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荊州古城有何美食
牛肉米粉是必須的,手工米粉,大連面,鍋塊,三鮮面,酸辣面,油糍糍,糯米回雞,糯米餃,元豆泡答糯米,魚糕圓子,小胡鴨,矮子餡餅,八寶飯,薄荷糖,糖稀,頂頂糕,汽水粑粑等等,太多了。。小吃建議去下大賽巷。起碼本地的小吃那裡有一部分。。如果你在本地時間長,其他的追問,我告訴你地址
② 荊州有什麼好吃好玩的地方
荊州江陵碑苑:江陵碑苑由台北市江陵同鄉會贊助興建,坐落在古城東門與新東門之間的城垣內側,佔地6000餘平方米,落成於1992年。
江陵碑苑為仿古建築群,由前廳、東西廂、碑堂、碑廊、碑亭、楚天樓、過廳、小花園等18座建築物組成,氣勢雄渾,朴實典雅,是古城東門景區重要的文化游覽新景點。 江陵碑苑是我國南方第一座園林式碑林。苑內匯集古今中外著名書法藝術大師的書法篆刻名作碑刻300餘幀。
公交:市內1、16、18、20路公交車
荊州古城:荊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這里有保存較完好的荊州古城牆,城內東西直徑3.75公里,南北直徑1.2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城牆周長10.5公里,高8.83米,共六座城門,每座城門上均建有城樓。
荊州古城分為三層,外邊是水城,中間是磚城,裡面是土城。據說當年為防止城基下陷,洪水泛城,右城腳條石縫中澆灌糯米漿,因而城牆特別堅固。現聳立在人們眼前的雄偉磚城,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荊州古城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荊州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跡,歷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
門票價格:50元
交通:乘18路,16路公共汽車可到東門、新北門,乘坐15路公共汽車可到東門、新南門
藍田生態旅遊風景區:藍田生態旅遊風景區是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全國百家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位於湖北荊州市洪湖瞿家灣鎮。風景區陸路四通八達,距宜黃高速公路58公里,東接武漢,距武漢市170公里,西挽荊州。洪湖藍田旅遊風景區是以洪湖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為依託的風景區,具有古(明清文化)、老(革命老區)、水(水鄉特色)、新(全國農業產業化示範區)等特點,屬湖泊型自然風景區。
門票:90元/人
瞿家灣:瞿家灣鎮地處洪湖市西部,西接監利柳關,南倚百里洪湖,北枕洪排大河,東臨沙口新場,三橫兩縱的自然水系,將整個鎮域劃分為功能各異的不同小區,突顯水鄉新鎮的特色風貌。瞿家灣是一塊紅色的土地,革命的火種曾經在這里保存和燃燒,賀龍、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輩革命先烈曾在這里浴血戰斗過,昔日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首府就坐落在這里一條飽經滄桑的老街上,這條老街也早已列入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現存有革命舊遺址39處,成為全國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湖北省國防教育基地。
門票:15元
公交:可從武漢(在漢口金家墩客運站、武昌付家坡客運站乘坐,在峰口鎮下,然後轉乘前往瞿家灣的中巴即可,約需3小時,35元)、荊州(在荊州長途客運站乘車,在峰口鎮下,然後轉乘前往瞿家灣的中巴即可,約需4小時,45元)
章華寺 :章華寺座落在市區東北隅之太師淵(原屬江陵縣),其地名豫章台,相傳為楚國遺址,亦有謂此名章華台,此寺由此得名。據記載,章台寺始建於元泰定年間,明建文帝曾游此寺並吟曰:「楚歌趙舞今何在?唯見寒鴉繞樹啼」。清道光時期(1821年),因禪堂窄小,寺僧拓地增舍,竭力經營,終致廟貌巍峨。
門票:3元
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八嶺山國家森林公園位於湖北省江漢平原中部、歷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荊州江陵縣內,建於1992年,面積666.67公頃。 八嶺山上古木參天,花草繽紛,四季鳥語花香。名勝古跡甚多,人文景觀極為豐富,地下埋藏的歷史文物全國罕見,堪稱我國的一座「地下文物寶庫」、「地下書庫」、「地下博物館」。八嶺山的自然景觀優美旖旎,「八嶺松雲」是江陵著名的「八景」之一。
門票價格:20元
交通:從荊州坐車到江陵即可
