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義大利近現代的政治發展歷史

義大利近現代的政治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2-27 21:10:00

Ⅰ 歐洲政治發展史

知識梳理
一、世界資本主義發展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1、手工工場時代
近代資本主義的經濟開始於工場手工業經濟,其特徵是手工勞動,商業資本控制著手工業生產,重商主義盛行。商品經濟的發展日益瓦解沖擊著自然經濟和封建制度。在國際格局中,經濟中心先由農業經濟發達的亞洲轉到商業經濟發達的地中海地區,再後轉到工業經濟發達的大西洋地區;經濟領先的國家先是義大利,後是荷蘭,再後是英國。
16世紀前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歷史產生重大轉折,歷史從各方面體現了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鮮明特點。
⑴資本主義在歐洲的興起階段(14~16世紀)
14~15世紀世紀在義大利和西北歐產生了以僱傭勞動為基本特徵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這一經濟領域的深刻變革,引起了歐洲思想文化和社會政治領域的深刻變革,其表現有三:第一,在社會經濟方面,葡萄牙、西班牙率先開辟新航路,引發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國際市場開始逐漸形成,世界開始打破封閉狀態,走向統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成長開始形成趨勢。同時,西歐國家開始了對亞非拉地區的殖民擴張,它一方面給當地帶來深重的災難,另一方面殘暴的資本原始積累也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第二,在思想文化方面,隨著自身力量的發展壯大,西歐新興的資產階級強烈要求擺脫封建束縛,14~17世紀掀起了以人文主義為旗幟的文藝復興運動。這場運動從義大利迅速波及到西歐,沉重打擊了封建勢力,為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思想解放作用。在此基礎上,西歐又是掀起了反對天主教專制的宗教改革運動,進一步打擊了封建勢力,為資本主義解除了精神枷鎖。第三,在社會制度方面,在革命條件比較成熟的尼德蘭,爆發了世界上第一場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世界第一個資本主義共和國,影響深遠。
⑵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階段(17~18世紀)
17~18世紀,世界歷史繼承前一時期所具有的巨大轉變的特點,向著更深廣的方向發展。在這一時期,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成長已經發展為不可抗拒的潮流,其表現有四:①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這是指17~18世紀處於手工工場階段的歐美的英、美、法等國進行資產階級革命,並最終建立資本主義制度。1640~1688年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幾經曲折反復,推斷了斯圖亞特王朝的封建統治,建立了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度,反映了整個世界的要求。1775~178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是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它贏得了民族獨立,建立共和國。1789~1794年的法國革命擔負起反對國內外反對勢力的任務,資產階級由上到下的三個階層在廣大人民的推動下不斷把革命推向高潮。成為世界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資產階級革命。②封建國家的改革:國內外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沖擊,使歐洲的封建專制統治出現危機。法國的路易十四、俄國的彼得一世、普魯士的腓特烈二世、奧地利的特蕾西亞女王和約瑟夫二世等一些有遠見的封建君主開始實行改革,這些改革的形式都是封建君主自上而下地推行,目的都是富國強兵,鞏固封建統治,因而這些改革不可能完成向資本主義的過渡,但客觀上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體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大趨勢。③啟蒙運動: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革命的理論也更加成熟,以理性主義為旗幟的啟蒙運動從英國波及到歐美,其中法國的啟蒙思想成就最高。啟蒙運動比文藝復興更加廣泛和深刻,它倡導自由、平等、天賦人權,不僅成為法國和歐美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還為新的資本主義社會提出了一套政治構想。④殖民擴張:為了爭奪海外市場和殖民地,資產階級開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動。17~18世紀的荷蘭、英國和法國進行了多次爭霸戰爭,仍然以公開野蠻的掠奪為主要形式,是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和途徑。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這時的資本主義尚處於手工工場階段,世界上的資本主義國家寥若星辰,從全局上看,資本主義在封建主義的較量中還處在下風,這一點從拿破崙戰爭失敗中已明顯反映出。這也說明資本主義的確立、發展還需要經歷更長期的斗爭與努力。
2、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於18世紀60年代首先從英國開始,大量向外擴展則在19世紀初。因此,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世界近代史的第二個時期——蒸汽時代起於19世紀初,止於19世紀70年代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在這個時期,資本主義的機器大革命開始出現,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開始初步確立。
⑴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的基本特徵是機器大生產代替手工勞動,工廠取代手工工場,資本主義經濟戰勝了封建主義經濟,人類社會開始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在這個階段,自由資本主義盛行,經濟危機開始出現。
英國最先具備了政治和經濟的前提條件,因此工業革命首先從英國開始,從19世紀開始又向歐美國家擴展開來。1825年經濟危機首先從英國開始,標志英國國內市場統一;1847年經濟危機蔓延歐洲大陸,標志歐洲市場統一;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又標志著世界資本主義市場的初步形成,整個世界開始在此基礎上連成一體。由於科技、市場、資本等方面的優勢,英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獨占鰲頭,成為「世界工廠」。
⑵資產階級革命運動
工業革命和法國大革命,從物質和精神上壯大了資本主義的力量。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地興起了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這個時期的資產階級運動有兩個歷史使命:第一,在德意俄日等封建國家,要推斷封建制度,建立資本主義制度。結果,德意通過王朝戰爭實現了民族統一,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俄日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第二,在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要改革手工工場時期的上層建築,適應新的經濟基礎。結果,美國通過南北戰爭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度;英國通過議會改革,使工業資產階級掌握了國家政權,法國工業資產階級通過1848年二月革命壓權建立了第二共和國。盡管各國革命的具體任務有差異,但是為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卻是這個時期所有資產階級運動的根本任務。
⑶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
