元活血湯(《醫學發明》)。 5、濕熱痢疾、黃疸、淋證。本品具有瀉下通便,導濕熱外出之功,故可用治濕熱蘊結之證。如治腸道濕熱積滯的痢疾,單用一味大黃即可見效(《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或與黃連、黃芩、白芍等同用;治濕熱黃疸,常配茵陳、梔子,如茵陳蒿湯(《傷寒論》);治濕熱淋證者,常配木通、車前子、梔子等,如八正散(《和劑局方》)。 此外,大黃可破痰實,通臟腑,降濕濁,用於老痰壅塞,喘逆不得平卧,大便秘結者,如礞石滾痰丸(《養生主論》)。
願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幫助!

⑻ 中葯炮製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哪幾個歷史時期

中葯炮製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歷史時期,分別為:

1、中葯炮製技術的起始和形成時期:春秋戰國至宋代(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12世紀)。

2、中葯炮製理論的形成時期:金元、明時期(公元13至16世紀)。

3、中葯炮製品種和技術的擴大應用時期:清代(公元17至18世紀)。

4:中葯炮製振興、發展時期:現代(公元19世紀以後)。

(8)大黃的炮製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中葯炮製四個歷史時期的具體發展:

一、春秋戰國至宋代

在漢以前,古文獻中所記載的都是比較簡單的炮製內容。《五十二病方》作為中國最早始有炮製內容記載的醫方書,書中包括了凈制、切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等炮製內容,並有具體操作方法的記載,還對個別葯物的炮製作用進行了說明。

漢代對中葯炮製的目的、原則已初步確立,並出現了大量的炮製方法和炮製品。《神農本草經》序章就有對有毒葯物炮製方法與機理的解釋。書中還指出對礦物葯的炮製。張仲景的《金匱玉函經》更是開創了葯物生熟異用學說的先導,闡明了葯物性狀與葯效的關系。

梁代是中國葯學史上第二次總結。《本草經集注》第一次將零星的炮製技術作了系統歸納,說明了部分炮製作用。南北朝劉宋時代,雷敦總結了前人炮製方面的技術和經驗,撰成中國第一部炮製專著《雷公炮炙論》三卷,書中記述了葯物的各種炮製方法,對後世中葯炮製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其中許多炮製方法具有科學道理。

唐代在炮製原則系統化和炮製新方法方面有較詳細的記載,在中葯炮製方面有長足進步。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在炮製新方法方面,提出諸石要」漂「,麥冬、生薑「搗絞取汁」。唐代蘇敬等修訂的《新修本草》首次規定惟米酒、米醋入葯,將炮製內容列為法定內容,對礦物葯的炮製方法均有較為詳盡的記載,炮製內容比前一時期豐富。

宋代炮製方法有很大改進,炮製目的也多樣化了,開始從減少副作用到增加和改變療效,從湯劑飲片的炮製而同時重視制備成葯飲片炮製的嶄新階段。王懷隱所著大型方書《太平聖惠方》,不僅具體記載大量炮製內容,還始載乳製法。

總之,在宋以前,炮製的原則、方法,適用品種已初具規模,是炮製技術的形成時期。

二、金元、明時期

金元時期,名醫各有專長,張元素、李東垣、王好古、朱丹溪等均特別重視葯物炮製前後的不同應用,炮製輔料的作用,開始對各類炮製作用進行了總結,明代又進一步系統整理,便逐漸形成了傳統的炮製理論。

這一時期,在前人炮製作用解釋的基礎上,經系統總結而形成理論,是中葯炮製理論的形成時期。

三、清代

清代多在明代的理論基礎上增加炮製品,並有專項記載炮製方法和作用,但也有對某些炮製的不同認識和看法。

清代劉若金著《本草述》,收載有關炮製的葯物300多種,記述葯物的各種炮製方法、作用、目的,以及理論解釋,內容豐富,經楊時泰修改刪節為《本草述鉤元》,使得原著的意旨更為明確易解。如黃芪「治癰疽生用,治肺氣虛蜜炙用,治下虛鹽水或蒸或炒用等。」

張仲岩著《修事指南》、趙學敏的《本草綱目拾遺》、唐容川的《血證論》等都記述了清代中葯炮製技術的相關內容。總之,清代對某些炮製作用有所發揮,炮製品有所增多,是炮製品種和技術進一步擴大應用時期。

四、現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在繼承方面,各地對散在本地區的具有悠久歷史的炮製經驗進行了整理,並在此基礎上制定出版了各省市中葯炮製規范,同時,國家葯典中也收載了炮製內容,制定了「中葯炮製通則」,並相繼出版了一些炮製專著。

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各中醫葯院校的中葯專業都設有中葯炮製課,並被列為專業課之一。在教學實踐中,結合地區特點編寫了教材,經過試用與修訂,不斷充實、提高,為繼承和發揚中葯炮製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八五」「九五」期間,中葯炮製研究被列入國家攻關項目,先後完成了何首烏、白芍、草烏、半夏等40種中葯飲片炮製工藝和質量的研究,採用現代科學技術就其炮製沿革、炮製工藝篩選優化、飲片質量標准制定、炮製基本原理等方面作了系統的多學科的綜合性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十五」國家科技攻關計劃又將川芎、巴戟天、千金子、大戟等30個品種列入,開展中葯飲片炮製工藝和質量標准研究,使中葯炮製的科學內涵得以顯露。

⑼ 炒制大黃屬於什麼的炮製方法

炒黃:葯物炒至表面微黃或能嗅葯物固氣味度炒牛蒡炒蘇 炒焦:葯物炒至表面焦黃內部淡黃度焦山楂焦白術焦麥芽 炒炭:葯物炒至外部枯黑內部焦黃度即存性艾葉炭榆炭姜炭6837

閱讀全文

與大黃的炮製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