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的發展歷程史。
神舟一號
神舟一號
發射時間:年11月20日6時30分7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59次飛行,也是最近3年連續1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起飛約10分鍾,飛船與火箭分離,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1999年11月21日3時41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1分/14圈
搭載物品: 一是旗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奧運會會旗等;二是各種郵票及紀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麥等農作物種子,此外還有甘草、板藍根等中葯材。
技術應用:首次採用了在技術廠房對飛船、火箭聯合體垂直總裝與測試,整體垂直運輸至發射場,進行遠距離測試發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國在原有的航天測控網基礎上新建的符合國際標准體制的陸海基航天測控網,也在這次發射試驗中首次投入使用。飛船在軌運行期間,地面測控系統和分布於公海的4艘「遠望號」測量船對其進行了跟蹤與測控,成功進行了一系列科學試驗。
評論反應: 此間評論高度評價中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稱其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邁出重要步伐,對突破載人航天技術具有重要意義,是中國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神舟二號
神舟二號
發射時間:2001年1月10日1時0分3秒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六十五次飛行,也是繼一九九六年十月以來中國航天發射連續第二十三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飛船起飛十三分鍾後,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1年1月16日晚上7時2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試驗項目: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三個艙段組成。與「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相比,「神舟」二號飛船的系統結構有了新的擴展,技術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據介紹,我國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領域的實驗,其中包括:進行半導體光電子材料、氧化物晶體、金屬合金等多種材料的晶體生長;進行了蛋白質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間晶體生長;開展了植物、動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離體細胞和細胞組織的空間環境效應實驗等。
評論反應: 此次航天飛船發射,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次飛行試驗,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的進展,向實現載人航天飛行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神舟三號
神舟三號
發射時間: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這次發射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66次飛行,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運載火箭發射已經連續24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10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
返回時間:2002年4月1日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處於休眠狀態的烏雞蛋;進行空間試驗的有效載荷公用設備十項,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雲探測儀、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地球輻射收支儀、太陽紫外線光譜監視儀器、太陽常數監測器、大氣密度探測器、大氣成分探測器、飛船軌道艙窗口組件、細胞生物反應器、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固體徑跡探測器、微重力測量儀、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據介紹,微重力測量儀、返回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三次參加飛船試驗;空間蛋白質結晶裝置、多任務位空間晶體生長爐和軌道艙有效載荷公用設備是第二次參加飛船試驗;其餘設備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試驗。
試驗項目: 「神舟」三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這次發射試驗,運載火箭、飛船和測控發射系統進一步完善,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飛船上裝有人體代謝模擬裝置、擬人生理信號設備以及形體假人,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這次發射,逃逸救生系統也進行了工作。這個系統是在應急情況下確保航天員安全的主要措施。飛船擬人載荷提供的生理信號和代謝指標正常,驗證了與載人航天直接相關的座艙內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
神舟四號
神舟四號
發射時間: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
發射火箭: 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69次飛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 27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火箭點火升空十幾分鍾後,飛船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6天零18小時/108圈
搭載物品:除了大氣成分探測器等19件設備已經參加過此前的飛行試驗外,其他的空間細胞電融合儀等33件科研設備都將是首次「上天」。一場籌備了10年之久的兩對「細胞太空婚禮」也將在飛船上舉行,一對動物細胞「新人」是B淋巴細胞和骨髓瘤細胞,另一對是植物細胞「新人」 ———黃花煙草原生質體和革新一號煙草原生質體。專家介紹說,在微重力條件下,細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現象將消失,更有利於細胞間進行配對與融合這些「親熱舉動」,此項研究將為空間制葯探索新方法。
神舟五號
神舟五號模型
發射時間:2003年10月15日9時整