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確立的同時,資產階級征服世界的活動也空前加劇了。由於工業革命的進行,這個時期的殖民活動從野蠻掠奪的形式發展到搶占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大批亞非國家和地區被強行納入資本主義體系,成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至此,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確立。通過革命改革運動和征服殖民地兩種途徑,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了。
3、電氣時代
從宏觀上看,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上半期的二戰結束,是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擴展和深化的過程,即資本主義的電氣時代。這一時期的前三十年是和平發展時期,後四十年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但總體來看,經濟發展仍很迅猛。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工業革命。蒸汽時代進入了電氣時代,從自由資本主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期,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最終形成。具體而言,分成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濾時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
⑴第二次科技革命:在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的30多年的穩定發展時期,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資本主義生產力從蒸汽時代進入到電氣時代。其基本特徵是科技的新成果迅速應用到工業生產上,在能源、交通、電訊和化工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資本主義經濟普遍發展的同時,呈現出不平衡性,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可以分成三種類型:以英法為代表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由於資本外投和技術設備更新慢等原因,經濟發展緩慢下來,被美德超過;以美德為代表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由於技術設備更新快、國內外市場擴大和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完善以及壟斷組織的推行等原因,經濟發展後來居上;以俄日為代表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基礎雖然薄弱,但發展較快。在這一時期,以科技為基礎、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手段,以壟斷為組織的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經濟模式在美德等國形成,成為發展進步的趨向。
⑵壟斷的產生:由於生產力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也產生深刻變化,為了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需要,壟斷組織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方式應運而生。壟斷使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職能越來越大,調節作用越來越突出,國家和政府也日益成為壟斷組織的保護者,資本主義逐漸從自由競爭階段向壟斷階段過渡,即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但這個時期尚屬於私人壟斷階段,壟斷組織還沒有發展到壟斷整個經濟命脈的程度。
⑶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隨著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國家更加瘋狂地進行擴張,更加迫切地需要對外進行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19世紀末,資本主義列強將世界領土瓜分完畢,這給殖民地人民帶來沉重災難,但同時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整個世界也進一步資本主義近代化了,體現了殖民擴張破壞性與建設性並存的特點。
第二階段:兩次世界大戰時期(1914~1945年)
這個時期的資本主義經濟因為戰爭的經濟危機而大起大落,幾經波折,充分體現了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性。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國家政府的經濟職能進一步加強,呈現了從私人壟斷資本主義向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趨向。
⑴一戰嚴懲破壞了西歐國家的經濟,引起了戰後經濟危機。英國失去了世界經濟霸主地位,美國卻掌握了世界經濟霸權,日本經濟也在迅速發展,成為東亞霸主。在美國的「金元」扶植下,西歐經濟迅速在戰爭的廢墟上崛起,進入了20年代的穩定發展時期。
⑵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同時,其基本矛盾也日益加劇並激化。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爆發了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並由此引發了各國的政治危機。英法美這些資本主義制度相對完善、民主傳統影響比較強的國家,主要通過政府幹預經濟的辦法擺脫危機,保存了資本主義的民主制度,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使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初具形態。
4、電子信息時代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和電子計算機的運用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興起,它將人類社會帶入了電子信息時代。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經濟呈階段性發展,經濟格局從美國獨霸向多元化、一體化、區域集團化方向發展,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徹底崩潰,但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依然存在。
⑴第三次科技革命
條件:科學理論的突破成為理論基礎,機械、電子原有技術的進步,成為它的技術條件,第二次世界大戰加速了它的到來,戰後經濟恢復的需要,冷戰的刺激,推動了它的到來。標志:以原子能技術的發展和利用、計算機的發展和利用為標志。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經濟在二戰後迅速發展的最有利的因素之一。
⑵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發展具有下列階段性特徵
戰後初期,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恢復發展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削弱了除美國以外的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實力。戰後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起了主要作用。二戰結束到50年代初,西方各國依靠美國資本的援助(馬歇爾計劃),迅速恢復了生產。50~70年代,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70年代以後,是經濟「滯脹」和低速發展時期。1973年由於中東「石油戰」,引發了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1973~1975年),此後西方經濟陷入了「滯脹」狀態。為此,西方國家經濟政策作了重大調整,交替實行強化和放鬆國家干預經濟,鼓勵自由競爭或兩者兼顧。80年代出現經濟恢復和發展的好勢頭。7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性加劇,出現了經濟發展的新格局。1973年,以美元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由70年代前美國獨霸、歐日依附演變為美、日、歐三足鼎立的經濟發展格局。80年代中期以來,經濟集團化、區域化加強。