濱湖公園:濱湖公園位於洈水風景區腹地清神路和水上線路的交匯處,由台胞韓玉先生獨資興建,該公園耗資近1000萬元,佔地面積20餘畝,東沿與「桃花島」一衣帶水,直線距離僅800米,南邊是繁華的洈水景區上游碼頭,西與珍珠仙女井相連,北面是新神洞,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濱湖公園內怪石嶙峋,林木蓊鬱,「百獸山」、「仙人洞」等點綴其間,植物公園春之桃花,夏之荷花,秋之楓葉,冬之芍葯隨四時交替竟相爭妍,美不勝收。「兒童娛樂城」集現代高科技的高檔次休閑娛樂設備於一體,是廣大遊客名符其實的游園。漫步由名貴樹排列的8米寬林蔭主道,聽濤聲陣陣,聞島語花香,不覺便進入園內精妙處——「情侶峪」,該峪幽深僻靜,冬暖夏涼,峪內服務周到,「吃、注行、游、購、娛」應有盡有,置身此峪,如入五里霧中。
③ 荊州古城旅遊攻略
荊州是一個旅遊城市,文化旅遊、生態旅遊蔚為大觀。荊州是楚國的古都,同時也是古代三國的戰場。在人們所熟悉的《三國演義》裡面,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都是發生在荊州的歷史故事。因此荊州也是一個歷史文明名城,所以荊州也是一個有著許多的旅遊景點的地方。
荊州博物館是國家首批4A級博物館。在荊州博物館裡面,有著出土的珍貴的文物。像是戰國絲綢、越王劍等,還有著戰國秦漢漆器。
華容道:在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有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故事。在一次戰役中,曹操敗走,當時的華容道是一片沼澤,而曹操大軍要進行割草填地,因此很多的士兵都被活活的掩埋,曹操大軍慘敗。所以在華容道,關羽也放過了曹操一馬。這就是著名的曹操敗走華容道的故事。而華容道因此也被世人所知。現在的荊州的華容道正是當年的華容道。遊客來到這里的時候,就會感受到當年關羽放走曹操的氣魄和義氣。同樣也可以看到古代時候所提到的華容道。
九龍淵公園:九龍淵公園西傍荊州古城,南臨屈原塑像,北依鳳凰廣場。因此是一個得天獨厚,風景優美的民眾休閑娛樂場所。九龍淵公園的主體建築,主要的就是龍舟賽場和屈原塑像。因此來到了九龍淵公園,不僅僅可以看到龍舟賽場,還有的就是屈原塑像。而屈原也是荊州的光榮,也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因此遊客來到九龍淵公園旅遊,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楚文化,還可以感受得到屈原的獨特的個人魅力。
荊州古城東門附近有金鳳廣場,
九龍淵公園,
江陵碑苑,
與張居正故居。
荊州古城裡比較有名的還有玄妙觀、鐵女寺、關帝廟。
三國公園已經廢了很久了,現在玩的東西不多,幾乎全是餐館。
沙市北京路很多好吃的好玩的,也是荊州最繁華的地方。
沙市的章華寺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禪寺,每年很多外地遊人也要去拜一拜,求一求好運。
④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的古城申遺
荊州市政府抄高度重視荊州城牆文物保護和環境整治工作,共籌集資金1.3億元,用於荊州城牆保護范圍內約30萬平方米違章建築的拆除、內外環道的建設、護城河的疏竣和污水治理及周邊環境整治。從2004年開始,就一直著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工作。2005年,通過湖北省政府正式向國家文物局遞交「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07年1月,國家文物局同意將荊州城牆與西安、南京、興城共四個明清城牆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⑤ 荊州有些什麼好玩的、好吃的
荊州三來寶魚糕,千張扣肉,自八寶飯。 好玩的有荊州古城,其中紀南城、關公廟、章華寺、烏林古城場、華容道等人文景觀經久不衰,荊州博物館館藏文物達12萬余件,其中,西漢古屍等國家一級文物近300件(套)。中心城區的古城公園、九龍淵公園、鳳凰廣場、沙隆達廣場、凱樂大劇院和奧林匹克體育中心。近年來新建開發的松滋洈水風景區、洪湖漁家度假區和石首天鵝洲麋鹿自然保護區。荊州境內山育水秀,湖泊縱橫,是典型的水鄉園林城市。
⑥ 荊州古城有什麼好玩的旅遊景點
荊州城,又名江陵城,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布的全國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荊州古城牆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州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干原腹地,是產生與黃河流域中原文化輝映並重,可與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的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在城北五公里處的紀南城建都長達411年,留下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