發射火箭:新型長征二號F捆綁式火箭,此次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71次飛行,也是繼1996年10月以來,我國航天發射連續第29次獲得成功。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9時10分,船箭分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返回時間:2003年10月16日6時28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內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區
飛行時間/圈數:21小時/14圈
搭載物品:除了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外,「神舟」五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內還搭載有一面具有特殊意義的中國國旗、一面北京2008年奧運會會徽旗、一面聯合國國旗、人民幣主幣票樣、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紀念郵票、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封和來自祖國寶島台灣的農作物種子等。
試驗項目:神舟5號將盡量減少機艙內的實驗項目及儀器,以騰出更多空間來供航天員活動並執行科學觀察任務,可以說這一次的任務主要是考察航天員在太空環境中的適應性。
新技術應用: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動檢測系統和逃逸系統。其中設定了幾百種故障模式,一旦發生危險立即自動報警。即使在飛船升空一段時間之後,也能通過逃逸火箭而脫離險境。
神舟六號
神舟六號
發射時間: 2005年10月12日9時0分0秒
發射火箭: 神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
飛船進入軌道所需飛行時間:584秒
返回時間: 10月17日凌晨4時32分
發射地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著陸地點:四子王草原秋韻
飛行時間/圈數: 115小時32分鍾/飛行77圈
搭載物品:共有8類64種搭載物品,其中包括香港金利來、查氏集團等知名企業標識,搭載的生物菌種、植物組培苗和作物、植物、花卉種子則用於太空育種實驗。在開艙儀式現場,6位特殊的「乘客」有機會精彩亮相,它們分別是極地考察時使用過的中國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五環旗、上海世博會會旗、《申報》百年紀念特刊、書畫作品《六駿圖》和10幅少先隊員太空畫作品。神舟六號返回艙搭載的物品還有「我給『神舟』六號航天員寫封信徵文活動」特等獎作文、共和國元帥特種郵票和神舟六號個性化郵票等郵品以及書畫名家的作品等。
技術應用: 飛船的種類非常多,但最常用的是衛星式載人飛船。這種飛船像衛星一樣在離地面幾百公里的近地軌道上飛行,飛行高度大約為300公里。飛船有單艙式、雙艙式和三艙式,目前國際上成熟航天國家的飛船均是三艙式,這次神舟六號就是三艙式飛船,說明中國航天技術已經初步達到國際水平。神舟六號飛船有以下特點:首先是起點很高,飛船具有承載3名航天員的能力;其次是一船多用,航天員返回後,軌道倉可以在無人值守的狀態下,作為衛星繼續利用半年,甚至可以在今後進行交會對接實驗;第三是返回艙的直徑大,俄羅斯的直徑是2.2米,我國的是2.5米。最後是飛船返回,非常安全,這方面已經進行過全面的測試。總體來看,神舟六號飛船的技術進步是巨大的。
技術進步主要反映在:首先是新材料領域,據悉近年來中國在新材料領域所取得的進步上,有2000多種是來自航天領域;其次是電信領域,這方面有硬體設備的進步,也有軟體領域的進步,比如編碼技術就確保了話音質量和圖像的清晰度;第三是圖像技術,這些技術可以用於軍事領域,也可以用於民用領域;第四是特種食品,航天員的食品研製非常復雜;第五是特種紡織材料,航天服是一個系統,更是高科技的結晶;第六是電子控制系統的進步,飛船是涉及各種復雜子系統的復雜系統,所有系統均需要有電子控制系統進行控制;第七是生物醫學體系的進步,載人航天與無人航天有本質上的差異,系統復雜性和可靠性大為不同,神舟六號的成功,表明中國的相關生物醫學已經有了巨大的進步。
神舟六號飛船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整船外形和結構與原來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飛船入軌後先是在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350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然後變軌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圓形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鍾,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由於此次飛行沒有交會對接任務,神舟六號取消了用於這項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飛船上新增加了40餘台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餘台,軟體82個,元器件10萬余件。
神舟七號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Shenzhou-Ⅶ manned spaceship)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是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科研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科研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神舟七號飛船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
神舟七號飛船全長9.19米,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神七載人飛船重達12噸。長征2F運載火箭和逃逸塔組合體整體高達58.3米。
軌道艙——作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艙,以及用於出艙時的氣閘艙。配有泄復壓控制、艙外航天服支持等功能。內部有航天員生活設施。軌道艙頂部裝配有一顆伴飛小衛星和5個復壓氣瓶。無留軌功能。
返回艙——用於航天員返回地球的艙段,與軌道艙相連。裝有用以降落的降落傘和反推力火箭,實行軟著陸。
推進艙——裝有推進系統,以及一部分的電源、環境控制和通訊系統,裝有一對太陽能電池板。
神舟七號飛船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神舟七號飛船候補梯隊航天員分別為陳全(指令長)、費俊龍、聶海勝。主要任務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新聞發布會上,「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總指揮部宣布:2008年9月25日21時07分至22時27分直接發射,進行載人航天飛行。屆時中國的航天員將首次出艙來進行太空行走。
翟志剛出艙作業
北京時間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04秒988毫秒由長征2號F火箭發射升空。2008年9月27日16點30分,景海鵬留守返回艙,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分別穿著中國製造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和俄羅斯出品的「海鷹」艙外航天服進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兼任氣閘艙的軌道艙。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劉伯明的頭部手部部分出艙),實現了中國歷史上宇航員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航天員送上太空並進行太空行走的國家。北京時間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神舟七號」飛船成功著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