二、社會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1、19世紀初至1871年,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興起和初步發展
工業革命使工業無產階級壯大起來,工人運動逐漸興起。早期工人運動主要表現為自發的破壞工廠和機器,如英國的「盧德運動」。後來,工人階級也開始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並逐漸組織起來,同資本家進行斗爭。19世紀30、40年代,歐洲爆發了三次大規模的工人運動。即法國里昂工人兩次起義、英國憲章運動、德意志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這表明無產階級已經覺醒並開始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工人運動的實踐使越來越多的人感到無產階級革命迫切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馬克思和恩格斯適應時代發展和無產階級進行斗爭的需要,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從此,社會主義運動開始蓬勃發展。1848年歐洲革命中,工人階級同資產階級直接展開了戰斗,並發揮了重要作用。1848年革命失敗後,歐洲出現了反動政治局面,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19世紀50、60年代,隨著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的發展,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工人運動再度高漲,並走向國際聯合。國際工人協會(第一國際)應運而生,它的成立推動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進入一個新階段。1871年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它豐富了馬克思主義學說。之後,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再次處於低潮狀態。
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主要體現了自發性、暴力多、政治斗爭為主的特點。工人運動的客觀歷史作用,主要還是作為資本主義運動的輔助力量。因為經濟的發展還未發展到鏟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程度,所以工人運動失敗是必然的。英國和法國先後成為國際工人運動的中心。
2、1871年至20世紀初,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向縱深發展
19世紀701年代後期,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歐美資本主義各國工人的人數猛增,國際工人運動又逐步走向高潮。罷工運動的次數增多,規模擴大;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工人階級政黨紛紛建立,組織性大大加強。在國際工人運動高漲的形勢下,成立了第二國際。它通過歷次代表大會的決議,給各國黨指出行動方向,推動了歐美工人運動的發展。恩格斯逝世後,第二國際內部修正主義泛濫。在與修正主義的斗爭中,俄國誕生了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的思維體系,被稱為布爾什維克主義。列寧主義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
這一時期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主要特點是:工人階級政黨廣泛建立,有組織的斗爭較多;以合法斗爭為主要形式,經濟斗爭多於政治斗爭;第二國際內機會主義思潮泛濫;歐洲工人運動中心從法國移到德國再移到俄國。
3、20世紀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
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向全世界宣告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由理想變為現實。蘇俄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過渡,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放棄了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在帝國主義經濟封鎖和政治包圍下,斯大林開始領導蘇聯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基本上實現了國家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著經濟政治體制高度集中等問題。
在一戰和十月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各國的無產階級掀起了革命高潮。各國共產黨廣泛成立。在此基礎上,共產國際(也稱第三國際)在莫斯科召開了第一次代表會議。共產國際是各國共產黨的聯合組織,30年代在指導各國共產黨積極展開反法西斯斗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一時期,人類歷史進入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新時期,兩種社會制度並存,對抗。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中心在蘇聯。
4、二戰後至今,社會主義從一國實踐到多國實踐,曲折前進
二戰以後,東歐的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建立了人民民主國家。亞洲的蒙古、越南、朝鮮和中國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道路。蘇聯和歐亞各人民民主國家(除南斯拉夫外)形成了社會主義陳營業員,國際社會主義力量空前壯大。但是,從50年代後期開始,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的矛盾分歧日益擴大、激化,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壞,60年代初,社會主義陳營不復存在。從80年代後期起,蘇聯和東歐各國在改革進程中陷入了嚴重的經濟困境,政治局勢發達了激烈的動盪,改革舉步維艱。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發生劇變,蘇聯走向解體,國際社會主義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中國從中吸取教訓,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中國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