荊州又是三國文化誕生和繁衍的歷史勝地。魏、蜀、吳三國時代,這里曾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一百二十回《三國演義》,就有七十二回的內容涉及荊州。「劉備借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就發生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 荊州的古老底蘊,更可上溯到綿延久遠的史前時期。距今5、6萬年前的雞公山舊石器時代遺址就在古城東北4公里處;古城附近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多達20餘處。無可置疑的史跡辯地告訴人們,荊州這塊古老的熱土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
荊州古城自秦漢以來,一直是歷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鎮。秦時,這里置南郡設江陵縣。漢時,沿習秦制,漢武帝劃全國為十三州,荊州是其一。其時,荊州城已是當時全國的十大商業都會之一。三國時,這里是爭霸的要津。此後,東晉末年的安帝,南朝時的齊和帝、梁元帝、後梁宣帝,隋時的後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國時的南平國王等,先後有11個紛爭王侯在此稱帝(王)建都,長達100餘年。唐代的荊州是陪都,稱「南郡」,與長安城南北呼應。元代時,這里曾是荊湖行省省會。明代洪武年間,這里是湖廣分省的省會。明以後,這里一直是州(府、署)、縣的治所。荊州在中國漫長歷史 的演進中,所處的這種重中之重的地位和作用,有力地促進了荊州古城的發展與進步。
荊州古城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荊州城內及其城周附近,有著眾多的古跡名勝。大禹治水的息壤,雄楚立國的故都,三國紛爭的遺跡,歷代名人的勝蹤……似繁星點點,數不勝數。荊州古城牆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最有分量的古跡之一。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古城牆的修造史,可以追溯到28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古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1998年3月,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出了宋朝和五代時期的磚城;兩晉、三國時期的土城。疊壓在現城牆10米以下的五代磚城的發現、使荊州城磚城的修造歷史從始於明代的普遍認同,又上溯了400多年。這次考古發掘還證實:從三國時代起,荊州古城牆沒有發生過大的變遷,移位距離僅在50米左右范圍內;土城牆遠遠早於磚城牆。2000年8月,考古工作者在荊州城小北門西側,發現了一段長近20米的明代成化年間夯築的石灰糯米漿城牆。此段城牆雖經500多年,至今仍堅如盤石,世所罕見。
現聳立在人們眼前的雄偉磚城,為明清兩代所修造。磚城逶迤挺拔、完整而又堅固,是我國府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古城垣。磚城厚約1米,牆內垣用土夯築,下部寬約9米。牆體外用條石和城磚砌築。磚城通高9米,周長11281米。磚城牆體用特製青磚加石灰糯米漿砌築。特製大青磚每塊重約4公斤,有的燒制有文字。遊客在攀登東門城樓的馬道上即可見到部分已採取保護措施的文字磚。文字磚記載了操辦城磚的官府、官員和時間。從文字磚記載的產地得知,城磚非只出自原荊州地域,鄂豫陝三省交界的均州、湘桂黔三省交界的靖州、江西省的茶陵以及湖南全省均有文字磚砌在荊州城垣上。文字磚是荊州古城牆修建史不可多得的檔案實證。同時也是人們游覽古城賞析研究的又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荊州古城牆四周,原有城門6座,即東門、小東門(亦稱公安門)、北門、小北門、西門、南門。每座城門均設「雙保險」,前後兩道門,二門之間建有瓮城,以便「瓮中捉鱉」 ,致攻城之敵於死地。為緩解城內交通,建國以後,新開城門3座,即新東門、新南門、新北門。新開的城門均無瓮城。6座古城門上原都建有城樓,現只有東門和大北門兩處有城樓。因此,游覽領略古城牆風采,最好的去處就是東門和大北門。 東門又稱「寅賓門」。城樓為「賓陽樓」,始建於明代,現城樓為1988年重建。東門是迎接來使和賓客的城門。因此,門樓壯觀,瓮城也最大。大北門又稱拱極門,是通向中原和京城的古驛道出口,人們在這里送親友遠行,習慣折柳相贈,祝福平安,故大北門又稱柳門。大北門城樓名「朝宗樓」,城樓脊枋下方書有重建此樓的時間:大清道光十八年歲次戊戌九月壬戌初十戊申吉時丁巳時重建。大北門城樓是古城牆上唯一尚存的城樓古建築。此樓古樸壯觀,電影《小花》、《路漫漫》、《戰國鍾聲》等均在此拍攝過外景。賓陽樓和朝宗樓內均設有樓梯,遊客可登臨其上居高臨下,飽覽古城的萬千神韻。