Ⅱ 高中地理:中國東部季風區的自然條件,人文特徵及社會發展
北方地區
范圍:大興安嶺、賀蘭山脈、巴顏喀拉山脈以東,秦嶺、淮河以北,即我國東部季風區的北部地區。
地形特徵:平原面積廣大,其中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平原,黑土為主,多沼澤,北部凍土層厚;華北平原是我國最平坦的平原,主要由黃河、海河、淮河沖積而成,土層深厚;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廣、最厚的黃土堆積區,土質疏鬆,直立性強,地表植被保護差,水土流失嚴重,溝壑縱橫,流經高原區的河流含沙量大。
太行山脈兩側地形差異明顯,以東為華北平原,以西為黃土高原。
本區主要地形單元有:東北平原(三江、松嫩、松遼)、華北平原、黃土高原、興安嶺山地、長白山地、山東丘陵、遼東丘陵。本區「名山」有:「東岳」泰山(山東)、「西嶽」華山(陝西)、「中嶽」嵩山(河南)、「北嶽」恆山(山西)。
氣候特徵: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其中大興安嶺北部為寒溫帶、長城以北為中溫帶、黃河中下游地區為暖溫帶,無霜期4-8個月,熱量條件南北差異大;年降水量400-800毫米,主要集中在7-8月,大部分屬於半濕潤、半乾旱區(東北的東部及北部山地為濕潤區);夏季溫暖多雨(東北較短),冬季寒冷乾燥(東北漫長嚴寒多積雪,漠河為我國的「寒極」);主要災害性天氣:冬季寒潮,東北地區夏季低溫、秋季早霜,華北地區春季乾旱多沙暴、夏季多暴雨。
水文特徵:水文特徵南北差異大。水量北豐南小,汛期北長南短(東北地區有明顯融雪春汛),河流含沙量北小南大,結冰期北長南短。
主要河流:黑龍江及其支流松花江、烏蘇里江,黃河(下游為「地上河」)及其支流渭河、汾河,海河,遼河,鴨綠江,圖們江。
主要湖泊:白頭山天池、興凱湖。
植被:東北地區以針葉林為主(長白山地區為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黃河中下游地區為落葉闊葉林。
土壤:東北地區黑土分布廣泛,黃河中下游地區主要為鈣質土。
主導因素:積溫自北而南逐漸增大。
農業生產條件:
有利條件:①夏季氣溫高,降水多,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配合較好。東北地區冬季積雪厚,夏季日照長;黃河中下游地區秋季晴天多,華北平原地下水豐富。②平原廣闊,土層深厚。東北地區,黑土肥沃,人均耕地多,宜農荒地多,森林資源豐富。③黃河中下游地區農業生產歷史悠久。
不利條件:①東北地區生長期短,熱量不足,受寒潮影響大;西部風沙威脅大。②黃河中下游地區春旱、夏澇突出;水土流失和土壤鹽鹼化嚴重。
農業活動特點:重要的農耕區,以旱作為主。長城以北一年一熟長城以南兩年三熟。農耕區畜牧業為主。東北林區面積廣大。
農業在全國的地位:①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糧基地和林業基地,農業機械化程度高;黃河中下游地區是我國最大的棉麥產區;黃泛區為全國最大水果帶。②商品糧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黃淮海平原;棉花基地:冀中南、魯西北、豫北。
主要農產品:
種植業-小麥(東北春小麥)、玉米、高粱(東北、黃土高原)、穀子(黃土高原)大豆、甜菜、亞麻(東北);棉花、花生、烤煙(華北)
林業-用材林:紅松、落葉松(東北);經濟林:蘋果、梨、柿、桃、棗、板栗(黃河中下游)
畜牧業-黃牛、馬、驢、騾、綿羊、雞。
水產業-海水養殖和海洋捕撈:海帶、對蝦、貝類。
工業發展條件:
農業基礎-東北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商品糧、甜菜、大豆、亞麻生產基地,黃河流域棉區是我國最大的棉區。
交通運輸-東北地區鐵路網最稠密,以沈陽和哈爾濱為中心,濱洲、濱綏、哈大、京沈、沈丹五條鐵路呈「不」字型分布;黃河中下游地區鐵路以北京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主要干線有:京哈、京九、京滬、京廣、京包、京通、京秦,以及石太、石德、太焦、焦柳、膠濟、隴海、包蘭、同蒲、大秦、神黃、焦石等。著名海港:大連、秦皇島、青島、煙台、天津,新建黃驊港。河港:哈爾濱。
資源配置-①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以煤炭、石油為代表的能源資源極其豐富。著名的礦產地:煤礦:撫順、阜新、雞西、鶴崗、開灤、大同、峰峰、陽泉、平頂山、焦作、兗州、平朔、神府。油田:大慶、遼河、吉林、勝利、華北、中原。海鹽:長蘆。鐵礦:鞍山、本溪、遷安、磁山。②松花江上游、黃河中上游水能資源豐富,著名的水電站:白山、豐滿、三門峽、小浪底、青銅峽、劉家峽。③長白山地和興安山地森林資源豐富。資源主要缺陷為水資源不足,尤其是遼中南和京津唐兩大工業區。
工業生產:
突出特點-工業基礎好,重工業突出。鋼鐵、石油、化工、電機、能源、造船、煤炭、機械、汽車、電子、紡織、製糖等工業在全國占重要地位。
重要工業城市和工業區-沈陽(東北最大工業中心、多種機械製造)、大連(造船、化工)、鞍山(鋼鐵)、長春(汽車)、吉林(化工)、哈爾濱(電機、製糖、麻紡)、齊齊哈爾(機械)、大慶(石油、化工)、北京(鋼鐵、機械、化工、汽車、電子、家電、紡織)、天津(鋼鐵、化工、造船、電子、紡織)、石家莊(棉紡)、唐山(鋼鐵、煤炭、陶瓷)、青島(棉紡、機械)、鄭州(棉紡)、洛陽(拖拉機、棉紡)、西安(電子、棉紡、電機)、蘭州(能源、化工、機械)、太原(鋼鐵、化工、能源)工業區:遼中南、京津唐、隴海-蘭新線工業帶東段、沿海工業帶北段。
南方地區
范圍:東部季風區南部,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
地形特徵:地勢東西差異大,主要位於第二、三級階梯,東部平原、丘陵面積廣大,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地勢最低的平原,河汊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布;江南丘陵是我國最大的丘陵,大多由東北-西南走向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相間分布,「南嶽」衡山、廬山、井岡山等眾多名山分布其中,南嶺地區岩漿岩分布廣泛,是我國有色金屬礦產的集中分布區;西部以高原、盆地為主,四川盆地(西北部有成都平原)是我國四大盆地之一,素有「紫色盆地」和「天府之國」之稱;雲貴高原地表崎嶇不平,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典型的地區,山間「壩子」是當地主要的耕作區;橫貫山脈和南嶺山脈是我國重要的地理分界線、台灣玉山主峰為我國東南沿海最高峰。
主要地形區有: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漢、洞庭湖、鄱陽湖、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平原、江南丘陵、四川盆地、雲貴高原、橫斷山脈、南嶺、武夷山脈、秦巴山地、台灣山脈。
氣候特徵:以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積溫4500℃-8000℃,熱量條件南北差異大,一月份均溫在0°C以上,冬溫夏熱,四季分明(南部沿海和滇南地區一月均溫大於15°C,長夏無冬)。年降水大於800毫米(台灣東北部火燒寮年均降水6489毫米,為我國「雨極」),主要集中在夏半年,雨季由南向北變短。橫斷山區氣候垂直變化大,雲貴高原為源於太平洋和源於印度洋的兩類季風交匯處,冬季昆明靜止鋒以東陰雨冷濕,以西晴朗溫暖。長江中下游地區(宜昌以東,淮河以南,南嶺以北)每年6-7月間受江淮靜止鋒影響,出現梅雨,7-8月在夏威夷高壓脊控制下形成伏旱。冬季寒潮和沿海地區夏秋季台風是主要的災害性天氣。