聯系點撥
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和19世紀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
1、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
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經濟受到腐朽的封建制度(或殖民統治)的嚴懲阻礙,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要突破陳舊的生產關系的束縛。
⑵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斷封建專制統治(或殖民統治),建立資產階級的統治,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道路,是完全意義上的反封建斗爭。
⑶由於這一時期的經濟形態上基本是商業資本控制工業資本,所以在革命的領導階級中佔主導地位的是商業或金融資產階級,革命後當權的是金融資產階級而不是工業資產階級。
⑷國內社會主要矛盾是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之間的矛盾,革命前夕則集中體現為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因此,革命的領導階級是資產階級,革命的主力是以農民和城市平民為主體的人民大眾。
⑸革命前進行了較充分的輿論准備,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思想武器是清教,較後發生的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以啟蒙思想為理論武器。
⑹由於封建統治者(或殖民統治者)勢力強大,採取暴力壓制資產階級的要求,鎮壓資產階級和人民大眾,因而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無一例外採取起義、革命戰爭的暴力方式採取政權。
⑺由於處在工場手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本主義力量並未強大到使革命一蹴而蹴的程度,因而革命道路是曲折的。
⑻革命後都建立了資產階級政權,確立了資本主義的所有制,但未徹底實現從封建主義到資本主義的過渡,只是利用政權運用法律形式奠定治國原則(確立了資本主義社會若干基本原則),工業革命以後才建立起完全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社會。
2、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原因、地位和作用
⑴工業革命推動了革命和改革的浪潮
19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在歐洲和北美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繼英國之後,法國和美國也完成了工業革命。德意志、義大利、俄國等的工業革命正在展開。工業革命以及隨之發展起來的工業資產階級,不僅要求推翻封建統治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同時也要求進一步調整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因而成為一系列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的根本動力。
⑵走改革之路的原因
①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資產階級與封建統治者尖銳對立,加上資本主義相對弱小,資產階級除了採取團結下層人民用暴力的方式推翻封建壓迫,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壓取政權則別無他法。
②隨著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工人階級力量的壯大,工人運動不斷發展,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建立在反封建基礎上的政治同盟關系已不復存在。
③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有了獨立的政治、經濟要求,使資產階級感到恐怖,資產階級擔心革命會革到自己頭上來。
④17~18世紀資產階級在封建國家的改革中積累了經驗。一些有利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措施如重商主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等,使資產階級嘗到了甜頭。
⑤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資本主義與封建主義力量的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資產階級在物質上已經取得絕對優勢,迫於壓力,封建統治者不得不順應資本主義的潮流進行政治改革。
⑶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在資本主義政治發展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國家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運動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有四種不同的方式:一是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如英國、法國;二是通過民族解放運動,如美國、荷蘭(也有人將其歸入前一類);三是通過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以俄國、日本為代表;四是通過民族統一運動,德意志、義大利就屬此類。之所以有上述不同的方式,是由各個國家的具體國情決定的。
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不同歷史時期發揮著不同的歷史作用。在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革命成為資產階級奪取政權的工具;到19世紀中期,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一方面為工業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進一步完善資本主義制度;到了壟斷資本主義階段,改革更是資產階級維護自身利益和增強資本主義制度生命力的法寶。

二、馬克思主義
1848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代表大會起草的綱領——《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誕生。19世紀30、40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1831年和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起義、1836年開始的英國憲章運動、183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亞織工起義 ,標志著歐洲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台,為科學共產主義理論的創立提供了必要的條件。馬克思和恩格斯有選擇地吸收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使其成為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哲學,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馬克思主義誕生是西歐資本主義物質生產、階級斗爭、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學發展到一定水平的產物,也是馬克思、恩格斯根據時代發展和無產階級解放斗爭的需要,針對新的實際問題的巨大理論改造和劃時代的理論創新。

三、19世紀70年代前後工人運動的不同
19世紀70年代前的工人運動主要體現了自發性、以暴力斗爭、政治斗爭為主的特點,工人運動多是在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背景下發生的,工人階級主要以資產階級同盟的身份參加反封建斗爭,與資產主義歷史主流的斗爭目的基本是一致的。除第一國際和巴黎公社斗爭外,工人階級的政治要求基本上屬資產階級革命的范疇。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有早期的工人運動,有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的歐洲三大工人運動。1848年革命中,工人階級積極投入斗爭,斗爭失敗後,歐洲工人運動進入低潮,60年代重新高漲,並建立了第一國際。1871年爆發了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嘗試——巴黎公社革命。英國和法國先後成為工人運動的中心。
19世紀70年代以後的工人運動,伴隨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和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階級矛盾的加劇,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國際工人運動高漲,第二國際建立,社會主義運動向縱深發展,這一時期工人運動的突出特點是:①工人階級政黨廣泛建立,有組織的斗爭增多;②合法斗爭成為主要形式,暴力性武裝起義減少,第二國際內機會主義思潮泛濫;③經濟斗爭多於政治斗爭,罷工斗爭多圍繞經濟要求展開;④在封建專制影響較大的俄國,工人運動興起,列寧主義誕生後,工人運動中心轉移到俄國。