荊州古城牆作為古時的一項大型軍事防禦工事,除高大堅固的牆體和瓮城等建築外,城牆之上還有眾多配套的軍事設施,如今尚存且最具作戰防禦功能、最有特色的要數暗設的四座藏兵洞,東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長10.5米,寬6.3米,深6米,分上下兩層,可容100多人。每層又有小藏兵洞,每個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的牆體向外呈長方形突出,對攻城 之敵,可從三面射孔暗箭齊發,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構建精巧、別致,遊客到公安門景點南側百餘米處即可觀賞領略到荊州古城牆上的這一特有軍事設施的風采。 荊州城古老且歷經滄桑,如今古城得到了人民的厚愛。特大型環城公園的興建,使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平添了一道內涵豐富的新景觀:城牆上行人,內環道上驅車,外環道跑馬,護城河上盪舟。古老的荊州城正煥發出新的青春和更加迷人的異彩。
⑦ 荊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的歷史名人
楚莊王:熊侶,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居於王位。楚莊王熊侶在前人的基礎上,領導楚國當上了春秋五霸之一的霸主。
楚威王:羋姓,原名熊商,楚宣王之子。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敗越王無疆,盡取吳地,在長江邊在石頭山(今清涼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威王十年而卒,子楚懷王繼位。
伍子胥:(前559~前484)。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音雲,yun第二聲),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國大夫伍奢之次子,先祖原姓乾,名荒,因有功於周,被賜封為伍哲功,其子孫遂以伍為姓。春秋時楚國人。
岑參:(約715~770)唐代詩人。荊州人。岑羲之侄。少年孤貧,刻苦讀書。天寶三年(744)進士,始任右內率府兵曹參軍。陸游稱譽其為"太白、子美之後一人而已"。傳世作品有後人所輯《岑嘉州詩集》8卷。
戎昱:(744~800)唐代詩人。荊州人。少年舉進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後中進士。寶應元年(762(,從滑州、洛陽西行,經華陰,遇見王季友,同賦《苦哉行》。
張居正:於嘉靖四年(1525)出生在荊州城東門外的草市,明朝內閣首輔,字叔大,號太岳,少名白圭。參加郡試時,大司徒李士翔替他更名為居正。他厲行改革,於萬曆元年(1573(提出「考成法」,整頓吏治,裁減冗員,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以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為主,雖萬里之外,朝下而夕行」。
袁宗道:(1560~160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的發起者和領袖之一,與弟宏道、中道並稱"三袁"。字伯修,號玉蟠,又號石浦。荊州公安人。萬曆十四年(1586)禮部會試第一,次年任翰林院編修,授庶吉士。萬曆二十五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東宮講官,「雞鳴而入,寒暑不輟」。萬曆二十八年秋,在北京「竟以憊極而卒」。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學家,「公安派」主帥,袁宗道二弟。字中郎,號石公,又號六休。荊州公安人。生性直爽,喜游山水。他傳世的有詩歌1700多首,游記、書札、序跋、碑記、傳狀、日記、雜文等近600篇。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記,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後人將其全部詩文編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袁宏道集箋校》本。
袁中道:(1570~1626)明代文學家,「公安派」領袖之一,袁宗道、袁宏道胞弟。字小修。荊州公安人。16歲中秀才,以豪傑自命,性格豪爽,喜交遊,好讀老莊及佛家之書。至萬曆三十一年(1603(34歲時才考中舉人。萬曆四十八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啟四年(1624)升南京吏部郎中。兩年後病逝於南京,終年57歲。他的文學主張基本與兩胞兄相同,反對模擬剽竊,崇尚個性。著作有《珂雪齋集》、《游居柿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