水文特徵:水量豐富,汛期長,水位季節變化小(南部沿海河流有明顯台風汛);江南丘陵、南部沿海、雲貴高原、四川盆地河流落差大,水力豐;長江水系、珠江水系、京杭運河航運價值高;河流含沙量小;無結冰期。
主要湖泊:長江流域為我國淡水湖主要分布區,鄱陽湖(我國最大淡水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日月潭。
主要河流:長江及其支流漢江、洞庭湖水系、鄱陽湖水系、四川盆地向心水系(岷江、雅壟江、烏江、嘉陵江);珠江及其支流西江、東江、北江;錢塘江;淮河;閩江;橫斷山區水系瀾滄江、怒江;濁水溪。
植被: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
土壤:地帶性土壤為紅、黃壤和磚紅壤性紅壤,非地帶性土壤有四川盆地的紫色土和農田區的水稻土。
主導因素:東部積溫自北而南逐漸增加,西部降水自東向西逐漸減少。
農業生產條件:
有利條件:①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水熱資源豐富、配合好(台灣、海南、滇南西雙版納是全國水熱條件最好的地區)。江淮地區梅雨適時適量,有利於水稻生長。②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地勢低平、土壤肥沃,河汊縱橫,既灌溉便利,也利於發展淡水養殖;四川盆地紫色土肥沃;橫斷山區,森林資源豐富,樹種多,人類影響小,利於發展林業生產。③長江流域農業生產歷史悠久,生產水平高。
不利條件:①江淮地區伏旱期,氣溫高,降水減少,蒸發旺盛,易對水稻生產產生影響、南部沿海地區夏秋季台風影響很大。②長江以南地區為紅壤分布區,土壤酸性強,土質粘重,不利於種植業的發展。③雲貴地區喀斯特地貌發育,地表崎嶇,土層薄,地表水缺乏,不利於農業發展。
農業活動特點:重要的農耕區之一,以水田為主。長江以北一年兩熟,長江以南一年三熟。農耕區畜牧業為主。淡水養殖發展很快。南部(海南、雲南西雙版納等)發展熱帶經濟作物生產。海洋漁業發達,舟山漁場是我國最大的漁場,沈家門港是我國最大的漁港。
農業在全國的地位:①重要的商品糧、桑蠶、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棉花、黃麻、亞熱帶熱帶作物和淡水漁業產區;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國」之美譽。②商品糧基地:成都平原、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江淮地區。棉花基地:江漢平原、長江三角洲。熱帶經濟作物基地:海南島、西雙版納。糖料作物基地: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四川。出口農產品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淡水漁業基地: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桑蠶基地: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用材林基地:橫斷山區、東南林區。
主要農產品:
種植業-水稻(最大產區)、小麥、棉花、油菜籽(長江流域)、甘蔗。
林業-用材林:杉、馬尾松、竹。經濟林:茶葉、油茶、油桐、橡膠、劍麻、柑橘、香蕉、荔枝、桂圓、菠蘿、蠶桑。
畜牧業-水牛、山羊、豬、鴨、鵝、雞。
水產業-海水養殖和海洋捕撈:帶魚、大黃魚、小黃魚、墨魚、貝類。談水養殖:青、草、鰱、鱅、蟹、蝦等。
工業發展條件:
農業基礎-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是我國商品糧基地分布最集中的地區,長江流域是我國重要的棉花產地,四川盆地素有「天府之國」之美稱。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是我國著名的桑蠶產區。
交通運輸-鐵路運輸、公路運輸、內河航運、沿海運輸密切配合,水陸聯運條件好。鐵路:主要鐵路干線構成「六縱三橫」鐵路網。「三橫」:北是隴海線,中是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北是黎湛-南昆線;「六縱」:京滬、京九、京廣、焦柳、襄渝-川黔、寶成-成昆線。內河航線:京杭運河(港口:杭州、蘇州、無錫、揚州)淮河(港口:蚌埠)、長江干支流(港口:上海、南通、鎮江、南京、蕪湖、安慶、九江、武漢、宜昌、重慶、宜賓)、珠江干支流(廣州、肇慶、梧州)。沿海港口:連雲港、上海、寧波、溫州、福州、泉州、廈門、汕頭、深圳、廣州、香港、湛江、北海。
資源配置-①礦產資源豐富,尤其是南嶺和橫斷山區的有色金屬礦產最有特色,滇、蘇北、皖北的煤、大陸架石油、四川盆地的天然氣等礦物能源資源也較豐富,四川盆地的井鹽,四川是我國鐵礦比較豐富的省。著名的礦產地:煤礦:徐州、「兩淮」六盤水、天府;海鹽:鶯歌海、布袋;鐵礦:海南、馬鞍山、大冶、綦江、攀枝花。有色金屬:銅(德興、東川)、鎢(大余)、銻(錫礦山)、鉛鋅(水口山)、錫(個舊)、汞(銅仁)、鋁(修文)。②水能資源極其豐富,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上游及其支流、橫斷山區、珠江上游、東部沿海各河流。著名水電站有:長江流域:丹江口、安康、五強溪、葛洲壩、三峽、隔河岩、寶珠寺、烏江渡、二灘;珠江流域:天生橋、岩灘、西津、大化。錢塘江:新安江、烏溪江。閩江:水口。③江南丘陵盛產毛竹、茶、油茶、油桐等多種用材林和經濟林,橫斷山區是我國第二大木材基地、海南、滇南盛產各種熱帶經濟作物。東南沿海地區缺乏煤等能源礦產。
工業生產:
突出特點-工業基礎好,輕重工業都比較發達。鋼鐵、有色冶金、化工、能源、造船、機械、汽車、電子、紡織、製糖等工業在全國占重要地位。工業布局由沿海向內地發展。
重要工業城市和工業區-上海(我國最大綜合性工業中心)、南京(化工、電子)、徐州(煤炭)、無錫(紡織)、杭州(絲紡、麻紡、電子、化工)、馬鞍山(鋼鐵)、景德鎮(陶瓷、飛機)、武漢(鋼鐵、棉紡、造船)、十堰(汽車)、宜昌(能源)、長沙(有色冶金)、重慶(能源、鋼鐵、機械、紡織)、成都(機械、紡織、儀表)、貴州(有色冶金)昆明(有色冶金、機械、儀表、化工)、廣州(綜合性工業中心)、南寧(製糖、罐頭)、柳州(機械)工業區:滬寧杭工業區、長江沿岸工業地帶、珠江三角洲工業區、沿海工業地帶南段。
Ⅲ 中國物理發展史
物理學發展史(一)什麼是物理學史?
物理學史是研究物理學產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它也是研究物理學的知識、理論和方法的發生與發展規律的歷史科學.
一、學習物理學史的目的和意義1. 加深對概念和理論的理解,啟迪科學新思想的萌發和產生。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物理學研究的內容和范圍也不斷擴大和深化。在古代,物理學只是自然哲學的一部分,16世紀以後才從哲學中分離出來。以後又逐步建立了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相對論、量子力學、粒子物理等分支學科。
2. 物理學史可以使我們認識到「科學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它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物理學史是科學發展史,而科學是人類發展的核心部分。每次物理學上的重大突破,都會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產生震撼人心的沖擊和重大技術革命。特別是近代以來,歷次物理學重大進展通過技術革命為中心轉化為直接生產力,從而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並最終引發社會革命,推動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從蒸汽時代進入電力時代、電子和原子能時代以至現今的信息時代。
3. 研究和學習物理學史有助於學生了解與概括物理學基礎知識發展的全貌及其總體規律,研究與掌握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的發展過程,有利於鞏固和加深理解已學的物理知識,增強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提高學習興趣.