四、社會主義運動中經歷的三次大麴折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此前和之後,社會主義運動中有許多不足和挫折,具體表現在:①蘇聯自1917~1991年曲折發展;②40年代中斯到90年代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劇變;③1919~1943年的第三國際至1947~1956年的共產黨工人黨情報局,再到60年代以來國際共運的大分裂。
社會主義運動發生重大挫折,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①社會主義處於初級階段,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存在時間很短,缺乏基本經驗,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實踐;②「二戰」以來的社會主義國家除東德外,都是在商品經濟不發達或不夠發達的條件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社會主義要趕上或超過資本主義,決非短時期能達到的;③社會主義是由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社會,它的鞏固比任何革命都艱巨、復雜,需要一個歷史長過程才能走向成熟;④社會主義體系的誕生宣告了資本主義永世長存神話的破產,它必然遭到資本主義的敵視、遏制、圍剿以至顛覆。
雖然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社會主義運動遭到嚴重挫折,但是中國在70年代末以來,逐漸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取得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社會主義運動曲折前進的歷史給人們以重要啟示:①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它不是社會主義模式的失敗,只是蘇聯模式的失敗;②社會主義國家的建設,一定要探索一條適合本國國情的道路,從實際出發,堅持長期斗爭;③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表明,社會主義還處在初創階段,需要不斷的革命來完善。

Ⅱ 歐洲近現代歷史

我是大學歷史系的,其實這個問題曾經在史學界有過爭議,原先的說法是1640年,標志專是英國的資產屬階級革命開始。不過,經過多年的討論,最後定為新航路開辟後,與你所提供的第二個備選答案接近。現在的課本也以此為世界近代史的開端。原因是在航路開辟後,資本主義萌芽才真正茁壯發展起來,自此才有了後面的東西。

Ⅲ 義大利的政治形狀的歷史

義大利樣式主義雕塑家切利尼應法國國王弗朗西斯一世之邀,到法國為國王製作了1525年發生的農民戰爭是德國歷史上政治與社會要求相結合的第一次較大的革命,

Ⅳ 關於義大利歷史的書籍

1、一本書讀懂義大利歷史

《一本書讀懂義大利歷史》作者王貴水,該書簡明扼要地勾勒出了一幅較為完整的義大利歷史畫卷,讓廣大讀者彷彿置身其中。

感受義大利這個古老文明國家悠久的歷史和風土人情,讓讀者對義大利這個國家有一個比較明晰的、客觀的認識,感受這個文明古國不同發展時期的歷史概貌。

2、義大利史

《義大利史》又稱《義大利全史》,是圭恰迪尼晚年的作品,其寫作的政治目的在於通過將義大利多城市史熔於一爐,用這種方式喚起義大利人的民族覺醒。本書共二十卷,從1494~1534年,在義大利史學上第一次打破了地域界限。

把義大利所有城邦都納入整體的敘述。同時具有許多內容涉及了西歐許多國家,完全可稱為通史。《義大利史》是了解文藝復興的重要歷史。

3、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是瑞士歷史學家雅各布·布克哈特創作的歷史學著作,首次出版於1860年。

全書分為6篇,主要論述了從1350—1550年間義大利政治、文化思想和日常生活的發展變動。布克哈特運用當時已經出版、隨手可得的編年史和故事集,從新的視點切入,構建了有關文藝復興研究的新體系。

4、義大利美術史話

《義大利美術史話》是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人島,用朴實生動的語言,深入淺出地刻畫出義大利美術的脈絡,讓讀者能輕松地了解和領悟義大利美術個中的精華和古雅之莢。

1964年生於湖南新寧,1991年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觀察》雜志社副社長,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主編了大型畫冊《名畫觀止》,《現代傳世名畫鑒賞》。

編著有《裸體的藝術與藝術的裸體》,《名畫的對話》,《中國當代受歡迎的畫家》等,總計發表專著及論文200餘萬字。1997年6月策劃了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紀念救亡漫畫宣傳隊成立六十周年》暨《紀念漫畫工學團成立六十周年》的展覽,研討及紀念活動。

5、古典藝術——義大利文藝復興藝術導論

本書分兩部分,主要討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第一部分為作品研究,分別介紹、賞析文藝復興盛期大師們和這些大師前輩們的作品;第二部分為理論研究,描述了文藝復興古典風格所具有的審美理想、審美觀念和繪畫形式的特徵。

沃爾夫林研究藝術的方法的特點在於技術、理性和情感的完美結合,字里行間充滿靈感的火花。他的語言極具洞察力,從形式上解釋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繪畫與雕塑,而基本不涉及題材的意義或決定創作過程的其他因素。

其風格分析把文化史和心理學糅合到創作過程中,自成一套完善的審美體系。這種形式理論極大地影響了藝術批評的發展。

Ⅳ 求十七世紀的義大利歷史特別是關於政治的

http://www.doc88.com/p-716683564821.html

Ⅵ 近現代義大利史

義大利近代文學史內容簡介
《義大利近代文學史》內容的時限是自17世紀至19世紀。在我國,對於這段歷史,除對19世紀的某些作家和作品有些介紹和研究外,其餘的可以說還是個空白,很少有人涉足。《義大利近代文學史》的目的就是引導有志於這段歷史的研究者進入這個領域的大門。
義大利近代史 分類號相同的書
締造義大利的精英,Spadolini,世界知識出版社,7-5012-0582-5,K546.4
法西斯主義史,卡羅齊,四川人民出版社,7-220-05241-3,K546.42
文明古國的雄風,孔雲峰,黑龍江人民出版社,7-207-03936-0,K546.4
悠遠與凝煉,田時綱,東方出版社,7-5060-1248-0,K546.4
墨索里尼與法西斯主義義大利,布林克霍恩,上海譯文出版社,7-5327-3228-2,K546.42
墨索里尼與義大利法西斯,陳祥超,中國華僑出版社,7-80120-836-6,K546.42
1871-1915年義大利史,克羅齊,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7-5004-5217-9,K546.41
> 作者編著的書義大利統一史,辛益,河南大學出版社,7-81018-045-2,K546.33
世界近代史之義大利的統一
中世紀以來,義大利長期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並受到外族統治。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總決議維持了這一局面。1848年革命一度將其沖破,但隨著革命的失敗,舊秩序又重新恢復。北部、中部各邦國處在奧地利的直接或間接的控制下,羅馬有法國駐軍,南部的那不勒斯王國(兩西西里)由西班牙的波旁王朝統治。只有薩瓦王朝統治的撒丁王國是唯一獨立的君主立憲國家。它保留了1848年的憲法,實行體現資產階級自由主義的憲政制度,作為立憲君主的國王維克多·厄曼努爾二世任命了自由派的加富爾為首相。

卡米洛·本佐·加富爾出身於皮埃蒙特貴族家庭,自幼受到很好教育,游歷過英、法,傾心於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度。他參加過1848年革命,曾在自己的土地上經營資本主義農業,並從事穀物貿易和製造化學肥料,成為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化的地主的代表人物。他力主義大利統一和實現工業化,並希望撒丁王國能強大起來成為義大利統一運動的領導。他主持內閣期間,採取了一系列鼓勵工商業發展的政策:國家大力資助鐵路建設,開辦銀行,鼓勵建立新的工業部門;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大大降低關稅率,從而使得工業家獲得國外廉價原料和工業設備。因此,50年代撒丁的經濟出現空前高漲,1851—1858年間商業流通額增加了1倍,工業和資本主義農業有了迅速發展。撒丁成為義大利半島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因而成為義大利各邦自由主義貴族和資產階級嚮往的中心,他們把實現國家統一和驅逐外國勢力的希望寄託在撒丁王國身上。

加富爾在政治上也實行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主義政策。他接納義大利其它邦的革命者到撒丁避難,允許報刊登載反對奧地利的文章等。僅倫巴底、威尼斯的義大利人到撒丁避難的就有兩萬戶。加富爾的政策提高了撒丁在義大利的聲望,也贏得了許多民主派的好感。1857年加富爾創立的「義大利民族協會」,就是由民主派「青年義大利」組織的成員曼寧和加里波第擔任主席和副主席,加富爾與民主派都主張驅逐外國勢力,完成國家的統一,消滅封建勢力。在根本的目標上他們是一致的。但是也存在某些分歧。

作為自由派的實際領導人加富爾,將義大利的統一事業同撒丁王國的利益聯系在一起。他主張在撒丁的薩瓦王朝領導下,通過戰爭的手段,趕走外國勢力,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為此,可藉助法國的力量和本國群眾的斗爭。應該說,這一主張是比較符合當時的客觀形勢並切實可行的。

民主派及其領導人馬志尼、加里波第等人的主張則更要激進一些。他們反映了中小資產階級和進步知識分子的情緒,認為必須發動一場革命,仍然以1848年採取過的方式實現民族解放,打倒各邦國的封建統治,建立起統一、民主的義大利共和國。在撒丁王國實際上起著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運動的旗手作用的客觀條件下,這個共和主義的綱領是很難實現的。

二、義大利統一的實現

奧地利對義大利許多地區佔領和控制是義大利統一的主要障礙。1858年7月,加富爾與拿破崙三世秘密會見,雙方協議組成聯軍發動對奧戰爭;打敗奧地利後,由撒丁王國兼並倫巴底-威尼斯地區;而撒丁王國則將自己的薩瓦和尼斯兩省割給法國作為報償;在義大利建立4國組成的聯邦(包括皮埃蒙特、托斯卡納公國、教皇國、那不勒斯王國),由羅馬教皇任名譽元首;為加強撒丁王國與法國的關系,將撒丁國王之女嫁給法國皇帝的堂弟拿破崙親王。加富爾以割讓國土為條件換取了拿破崙三世對反奧戰爭的支持;拿破崙三世也想藉此達到取代奧地利,加強法國在義大利半島影響的目的。