在物理學的長期發展中創立了許多很成功的、成熟的方法。
物理學研究中建立了許多理想模型、思想過程、理想實驗,這些近似抽象方法促成了許多定律的發現。
4. 可以使我們認識到思想觀念轉變的重要性
物理學中復雜的數學公式和定義等,都不過是基本觀念的表達形式和演繹工具,基本觀念才是先導的、本質的東西。所以,每當學習一個新理論,必須改變自己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法。
5. 物理學史可以培養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精神
正確認識中國古代文明,在當時的歷史時期和歷史條件下,中國和希臘成為東方和西方兩個古代文明中心,我們要為我國的古代文明而驕傲。
6.可以培養辯證唯物主義思想,以造就同學們追求真理,獻身科學的崇高思想境界
對科學研究要有一個正確認識。
科學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科學家成功之路是艱險的,要准備付出比常人更多的精力和代價,必須有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精神,要善於繼承又勇於創新,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Ⅳ 漢字的歷史
【來歷】
漢字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布了一系列較 安陽 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最常用的500個漢字
的一是在不了有和人這中大為上個國我以要他時來用們生到作地於出就分對成會可主發年動同工也能下過子說產種面而方後多定行學法所民得經十三之進著等部度家電力里如水化高自二理起小物現實加量都兩體制機當使點從業本去把性好應開它合還因由其些然前外天政四日那社義事平形相全表間樣與關各重新線內數正心反你明看原又么利比或但質氣第向道命此變條只沒結解問意建月公無系軍很情者最立代想已通並提直題黨程展五果料象員革位入常文總次品式活設及管特件長求老頭基資邊流路級少圖山統接知較將組見計別她手角期根論運農指幾九區強放決西被干做必戰先回則任取據處隊南給色光門即保治北造百規熱領七海口東導器壓志世金增爭濟階油思術極交受聯什認六共權收證改清己美再采轉更單風切打白教速花帶安場身車例真務具萬每目至達走積示議聲報斗完類八離華名確才科張信馬節話米整空元況今集溫傳土許步群廣石記需段研界拉林律叫且究觀越織裝影算低持音眾書布復容兒須際商非驗連斷深難近礦千周委素技備半辦青省列習響約支般史感勞便團往酸歷市克何除消構府稱太准精值號率族維劃選標寫存候毛親快效斯院查江型眼王按格養易置派層片始卻專狀育廠京識適屬圓包火住調滿縣局照參紅細引聽該鐵價嚴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於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於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元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於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於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鑄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徵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徵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徵。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徵。
1. 甲骨文
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只有少數卜人史官使用。它主要是用刀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由於龜甲獸骨堅硬,所以筆畫以直折為主,很少圓轉。因為用尖刀雕刻,所以線條細而均勻。甲骨文是最早的漢字,具有早期漢字的特點:圖畫性強,寫法上沒有定型,大小不一,隨意性大。
試猜猜下圖中的六個古字是什麼字:
答案:
貞 夕 雨
(會意) (象形) (象形)
今 其 疾
(會意) (象形) (會意)
2.金文
金文又叫鍾鼎文,盛行於西周。它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的形體和結構與甲骨文相似,因為金文是把字刻在模子上再澆鑄而成,比較容易寫,所以它的筆畫特點是:字形圓轉, 大小均勻。象形性比甲骨文有所降低,字的定型性有所提高,但還有較多的異體字。
3.篆書
篆書有大篆與小篆之分。大篆是西周晚期周宣王時的一種文字,又稱籀文,有戰國時期秦國的石鼓文及周宣王時使用的識字課本《史籀篇》一類。形體特點與金文大體一致,具有筆畫繁多的特點。小篆是秦代實行書同文政策時頒行的統一字體,由李斯等人整理文字後改定的字體。因為它是正式頒行的統一字體,經過整理、簡化,所以異體字大量減少,且字形呈長方,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小篆筆畫更加勻稱整齊,線條粗細一致,更加圓轉,符號性增強了,圖畫意味大大消失了。因為小篆在大篆的基礎上簡化而成,一般說小篆是大篆的簡體。
小篆書法:野鶴巢邊松最古,仙人掌上雨初晴 江流有聲 斷岸千尺
4.隸書
隸書產生於秦代,盛行於漢代。在秦代,隸書與小篆並行,是書隸日常抄錄公文的便捷字體。小篆難寫,不能適應秦代公文往來的需要,多用在比較正規的場合。為了便於快捷地書寫,隸書將小篆圓轉均勻的線條變成方折平直粗細有致的筆畫;將小篆縱長內聚的結體風格變為橫扁舒展;此時的隸書成為不再象形的漢字元號。隸書對漢字字體的改變是巨大的,因此,「隸變」就成了古今漢字的分界。小篆以前的漢字為古漢字。它們共同的特點是象形性強,定型性差,字由線條構成,沒有形成構字的元素——筆畫。隸書以後的漢字為今漢字。今漢字的特點是符號性強,定型性強,字由種類有限的筆畫構成。漢代隸書取代小篆成為正式的書寫體,也稱為「漢隸」(也稱今隸)。漢隸書寫風格多樣,一種以方筆為主,如《張遷碑》;一種以圓筆為主,如《曹全碑》。
編輯本段【造字原理】
六書是漢字組字的基本原理,在周禮中就有提到了六書,只是沒有說明具體內容。到了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詳細闡述了「六書」這個漢字構造原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象形:這種造字法是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徵來描繪出來,所謂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也。如日、月、山、水等四個字,最早就是描繪日、月、山、水之圖案,後來逐漸演化變成現在的造型。
指事:這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所謂「各指其事以為之」是也。如卜在其上寫作「上」,人在其下寫作「下」。
形聲:此乃文字內以特定形狀(字根)表特有的音。例如:胡,這個字也可為一個字根,結合不同的屬性字根,可合成為:蝴、蝴、湖、葫、瑚、醐等等,而以同樣的發音(也有的只有聲母一樣),表達不同的事物。但形聲字,也因古今語言音韻變遷,不少古代同類形聲字在今天的官話已無共同音素了。
會意:這個造字法,是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衍生出新的含意。如「日」和「月」組起來,就是日光加月光變成「明」。「人」字和「言」字合成「信」字,意思就是人過去所言;有信,就是這個人都很遵守自己說過的話。
轉註:這是用於兩個字互為注釋,彼此同義而不同形,漢代許慎解釋道:「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這怎麼說呢?此二字,古時「考」可作「長壽」講,「老」、「考」相通,意義一致,即所謂老者考也,考者老也。詩經的《大雅•棫樸》亦雲:「周王壽考。」。蘇軾的《屈原塔詩》也有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一語。其中的「「考」皆「老」意,特別注意的是,後代的文字學家針對許慎的前述的定義也作了大量的解釋。其中包括「形轉說、聲轉說、義轉說」三類,只是這三種說法有人認為不夠全面,當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也有解釋說「轉注」就是一個形體(字根)記錄兩個讀音和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詞。例如「帚和婦」與甲骨文中的「母和女」等等。
假借:這法簡言之,借用一字,去表達別的事物。一般來說,是有一個無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個發音接近或是屬性近似的字根,來表達這個新事物。例如:「又」,本來是指右手(最早可見於甲骨文),但後來被假借當作「也是」的意思。聞,本意是用耳朵聽東西的意思。例如《大學·第七章》中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但後來被假借成嗅覺的動詞(不過也有人認為這是錯用)。
總結以上六書,前兩項,「造字法」也;中兩項,「組字法」也;後兩項,「用字法」也。這六個原理,是古代文字學學者歸納出來的字學理論。其所含漢字構成法則,是長期演化而成的,不是任何一個人獨創的。
Ⅳ 七年級下冊地理、政治、歷史復習提綱【總復習資料】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1. 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 589年,隋朝滅掉陳統一南北。
3. 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 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5. 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溝通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6. 評價大運河的開鑿:大運河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但隋煬帝濫用民力,也造成百姓的困苦。總的看來,大運河的開鑿,是隋對中國歷史的重大貢獻。
7. 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第2課 「貞觀之治」
1. 618年,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進入長安,建立唐朝。
2. 如何評價唐太宗?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節制自己的享受慾望;合並州縣;注重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任命房玄齡和杜如晦做宰相,人稱「房謀杜斷」,重用敢於直言的魏徵為著名的諫臣。完善科舉制;注意加強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唐太宗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
3.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句話是唐太宗說的。唐太宗對君與民的關系比喻為: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夠承載船行走,也能夠把船掀翻。他為何會產生這一認識? 因為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訓,從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強大。為此,在他執政後,採取了哪些緩和君民關系的措施? 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提倡節儉,革除弊政;重用人才,虛心納諫。
4. 我國歷史上唯一女皇帝是武則天。她繼續發展生產、選拔賢才,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治是「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5. 由武則天提拔,被唐玄宗任命為宰相的名臣是姚崇。
第3課 「開元盛世」
1. 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為「茶神」。
2. 陶瓷業在唐朝有重要發展,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和唐三彩最為有名。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3. 唐朝時期,全國的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長安城內分為坊和市,坊是居民區,市為繁榮的商業區。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4. 唐玄宗統治的前期,年號「開元」,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
5. 「開元盛世」形成的原因:⑴有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統治的基礎⑵玄宗勵精圖治:任用富於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當宰相,重視地方吏治,把優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職,並親自考核縣令政績,燒毀珠玉錦綉、不用奢侈物品。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1. 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始於隋文帝時。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標志著科舉制度正式形成。
2. 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准。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
3. 實行科舉制,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促進了教育發展,讀書風氣盛行。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有利於唐詩的繁榮。明清的科舉制改為考八股文,在很大程度上演變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八股取士完全脫離現實生活,無法培養人的實際能力,使科舉考試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和才智。科舉制在我國延續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廢除。
4. 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人物是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
第5課 「和同為一家」
1. 唐朝時唐太宗和武則天,政府在今新疆地區先後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
2. 吐蕃:今天藏族的祖先。7世紀前期,吐蕃傑出的首領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今拉薩)。
3.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
4. 8世紀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成為「和同為一家」了。
第6課 對外友好往來
1. 唐朝時中國與天竺交往頻繁,最傑出的使者是高僧玄奘。他專心翻譯佛經,寫成《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古代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唐太宗時)
2. 玄宗時,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至第六次才成功。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文化。
3. 許多新羅商人來到中國經商,新羅特產居唐朝進口首位。
4. 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唐代我國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是世界上的強盛國家;採取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發達的海路交通。
第7課 燦爛的隋唐文化(一)
1. 隋唐時期,我國取得的居世界領先地位的科技成就:(1)隋朝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修建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比歐洲早七百年。(2)唐都長安規劃整齊,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3)我國在世界上最早發明雕版印刷術。唐朝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2. 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畢生心血寫成《千金方》,被後世尊稱為「葯王」。
3. 唐代影響最大、成就最高的詩人當推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詩的風格:雄奇飄逸,想像豐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義精神。人稱「詩仙」。《蜀道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詩的風格:沉鬱頓挫,語言精煉細膩,感情真摯動人,富有現代主義精神。詩的內容多位反映社會現實生活。後人稱他為「詩聖」,稱他的詩為「詩史」。代表作「三吏」、「三別」。白居易《新樂府》。
第8課 燦爛的隋唐文化(二)
1. 書法:顏真卿、柳公權。 「顏體」、「柳體」、「顏筋柳骨」。
繪畫: 閻立本、吳道子。
2. 石窟藝術在隋唐時期大為發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3. 以唐人為例,簡述衣食住行和一天的生活:我是生活在開元年間的一位四川農民。我的稻田因為用了育秧移植方法,用世界最先進的曲轅犁耕地,用筒車灌溉,今年獲得了大豐收。我拿著銅板來到成都,買了城裡人都喝的茶,在飯鋪里歇了一會兒。幾個貴婦人從這里經過,她們的衣服好漂亮啊!花團錦簇,大紅大紫的顏色。還有幾個吐蕃來的人,可能是去長安經過這里吧。聽說以前我們有個文成公主嫁給他們的贊普了。天要黑了,市要散了,我就趕快回家了。
第9課 民族政權的並立時代
1. 10世紀初,契丹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
2. 11世紀前期,黨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史稱西夏。
3. 12世紀初期,女真的傑出首領阿骨打起兵抗遼,在會寧稱帝建立金,後遷都燕京,改為中都。
4.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
5. 宋遼議和,遼撤兵,宋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此後遼宋之間保持了長時間的和平局面。
6. 1127年金滅北宋。同年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靖康之恥)
7.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在堰城大敗金軍,收復許多失地。
8. 宋朝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1)北宋時遼宋議和,訂立澶淵之盟。(2)宋與西夏連年交戰後議和,西夏向宋稱臣,宋給西夏歲幣。(3)南宋時,宋金議和,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至此形成宋金南北對峙局面。
第10課 經濟重心的南移
1.1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1)南方戰亂較少,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技術,增加了那裡的勞動人手。(2)自然條件優越,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較快,逐漸超過北方。
2. 宋代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是重要的糧倉。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茶樹的栽培在江南的丘陵地區。
3. 北宋時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有很多來自江浙。從海南島興起的棉紡織業,南宋時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4. 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制的冰裂紋瓷器,給人以別致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