1859年4月,對奧戰爭爆發。除法國和撒丁的正規軍外,革命家加里波第回國後也組織志願軍參加了反奧戰斗。6月22日,奧軍被趕出倫巴底。戰爭開始後,義大利北部和中部各地愛國革命運動迅速高漲。從4月到6月,托斯卡納、帕爾馬、摩德納先後爆發起義,推翻了當地的封建統治者。教皇領地羅曼納也脫離教皇統治,建立了臨時政權。起義各邦要求與撒丁王國合並,因擔心法國反對,加富爾拒絕了合並要求。

拿破崙三世參加對奧戰爭,但卻厭惡革命,他決定退出反奧戰爭,並阻止義大利革命的發展。1859年7月初,拿破崙三世單獨同奧皇會晤,訂立了和約。規定:奧地利把倫巴底交由法國轉交撒丁王國;威尼斯仍歸奧地利統治;恢復中義大利各邦的君主統治。拿破崙三世的出賣,使加富爾非常氣憤,但迫於形勢撒丁政府還是在這年11月與奧地利簽訂和約,承認了上述條款,並按以前的約定,於1860年將薩瓦和尼斯割讓給法國。

義大利各邦人民繼續斗爭,中義大利起義各邦抵制君主政權恢復,於1860年3月舉行公民投票,正式決定合並於撒丁王國。義大利實現了局部的統一。

這時,義大利南部的兩西西里王國就成了統一運動下一步的主要目標。1860年4月,西西里島首府巴勒摩爆發人民起義,反對西班牙波旁家族的統治。起義很快波及全島,領導者主要是馬志尼派。起義消息傳到北義大利後,加里波第為支援起義,率領他組織的「千人紅衫軍」,從熱那亞乘船向西西里進發。這支主要由工人,手工業者和漁民組成的志願軍,於5月11日在西西里島西部登陸。在當地起義者的配合下,5月27日攻佔巴勒摩。到6月底解放了全島。

加里波第在西西里宣布了一些改革措施,包括廢除貴族、教士的等級特權,實行貿易自由和航海自由,取消磨粉稅,參加起義的農民有權從公共土地中分得小塊土地等。

1860年8月,加里波第率領1萬多人的隊伍,渡過海峽在義大利南部登陸。9月進入那不勒斯城,推翻了波旁王朝,建立了臨時政府。加里波第被擁戴為兩西西里國家的元首。

加富爾為將局勢控制在撒丁王國手中並防止加里波第力量的擴展,急忙於1860年9月11日派出4萬軍隊搶先進攻教皇國。得手後於10月進入那不勒斯境內。為摘取革命的勝利果實,加富爾向加里波第提出在南義大利舉行公民投票,表決把南義大利(兩西西里)並入撒丁王國問題。當時民主派反對加富爾策劃的這一主張,但加里波第同意舉行公民投票。1860年10月21日投票結果,南義大利正式並入撒丁王國。加里波第交出了政權,回到他的家鄉卡普烈拉島。他的軍隊被解散,革命期間頒布的關於分配公共土地的法令也被取消;農民運動遭到撒丁王國政府的鎮壓。

隨著兩西西里並入撒丁王國,義大利的絕大部分領土已統一起來。建立統一國家的條件基本成熟了。1861年3月,義大利王國宣告成立。撒丁國王維克多·厄曼努爾二世成為義大利國王。王國的實權掌握在自由派貴族和大資產階級手裡,他們實行了一些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把原撒丁王國資本主義立法擴大到全義大利王國。

此時,尚未統一的地區只剩下了威尼斯和教皇轄地。威尼斯仍在奧地利統治下,教皇領地由法國駐軍保護,教皇庇護九世對義大利王國抱極端敵視態度。

1866年6月,普奧戰爭爆發,義大利按照同普魯士的同盟協定,參加了對奧戰爭。國王厄曼努爾為利用加里波第的聲望,邀請加里波第組織志願軍參戰。義大利海陸軍在對奧戰爭中均遭失敗,只有加里波第率領的志願軍節節勝利。奧軍主力因被普魯士軍隊擊潰,被迫投降。根據1866年10月新訂維也納和約,威尼斯歸還給義大利。

1870年9月初,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敗,拿破崙三世當了俘虜。9月20日,加里波第的志願軍和王國政府軍同時開進羅馬,教皇世俗政權被推翻。10月舉行公民投票的結果,羅馬合並於義大利;義大利王國政府同意教皇避居梵蒂岡,並每年撥給322.5萬里拉作為教皇活動經費。至此,義大利統一最後完成。1871年1月,義大利王國首都從佛羅倫薩遷往羅馬。

義大利人民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斗爭,終於實現了國家的獨立和統一。義大利統一和民族解放運動實質上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把義大利歷史推進到了資本主義時代。