5. 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是臨安,它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48. 宋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6. 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產生,有利於商業發展。
7. 簡述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1)南方農業有較大發展。水稻躍居宋朝糧食作物首位。棉花種植地推廣到長江流域。茶樹栽培也有很大發展。(2)南方手工業興旺。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在南宋時已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宋朝造船業居當時世界首位。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3)南方手工業繁榮,有開封、杭州等商業都市,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是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
第11課 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1. 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穿黑白兩色的衣服。由於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的陋習逐漸傳開。
2. 北宋的肉食中以羊為多;南宋吃魚多。宋代時,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
3. 宋人:我是北宋時期的一個農民,生活在東京郊外。有一天我去東京城逛了逛。我的黑麻布衣服在衣飾華美的城裡人當中是多麼寒酸啊。街邊的店鋪里傳來了烤羊肉的香味,罐子里的冷飲也令人垂涎。可惜買不起啊!於是喝了幾口粗茶,買了幾個包子充飢。城裡人住的房子真漂亮!瓦房、四合院,官員的房子更是像花園。而我還住在低矮的茅草屋裡。在街上,有錢的人或趕牛車或騎驢,我還要注意為官員的轎子閃道。前面好熱鬧啊!瓦子的勾欄里,有說書的、賣唱的、玩雜技的,看的我眼花繚亂。我買了一塊布,等過元旦的時候給老婆做件衣服。
4. 今天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稱春節為元旦,最為重視。
第12課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1. 1206年,蒙古貴族召開大會,推舉鐵木真為大汗,尊稱他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
2. 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1272年定都大都。1276年元軍佔領臨安,南宋滅亡。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體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3. 元統一的進步性和文天祥抗元是否矛盾?答:1、元統一是進步的。2、元統一過程中對南宋發動戰爭,使南宋境內漢族人民遭受殘酷的屠殺和壓迫,導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銳。3、文天祥反抗的是蒙古貴族的民族壓迫,是正義行為。抗元失敗後,又表現出寧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氣節,理應受到後人的敬仰和紀念。4、因此,我們肯定文天祥抗元,並不否定元統一的進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4. 元朝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聞名世界的商業大都市。義大利旅行家馬克可•波羅的著作《馬克可。波羅行紀》。描述了大都的繁華景象。
5. 元朝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元世祖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元政府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成為元朝正式的行政區;還加強對琉球的管轄。
第13課 燦爛的宋元文化(一)
1. 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①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它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15世紀歐洲才出現活字印刷,比我國晚約四百年。②指南針是我國人民的偉大發明,早在戰國時期,人們製成「司南」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北宋時,製成了指南針,並開始用於航海事業。南宋時海外貿易發達,指南針廣泛用於航海。 ③火葯是我國古代煉丹家發明的,唐朝末年,火葯開始用於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主要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④我國北宋時期的科學家沈括的科學成就有《夢溪筆談》、創制「十二氣歷」。⑤我國元朝時的著名天文學家和水利專家郭守敬的科學成就有《授時歷》測定一年與現在公歷的公歷基本相同,但比現行公歷的確立早約三百年。
第14課 燦爛的宋元文化(二)
1. 北宋的司馬光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他編寫《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的歷史。
2.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宋代主要文學形式。北宋文學家蘇軾氣勢豪邁,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李清照:兩宋之交的女詞人,詞風委婉,感情真摯,格外清新自然。南宋辛棄疾,把詞的豪放發揚光大,他的詞里經常表達對山河分裂的悲痛。
3. 元雜劇和散曲合稱元曲。元雜劇作家重最負盛名的是關漢卿,代表作《竇娥冤》。
4. 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家是郭熙;李公麟人稱「宋畫第一」;張擇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圖》;元代最著名的畫家是趙孟頫 的作品《秋郊飲馬圖》被稱為「神品」。
5. 宋朝書法以行書為主。人稱「宋四家」指蘇軾、黃庭堅、米芾 (fu)、蔡襄。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1. 1368年初,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都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2. 明朝前期加強君主專權制的措施:(1)政治方面:①中央廢除丞相和中書省,由六部分理朝政;②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③設立錦衣衛、東廠等特務機構,加強對臣民的監督;④遷都北京,加強對北方的控制;⑤執行削藩政策。(2)文化方面:採取八股取士,從思想上控制知識分子。
3. 明清加強專制措施:⑴明朝廢除了宰相制度,設廠衛特務機構,⑵清朝增設了軍機處(雍正),(3)通過八股取士和文字獄的推行,加強了思想控制,也嚴重阻礙了中國文化的發展。
4. 燕王朱棣,打出「靖難」旗號,起兵反對建文帝,稱帝。遷都北京,以加強中央對北方的控制。
第16課 中外的交往與沖突
1. 鄭和下西洋(1)目的:為了加強和海外各國的聯系。(2)時間: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年。(3)功績:七次下西洋,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4)意義(作用):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比歐洲航海家的遠航早半個多世紀,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歷史上偉大航海家。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
2. 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在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懷抱。
第17課 君主集權的強化
1. 明朝後期,女真的傑出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1616年,努爾哈赤自立為汗,國號為金,史稱後金。遷都沈陽,後改稱盛京。70、皇太極繼承汗位改女真族名為滿洲。1636年在盛京稱帝,改國號「清」。1644年遷都北京,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2. 清君主集權強化的表現:軍機處、文字獄
第18課 收復台灣和抗擊沙俄
1. 明清抗擊外國侵略的英勇斗爭有:明朝戚繼光肅清了倭寇(日本)的騷擾;清初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裡收復台灣;康熙率清軍兩次出兵雅克薩打敗沙俄侵略軍,並簽署了《尼布楚條約》保衛了東北邊境。
2. 1683年清軍進入台灣,1684年清朝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台灣府的設置,加強了台灣同祖國內地的聯系,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
3. 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建城堡。康熙帝命令清軍水陸並進,擊斃在雅克薩的侵略軍頭目。
4. 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這個條約解決了中俄兩國的東段問題。
第19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1. 順治帝接見西藏的佛教首領達賴五世賜予「達賴喇嘛」封號,康熙帝賜予另一個位西藏佛教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
2. 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達賴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准。
3. 乾隆帝時下令調兵討伐回部上層貴族小和卓與大和卓。清朝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對整個新疆地區進行管轄、設置哨所,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4. 1771年初英勇的土爾扈特部,在傑出的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毅然踏上了回歸祖國的征途。清朝伊犁將軍和乾隆帝先後接見了渥巴錫並妥善安置了土爾扈特部眾。土爾扈特部的回歸,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5. 清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的措施有: 18世紀中期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兄弟叛亂;在伊犁等地設立將軍,使清朝中央加強對新疆等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清朝中央政府對達賴、班禪進行冊封;1727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6. 清朝疆域:西跨蔥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島嶼釣魚島、赤尾嶼——南至南海諸嶼。清朝疆域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
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1. 明代從外國引進的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在不少地方推廣種植。
2. 棉紡織業在明代已從南方推向北方,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南京在清朝時後來居上。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暢銷海內外。
3.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空前活躍。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貿易城市。
4. 明朝中期以後,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了許多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他們開設機房,僱傭機工進行生產,出現了「機房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方式。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僱傭與被僱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5. (1)清朝前期對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2)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是:第一:清朝統治者推行「重本抑末」政策,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第二: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佔主要地位,統治者認為天朝的物產豐盈,無須同外國互通無關。第三: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外國侵犯,又害怕外國商人和沿海人民往來會滋擾生事,威脅其統治。(3)閉關鎖國造成的危害:使中國失去對外貿易的主動權,阻礙了手工業的進步和發展;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勢發展變化,不能同外國進行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交流,中國在世界上逐步落伍了。
6. 清初的40年,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清朝統一台灣以後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後來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其它港口。
第21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一)
1. 北京城的構造:有三重,由外往裡,依次是,京
2. 城、皇城和宮城(舊稱紫禁城現叫故宮)。
3. 為了防範蒙古騎兵南下侵犯,明朝在歷代長城的基礎上修築了長城。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蜓六千餘公里,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跡。我們現在見到的長城就是明朝時修築的。
4. 明朝醫葯學家李時珍寫的一部總結性葯物學巨著《本草綱目》。明朝末年,傑出的科學家宋應星寫了一部《天工開物》總結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著作。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徐光啟關於農業生產的理論和科學方法還介紹歐洲的水利技術的著作《農政全書》。
第22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二)
1. 明朝時期小說成為中國文學的主流。元末明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歷史小說。同時代施耐庵的《水滸傳》是我國第一部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明朝中期吳承恩的《西遊記》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清朝曹雪芹的《紅樓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地位。
2. 湯顯祖是明朝後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代表作《牡丹亭》。清朝中後期以徽劇、漢調為基礎,融合吸收了其它劇種的一曲調和表演方法,在19世紀中期初步形成一個新的劇種——京劇。
3. 明朝書法家董其昌的作品兼有「顏骨趙姿」之美。明末畫家徐渭的作品《墨葡萄圖》、清朝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蘭竹圖》、東洪綬《西廂記》畫的插圖。
Ⅵ 安徽省太湖縣的發展歷史,越詳細越好
安徽省太湖縣的發展歷史:
2016年太湖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63135萬元,增長8.1%。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249018萬元,比2015年增長3.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466902萬元,比2015年增長9.0%。
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47215萬元,比2015年增長10.3 %。全縣三次產業結構比為23.4:43.9:32.7。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8318元,比2015年增加1312元。
2016年太湖縣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80750萬元,比2015年增長12.0%,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9435萬元,比2015年增長12.4%。
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21939萬元,比2015年下降14.9%。公共安全支出14750萬元,比2015年增長41.0%;教育支出83527萬元,比2015年增長40.0%。
(6)廣州紫麥科技有限公司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太湖縣屬皖西南丘陵低山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縣城西北面為重巒迭嶂的大別山余脈,海拔在800米以上的山峰有將軍山。
桐山、山尖寨、六省坡、天華尖、芙蓉寨等16座,其中以將軍山最高,海拔1109米,是皖鄂兩省的天然屏障。
東南部除香茗聳秀、泊湖蓄美之外,大都為丘陵平畈交錯之地。縣境內主要河流為長河,發源於岳西多枝山,在杏花村南入縣境。
納羊角河、同義河、薜義河、白沙河、安樂河、南陽河、黑岩河、青石河、小湖河、大湖河、寺前河、羅溪河諸水,入花涼亭水庫,下龍山,傍縣城,穿新倉,進潛山,匯皖河,再入長江。
Ⅶ 如果宋朝不滅亡,會發展成怎樣的特點
宋朝因為是經濟僅次於明朝的時代:最繁盛那年因趙構開發海上絲綢之路宋朝經濟收入已高達7.5億,明朝最繁盛那年也就8億。相信宋朝只要挺過忽必烈的元滅宋之戰是能夠經濟成為歷史上最繁盛的一個朝代。還有,宋朝最遠也已經航行到了阿拉伯帝國,若不是被元所滅,可能發現美洲新大陸的就是宋朝了。
其次,因為宋朝已經出現像現在的商業,很可能早早就成為了資本主義國家!
我們再回到那張地圖上,如果挺過了那戰,說不定就算不能像元那麼大,也能夠統一明朝、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樣的疆域!
(7)廣州紫麥科技有限公司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忽必烈滅宋之戰是元世祖滅南宋統一全中國的戰爭。1268年元世祖發起元滅宋之戰,首先派劉整與阿術率軍攻打襄陽,史稱襄樊之戰。
1274年元軍攻下襄陽,宋將呂文煥投降,隨後中書丞相史天澤和樞密院使伯顏率軍順漢水南下長江,目標建康。1275年降將呂文煥率元水陸聯軍於蕪湖擊潰賈似道的南宋水軍,史稱丁家洲之戰。隔年元軍攻陷臨安(今浙江杭州),謝太後與宋恭帝投降元軍。
然而陸秀夫等擁立7歲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張世傑與陳宜中等大臣持續在江西、福建與廣東等地抗元。元軍陸續攻下華南各地,1278年南宋朝廷退至廣東崖山。隔年3月,張弘范在崖山海戰攻滅南宋海軍,陸秀夫挾持8歲的小皇帝宋幼主趙昺投海而死,南宋亡。元朝統一中國地區,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七個封建正統皇朝。