更多歷史學考研內容請點擊歷史學考研各科復習方法分析

Ⅶ 義大利歷史演變

據古代神話,傳說羅慕路斯(Lomulus)和他的孿生兄弟雷穆斯(Lemus)是由母狼撫養和哺育的——於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羅馬。事實上,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義大利部落就居住於此。從公元前900年開始,伊特魯里亞文明開始發展,而在公元前3世紀末期,古羅馬人佔領了伊特魯里亞城。
隨著羅馬人的擴張,其統治的領土不斷擴大,在凱撒被刺殺以後,凱撒的養子屋大維擊敗了對手馬克·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於公元前27年建立了古羅馬帝國。羅馬以行省制統治帝國,義大利是其中的一個本土行省。
屋大維建立帝國後,創立元首制,稱奧古斯都。羅馬帝國一般被分為前期帝國(前27年—192年)和後期帝國(193年—476年兩個階段。前期帝國經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弗拉維王朝,至安敦尼王朝(五賢帝時代)達到鼎盛。國家穩定、社會繁榮,被稱之為羅馬的黃金時期。後期帝國從三世紀危機起,經伊利里亞諸帝、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君士坦丁大帝的帝國,至狄奧多西一世死後將帝國正式分為兩部分(395年)。西部在內憂外患中衰落,在476年奧多亞克廢黜最後一個西羅馬帝國皇帝羅慕路·奧古斯都路斯,西羅馬帝國滅亡。而東部帝國直到1453年為奧斯曼帝國所滅,史學家更多稱東羅馬帝國為拜占庭帝國。
在羅馬長達約2800年的歷史上,曾經歷了東、西羅馬的輝煌時期。1870年,義大利王國軍隊攻佔羅馬,義大利統一事業完成。1871年,義大利首都由佛羅倫薩遷回羅馬。

Ⅷ 義大利歷史

義大利歷史

據古代神話,羅慕路斯(Romulus)——傳說他和孿生兄弟雷穆斯(Remus)是由母狼撫養和哺育的——於公元前753年建立了羅馬。事實上,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義大利部落就居住於此。從公元前900年開始,伊特魯里亞文明開始發展,而在公元前3世紀末期,古羅馬人佔領了伊特魯里亞城。
新羅馬共和國延伸到義大利南部,在公元前241年的第二次迦太基戰爭(Second Punic War)後,將西西里納入自己的達·芬奇版圖。公元前202年,羅馬擊敗了迦太基,將西班牙和希臘納入版圖。在凱撒的統治下,羅馬征服了高盧和埃及。而在凱撒被刺殺以後,凱撒的養子屋大維(Octavius)擊敗了對手馬克·安東尼和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於公元前27年建立了古羅馬帝國,並被尊為奧古斯都·凱撒(Augustus Caesar)。君士坦丁大帝(Emperor Constantine)宣布基督教為國教,並於公元330年遷都拜占庭(君士坦丁堡),但不久就被哥特人和汪達爾人滅亡。在隨後的幾個世紀里,匈奴人和阿拉伯人不斷從南邊侵入這塊土地。
義大利中世紀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北部強大城邦的崛起。15世紀,文藝復興造就了多那太羅(Donatello)、波提切利(Botticelli)、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拉斐爾(Raffello)和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等藝術天才。到了16世紀早期,義大利大部分領土處於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之下。在拿破崙於1796年入侵之後,消失了幾個世紀的統一跡象又重新顯現。19世紀60年代,在愛國者馬志尼(Giuseppe Mazzini)和加里波第(Giuseppe Garibaldi)的努力下,統一運動(義大利復興運動)蓬勃開展。1861年,義大利王國宣布成立,國王埃馬努埃萊二世(Vittorio Emanuele)成為了統治者。
1921年,墨索里尼(Mossolini)的法西斯黨掌握了國家大權。墨索里尼在「二戰」中和德國結盟,後於1945年4月被義大利游擊隊擊斃。
義大利是1957年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時的六個創始國之一。該國的經濟曾在一段時期有所增長,但在20世紀90年代遭遇了經濟和政治危機。巨大的賄賂丑聞震驚全國。為了加入歐洲貨幣聯盟(EMU),義大利不得不進行財政緊縮。另外,在1992年一些著名的反黑手黨法官被暗殺之後,義大利果斷地展開了打擊西西里黑手黨(Mafia)的斗爭。
從2001年起,媒體巨頭西爾維奧·貝盧斯科尼(Silvio Berusconi)一直擔任該國的總理,領導著右翼義大利力量黨(Forza Italia)。他在任期間引起了很多人的失望,不斷有人指責其腐敗。
2006年4月,羅馬諾·普羅迪領導的中左翼聯盟在義大利議會選舉中以微弱優勢戰勝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翼聯盟。普羅迪出任義大利總理。
2008年4月,貝盧斯科尼領導的中右聯盟在義大利議會選舉中再次獲勝,貝盧斯科尼也成為義大利戰後第62屆政府總理。

閱讀全文

與義大利近現代的政治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